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的展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前教育的展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前教育的展望

对学前教育的展望范文1

关键词:整体教育;学前教育;家庭背景;政府态度

20世纪70年代以后,整体教育在美国出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整体教育”思想深入人们的教育理念中。“整体教育”思想突出教育的关联性,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教育自身内部组成之间的关联性,也包括教育与外部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学前教育领域的“整体教育”思想强调学前教育是0~6岁儿童的连续的整体的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其所在的社会大背景是一个整体。

一、“整体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呈现――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

整体教育思想在美国学前教育领域体现为通过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服务于婴幼儿教育,并使整体教育思想融入、贯穿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中。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很多,根据主要的责任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责任主体为教育机构自身

这种机构主要是在本机构与儿童父母的协商中厘定儿童的教育方案,它们的形式非常丰富,一般包括短时儿童教育中心、上学前与放学后的保育、家庭日间保育、雇主式或法人团体式的儿童保育、私人保育、保育学校、学习化家庭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等,其中,有些机构的教育方案是针对0~6岁儿童的,有些机构只针对学前某一特定阶段开展教育,但是他们也非常注意各个阶段教育的衔接,将儿童的整个学前教育看做一个整体。

(二)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机构或者计划

这些机构或者计划都是为了保证教育公平而设置的,比如,“家庭开端计划”,这个计划是针对家庭相对贫困的0~6岁儿童,在家里为他们提供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与其他孩子相同的入小学的学习水平。美国学前教育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相对比较成熟,由于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因此,在同家庭、社区的相互结合时呈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家庭参与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走进社区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促进了学前教育同家庭、社区相互融合,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二、背景分析

(一)经济背景――强大的经济基础与自由灵活的经济意识

经济是教育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称为基础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影响教育的运行方式。美国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由市场主导下的经济孕育了美国自由、灵活、灵敏的经济意识,反映在教育中就呈现为多种的教育需要和形式。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强国,有着丰富的经济储量,国家能够为教育提供相对优厚的资金,使得教育的发展能够在保证一般需要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满足一些个性化的教育需要,这不是一般国家可以比肩的。

(二)文化背景――多民族、崇尚个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是众多民族的集合体,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在相互接触中不断融合。多元性是美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崇尚人道主义、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已经深入普通民众的意识中。“整体教育”作为正式的教育术语最早是出现在美国本土的,1988年美国的米勒(L.Miller)创办季刊杂志《整体教育评论》;1990年在芝加哥召开了第一届整体教育国际会议。可以说,“整体教育”思想在美国应该有着更本真的诠释,“整体教育”思想更能融入并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美国这种更崇尚个性、突出差异的文化使得人们对教育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只有设立种类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才能使整体教育思想在美国得以实现。

(三)家庭背景――重新排列组合的家庭结构

美国普遍存在重新排列的家庭结构,这要求有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满足他们早期教育的需要。比如,“短时儿童保育中心”,可以为父母购物、锻炼身体或者外出约会提供短期保育;“上学前与放学后的保育”为儿童在上学前以及放学后提供保育;“家庭日间保育”是在家庭中为一群儿童提供护理,一般从事监护任务。“婴儿刺激计划”(也称为父母或婴儿激励计划)通过练习与游戏提高婴儿与蹒跚学步儿童的感觉与认知发展等。虽然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多样,但是他们在为每一个孩子制定教育方案时,都遵从“整体教育”的思想,将孩子的学前时期看作一个连续的整体阶段。

(四)政府态度――通过政策法规明确责任

19世纪中叶以前,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国家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支持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国政府在处理“整体教育”与多元文化、多样教育需要的问题中承担了政府应有的职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和政策,明确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职责,体现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其中有些侧重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比如,美国政府推出的“0~5岁教育计划”,计划每年联邦政府拨款100亿美元,用于资助各州普及学前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为入学做好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方向性引导;有些侧重于政府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责任,据统计,至2011年《开端计划》和《早期开端计划》在美国共为约100万名0~5岁儿童及怀孕的母亲提供帮助。美国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使得学前教育事业能够在系统的法律政策规范下以多种形式开展,但仍然体现学前教育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并遵从“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尊重个体生命整体性的思想贯穿于学前教育的多种形式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整体教育”的哲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3(06):37-42.

