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护理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护理概述范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82-02
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凶险、起病急聚、死亡率高等特点[1-2]。因此,本院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分别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脑出血患者80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并将脑出血患者进行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其中40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40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20例为男性患者,20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脑出血患者平均年龄为(60.32±0.10)岁。
对照组;21例为男性患者,19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1~70岁之间,脑出血患者平均年龄为(61.35±0.13)岁。
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脑出血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脑出血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为术后常规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
观察组:观察组脑出血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脑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后,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应尽量避免搬动脑出血患者,从而防止患者关节变形和肌肉挛缩,术后72小时内,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进行短时间肢体关节运动,每日一次。
(2)早期运动护理:术后3天至10天,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患者上肢抬起,向左右依次转动,下肢外展,每日重复五次,每次运动时间为5分钟,脑出血患者在进行运动锻炼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
对比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后肢体功能恢复时间。
1.3.2判定标准
采用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分判定,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等四个领域,评分总分为0至100分,每个领域得分越高代表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时间进行统计处理,生活质量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时间采用t检验,采用P
2 结果
2.1对比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观察组脑出血患者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和对照组患者无任何差别(p>0.05),经过护理后,据表1所示;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在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比较中显著优于对照组脑出血患者(P
2.2对比肢体功能恢复时间
经过护理后,据表2所示,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在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中显著优于对照组脑出血患者(P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脑出血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发病率高等特点,近年来,脑出血患者发病率不断增加,从而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采用可靠、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尽早恢复[3-4]。
通过康复护理从而促进患者大脑功能恢复,通过给予脑出血患者早期运动护理,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进行运动训练,使患者大脑皮质活动能力恢复,有利于脑出血患者运动程序和神经回路重建,从而减少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综合征发生[5-6]。
康复护理概述范文2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
1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4],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病情缓慢进展,女性较男性多见。病理改变有弥漫性的脑萎缩、神经细胞变性及特征性的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早期出现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患者经常丢三拉四、找不到东西、记不住别人的姓名或数字等,逐渐加重为概括、判断、推理及计算能力等智能的全面减退,并在此基础上伴感淡漠或欣快、片断的幻觉妄想、高级意向减退、低级意向亢进,生活逐渐不能自理可伴有失语、失认及失用等神经系统症状。在5~10年后逐渐恶化死于各种并发症。
2康复护理概述
康复护理[5]是指在康复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综合运用护理理论和康复技术,帮助康复对象从被动地接受他人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专业化护理。康复护理内容[6]:①继发性残障的预防,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②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③对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有关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使患者具备"自我护理"能力;④心理护理。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的目的[2]是延缓和阻止痴呆的进展,减轻痴呆严重程度和改善认知功能、抑制痴呆病理改变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寿命。
3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方法
国内外学者采取多种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3.1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饮食,大小便,生活起居,个人卫生,身体的移动等动作[7]。
张彩华、徐奕等[8]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了序贯护理训练模块进行训练。序贯护理包括4个模块:第一模块是自理能力;第二模块是行走能力;第三模块是平衡能力锻炼;第四模块是生活处理能力。经过6个月的训练,得出序贯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适应能力及协调性,体力活动明显增加,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减到最低。
王颖[9]对40 例住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4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她得出的结果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程,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徐红[10]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要依据痴呆的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对轻度患者,鼓励其自己完成日常生活和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对中重度患者,训练过程中强调尽量让患者自己完成,护理人员应给予帮助、也可适当的协助完成,尽可能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时动作应简单到复杂,强度应从弱到强,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范秀娟[11]对66 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得出:训练后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患者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比较明显,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也有统计学意义,总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得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朱红霞,张彩华[12]通过对85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9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得出:轻度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中度患者无明显好转但也无恶化。
3.2认知功能训练 包括定向、思维、记忆等的训练 康海华、马莉[13]对3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给予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及缅怀训练,训练4 w后进行自身对照,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有效地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进展,维持并一定程度的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水平。
