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管理论文

建设管理论文范文1

水利建设项目大多数是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一般投资主体是国家。然而,整个水利建设项目运行完全是由项目单位临时组建“指挥部”等非法人机构负责,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代表政府实行监督与管理,这使项目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传统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下,项目建设单位同时又是使用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制约,建设单位容易偏向自己本部门的利益,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导致项目投资“无底洞化”。

一般来讲,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解决好权力和利益之间关系;二是实行政企分离,政府主要从事宏观决策和监管,企业从事具体的建设管理事务。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正沿着这两条途径前进。

这种管理模式是以组建临时管理机构如某某工程指挥部等形式来进行工程建设的管理。其优点: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曾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缺点:没有明确投入、产权、分配的关系,当资金、质量、工期等出现问题时,不便于明确和追究主体责任。

20世纪90年代,建设管理体制开始了明晰产权改革,实行政企分离体制,许多建设单位改制成为独立法人,从而形成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管理模式。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是通过第二条途径进行制度改革,它具体表现为“建管结合、贷还结合”。项目法人责任制确立了业主在整个投资过程的核心地位,它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为标准制度。我国三项制度从80年代之后在我国的整个建筑市场就开始试点,不断推广,水利建设市场也在探索。特别是“98”大水之后工程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使我们有能力由过去水利工程以岁修为主改变为以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主,所以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全面推行,为保证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三项制度”的核心问题,但是部分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甚至根本未组建项目法人,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只抓工期,不顾质量,资金不能按时到位。

2.2招投标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许多工程在招投标中,委托没有资质或低资质的单位招投标,从而使低资质或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部分工程存在转包和违法分包。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同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互隶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中监理单位归属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管理。

监理队伍不足,素质较低,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监理工作不到位,比较突出的是作假账。不该签单的签单,应该核实的不去核实。部分工程项目设计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低,不能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设计因素考虑不到位,设计质量不高,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2.3监督检查,加强质量检测

稽察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威慑能力不够;稽察整改到位率低、监督力度不足。部分市地质量监督机构还没有完全独立建制,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定性还不明确,质量管理职能责任不明,质监人员不足,监督缺乏规范统一的工作程序,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存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质量检测工作有待加强2.4验收工作以及偷工减料问题

实施的建设项目多,但正规验收的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于验收率低,已影响到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整体进度,影响到新的项目的实施。

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工程实体资金流失,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偷工减料。为节约显成本,施工不按规范操作,最终导致隐成本大大增加。质量控制体系落后,有待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依法规范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主体,对工程项目负总责。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基本条件的要求和管理,建立对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

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标底形成机制和评标决标的标准、方法和工作程序,推行合理低价中标,防止恶意低价中标行为,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加强对招标机构和评标专家的管理。

3.2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积极推进监理改革

工程监理主要任务是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施工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体制改革,增加监理企业活力,积极引导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开展综合性工程咨询服务业务方向发展。

3.3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提高设计水平

严格按照勘察设计的有关条例及规范进行设计;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防止随便变更设计图纸。

质量监督是代表政府对工程参建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而设立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业务培训,建立敬业、专业、高效的质量监督队伍;质量监督将采取“谁验收、谁监督”的原则,或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原则,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制。工程建设评优和优质工程评审工作全部转由行业协会制定评优标准和优质工程评审办法。

3.4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广泛融资

建立有效的水利建设监督管理制衡机制,建立“同体”回避制度,同时规范工程分包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项目法人监督力度;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管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严格检验进场材料、产品、设备,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标准;全面推进三项制度的实施。

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来源多层次,结构复杂,这就使项目工程资金完全到位的难度大。而最关键的还是这些资金来源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可预测性大。而且部分水利资金来源依据不明容易产生纠纷。虽然水利项目资金筹措大部分是有法律依据,但有一些地方政府配套出台集资办法缺乏法规依据,这导致资金到位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立法,以法律为依据,出台筹资政策,依法筹集水利资金。

