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治疗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症基础疗法临床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62-01

1治疗方法的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法很多,但总体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疗法二类。非手术疗法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伤性,安全可靠的特点,为患者所信赖和乐意接受。手术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术中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被患者所顾虑而不乐意接受。其实目前椎间盘手术已不算什么高难度手术,手术的成功率也很高,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满意的恢复。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途径,治疗价值各有优势,不能绝对否定哪种方法的实际效果与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对手术疗法抱有偏见是缺乏科学认识的。保守治疗虽有很多优势,但疗效并非百分之百,治愈率一般在76%-85%左右,仍有少数患者治疗无效。在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中,手术疗法显示了绝对优势,解决了保守疗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客观地认为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法各有优势,二者结合完善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中,非手术疗法为首选治疗的方法,也可认为保守治疗是本病的基础治疗。尽一切努力运用保守治疗的各类方法力争获愈。经过长时期的治疗病情无好转,影像学证实为手术适应证,且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者,应解除疑虑,相信科学,进行手术治疗。

2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患者手术后会出现伤口疼痛、不能以正常姿势大便,对病情不了解等方面,都会使患者产生情绪紧张、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为此,护士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及时沟通,用温柔的语言与和蔼的服务态度,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病情上的合理解释,可利用同类型恢复期病人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和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患者手术完毕后回到病房,应去枕平卧6小时,以帮助压迫止血。6小时后可协助患者翻身,白天每2小时翻身一次,夜间4小时翻身一次,主要以平卧与侧卧为主。要注意正确的翻身方法,保持肩和臀部同时翻动,防止脊柱扭转,屈曲造成伤口裂开等而增加病人痛苦。如患者因疼痛不合作,必须及时讲明翻身目的,让其积极配合,3天后可自行翻身。

3做好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6小时内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必要时及时更换敷料,如术后3天体温仍升高且腹痛,呈阵发性抽搐样疼痛,翻身时加剧,说明有感染发生,及时报告医生。观察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如挤压引流管,管内引流液不随之上下波动或引流器内无液体引出,说明引流管不畅,应及时处理。严密注意下肢感觉、运动变化,因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是在神经根附近摘除破坏的纤维及突出的核髓,术后观察下肢感觉、运动的变化,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3天内发现患者疼痛加重,双下肢不能活动,感觉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检查清楚。

康复治疗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早期康复治疗 预防并发症 影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1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56-01

急性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脑部疾病,其对患者的危害是巨大的[1]。随着现在对脑部疾病的重视,临床上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重要性。为探究在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并发症的疗效,我院特对104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这一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7例。这138例患者的年龄为30岁~79岁,平均年龄为(54±14.2)岁。所有患者在此次患病以前均未换过急性脑卒中,此次均诊断为急性脑卒中,无严重的其他疾病。在所有患者中,左偏瘫患者34例,脑梗死患者39例,右偏瘫患者31例。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当患者情况基本稳定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人。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主要的早期康复治疗包括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及平衡功能的恢复。对实验组患者每天进行姿势的纠正训练,关节运动、活动度的训练、肌肉的训练,并可采用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并且实验组患者每天还要进行转换、翻身等平衡功能训练,病情完全控制后,可以采用水中平衡练习以及跨步步行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对于对照组也进行相同的训练,但是训练的时间后于实验组两周。所有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在早期康复治疗前以及治疗一个月以后,对所有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定,进而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平衡功能的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比较。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的差异不明显,但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情况有明显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的比较。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平衡功能的差异不明显,但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平衡功能情况有明显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平衡功能的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被认为是一种对人类危害很大的疾病,俗称脑中风。一旦出现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甚至语言功能都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明显的降低[2]。而近几年,早期康复治疗被提出可以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水平,因此为分析研究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益处,我院特对104名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从本次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相比对照组晚期的康复治疗,实验组早期的临床康复治疗对患者的运动以及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更佳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脑卒中患者一般是由于脑部的血管系统出现了问题,导致脑功能的受损。在患者恢复的过程中,脑内的神经系统以及组织细胞也在进行恢复。而早期治疗,即患者生命指标稳定后进行康复的治疗,有利于神经细胞的恢复,可以更早的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由以及健康神经细胞的修复,进而使患者机体的基本功能更快的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因而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是有利的[3]。同时,早期的康复治疗对患者肌肉、关节的恢复也是很有帮助的,由于患者早起就开始进行肌肉等训练,减少躺在病床上的机会,进而避免了肌肉的萎缩,关节功能的退化等。由于康复治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月的早期康复治疗是不够的。因而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邀请患者家属参与。并且通过向家属讲解如何进行康复治疗,帮助家属理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还需要更广泛的医疗研究人员进行更准确深入的调查研究,也希望后人能从现在的研究中吸取经验,并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更精确、更准确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郜宪林.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12-14

