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1
环境监测作为我国近几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逐渐发展成为了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是考核并且评价各级政府改善地区环境的质量、治理环境污染的依据条件。针对于我国政府对环境的治理体系以及能力的现代化,环境监测需要不断地去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手段方法,以便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一、環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排污许可证制的监管作用
近几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的指令,对于相关企事业排放污染物的许可证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作用,作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安排。随着这项方案的颁发,环境监测机构为环境管理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发放排污的许可证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企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执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事项,对于排污物的种类、排放量、浓度的大小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监测管理。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之上,核算出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为环境管理机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环境监测机构对于企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排放量,要进行日常地监测监管和相关的考核,定期向相关的部门进行上报,并根据相应的数据,对相关企业做出一个大体的评估。
(二)防治机动车污染的作用
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导致近几年城市出现严重雾霾的主导因素。对于防治机动车污染这一重大举措上,也是推动地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环境监管部门对于公安交管部门、环境监察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检查的这一方面要加强联合执法的作用。
对于本区域机动车或者是非道路移动的机械,执法部门要对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情况作出相应的检查。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机动车辆,环保监察部门应该依据环保的相关法规进行相应的罚款,情况严重的机动车辆由公安交管部门采取扣留行驶证的措施。在目前,为了防止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我国省市等的环保机构专门建立了机动车监控部门,方便有关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的检测和管理。
(三)在核与辐射管理中的安全作用
作为环境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核与辐射检测,我国在核与辐射的安全管理方面加强了监管力度。在我国省市的地区,在核电地区专门建立了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监测机构,对核电站的放射强度进行监管,以及进行相关的应急检测。
除了检测核电的放射性强度的指标之外,还要对大气。土壤、水分、植被等采样进行相关的检测,看其中是否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因此,环境监测在核与辐射管理中起到了一个安全保护屏障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措施的发展与加强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作为环境工作生命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健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国家全面建设环境质量的监测网。所有被监测的站点的原始监测数据都应该第一时间传达到环境监测总站点,实现监测与考核并存的理想要求。
与此同时,国家应该积极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完善环境的监测监管的制度,对于内部质量要强化控制,积极推进质量管理的第三方监督的模式,积极设立相关的专家督查评测的机制。对于那些监测数据严重作假并且构成犯罪的工作人员,相关管理人员要依法移交到公安司法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处置,要严重惩治不规范监测的督管人员。
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中的对于环境危害的监控范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监测需要根据环境危害的范围的规模做出相应的判断,对于危险信号的预警,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地进行相关的处理。对于环境危害较大的区域会发出预测警报,并作出及时地处理,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第一时间的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为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准确的科学监测数据。
(二)构建完善的国家级监测网络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以及国家监测信息网络通过构建国家级的监测网络,可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向着整体化、精准化、全面化的大方向上进行相应的发展。
构建一个完善的国家级监测网络可以更好的掌握环境质量的信息情况,对于治理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情况以及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相关问题上起到了一个十分积极的作用。构建一个完善的国家级网络,也可以在其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通过深入地改进相关的检测网络体系,才能加强监测分析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可以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整体水平。
结语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的摩擦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导致生态环境与人们的需求的差异较大。因此,为了人们对于环境建设的合理需求,环保系统应该积极建设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管理的防治功能发挥到作用的最大化。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 生态平衡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34-02
1 引言
水利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所以优良的水利工程对于整个国家以及当地的经济和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水利工程也是利弊皆有,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导致了生态失衡凸显。
2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 河流生态环境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直接改变了河流随历史演化而生成的生态环境,局部河流的形态逐渐变得单一化,使得具有多样性的河流生态环境突变。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天然河流的局部的水流水深以及水体含沙量数值的更变,进而导致河流的上、下游的水文、泥沙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进而使得当地河流区域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改变最终该地区的气候也被影响。建设水库是最具有环境明显改变效应的。因为水库的大水体、宽水面、水流迟缓等特质,在水库的整个环境在太阳照射下,辐射作用会改变其特殊的水温结构。而当蓄水以后的水库,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水的水温高于天然河道水温,而较高的水温的不利于鱼类的繁殖,特别是改变了下游的水体环境导致鱼类产卵期的改变。其次,河流的水质也在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和建设后发生改变。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该流域内河流水速降低,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能力降低,最终让整个水体内的水质自净能力变得地下。水流速度的减缓使得沉降作用增强,水体内的重金属沉降加剧,水质所含有的重金属量增加导致其严重污染。这些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和人类最直接感受到的区域气候以及地质变化。无论再合理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介于现阶段的技术水平,都会改变该水域辐射的地域范围内相关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水库的建设,该地区因为形成了一个较为广阔的水域空间,使得整个区域内的蒸发量激增,大气的水汽含量的改变使得该区域内的自然天气情况如降水和水雾天气增多。同时地貌和地质在水利工程建设开山或者筑造之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了地震、植被变化引发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陆生生态环境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
