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工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1
纺织服装业是罗马尼亚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和东欧地区集散地。始于今年的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以及罗马尼亚2008年加入欧盟,给中罗两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研究和分析罗马尼亚纺织服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更好地开拓东欧乃至欧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中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强国,曾经是前经互会成员国的主要纺织服装供应国。1989年以后,随着外资的涌入和国外商品的冲击,罗纺织服装业的传统优势被削弱,生产方式以CM/CMT(委外加工贸易,客人提供材料、设计等)为主,基本没有自主品牌。2008年加入欧盟后,罗纺织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罗现有纺织服装生产和经营公司7200家,员工数量超过45万人。罗纺织工业已基本完成私有化,生产和出口的97%是由私营公司实现的。2008年,罗纺织服装业实现增加值约3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5.5%;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9%;出口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7%(含皮革、鞋);出口85%依赖欧盟市场。按产品大类划分,罗纺织工业中服装占62%,纺织占22%,皮革制品占15%。
服装加工业原材料依赖进口
罗马尼亚服装加工业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发达,80%的裁剪、整理和包装等依靠引进技术进行了改造。但本国的纺织原料匮乏,只有30%的羊毛、亚麻纱、人造合成纤维纺织原材料可以自给,70%的原材料依赖进口。
罗主要鼓励发展服装和织布,但麻纤、纺纱、印染、纱线和人造合成纤维原料生产加工能力比较薄弱,远不能满足服装厂和纱厂生产能力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服装生产企业以做服装来料加工为主,每年为欧盟国家生产、加工的纺织品和品牌服装占85%。主要加工产品有衬衣、罩衣、裤子、茄克、袜子、男女西服、裙子、睡衣、内衣等。由于来料加工占的比重过大,阻碍了罗纺织服装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罗纺织品和服装的自主品牌很少。
1989年至2008年,服装行业投资额为9.3亿欧元,其中本国投资7亿欧元,外资2.3亿欧元。同期服装生产能力提高了2.8倍,出口提高了5.6倍。
唯一没有发达基础工业的纺织品出口大国
罗马尼亚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达基础工业的纺织品出口大国。在麻纤、纺纱、印染、纱线和纤维生产方面比较落后,麻和亚麻已不再种植,所有的原材料都需要进口。即使有一些本地供应,产品质量也较低。纺织工业严重依赖进口。
纺织设备除了印染和最终处理部分较先进(主要从美国和德国进口)外,其余的织布和纺纱企业拥有大量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技术设备,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由于原材料匮乏,许多纺织设备已闲置,目前罗纺织业正处于转型、改造、重组过程中。
罗纺织生产和贸易公司约有2300家。其中,超过250人的大型企业占5%,10~250人的中小企业占27%,1~9人的企业占68%。这些企业主每年来料加工,原材料进口约90%,服装敷料进口约85%。
东欧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
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中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从德国、意大利、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来料加工的国际品牌产品约占其出口的80%左右,这不仅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也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8年,罗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其中,出口57亿美元;进口4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排在罗出口商品的第二位。
从出口品种情况看,纺织品主要有人造合成纤维、挂毯、棉布、羊毛、皮革制品、花边服饰等。服装主要有针织服装及成衣。
从进口品种情况看,用于生产服装的来料加工料,包括纺织化纤布料、棉布料、棉纱线、毛衣编制品、人造合成纤维、羊毛织布、服装和服装敷料等。
主要进出口国为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进口国别主要有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和土耳其。
罗马尼亚是在中国和土耳其之后的欧盟第三大服装进口来源国;在中东欧国家中,是欧盟第一大服装进口来源国。2008年,罗纺织服装出口95%输往欧盟,82.6%从欧盟进口。
外资进入罗纺织服装业
截至2008年上半年,在罗马尼亚投资的外国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公司共868家。其中,中国在罗166家贸易公司,1家生产企业。投资方式主要是合资和独资。
主要投资国家和地区是意大利、英国、法国、比利时、土耳其、波兰、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爱尔兰、保加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希腊和中国香港等。
主要产品是男女西服、棉纱、羊毛线、亚麻织品、真丝、人造真丝、合成纱、缝纫机线、精纺纱、地毯和挂毯、人造合成纤维及工业制品、聚酯纱、聚酯网和各类绳、内衣纺织品、针织服装品、长短袜子、套头衫和女式背心等。
罗纺织品服装购买力不强
罗马尼亚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强劲,但国内市场却一直萎靡不振,所生产的产品只有20%在国内市场销售。主要原因是当地职工工资水平低,购买力不强。
根据欧洲48个国家的雇员工资分类调查,罗马尼亚雇员工资在排行第41位,最低收入为每小时0.68欧元,最高收入每小时23欧元。
从每户家庭月收入现金支出来看,2008年罗每个家庭消费开支占75.4%,其中购买食品约占39.65%,购买非食品约占32.4%,而纺织品服装和鞋类消费只占5%。
多数消费者购买中低档服装
目前,罗马尼亚人只有3%~4%的人购买高档价位的名牌服装,绝大多数人购买中低档价位的服装。
在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及公司工作的男职员主要穿西装,女士主要穿质量好,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西装套裙。在普通岗位工作的员工中,约80%的年轻人喜欢穿西方流行款式和针织休闲服,其布料质地为涤棉和合成纤维。老年妇女喜欢穿颜色鲜艳的服装。在罗纺织服装市场较畅销的有:款式新颖的西服套装、休闲针织运动装和牛仔服装等。经济条件好的人比较喜欢棉制品和麻制品。