伍力,王燕,余发春等[14]对39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智力训练(下棋、拼图、认字、写字、读报等);瞬时记忆训练(强化日期、时间、重复电话号码);推理能力训练(一年有多少天、简单算数运算)。得出,目前药物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效果不佳时,开展认知功能训练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方法。
陈玉花[15]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智能康复训练:包括 ①顺序记忆训练;②瞬时记忆训练;③短时记忆训练;④智力锻炼。她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训练越早效果越显著,早期明显诊断就应该进行效果最好。
李红梅[16]对50例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鲍蕾,何敏慧[17]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早期识别认知障碍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认知功能训练和护理,尽可能地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进展。
3.3娱乐活动 听音乐、做游戏、唱歌、讲故事、集体舞、老歌回放、钓鱼、套圈等。古秀容、丁佑萍[18]将40例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 对研究组辅以为期3个月的音乐体育活动、文化学习、种植和饲养小动物等娱乐活动。结果显示对痴呆症状有所改善和延缓, 其作用得到肯定。
郑福妹[19]认为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宣泄内心情感。吸引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对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大脑的智力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3.4运动干预 林晓莉、王君俏[3]等对3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小组运动锻炼,包括坐位运动,颈部运动训练,上肢运动训练,腰部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运动训练等。她们通过痴呆心境量表的统计,表明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境状况,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梁月冰、黎雪松、邓瑞娟[20]等对80例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计划的进行体能训练。体疗室内设有站立器、步行器、固定的脚踏车、扭腰器、手拉器,跑步机、按摩床等。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锻炼,以帮助他们减少肢体关节僵硬及退行性变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
3.5心理护理 王丽萍[21]对2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尊敬老人,主动关心和帮助老人,非原则之事,尽力满足其要求。同时鼓励家人及亲人关心老人,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掌握每个老人的心理变化,因人施护,实施最有效的心理护理达到良好的效果。
杜滨、陈丽娜等[22]对3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用人文关怀的心理护理方法,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护理计划中,给予患者更多的重视和关怀,缓解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3.6综合康复护理 任宪芳[23]对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健康教育、作业疗法、心理健康、生活技能训练等。得出的结论是:综合康复技能训练,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都是有利的, 是值得推广的。
袁燕、邢红霞、李静[24]对2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方法包括强化心理护理、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生活能力训练、体能训练及认知训练。
4康复护理评估常用工具
4.1日常生活活动量表[25](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DL量表共有20项,包括行走、穿衣、洗澡等。评分标准为每项1~4分,1分为自己完全可以做,4分为自己根本无法完成。标准分值在20~80分,得分20分者完全正确,>20分开始出现功能下降,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得80分者最差。
4.2改良 Barthel指数[26] Barthel指数是1965年由美国Barthel发表,是用来测量个体基本生活能力的工具。Barthel指数包括饮食、大小便控制、个人卫生、生活起居等10项内容。标准分0~100分,5分为1个等级,分值越低生活自理能力越差,0分最差,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00分为满分,生活完全自理。0~20分生活完全靠他人照料;21~40分生活重度依赖;41~60分生活中度依赖;>60分生活部分依赖。
4.3简易智力状态量表[2](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该量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评价的量表,由Folstein于1975年编制。MMSE共有时间、空间、简单的算术等30个项目,每项得分是0分和1分。标准分是0~30分,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评价标准:0分无自知力,得分≤9分者重度认知功能缺损,10~16分中度认知功能缺损,17~24分轻度认知功能缺损。
4.4修订的长谷川智能量表(HDS-R)[2] HDS-R由日本学者长谷川和夫编制于1974年,量表的主要用途是在老人或可疑痴呆人群中筛选出可能有痴呆的对象,80年代引入我国。总分在0~32.5分,
4.5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2] 该量表是目前常用于对阿尔茨海默患者痴呆程度评定的量表,对患者的个人、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的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力等17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定。分值为0分、0.5分、1分、2分、3分5个级差。评定标准为0~51分,0分为无痴呆,得分越高痴呆症状越严重。
4.6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27] 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是临床上最普遍使用于有抑郁症状患者的抑郁程度的评定表。该量表共24项,每项0~4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总分0~8分没有抑郁症状,总分>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症患者。
4.7中文版痴呆心境评估量表(Dementia Mood Assessment Scale DMAS)[28] 此量表包含17个条目,用于评定心境,最高得分是102,得分越高,表明心境越恶劣。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6,1代表在正常范围内,此量表是针对痴呆人群的,而且包含较好的心理测量部分,所以经常用于痴呆心境的测量。
4.8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修订版(QOL-AD)[29] 由Logsdon等编制,一共有13个项,包括生理、心理、生活、家庭、经济等13个方面的内容。用于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目前生活质量的评定。目前已被许多国家使用,现被翻译成中文并进行了适合中文使用的修订,原量表内容保持不变的,13个项目采用5分计分法,标准分值为13~65分,1分表示很差,2分表示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好,5分表示很好。
5结论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护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内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护理主要集中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音乐治疗、运动训练、心理护理等,国外还有灯光疗法,但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干预效果的评价,多局限于MMSE、HDS、CDR和ADL等客观能力指标,较少关注患者的情绪(HAMD),心境(DMAS),生活质量(QOL-AD)。近来有的研究也注意到了患者的情绪、心境等问题,但研究的方法不够严谨,缺少随机对照,仅仅为自身前后对比。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呈现大脑皮层的全面衰退,患者本身具有的各种能力逐渐下降,而且是不可逆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康复护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护理模式。HABILITATION模式是美国近年用于对痴呆患者进行专业护理的,这一模式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根本的治疗和护理并不是去复建和恢复痴呆患者已经失去的功能,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现有的潜能,尽可能的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
近几年,国内逐渐开始采取综合康复干预方案,综合康复技能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单项康复干预,可提高轻中度AD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维持轻中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轻中度AD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 但由于工作量大、时间长,难度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我们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同时需要得到全社会共同支持,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活动氛围,最终达到改善痴呆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0.
