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1
土地整理是一项旨在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及利用布局进行综合整治,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利国利民的活动。土地整理政策的实施和深入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证了我国耕地总量整体平衡,这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极其深远,不能顾此失彼。土地资源整理期间,需对水上流失、自然景观保存及多样性、农业污染、水资源污染等方面进行重视和控制,土地整理工作实施之前制定影响评价,加大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科学设计,在整理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后续的整理,并加大管理的力度,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全面、规范化提供基本思路。
一、土地资源整理实施环境保护现状
(一)技术落后导致不和谐情况
土地是自然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以此针对土地进行相应的整理,势必会产生自然整体环境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存在好坏之分,例如使环境更为和谐,且相互促进,即为好的改变;但是对环境进行了负面影响,那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即为不好的改变。通过相应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土地资源整理技术受发展现状制约,还相对落后,施工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整理效果不佳,改革后自然不和谐现象仍然有很多。
(二)规划不合理,导致整理效果不佳
土地自然资源整理活动实施前,需进行相应规划,待到完善的规划完成后,再进行具体工作的执行、操作。而我国大多数地区,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时,进行计划的制定时,较为盲目,进而导致整理效果不佳。
(三)思想上存在一定偏差
虽然为了进行自然生态保护,国家相应出台了众多政策,但是通过具体分析发现,执行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存在思想误区。例如,认为人们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不会产生影响;或者认为需要国家进行生态保护,与自身并无关系;再者认为会增加自身成本等不正确的认知。如果此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和生产,间接的对土地整改的实施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产生阻碍。
二、提高土地资源整理,实现生态保护举措
(一)环保意识需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进行具体的土地资源整理和规划过程中,需加大相关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每一位土地整改工作人员都具备高度、强烈的环保意识,并且以此作为整理规划和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原则依据。另外,除了具有环保意识之外,为了使日常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得到确切的落实,还需要增强对环保的认知,不能盲目的进行环保操作,以免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举办环保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运用环保、生态、科学、适宜的施工工艺,在自然生态保护标准所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具体施工作业的开展,如果出现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严重时要先进行暂时的停工。
(二)设计规划水平需提升
以目前我国整体发展现状来看,在、整理、规划等方面的技术设计方面水平还普遍较低,存在规划不全面、不科学的现象,而且众多设计单位由于能力及资质还未达到标准,因此在土地整理改革中发挥出的作用不大。而且在这样的形式下,政府部门针对所投入的关注力度不够,同时缺乏基本的监督措施,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发展混乱,这与政府的轻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制定健全、完善的设计、规划行业的准入制度,加强土地规划、整理行业的实时监管,定期对该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及培训,提升其综合技能水平,加大土地整理过程中生态保护能力。
(三)生态指标为土地整理参考
对土地进行整理是时展背景下的一种正常趋势,需要得到重视,但是这种整理工作的实施,需要以生态保护的标准作为参考,以免出现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例如,在整理施工项目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评审工作,针对土地资源整理操作执行过程中,对于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式的评价,分析对环境所产生的各种方面的影响。如果出现影响较大或者存在与环境极为不和谐的状况,需要要求施工团队立即进行修改,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者直接对原来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整理相关部门同时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论证,将土地资源的整理过程演变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生产的提高、以及和谐发展的建设,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避免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资源污染现象的出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增多,使土地整体改革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目前我国极为重要的改革举措。而目前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环保问题进行重视。另外,在施工具体执行之前,进行全面规划,最大程度上减少整理施工对环境负面影响,一旦对环境产生污染,及时整改,严重时需暂停操作,将不利因素进行消除,使土地资源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为人类造福。
作者:宗金艳 单位:白城市土地整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杨伟.浅谈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J].中华民居,2010(11):538-538.