对外资投资纺织业无特殊政策
罗马尼亚鼓励外资投资纺织服装业,但没有特殊政策。外商在罗投资享受国民待遇。
对纺织服装企业征收的主要税种和税率有:增值税19%、利润税16%、所得税16%、红利税10%、养老税24.5%、失业保险3.5%、健康保险7%、出口税5%。
关税及税率情况看,对于各种面料、原材料一律25%(丝线、棉花、人造合成纤维等);各种成衣一律30%。目前,罗海关实行估税法,对每一个标准集装箱限定最低货值1.2万美元。
罗纺织品服装关税比欧盟要高出2~3倍。罗入盟后,将采用欧盟统一关税,平均税率与现在相比将下降20%。纺织品和服装关税下调幅度更大。此外,罗对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口纺织品不增收关税。罗加入欧盟为罗纺织品和服装提供了更大的出口机遇。
逐步采用欧盟法律和标准
罗入盟后,将采用欧盟统一法律和标准。但在2008年1月1日之前,罗仍然使用本国的法律、贸易政策和进出口关税。
罗入盟后,纺织品和服装将采用欧盟和国际标准,如ISO系列标准、EN、ASTM、ANSI、BS、DIN、SN、、NF、AATCC、GTS等共有160个标准,以替代罗马尼亚标准(SR),所有纺织品服装出口到欧盟市场必须要有质量证书,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符合欧盟标准。
产业优势劣势同时存在
罗政府重视发展纺织服装行业,鼓励吸引外国投资;临近欧盟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黑海第一大港—康斯坦察港及便捷的水路运输;劳动力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与欧盟国家相比成本较低;纺织服装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使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欧盟纺织品和服装传统的进口来源国,在欧盟市场一直占有较大的份额;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和与欧盟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免关税和配额;拥有较发达的化工业,经改造后可生产并满足罗大部分纺织业的原材料需要。
在罗马尼亚建立生产企业可享受有关条件有:1.货物以零关税进口,出口没有退税;2.从罗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不需要配额;3.另外,中罗两国政府间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罗纺织服装业也有很多劣势,包括:罗纺织服装原材料匮乏;基础工业设备与现有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纺织服装产业要求;85%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方式生产服装,制约了本国纺织品和服装品牌的开发;多数企业缺乏发展总体规划;和腐败较为严重;纺织生产企业污染严重,多数未能达到国际环保质量标准的要求;缺乏技术熟练的纺织工人。
入盟前几大措施发展本国纺织业
罗马尼亚是中东欧国家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出口国,由于罗本国纺织原料生产比较薄弱,罗政府要求罗纺织企业在今后几年里要加大发展对纺织品原料的生产力度,把服装来料加工转向自主设计和生产制作,创本国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使来料加工所占的比重降到25%~30%。
罗在2008年1月加入欧盟后,对罗纺织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罗政府将采取措施鼓励外国投资者加大对罗纺织业的投资,促使罗纺织业尽快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鼓励发展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通胀率、稳定本币汇率、降低贷款利率、降低税收、鼓励外资流入,打击腐败和);消除垄断,采取自由竞争价格,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欧盟海关法和反倾销法;利用欧盟提供的优惠贷款支持纺织业的技术改造;采用信息技术(设计、生产和销售)管理企业;加大对纺织服装业的研发、设计和创立品牌的投资,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逐步减少来料加工,扩大本国品牌产品出口;通过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政府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出口本国品牌产品和附加值高的产品。
二、加大投资改造纺织原材料生产企业,鼓励本国企业生产原材料(羊毛、亚麻和麻);改造相关企业生产敷料(拉链、锁扣、缝纫线等);用本国品牌替代来料加工产品,把来料加工业务转到比在罗加工成本更低的国家生产,以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在罗进行来料加工的外国纺织服装企业使用罗本地原材料加工。
三、加强国外市场的调研,开拓多元化的营销网络市场,拓展本国产品出口渠道,除目前向欧盟国家出口外,重新开辟独联体、北美等海外市场。
四、罗政府制定了《2008年~2009年纺织业发展规划》,计划使纺织行业产值年增长率达3.4%。优先发展原材料的生产,支持中小服装企业;巩固和建立加工基地;为避免全球非关税壁垒,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特别是达到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要求。
几大措施限制外来纺织服装进口
罗马尼亚将建立跟踪纺织品服装进口动态监控系统,如有大量外来廉价纺织服装品进入本国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并扰乱本国市场,损害影响本国民族产业利益,将与出口国共同协商并达成双方可解决的办法。如果双方经过协商未达成可接受的办法,罗将按照WTO规定的有关条款,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合法保护本国的纺织品产业。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污染源;企业;绿色招商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5-0038-03
1 引 言
近年来,黑龙江省宁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数量变动频繁,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新的工业污染日益加重,成为制约该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宁安市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2007年度全市污染状况。本文以工业污染源普查成果为依据,探讨该市工业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和污染治理方案,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2 宁安市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界定的工业源普查规模和范围,宁安市符合普查要求的工业源194家,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的80%。普查范围覆盖全市所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工业源。数据采用顺序为监测数据、产排污系数核算、物料衡算,数据真实可靠。本次普查结果基本上体现和代表了全市的工业污染现状。