[2]莫里森.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王志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14.

[4]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1(09):11-18.

[5]朱眉华,Douglas K.Chung.中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比较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6-30.

[6]芭芭拉.鲍曼等主编.渴望学习[M].吴亦东,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3.

对学前教育的展望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益性;政府投资

近些年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难题,也是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幼儿园开始逐渐走入社会化办学机制,向家长收取的费用也越来越高,这极大地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政府供给方面,按照不同的办学需求,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资助,以此来保证学前教育的正常开展。

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定位

从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主要经历了慈善、福利和教育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保证其自身的公益性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属性[1]。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对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研究工作也逐渐增加,随着社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也成为教育事业和国家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学前教育的投入显得十分重要。关于学前教育的性质与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学前教育是公益性公共事业

学前教育在很多国家都被纳入到国家公共事业的范畴内,而且对公共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我国学前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需要依靠政府的投资持续开展。

2.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性教育,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幼儿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一特殊时期接受的教育对儿童未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是目前学前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因此,为了提供良好的幼儿教育质量,必须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3]。针对一些入学条件不好的地区儿童,我国政府在投入和支援方面也增加了力度,为幼儿创造平等的、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

3.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减轻了家庭负担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也极大地改善了家庭收入,减轻了家庭负担。因为学前教育的广泛开展,可以使更多的家长从家庭中走出来,可以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家庭收入,从而使现有的家庭收入结构有所优化,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为了达到与幼儿的共同发展,家长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不断完善自己,这也使得家长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学前教育公益性的重要体现。

二、我国学前教育公益性程度的弱化

我国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方面,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对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的投入[4]。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因素逐渐对学前教育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导致了学前教育公益性程度的弱化。主要原因在于:

1.对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缺乏足够认知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管理者对于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事业的认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政府对于幼儿园的投资使得很多人对幼儿园的公益性认知产生了偏差,认为幼儿园的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家长的困扰,并没有认识到政府在幼儿园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职责,这也是现代社会环境下幼儿教育机构与家长之间冲突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前教育的非营利性没有得到保证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些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学前教育作为改善当地办学条件的一个途径,利用学前教育盈利,这显然违背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虽然民办幼儿园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民办幼儿园都不能得到政府的补贴,而民间资金的投入,必然要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使得幼儿园的运行方式也呈现出企业化现象,有的地区甚至将幼儿园纳入到税收体系中,将其与其他社会团体和营利机构作为征税对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3.学前教育无法完全实现其公平性的要求

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在每个适龄儿童都享有获得教育的权利,而这需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才能实现。国家和政府在学前教育投资中占有的比例,决定了学前教育平等性的实现机会。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补偿机制的建设方面不够完善,无法通过有效的补偿机制解决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只能选择收费低、办学质量较差的民办幼儿园。同时,有很多特殊儿童不能参加正常的学前教育,但是针对弱势群体儿童的特殊教育的建设方面,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特征。

4.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地位弱化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基础性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一方面由于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不足,使得很多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而且在学前教育的管理权力配置方面较为分散,不能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关于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管理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个别地区的学前教育经费被其他项目占用,不能保证投入方向的合理性,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三、加强学前教育公益性的措施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是我国开展学前教育的重要依据,而公益性的弱化不仅关系到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所以在新时期,要不断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强学前教育立法

