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启蒙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象棋启蒙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象棋启蒙教学

国际象棋启蒙教学范文1

近年来,学校把“全方位育人 育全面发展的人”做为育人目标,通过“推行大阅读工程、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撬动学校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朝着“爱学习、有特长、自我管理能力强”的方向发展。

一、启动大阅读工程,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

把学校建成让学生“爱上读书”的地方,让浓浓的书香伴随孩子成长,是我们的教育情怀。建设书香校园为目标,启动大阅读工程,引领广大师生与经典为友、与名著为伴,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认知。我们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

一是营造氛围。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初具雏形。“育德启慧、明理尚仁”的校训,“书香润德 书韵华质”校园文化主题大厅,举头可见的读书名言,以及教学楼内的“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创新教育”“文化教育”主题大厅,小花园里的“悦读长廊”,都在引导着全体师生遨游书海,精心阅读。

二是硬件保障。推进大阅读工程,学校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图书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学校进、社会赠、学生捐等渠道,基本解决了图书紧缺问题;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建设了图书室、学生阅览室、开放图书大厅、班级图书角等,特别是我们教学楼8个开放图书大厅,成为了课间学生最喜欢停留的地方。让阅读成为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事儿正在成为现实。

三是细心组织。学校制定了“推行大阅读工程 构建书香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安排了晨诵、午读活动,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同时各年级均开设了专门的“阅读分享”课。本学期,学校教务处专项安排了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各年级有阅读记录表、有读书笔记、有心得体会。德育处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是教研先行。学校校本教研聚焦于“阅读思维”,以阅读分享、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为主题,学校的公开课、教师的课题研究都是围绕阅读主题展开。上学期疫情期间我校开展了“共研共享,共育共赢”校本教研活动,并邀请局教研室主任、老师参加,活动中老师的《品诗中春景 写美丽世界》;老师的《当数学遇到语文》两节线上公开课,均拓展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内容,课上与学生流畅的交流互动,智慧的火花碰撞,无不体现了我校师生深厚的阅读底蕴。主任认为两位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体现了:暖暖的教育情怀;浓浓的文化味道;纯纯的语文韵律;美美的景物呈现;浓浓的师生情谊。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发展学生的最基本途径,读书是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源泉。”相信通过推动大阅读工程,在学生中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我们的孩子们会更快乐,更努力,更好地成长!

二、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拓宽全方位育人渠道

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为学生打开兴趣的一扇窗,为未来铺就成功的一条路。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一直致力于打破学校教育的小圈子、课本标准的小空间、成绩定终身的小格局,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撬动全方位育人模式。

首先,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开创校本教育的内容、途径、办法和措施。遵循充分挖掘教师特长,合理利用家长资源,适当聘请社会人才的原则,由教务处统筹安排,悉心组织实施。通过整合学校、教师、家庭、社会资源,共开设了34个拓展校本性课程,其中艺术教育类课程有管乐队、合唱团、形体队、手风琴、古筝、口风琴、软硬笔书法、绘画、笛子等;体育训练类,以校园足球为特色,联动排球、篮球、乒乓球,国际象棋、围棋等,国际象棋等;综合教育类,有沙画、机器人、计算机编程、手工制作、主持人、心理辅导等;文化教育类有阅读欣赏、写作、速算、巧口英语等;每周四下午开展活动,实行走班制,全体学生均参与活动。

其次,学校鼎力支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近年来学校借助分局的双投政策,建立了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云计算机教室、学生阅读室、心理健康教室、机器人教室、航模教室、书法教室、国际象棋教室、沙画教室、手风琴、古筝教室等等,我们计划利用学校四楼有限的空间逐步完善以综合实践、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创客教育基地。为全方位育人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第三,长期坚持,形成特色。一个好的特长教师,就可以形成一个学校鲜明的特色。特色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心理健康”、管乐队和国际象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语室建设起步,2015年被评为“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开设着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特殊学生心理教育个别辅导、开展系列团体活动,从未因人员调整、学校搬迁等外部因素而停止。学校管乐队201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参加了局运动会、艺术节演出,“八一建军节”创业社区文艺演出、社区迎国庆文艺演出、区域迎国庆文艺演出、2020年**春晚的演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校的国际象棋,多次在全国棋协大师赛、国际象棋公开赛、京津冀国际象棋棋士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学校还承办了2017、2018年的市教体局组织的国际象棋等级赛,影响不断扩大,正初步形成特色。