2.1 全市企业分布18个小行业
该市无大型企业,中型企业7家,其中重点源是6家,一般源是1家;小型企业187家,其中重点源是72家,一般源115家。
全市工业企业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大行业,18个小行业,主要分布的行业制造业占优势,共计154家;热力供应位居第二,共35家。制造业中:以69家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33家农副食品加工、15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位居前三位。全市工业源区域分布情况见表1(三陵乡无工业污染源未列入)。
2.2 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2.2.1 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宁安市锅炉总数130座,锅炉总额定出力355.46MW,窑炉总数40座,废气治理设施总数84套,无脱硫设施。废气治理设施的投资2 531.50万元,废气治理设施的运行费用706.24万元,废气治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2.1788×106m3/h,废气治理设施实际处理废气量385 649.50万m3。工业废气排放量563 995.39万m3,其中:燃烧过程排放量277 886.55万m3。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烟尘排放量6 346.37t;二氧化硫排放量1 554.55t,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1 256.18t;氮氧化物排放量1 175.66t,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976.71t。工业粉尘排放量1 529.43t,氟化物排放量1413.24kg。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强度0.50kg/万元GDP,单位面积排放量是34.35kg/ Km2。工业综合能耗38 9339.83t,工业GDP能耗为0.72t标煤/万元GDP,以宁安市城区消耗最大,占全市的80%,全市能源消耗原煤位居第一位。
供热行业是33家,也是排放大气污染物主要的行业,城区是25家供热企业,东京城镇8家供热企业。用煤量是59530t,废气排放量是61839.16万m3,烟尘排放量是789.74t,二氧化硫是272.2t,氮氧化物175.01t,供热量达到729744GJ。
2.2.2 固体废物排放使用情况
宁安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204129.2t,共有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污泥和其他废物,以炉渣和粉煤灰为主,两者之和占总固体废物的56%,基本上全部综合利用于建筑行业或铺路等;其他废物85757.39t,占固体废物的42%,其中84356.89全部综合利用;污泥量为439.03t,其中320t综合利用,116.03吨进行处置。全市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为202608.11t,综合利用率达到99%。
2.2.3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宁安市136个企业用水,用水总量2835.73万吨,取水总量427.43万t(城区和渤海镇取水总量分别占总取水总量的62%、28%),其中:60个企业用城市自来水(地表水)8.38万吨(城区、东京城镇自来水取用量分别占74%、18%);78个企业用自备水(大部分是地下水)419.05万t(城区和渤海镇自备水用量分别占自备水总用量62%、29%)。其中23个企业有重复用水约2408.30万t,其它乡镇的取用水量很小。全市工业源自备水中只有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3000吨自备水为地表水,其他均为地下水。
工业排水主要是排入牡丹江,全市共有废水治理设施21套(18个企业),总投资4 321.1万元,运行费用441.36万元,耗电量316.2kW/h,废水处理设计处理能力64734t/d,年实际处理量为1 318.37万t。2007年GDP539 400万元,工业增加值147 120万元,工业源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强度为3.8kg/万元GDP,13.98kg/万元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排放量为259.55kg/km2。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314.44万吨,排放量的百分比为宁安市城区64%、渤海镇21%、宁安镇9%、兰岗镇4%,重点排水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区及渤海镇。
水污染物中相对排放量大的主要有化学需氧量2056.69t、占67%;生化需氧量809.34t、占27%;氨氮148.63t、占5%;石油类21.54t、占1%;挥发酚0.18t、接近0%;氰化物1t、接近0%。城区、渤海镇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位居前两位,主要排放化学需氧量的单位是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放量分别为1370.07t、166t。位于渤海镇的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排放化学需氧量205.59t。氨氮排放量大的企业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氨氮107t,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排氨氮38.33t。
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丰酿酒有限公司、鑫鹏肉业有限责任公司5户排水企业的取水量之和为360.5万t,占工业源取水总量的84.34%;排水总量为260.07万t,占全市工业源排水总量的82.71%。该市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主要是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业等。
3 宁安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1)企业的布局和污染物的排放负荷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城区、渤海镇、东京城镇,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排放污染源的负荷越大,污染越严重。
(2)该市有些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排放的污染物量很大。应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力度,限制耗水耗能高的企业。
(3)区域工业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有个别企业或建在居民区,或建在居民区主导风向上风向,或临近居民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域。
