竞技体育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的问题

竞技体育的问题范文1

建国以来,中国竞技体育都是政府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变化不大。大部分竞技项目还是举国体制,国家统一调配。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基本发展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有失偏颇。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一、存在问题

(一)不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例如:体操运动员一般从5、6岁就开始训练,基本上是全天训练,也安排上文化课的时间,但孩子在大运动量训练情况下,基本没有精力学习,所以可以预见成绩会怎样。看一下现在的运动员有几个是真正的有较高学历的,有的也是在某大学挂名,在学校的照顾下拿到文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他们在倾力从事运动训练的同时无法顾及必要的文化学习,到了退役或中途离队时除了运动技能外,缺乏其它专业的文凭和能力,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反观外国运动员,都有较高学历,有的甚至是双学位。当前,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安排上实行的是市场化配置,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资源。旧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到工作。现阶段一些运动员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退役后都到大学去渡一下金,提高学历水平。

(二)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说过人多力量大,13亿人的中国派出1099人的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其中包括运动员639人。1099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奥运代表团也是奥运史上最大的代表团,一届奥运会一个代表团有运动员639人,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这639人拿走了奥运会上100枚奖牌。而拿同样派630多运动员参加奥运拿走110枚奖牌的美国比较,人口仅有3亿。3亿人只有中国人口的一个零头,然而就这3亿人中就能选出数量相当的高水平运动员与13亿人的中国相抗衡,这点是值得思考的。

(三)投资渠道单一、投入结构不合理

中国竞技体育经费大部分都是国家拨发,由于体育项目归国家统一管理所以企业赞助或投资较少。而且资金绝大多数投向一线队伍和“经济类”项目,二、三线队伍和效益不高的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项目发展不平衡,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出现头重脚轻的畸形发展和跛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如不解决体育事业投资渠道单一这一问题,体现在我国的“穷国办大体育”的不良特征必将延续很长时间。如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体育事业中,要想单靠国家靠政府办好“穷国”的“大体育”的确是难。如果投资单一这一严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陷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境地。

(四)赏罚不明,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级体校的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是国家的委托人,权力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很少考虑具体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等单位和个人利益。由于个人的物质收益与其贡献没有直接挂钩,导致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运作的效果与设定的目标难以相适应,难以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许多人常常采取投上级所好,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进行“权利寻租”,如在选材、输送过程中的“灰色交易”和在竞赛中滥用兴奋剂等违纪行为。

(五)竞技体育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

以前人们认为体育活动就是玩,它和钱没有任何关系。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体育馆观看比赛,许多商人看到了这一商机,从而有了体育产业开发。体育本身是一种产业,具有经营和娱乐功能,这是由体育的经济功能决定的。而在中国所有体育的权利都在国家。实践中出现了好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从而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循环。例如:女排、男篮等本来是亚洲霸主,但现在看一下,经国家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存在的后效应正在一点点的体现。别的国家体育部门是为联赛服务,而中国是联赛要听国家体育部门的安排。任意缩短联赛,还美其名约为国家利益,试想联赛水平不高,国家队水平能高到哪去。当然竞技体育和市场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近代的各种商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形式,我们可以借鉴英超、德甲、西甲等。他们都是商业联盟,球员收入、球队收入主要靠自己从球迷和赞助商、合作商获得、无论是通过卖门票搞活动还是卖相关纪念品,如果他们踢不好球,就得不到球迷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商家的合作与赞助的支持。因此运动员会不断的想方设法把球踢好,管理者会想尽一切办法把球队经营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结论与建议

竞技体育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竞技体育;校园文化;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二、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的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含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他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中学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意识又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或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炼,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竞技体育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竞技状态;训练周期;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1-0082-03

Exploration of competition state related issues

JIANG T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performed a multi-elemental analysis on the cycle of competition state 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competition state and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djustability of competition state at competition field, and competition stat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pointed out that competition state is a process of dynamic development, having characteristics of uncertainness. In order to present a suitable competition state and create good sports performances, competition state should correspond to sports training cycles, and be realized via effective adjustment at competition field.

