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类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规划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规划类型

土地规划类型范文1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措施

土地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摇篮,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以它为载体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土地的规划利用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价更是给予极大的重视。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在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中,要注重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做好生态建设。

一、土地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也面临很多环境问题,比如泥石流、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没有考虑到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进行土地规划时规划过程和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要密切的配合,经过探析得出有利或是不利的影响。对土地进行规划主要是对土地资源以及其用途的组织再利用,这样就会打破其固有的状态,对环境必然产生有利或是无力的影响,进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或是人们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土地在规划利用前要采用科学的依据,全面、理性的分析研究,以便使土地规划和环境协调发展。

1.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深远。

它对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也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是不计环境破坏后果的,很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甚至给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危害,也容易引发水资源的枯竭。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科学性为原则,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往往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积极的影响。

2.土地规划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近些年,虽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水土流失现象严重;(2)土地干旱严重,沙漠化现象不断扩展;(3)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等。

二、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只是着重于小区域范围内的对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主要考虑的是土地建设对当地的土壤、地质酸碱度以及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只是很小范围内的影响,所以,仅仅靠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难对其影响进行大范围的研究。

2.对于负面影响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环境保护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预测评估,对不同的土地规划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措施只是存在于评价结果中,缺少对实际解决措施的专门研究。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并且深层次的探究土地规划给环境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这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比如可持续理论、地质环境学、生态学等,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综合分析。

3.目前的情况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人们对此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所以,这就使这项研究变得更加紧迫,急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层次、多因素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使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在国内外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做法,就是综合评价前需要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有效的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举例子来说:回归分析法、加权比较法、灰色预测、有无对比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有无对比法以及敏感性分析等。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依据区域范围的大小,把图形叠置法和指标法紧密结合的方式。图形叠置法主要反映的是土地规划的空间布局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指标法主要体现的是土地结构数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国家级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着重采用指标法。

四、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的类别

土地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项目规划。根据以上类别可以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相应的也分为三种类型。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规划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居于最高位,是其他两项规划的主要依据;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段便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这两项规划,这都是一些经常性的工作。

五、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我国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环境指标数据的定量化和难获取性以及我国土地规划指标自身的综合性这两大方面。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还属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1.建立相对完善的土地规划利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从广义上来说主要有四大类型,即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土地规划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

2.对于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要强化研究。土地规划环境评价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而基础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这三大方面是评价效果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对土地规划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方法研究都极其重要,因此,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进一步加强。

3.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的,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多学科人才,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的力法的结合才能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的使用主体要积极的参与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中来,这就是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4.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比较宏观,所以导致很多定量指标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案例的研究探讨规划的方法,然后在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加以采用。

土地规划类型范文2

关键词: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土地利用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的占用量不断增多,因此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无论从国家整体上看,或者从建筑施工的微观角度,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都存在低下的问题,如何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已经是一个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效的促使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且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强化土地规划和管理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

一、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

针对目前的土地利用形势,构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有助于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做到科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缺陷:总量大,人均少,耕地压力大,非农建设占用地面积急剧上升,占用耕地面积大,对于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模式是粗放型管理,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资源,如何解决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利用动态监测模型对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研究,利用动态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将各种监测数据纳入变化模型中,模拟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变化。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面临着用地资源的匮乏,根据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研究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根据管理与规划动态监测模型属于整体较大尺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耕地整体被滥用、管理混乱等现象屡见不鲜,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其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改革。

1.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应该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而逐步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应该逐步实现各个地区对于诸如农田水利或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区管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随行入市,不再将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而对于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应该报经国务院审批,这些类型的用地应该减少计划管理,将这些用地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内,往往会对区域内的其他因素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目前,有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这种意见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会加剧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非农占用低计划会扩展至农业内部用地,指令性计划将会扩展至整个农业生产结构用地的调整,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对于粮食的播种面积主要由市场和政府经济部门共同调节,近年来供过于求的市场趋势使得这种调节模式发挥着巨大的潜力,而如果再次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就会造成越管越乱的情况,我国政府对于非农占用地的宏观管理已经稍显牵强,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就会丧失规划的有效性。