国际象棋启蒙教学范文2

这是28岁的特级大师王斌专业象棋生涯中的第一个大赛冠军,同时他也赢得了两万美元奖金。赛后,笔者在网上对王特大进行了采访。

笔者: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高手境界》,首先想请教你对象棋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是象棋的最高境界?

王:哦,这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题目,最好具体一点。

笔者:就按照你的理解来讲吧,也不要讲得太深了,毕竟是给普通棋迷看的。

王:简单点说,就是每步棋都走出当前局面下最好的,就是象棋的最高境界了。而这个最好,又是根据情况而定的,对方时间紧、时间松,对方是攻杀型、细腻型,这个最好的选择都可能不同。不过无论什么样的局面,总是有最好的选择,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走出这个选择。

笔者:你下棋多少年了?讲一下你学棋、下棋的故事好吗?

王:我从8岁开始在父亲的启蒙下学棋,当然也仅仅是了解一些象棋的基本走法和简单杀棋。从学会走子,三天之后我爸爸就下不过我了,三个月后摆平了周围的所有会下棋的老头。说来也是巧合,那年正赶上学校组织夏令营,我的象棋水平引起了夏令营老师的注意,他建议我进体校深造,父亲便为我报了名。

学象棋的体校位于南京白下区,而读书的学校却在鼓楼区,两处距离很远,即使骑车也要花上半个小时,而且每周要上三次课,爸爸天天接送我,这一接一送就是整整五年,即使刮风下雨、雪花纷飞也从未间断过,直到我小学毕业,应该说我是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学会象棋的。

在体校教我学棋的是宋树明和卓家璋两位老师,他们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训练很正规,也很系统,和小时候的“玩”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在我进入体校之前,有一个小孩叫陈勇,比我早学棋几年,在多次省市少年赛中非冠即亚,可自从我进人体校后,没几个月的时间就超过了他。在之后的几年中,我共参加了六次全省少年儿童比赛,取得了五次冠军,一次亚军。在1992年,我还夺得了全国少年赛冠军,就是这个成绩引起了江苏棋院的注意,而此时正赶上徐健秒大师退役,省队少年人才缺乏,就这样我到了江苏棋院,负责带我的是李国勋和言穆江两位老师。

刚进入省棋院头几年,我只是得了1995年全国少年赛冠军和1996年亚洲杯少年组冠军,至于在全国个人赛的舞台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几年下来一直如此的话,象棋这碗饭是端不长的。1997年是我晋升甲组的好机会,只要在最后一轮战和黄仕清即可。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胜利女神正在向自己招手,心情也随之变得忐忑不安起来,想赢怕输的念头,像施了魔法似的,控制着整个思维,眼瞅着棋一步比一步下得软,最终竟糊里糊涂地输了,当年我18岁。

如果说晋级大师是一个棋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那时的我连甲组的参赛资格都不具备,更何谈别的奢望了。不过好在我天生就有着永不服输的个性,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下棋、打谱、复盘便成为我生活的全部。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1999年在江苏举行的全国个人赛上,我以乙组第二名的成绩晋级甲组。又经过年的艰苦努力,在2001年青岛举行的升级赛上,我以八胜三和的不败战绩晋升大师,并在随后的个人赛上获得亚军,爆出了那年全国个人赛上最大的冷门。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笔者:除了下棋,你还有别的爱好吗?

王:爱好比较多,玩电脑游戏、看书、摄影、卡拉OK这些都喜欢,游戏喜欢玩英雄无敌系列、魔法门系列、三国类等。书籍喜欢哲学、艺术、自然科学、医学、文学类。

笔者:请问你的偶像是谁?