Key words: competition state;training cycle;sport performance

2007年年底,田麦久教授在成都体育学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出了运动训练学中的8个基本概念,竞技状态是其中之一。尽管在现行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中还没有把竞技状态列为单独的章节,甚至其定义也是众说不一,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却把运动训练周期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经典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对竞技状态的周期性、竞技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竞技状态的临场可调性、竞技状态的评价以及对竞技状态周期性的质疑等问题进行探讨。

1竞技状态形成的周期性

1)竞技状态的形成阶段。

竞技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据其形成的特点,其过程同样要遵循周期性的原则。而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以竞技比赛为最终目的,为此我们把竞技状态在比赛前后的不同表现,按时间的纬度把其过程划分为赛前状态、比赛状态和赛后状态[1]。

在一个训练大周期的要求下,又把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获得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暂时消退阶段。其形成的依据是长远的训练目标,如全运会,奥运会等。重大的周期性比赛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导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和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以及此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实际训练目标、内容和负荷量等。

2)竞技状态形成的类型。

竞技状态形成的类型因运动项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比赛日程安排不同而异。按竞技状态出现的高峰次数,可将其分为单峰型、双峰型、三峰型和远双峰型4个基本类型[2]。

由于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竞技体育的赛事之多可谓空前,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运动员要不断地参加各种比赛,而在竞技状态的形成类型上单峰型已逐渐减少,双峰型、三峰型甚至多峰型的使用正在增多。

竞技状态形成的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因人而异,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项目特征,对运动员前期运动成绩的诊断,以及训练目标和要求,对各种比赛进行筛选,对竞技状态形成的类型选择不可“唯书”、“唯上”。

3)竞技状态与训练周期的相互吻合。

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竞赛,训练周期的确定也一定要以重大比赛的日程为依据,来设定训练周期的类型。如果仅仅是为了训练而训练,不和比赛“挂钩”,即使竞技状态和最佳竞技状态都已凸现也无任何意义。因此,竞技状态的形成一定要以训练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训练内容、训练目标和时间一一对应。

训练周期无论长短都可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及过渡期,与竞技状态形成过程的获得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暂时消退阶段相吻合,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训练周期的竞赛期获得相对稳定的竞技状态。这种吻合在内容上要体现在负荷量和强度、生物学基础、训练任务和目标以及训练时间等几个方面[2]。

2竞技状态与运动成绩的非对称性

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之间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和相对应的线性关系。从实际的表现形式看,它们之间却有如下关系:

A.赛前状态不好――运动成绩不好;B.赛前状态好――运动成绩好;C.赛前状态不好――运动成绩好;D.赛前状态好――运动成绩不好[3]。

从赛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好坏我们可以粗略地预见其运动成绩。但从竞技状态的动态变化来看,竞技状态更易受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并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

反之,运动成绩能否如实反映竞技状态的好坏呢?竞技实力之间的差距可以决定成绩的优劣,但不一定能反映竞技状态的好坏。

另一方面,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里除了有队员自身的竞技状态之外,还有对手的竞技状态因素,对手的竞技状态是不可忽视,因为其同样可以影响到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成绩。这里也有几种对应情况:

(1)自己状态好――对手状态好:势均力敌,胜负往往在一念之差;

(2)自己状态差――对手状态好:发挥现实水平,力争减少差距;

(3)自己状态好――对手状态差:强势变胜势,速战速决;

(4)自己状态差――对手状态差:发挥都失常,看谁的状态更差[3]。

尽管对手的竞技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但是属不可控制性的因素,运动员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比赛中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竞技实力。