[2]马永兴,俞卓伟.现代痴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97-403.
[3]林晓莉,王君俏.老年期痴呆患者实行小组活动套餐项目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2011,46(9):875-876.
[4]胡佩诚.宁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2-123.
[5]黄永禧.王宁华.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7.
[6]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1-163,104.
[7]沈珍华.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8,8(增刊2):181-184.
[8]序贯护理对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1):30-33.
[9]王颖.康复护理在老年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及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77-78.
[10]徐红.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处理能力与认知功能的训练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05-3106.
[11]范秀娟.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15):129-130.
[12]朱红霞,张彩华.日常生活训练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自理能力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3):33-35.
[13]康海华,马莉.认知功能训练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08,15(9):33-35.
[14]伍力,王燕,余发春,等.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老年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92-1794.
[15]陈玉花.老年痴呆的早期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7):4416.
[16]李红梅.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1,4(4A):90-91.
[17]鲍蕾,何敏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增刊2):243-246
[18]古秀容,丁佑萍.行为疗法对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康复疗效[J].当代护士,2008,3(专科版):35-36.
[19]郑福妹.轻,中度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康复护理模式探讨[J].当代医学,2008,6:105-106.
[20]梁月冰,黎雪松,邓瑞娟,等.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11):1-3.
[21]王丽萍. 老年性痴呆的康复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814-815.
[22]杜滨,陈丽娜,等.人文护理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提高生活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10-12.
[23]任宪芳.综合康复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6(专科版):51-52.
[24]袁燕,邢红霞,李静.护理干预在改善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心理行为及提高生活质量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3-5.
[25]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
[26]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203.
[27]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59.
康复护理概述范文3
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重要疾病,急性期有22%~65%的患者会发生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可增加窒息、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危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2],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做好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近况作一概述。
一、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生机理
近期有关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研究表明,吞咽动作的控制是由脑干的反馈以及咽、食管的局部反射,通过大脑皮质运动区自主启动、控制的吞咽中枢完成,因而大脑皮质和脑干发生卒中最容易引起吞咽障碍;另有研究表明大脑损害可中断经口阶段的咀嚼和食物输送的随意控制,又以双侧半球同时受损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比单侧大脑半球受损的患者更高,程度更严重;皮质损害还可以造成患者的注意力和选择能力下降,导致吞咽功能减退。脑干损害主要影响舌及咀嚼的感觉,延迟喉头上抬、声门关闭、环咽部舒张及触发吞咽的时机,皮质延髓束损害造成大脑皮质吞咽中枢、脑干吞咽中枢与脑神经间神经细胞网络的抑制功能减弱,导致吞咽障碍;临床发现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即使是局灶性损害,亦可发生吞咽障碍,年龄越大,吞咽障碍越严重[3]。因此吞咽障碍的发生以脑干、大脑皮质的损伤为主,但局灶性脑损害亦可发生,并且与年龄有关。但大脑具有可塑性,受到损伤后功能可以重建,功能有条件恢复[4]。表明如能提供一定的条件,大脑功能是有可能恢复的,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判断
吞咽障碍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判断脑卒中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除头颅CT等相关检查病患部位外,临床上尚可做一些相应试验,并可进行分级。如蔡文智等[5]在1999年进行吞咽筛查试验研究,并提出筛查试验的安全标准为:患者意识清楚,可不费力吞咽口腔分泌物,吞咽时喉部可完全抬起,吞咽后无咳嗽且发音清晰。而神志不清,不能配合的患者不宜进行吞咽障碍试验,否则易造成误吸。于莹[6]提出对可能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做好预见性的护理,对神志清楚的患者检查有无吞咽动作,饮水吞咽试验有无呛咳现象,从而判定是否存在吞咽障碍。高怀民[7]2001年将日本学者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引入我国,此评价法在诊断吞咽障碍的同时对障碍程度分为7级,级别越高,吞咽障碍越轻,分级标准明确清晰,可指导各级患者的康复,此法已被我国康复界所接受。黄宝延等[8]认为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价工具(CNSAT)是一种简单、方便和安全的评估工具,适合临床护理工作者评估脑血管病患者的吞咽功能。它包括6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有与吞咽障碍密切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口唇的运动、流涎、舌的运动、喉提升、咳嗽、饮水试验等。每个条目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A至D 4个等级,每个等级有相应得分,邻近两级之间得分相差2分。评估者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打分,总得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36分,得分越高吞咽功能就越差。强调在使用CNSAT之前应当先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因为吞咽功能的检查过程需要患者配合,如主动进行张口、闭口、伸舌、空吞咽、咳嗽、饮水试验等,所以需要患者意识清晰。有研究[9]表明进行吞咽障碍功能的评估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护理管理措施,评估过程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吞咽障碍,所以患者在进餐时会变得小心谨慎,随时防止误吸的发生。
