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1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敠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现代服务;技能;茶艺一、茶饮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了茶艺人才的需求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服务业中消费型的“休闲旅游”和“健康产业”已高速发展,茶饮行业已是经改造提升的一种现代服务业,是越来越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理念、适应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消费服务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们除了对喝茶的需求量增加外,对喝茶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由“喝茶”到“品茶”,“茶艺”应时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茶艺馆之外,其他各种商务交际场所也对茶艺技能有很大的需求。茶艺技能人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广阔;同时茶艺又是一种十分文明、高雅的职业技能,学习和选择茶艺,对一个人终生都非常有益。掌握茶艺,对于我校这种财经专业学生的从业、择业,以及事业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多年来我校对文秘、商英、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按“一专多能”的目标设置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
二、我校强化《茶艺》课程技能实训的教学实践
多年来,我校一直开办《茶艺》课程,但以前只作为各专业的选修课开设,随着近年来茶饮行业高速发展,市场对茶艺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我校按“一专多能”的目标在多个相关专业中开设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近几年,笔者主讲《茶艺》课程,主要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实训工作和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实训室的建设,推进《茶艺》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按岗位标准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将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
茶艺实训室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的实训场所,笔者接手管理茶艺室后,按与岗位标准相对应的实战技能的需要和从业环境的仿真性的要求,进行一系列完善实训条件的工作。
(1)完善实训设备配置,满足实训需要。增购各类茶具用品,满足各种茶艺的实训和表演需要,让茶艺室的接待上了一个档次;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视听形声相结合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茶艺教学更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学习茶艺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美化,提升实训场所的文化内涵。按照茶艺实训室的审美标准,对茶艺室进行整饰和装扮,如对茶艺室进行局部的改装、茶具有美感的陈列、在墙上挂画、在室内摆放盆景、让茶艺室保持明窗净几等,茶艺室的建设坚持茶艺从业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舒适感,符合茶艺“境美”的审美要求。
(二)强化实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茶艺》作为我校文秘、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空间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推行以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综合实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按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以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出发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笔者按照茶艺师工作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入职指导、茶叶基础知识、常见茶叶的沏泡方法、茶具的知识、饮茶与保健、茶艺操作、茶艺创编等七个教学模块。授课形式分成两部分即理论+实操,课堂上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训练,课外利用学生社团茶艺协会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实训教学按工作过程导向分确定目标―过程策划―茶艺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茶艺技能逐步提升。
2.采用任务教学法,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实操。
笔者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以一名茶艺师的身份在真实场景下为客人服务的任务进行一系列学习和训练。课堂教学主要培训每个学生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
生活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茶艺师与几位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每一个人都参加了茶艺美的创作,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地交流情感、切磋茶艺、探讨茶道奥义。生活待客型茶艺不仅是现代茶艺馆中最常用的茶艺,而且适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家庭。根据生活待客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茶艺理论知识,包括茶叶的基本知识,茶艺的礼仪、规范,茶文化等,而且加强对每个学生的技能实操训练,如进行茶事礼仪及基本手法训练、基本茶类冲泡训练、地方特色茶艺冲泡训练等。在实操过程中,让学生记住泡好一杯茶的要诀,概括为“三知(知茶、知水、知器)四要素(置茶量、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 按茶艺师工作流程,由学生小组分别操作演示,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指导。例如,在训练铁观音茶艺时,每四人一组,轮流操作,整个过程包括煮水、置茶、冲泡、奉茶、品茶、评茶,小组为实训的学生点评并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
通过课堂上的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科学的泡茶方法和技巧,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技能,能胜任茶艺师的工作并为客人服务。例如,在2012年,有国外院校、省内外兄弟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单位共31批次,共630多人次到我校访问交流,参观校园特色文化景观,感受具有我校特色的“商道文化”,我校学生在茶艺室负责接待工作,负责沏茶并展示了舞台茶艺,学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优美的茶艺赢得来宾的高度赞扬。
3.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训练。
舞台表演型茶艺是指由一个或几个茶艺师在舞台上演示茶艺的技巧,众多的观众在台下欣赏。它与生活待客型茶艺不同的是它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表演者的文化修养与气质将直接影响茶艺表演的舞台效果,因此应尽可能挑选有一定文化修养又懂茶艺的演员。根据舞台表演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队伍,笔者在学茶艺的各个专业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舞台表演能力的学生参加茶艺协会,并在课余时间加强指导和强化训练,它比生活待客型茶艺的训练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如表演形体训练、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运用训练、表演台步训练、音乐的视听训练等。在表演型茶艺训练中,也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表演形式可以个人形式或小组进行,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的茶艺表演。学生在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学会创造性的茶艺表演。