(4)为搞活地方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对招商项目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环境管理机构无法全面履行环保监管职能,导致进入该市的项目,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过于简单,污染问题随之出现。
(5)有些乡镇企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水平差,属于初级产品加工型和消耗自然资源型,竞争力相对较差,“三废”产生量相对较高。
4 防治对策及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耗能高、耗水大、浪费资源的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及生产线。例如关停天马水泥有限公司两条落后生产线,关停粘土烧砖的小企业等。
调整乡镇工业发展方面,严格控制污染严重项目的建设,根据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引导乡镇企业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在管理中应注意:产品结构要合理、选址要得当、坚决实行“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2 合理工业布局
把调整工业布局作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的重要对策。如划定铁西和范家工业园区,对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科学制定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努力使乡镇工业的发展与村镇建设结合在一起,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必须用战略眼光统筹规划,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要统一协调关系,对于环境隔离带很小的区域,要特别注意大气的交叉污染和水质叠加影响,在工业布局中要留有足够的环境隔离带和避开水域相邻区域的水源保护带。新建的乡镇工业项目选址。不但要考虑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影响,而且要考虑周围相邻环境的环境。在城镇的上风向、水源上游、城镇居民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限制建设工业企业及有污染的乡镇工业群体。
4.3 针对性治理高污染企业
对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业等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和33家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供热企业,以及工业废气治理方面无脱硫设施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或零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4 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
结合乡镇工业调整,对于那些污染严重效益差又难于治理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减少污染的数量;对于居民密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有污染危害的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并、转、迁的措施;对于搬迁困难,而且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抓紧技术改造,实行停产限期治理或合并、转产等措施;对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的乡镇工业分别采取停产或限期治理等措施。
4.5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加强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所辖企业的污染防治负责,把保护环境作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综合平衡因素。环境保护部门切实行使国家赋予的规划、监督、协调等职能。
应建立健全乡镇环境机构,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成立或配备兼职和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
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建立环境法制体系,使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开展。4.6 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废物排放
依靠科持进步是防治工业污染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必须明确环保科学技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方向,提供适合市情的治理技术和科学管理依据。
努力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及时准确地报告环境状况,提高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使之适应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针对宁安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开发和引进节约能源和资源,无废物排放或减少废物排放的清洁生产工艺、新技术、大力推广“三废”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使“三废”资源化、产业化、商业化,逐步实现废物排放量最少化。
4.7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环境意识;抓好环境管理部门和乡镇工业管理部门领导和职工的环保教育工作;对乡镇企业专职和兼职环保工作人员的进行相关培训。大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人人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对策;广东博罗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92-0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林业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促进林业生态健康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的重任。博罗县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和产品流通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广东对外经贸交往频繁,不断有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从国(境)外传入[1];此外,在当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后,在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局面和形势。
