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服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服务

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1

成立仪式上,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团省委领导共同为云南“青年之声”青少年读书服务联盟揭牌。

随后,开展了“春暖童心”微心愿捐赠仪式。春晓图书城作为“春暖童心”微心愿认领爱心企业,通过云南“青年之声”向云南省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捐赠了四百份学习用品,广大爱心人士也积极认领微心愿,向贫困儿童伸出爱心之手。

青年代表在大会上发出了阅读的倡议,倡导全省团员青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曹开庆作了讲话,强调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省广大青年积极行动,一起阅读。

团省委副书记赵国良在讲话中指出,成立云南“青年之声”青少年读书服务联盟,是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引导全省广大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举措,对于着力打造专属青年线上线下的交流平台和沟通载体,具有重要意义。就“全民阅读,青年先行”,他对全省青少年提出了几点希望,要养成经常阅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选择能给人终身教益的经典名著名篇来阅读,让优秀书籍成为精神营养,健康成长;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2

“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位于南昌市东湖区公园街道上营坊社区内,依精致的市民休闲广场建设,环境优雅。咨询广场设置“怡心石凳”,广场绿盖如荫,置身其中,心怀释然。红铃铛心理咨询中心设置于广场东侧,镂格窗棂,幽篁丛植,门廊高古,令人忘忧。中心根据需要分展示区、咨询区、办公区,墙面环境营造简洁、雅致、一目了然,为心理求助者及社工营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交流环境。

一、“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运作方式及特点

运作方式:“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是一个不设围墙、不钉门坎的面向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的纯公益心理服务基地。我们本着“去标签化”的思路,心理求助者混迹在普通人群中,随来随去,可参与、可旁观,不必带着思想包袱,尽可放下费用之忧。所以,该巷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心理义诊的“跳蚤市场”,北湖边上的“心理角”。

二、咨询活动的主要方式

A、广场咨询模式——心理“逢六逢”。

1、专家讲座。每周六上午,我们组织专家就青少年早恋、网瘾、厌学、自闭等问题在广场进行演讲,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台下观看演讲的以附近的市民居多,他们可以边晨练、边聊天、边听讲座,所以特意前来的青少年家长或者青少年可以混迹在普通人群中参加这种开放式的讲座。

2、心理倾询。在专家讲座的同时,青少年家长可以带着各自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困惑和经验,进行家长之间的自发性互动交流。同为人父母,忧喜更相知。所以,家长之间的倾诉与交流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B、援助中心咨询模式

1、绿色心门咨询。青少年或者家长有心理方面的烦恼和压力还可以走进心理援助中心和我们的心理援助志愿者或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倾诉,直到来访者心理烦恼和压力消减为止。

2、热线咨询——12355心理咨询热线。除了面对面的见面式咨询外,如果青少年或家长鉴于隐私等各种原因不方便和我们的志愿者见面,我们在心理援助中心还开通了12355心理热线咨询,以悄悄话谈的方式,为家长及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及建议,难点问题由红铃铛志愿者联系专家进行咨询、解答。

C、专家咨询模式

绿色心门咨询和12355热线咨询只能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如果经过我们志愿者和咨询师的前期筛选认为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其心理状况达到一定程度,中心将派出心理专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治疗。

D、合作单位服务模式

如果经过心理专家诊断,认为求助者需要进行更为专业的心理康复,我们将建议求助者前往中心的合作单位接受专业服务。

E、广场咨询模式和援助中心咨询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咨询服务的“神秘”与“门坎”,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探索了一条心理咨询如何“去标签化”的新方式。因而“红铃铛”心理小巷的服务活动具有显著的“宽容性”与“互动性”。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

红铃铛哥哥(姐姐)                  红铃铛姐姐(哥哥)

困惑家长、青少年                  困惑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专家、学者              红铃铛姐姐(哥哥)

红铃铛哥哥(姐姐)                 有困惑的家长、青少年

有困惑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的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                  有困惑的家长、青少年

红铃铛哥哥(姐姐)                  有经验的家长、青少年

三、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人力资源构成

该中心人力资源构成包括:红铃铛心理援助志愿者、红铃铛心理援助咨询师、红铃铛心理援助专家和心理援助中心专职社工。

1、红铃铛心理援助志愿者、红铃铛心理援助咨询师、红铃铛心理援助专家全部由招募产生。目前,中心共有心理援助志愿者120人,有资质的心理援助咨询师60人,心理援助专家20人。