王:我最欣赏的棋手是国际象棋中的菲舍尔,也是前世界冠军,我觉得在个性方面我和他有相似的地方。

笔者:你1987年学棋,有20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

王:第一次拿市少年冠军、省少年冠军、全国少年冠军、亚洲少年冠军、团体赛冠军、升特大、个人赛亚军……这些印象都比较深。拿的多了,到了第N次的就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了。

刚学象棋的时候,大师们就是我的偶像,可达到了目的,却发现也不过如此,特别是在晋升特大和那次BGN比赛后,我感觉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我似乎迷失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正因为这个原因,这几年我的用功程度不如以往,比赛成绩也表现一般,在2007年个人赛上,我仅取得一胜六和的成绩。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笔者:那你是怎么走出这个心理上的怪圈的?

王:2007年个人赛之后,我觉得在象棋方面还有些目标需要去争取,这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另一个原因就是个人赛之后就忙于2007年个人赛特辑的写作,可能也使我的精力更集中于象棋吧。

笔者:谈谈这次比赛的感想吧!

王:比较高兴吧,最后能够反败为胜。这个比赛的含金量还是蛮高的,和过去的BGN接近。

笔者:请你说说印象深刻的几盘棋。

王:对许银川的那场比较艰苦,一共下了两盘慢棋、四盘快棋才分出胜负,慢棋第二盘他开局稍好一点,这种稍好的局面是他比较擅长的。开始觉得有点危险,后面一度被我下成接近均势,在觉得已经和棋在望的时候,时间比较紧,来不及细看,又被他一点点扩大了优势,还白让他吃掉了过河卒。还好他后来下得不够细,马被我困住了,才艰难地顶成和棋。这盘棋顶住以后,可能对他的体力和心理上都有打击,在快棋加赛中他机会不多,到加赛第四盘的时候终于被我抓住机会。这是我第一次在总分上战胜他,过去都是局部胜利,总分没胜过。

笔者:再讲讲你和蒋川的大战,记得赛前有人曾公开说,看好蒋川。

王:别人的看法对我不会有什么影响,反正不会所有人说你好,也不会所有人说你不好。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权利,我接不接受是我的权利。

笔者:比赛前想到过第一盘就失利吗?

王:没想那么多,蒋川实力出众,还有主场优势,第一盘他的布局准备非常充分,我开局没下好,中间一段下得不够细,用时比较多,后面来不及计算了,最后没能顶住。当时觉得比较危险,因为水平很接近,想赢一盘是非常困难的事。

笔者:你在第二盘与第三盘都和了,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王:第二盘他布局准备得很充分,我虽然好一点,但是不够取胜。第二盘他先手,下得比较稳健,最后下成和棋。和棋对我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我最后一盘先手,还可以拼一下。

笔者:第四盘你坐下后,心里是怎样的?紧张吗?

王斌:还好,他比我更紧张一点吧。开局不久我炮五进三之后形成对攻局面,他应得比较消极。开局亏了之后,他就再也没出现过和棋的机会了。最后加赛快棋,更多的是看临场反应和心理。慢棋的失利可能对他造成了影响,发挥得不如我好,结果输了。

笔者:对今后有什么打算?你会下一辈子棋吗?

国际象棋启蒙教学范文3

深圳中学学生李舒扬记得一个细节:家长会结束以后,马老师被很多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上的内容,马老师显得很疲惫,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后来马老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我去办公室的时候就看到他在那里泣不成声,非常难过。”

2012年1月16日,名不见经传,却又引起各种争论的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带着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离开了这个世界。

“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马小平生前曾多次谈到他的教育理念。不知者大概要谓其危言耸听;知者,如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则谓马小平为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是教育家”的人。

教育灾难与灾难教育

马小平的理想,源自英国教育学家汤因比的“与灾难赛跑”的教育理念。汤因比认为,人类面临着“破坏自然环境”与“战争冲突”这两项灾难,而教育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汤因比的教育理念与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具体工作,却又隔得很远。