1 博罗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当前博罗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在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下开展的,主要由调查监测、预测预报、预防与防治、检验检疫和培训宣传等五大部分组成。具体开展内容分别是:通过中心测报点的固定标准地对全县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普查监测,同时针对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等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由县级森防机构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定点定时”开展重点调查;通过对调查监测和镇林业站汇报上来的疫情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出相应的预测预报;针对预测预报分析结果,通过制定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科学防治;培训宣传是普及森防知识、提高联防联治、社会参与度和有害生物防治效率的必要措施。
2 新形势下博罗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林农自身的局限性
林改后随着林农对林业经济效益的愈发关注和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视,其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农户或农户组成的林业合作组织对有害生物引发的生物灾害问题的关注程度有所加强,参与生物灾害管理的自觉性有所提高。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很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还需要药剂、药械等工具设施,因此,仅仅依靠林农自身组织防治还是不现实的,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上林农还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2]。
2.2 商品林的私有化与防治的社会性
林改后出现了权责明确的商品林区划,当前博罗县的商品林经营者主要为当地的农民和一些私营业主,私营的商品林区规模相对较小、较分散,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遵循“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林改后林区虽然实现了私有化经营,但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还是因其自然性和社会性需要政府来主导。
2.3 防治资金投入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当前作为私营的商品林,其有害生物防治所需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林农自身的投入,但是传统林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较低且周期长、风险大,自身开展防治的条件不现实,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主要是针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专项资金,随着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有限的资金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更难普及到私有林区。
3 进一步开发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
3.1 完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县级森防部门承担着服务林农和解决基层森防问题的重任。首先,加强森防站队伍建设,优化人员专业性和综合性技术结构。基层森防工作是面向林农生产和经营展开的,涉及面广、杂并具有突发性,应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继续教育培训,实现县域林业问题能够高效迅速地得到解决和处理;其次,完善基层森防部门基础设施的配备,借助“广东省森林医院”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尽可能地对县域森防站和木材检查站配备齐全的办公和交通用具、调查检测仪器和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网络系统,实现与上级森防系统的对接[3]。
3.2 健全资金投入和补偿机制
林改之后,森林经营者对森防知识的需求将变得更迫切,在这种形势下,有利于建立新型的防治投入机制,有利于森防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3]。资金投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切实加大对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经费投入,拓展融资渠道,要尽可能争取各级政府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保障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加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经费;此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针对冰雪、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补助资金,尽可能地增加补助资金的灾害类型。
3.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
森防部门应搭建与广大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防范林业有害生物方面的法规以及检疫情况、典型案例等,普及相关知识、增强群众的预防意识;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及检疫检查告知书,主动上门宣传讲授检疫法规,并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人员的技术指导性,并能及时就近为林农提供专业服务,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植物检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4-5]。
4 参考文献
[1] 林绪平.广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广东林业科技,2009,25(5):107-110.
[2] 宋玉双.论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1):36-42.