4结语

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筹集水利资金提供了全新渠道。对那些投资大、周期长、收益高的水利建设项目,我们可以通过成立股份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筹集大量水利资金,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对资金的饥渴,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培育现代市场经济。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证券化,水利工程项目也完全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水利金融债券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运作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对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各方面闲置资金。

论文关键词: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加大对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水利工程的经验与实践,概述了我国水利工程传统建筑管理模式,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参考文献

建设管理论文范文2

作为项目管理和工程管理人员,对现场的施工不可能做到全天候、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如何有效控制项目质量、安全和工期目标的实现,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将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的工作上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厘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分清主次。主次分明、抓大放小就是要善于处理工作的“点”与“面”的关系。每一阶段性工作或者某一单位工程都可以作为一个“面”上的工作,它有诸多关键“点”构成。抓大就是要求我们树立大局意识,从大处着眼,“面”上的工作要重点抓,要抓实抓牢;放小是相对的,对于次要“点”不投入太多的人力,浪费太大的精力,放小并不是说对不重要的“点”完全“撒手不管”,只是在紧抓重要问题的同时,关注非关键点。有时候一个很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解决不及时,处理不得当,也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分析和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大”与“小”的关系,经验来源于实践。要认真吸取其他工程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把好质量验收的关口,必要时要扩大项目验收级别。如在锅炉安装的过程中,对受热面和集箱内部杂物的清理要严格把关,不留清理死角,不留安装隐患,一旦清理不彻底,将会造成传热恶化,甚至发生锅炉受热面爆管等事故,将直接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和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2.逐级包保、各负其责

项目管理要具体落实在工程建设当中才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对于新建工程来说,参建单位多,人员复杂,但相对建设单位来说又存在工程管理人员力量不足等实际问题,显而易见只依靠建设单位自身的力量来管理好一项工程,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就建设单位来说就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好各参建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体优势,明确目标责任,各负其责。要在工程建设当中真正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执行,凡事有人考核”的良好局面。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的管理要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管理体系,将参建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吸收进来,共同参与施工管理,形成畅通的管理渠道。上情能够及时下达,下情能够及时上报,下一级要对上一级负责,实行逐级包保制度,真正实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心中有压力。只有形成这样的工作氛围,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好的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更好的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分工明确、共同作战

分工明确、共同作战,就是要细化职责和权限,只有分工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形成不了合力,浪费人力资源;如果不进行明确的分工,人就容易滋生懒散习性,遇到问题容易发生推委扯皮现象。要积极推进“强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好监理公司的监理职能。要努力做到依靠监理但不依赖监理,信任监理但不顺从监理;在赋予监理一定的权利和独立开展工作自主性的同时,要对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委托监理公司来管理工程,监理公司就应该做到为业主所用,为业主负责,为业主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从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出发,从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工期、造价高度负责的大局出发。监理公司的监理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工程建设的中间过程就多了一道控制屏障,施工过程也始终会处于可控在控状态,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4.有奖有罚、奖惩分明

建设管理论文范文3

回顾五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努力实践新时期治黄新思路,调整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经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黄河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目前洪水依然威胁下游两岸;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已成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水利部党组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黄河治理目标。黄委通过对《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确立了水土保持在实现“四大目标”中的基础地位,把治理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作为实现“河床不抬高”战略目标的根本措施。并结合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思路。这一基本思路的提出,对今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部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认真总结流域水土保持几十年经验,黄委提出了“围绕两大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实现两个转变”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的发展战略。“两大目标”即实现千方百计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重点”即以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区为治理的重点区域,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沟道坝系为建设的重点措施;“两大转变”即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规模治理,由低标准平均安排向高水平重点扶持的转变。围绕这一新的发展战略,黄委组织编制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完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近期正组织编写《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形成了由重点支流治理、示范区、治沟骨干工程专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等构成的相互支撑的工程格局,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发展的新局面。

在这期间,各省区积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水土保持作为振兴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狠抓精品工程建设,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驶入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