三、康复训练有利大脑恢复吞咽功能
赵明伦[10]强调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鼓励其有意识地练习吞咽动作,帮助维持吞咽肌肉的张力,并要求患者做咀嚼动作,以锻练和使用口周肌肉和舌头的作用;对带有鼻饲管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经常从口腔滴入少量液体,促使患者练习吞咽动作;采用软管吸吮法,即使用一根软塑料管,导入食道,然后教患者经此管吸吮液体,以达到练习吞咽动作。廖华薇[11]采用吞咽棒刺激法,颈、面颊冰块按摩刺激、舌操及发音训练每日一次,每次30 min,采用一对一封闭训练,结合针灸治疗14 d,治疗有效率达93.33%。马自萍等[12]、赵利芬等[13]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在入院第一餐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测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康复治疗组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吞咽能力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袁智敏等[14]使用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剂的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良好促进作用,解决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问题。胡学军等[15]强调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外,同时进行摄食行为的指导,有利于功能恢复。万桂芳等[16]根据患者临床存在的问题组成工作小组,组内包括有医生、OT治疗师、ST治疗师、护士、护理员(助护、家属)等成员共同参与,进行有针对性的间接和直接训练2周至1个月,结果显示40例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5),认为重视吞咽障碍的早期评价,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以小组工作模式进行干预,包括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的处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整体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有研究报道采用咽部冷刺激触发吞咽反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优良效果[17~18]。徐晓红[19]则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经改良的鼻饲模式进行护理,对维护营养支持和促进吞咽功能恢复起到良好作用。张伯全等[20]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患者存在着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对吞咽功能恢复产生负面作用,早期做好心理干预性治疗,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另有报道吞咽障碍患者的饮食摄入以软食易吞的食物为主[21~22]。
综上所述,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治疗,患者可因吞咽障碍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和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卒中预后不良,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近年来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吞咽障碍的检测手段逐步完善并在临床上推广运用,提高了对吞咽障碍的认识与诊断率,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提出了预见性护理理念,以及同时进行饮食指导;采用工作小组团队式的康复模式,咽部冷刺激治疗等方法提高临床效果,强调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以及对吞咽障碍准确诊断的重要性。只要患者神志清楚,就可以进行吞咽功能练习。更是提出了早期做好心理干预性治疗的重要性,为今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起积极推动作用。但缺乏对吞咽障碍患者在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时和(或)在日常生活中突发误吸甚至窒息的救护工作以及如何进行防范的工作研究,这可能是今后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3-162.
[2]Dziewas R,RitterM,Schilling M,et al.Pneumonia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fed by nasogastric tub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6):852-856.
[3]郑天衡,刘春风.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与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4(5):207-209.
[4]朱镛连.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再组[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8):567.
[5] 蔡文智,谢桂方,赵卫青,等.吞咽筛查试验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328-330.
[6]于莹.吞咽困难患者的预见性护理[J].实用护理杂2001,17(9):39.
[7]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症状检查和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1874-1879.
[8]黄宝延,沈宁,李胜利,等.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27-129.
[9]Hinchey JA,Shephard T,Furie K,et al.Formal dysphagia screening protozols prevent pneumonia[J].Stroke,2005,36(9):1972-1976.
[10]赵明伦.脑血管病的抢救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6-257.
[11]廖华薇.吞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5,27(1):118-119.
[12]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48-49.
[13]赵利芬,辛志芳.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31-32.
[14]袁智敏,黄利荣,陈紫玲.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剂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34-3835.
[15]胡学军,比娜,潘淑敏.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功能训练与摄食行为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941-1941.
[16]万桂芳,窦祖林,丘卫红,等.小组工作模式对吞咽障碍评价与治疗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39-541.
[17]高振丽,张珂,孙菲,等.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40-41.
[18]高秀娟,刘家敏.咽部冷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7:431-432.
[19]徐晓红.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应用改良鼻饲模式的体会[J].护理实践杂志,2003,19(6):222.
[20]张伯全,包锡卿,王庚鑫,等.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15-418.