[3] 陈华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4):228-231.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化工行业 污染现状 防治对策
人们往往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内在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只注重其直接的、外在的经济效益,这是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致使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化工行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化工行业污染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时代的紧迫要求。
一、化工行业环境污染现状
化工行业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目前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分别占工业排放量的40%~45%、7%~10%、9%~12%,在工业部门位于前列。从行业上讲,染料行业、农药行业每年排放大量废水,其二氧化碳浓度高、色度深、生物降解难,缺少有效的治理技术;氮肥行业其废水排放占化学行业排放量的40%。每年有大量的氨氮流失到环境中,排放的废气对大气造成很大污染。我国化工企业污染问题一直是环保部门关注的焦点,各级环保部门在化工污染防治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采取各种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远不能解决化工行业生产的污染问题。化学工业是污染大户,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化工行业污染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足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环保部门及各新闻媒体、网站对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人们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部分官员片面追GDP的增长,企业管理人员受“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把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2.非经济的生产规模
我国化工企业大部分是 20 世纪 70 年代建成的,中小规模的居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耗物耗高,致使许多原材料变成“三废”流入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多年来技术改造多属改扩建,而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方面下工夫不多。
3.生产管理落后
化工企业大多数是老厂,一方面生产条件差,给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生产管理不严,人员素质差,多数企业从厂长到工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学习经历全凭经验操作,造成跑冒滴漏严重,损耗大、产率低“,三废”产生量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不合理的企业产品结构
大部分企业的生产都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如氨肥、染料、中间体等。因此,必须调整我国化工企业的产品结构。
三、化工企业污染治理及健康发展的基本对策
1.切实推行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之路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已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新工艺和技术,其中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就有28 项,为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各化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推行清洁生产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考虑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种预防性战略必须贯穿于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可以把工业污染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使工业生产废物最小化,变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同时,清洁生产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应改善生产过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限制污染排放,推行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替换和更新导致严重污染、落后的生产流程、技术和设备,开发清洁产品,鼓励绿色消费。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根据我国环境条件和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改变中小企业的分散布局。同时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下决心转变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降污减耗,积极开拓精细化工新领域,在传统的精细化工向高档的化工发展,重点开发新型、专用、特色产品,尤其是无污染绿色精细化工和医药、电子、信息等化工产品,发展高效、低残留、低毒和降解塑料等绿色农用化工产品。真正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化工发展模式。
3.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近年来,政府及各级环保部门对我国化工行业的污染整治和产业结构调整做了大量工作,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污染整治工作,整个化工行业的污染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要想使我国的化工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政府、企业要“双轮驱动”同时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污染防治资金。政府和环保相关部门要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对企业的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进行政策性扶持;企业也要拿出必要的污染治理资金,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治理”。
4.依法加强环境监管
政府部门要真正贯彻执行《环保法》,切实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实现绿色GDP的增长;环保部门依法加强对化工项目环保“三同时”监管力度,严格环保执法。今后要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作重点,督促化工企业通过改造生产工艺、降低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减少废水排放量,从根本上改变化工行业污染现状,确保我国的化工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体说来,虽然我国发展前景很光明,发展速度很快,但就化工行业来说,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化工污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一定要注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切实抓好生态保护和化工污染防治,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同时要做好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全面的和科学的规划,努力把我国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 臧雪莉,张朝红,王允妹.小城镇环境污染与防治[J].环境保护科学,2007.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5