2、心理援助中心专职社工由中心招聘,每月支付一定的工作经费。

四、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传播平台

1、报刊专栏。我们正在与南昌晚报进行商讨开辟“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专栏,定期心理援助中心活动消息和心理“逢六逢”讲座主题,便于市民知晓各项活动。

2、“绿色心门”形象宣传册。通过向市民发放宣传册,让大家知晓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服务项目,拓展服务人群。

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1]。为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相关教育和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领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努力的结果: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2]。中学生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前提。与此相对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生的相应需要,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国家层面的和大样本的需要调研报告,因而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国内六大行政区九所全日制中学十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组成。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罗鸣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AMHSN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0.870之间;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间[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抽样设计

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国内六大行政区选取九所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

4.调查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5.抽样情况

共发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09份,问卷回收率90.45%;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或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48份(见下页表1)。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 年龄 民族 居住地 地区 年级

男842(48.1%)

女906(51.7%) 15.26±1.93 汉族1541

少数民族 207 农村746

城镇538

乡镇464 东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 初一年级346

初二年级330

初三年级332

高一年级243

高二年级313

高三年级184

总计 1748 1748 1748 1748 1748

6.数据分析

以每个青少年学生在6维度43个题项的得分为初始数据,计算青少年学生在各维度的均分及需要总均值和标准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强度,以标准差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离散程度。统计中学生在服务机构、人员、内容、方式和途径、态度所属题项上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频次,计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频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强度分布。检验AMHSNQ的6维度各均分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

三、结果分析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

(1)总体情况

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见表2):6维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间,需要总均分为2.63,介于“有点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务的区间内,总体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需要强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服务内容(3.14±0.48)、服务态度(2.95±0.59)、非专业服务(2.78±0.65)。非专业服务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题项的具体内容看,非专业服务是指来自青少年同辈群体、家庭主要成员、学校教师的环境支持与人际互动服务,它体现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表达上的社会取向的特征[3]。

(2)服务机构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中心、医院、私立心理机构、防疫保健部门、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学校心理中心(67.6%)为首选,社区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卫生机构(36.7%)排倒数第二,民间机构(23.8%)为最末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的前三位是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非专业化的一般社会服务。

(3)服务人员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私人健康专家、医生、精神卫生专家、自己解决、民间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学生把同学朋友作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首选人员,父母家人(69.9%)次之,学校心理专家(67.8%)居第三位,学校老师(53.6%)居第四位,自己解决(25.0%)、民间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数第三、二、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服务的前三位人员依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心理专家。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人员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人际社会支持和朋辈服务。

(4)服务内容

中学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人际关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展与适应、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物质依赖、精神疾病预防。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并列第二位,校园生活与适应(85.8%)列第三位,身体发展与适应(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管理、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育与适应、青春期心理这六个项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高达82.1%以上,表明这六个方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点。研究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4]。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聚焦在学习进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良好的发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网络服务、向老师咨询、书信咨询、与医生面谈、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为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学朋友咨询(72.1%)、与家人讨论(68.5%)、与心理专家面谈(62.7%);而与医生(37.9%)、精神科专家面谈(37.4%)和电话咨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结果表明,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首选方式和途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的朋辈咨询。

(6)服务态度

85.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83.0%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69.8%的中学生认为同学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特点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总体水平差异不大。在专业服务、内容服务、非专业服务、民间服务四个维度上,男女中学生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的需要显著高于女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男生;在需要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上有差异性,但总体需要水平差异不大。

(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略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表达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从需要总分看,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于独生子女,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独生子女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对较低。

(3)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方式途径、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在非专业服务维度,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低于农村生源;需要总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在服务态度上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的中学生更积极;在需要总分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和需要总分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中学阶段其他年级;数据显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六年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初二年级现象”突出。

四、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构建高效务实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5]。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况与特点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调查,可以更具体地确定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优先满足中学生哪些心理服务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以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现状和趋势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计划,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常模数据库,以此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划和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或者国家卫生调查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调查样本中收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数据,获得更丰富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而且可以提高调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人际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合力。

第四,鉴于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深入班级、宿舍,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务需要。

第五,从青少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途径和方式的需要分布来看,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是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化的一般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与支持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6]。

第六,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焦点看,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预防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矫治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辅助[7]。

第七,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的同时,提供配套的心理促进和社会支持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期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期;加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JZD0003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淑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456.