康复治疗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日常生活活动 FIM方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07

对象与方法

截止2008年9月,历经10个月的时间共收集100个病例,进行详细核对后将其中再发心梗和死亡的10例病例除外,此次研究的样本共90例。

对临床诊断为CVD并接受全程3个月的康复治疗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治疗前与治疗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每名康复的CVD患者进行ADL能力评价,采用FIM方法。

在FIM的18个项目的评分操作中采用直接和间接的混合方法。

结果与分析

2008年11月进入数据录入阶段,将90例CVD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ADL能力的FIM评分的原始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分别将90例治疗前与治疗后进食、梳洗修饰、沐浴、穿上身衣服、穿上身衣服、穿下身衣服、上厕所等18个单项评分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获得单项FIM评分和FIM总评分的治疗前与治疗后统计描述指标均数与标准差,见表1。

CVD患者治疗前的FIM评分为77.5333,治疗后的FIM评分为102.6778。

讨 论

康复医学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没有评定就不可能进行康复治疗,因而CVD康复治疗水平高低或效果以ADL能力评价为前提,因而ADL能力的评价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指标,也是最能体现现代生活质量的指标。

建议:不论哪一级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工作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建立康复病例,其康复评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最好的指标是ADL能力的评价,特别是目前正规的康复人才缺乏,评价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至关重要,客观准确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康复治疗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http.//chinacpc.

康复治疗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一般康复;疗效比较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复杂,发作后患者容易出现偏瘫等症状,患者通过及时的治疗能够有效的挽回患者的生命,但大多数的患者会留有一定的后遗症。因此,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视,本文通过对所选18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8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每组各91例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患者中男47例,女44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8.52±5.36)岁。一般康复组患者中男51例,女40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7.53±5.68)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并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中出现偏瘫的患者为164例,其中左侧偏瘫患者85例,右侧偏瘫患者79例,脑梗死患者28例,脑出血患者6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过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基础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炎、抗脱水、降压、营养细胞等,分别用药治疗,如患者出现脑出血,则应用止血药物治疗,患者如出现脑血栓,则进行抗凝、溶栓药物的服用。待患者上述症状消失或稳定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平衡功能、运动功能、ADL积分等指标进行评定。

首次评定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一般康复组应用一般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早期康复组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变换、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等,并对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变换要求对卧床患者进行及时的翻身,时间间隔为2 h,良肢摆放则要求对患者的良肢进行正确的摆放,避免患者出现异常模式,关节活动以及肌肉训练主要针对卧床患者,患者治疗期间尽量从被动运动转为主动运动,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平衡训练要求对患者的坐、站等以及转变进行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则要求对患者进行生活中基本活动的训练。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通过电流对患者瘫痪一侧的肢体进行刺激,主要方法是将电极放置在患者患肢的各运动点上,1次/d,20 min/次,电流强度以患者的耐受限度为准,两组患者均通过1个月的时间治疗。

1.3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未见明显残疾或后遗症;有效:患者的康复效果良好,残疾程度低;无效:患者未见好转,出现偏瘫等严重的后遗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平衡功能、运动功能、ADL积分均有明显的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我国是急性脑卒中高发国,出现急性脑卒中的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随着临床上对急性脑卒中治疗方法的改革和更新,急性脑卒中的致死率已经明显下降,但随之升高的则是急性脑卒中的致残率[1]。临床上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脑功能恢复,在患者脑卒中发病后的前3个月的效果最佳。因此,尽早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的康复治疗对减少患者的残疾率,一般以患者发病后的1个月为最佳[2]。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80%,一般康复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1.31%。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高于一般康复治疗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的提升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以及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患者的残疾率,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参考价值[3]。

参考文献:

[1]徐淑云,潘大津,胡慧英,杨苏骏.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191-1192.