由笔者指导的茶艺协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茶艺的平台,协会每年都进行一年一度的茶艺技能表演比赛,选手以自愿形式向学生社团茶艺协会报名参赛,竞赛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评委,评出奖项并给予奖励。表演成果的展示有的参加校内外的节庆活动,有的拍成视频参加各类比赛。茶艺技能比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群体学习茶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茶文化活动的能力。
(三)拓展社会实践途径,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由于我校毗邻华南最大的茶叶市场―芳村茶叶市场,在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单位盛情邀请我校学生参加实习。每年在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举办的茶博会,很多茶叶公司都到我校招收实习生,实习内容有销售茶叶、接待泡茶以及舞台茶艺表演,学生通过实习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了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由我校校友成立的公司和酒店与我校签订了长期合作输送实习生的协议,并为解决学生的就业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优秀的学生已能胜任茶艺师的角色,充当“小老师”为校友企业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泡茶。我校文秘专业的部分学生因为长期在某大型茶叶连锁公司兼职,从事舞台茶艺表演,该公司为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茶艺表演团队,根据学生的形象和能力特点为兼职的学生“量身订做”不同的表演角色,如主泡、助泡、解说等角色,并专门聘请高级茶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不同类型的舞台茶艺表演技巧。我校学生几次做客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晚安广州”节目,为访谈嘉宾泡茶而赢得了赞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教学中应该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原则。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一专多能的现代服务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择业以至于人生事业的发展开创更宽广的道路。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体育;教育作用
茶在中国历经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被冠以“国饮”的美称,对于华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中国茶道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已经相当完善、成熟并富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近现代国外文化入侵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弘扬茶道文化思想,将其与各种类型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融合茶文化思想,对提升学生运动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运动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茶文化思想与大学体育教育
1.1茶文化思想
“茶”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之一,善于从自然风物中寻求精神支持的中华民族,将茶的地位追捧的很高,这就决定了茶文化势必会成为华夏儿女的一种精神寄托。茶文化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禅意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讲究的内涵当属“怡、清、和、真”四个方面,“怡”即“怡然自得”,形容的是饮茶时的轻松愉悦的心态,“清”即“水洁冰清”,形容的是茶叶本身和茶水的品质,“和”即“心平气和”,形容的是饮茶时的一种和谐氛围,“真”即“真心诚意”,形容的是饮茶人的一种诚挚的心态,饮茶人真心体会饮茶之道,茶文化思想的内涵才能被完全揭示。从上述四面可以看出,茶道文化思想分别从饮茶心态、所饮之茶、饮茶氛围以及饮茶之人提出相应要求,而这几点恰恰能够与大学体育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1.2茶文化思想与体育教育目标
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首先确定的教育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将之拆分开来就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存,这正如茶文化思想所追求那种健康之道相近,常饮茶有利于强身健体,这就是人们饮用茶的最初目的。如果饮茶对身体有害,那么是不会倡导人们常饮茶的,这就正如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魄是一个道理,体育活动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激发每个锻炼者对运动的兴趣,从而达到增强个体体能的目的。茶有多种类型,红茶、绿茶等,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用所有的茶,那么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选择,以利于自身发展,体育项目也一样,不是每一种体育项目都适合每个人,有些人体能较差,可能适合对体能要求较低的项目,如健美操等,有些人就喜欢激烈对抗的项目,如篮球等,所以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引导锻炼者形成一种轻松与平和的心境,正面对待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而达到身心健康的锻炼目标。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虽然处于大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成年,但人格发展在大学阶段依然不可忽视,因此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就是要通过集体性活动开展,在相对热烈的氛围中帮助每个学生塑造具有差异性的社会人格。茶文化思想的内涵显示出一个人就应该像一杯茶一样,爽快直接、不做作,公平公正、不掺假,尤其是在体育项目开展中,要秉持平和、冷静、公平公正的态度,这与国际上很多体育组织所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坚决杜绝一切作弊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锻炼者的人格发展形成良性影响。中国人一向乐于以茶会友,茶文化也是最能体现包容以及和谐之意,古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使是在世界性的体育比赛中,“以和为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也是被极力推崇的,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可以保持更加平和的心态,也摆脱了传统教育中将体育视为“副科”的误区,为学生体育技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茶文化思想中对饮茶之人的要求是最能够体现出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这种要求不仅是对茶道的尊重与敬畏,更说明只有真诚之人才能体会出茶文化的思想真谛。同样的道理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学习者在体育项目的学习与开展中要保持真挚的初心,不弄虚作假、不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只有用心做好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能进一步领会体育精神。