二、以“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水平

“数字黄河”工程是黄委为全力推进治黄现代化建设而启动实施的一项宏伟工程,它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新时期治黄理念和技术创新。作为该项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水保”工程,是全面实现水土保持管理现代化,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工程。黄委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数字化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纲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规划》,提出了监测网络建设和数字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关键技术,为今后全面建设现代化监测系统和数字水保工程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宏观指导。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第一期)已正式在水利部立项。为了全面摸清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基础信息,历时三年,顺利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及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技术引进项目(948项目),获得一系列基础数据和成果,信息总量达206千兆,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库,为“数字水保”及“数字黄河”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据水利部要求,流域各省区也圆满完成了第三次遥感普查工作。山西省还启动了“数字水保生态”工程,完成了《山西省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该工程目前已投资80万元,完成了硬件的配置,整个数字化输入工作已开始进行。陕西省在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规模上继续扩大,覆盖面更广,已建成市县级监测分站31个,泥石流滑坡预警监测点3个。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提高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宏观决策和监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大力实施封禁治理,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为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黄委在黄河流域和黑河、塔里木河等12个县率先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2002年共完成封育治理面积79900公顷。同时在青海、四川两省启动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有序进行,已完成了人为水土流失普查和“三区”划定等前期工作。水利部也在全国106个县(市、旗)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各地为了使封禁治理真正做到封得住、绿起来、能致富、不反弹,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山西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采取了“以建促封”等五项举措,保证了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在水土流失防治区实行封禁治理的规定》。陕西吴旗县1998年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经过四年多时间,境内林草覆盖率从1998年前的18%增加到49.6%,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农民收入稳中有增,创造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奇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积极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全盟有一半耕地退了耕,林草覆盖度也由原来的20%提高到4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31%,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基本解决了温饱。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全流域全面开展生态修复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加快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以全面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水土保持“三项制度”改革

一是在黄河水保生态工程等重点项目中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成立了西安黄河监理有限公司,对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监理;颁发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对监理的有关程序及实施细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山西省有11个地(市)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理机构,在湫水河重点治理区、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汾河上游项目中实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宁夏、内蒙、河南等省区也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水土保持项目中推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

二是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中进行了招投标试点。山西在项目执行中,对于较大投资的治沟骨干工程大都采用招投标的办法,公开、公平、公正地择优选定施工队伍。青海西宁市对谷坊、淤地坝、沟头防护工程实行招投标,选择技术力量强的工程队进行施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青海互助县对水保治沟骨干工程还实行了议标制。

三是为强化项目管理,明确项目责任,首次将黄委的西峰、绥德治理监督局作为示范区项目的建设法人单位。五年来,通过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流域内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五、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黄委和流域各省区业务部门在规范工程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全面规范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求水土保持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四个前期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并按此开展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二是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从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和管护等都有严格规定。出台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和管理规定》、《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年度检查办法》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三是改革资金管理办法。为管好用好中央资金,黄委下发《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资金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设立专门的资金报账账户,明确了资金报账程序。耤河示范区在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中率先实行了报账制;山西省在总结世行贷款项目和汾河上游重点治理项目报账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水土保持项目中全面推行了报账制。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从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的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

六、水土保持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基础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开展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定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为下游防洪减淤、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组织开展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和《水利水保工程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等一批水土保持科研课题。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基础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流域性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黄河上中游多沙粗沙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规划》和《黄河流域坡耕地治理规划》等专项规划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窟野河规划》等11条支流的规划报告。完成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窟野河榆林项目区可研报告》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前期工作开展,储备了一批项目,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

七、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在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和督促下,流域内300多个县组建了监督执法机构,组建率达92%。230多个县(市)制定和完善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政策,基本实现了预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目前,全流域县级预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已经完成,并于2001年进行了全面验收。同时黄河上中游6省区开展规范化建设的10个试点地(市、盟),174个国家重点防治区的规范化县(市、区、旗)也全部验收合格。城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也逐步深入,兰州市西固区、太原市、韩城市三个全国水土保持城市试点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各级人大也加大了水土保持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治理难度愈来愈大。