[5]罗鸣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罗鸣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防控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界一系列因素的刺激,许多问题在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又得不到及时排解,造成近年来青少年出现狂躁、抑郁等的心理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控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几个方面:

1.自身因素。青少年处于年轻好胜的阶段,一些青少年刚刚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缺少社会历练,内心承受能力差。在处理事情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一切事情都是非常简单的。一旦遇到挫折失败就会产生沮丧,承受不了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导,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想不到的影响。

2.家庭因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跟家庭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使孩子产生自私等偏激的心理。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种种研究显示,正常的家庭教育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正确的引导,反之则会引起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3.家庭遗传因素。从医学角度方面产生的心理疾病,即家族遗传因素。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有精神病史的家庭中,即使自身没有这种遗传因素,也经常会因为这一因素的影响,内心产生紧张和过分的焦虑。父母也会因此原因对孩子过分的紧张,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不用正常的方式对待,从而使孩子的内心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内心很容易产生阴影。

4.社会因素。最后,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举例来说,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中的某人犯了错误,周围人往往会对这个家庭中的青少年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导致青少年在他人的面前抬不起头,时间长了承受不了压力,导致心理产生严重的自卑和焦虑心率。还有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例“追星族”和网络上不良内容的传播等,使青少年产生狂热、妄想心理等的不健康心理问题。

5.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教育水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如果其中一项因素处理不当,那么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学校过分追求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频率的考试与学习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同学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处理不合理,也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痛苦、压抑的情绪,若不及时的进行调整,会致使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

二、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预防办法

为了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需要采用针对性的预防办法:

1.学会自我控制,采用积极的方法来面对问题。因为青少年自身性格的问题,在面对问题发生时容易产生冲动缺乏理智的思想,很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青少年自身的调节,采用一种合理的解压方式,让青少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问题保持冷静。

2.学会用转移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在出现问题时,一直沉浸在问题之中,会使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就可以采用转移的方法来处理,根据自己的喜好比如逛街、打篮球、或找好朋友倾诉来排解内心的苦闷,舒缓苦闷的心情。而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心理学、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考虑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态。并应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为辅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咨询课,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采用自我安慰的方法来排解压力。在遇到问题时,回想一些好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例如,学习不好,没有达到理想的成果,可以想想自己其他的特长,来为班级争光。所以,青少年应当看到自身的不足,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从而战胜自己,与大家共同努力。逆境中出人才。俗话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在遇见困难时不要退缩,要积极向前继续努力。作为教师,要帮助青少年学会释放内心,不要把事情都埋在心里。

4.采取科学的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 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 倡导校园心理学, 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 讲究教与学的卫生, 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 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 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

三、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教育

首先,青少年是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敏感、冲动。因为青少年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样其内心也就容易产生变化,所以需要加强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帮助和关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青少年快速适应当前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的影响下,每个人都需要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坎坷,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面对各界带来的困难。为此,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让青少年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总之,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控制主要在于防御,这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对青少年要多加关心,尤其是对于内心存在问题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来排解他们内心的疑惑,减少青少年不安情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张梅,何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 2012(05) .

[2] 杨海波. 近10年中国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元分析及其常模确定[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01).

[3] 卢勤,彭丹. 成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干预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5) .

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5

 

一、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基本思想

 

发展是当今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发展斟心理教育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心理教育面向所有学生,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曾经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与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际心理学联合会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从世界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看,心理辅导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总目标中也强调:“必须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目标定位上,发展型心理教育把促进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它以每一个学生的、一生的发展为目标。发展型心理教育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培育青少年的现代人格。

 

在教育对象上,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应对的策略和采取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育途径上,发展型心理教育注重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专题性的心理训练、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借此创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它还提倡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

 

对发展型心理教育思想的讨论,是心理教育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w发展型心理教育的提出,是与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埃里克森、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为学校心理教育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被恰当地放在人的发展这个标题之下。”w人生过程即人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发展型心理教育既关心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又以人一生的发展追求来统领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活动,最终促使人拥有幸福人生。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所指出的,发展型心理教育“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咨询模式的特征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5]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建构标志着心理教育迈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矫正、重治疗的心理教育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心理教育,由服务少数人转变为面向大多数人,由关注现实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未来心理发展问题,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范式,并为心理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空。

 

二、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张力

 

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相互依存,是一个人所公认、众所周知的命题。w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教育实践的基本历程表明,我们关于心理教育与心理关系的认识历经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我们最早关注青少年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后来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和个性(人格)的培养,再后来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到现在则明确提出实施系统的心理教育。这反映了从青少年心理的单方面、某一侧面到整体心理全面发展的心理教育探索过程,是我们从理论上不断深人认识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过程。

 