2茶文化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养成运动心理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茶文化思想与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是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运动心理养成的基础。在面对学业等多重压力时,学生要面临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发挥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心理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弘扬体育精神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在茶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静心”的品质,即保持自身内心的平静,在这个繁杂烦扰的社会中要保持一颗静谧之心实属不易,但也并不是不可能,在茶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学生在喧闹的活动中归于平静,保持一颗平常心,将自身体育水平完全发挥出来,不受外界干扰、得到属于自己的成绩。近年来,很多运动比赛活动中都能够听到作假、作弊的新闻,一时之间对体育竞技精神的质疑层出不穷,甚至有些人对体育竞技失去信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消极,相信新一代青年在正确的指导下必定能够保持初心、坚持底线。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避免过于重视成绩而忽略人文教育和道德培养,正确利用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将茶的清正、廉洁、纯粹、质朴等品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健康运动心理的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茶文化思想中一直强调在制茶、泡茶、倒茶、品茶、鉴茶的过程中,要从善如流、稳稳当当,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品鉴出茶水中的独特滋味,领悟心灵纯澈的美好。体育项目开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学生要不急不燥的将每个动作展示出来,行云流水的动作流畅输出,既能体会体育运动的美感,也能体现出运动者平心静气的气质。
2.2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体育项目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活动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之多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学生而言,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处将运用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体育项目。如茶之种类,有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和红茶之分,每个人体质不同所选择的茶种类也就有所差异,绿茶、新白茶、轻发酵的乌龙茶属凉性茶,重发酵的乌龙茶、一定年份的生普和白茶属于中性茶,红茶、熟普属于温性茶。那么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首先要对自身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如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的学生可以从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着手,选择一些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包括健美操、太极拳、交际舞等,而对于热爱高强度运动的学生而言,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
2.3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
众所周知,在品茶过程中重要的就是心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境能够品鉴出茶文化中的内涵真谛,进而将这种思想延伸到人生哲学中来,那么在体育锻炼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茶文化思想开展体育锻炼。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学生要讲求运动的真心,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去运动,是从自身能力发展与体能训练出发,将体育锻炼这项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每周的固定课堂学习;日常锻炼还要求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盲目与其他同学攀比,不要因为其他人的选择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在平淡之中予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最终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日常锻炼过程中还需要创造一种和谐的运动氛围,良性的体育锻炼应该是最大程度促进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而不是被功利化,因此秉持茶文化思想中的“怡、清、和、真”四大内涵,对开展健康常态化的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2.4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不仅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轻松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开展综合学习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诉求;综合学习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此文中我们将重点针对“礼仪”与“审美”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相应的饮茶礼仪,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该放在客人右手前方,在谈话过程中要及时为客人添加茶水。正是因为饮茶过程如此的讲究,才能使得人们在对待茶时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而茶文化中的礼仪应用到体育运动项目中也显得更加珍贵。体育虽然是一种激情澎湃的运动,但基本的体育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礼仪的重视将促使体育活动变得更加制度化与和谐化,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礼仪培养。比如茶文化中宣扬的“长幼有序”,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就应该充分尊重授课老师,尊重同学,做到谦让有礼。茶文化中的艺术之美也是非常具有欣赏力的,茶艺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烹茶过程中的艺术性,茶与艺的结合向世人展现的是一种饮茶人的日常习惯与生活艺术气息。茶艺当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对茶艺的习得要求也非常严格,首先需要对茶叶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然后是对茶品质的追求,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茶叶的本身,也体现在泡茶叶所用的水源,甚至于现在有专门提供泡制茶叶的供水组织。茶艺的艺术欣赏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同样,体育项目的美感也是需要学生在接触、了解与熟悉中不断发现、探索出来的,每个体育项目都有其在动作、韵律、节奏上的美,例如举重、铅球等项目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力量之美,高低杆、吊环、健美操等项目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动作灵活之美,轮滑、游泳等项目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形体和谐之美。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课业压力下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好好欣赏体育项目当中蕴含的美感,这对学生开展运动项目时的心态要求也比较高,但却能够让学生在繁杂尘世中静下心来、放慢脚步,欣赏周边事物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培养大学生艺术追求领悟力、人文素养水平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感恩启蒙教育;八法;感恩缺失;感恩冷漠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学校教育比较偏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趋于急功近利,导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曾一度被疏忽和冷落,甚至出现明显断层。“感恩缺失”“感恩冷漠”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我园结合这一现实以及本园的实际,探索出幼儿园感恩启蒙教育“八法”,有效地加强幼儿的感恩教育,从小让幼儿知道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德育动漫法