3竞技状态的临场可调性

竞技状态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竞技状态是可以调控的,否则,运动训练过程就失去了意义。其依据是竞技状态的周期性所决定的,而周期训练的可控性是以人体运动周期为基础的。竞技状态临场可调性是指在竞技比赛过程中的竞技状态调控的可能性。调节的切入点应从影响竞技状态形成的相关因素入手,包括社会、训练条件、生理、技能、心理和竞技意识等因素。调节方式方法的选择要结合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竞技水平和比赛的重要程度,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竞技状态的临场可调性表现出明显的项群特征[4]。如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与隔网对抗项群中的项目由于比赛时间较长,其竞技状态的可操作性较强,其竞技状态的表现主要是场上各队员的竞技状态之和,而非个别队员;而以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和耐力性项群的项目的可调性则较为困难,其更多的调节过程是在比赛的前期。如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队的表现,充分说明了竞技状态的动态性和可调性。

4竞技状态评价指标的多元性

竞技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它需要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不能就理论论理论。目前为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生理的、生化的和医学等指标来作鉴定,但由于其不易操作性,而得出的各种指标不适合竞技状态动态发展的特点,更不能预期未来,常常被弃用。

根据“竞技状态表现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运动成绩”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用运动成绩的变化来比较客观地反映竞技状态的发展变化情况[2]。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判定竞技状态,一是运动成绩提高过程,二是运动成绩的稳定性。运动成绩的提高过程实质是竞技状态的发展、形成过程,一方面,指运动员在一个训练大周期内运动成绩提高的幅度,以及是否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提高的越快说明竞技状态形成的越好。如果运动员在以往的比赛中创造过较好的成绩,而在本训练周期内的运动成绩已达到自己或在低于自己记录的1%~3%的范围内,也可以认为该运动员已具有了良好的竞技状态;运动成绩的稳定性则主要是指运动员运动成绩在一个训练周期内的浮动范围[2]。如果竞技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那么保持运动成绩的稳定性则更显得重要了,因为运动成绩只有在正式的竞技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否则,运动成绩将失去其价值,运动训练过程也将失去意义。运动成绩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允许成绩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2]。博姆帕[5]认为,可把运动员前一年的个人最好成绩作为参考点,然后以低于该成绩的2.0%划为第一区段,称为好成绩区段;低于该成绩的2.0%~3.5%为中等成绩区段;3.5%~5.0%为差成绩区段;5.0%以上为劣成绩区段。如果运动员能获得第一区段内的成绩,往往被认为达到了竞技状态的稳定阶段,并很容易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通过对运动成绩的定量分析可以初步判定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好坏,但这些工作大多是做在赛前状态的阶段,也仅仅代表训练阶段的成果,而在竞赛期运动员还要不断地调整和不断地排除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以创造出较好的运动成绩。对于一些无法定量的运动项目(如技能类的球类、表现难美等),由于这些项目涉及到动作难度和质量、技术与战术的娴熟程度,增加了定性的内容,因而比较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对竞技状态周期性的质疑

“训练周期”理论是由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耶夫(Matwejew)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带有周期阶段性特点的过程,即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他根据这一特点把竞技状态获得的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时期,并将之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

对训练周期性原理的质疑主要是针对马特维也夫经典的训练周期理论,即马氏“训练周期”理论。马特维也夫借鉴他人成果,从训练学的角度给不同的训练阶段赋予了实际的内容,设定了各训练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6]。这些理论一直延续至今,其理论体系并无太大改观,但对其理论的质疑却日渐增多。

朱静华[7]对“周期理论”的局限和其危害性的阐述中,例举了4个方面:第1,按“训练周期理论”的安排训练,运动员在整个年度训练中,大多数时间是以中、低强度的训练为主,与比赛的强度要求相距甚远,不利于运动员成绩的提高;第2,当今国际、国内大赛频繁,用“周期理论”的安排训练已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第3,“周期理论”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期形成竞技状态,但是,这种竞技状态具有不稳定性,难以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高水平,运动员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有“撞大运”的侥幸因素,例如许多运动员练得很好,可比赛中往往大失水准;第4,“周期理论”的调整期可以使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训练水平迅速下降、破坏了训练的系统性,从而使我们的训练呈现出低级的重复,运动员的成绩年年保持,提高不大,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等高训练”。