康复治疗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康复辅具;小儿脑瘫;复治疗效

小儿脑瘫是儿科康复重要方面之一。近年来,小儿脑瘫在我国发病率越来越高,应给予重视。在我国医疗日益发展的今天,脑瘫儿童康复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物理疗法、心理治疗、手术矫形等方法,而辅助器具等矫形器疗法也加入康复事业中。以前的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并不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瘫问题。所以综合康复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得把脑瘫儿童潜能发挥出来。综合全面的康复手段包括:社会康复;职业前培训;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而辅助器具治疗是医疗康复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辅助补救脑瘫儿童行为缺陷,以致激发患儿的最大潜能,主要包括方面有步行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自立,接受教育等等。本研究是通过选择脑瘫儿童患者100例,随机抽取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加辅助器具治疗,探讨两组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小儿脑瘫通过国家专门研讨会的标准分型。100例患者的年龄在5个月~8岁之间。通过男女性分别随机分组,对照组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治疗组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见表1。

1.2方法药物治疗:脑瘫儿用神经药物静脉输注,包括有脑活素;脑复康;巴氯酚;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酯等等。一共进行5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5d。部分癫痫伴随者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只采取药物治疗。治疗组不仅采用药物治疗,还使用辅助治疗:要求家长在家里给患儿做辅具康复训练,每天早上和晚上各1次,每一次时间控制在1h左右。使用的治疗辅助器具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有6大类:训练辅助器;矫形器;防护器;移动辅助器;纠正姿势辅助器;游戏用具等。具体器具用到形垫组合;花生和圆柱球;站立架;儿童滚筒;液压踏步器;儿童梯椅;步态纠正训练器等。6大类辅助器材符合国际标准。

1.3疗效标准参考曹志芳等[1]拟定方式进行综合运动测试。运动测试一共有有4个等级,包括有优、良、中、差;打分范围分别为10分、8~9分、7~6分、≤5分。每个等级涵盖10个运动项目: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走跑跳等。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t检验。

2结果

100例患儿经过5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了好转,这说明药物治疗和辅助综合治疗都是行之有效的。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在4项评分上都要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优良率为86%,而对照组只有50%。在治疗组评优38例患者中,其中年龄5个月~1岁有21例,而差评的3例年龄均接近5岁而且症状全为混合型脑瘫.这说明患者年龄越小,症状越单一,综合康复效果越好,而且治疗的预期时间也相对较短,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瘫划定依据是婴儿期之前(包括婴儿期)的脑发育缺陷和进行性意外的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75万脑瘫患儿,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4个脑瘫患儿[2]。治疗脑瘫患儿的费用是比较高的,这是由于治疗疗程相对长造成。在国内医院及其他康复机构,治疗师的数量相对不足,日益难于满足当今需求的情况下,在家庭进行康复治疗显得很必要。但是家长在康复方面的能力跟专业的治疗师差距大,这在训练方式不科学,效果不理想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如何让患儿很好得配合;如何增加相对的康复工具等,都可以增加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康复辅具可以明显得提高家庭康复疗效,提高脑瘫康复质量。

显示,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在评分指标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走跑跳等10项功能上都有疗效,但治疗组采用药物加辅助器材的综合康复的效果更加显著。