阿克苏市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自然条件差,盐碱荒漠,沙地多,形成土地面积大,总体质量差的特点。全市土地总面积144.15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3.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85%。土地资源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制约,全境干旱少雨,积温多,温差大,地形相对平缓,具有典型绿洲地貌和灌溉农业的特征。阿克苏市光热资源丰富,农林牧各业生产基础较好,在未利用土地中有大片可垦荒地,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开发潜力大。市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钒、磷、煤等1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磷、石灰岩、石英砂岩、片岩、砖瓦黏土、沙石料6种。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位于阿克苏市主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10公里,与火车站紧密相邻,距阿克苏机场15公里,距乌鲁木齐1000公里,500公里范围内与伊宁、喀什、和田、克州、库尔勒相邻,距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约500公里,处于南疆的中心区域。阿克苏纺织工业城于2010年10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为自治区级开发区。阿克苏纺织工业城是自治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三城七园一中心”的首城,规划面积54.58平方公里,规划总目标:棉纺600万锭,机织7.6亿米,针织7.2万吨,袜子20亿双,服装1.0亿件,家纺500万件/套,产业用纺织品1.0万吨,配套产业2.0万吨,就业20万人。
二、纺织工业城发展现状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2.7亿元(其中依靠融资49.5亿元,本级财政投入3.3亿元,国家产业扶持资金10亿元,自治区及地区投入资金16.7亿元,援疆资金投入1.7亿元,吸纳社会资本11.5亿元),产业类项目投入232.07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签约纺纱总规模505万锭、织机(含剑杆、喷气、大小圆机)6796台、服装(含电脑针织服装)3330万件(套)、袜机1000台。入园纺织服装企业已达53家,其中:纺纱企业16家,织布企业13家(含5家纺纱企业)、家纺服装企业10家(含4家织造企业)、其他类企业23家。预计到“十三五”末,可实现纺纱400万锭、织布3.11亿米、家纺服装3200万件(套),完全实现全产业链配套。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58亿元,顺利实现百亿元产值目标。
产业现状。截至目前,纺织工业城累计注册企业383家,其中纺织服装企业突破100家。先后引进华孚色纺、联发纺织、雅戈尔纺织、锦恒昌服饰、新奥针织、青岛恒煜引春机械、标信纤维、昆鹏地毯、科宁针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已形成300万锭纺纱、2722台织机(年产6500万米)、3270万件(套)家纺服装、1500台袜机、2万吨纤维染色规模。实现纱线产量15万吨、织布产量4000万米、家纺服装产量3270万件(套)、织袜产量7600万双。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3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72亿元,其中纺织服装产业投资位居全疆第一;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19亿元,累计带动就业3.7万人,2018年上半年实现就业4850人,解决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692人。为完成就业脱贫及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出巨大的贡献。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纺织工业;石河子垦区;SWOT;发展
一、石河子垦区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石河子垦区纺织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进入较快发展期,21世纪初进入辉煌发展时期。经“七五”至“十一五”期间发展,已形成中国“南有江苏华芳(250万锭)、北有山东魏桥(600万锭)、西有新疆石河子(150万锭)”的棉纺业格局,建成兵团、新疆乃至中国西部最大棉纺基地。2010年石河子市被命名为“中国棉纺织名城”。“十二五”之后,受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纺织工业发展放缓,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降低。(表1)目前,石河子垦区拥有纺织企业20家,其中棉纺织企业18家、毛纺织企业1家、纤维染色企业1家,包括环锭纺193万锭,气流纺2.69万头,喷气、剑杆等现代织机1,899台,毛纺锭1.8万枚,棉纤维染色生产能力2万吨,染布能力2,880万米,毛巾生产能力8,300吨,产能居全疆各地州市第一。2014年,垦区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4.6%;生产棉纱76,902吨,同比增长0.3%;棉坯布3,020万米,同比增长2.2%;染色纤维2.1万吨,同比增长40.9%;精纺呢绒270万米,同比增长4.2%。2015年以来,受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激励,垦区纺织工业运行稳中向好,纺织企业整体呈现“开工恢复、生产企稳、销售回升、利润扭亏”的态势。
二、石河子垦区纺织工业发展SWOT分析
(一)发展的优势
1、棉花资源优势。石河子垦区是新疆优质植棉基地,有12个团场种植棉花,2015年植棉280余万亩,占自治区11.2%,占兵团近30%,预计皮棉总产45万吨。品种以细绒棉为主,纤维长、色泽洁白、成熟度好、均匀度强、棉杂和“三丝”含量低。
2、产业集聚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石河子垦区充分利用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发挥棉花资源优势,陆续引进了江苏华芳集团、华孚色纺公司、陕西唐成棉业、山东如意集团、弘生集团、沙特阿吉兰兄弟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纺织企业集团,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3、交通便利优势。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腹心区域,地处交通要道,有亚欧大陆桥北疆铁路、G30连霍高速、S115省道。2015年,新疆丝绸之路西行国际班列石河子-俄罗斯开通运行,石河子花园机场落成通航。
4、基础设施优势。目前,有石河子市污水处理厂、新材料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印染污水处理厂3家,日处理污水25万立方米。新疆唯一一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运行。“兵团第一关、第一检”石河子海关和石河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关开检。
5、人文科技优势。有国家“211”重点高校石河子大学等大中专院校14所,兵团农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18所,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在科技、人才方面具有优势。
6、低电价优势。石河子垦区有自己的局域网,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40余万千瓦,形成了350多公里的220千伏输变电网络,开发区大宗工业优惠电价每度0.338元。
7、体制机制优势。八师石河子市实施“师市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既发挥了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发挥了城市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