[2]尹力军.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3):99-101.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2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污染;连片治理
1 生态环境质量
1.1 自然地理状况
宁安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南陲,总面积7924km2,耕地面积1587km2。全市辖7镇5乡,宁安镇建成区面积10km2。地属“长白山熔岩高原与中心区”;境内丘陵起伏,江河纵横,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分布格局,主要河流55条,总流长1472km,全年平均流量13.75亿m3,常年主导风向为西风,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森林、矿产、动植物等资源丰富。
1.2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
宁安市辖区共有3个自然保护区,镜泊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北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桦树川县级自然保护区。镜泊湖自然保护区面积160000hm2,保护对象为自然景观、原始森林、火山口森林和水产资源,1980年省政府批准;小北湖自然保护区面积66080hm2,保护对象森林生态,2006年省政府批准;桦树川自然保护区面积2280hm2,保护对象为水域生态,1996年宁安市人民政府批准。2008年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宁安市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到目前为止,全市有4个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25个省级生态村。
1.3 生态环境指标情况
宁安市地处山区、半山区,具有较好的气候条件,雨热同季,物种丰富,生态环境的基础好,生态评价各项指标良好(表1)。
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已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由于森林过伐,结构简单,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减弱。毁林开荒,超坡耕作,导致水土流失和地力下降,影响农作物产量。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性能源比重居高不下,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由于污水处理率低,加之农药、化肥污染造成江河水质下降,不能满足功能区标准要求。过度的开荒、采掘及乱捕滥猎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土壤现状监测状况
宁安市耕地面积22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100万亩,生态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在生态农业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必将对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因此,对农业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由表2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监测点土壤污染物严控指标(汞、镉、砷、铬、铅、铜)均小于标准值,表明该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良好,工农业生产对该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影响很小,土壤环境未受重金属元素污染,仍然保持在自然背景值范围之内,可以作为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原料生产基地。
六六六和DDT虽然已经禁止使用多年,但是在土壤的监测中,仍然有6个土壤监测点能够监测出六六六超标和12个土壤监测点能够监测出DDT超标,这是由于土壤对六六六和DDT具有吸收富集作用,使该类污染物的浓度提高。由此可见,六六六和DDT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将是长期的。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分析
(1)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比较明显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部分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物物种衰减。主要因为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使原生态遭到破坏。虽然通过人工造林,局部地区森林有所增长,但质量与功能下降,森林类型比例向不合理方向演化,导致了部分野生动植物数量的减少或物种的灭绝。由于过度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个别区域土壤功能退化。
(2)水环境质量较差。主要原因是沿江村屯垃圾、粪便等无组织排放,同时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在春季江水解冻期水的浊度增加。
(3)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在2010年前宁安市城市供热以小型供热站为主,没有大型集中供热网,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且污染严重。2010年开始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工程,16户小型供热站并入热网,目也好该市市区全部并入热网,大气污染趋势将逐步下降。
3 生态保护对策
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制定生态保护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以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顺应自然规律,大力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对现有的天然林地、天然草场、天然湿地实行严格的保护。
3.1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
(1)种植业开发。加大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自然封育的力度和进度;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利用高科技手段,培育扩大高产田面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推广生物农药、化肥,减少化肥农药投放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
(2)畜牧业开发。要实现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加大天然草场的恢复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的力度,科学核定控制载畜量产,积极开发秸秆饲料,推行舍饲圈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3)林业开发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林业六大工程资金。大力发展林业深加工,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淘汰浪费和大量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在限定的时间内对15°以上的耕地全面退耕还林。
(4)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水资源实施合理分配,科学兼顾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保证水域功能,调整水资源利用方式,保持和恢复自然功能使之永续利用。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尽快实现全流域水体水质达功能要求。
3.2 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抓好全市生态环境建设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引进必须严格风险评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要以当地生态条件为前提,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水则水;逐步改造林种、树种单一的林分,提高森林资源的功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江河洪水调蓄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应建设生态功能区实施保护防止其功能退化。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3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构建 试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治机制研究 河北省资源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法律实施机制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研究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 堤防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美丽中国”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无水生态厕所研究与实践 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西湖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走出困境的良方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 浅析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对策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2?09?27.
⑤ 例如,自然之友等诉曲靖铬渣污染事件案中,原告在现场取证过程中,相机和录音笔遭到围抢,阻碍重重。参见:草根组织当原告 环境公益诉讼能否破局. http:///fz/201111/ t20111103_1758476.htm, 2012?09?27;2008年4月,重庆维权律师周立太在深圳分所遭黑社会围堵;2009年4月,素有“中国股市维权第一人”之称的上海维权律师严义明被不明身份者殴打。参见: 曾毅, 李华. 律师参与公益诉讼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初探. 商业时代, 2011(12): 115.
