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益活动开展情况

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范文1

按照全局工作安排,质监站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对《关于开展“集中整顿作风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实施方案》进行了集体学习讨论,要求全体人员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落实执行。

实施方案对作风纪律、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整治范围和内容、整治方法和主要步骤以及工作要求进行了明确,结合方案要求及科室实际工作,重点对照对照作风纪律大整顿问题清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问题清单,梳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工作纪律、服务群众、担当不够等方面的问题,逐项反思检查,开展自查自纠。

作风纪律整顿进一步明确了日常管理制度、强调了工作纪律,通过学习科室全体人员认识到当前开展专项整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要认真解决存在的考勤外出报备不严格、工作氛围不突出等问题,一是要严明工作纪律、做到不迟到早退,不擅自离岗,保持对局各项工作制度的敬畏心;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热情服务,明确工作改进目标,真正做到落实。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为牢固树立为企服务的理念提供良好的指引,通过反思学习,我们要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坚持底线思维,不越红线,把好廉政关,深入了解企业面临困难,换位思考,站在企业和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提高主动服务能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将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质量监管工作的深入推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全体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严肃工作作风纪律的意义,在行动上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履行工作要求,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同时将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内化于心,找准工作与制度的平衡点,增强合规理念和合规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强质量监管,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放管服”改革理念,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提前告知,主动帮扶,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流程。在质量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多与辖区各建设项目沟通,了解项目企业需求,主动解决项目反映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快整改进程,减少对建设项目工期的影响。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落实监管责任,以良好的工程质量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三、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质量监管手段,对涉及工程实体质量、质量行为、建筑材料、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安全的重点领域实行全覆盖监管,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范文2

年轻女性和年长男性更热心于公益活动

2006年,北京市居民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占总人口的43.5%,其中男性的公益活动参加率为43.9%,女性的公益活动参加率为43.2%,从总体上看,差异不明显。但从各年龄段来看,24岁以下的女性公益活动参加率比男性高出近8个百分点,而60岁以上的男性的活动率则高出女性13个百分点。而女性步入60岁以后,她们已经或即将成为祖辈,除了日常的家务劳动之外,她们还要帮助孩子们照看自己的孙子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较少。相对来说,年长男性的公益活动率远远高于女性。

北京人热心为灾区捐赠

2006年有23.7%的北京市居民曾对灾区居民进行过捐助。一方面是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当有重大灾情发生时,许多学校、单位会组织学生、职工进行统一捐献活动。这表明,中国具有非常强的行政动员能力。

19岁以下组,除了对灾区居民的捐献活动外,其他各项公益活动的参加率都高于平均水平,说明家庭和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还是相当成功的。更重视的是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也包括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有业者公益活动多于无业者

从总的情况看,有业者的公益活动参加率为44.4%,高于无业者的38.1%。分项目来看,无业者对本地区居民的服务这一项的参加率高于有业者,其他各项的参加率都低于有业者。这是由于,第一,在一般情况下,有业者的素质、收入都要高于无业者,他们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参加各项公益活动;第二,大部分人是通过单位的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因此,有业者比无业者更有机会参加单位组织的公益活动;第三,无业者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他们与本地区居民的交往更多、更为熟识,他们更愿意为本地区居民提供服务。

北京市居民人均一年进行12次公益活动

从次数来看,2006年北京市居民从事过1―4次公益活动者占大多数,为50.5%,5―9次者为15.5%,10―19次者为12.2%,20―39次者为8.6%,40―99次者为4.2%,100―199次者为3.7%,200次以上者为5.4%。

根据数据,可以推算。北京市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参与27.5次公益活动,以全体居民来推算,北京市居民一年参加12次公益活动。

北京市居民公益活动多集中在午后

北京市居民工作日公益活动的时间集中在中午12点至13点和下午15点至18点30分两个时间段。工作日人们参加公益活动多是通过单位或学校的组织,因此,活动时间相对集中。而休息日人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因此活动时间的跨度较大,从早上7点30分左右一直持续到晚上23点左右,并在9点至11点和16点左右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最多。

从性别来看,男性和女性参加公益活动的高峰时间差异不大,基本在上午的9点到11点和下午的16点到17点。但男性的活动率在12点30分到14点的午休时间段和17点的晚餐时间段有明显下降,在午休时间段甚至跌落为0。不过,男性的活动时间跨度比女性长150分钟。

北京市居民参加公益活动的对象

从参加公益活动的组织看,北京市居民参加公益活动大部分是加入各种团体进行的,其中加入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团体进行的为15.5%,参加其他社会团体的为16.1%,同居委会、青年团、俱乐部的人一起活动的为15.5%,同单位和学校的人一起活动的为15.4%,四项合计为62.5%;其次是一个人,占16.7%;第三是同家里人,占8.4%;同邻居的人占6.7%; 同朋友占5.6%。