陈小平[8]在他的“德国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博伊科、维尔霍山斯基和施纳为代表的一些训练学学者认为,马氏“周期”理论从一开始就忽略了“比赛”这一训练的唯一目标,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一般性训练以及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的做法,无论从训练的形式上,还是从强度上均脱离了专项的要求;另外,机体对外来刺激的适应具有较强的专一性,长期非针对性的训练无法使机体的生理负荷达到或接近机体的专项适应储备能力,所以机体不仅不会产生符合专项要求的适应,而且很可能与之背道而驰,其结果必然导致运动成绩的下降。因此,他们断定,此学说已不适宜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提出的新的“周期训练”理论,即被称为“单元”(Block)的训练模式和在身体素质训练时负荷量从一小周期到另一小周期的“跳跃式转变”理论;提出了以比赛为目标的双周期、3周期和多周期的设想。在内容上否定了马特维耶夫理论的专项能力建立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之上,量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提出了运用突出专项特点的训练手段以“单元”的形式贯彻到训练之中,强调训练强度和负荷集中效应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叶羽. 论竞技状态[J].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02-105.

[2] 田麦久,武福全. 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 刘建和. 运动竞赛复杂性:复杂科学新视野[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58-60.

[4] 熊焰. 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J]. 体育学刊,2004,11(3):128-129.

[5] 博姆帕.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6] 刘建和. 2003年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成果回顾[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4):36-40.

竞技体育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经济;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25-02

体育文化是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形成以丰富的体育活动为基础,因此体育文化对现代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经济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点分支,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体育经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了新时期体育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概述

从本质上说,体育文化是带有独特性质的人类文化,而且具有丰富的功能,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这些价值观的确立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作用过程,不同的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不同的意义,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随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体育文化的功能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吸取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不同的元素,使得体育文化带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基于上述分析,从宏观上可以将体育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人类参与体育活动、赛事以及开展相关运动竞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从微观上则可以将体育文化理解为人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可以说,体育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一N潜移默化的熏陶。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化功能。同化功能指的是一个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念、信念、态度,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近。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体现在每个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员都能够适应社会同化功能,自觉接受体育文化中包含的社会观、价值观等理念,并且通过文化的传播作用实现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发展,真正使体育文化渗透到日常的体育活动中。

第二,辐射功能。辐射功能指的是由某一个领域或者专业向其他相关行业产生的积极影响,体育文化中综合了各种先进的体育观念和思想,这不仅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思想,从更加融入到我国精神文明体系建设中看,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政治功能。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文化的政治功能日渐凸显,并且直接作用于政治关系与国际关系的传统模式,使得现代体育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使得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于国际政治格局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经济功能。体育文化的经济功能和对其进行产业开发是近期被认识、重视的社会功能,体育文化和经济相互作用,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地区、民族、国家的经济带来繁荣,促进各产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体育运动不断的经费投入,又促进体育运动水平向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方向不断发展。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体育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群众对于体育经济的理解大多集中在健身娱乐、体育消费方面,体育市场的发展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但是从当前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体育市场的活跃度正在不断增加,体育产业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二,体育经济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业问题日渐突出,而要实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不断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问题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从体育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吸纳大量的社会劳动力,体育市场的发展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途径,而且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都有所倾斜,这也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体育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根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的规定,将体育产业划分为主体产业、服务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活动,其中主体产业中包含体育赛事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经济的重要作用,主体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结构的扩张。

第四,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为群众的体育活动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还是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都可以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足够的保障,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促进群众身体素质的强化,从而实现群众身心健康。