3.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我国目前正在不断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除了要坚持市场调节的作用外,还不应该摒弃计划管理,要坚持在特定领域采用计划指标,对于如招商引资等情况而导致的较大缺口,如确有需要可以允许地方在一定幅度内使用计划外指标,使用计划外指标要经过省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而对于用地较多时,则应上报国务院批准。

三、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现今社会发展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加大,特别是那些占地面积特别大的企业,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本文举油田企业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为例,分析如何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促使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1.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2.土地使用集约化。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栏。

3.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大型占地工业企业要对土地资料做好统计、填报和等级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实地现场进行核实。其次,要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原始材料。最后,应该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做好借阅和查询等后续服务工作。

土地规划类型范文3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规划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working conditions,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basic task of land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of land consolidation, were all aspects, finally for land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layout planning benefit undertook brief analysis,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 land us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土地整理

1.1土地整理含义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另外,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活动。

1.2土地整理内容

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其中: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本文中指开发成农用地,如旱土、水田等。

二、土地规划整理

2.1土地规划整理含义。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田、水、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并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从而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2.2土地规划整理意义。

土地规划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做好土地规划整理的前提是制定好土地规划。

三、土地规划

3.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土地规划的原则

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土地规划的目标

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四、土地规划关键技术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一般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例如: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建设防护林。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六、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土地规划类型范文4

关键词:土地规划与利用;法律;土地利用率;综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对土地规划体系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各项 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这一载体, 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加强土地宏观管理, 合理利用土地,1986年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 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 并在全国范围全面部署和开展了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6年~ 2000年)的编制工作。应该说, 在这期间,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规划的实施特别是1997年开始的第二轮土地规划工作,已经编制到了2010年的总体规划, 并明确规定非农业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其规划都要经过国务院 审批。这轮规划的实施在保护耕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 土地利用规划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各级政府按规划用地、管地的意识普遍增强,土地利用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认同。通过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新一轮规划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时,有必要对现行的土地规 划体系作一个全面总结,对它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并提出改革的设想。

目有土地规划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在土地规划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时间性规划

目前,在土地规划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时间性规划,尤其在年度规划中缺乏可 遵循性。可操作性及可调度性,在时间上无法很好的衔接,由此引发了规划同实 际用地之问的矛盾。土地规划是一项长期战略性的规划,其年限一般为15年。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15年的规划期内,许多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尽管规划在编制时尽量对未来的土地利用进行考虑。但是仍不能完全预想到 所有可能产生的土地需求。预先规划所制定的各项指标在时间上没有弹性,规划得不到及时修改,就会与实际脱节,导致规划丧失作用,没有使用价值;假如改变规划的相关内容去适应变化的需要,那么就要求对于规划不断地进行修改, 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大大降低土地规划的权威性。

2.2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较多, 分工不明确

土地利用规划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三大类,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又分为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应该说, 我国土地规划体系在层次上是完整的。但从对其他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来看, 国外最高级别的土地规划体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下一层次规划只具有指导作用;而地方制定的规划内容十分详细,往往是很厚的一本书并附有分类很细的规划图。我国目前各级总体规划职能分工不明确,内容雷同,大多是宏观上过细,微观上过粗,其他专项规划很少编制,详细规划没有很好开展。

2.3土地的总体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相联系

由于我国目前管理体制的原因,现行的土地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不属于同一个管理部门负贵,是由土地行政部门与建设行政部门分开管理的。尽管土地管理 法已经规定了城市规划要与土地规划相互衔接,但是在实践实施中,规划衔接却不是一件容易简单的事情。比如我国最近几年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致使耕地大量流失,城市规划同土地利用规划出现脱节。由于目前两者的管理分割,在客观上引发了规划内容与执行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从而人为加大了规划成本。

2.4土地规划没有同产业布局进行有效衔接

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束绷了产业结构的有效发展,随着产业的快速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要求要对其进行 集约性的规划利用,因而,对于产业布局要做好相应的合理规划。目前的实践情况中,土地规划并没有同产业布局进行有效衔接,屡屡出现土地规划同产业布局脱节的现象。比如许多高校进行盲目的扩建问题,导致贪大求高、规模过大的现象发生。有的学校为了一味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扩张建设,导致了校区占地过多 , 开发能力欠缺,致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三、土地规划与利用的方法和内容