(二)发展的劣势
1、产品附加值低。石河子垦区已有从纺纱、织布、印染、色染到成衣的产业链,但产品的80%集中在棉纱、棉布、染色纤维等初级产品,服装部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高端市场还未涉足,品种单一,利润率和附加值相对较低。而且近年来棉纱、布匹均处于下降通道,使得企业原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一再被挤压,不少企业缩减产能或停工停产。
2、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垦区没有一家专门的纺织服装创新机构,没有省级纺织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中心。域内纺织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比较低。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3、人才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劳工就业观的改变,技术工人短缺使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方面举步维艰。而且石河子垦区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工资差距大,吸引力差,导致企业招工难、职工流动性大。同时,企业职工队伍素质过低,生产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管理难度大。
4、融资难问题突出。由于纺织产业不景气年份持续较长,国家金融部门把纺织产业列为高危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对纺织企业实行“限贷避险”,加之其他融资渠道成本高,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三)发展的机遇
1、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核心地区。而石河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可以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并充分利用西行班列,加快向西开放,促进纺织工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2、国家对新疆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关于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2015]2号)为垦区纺织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明确表示,2014~2018年连续五年,每年分别拿出10亿元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3、自治区大力支持。《新疆纺织规划》提出“三城七园一中心”的发展思路,石河子被纳入“三城”之一,成为新疆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区域。2015年,自治区出台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1+5文件,在贷款财政贴息、运费补贴等方面制定了具体优惠政策。
4、人们对纺织品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而且对产品的实用性、环保性、保健性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要求,这都给纺织企业发展带来了机会。
(四)发展的挑战
1、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全球经济不景气,各国纺织企业均处于利润下降、销售低迷的境地,纺织品贸易竞争激烈。国际纺织产品供需不稳定、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幅度大等因素对产品出口产生极大影响。
2、国内纺织业困中求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纺织企业运营普遍艰难,行业持续回升尚有压力。而且垦区纺织企业大都生产上游产品,大多需到内地营销,在内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可选择的销售面将会更很窄。
3、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苛,企业在控制污染、节能减排上势必增加投入,在新产品研发上也将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人口趋于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也将不断上升。
三、石河子垦区纺织工业发展建议
(一)做大做强纺织企业。
抢抓中央“一带一路”和国家、自治区支持新疆发展纺织产业机遇,发挥“石河子棉纺织名城”优势,支持现有纺织企业做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竞争能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提升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产品结构。
顺应市场变化,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有机统一,大力开发绿色纺织品,走绿色、低碳、环保发展路子。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完善、市场品牌好的纺织产业转移,推动现有纺织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印染、织布、服装等下游产业。
(三)加大创新力度。
深入实施“互联网+纺织”行动,借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业融合的创新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抓好科技攻关、技术吸纳,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功能更先进、成本更低、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加强品牌建设,鼓励纺织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增加产品设计、研发等软性技术投入,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品牌为依托,以产品质量取胜的新格局。
(四)注重人才培养。
要注重熟练技术工人的培养。企业要为职工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规,切实提高工人待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要积极搭建平台,为企业引进劳动力,同时要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加大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作用,强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培养企业管理和技术性人才。企业要在研发经费、科研设备等方面为技术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良性留人用人机制。要重视引进国际贸易和营销人才,让大量熟悉企业业务、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具有涉外知识、精通国际经济法律的国际贸易人才来石河子建功立业。
(五)完善服务体系。
行业主管部门要跟进对接国家、自治区促进纺织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确保落实到位,发挥效用;要加强纺织工业运行预测研判,掌握运行动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组织作用,在产业咨询、技术培训、信息化建设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强化行业协会功能,引导企业合理有效地投资、规范运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翟少红,崔方林,朱文静.新疆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贸,2011.
[2]崔东峰,朱金鹤,胡永兴.新形势下兵团纺织业发展问题探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