整个水域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使得陆生生态也逐渐改变。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会破改变当地的地貌环境。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占地之类的工程行动会破坏当地的大量的植被,植被却又是陆生动物的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污水等因环境和设备的局限性使得其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河道,随之影响的河道的理化特性,更是恶化了河道两岸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和破坏迁移或者死亡,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因为生态链的变化而失去平衡。而水利工程的运行,也会使得该地区的大量的植被变化。植被的多样性在发生改变后使得各类的生物物种活动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徙受到阻碍,或迫于变化迁出,或因为变化而无法回归,都使得整个生态链的变化日益明显,环境改变也更加突出。
3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工程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工程建设既影响环境,又被环境影响。在评价以及研究环境影响时,需要将工程的开建前后对周围环境的变迁中各类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又要兼顾设计、施工以及后期运行的合理性。预测和评估贯穿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多方案对比评价,让最终的决策充分的扬长避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库不可避免的诱发强烈地震使得岸库崩塌导致沿岸的珍惜动植物灭种等,可以通过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认真勘测,做到对当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数据详尽,规划中考虑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并为此设计一定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为陆生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加上精心设计和严格施工,让保护动物生存和生活环境等措施贯穿在整个建设和后期的运行。
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遵循环保技术优先考虑,环保材料有限使用,使得工程的建设之中植物生长、动物成长所受到的影响最小化。在水利工程完成后,应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构建及时和长期监测与反馈机制,对水利工程周围的环境持续评估,遏止不良影响的发生和严重化,改进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把破坏程度控制到最低。卫生防疫机制的及时建立,避免施工期因工人数目庞大且高度集中所引发的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对防治水污染,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防治噪声和大气污染,垃圾的合理堆放和和处理,在施工中或主体工程施扮完成后,进行景观恢复。不断加强和合理调整自身的管理措施使得周围的自然环境得到保存同时利于新的生态往平衡的方向逐渐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及时搭建和具体措施的实施。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该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弥补措施。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域周围的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明显,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的建造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是无法简单的依靠自然自身的恢复能力使生态回复到平衡,让生物链达到以前的状态。因此,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应该立即和严格执行,坚持损害和补偿的责任制原则,对于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都需要具体化的工作并且实施立即。水利工程的整个投资资金除开建设和监控,需要对生态的补偿预留一部分资金,此项资金是专项用于生态破坏后还原进行补偿使用,致力于该地区的生态的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还是还原当地的生态价值,该项工作不仅是对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有效缓解措施,同时也兼顾了当地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符合国家所号召的构建和谐社会想法。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补偿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取得了突出进展,有关认识也得以不断深化。最近,中央提出了“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方针,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建立环境友好的水利水电技术体系,推进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受经济、技术、体制、观念的制约,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我国在大坝建设方面,有些大坝建设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大坝的环境友好方面长期重视不够,相关的共性技术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监测信息和定量认知。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减免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调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有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急需加强。
1.1 加强流域综合规划和环评工作,真正统筹建设和保护目标
我国大型工程的建设和河流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通过流域综合规划和规划环评进行统筹,协调建设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但长期以来,我国江河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基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由于不同工程开发目标、建设时间、所处地域和江段位置的不同,具体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目标也有相当差异。然而江河生态系统在上下游、干支流之间是一个整体,相互交叉影响,因此科学制定水电工程规划和江河开发的生态保护目标,必须基于流域尺度综合考虑,先行统筹安排,然后在水电梯级开发工程中协调落实。
1.2 加强过鱼设施、分层取水等技术研究,使生态保护工作有所突破
国外大量实践已经证明,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对河流的阻隔和温度等影响,可以通过过鱼设施、分层取水口设置等加以减缓或补偿。发达国家的过鱼设施技术已比较成熟,以保护经济价值较高的鲑鱼、鳟鱼和鳗鲡等洄游性鱼种为主。美国的哥伦比亚河流域中下游河段及其支流蛇河下游河段的鱼类保护和恢复计划,在科学研究了鲑鱼、鳟鱼等鱼类洄游习性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反复设计与改进,在多个梯级电站上采用了包括水轮机流道、岸边式鱼道、溢洪道和机动运输等多种适应性的过鱼设施和诱鱼系统,有效补偿了鱼类下行和洄游生境。
在分层取水方面,日本对水电工程的分层取水设施开展了较多的研究,重点是对已建工程进行改建,形式也有多种。高坝分层取水设施的案例不多,美国科罗拉多河上格兰峡分层取水口问题是一个代表,该工程改建两台机组的进水口,需投资8000万美元,目前正在探讨新的体制,以期能减少投资。我国在分层取水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而且多是针对单项工程,今后要加强对共性和基础问题的研究。
1.3 加强生态调度,补偿河流生态,缓解环境影响