康复护理概述范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79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37例,年龄28~69岁,平均(46.05±3.5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28~65岁,平均(46.12±3.45)岁;病程7~21 d,平均(14.65±3.08)d;性质:脑梗死23例,脑出血20例;部位:左侧14例,右侧29例。观察组4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31~69岁,平均(45.87±3.66)岁;病程8~25 d,平均(14.36±2.94)d;性质:脑梗死22例,脑出血24例;部位:左侧15例,右侧3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处于急性期(Ⅰ期);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肩周炎、颈椎病、局部外伤、感染、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等导致的肩痛、肩关节活动不利,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6年)》进行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具体包括:营养神经(甲钴胺、乙酰谷酰胺);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口服阿司匹林、尼莫地平等药物;调整血压、血糖、血脂等。
1.2.2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锻炼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良肢位摆放: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健侧卧位时,患肢向前伸,前臂旋后,肩关节屈曲呈90°,腕关节自然背伸,掌心向上,仰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向前突出,肘关节伸展,腕关节保持背伸位30°,手指伸展;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挤压肩胛胸壁关节训练、松动肩胛骨周围肌肉的刺激诱发训练、健侧手牵拉患侧手锻炼等。
1.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抗阻训练,即第1阶段应该掌握基本姿势及运动,第2阶段进行神经促通,第3阶段进行技巧性动作,具体步骤如下。①第1阶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搭桥训练、滚桶训练(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将滚桶推向前方)、腕关节背伸牵张训练、肩关节屈曲训练、肘关节伸展训练、前臂旋后训练等,充分发挥患肢潜能,降低颈部和躯干患侧屈肌痉挛,松动肩胛带,伸肘位上肢前屈平肩水平。②第2阶段:治疗重点是打破上肢内收屈曲的痉挛模式,采取非痉挛肌力练习、放松练习、抗痉挛手法等,同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以肘关节为重点,指关节、腕关节用捻法、滚法,肩关节用拿法进行上肢推拿,对痉挛的肌肉用柔性的按摩手法使其放松。③第3阶段:重点放在腕和手指的主动活动,特别是拇指和四指的伸、外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洗脸、刷牙、进食、穿衣等)、从床到轮椅及返回动作等以上肢为支撑点的躯干运动,能用患手时不用或尽量少用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上肢及全身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难度由小至大,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40 min/次,1次/d,5次/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分法(FMA)、肩关节活动度(ROM)、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及关节功能变化。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康复效果。
MAS分级:0级为无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无阻;1级为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ROM终末端有轻微的阻力;2级为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3级为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较困难;4级为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很困难。
FMA评分:正常为100分;<50分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6~100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
改良Barthel指数:包括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六项,每项分为5个等级,总分50分,分值越高,关节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VAS评分:用1条10 cm长的直尺,患者将自己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尺上,受试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研究者观察有刻度的一面。0 cm表示无痛(0分);0~2.5 cm表示偶发或活动时轻微疼痛(2分);2.5~5.0 cm表示活动时疼痛,休息时无疼痛(4分);5.0~7.5 cm表示活动时疼痛,休息时亦可有自发痛(6分);7.5~10 cm表示极痛,不可忍受(8分)。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MAS改善在2级以上,VAS评分≤2分。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MAS改善在1级以上,VAS评分为3~7分。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运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生活质量量表包括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项,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MAS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RO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658,P=0.040)(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研究表明[3-5],脑卒中后脑细胞长时间缺血缺氧、坏死导致上位中枢损伤,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牵张反射处于亢进状态,进而出现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肩部麻木感、烧灼样痛,手指屈伸不利、肿胀等,即肩手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洗脸、背手、梳头和穿衣等日常生活功能,此外,疼痛、肿胀等会刺激脊髓中间神经异常兴奋,加重血液流动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致残率极高。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等,重新建立高级中枢的控制功能,调节各种反射对运动影响抑制痉挛,促进协调运动的出现,改善肩手综合征关节功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6-10]。随着康复护理医学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院在常规护理锻炼基础上设定了针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阶段性抗阻训练,即第1阶段应该掌握基本姿势及运动,第2阶段进行神经促通,第3阶段进行技巧性动作,从而促进大脑高级运动中枢恢复和重建,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ROM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38/46),对照组为63.6%(21/33),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阶段性抗阻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痉挛状态及关节功能。对阶段性抗阻训练的要点总结如下:第一阶段重点是指导患者通过搭桥训练、滚桶训练、腕关节背伸牵张训练、肩关节屈曲训练、肘关节伸展训练、前臂旋后训练等,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进行正确的运动感觉输入和正确的运动模式的输入,并把这种运动模式通过反复的训练固定下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或功能重组;第二阶段是重建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后,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通过利用正常的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在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进行推拿上肢被动活动,通过揉、拿、捏等手法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使病人肌力得到恢复;第三阶段是将运动模式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复杂的功能性、技巧性动作,以姿势控制、调正反应、平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伸手、抓握与放松等基本动作模式为基础,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基础。
由于肩手综合征对患者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把生活质量引入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人群的治疗疗效评价体系中是很有必要的[11-12],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有升高,提示相较于常规康复锻炼,阶段性抗阻训练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考虑是由于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使得生活质量与病情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文献报道[13-14],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受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影响,虽然采用康复锻炼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生理功能,但是肩手综合征作为一件重大的负性应激源,可引发个体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治疗及生活积极性,产生恶性循环,影响其恢复,因此,为了促进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康复,建议肩手综合征患者在阶段性抗阻训练护理基础上,应考虑将心理护理干预纳入常规治疗中。此外,目前临床上将肩手综合征分为急性期、营养障碍期、萎缩期3期,患肢一旦进入2期,任何治疗均难以奏效[15],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为1期肩手综合征患者考虑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原因,因此,对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及早干预。
综上所述,阶段性抗阻训练应用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琳琳,郭海英,徐道明.对早期康复介入防治卒中后肩痛的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194-196.