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公路、铁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明显加大。

三是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虽已开始启动建设,但还不能满足流域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需要。还存在信息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信息的准确度难以核实、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尚未建立规范的信息机制等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为依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为治理开发黄河,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在治理的战略布局上,将以水土流失最严重、对下游淤积影响最大的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治理。在治理的措施安排上,把沟道坝系工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期将认真落实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前期工作座谈会精神,抓紧完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协调流域各省区完成本省区淤地坝建设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后,全面启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同时启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稳定、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示范小流域坝系,为黄土高原大面积进行沟道坝系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组织淤地坝建设管理体制研究,在广泛调研黄河流域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要求,探索淤地坝建设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做好准备。

在生态建设中,继续抓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围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项目前期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机制体制运行等方面作进一步加强。近期着重抓好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重点支流治理项目的中期调整、耤河示范区建设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

在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同时,继续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组织搞好监测系统设计工作,尽快建成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西安中心站和郑州终端站,积极协调流域各省区开展省级监测总站和重点监测分站的建设。通过5~10年的建设,在全流域建立自上而下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使水土保持监测基本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建设管理论文范文4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清晰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经济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分析了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深化新农村经济管理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同样农民的认识水平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村、乡、镇一定要坚持提升农业人员的认识水平,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支持新农村的经济管理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所以,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其重要性,做好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工作,帮助农民群众明确产业化经营的巨大作用,从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其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所以也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农民的培训与教育还是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与培训工作。在总结国内诸多成功经验基础上,可以结合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二,健全完善相关的经济制度。做任何事情就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更是如此。各农村地区在保证制度体系不违背党和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制定具体的体系政策,使农村经济管理内容更符合地区情况。对此,农村地区要明确规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向、相关内容,注重农业市场的拓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其管理力度,才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第三,加强农村专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为将我国有关的农村政策切实落实,并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长期稳定所以要加强经济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当地经济管理机构需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并且实现对管理队伍的建设,所以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依法治国方略的大背景下,还要做好农村的经济信息化发展工作,能够保证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实施。同时也要做好农业经济的统计信息工作,做好农民收入的分类分析,为主管部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支持。

二、结束语

建设管理论文范文5

一、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特点

交通部把交通行业定位为公益事业,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说公路行业是服务性行业。而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靠什么来保证和提高,最终要靠文化建设。广东省交通集团倡导的“阳光之路,阳光服务”的服务宗旨,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围绕这一宗旨,高速公路公司的根本任务一是建设,二是服务。因此,推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也是公司生存发展的自身需要。要不断充实高速公路行业文化内涵,要珍惜、继承和发扬这些管理经验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高速公路行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新的活力。高速公路行业的特殊性赋予了高速企业特殊的文化。

(一)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高速公路文化本身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它既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针对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点多、面广、高度分散的特点,高速公路文化的辐射功能将对整个行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二)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虽然高速公路文化建设不完全是思想政治工作,但它的激励、沟通和导向功能都属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加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增强企业凝聚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使企业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能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我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内部关系,排除发展过程中一些人为的阻碍和摩擦,建立一种和谐的内部关系,促使广大员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增强凝聚力,使企业上下一心。

(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速公路企业必将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要在公路建设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增强竞争力,而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正是凝聚团队精神、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五)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塑造企业社会形象。形象塑造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塑造高速公路良好的社会形象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企业文化推动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逐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在社会上建立高度的信誉。

(六)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们逐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过程,健康向上的高速公路文化是帮助职工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助推器。