在对土地资源的整理规划中,按照行政级别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地方级、省级和国家级。地方级的土地规划主要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在对其进行规划的内容上可以按照当地居民的意愿,满足其生活的基本条件,充分尊重公民的意见。在省级土地规划中,对于土地资源的规划就要比地方的上升一个层次,主要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个调整,在农田灌溉,土地多样性和适宜性方面做出合理的规划,以适宜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

3.1 积极开展土地的整理工作

在现阶段所讲的土地整理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土地整理,通过复垦开荒、填海造田土地置换等方式增加耕地面积,将更多的土地资源应用到农业发展中。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提高耕地的使用面积,提升粮食生产力。第二,对于农业的发展条件进行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三,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促进生态平衡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土地利用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土地利用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规划类型上,从以往重点进行的农村土地规划,发展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三个层次。土地利用已发展成为集设计、政策、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利用。其内容已扩充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建设,以及指导变化且又具有基本行为来推动未来发展的社区意识形态。规划成果也从原来简单的政策说明、有关未来土地利用交通、公共设施的单一大型图纸,发展成为文本、数据、图纸和时间安排相结合的综合体。我国土地利用的内容,正在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在我国,随着最优化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各种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及多目标规划方法开始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总之,我国的土地利用方法已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由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逐渐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模型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小结

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要求有一个科学的用地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 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要正确认识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土地这一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殊性。完善我国土地规划与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骆峪安.关于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方面的一些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

土地规划类型范文5

关键词:土地管理;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土地规划管理的概念及执行准则

土地规划是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以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实质是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当时是以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主,并参考苏联土地规划的体系,分为企业间土地规划和企业内土地规划,后来又把企业间土地规划延伸为区域性土地规划。目前我国在进行土地规划管理中时,必须遵循《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制定各类土地以及城市规划时,必须以法律法规作为规划执行准则。

二、土地规划管理行政衔接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当地规划局和国土资源局这两个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制。两大主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旗鼓相当,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的分管体制造成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各行其事,这使得两种规划相互间不协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产生严重的脱节现象。

1、部分地区偏重于城市规划忽略土地规划,导致城市用地不合理,城市用地吃紧,土地价格波动,城市出现畸形发展。

2、部分地区注重土地规划,轻视城市规划,从城市发展局部出发,惜土如金,该发展住宅用地的都用来发展商业,无视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使得土地的规划脱离城市规划,相互间格格不入的困境。

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弹性规划,具备微调空间。无论是城市规划,抑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

2、前瞻性规划、协调各方因素,协调规划冲突。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

3、多元规划,要点突出,兼顾各层。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4、以经济效益作为规划平衡以及取舍的要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

5、整体规划,顾全大局。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

6、以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作为规划指标,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7、强化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间的协作沟通,发挥各自优势。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都要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切实做到土地规划、征地、开发、建设的统一管理。同时要强化实施两个规划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违法用地和建设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的重点是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界限,而建设用地区的土地利用则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进行。

三、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解决

1、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存在性质变更冲突,成为强制征地及强制拆迁的导火索。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抓好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及协调规划:①采用农村土地征用的方式将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②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在进行土地性质变更时必须遵循相应的城市规划,不应存在盲目突破土地性质要求的强制征地和土地性质变更。

2、征地价格与土地性质变更后的出让价格存在较大差额,导致矛盾突出。政府部门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但是只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诸多问题。对这一问题建议采用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有效分配来解决。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3、采用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导致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路走高,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提高,房产价格高居不下。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区域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因此建议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全面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政府部门应从制定基准地价以及转让土地的产权入手,根据转让产权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周围农用地的生产状况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来制定基准地价,从源头上规制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行为,严格控制超出市场需求的土地供应。