法律体系的完善可以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的强化提供必要的保障。法律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可以对学前教育的开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在学前教育立法方面,西方国家已经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在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中提出,要使每个儿童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要为学前教育的开展提供平等的机会,通过法律为儿童受教育权利提供保障。我国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关注程度也不断地提高,并且在《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都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活动健康开展的相关规定,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必须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为依据,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将学前教育视为政府部门的发展职责进行强化和履行,才能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2.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是保证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基本保障,只有保持足够的政府投入,才能为学前教育的开展创造更多物质条件。一方面,政府在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方面应当不断加大,促进学前教育的普及,只有足够的投资才能不断改善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促进学前教育的工作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应当着重加强对弱势儿童的专项投资,很多弱势儿童不能参加正常的学前教育,所以需要在特殊幼儿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为弱势儿童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另外,对于当前的学前教育投入结构也需要适当调整,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在非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学前教育的普及。

3.加强学前教育的质量管理

学前教育的质量是影响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要着重加强学前教育的质量管理。首先,在幼儿学前教育方案的制定方面,要针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开发符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育方案,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实践层面为幼儿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指导和建议,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其次,对学前教育教师资源的配备方面不断强化,通过学习和培训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师的综合素质。最后,对幼儿教育办学机构的审查程度进行严格规定,明确幼儿园的办园标准,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准入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格和办园条件的审查,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益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保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的根本宗旨,因此,必须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并且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学前教育公益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的职责,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总之,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是关系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宝权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荷香.基于政府责任探讨我国学前教育的公益性[J].教师,,2014,(8).

[2]周兢,陈思,郭良菁.国际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趋势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

对学前教育的展望范文3

学前教育义务化为大势所趋。自《义务教育法》颁布后,至2000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了全面普及。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有财力提供学前教育义务化,据统计,2012年全国实现财政收入人民币1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但投入到学前教育的经费却很少,从1993年起,学前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左右,学前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虽然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少,但学前教育对国家社会的回报却很高。著名的美国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通过长达三十年的追踪研究表明: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大有裨益,在学前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其效益为6美元。学前教育的效果显著、影响深远。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学前教育义务化提高学前儿童入园率,减轻家长负担。虽然学前教育事业在我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仍有很多学前儿童没有机会到幼儿园学习,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园率极低。在城镇,2013年幼儿园开学之际,许多幼儿园借着物价上涨而水涨船高,纷纷提高了保教费,并增加了各种不明晰的费用,打着教育管理的幌子乱收费,这使得家长们不堪重负。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成为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3~6岁学前适龄儿童有近6000万名,其中一半孩子因为费用或名额问题,不能接受幼儿园教育。而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由国家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规范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保障更多的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

学前教育义务化能有效的提高幼师质量和待遇。幼儿教师师资质量和幼师待遇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话题,幼儿教师工作量大,事无巨细,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然而幼师的工资水平却处于最底层。近几年来,不断的有“虐童”事件发生,幼儿教师的素质质量受到了质疑,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各方面的不信任,无形中又给幼儿教师增加了精神压力。幼师岗位流动性大,同工不同酬等现象严重。归根结底,解决幼师质量和待遇的问题,需要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规范。学前教育义务化必然需要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提高幼师入职门槛,规范幼师职业行为。同时,学前教育义务化意味着幼师与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的薪资待遇,提高幼师地位,增加幼师工资水平。

学前教育义务化是世界的潮流和趋势。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越来越关注学前儿童的发展,例如,美国从20世纪初实行“开端计划”以来,每年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都不断增加,并且普及到2岁的孩子。英国学前儿童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4岁以后的儿童,获得每周5个半天。每个半天2-3个小时的在园免费保教。瑞典的学前教育几乎是免费的,政府负担90%的保教费。法国的学前教育虽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之中,但学前教育免费,入园率很高。日本也已计划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所以说,学前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也是势在必行。

当然,对于学前教育义务化暴露的弊端,也要引起重视。义务教育是指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然而学前教育有一定得特殊性。学前教育具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质,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的发展不仅需要幼儿园保教工作,更需要家庭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而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也称义务性)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习、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规定要受到法律制裁。将学前教育义务化使幼儿强制入园,剥夺了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权利。