心理发展是目的,心理教育是手段,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既是心理教育的产物,又是接受心理教育的条件。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促进心理发展。要理解这种张力,就在于认识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对心理教育的依存

 

心理教育是51起学习、掌握经验、促进心理发展的关键。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要以青少年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中间环节,并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过程。缺少心理教育,离开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就不可能得到自主健康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

 

心理教育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水平。有效的心理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心理获得积极的、高水平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

 

此外,心理教育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选择,从而对心理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或者预防或清除社会消极影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侵蚀。

 

(二)心理教育以心理发展水平为条件

 

心理教育受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制约。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各个阶段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心理教育只有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它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的扉页上写到:“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显然,个体是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结构参与到新的心理学习中,并影响着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

 

心理教育受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制约。心理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以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要通过青少年的活动和体验,并经过个体积极内化的过程才能实现。

 

心理教育受个体心理发展差异性的制约。心理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但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教育对全体学生均有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青少年的潜力和积极因素,使不同学生均在心理上获得发展。

 

总之,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心理教育过程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要依靠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则直接制约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必须以青少年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出发点,一切不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心理教育工作,都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两者之间适度的张力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树立科学心理发展观,创造心理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保持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心理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既不是无能的,又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除了受心理教育作用外,还有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只有取得社会、家庭的配合,相互协调,使这些因素作用的能量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2.心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青少年的积极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的心理教育必须激发起青少年的活动积极性和自我心理教育的需求,将外部教育力量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需要.才能取得实效。

 

3.心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人格还是情感、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借助心理教育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是心理教育中的正常现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不断反复之中看到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进步,促进靑少年的心理发展2

 

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其终极S标在于促进心理的发展。因此,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不断发现和创造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引领学生从现有水平向可能或潜在的水平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当定位在儿童可能的发展程度,而不是停留于现有的发展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认识到,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构建心理结构而实现的,这种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因此,设定略髙于学生已有心理发展水平而又能实现的目标,保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水平之间必要的张力,才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6

方法 运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郑州市43所大、中学校9 06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感到有学习压力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71.28%,76.17%和67.10%;有孤独感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69.73%,70.69%和47.46%;无安全感的报告率大学生为42.65%;失眠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44.67%,44.75%和30.47%;有自杀行为的大、中学生占1.71%。结论 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 精神卫生;危险行为;对比研究;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03-02

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黄金时期,此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合作意识、抗压能力等各种能力形成阶段,也是个性特征张扬、自我意识高度发展阶段。此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片面、单一的评价,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伤害的主要因素。为了解郑州市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的现状及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学生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2008年3月-2009年5月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郑州市部分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共抽取郑州市4区6县在校大、中学生9369名,收回有效问卷9069份,每所大学抽200余人,每所中学3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3~4个班,所抽班级全班学生均参加问卷调查,学生年龄在10~24岁。其中初中学校19所,调查学生3 131名(男生1 589名,女生1 542名);高中和职高学校19所,调查学生4 653名(男生1 996名,女生2 657名);四年制综合大学5所,调查学生1 285名(男生544名,女生741名)。

1.2 方法[1] 采用中国CDC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分初中卷、高中卷、大学卷。涉及学生基本情况,饮食相关行为,故意伤害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等。问卷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发放,答卷不记名,当场收卷。调查现场班主任及代课教师均回避。调查人员均由经过培训的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整个调查过程真实严谨,对学生填写资料保密,调查时允许学生不答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法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真实准确。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0进行。

2 结果

2.1 不同学习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孤独、感到学习有压力、因担心等心理因素引起失眠的高中生比例均明显高于初中生(P值均

2.2 初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安全没有保障、感到孤独、感到学习有压力大学生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P值均

2.3 高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安全没有保障的大学生比例高于高中生(P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有高于70%的学生学习有压力;有20%~70%的学生有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眠;有自杀意念的为10.86%[2];有自杀行为的为1.71%。可能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学校少,郑州又是省会城市,教师靠学生考试名次晋升晋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增加课外作业,补课和周末上各种名目补习班;学生学习负担沉重,争想上好的学校,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竞争激烈。 因此,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干预策略和措施,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目的[3]。要求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开设不同的课程。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同时,关注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

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途经去释放学习压力和负性情绪,提高学生的调节能力,减轻学生焦虑、自卑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等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使其身心受到良好的健康引导。

4 参考文献

[1] 张一英 ,陈玉强,吴兴珠,等.嘉定区5所中学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7,28(3):267-268.

[2]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前沿.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