[2] 刘学军,宋尚红.艾灸、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2,7(4):40-42.
[3] 赵立平.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痛的康复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9):817-819.
[4] 刘岳,王强.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及处理[J].齐鲁医学杂志,2012,26(4):369-371.
[5] 柏强.平衡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11):921-923.
[6] 宋秋云.中药熏蒸结合艾灸治疗肩周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6):156-157.
[7] 黄鹏,杨文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33-1135.
[8] 韩淑凯.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1):97-99.
[9] 农文军,段朝霞,安平,等.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 22(7):73-75.
[10] 谢芹,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8):720-723.
[11] 郭友华,陈红霞,杨志敬,等.冷热中药交替浸浴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4):303-304.
[12] 刘亦恒,张寿,张海英,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阶段性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 25(8):790-792.
[13] 庞全瑭,卢红玉,刘平.伸筋丹胶囊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8):618-619.
康复护理概述范文5
【关键词】 颈椎病 中医 护理 治疗
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长期处于“低头型”工作的人群以及肌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来说, 极易造成颈椎慢性劳损, 使患者出现头昏, 头痛, 颈部活动困难等一系列症状[1]。中医中药治疗优于西医西药治疗, 同时配合完善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颈椎病采用针灸、按摩、牵引和中药等方法治疗颈椎病160例, 并积极配合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 男68例, 女92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6. 3岁, 病程6-8个月。主要症状: 头、颈、肩、背以及上肢等部位的顽固性定位疼痛、肿胀和麻木, 当睡眠或低头、抬头过久, 或颈部转动度大时头目眩晕, 耳鸣眼花, 记忆力减退。本组患者均经x线摄片、ct检查证实为中重度颈椎增生。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 取穴风池、天枢、颈部夹脊、肩俞、曲池、外关、合谷、后溪, 均取患侧, 平补平泻手法, 可配合艾灸, 每次30 min, 每日1 次, 8-10 次为1个疗程。
1.2.2 按摩 患者取坐位, 用拇指于风府、风池、天宗、曲池、中渚等穴及颈肩部压痛点、硬结、条索状物等处轻柔的按、揉,采用一指禅推法, 以疏通经络继而以推、拿、滚法作用于颈肩部、背及上肢的经筋。
1.2.3牵引法[2] 牵引姿势以头部略向前倾为宜,牵引重量为2-5 kg, 每次牵引时间约30min, 每日1-2次, 枕颌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扩大椎间隙, 流畅气血, 缓解症状, 且少有不适。牵引重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而灵活掌握。
1.2.4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为颈痛灵、筋骨痛消丸、颈复康及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 10 d为1个疗程。中药离子导入: 威灵仙6 g 、川乌、草乌各30 g 、细辛、羌活、川芎、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各10 g、上药加水1 500 ml, 水煎1 h取汁500 ml, 将樟脑、冰片各5 g 溶于水中备用。将离子导入电热板放入其中,浸泡5min 后取出, 放于颈部或颈肩处, 导入脉冲电流, 强度以患者感到微麻能耐受为度。
1.3 疗效判定[3] ①临床治愈: 主要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恢复正常, 恢复原工作, 半年内无复发。②显效: 主要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 颈椎x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有明显改善, 能坚持原工作。③有效:主要症状消失, 阳性体征及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无明显改善。④无效: 主要症状体征及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均无改善。
2 护理
2.1 加强生活护理 安排病人住向阳房间,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暖、温湿度适宜, 注意防寒保暖, 防止感受风邪加重病情。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对颈椎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般以低枕睡眠、仰卧位为最佳, 俯卧位不可取, 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 枕头可相应偏高; 黄韧带肥厚、钙化者应偏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可在颈下垫一小枕。
睡眠形态紊乱者,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失眠者可适当口服安眠药。此外, 尚应加强皮肤护理。
2.2 心理护理[4] 颈椎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 病程长, 反复难愈, 如对本病认识不够, 易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紧张、焦虑等。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心理。颈椎病患者一般喜暖怕凉, 故安排床位时, 一般避开门窗, 防止风寒, 必要时增加被褥以防止受凉; 对于行动困难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主动帮助患者解决行动困难, 做好生活护理。同时应向患者主动介绍适合患者的电动牵引机、颈椎吊带牵引、推拿、针灸等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 向患者讲明疾病与心理情志的关系, 鼓励患者怡情悦志, 安心养病。