四、结束语

土地规划管理由于其行政管理的特殊性,经常会存在交叉协调管理的情况。土地问题也成为近年来以及群众矛盾集中爆发的热点。因此必须利用相应的对策方式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做足规划管理处置措施,才能有效衔接土地管理及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陆益龙.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1)

[2]童霓.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问题浅析[J].西部财会,2008(3)

[3]丁祥伟.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J].城市建设,2011(13)

土地规划类型范文6

【关键词】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策略;探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上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的重要文件。相对于省市级的规划,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微观性和可实施性的特点,主要偏重于保护基本农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高效节约地利用土地。但是由于规划本身存在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对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改进和完善已经势在必行。

1.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1.1县乡级规划必须强调落实性

在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落实性、实施性、可操作性规划。县、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模等各项控制性指标,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划定好土地用途区。因此,县乡级规划修编的重点在于落实各项规划指标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在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层面上确定各类用地的类型、规模、范围和时序。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边界与各类土地用途分区来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

1.2县乡级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在上级规划与下级规划之间主导性地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县级规划确定规划主要目标,分解重要控制性用地指标后,乡级规划应按县级规划的要求,将各类指标以用途管制区的形式落实到1:1万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图上,合理划定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分解土地规划控制指标,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城镇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规模落实到具体地块,做到文本、数据、图件、数据库相一致。经批准的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做为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的依据。因此可操作性对县乡级规划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此次规划修编的任务能否完成,还关系到今后规划期内的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

1.3县乡级规划重在协调供需矛盾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原本已经明显的人地矛盾也日趋凸显。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历来是自上而下控制,层层分解下达,落实到基层的县乡级规划各项指标都已经十分紧张,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用地规模与布局、各项规划之间的用地矛盾尤其突出。县乡级规划修编时如何因地制宜,统筹各类各区域用地,既落实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又能协调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关系,是一个困境和具有挑战意义的命题。

2.做好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强化对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控制

县乡级土地规划的主要内容为保护基本农田面积、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加强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在上下级规划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对其规划进行修编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其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要依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设置和预留城镇建设用地,以便预期外的县乡级重点建设项目在报批的时候,可以符合相关的土地规划要求,并且还要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其次,要妥善的处理和协调好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尽量保持规划基期、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分类面积等方面数据的一致性,实现各规划资源之间的共享,为各规划共同顺畅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利条件。最后还要增加各种土地规划研究图件的数量,丰富翔实与其相关的各项数据,细化规划的可行性论证,以及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和对土地用途管制的全方位监控。

2.2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县乡级土地规划修编和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编制人员在编制土地规划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控制,通过城镇和村庄建设的整体布局,逐步实现将农村居民点集中和聚集的目的。同时,土地规划修编和新农村相结合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和其他各类用地,对于协调新农村规划和土地规划开发等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引导新农村建设用地向集约节约方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土地规划修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改进农村土地利用方式,推动规划目标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农村用地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只注重向外延伸,扩大农村的面积和规模,而增加的农村宅基地的建设使得可用耕地的范围进一步缩小,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和调整,通过对矿业用地进行整合的办法,既保证了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没有减少,又保证了质量的提高。

2.3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注重灵活性和机动性

首先,土地规划要分清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差别。基本农田是指为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法不得占用的耕地和优质农用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保护和管理耕地既优质农用地而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其面积大于基本农田的面积,而相对于基本农田多余的面积,可以作为基础设施和特定项目的建设用地。同时,在不影响基本农田保有量的基础上,可以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用地依据相关的建设项目进行核减,而不必要具备相关的规划修改审批手续。此外,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不可预见性,在进行土地规划修编的时候,可以采取列清单和留通道的方式对其指标进行预留。当建设工程和项目具体实施的时候,修编人员再根据实际的选线定位情况,对规划图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土地规划修编要设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为了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编修人员在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的时候,要在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边界后,再划定一定区域的扩展边界,便于城乡建设规划用地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满足实际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要求。最后要给土地利用规划留有弹性空间,实行弹性规划和弹性管制。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以满足和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使土地规划在布局上更合理和贴近实际情况,切实发挥土地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总之,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上,相关人员要充分的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将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更为机动灵活,使其在城乡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