二、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速公路文化具有精神的、行为的、制度的、科技的内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一)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的灵魂。高速公路文化要以历代公路前辈和当代公路人战胜困难、攻坚克险、不怕牺牲的拼搏奉献精神为核心,大力弘扬“筑路架桥,为国为民”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艰苦卓绝,勇赴国难,不怕牺牲”的公路精神,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构建和谐、服务社会的时代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构建文化体系,培育和塑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确立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发展愿景。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步伐,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和谐交通的精神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二)行为文化。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员工的言行加以体现,这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必然途径。这就要制订员工行为规范,以员工守则的形式,对全体员工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言行作出规定。员工守则要明确提出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理念、发展战略、远景规划等,明确描绘企业及员工共同追求的长期愿景;对员工本职工作的质量、效率、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对工作用语、动作手势、仪表仪态等作出明确规范。特别对收费站、服务区等面向社会的窗口单位,要制定优质服务的详细标准,树立热情、友善、文明、人性的服务态度,体现快捷、畅通、安全、舒适、美观、怡人的服务质量,营造一种公路消费者自觉自愿、心情愉快的收费环境,取得全社会对公路建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三)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带有强制性义务、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文化的确立和推行必须通过制度来加以保障和落实。而各类规章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为驾乘人员提供快捷、畅通、安全、舒适的高速公路通行环境的社会责任,形成每一个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取向。通过严格的管理,逐步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使文化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企业所有员工,形成单位有指标、员工有责任、全员参与、人人尽责的建设局面。

(四)科技文化。当代公路人把人马驿道建设成为现代公路,最终发展为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不仅需要攻坚克险的勇气和智慧,更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是高速公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这种开拓创新、敢于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推动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营运公路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培养文化意识,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领导层是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培育者和践行者,更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推动者;管理层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实施者。因此,企业领导干部要确立合乎时代精神和企业特点的文化战略,带头示范,身体力行,大力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管理风格等渗透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广大职工充分接受,形成对高速公路文化的共识,使职工自觉参与建设,从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支持文化产品的生产,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前提。要重视文化生产,投入必要的劳动力量和生产成本;要尊重和弘扬文化生产的精神和物质产品,对文化生产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植。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自己的文化生产者,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繁荣企业文化。

(三)物质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物质文化表现在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活动场所、路容路貌、站容站貌等建设。物质基础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公路文化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企业文化的形成反过来又会推进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行为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行为文化是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提炼总结就形成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行为文化要通过员工守则、服务公约、操作规程、仪表仪态、服装服饰、效益和效率标准等来加以体现,这些都要通过特定的规章制度把它固定下来,并根据时代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为文化建设的延伸发展提供保障。

(五)精神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隐藏在高速公路文化的深层,渗透在职工心灵深处,但一旦形成群体力量,就能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精神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精神的高度升华。因此,建设高速公路企业的精神文化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弘扬公路行业的传统文化。牺牲与奉献是历代公路人的精神特质。当代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塑造企业精神,不断推动公路建设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是培育高速公路企业精神。首先要从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要有独特的个性;其次是把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追求引向健康向上的轨道,具有强烈的激励性;第三是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有鲜明的时代性。要以准确深刻、简洁生动、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和主题,对员工进行引导和感召,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是高速公路企业精神的提炼和升华。通过对企业精神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明确界定企业精神的名称、内涵和外延,然后开展大量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广大员工从思想上了解和接受,从行动上实践和体现,最终转化为员工精神的个体意识,使员工成为具有企业精神的“公路人”,使企业精神成为员工完全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本能”。

(六)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是高速公路文化的生命力。要实现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就要有意识地将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工作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要以企业文化为主线广泛开展群众性立功竞赛活动,并通过广大员工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断总结和充实文化内涵,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等功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管理论文范文6

1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提升学生的凝聚力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的实行,加强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在完善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班级在文化的影响下,创建自身的特色,实现班级管理的提升。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文化建设评估方案,定期对文化建设以及班级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的重视,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估机制,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提升。

2学校的物质保证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有效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反应一定的精神文化,从物质层面出发,体现一定的职业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在座位以及教师墙壁板报的设计,例如在班级座位编排上,好的编排方式能够使班级不失活力,学生还能够遵守纪律。在班级黑板报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职业道德等内容,从而彰显文化特色。

3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性为班级管理提供保证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身评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也可以采用自我激励的形式,加强学生公信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及时的帮助学生建立好自身的职业导向,为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