调整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方式,把生态调度纳入工程的统一调度管理,是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重要和必要手段。生态调度以补偿河流生态系统对水量、水质、水温等需求为目标,通过科学调度减缓下游流量人工化、下泄低温水、过饱和气体等不利环境影响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发达国家以修复河流自然径流过程为基础,经过20多年的生态调度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合理补偿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水利水电设计部门及业主在工程的设计规划阶段开始考虑生态保护问题,如通过设计分层取水设施调整下泄水温,通过泄流调度保持一定的洪水脉冲等。长江流域在规划龙盘水电工程时,确定发电的下泄流量不得低于生态基流300m?/s,以满足下游基本生态需水和景观要求;黄河流域已连续7年实施统一调度,保证入海水量,消除了枯水季节河道断流的情况。但仍应认识到,我国距真正实施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中的有效生态调度尚有很大差距。我国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水库数量并不多,缺水现象比较严重,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的3~4个月,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难度相当大。因此,建立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运行和长效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1.4 改进规程规范,建立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多途径恢复和保护生态与环境
减缓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影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并且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采用人工增殖技术,采用胶凝砂砾石坝减少当地材料用量,采用气垫式调压井减少植被破坏,建立野外多自然河流试验研究基地,利用生态大型灌区替代常规的混凝土渠系,以及修建生物廊道,恢复岸坡植被,建立人工湿地等,都是保护生态的有效措施,国外都有大量的实践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没有一套完整的各大流域及其重点河段的保护鱼种及水生物规划,也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工程经验,因此没有形成相应的保护规程规范。同时,建立环境友好的水利水电技术体系涉及的部门多、专业多,所需资金量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国家格外重视,才有可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2.组织跨行业、跨部门科学调查研究,尽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面对21世纪我国繁重的水利水理论前沿电建设和环境保护双重任务,科学调查和确定生态与环境的保护目标,是科学协调开发与保护两者关系的重要基础。明确河流保护目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2.1 加强江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研究,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
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必须充分重视并切实落实对水流、生态、相关工程运行等基础信息的长期监测,规范监测技术,共享监测信息。
由于我国在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整体技术薄弱,建设监测系统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议在已有的水文和水质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选择中小流域、典型河段进行试点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对于近期投入运行的、具有良好的水文和环境监测系统的大型工程,可以依托业主单位适当补充或增加环评工作所需主要参数的观测内容。对早期建设完工的工程,应通过调查分析,根据需求的紧迫程度制定建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的策略和配套技术。
2.2选择试点,借鉴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战略
减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目前可行的做法有二:一是采取环境友好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方式,对河道生态进行修复,减少或减免工程建设的影响,另一种是对造成的难以减免的影响采取补偿,包括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鱼类的人工繁殖、濒危物种或特殊物种的恢复等,在大尺度范围内达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及其结构功能。发达国家已进入工程的全面管理与河道生态修复阶段,经过多年的生态调度实践,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的概念,即由“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监测”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
2.3 加强财政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我国水电开发面广量大、总体基础薄弱,同时面临着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应该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我国有8万多座水库,水电装机已超过1亿kW,30米以上的大坝4000多座,建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有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基金主要用于生态补偿和中长期的、重大的环境保护共性问题研究。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师们,需要进一步树立和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而潜在的影响,在流域的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迫[J],水利水电技术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农村生态 环境问题 保护对策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20-02
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息息相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村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被动摇,而且农业运行的不稳定将会加剧,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1.1外界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1.1水污染
近年来,随着朝阳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水排入河道,致使各河道受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油、氨氮、总磷等。局部地下水含氟较高。
1.1.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朝阳市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风向影响着污染物扩散输送的方向,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速度。降水是农田灌溉的主要补给源,季风也影响着降水量。总之,大气污染不仅破坏了大气生态环境也破坏了土壤、水体生态环境。
1.2农业自身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土壤和水环境。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三项污染越来越加剧。我市化肥施用基本在每年30万吨左右,多为氮肥和复合肥,氮、磷、钾的折纯量分别为8.15万吨、2.95万吨和2.65万吨。施用后剩余的氮磷基本转化为氨态氮、硝态氮和无机磷进入大气和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农用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另外,规模化的养鸡场、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都没有建设相应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结果造成畜禽粪便随地堆放,污水横流,污染农田,严重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1.3乡镇工业问题的影响
我市乡镇工业具有地域分散、发展不平衡、综合规划能力差、污染面广量多、污染治理困难等特点。由于乡镇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导致农作物、农田、植物受破坏面积增加,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主观原因
2.1.1观念上的错误