三、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

第一,明确体育文化对体育经济的作用。在体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育文化可以有效地扩大影响,拉动体育经济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对于体育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而体育文化则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意识,而且这种消费意识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消费行为,从而保证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文化可以显著地提高体育经济投资的运行效率,通过体育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确保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加之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西方文化的融入对国内的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所以需要通过体育文化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确保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加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首先,政府需要在体育投资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无论是在政策还是制度方面都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从体育经济的角度出发,针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产业倾斜政策,推动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根据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法规,尤其针对体育投资方面的规范操作进行必要的监管,促进体育经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第三,提高全民体育文化意识。体育经济活动的开展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群众的体育文化意识是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所以提高全民体育文化意识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行为的强化,从而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活动的需求。首先,要通过舆论宣传作用增强体育文化的现代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文化,并且认识到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守体育文化的约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指导人们的行为。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需要通过各种营销活动的开展吸引消费者参与到体育经济活动中,从而促进体育市场的繁荣发展,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为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推进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体育文化作用的主要执行者和实践性,因此要实现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要加强体育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方面,要引进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当前体育经济的发展形势,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人员的文化和道德培养,使他们具有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并且可以利用体育文化促进体育经济活动的开展,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探寻一条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第五,促进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为了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促进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合理地增加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室内与室外设施的合理规划为人们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加强配套设施的管理与完善,如交通、餐饮、安全等部门给予积极配合,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转变为丰富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在增强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带来更多美好的身心感受。通过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产业的服务质量,而这也是关系到体育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指导作用,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意识,做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强化,通过制度的完善指导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有效地促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为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完善的文化体系做依据,同时体育文化也可以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管理模式下实现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我国体育经济所处现状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4,(6).

[2] 况毅磊.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1,(28).

[3] 姚彬彬.浅述体育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J].法制与经济,2009,(8).

[4] 白晓旭.论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及模式选择[J].学术论丛,2009,(18).

[5] 张婕.中国体育经济非均衡状态与发展策略[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1).

竞技体育的问题范文5

摘 要 田径教学是高中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目前高中田径教学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还存在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兴趣不高、教师思想观念落后、田径设施投入不足及未形成健全的教学评价体制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望o予高中体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高中体育 田径教学 问题 对策

田径是户外开展的运动项目之一,能改善人体内脏器官功能,促进人体内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对于高中生来说,正处于身体发展的最佳时期,科学合理的田径运动除了能提高自身器官机能,更能锻炼坚韧的品质和意志,因此探究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存在问题对促进高中体育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田径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田径兴趣不高

当前我国高中田径依旧采用单一模板化的教学模式,大部分田径教学只能单纯讲解体育教材中有关田径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很少涉及理论具体实践方式、田径器材和设备等内容讲解,长期以往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降低教学效果。再加上部分高中田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口传身教方式,即教师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僵硬化模仿教师动作,师生之间很少有互动,对于正处于高中紧张学生阶段的学生来说,压抑的训练环境和学习方式只会越来越抗拒田径学习。和初中生相比,高中学生并没有很强烈的参与体育活动欲望,主要是因为初中中考有体育加试因素。但高中就取消了考试,自然而然学生也就失去参与田径学习兴趣。

(二)教师对田径不重视,无法体现田径教学价值

人们的主观意识和传统体育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很容易将竞技性田径体育运动联系高中田径教学,一定程度就忽视二者的区别。甚至部分高中体育教学也有这种思想观念,认为在教学中可运用素质练习代替田径项目练习,之后再潜移默化的否定田径教学和影响学生,逐渐降低学生参与田径教学的积极性。也未能在体育教育领域中充分体现全新的教学观和新课程改革实施,以致于高中体育教师知识落后,自然而然无法体现田径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价值。

(三)田径设施投入不足,未形成健全的评价体制

由于高考并没有将体育成绩涵盖到最终分数中,以致于部分高中院校不愿在田径项目中投入资金,一定程度造成田径设施落后,甚至是匮乏。也有部分高中过于重视学生文化教育,忽略体育教学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可以说田径设施落后和缺乏是影响该门课程开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再加上即使有的高中开设了田径教学,在评价方面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没有根据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进步进行评价,因而无法体现评价的公正与公平。