辅具的作用有:①纠正患儿的姿势,有效控制痉挛,提升形体运动;②辅具在患者卧、翻、跪立、站立位、坐位、爬行、行走等提供多种治疗方案。③患儿的具体情况经专家诊断与评估过,给患者家长制定具体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治理疗效。本次研究中还可以看出,脑瘫患者的年龄越小,症状单一的,治疗时间比较短,预期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治疗是一个疗程漫长的过程。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但还必须借助辅助康复器材。康复治疗专家根据患者制定具体方案,家长在家中对脑瘫儿有针对性进行综合康复,把握治疗时间和训练质量,使小儿脑瘫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康复治疗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康复评定;课程标准;高职;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9-03

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康复评定知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患者要求人体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这种改变和需求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中医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中医药高职高专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笔者以《康复评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主编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为契机,整合全国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对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评定》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任课教师规范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首先要找准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据此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康复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职业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专科医院、假肢矫形器公司、体育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机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卫生、残联、企业、民政、特教系统。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接诊患者,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康复再评定,以及贯穿康复全过程的康复教育和指导。由此,对康复治疗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为:①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能正确运用各种社交礼仪与人交往、进行简单英文交流,适应康复评定工作环境的需要;②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临床常见功能、能力障碍或残障的评定方法;③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康复评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会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等进行评定操作;④具备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各种康复技术的能力,等等。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

《康复评定》是研究患者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岗位分析决定《康复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康复评定,明确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确定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通过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康复评定,可以进行疗效评定和预后判断。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康复评定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康复评定》已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从事康复治疗的技术人员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课程体系中,其前修课程是《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导论》等,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康复评定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

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康复评定》课程目标与任务为: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评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康复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评定技术评定患者,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资料并得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以及对残疾等级进行评定,为防治功能障碍提出依据;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要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以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知识、技能要求,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出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时应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突出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教育特点,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交融。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学生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等部分内容。在课程设置里阐明课程设置的依据、定位与思路;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包括课程教学单元、学习情境等;学生考核评价指明学习课程后的评鉴方法;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

根据设计思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康复评定》课程主要涵盖康复评定认知,人体功能评定、残疾评定三大模块。在康复评定认知模块里,介绍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的对象与内容及评定方法与流程;要求掌握康复评定概念、评定原理与流程;熟悉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在人体功能评定模块里,教学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的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评定、感觉评定、认知与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要求掌握人体的正常姿势、四肢、躯干和截肢残端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技术,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关节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的方法,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掌握步态的分析技术与常见的感觉障碍的检查方法,掌握认知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检查与实施方法等。在残疾评定模块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评定,侧重于把握各类残疾的分级表现特点。依据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细化为章节与知识点,与具体的学时结合,形成课程单元,从而为组织教学服务。例如:关节活动度评定部分,课程目标对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分析关

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量角器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评定。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关节活动度基本概念、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类型、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等等。

2.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课程任务,确定《康复评定》课程包含人体形态评定、反射发育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等16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项目包括项目目标、学时、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等。如徒手肌力评定学习情境卡,见表1。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观念由不同的课程模式体现。《康复评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也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还可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产学结合,选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到附属医院康复科室及走进社区临岗见习、实习,开展工学交替。临床见习时,可采用“标准化”病人,既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又能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练,掌握评定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用问题引导、归纳小结、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以赛促学等方法。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有多种形式,可以选取此典型教学内容,讨论试验的运动形式选择;或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定师和患者,模拟康复评定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患者身上进行现场角色互换操作,两人交替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利用模具、挂图、示意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又要积极选用电视、录像、PPT、视频、电视化的图形、模拟实操的3D技术,等等。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师资是这种能力获得的基础。《康复评定》课程配备的主讲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教师、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资格证,具备坚实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经历。同时应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来自于康复治疗临床岗位上的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与仪器设备条件应至少与国内行业目前状况一致,并保持同步更新,才能使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据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需有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教学条件,达到每5名学生拥有一套可做实训的基本康复单元、共享一套基本实训设备,一个教学单元共同利用一座仿真康复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条件,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

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课程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过程评价,通过实践考核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康复评定、残疾评定等知识的前后衔接、技能表现、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素质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完成小论题考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