“马老师其实一直都很孤独。马老师的格局超过一个中学老师的格局,他其实很难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里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实现出来。应试和人文的冲突一直存在,这对学生是很现实的选择,对他来说也是种挣扎。”王翔是马小平曾经的学生,他认为马老师最可贵的是,他具有远远超出他“身份”的视野和格局。

“很可惜的是,学生当中很多人的眼中还是只有应试教育,很多人也不是很重视他的人文课程。所以我感到很遗憾,对不起马老师。”胡正也是马小平生前的学生,深圳中学毕业生,“等到马老师病重,真的离开我们的讲台了,我们才真正了解到老师是这么重要,这么有价值。我觉得这真是我们一生的遗憾,我们将用我们一生的时间来弥补。”

马小平和汤因比因灾难教育邂逅,与其自幼的经历有关。1953年,马小平出生在湖南湘潭,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伴随他长大的是一连串灾难。

,1978年,马小平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在过去10年所失去的。这让他此后多年不仅懊恼,甚至恐惧。2000年他撰文回忆道:“说到青春被耽误的10年,我内心有一种发狂的冲动,谁说失去的10年是可以补回来的?一个人害了10年大病,他能从何处弥补回来?一个人饥饿了10年岁月,他的健康怎能保持常态?”

在大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成了马小平的偶像,他迷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与理念。在上世纪5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即提出“和谐全面发展”、“要思考,不要死背”、“走进大自然”、“没有‘差生’概念”的口号。这些都被马小平奉为圭臬。而帕夫雷什中学则更是他心中的圣地,他常说,这辈子,只要能到一所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去教书就值了。

1982年,马小平29岁,他回到家乡的湘潭十中,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怎么成为一个好老师”这个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要多读书――“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

马小平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导,还组织青年教师一同阅读。4年后,当他调任湘潭市一中的时候,藏书已有6000余本,而他向新东家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有一间自己的书房。

在湘潭的10年,是马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1988年,他写下了《关于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哲学思考》,提出“把语文教学提到一个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关于语文教育,马小平认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而事关人格养成、公民责任以及智慧与情感。

邓白洋是湘潭一中1986级320班的学生,马小平的语文教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马老师会用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教完三年的课程,初三一整年都用来进行课外阅读,大量讲述鲁迅、卡耐基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而课外,马老师还经常和他们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

邓白洋感慨:“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在这些层面,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思考。”

“同学们,我把课堂还给你们了”

1992年,马小平开始教育生涯的第二个10年,他来到了东莞中学。这是马小平思想系统化的时期。他开始尝试“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

2002年,马小平来到了深圳中学。在这里,高一、高二通常不会涉猎应试技巧,马小平过了更为如鱼得水的两年。

马小平的原则是:教育不是折磨,不是遥不可及的幸福,而是当下的幸福。在来到深圳中学的第一堂课上,他就宣布:“同学们,我把课堂还给你们了。”学生们回忆,他讲到忘我时,常常连课本都不会去摸一下,而是依靠自己大量的知识储备发挥,和学生们互动,带动学生们跑进思考的草原;甚至,他会让学生们合上书本,在课堂上看电影、听音乐、欣赏诗朗诵。

他不仅成为学生的老师,还成为老师们的老师,王赫、薛安康、王东文等老师表示他们经常收到马小平送来的各种书籍和电影,经常被拉着进行受益匪浅的长聊。

马小平唯一没有打动的是病魔。在过去的20年间,他坚持大量阅读和思考,常年睡眠不足,高强度的工作终于反噬了他的健康。

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他要在最后的时间里留下些什么?马小平又一次想到了“与灾难赛跑的教育”,怎样才能塑造能跑赢灾难的一代新人?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答案,而是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他回答道:“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医生发现,病人马小平从不过问自己的病情,而是整天在病床上捣鼓笔记本电脑和扫描仪――马小平从逾千册藏书中挑选了130篇文章,按类别分成《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重要》、《公民的诞生》等16个篇章,合编成《人文素养读本》。文章的作者有罗素、爱因斯坦、龙应台、王小波、贺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