二、解决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一)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田径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有关。所以高中田径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科学优化教学内容,使田径理论能很好地结合实践,促使学生投入到田径运动技能学习中。尤其在学习中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生活化、竞赛化、情节化等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某高中体育教师在讲解100米加速跑和途中跑教学练习过程中就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接力练习,集中学生注意力。再例如某体育教师就在田径跑步教学中采用反应追逐跑游戏,增强教学灵活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田径的乐趣。

(二)学校转变教学观念 深化田径教学改革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其学习情况必然会受到影响。高中体育教师应充分重视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尤其对于高中田径教学来说,只有强健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迎接来自高考的压力,以确保自身能有充足的精力和乐观的心态备考。必要时可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使田径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加大田径教学投入 优化评价考核机制

我国教育部门应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增加对高中田径教学投入,尽可能为示范性高中补充田径器材和扩建田径场地。只有良好的运动场地和足够的运动器材才能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积极的参与田径活动。此外,高中田径教学还应不断对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优化,注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非过于追求体育达标成绩,而一以学生身体素质为考核方向,避免各种不合理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参与田径项目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虽然目前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体育教师坚持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从客观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深化田径教学改革,同时加大田径教学投入,优化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李缘.高中体育田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4):00091-00091.

竞技体育的问题范文6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具有5000 多年的文明史。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这块神秘、奇特的土地上,领略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影响力所表现出的特征看,奥运会本身并不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是单纯为了迎合奥运。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中国文化事业的自身,在于文化事业的内部。2008 年奥运经济与社会为这一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一个契机。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计,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1、中国体育文化的全球趋势

1.1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

一百多年来,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几代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 枚金牌荣登金牌榜首,打破了美俄(前苏联)长期以来垄断金牌榜首的传统格局,这是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一次巨大飞跃。

1.2 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资源大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育全球化不是单一的状态,而是一个完整融合的进程。体育全球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观念、认识、价值观以及习惯行为旧模式的束缚,加之西方实施文化霸权,形成了在思想意识领域和创新能力方面对它的依赖,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只停留在保护与继承的层面上,没有把它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并未从根本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既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小国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接受与认同,标志着体育全球化时代已经形成。

2、中国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

2.1 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文化

综观当今世界,目前大型赛事的主办权之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一般都是由几个国家、城市之间互相竞争后产生的。体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形成提供了稳固的群众基础,整个社会对体育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公众的普遍参与和观赏为体育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文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竞技体育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娱乐口味,比赛的激烈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适合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新闻媒体的传播与炒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在众多元素的共同作用下,体育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体育产业也成为最有力的产业、世纪最赚钱的明星产业是借助媒体的巨大辐射力才使得体育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营销产业,媒体的推介使其具有压倒其他文化的趋势。目前竞技体在现代社会中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着传播,无论是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都迥然有异于传统的体育文化。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努力上更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就纵向的体育文化厚度而言,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在中国体育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于传统体育文化积淀的力度是与该文化的载体―人口数量成正比的,人口越多,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和传承性就越好,因此,中国众多的人口蕴含着巨大的体育文化力度。中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具备了其母体的各种特性,道家文化的尚中求和提供了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交流的自觉性,在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的体育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中国既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经验,也有输出中国文化的勇气,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涵养、改造具有顽强的毅力与海纳百川的宽容。它以追求功利作为发展动力,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当世界走向老年化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理应受到老年体育的青睐,在讲究健康和休闲的今天,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需要是21世纪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小结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性质不同的体育文化体系,任何体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文化的选择和吸收的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对待外来的体育文化,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应该是:凡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都应该继承或吸收,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一种既有民族个性和特殊性,又有人类的共性和普遍性的体育文化。只有聚集各种品质迥异的体育文化构成一个文化宝库,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才能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相互支撑中,激发人类的灵感,引导某种体育文化的革新,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燕.浅析全球化体育运动[J].集团经济研究,2004(12).

[2] 曹卫.体育休闲的理想与现实[J].体育与科学,2004,25(3).

[3] 王文章.加强休闲文化研究促进社会全面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