农村生态系统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但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片面注重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粗放型开发利用,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1.2体制的不完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部门行业条块分割、机构组织不健全、农村环保部门队伍薄弱,对环保工作影响很大。致使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也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2客观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的和开放的系统,主要由光、热、气、水、营养物等非生物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所组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具有影响因子多样性、作用机制复杂性和污染爆发滞后性等特点。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环境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作用机制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另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应针对我市农村较为分散的特点,设施建设的“瓶颈”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环保资金,除应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逐步增大环保投资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外,还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有利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采用BOT方式、特许权经营等方式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政府则应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配套政策,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征生活污水排放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多渠道地加大环保投入。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建立经济实用的环保设施。
3.2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养殖业
种养结合,可以变废为宝,做到资源综合利用。猪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养分,还有助于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如果养殖场与周围农户合作,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将养殖场位于农田附近,猪粪便水经无害化处理后,由农户用于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肥料,作物收获产生的青秸秆和菜叶等作为青饲料喂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综合利用,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针对养殖业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可将这一模式加以推广。
3.3加强技术指导,合理施肥
加强农业技术部门的作用,对农民使用农药、化肥进行科学的指导,及时为农民提供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推广生物防止技术和低毒、高效农药的使用,提倡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料稳定性好,后效长的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与无机肥配合使用,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迅速生长的要求,还能满足作物持续需肥和当季作物高产的需要。
3.4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外界有害物质过多进入生态系统。平衡栽培技术体系根据具体作物和自然-人为环境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各项农业生产必需因素,平衡作物生长的各种条件,保证农作物在低成本的生产过程中高产优质解决传统技术存在的缺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5
一、刑法对生态环境犯罪的有关规定及现状
(一)刑法对生态环境刑事犯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把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归类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单独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作为第六节进行规定,共有九个条文,涉及十六个罪名。犯罪主体有一般主体即个人,有特殊主体即单位,犯罪故意均为故意犯罪,法定刑除盗伐林木数量特别巨大最高刑为七年以上外,最高刑期为十年。
(二)刑法对生态环境渎职犯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直接涉及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仅有三个条文四个罪名,即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环境监管失职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以及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林业主管部门、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等部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故意既有故意,也有过失,法定最高刑前两个罪名为三年,后两个罪名为七年。
(三)查处生态环境犯罪的现状
从刑法对生态环境犯罪的规定看,我国生态环境刑法存在罪名偏少、刑罚较轻等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查处生态环境犯罪在普通刑事案件和渎职案件中所占比例较低。据统计,2008以来我市查处生态环境刑事犯罪61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8%,查处生态环境渎职犯罪2件,占渎职犯罪案件总数的50%。
统计表明,相对于刑法规定的生态环境犯罪的罪数来说,一是查处生态环境犯罪数量较少,与当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程度不相对称,二是查处生态环境犯罪的种类集中在林业方面,打击生态环境犯罪的范围过窄,显现出司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同时,生态环境犯罪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一些生态环境破坏可能需要数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法律对于恢复生态环境的弥补性措施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二、检察机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职能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履行批准逮捕、审查、支持公诉等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其保护生态环境具体职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于直接受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渎职犯罪案件进行侦查;二是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或不,并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三是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刑事犯罪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和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四是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民事、行政诉讼活动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五是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未达到犯罪程度但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损失的案件,采取督促和公益诉讼措施。
第一项职能即检察机关的侦查职能,是通过查处生态环境渎职犯罪,监督和促进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职责,从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间接作用。第二、三项职能即对公安机关侦查的生态环境犯罪案件进行审查批捕、提起公诉,并进行法律监督,是通过批捕、公诉达到打击生态环境犯罪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直接作用。第四、五项职能即对民事、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尤其是通过督促、支持以及代表国家进行公益诉讼,虽然法律未明确规定,但作为检察机关多年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更加有效。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多没有明确的被害人,其造成的损失更加巨大和隐蔽,检察机关通过督促和公益诉讼,为国家挽回损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加害人进行必要的惩处,从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检察机关保护生态环境主要途径
检察机关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运用检察职能打击生态环境犯罪,并通过法律监督手段促进执法机关认真履行保护生态环境职责,同时不断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宣传等。
依法打击生态环境犯罪,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环境。重点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盗伐、滥伐林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非法采伐重点保护植物等犯罪。严肃查处生态环境渎职犯罪案件,监督和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履行保护生态环境职责。