学前教育义务化易导致小学化现象前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前儿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孩子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味的追求幼儿园教育的义务化,势必造成家长、幼儿园只关注幼儿考试成绩,幼儿游戏时间大大减少,造成儿童发展的片面性。

我们需要看到,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这是超脱于义务教育强制性之外的。在我看来,追求学前教育义务化本质上就是呼吁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但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等于学前教育义务化。学前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也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国家应给予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从完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多种办园机制,增加财政支出等多方面发展学前教育。

完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唯独学前教育没有立法,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致使政府责任不清,幼儿园管理机制混乱,幼儿教师得不到法律保障等问题严重。如今,部分地区已经率先引领学前教育立法的先锋,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纷纷制定了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条例,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多种办园机制。政府应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大力发展惠普性民办幼儿园。面对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西部贫困地区采取政府办园,免费入园。瑞士是学前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瑞士,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幼儿园,幼儿园的人数不多,便于教师教学管理。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创办社区幼儿园,使幼儿就近入园。既增加了幼儿园数量,解决家长入园难难题,又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更好的关注幼儿个体身心发展。

增加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出,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合理调整政府、社会与家长三方的投入比例。物质基础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保障。国家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也是事实,如何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的经费投入必不可少,经费的投入不仅体现对幼儿园的经济支持,还体现在对幼师师资培训的力度上,只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创造幼儿良好发展的坏境。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对“学前教育义务化”论争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0,(5)

[2]《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上海托幼》联合采访组.《学前教育法》一部期盼的法[J].幼儿教育.2007,(6)

[3]王元凯,刘传莉.普及学前教育展望[J].教育导刊.2012(1)

对学前教育的展望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大学生;儿童保健;健康教育;课程

作者:文茂林等

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性决定了学龄前儿童对其老师即幼师的高度信任感[1-2]。随着更多的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成果的涌现,人们愈来愈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对幼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3-4]。2003年"SARS"之后,师范类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5-6];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与时展不一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与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幼师及部分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及适宜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言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对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专科学校)2004~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沙洋城区2所幼儿园幼师和自愿参加调查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包括幼儿园学生和住院儿童家长)。访谈对象除问卷调查对象中的自愿者外,还包括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AKP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幼师和监护人3类。内容除一般信息外,包括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以及不同调查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或了解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评估与态度,其中,相关知识分为4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20个问题。3类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对相关内容的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

1.2.2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3月进行,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次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2007年9月~10月分别采取整群抽样和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沙洋县城区2所幼儿园的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访谈KAP问卷调查对象由调查者以随机便利的原则按访谈提纲进行,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由课题组负责人按提纲进行访谈。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后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共有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自愿参加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2份和13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76.2%。幼师年龄为23~46岁,均为女性。138名监护人的年龄为26~68岁,平均年龄(28.5±10.6)岁;女性82人,占65.1%,男性44人,占34.9%。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调查对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率及比较,见表1~3。

2.3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与态度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早期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情景教学模式为佳。100%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3.8%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生理与心理等基础知识、意外伤害防范、急救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与技能。90.2%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非常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1.3%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教师基本相同。

2.4访谈接受访谈的学生、教师、监护人和儿童保健、医疗与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程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观点基本一致,部分访谈者认为健康教育和与儿童的沟通的方法与技能亦应学习;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与卫生员的水平接近;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了解水平应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7]。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8],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9]。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幼师参与健康教育将有益于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6]。较低的知晓率与幼师及监护人对他们的期望存在差异,这也与他们的认知与态度相一致。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师、监护人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目前,国内除教育部《学前卫生学》大纲外,尚未见与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或了解程度的相关资料。本研究提示应将《学前卫生学》或儿童保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3.4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7]。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等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儿童保健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提高他们促进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他们将适宜的技能传授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儿童生存质量,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91-98.