参考文献:
颜运秋. 公益诉讼理念研究[M].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英]A.J.M.米尔恩. 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 夏勇, 张志铭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21.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20.
吕梦宇. 公益诉讼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国家与公众合作, 追求高效公益诉讼[J]. 求实, 2006(11): 53.
黄德林, 陈宏波, 石宇. 生态公民怎样培育?[N]. 中国环境报, 2012?09?20, (2).
别涛. 环境公益诉讼[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1.
吴卫星. 印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启示[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0(5): 73?74.
罗筱琦. 诉讼保险制度再探[J]. 现代法学, 2006(4): 95?96.
谢小剑, 王志军. 限制与激励:我国民事公诉程序改革中的两个维度[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3): 51?52.
周枏. 罗马法原论(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887.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建设问题还比较突出,因为城市建设而导致生态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极其重要。
2、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局部的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
3、生态保护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城”是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基本环境,是发展经济的载体,有“城”才能有“市”。“市”是经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是改善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城”的发展。因之,城市建设从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组成一个“生存链”。
3.1、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如今,人们将环境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界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生物植被;第二环境为城市(包括乡村)建设;第三环境为室内设计。由此可知,第一环境为自然(生态)环境;第二、第三环境为人文(人工)环境(这里包括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遗迹)。城市建设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改善居住质量、发展经济的最基本且尽可能好的环境。因此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3.2、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层次认知越来越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公共环境,公共环境又可分交通环境、景观环境、商业环境等等,人们不但要求有好的物质环境,而且强调有好的精神环境,即所谓的“硬环境”、“软环境”不一而足。
现代城市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建设”本身,就象一首好歌必须有好的曲谱,一出好戏必须有好的剧本一样,而在于有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而规划的核心、灵魂正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3.3、城市建设必须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本质就是—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来源及本质就是环境保护。它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的承受能力保持平衡;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可持续发展理论现在已成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4、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4.2、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4.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4.4、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5、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5、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1、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5.2、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5.3、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6、结束语
在今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宜居水平
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三、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实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0-0014-01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物质基础。数千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一旦生态环境保护缺失,就难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努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落实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困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由于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为摆脱贫困局面,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断扩大畜禽水产等养殖面积,违规排放大量污水与垃圾,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水污染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乡镇企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因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及工艺技术落后,污水防治设施匮乏等原因,导致工业污水未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随意排放各类生活污水,使农村聚居点附近的地表水与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二是垃圾污染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垃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加上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与回收,垃圾无序堆放,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农业污染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性污染,包括农膜、化肥及农药污染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粗放式生产,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从而导致土壤与地下水大面积污染,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
2.1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弱化性已显现出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对未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对此,应健全完善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环境保护法规,并积极制定有关实施条例与法规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在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治理理念,编制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水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生态领域的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要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资源环境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确保环境公平的重要机制,对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国家尽快对农村生态脆弱地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进行严格控制。要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地区与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实施补偿,可考虑征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并将征收的范围限定于资源开发类企业及污染企业,要将税收的适当比例定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同时,要全面扩大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并依据专款专用原则,将环境保护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改进农村环境专项基金。国家应对恢复生态环境项目进行强有力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并及时剔除现行税制规定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2.3 形成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对此,必须开展综合治理,以切实形成农村环境治理机制。首先是加强规模化畜养殖场综合治理,通过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及处理技术,鼓励兴建与养殖业、种植业等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并全力发展农村沼气,实现畜禽粪便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其次是要有力地控制工业“三废”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要加大资源和环境的监测、管理,坚决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第三是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与农膜等各类化学物质。可通过采取生物防治病虫害及大量增加农家肥与种植绿肥等办法,从而减少化学物质的过度、过量使用,要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减少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提高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最后是大力控制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这就要不断地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结构调整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紧密结合起来。凡是属于应当淘汰的乡镇企业,应该坚决予以淘汰;凡是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不仅要引导其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从而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物质的集中控制,而且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与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力度,从而降低物耗与能耗,并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需要较长的时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等特点,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必须提高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要素,运用多种手段,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宋言奇.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小 城镇建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