切实加强执法法律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执法环境。加强对行政执法移送案件情况的监督,积极支持和维护行政机关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依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严格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以罚代刑或随意降格处理等情况。建立和完善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督促、公益诉讼制度,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社会环境。广泛开展送法进学校、进乡镇、进企业、进工业园等活动,重点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以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城乡规划、市场规范等方面的法律知识,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培育公民、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检察机关服务生态经济建设基本内涵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做文章。良好的生态是生态经济的特色,是生态经济的“名片”。没有良好的生态,就不能称之为生态经济。检察机关服务鄱阳湖生态区建设首先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做文章。
在服务和保障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的重点。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建设既是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服务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是检察机关的重要使命。
在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之间找准平衡点。生态与经济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但保护生态环境也可能限制经济的发展。有时发展经济也要牺牲一定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但经济发展也可能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检察机关服务生态经济建设,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维护经济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也不能以保护环境制约经济发展,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房展;生态环境
一、水利工程建设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水利工程本身来说,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施工的水利工程属于一类非污染型生态化建设项目,并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不仅如此,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还可以对周边的环境及居住者带来诸多的便利条件及综合性效益。具体如下: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阻止洪水对下游沿岸造成的影响,对于周边地区抵御洪涝灾害起到了重要行的作用。
其次,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其核心部分就是水库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库建设作为水利调节过程中的枢纽,可以满足周围农田在枯水期的灌溉需要,合理的对上下游的水量进行调节,拥有自净能力的水库还可以对中、下游的水质进行改善,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水利发电是水利工程项目众多作用中的一种,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水力发电与普通的火力发电不同,水利发电是充分利用水流动的力量来发电,在发电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的排出。与火力发电相比,其环保能力更强。风力发电虽然也具有环保性,但是由于风力强弱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并不如水利发电稳定。因此,水力发电被称为可再生的情节性能源,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水利工程的整体构造及作用上来看,水利工程建设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必将对周围的环境及居住者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具体如下:
首先,水库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工作人员对其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必将导致河流上游的水域过高,对周围的农田及居住区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下游的流域,由于工程水坝的阻拦,长期得不到河流水源的冲刷,其自然流态以及河道宽窄必将改变,生物的迁徙习惯也会发生变化,对该地区周围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人类的文明发源于河流,河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许多河流的上游沿岸依旧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及美丽的自然景观。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上游水域的海拔不断被提高,如果不进行妥善的管理及控制,必将会对沿岸的居住者、文化遗迹、及风景名胜造成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建立生态环境评估制度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建立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真实、准确的评估。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工作通常在立项之前便开始进行,相关的文件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的关键。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管的施行情况来看,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施工开始前与结束后的两个阶段。因此,生态环境评估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的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与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充分全面体现出水利工程建设中各类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影响生态平衡的相关要素作为评价的手段,科学有效的反映出目前人类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其考核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价值进行真实、准确的衡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落实工程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各个环节,还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展开全面性的保护措施,利用强制性、规范性的手段,确保相关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
3.建立并健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必定会对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影响彻底消除以前,应该建立一套健全的补偿机制,对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尤其是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产生的大面积移民,要尽可能的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偿,对于因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受到破坏的周边自然环境,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要给予恢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健全相关的补偿机制,尽可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的生活有利有弊,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评估制度、健全补偿机制的方法,充分的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利因素,尽可能的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良影响,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为周围居民、生态环境以及农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