[2]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J].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3]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3.

[4]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谢舒平.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752-2753.

[6]陈根芝,胡高楼,林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

[7]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对学前教育的展望范文5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宏观发展不均衡、微观应用不协调的问题,问题产生直接源于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的模糊。通过提高认识、强化软硬件建设以及建立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缓解这些问题。

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因素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信息化研究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覆盖到中小学,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这种研究上的偏失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但社会的发展使学前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国家也因此做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决策,并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1]。在这个背景下,梳理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找到一些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学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

首先,学前教育信息化有了良好的外部氛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这种政策支持给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其次,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在早期介绍借鉴国外信息化情况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近年来开始本国、本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并出现一些研究成果,在幼儿园英语教育[2]、礼仪课程[3]等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本土化探索。

最后,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稳步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也超越了早期的理念上的数字化学习空间[4],出现许多学前教育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甚至出现一些专门面向学前幼儿的专题学习网站。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加入使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实践发展迅速。从2001年起,IBM公司就与我国教育部合作,通过“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为600多所学前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5]。

2 学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成果固然可喜,但我国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时间尚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突出表现为宏观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而这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缺少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2.1 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均衡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信息化水平也因幼儿园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例如,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上海,截止2009年,上海的各区县园所就已经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到2010年,上海的“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越来越多的民办幼儿园也加入“园园通”系统,其中黄浦、奉贤民办园的应用分别为80%和100%[6]。而在一般城市这些目标还远未达成,更不用说边远地区的一些幼儿园了。

2.2 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包括教师、基础设施、软件、教学模式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如果缺乏规划就容易顾此失彼,导致应用上的低效甚至无效。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滥用、机械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不但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师生交流,限制幼儿主体性的发展[7]。实践中常见的信息技术滥用现象其实是教师与信息化设备不匹配的表现。此外,也有一些购置了设备却没有配套软件,导致设备成为摆设的现象,这是硬件与软件不匹配的表现。还有一些不顾幼儿园的教学目标,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灌输小学才学习的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成为“电灌”的工具的现象,这是教学模式与信息化不匹配的表现。如此种种不匹配现象,本质上是教育信息化内部应用的不协调的表现。

2.3 发展路径不明确

这种宏观上的不均衡、微观上的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虽然大家能认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而且往往也将信息化作为幼儿园的办学标准的一个指标,但相关指标的界定不够清晰,就信息化发展本身缺乏一个统筹教师、硬件、软件等各要素的标准体系。这种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各学前教育机构按自己方便,随意购置信息化设备,造成信息化发展动力的缺失以及微观上发展的不协调,使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

3 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软硬件建设,特别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和配套的软件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许多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区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配套的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的。当前,虽然部分地区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来看软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与学前教育的客观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仍然是重要任务。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学前教育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综合考虑基础设施、软件、硬件等内容的目标体系,客观评估一定时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能更好地引导教育信息化沿着高效务实的方向发展。当前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标准中往往只是将信息化水平作为园舍设备的一个二级指标予以考察,相关指标界定并不准确,往往用电视、计算机等设备数量等片面的指标来代替信息化水平,缺乏整体性,直接导致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和应用的不协调。因此,应该在信息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2]温小梅.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1(4):39-42.

[3]孙碧华.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礼仪课程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106-107.

[4]张伯邑.数字空间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新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3(4):48-49.

[5]杨昌江,夏军.IBM和教育部携手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91.