2.3饮食护理 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 身体虚弱, 故饮食上尽量选择与治疗相协调的食物, 忌生冷、寒咸。老年患者多脾胃弱, 食少则正气不足, 饮食无度又可增加脾胃负担, 使脾胃生化不及而食滞内停。故我们要求患者应进易消化、富营养的食品, 嘱患者勿过食肥甘厚味, 少饮酒, 多饮水, 多食蔬菜水果以增加肠蠕动, 防止便秘。
2.4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若出现眩晕、肢体麻木、视物不清、心律失常等症状, 应积极抢救。①观察牵引治疗效果。牵引多采用枕颌带牵引法, 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坐式牵引或卧式牵引, 牵引重量从3 kg 开始, 逐渐增加重量, 以能耐受为度, 最大牵引重量可达10 kg。牵引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可减轻重量, 如不缓解或症状加重, 应暂停牵引。②颈部推拿时, 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手法, 多次推拿效果不好者不宜继续推拿。③由于患者常有手臂放射性疼痛, 尽量选择健侧手臂输液, 输液时滴速不宜过快, 以60 滴/ min 左右为宜, 并注意保暖, 可在患侧手臂下垫小枕或暖水袋, 以减轻疼痛。④注意病人安全, 防止意外受伤。下肢乏力, 行走困难者, 以及眩晕严重时, 应有人陪护, 病人入厕时应扶持, 防止摔伤。⑤为预防肌肉萎缩,应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体能锻炼, 加强营养, 以补益气血, 滋养筋骨。
2.5 康复出院指导[5-6] ①勿用颈部扛抬重物, 直接压力最易发生颈椎骨质增生。②保持颈部良好姿势, 避免长时间伏案书写或低头看书, 应及时改变头颈, 并朝相反方向活动颈部。工作中应定时远视前方, 1次/30min, 每次1-2 min,对于桌椅叨炔恍髡? 应改变桌高或椅高, 使之比例协调,减轻颈部劳损。③指导睡眠方法, 使颈椎在休息状态下维持正常生理曲度, 应选用较软的圆枕, 宽度应超过肩宽10-20cm, 高度以压缩后10-15cm为宜。睡枕的位置应放在枕后方, 用以衬托颈生理前曲度, 不要放在头枕部, 使颈生理曲度改变。④注意劳逸结合, 适当的体能锻炼。⑤积极预防和治疗咽喉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因为上述疾病也是颈椎病发病的诱因之一。⑥病人出院后应定期复查。
3 结果
治愈74例, 显效64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93. 8%。
4 讨论
采用水煎剂, 进行离子导入, 并结合按摩、牵引的疗法, 扩大椎间隙, 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 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 消除肿胀, 分离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 改善血液循环, 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使病变组织修复, 是治疗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方法。颈椎病不易根治, 随时都可能因动作过猛、用力过度造成损伤或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 密切配合中医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护理, 重视心理护理与功能锻炼在治疗中的作用, 并做好健康教育,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
参 考 文 献
[1]朱立国,于杰,高景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概述[j].中医正骨, 2005, 17( 8) : 69- 71.
[2]邓大学,黄一梅.中医临床护理备要[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39- 241.
[3]贺向无,雷正科.自拟葛桂颈椎康治疗颈椎病78例[j].人民军医, 2005, 48(8) : 468- 469.
[4]饶建凤. 41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护理体会[j].宜春医专学报, 2002, 12(2) : 131- 132.
康复护理概述范文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皮椎间孔镜;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经皮椎间孔镜靶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外科脊柱手术。它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皮椎间孔镜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1]。笔者于2014年12月~2015年10月采用该方法治疗85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5例,男45例,女40例,年龄18~92岁,平均37.5岁。其中单节段L3-4椎间盘16例,L4-5椎间盘22例,L5-S1椎间盘19例。双节段L4-5,L5-S1椎间盘28例。经X线显示病变节段无间隙狭窄,无峡部裂及不稳现象,MRI显示病变节段椎间盘变性突出,其中单纯下肢痛42例,腰痛伴下肢疼痛不适43例。严重的患者体征为腰部疼痛难忍,床上不能自主翻身,下床不能自主行走。
1.2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胸腹部悬空,常规方法消毒,在C臂机和X线机的监视引导下,采用棘突旁侧后方手术入路(Thessys技术)确定皮肤穿刺点及穿刺角度,采用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18G特制穿刺针内插入1根22G针在影像监测下,逐步定位需手术治疗的椎间盘,植入工作套管确保穿刺针最佳置并准确穿刺入椎间盘,随之将配好的4ml造影剂和2ml灭菌亚甲蓝混合溶液行椎间盘造影;将细长导丝沿18号穿刺针导入,使用锥形软组织扩张器沿导丝推至纤维环靶点,放置工作导管后取出扩张器,插入椎间孔镜进行检查和手术,用庆大盐水连续灌洗手术区域,通过监视器用微型髓核钳摘除蓝染的髓核组织,消融髓核[2]。
2 综合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腰背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比较严重,心中有焦虑感;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新技术存在疑虑,对治疗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担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应给予患者足够的信心,带患者到病区和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的患者交流沟通,分享手术过程的体验,以及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的真实情况。同时给患者介绍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目的,告知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不易损伤神经根的优势[3-4],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