德育动漫法是根据幼儿直观形象、善于模仿的年龄学习特点,借助《二十四孝》等中华文化德育故事动漫系列片作媒介,将中华德育动漫的活泼教学形式引入教学课堂中,以中华传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教学内容,通过动漫观看、动漫讲解、故事分享、动漫话剧重现、家庭力行实践等方式,为幼儿树立具体的学习榜样,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初步的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和其他长辈的意识。
二、礼仪训练法
礼仪训练法是以中华传统礼仪教材《常礼举要》为主要依据,向幼儿教学一些常用的礼节;通过日常的反复练习,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礼仪修养,养成经常考虑他人感受的意识习惯。我园着重从日常礼仪、礼貌小天使、茶艺队、围棋礼仪等方面入手,让幼儿在游戏式的礼仪训练中初步懂得我国传统礼仪的基本知识,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三、经典诵读法
经典诵读对幼儿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礼仪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胸怀壮志的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将中国古代的童蒙经典作为我园幼儿经典诵读的教材。从小班开始教幼儿诵读经典,借助经典中的格言警句,让幼儿开始记忆和积累做人的正确道理和行为法则,初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爱护环境等社会责任感和正直、无私的品格。主要做法如下:
1.形成诵读常规
我园从2006年9月开始,在全园各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并初步形成经典诵读教学常规。我园经典诵读的教学进度主要是尊重各班老师,让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2.举办亲子读书节
为了引起家长对幼儿经典诵读的足够重视,从2009年开始,我园将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半个月时间作为我园的“亲子读书节”。亲子读书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和家长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其中效果最好的、已经成为常规的活动项目有:“书香家庭”评选、经典诵读展示会、亲子晨读会、“学圣贤”小标兵评选等。
四、音乐熏陶法
音乐熏陶法主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孝经》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原理,借助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所产生的作用,选择含有感恩主题的、积极向上的音乐和歌曲,采取课堂教学、大型集体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幼儿及家长经常得到美乐熏陶,从而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仁爱的情感和态度。除了有意识地为幼儿选择有关孝敬、感恩内容的歌曲和儿歌,将美好音乐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以外,我园从200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亲子活动――“礼乐伴我行”感恩亲子音乐会。通过音乐会强化全体师生和家长的礼仪培训,让大家在特定环境下共同接受美好音乐的熏陶。本活动受到全体师生和家长的热情欢迎,并且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幼儿,都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劳动实践法
劳动实践法是安排幼儿在园参加集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活动,每周1次以上,并且每周评量幼儿在家劳动情况。家园合作,使幼儿劳动实践常规化,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培养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感恩意识的养成。
六、随机引导法
幼儿园和各班级会结合一天生活各环节的安排,利用幼儿园晨会、班会或小组会随机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及时宣传好人好事,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幼儿园善于抓住社会突发事件的教育契机,充分挖掘事件的教育内在价值,适时适度地对幼儿进行感同身受的教育。在发生汶川、玉树大地震后,及时对幼儿进行简单的生命教育,让幼儿初步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知道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还组织向灾区同胞献爱心活动,让幼儿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一份力,从小培养对社会的感恩之心。
七、家长培训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思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方向。培训家长法重点在于唤醒家长自身的感恩意识,激发家长对幼儿展开感恩启蒙教育的紧迫感,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以身作则,为孩子作榜样,帮助孩子纠正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我园每学期举办家长培训2~3次,组织家长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向家长发放《弟子规》读本、讲座光盘和园本家长教材等。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5
一、构建质量标准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确定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应以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并贯穿始终;要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有较强服务意识与较强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能从事酒店管理和接待服务的中层管理人才与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既应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完全融通,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性;既满足当前岗位要求,又体现未来岗位变化要求;既确保当前就业能力,又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又保证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部门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培养要求,又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酒店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我们在构建该专业质量标准时,参考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1]。该体系由特定职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根据这一思想,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尤其是针对三星级以上的酒店进行了专业调研,召开了来自旅游业和酒店业的老总、部门经理专业座谈会,听取来自企业一线的意见,以“产学合作”方式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开发。我们以酒店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将酒店管理专业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板块:酒店行业通用技能板块、酒店行业特定技能板块、核心技能板块、跨行业职业技能板块。对于其中的酒店行业特定技能板块,其适用范围包括: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鉴定的餐饮服务师、客房服务师、前厅服务师和由江苏省旅游局组织鉴定的饭店服务英语等。其教学质量标准与相关岗位职业标准一致,但四个板块的有机结合,再加上酒店通用技能与跨行业职业技能板块的设置,使学生毕业时的择业面和综合素质要远远高于相关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