对学前教育的展望范文6

[关键词]合作办学;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62 — 02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课程建设,加强教育多元化渠道,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1〕。常州工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院校,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与丹麦VIA大学合作举办了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近五年来,我院教学管理人员尝试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实证研究中积极探究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方法,收到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的管理意义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质学前教育本科人才。

(一)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们组织学院教师定期与丹麦授课教师交流,就幼儿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展开教学研究活动。借鉴丹麦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阐述学习收获,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更新了我校教师教学观念,深化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助于教学评价体制的改革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过程中,组织学院教师深入外教授课课堂观摩学习,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丹麦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评价,往往把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同等对待。平时成绩也是采用分组讨论、小论文写作、作品制作等方式来考核。这些做法促使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注重结果评价,同时,也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三)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们积极与丹麦社会教育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交流,汲取丹麦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优势,反思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每年举办的中丹合作办学研讨会上就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第一批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VIA大学学院学位证书。

(四)有助于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过程中,学校建立了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学习的师资培养制度。目前,我校每年选派两名优秀教师赴丹麦VIA大学学院交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加强和扩大了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推广,提升了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促进了我校学前教育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水平。

二、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的管理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是服从并反映常州工学院的总体办学定位。基于此,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是面向江苏,服务常州,培养适应区域和地方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在近五年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借鉴丹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目标是:1.建立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项目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我校国际化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不断提高参与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项目规模、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我校学前教育重点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为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评估奠定坚实基础。4.汲取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化、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不断完善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理论体系。

三、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的管理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一个中心”、“两个特色”、“三个改革”、“四个建设”的思路来做好合作办学项目。

(一)一个中心

在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目标从原由对人才基本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国际视野、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课堂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推进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二个特色

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侧重点,实现错位发展,体现“人无我有”的独特性〔2〕。我们充分运用学前教育专业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办学的优势,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突出艺术素养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形成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语特色和艺术特色。所谓双语特色是指在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能力。所谓艺术特色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素养,同时还具有突出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技巧。学生不仅能够胜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基础音乐教育。这种人才培养特色既符合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又符合目前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教师素养的要求。体现出宽口径、多渠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点,能够使学生就业时具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三)三个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彰显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改革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幼儿园双语教学能力,能胜任学前教育机构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具有从事艺术教育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模式改革

以幼儿园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着力促进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实践的紧密衔接。建立以幼儿教师技能训练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让实践教学贯穿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整个过程。构建具有幼儿教师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安排青年教师下园锻炼,加强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向社区、家庭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共创共享,提高教育成效。创新教学方式,借鉴丹麦优质教育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教育内容,充分考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长三角地区对幼儿教师素质需求,大胆尝试,探索更加融合中西方学前教育改革前沿成果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3.课程体系改革

学前教育是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服务行业。我们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借鉴丹麦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就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改革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三个模块的教学计划。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注重教学能力强、效果好、水平高的专业课程精品化建设。注重教材建设,建立幼儿园及丹麦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组织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发实习指导教材,精心制作一批教学课件和幼儿园课程教学资源,实现教材、教辅和网络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四)四个建设

1.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同时,采取教师到丹麦交流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上,建立与丹麦教师合作研讨制度,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等措施,使青年教师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2.人才评价机制建设

积极借鉴丹麦教师教学过程中评价机制。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重在对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评价。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机制,深入人才培养基地的常州市幼儿园,对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职业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就业率及层次、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社会对学校综合评价以及课程合格率、校内外各类竞赛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价。为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3. 教学管理过程建设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把“专业建设负责人”融入管理之中,即专业负责人既作为联接学校教学改革各项工作宏观调控下的中间环节与实施者,同时又作为学院本专业系列教学工作的助手。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监控,主要监控点为引进双语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授课计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与试卷质量等。教学资源监控,主要是师资队伍总量、结构、质量及其建设与发展状况,教室配置状况,校内实践基地、机房、教学仪器设施配置等。

4. 学校-幼儿园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设

借鉴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经验,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营机制,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幼儿园参与办学,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基地共享的具体措施。加强学校-幼儿园合作内涵的发展,构建“三个长效机制”,即互赢机制、激励机制和情感机制,实现学位前教育专业办学的“校、园”长期合作运行机制。

通过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的科学管理,使我校中丹合作举办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加具有国际化特色,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