2.1.2术前准备及训练 术前教会患者掌握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方法。具体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飞燕式、桥式以及三、四、五点支撑法的训练以供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用。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特别注意营养补充。鼓励食用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 预防便秘。如果大便不畅,晨起可适量饮用淡蜂蜜水或者淡盐水。
2.1.3疼痛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腿疼痛。责任护士和患者交流时要注意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对疼痛的忍受力。通过交谈,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患者对自身痛苦注意力。对于疼痛症状较重的患者,通过按摩、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对于症状严重到不能耐受的患者,告知医生,并遵医嘱使用药物止痛。必要时使用甘露醇脱水止痛。
2.2术中护理
2.2.1常规要求 ①常规检查的信息收集:包括大小便常规、血常规、凝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提供可靠的生化数据供医生进行全面评估;②皮肤准备。如果被评估的病患适合手术治疗,则在手术前晚,用0.5%活力碘对术区皮肤进行2次消毒,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2.2.2专业护理要求 ①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那100mg。保证患者术前已经禁食禁饮4~6h。排空膀胱,金属物品交家属保管。协助患者更换手术衣服;②患者确认。患者入手术室后要仔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以及术前用药等情况。协助医生调整患者到舒适。告知患者术中如有任何不适均应与医护人员及时沟通;③密切观察患者术中反应,加强护患交流。注意观察患者术中的各项生命体征,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异常随时向手术医生报告,并遵医嘱及时处理。
2.2.3术后专业护理项目及要求
2.2.3.1常规护理:在搬运椎间孔镜术后患者和帮助患者翻身时,务必要保持脊柱一条直线以保护患者脊柱。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尿量及穿刺处敷贴的渗血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保持穿刺处敷料完整、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少量的美兰及碘海醇造影剂,此两种药物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应鼓励并督助患者手术后多饮水,一般饮水量1500ml以上,通过小便加快药物经肾脏的排泄,减少人体对毒素吸收。
2.2.3.2护理:术后第1d 患者卧硬板床24h,24h 后在患者耐受的范围内鼓励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患者可佩带腰围下床大小便,指导患者轴线翻身,避免翻身过快、过猛,以防止术区出现血肿所引起神经根损伤。
2.2.3.3并发症的观察: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警惕损伤性出血;如果发生腹痛则必须评估腹痛性质、范围、部位、持续时间等;如发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应立即遵医嘱处理;观察有无腰背疼痛加重或感染征象,同时测试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有无神经损伤表现;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遵医嘱处理。
2.2.3.4功能锻炼:告知患者术后第1w上下午各下地行走2次,约为15min/次,运动量循序渐进。指导患者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同时,进行三、四、五点支撑法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每组20个,20~30min/次,2次/d。以腰背部不引起疼痛加重为原则,如锻炼时或锻炼后出现酸痛不适,即停止锻炼。
2.2.3.5正确使用腰围:术后早期肌纤维环暂未完全修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腰椎间盘的稳定性,佩戴腰围限制一些不必要的前屈动作,以使受损的腰椎间盘局部得到充分休息,为椎间盘的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术后要求并鼓励和协助患者正确使用腰围。具体使用方法: 腰围规格要与患者腰围相适应,其上缘须达肋下缘,下缘至臀裂。腰围后侧不宜过分前凸,一般以平坦或略向前凸为好。当患者术后或者锻炼后出现不适症状,则卧床休息,卧床可消除体重对椎间盘压力,解除腰椎周围肌肉、韧带对突出椎间盘的挤压。如下床,一定要正确佩戴腰围。避免剧烈运动及腰部扭转,提重物及弯腰动作等,尽量保护脊柱和促进纤环顺利愈合。出院后如出现双下肢感觉障碍或腰痛症状,及时复诊。
3 疗效评定和定期回访
术后次日、1w;1、3、6个月采取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腰腿疼痛的强度进行评估并记录。并于术后1、3、6个月根据患者VAS评分及改良的Macnab评定疗效[5]。目前结果良好。95%以上(81/85)的患者恢复效果良好。无明显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4 讨论
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抓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综合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医疗环节。其护理重点概述为:术前对患者进行手术原理、方法及患者注意事项的介绍,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树立患者对该手术治疗的信心。术中密切关注患者术中反应,做好医患互动的桥梁并遵医嘱处理有关事项。术后护理的重点是在全面进行营养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做好早期的护理,中期的功能恢复护理、后期的康复护理及其出院后跟踪服务及相应的康复指导。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外创面积小,患者痛苦轻,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疗效满意,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尚志.微创术的现状和进展[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19(3):197-198.
[2]李振宙,吴闻文,侯树勋,等.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4): 332-335.
[3]杨艳平,张小爽,巨宝兰,等. 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