二、重组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模式的关键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综合课程为基础、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重组课程体系时,以胜任酒店管理相关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落脚点,力求形成体现综合职业素质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平行、互补、融合、相互支撑的高职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路;特定职业技能模块凸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职业资格的标准要求。新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和鉴定标准,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培训鉴定指导的要求,融入了鉴定要求、培训要点、培训方法、课时建议等,并将鉴定重点考核表和教学重点挂钩,从真正意义上使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与此同时,为保证“双证”水平,我们采取双纲指导教学(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和适度的前瞻性;实践教学大纲覆盖中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技能水平要求,部分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技能要求,内容力求规范化、标准化。由于使用“双纲”教学,使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上达到并部分超过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保证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
三、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体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的改革特色,侧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则根据职业定向、岗位技能和行为规范,设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科学地排列、组合技能课程,从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到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借助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计划中,先上“餐饮服务技能”课,再讲“餐饮管理”课。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礼仪”等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互渗进行,寓理论于实践教学之中。对两年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鉴于学制的缩短,我们在进行课程组织和编排时以实用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对某些课程进行综合化,做到既拓宽学生知识面,又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从而加强了原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食品营养卫生”、“菜肴知识”、“烹饪常识”等课程合并为一门“餐饮基础知识”,将“酒水知识”课并入“调酒技能课”,高级餐饮服务师考证中要求的插花技能,放入选修课中。选修课的设置更为灵活并形成板块,如开设导游资格证书的系列课程、茶艺课等,主要起到拓展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和转岗能力。
四、创新评价方法
在评价环节中,我们突出了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口头与书面问答等,并引入社会评价,在以职业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我们对该专业拟定了以技能鉴定中级工要求为标准的训练目标,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目标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实训中的每个技能点进行测试和过程性考核,使学生在掌握好每一个技能点的基础上,最后达到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的标准。在毕业实践环节,我们把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规范引入课堂,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评价方法的创新,旨在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教师的提高,促进课程的改善。
五、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必须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此,我院设立了客房实训室、中西餐饮实训室、会展实训室、茶艺室、前厅实训室,购置了酒店前厅接待软件。在管理上,学校把这些实训场所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练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以保证必要的实训时间。学院将对外接待餐厅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接待餐厅,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进行专业实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服务员,教师是领班或经理。在真实的对客服务中,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指点或现场示范,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注重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与多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签署协议,为学生提供大型宴会的钟点工实习岗位、周末实习岗位和寒暑假的短期工实习岗位或挂职锻炼岗位。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连接起来,引进先进的酒店管理和培训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酒店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认识酒店业所需的职业态度,体会职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熟练度的认识,积累酒店基层管理经验。
六、提升师资队伍
提升师资队伍是落实“双证融通”工作的关键,双师执教是实现“双证融通,产学合作”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的保证。我院通过下列措施,建立了一支能够实施接轨方案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形成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的制度;所有专业教师均需到四星级以上酒店一线岗位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现场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2.对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和技术培训,要求参加并通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业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
3.已经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还须参加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考评员或高级考评员的培训,加深对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和考评标准的理解。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6
一、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次主要调查的是恩施州旅游企业对旅游各岗位人才的需求。现从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两类旅游企业近5年对各岗位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
(一)旅游企业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l、旅行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调查资料看,恩施旅行社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比较集中。首先,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需求量最大,占人才的需求接近50%。其次是需要部分计调和旅游市场营销的人才,两者的需求量仅次于导游的需求量。
2、旅游饭店对一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最多,占人才需求量的60%,其中服务人员包括前厅接待、前厅迎宾、康乐服务员等,同时还需要部分业务主管、部门经理和营销人员。一方面说明目前恩施旅游饭店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另一方面也说明恩施旅游饭店管理层人员缺乏。
(二)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通过与旅游企业的总经理们座谈,了解到旅游企业均表示愿意接受和录用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毕业生能够满足他们的岗位需求。但也有部分企业表示出对录用高职毕业的综合素质要求担忧,认为高职毕业生思想不够稳定,对就业环境认知有差异。指出目前高职学生最需要的是按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学习专业技能。同时指出,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知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紧贴市场办专业。
二、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摒弃过去学科式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市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的素质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领域课程。以基础领域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为主,结合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辅之以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并重和结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将素质领域课程、基础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领域课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弹性和活力的综合课程体系,以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
(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应把其课程归类定向于旅游管理这个特定的职业。课程计划应该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不管是技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同时,作为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高职教育,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水平要求,应更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
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3、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首先要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是课程目标。二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基于此,课程体系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综合性课程。
4、重视特色课程的开发。
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结合上。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径。
(三)在具体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上,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在课程结构上应该不同于专业理论性很强的本科教育的传统专业。因此,我们认为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应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划分为素质领域课程、基础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领域课程四大系列来设计。有利于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科学地设置课程,也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结构。划分素质技能课程系列和拓展领域课程系列更能体现出本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1、专业领域课程设计
专业领域课程是由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构成,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序列关系应当很强,由此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骨架。这方面课程的设计最能体现本专业的培养层次和发展的科学性。我们初步认为,本专业以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英语、导游业务、旅行社计调与外联、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导游服务英语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课程可有所不同,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但本系列课程总体上应具有较强的刚性特征。
2、素质领域课程设计
素质领域的课程是为适应旅游行业和高职学生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国防意识和专业综合素质而设计的课程。
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素质教育活动是根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为提高旅游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一个平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补充开展的,其活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开展学唱民歌、学跳民舞、民族文化与旅游调查、民族文化与旅游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
(3)基础领域课程的设计
基础领域课程是为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旅游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的需要,可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文学欣赏、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职业道德、恩施民族民间文化、导游基础、恩施州情等课
(4)拓展领域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