分服务对象来看,对本地区居民、福利设施的人和灾区居民的服务50%以上是通过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团体和居委会、青年团、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的。特别是对于灾区居民如捐赠等公益活动,多是通过单位和居委会组织实现的。

对老人、儿童、伤、残疾人、一般人及其他人提供的公益活动主要是一个人或通过其他社会团体的组织。

开展公益活动的政策建议

对全民进行公益意识教育。促进全社会的公益活动,首先是要提高公益意识,为此,要推进教育、普及启发活动,建立促进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活动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创造能够自由参加社会贡献活动的环境。为了吸引公众参与公益活动,必须创造能够自由参加社会贡献活动的环境。

制定鼓励公益活动的税收政策。为了民间公益活动的合法化,应制定鼓励公益活动的税收政策。

发挥企业的作用。现代企业非常重视生产和成长,但是,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生产活动,都有必要承担一些社会义务。

坚持不懈地开展公益活动,使其长期化、稳定化。要吸引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借鉴港台经验,利用明显效应宣传并推动公益活动的开展,逐渐把各项公益活动转变为国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把跨世纪的公益活动落实到实处。

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范文3

关键词:公益活动 交通广播 优势品牌

广播公益活动是指以音响和解说为传播符号,以谋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支持、推动公共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实现扶危济困和乐善好施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形式。公益活动能够打造广播节目的特色品牌,壮大其自身的无形资产,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如今,许多广播媒体都力图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来提升品牌,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和信任度,缩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距离,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手机报、手机电视和车载电视等新媒体蓬勃兴起、交通广播节目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近两年来。南通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交通频率根据频率的节目定位和听众群体指向,积极调整和制定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策划和发起了数十次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和倡导社会新风尚的公益活动,既扩大了节目的覆盖面和吸引力,又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站稳脚跟、牢牢抓住听众,提高了媒体自身的美誉度,树立了强势品牌。下面,笔者就对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进行一下解析:

找准切入点,突出时代特色,唱响主旋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在传播上暴露了自身的弱势。但在公益活动的组织方面又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播公益活动具有一维特性。广播覆盖面广,传播迅速,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组织公益活动省时、省力、省费用,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正因为如此,目前公益活动在广播媒体中层出不穷。然而,目前很多广播媒体组织公益活动往往以商业面目出现,把盈利作为追逐的唯一目标,这令广大听众十分失望,致使公益活动形象受损。如此看来。广播媒体策划公益活动必须找准切入点,也就是必须具有社会积极意义,能够抓住社会热点,能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和适宜性。时效性是指媒体能够紧密围绕社会新近发生的、对百姓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新闻事件开展公益活动,增加公益活动的社会关注力和影响力。适宜性是指公益活动的内容要选择政府和群众都普遍关注的事件,突出它的典型性和紧迫性。也就是说将党和政府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既能推动政府工作向前开展,又能发挥出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意识和道德水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只有这样,公益活动才能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广大人民群众才愿意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正面效果。

2010年4月17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死亡2698人,上万人无家可归。在这个特殊时刻。急需新闻媒体发出号召,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呼吁每个公民以实际行动支援玉树灾区重建家园。基于此目的,4月22日和23日两天,南通音乐交通频率发起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现场募捐活动”。他们在市区主要街道设置4个募捐点,并通过电波呼吁所有的听众。伸出援助之手,传递友爱、关怀和希望,共募集到29.58146万元善款。此次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参与和极大好评,增强了音乐交通频率在听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件大事,为了保证世博会顺利举办,使“绿色出行、环保生活”这一世博会主题更加深入人心,2009年lO月14日,南通音乐交通频率和上海交通台共同举办“穿越长三角――绿色出行看世博”联合行动的首站现场直播活动,南通市副市长蓝绍敏走进直播室,围绕主题和听众互动。蓝绍敏介绍了南通市近年来推行绿色出行的理念和实施举措,还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投递了“世博绿色出行承诺卡”,音乐交通频率的主持人也纷纷将自己的承诺卡投入邮筒,承诺为绿色世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突出专业广播的定位,细分目标人群。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好几家专业广播电台,这么多套广播节目,究竟听哪一家?广播媒体的品牌形象就成了听众选择广播媒体或广播节目的重要依据。而品牌形象的铸就不仅需要节目内容正确、积极,表现形式标新立异,更需要定位准确、内容贴近实用的公益活动来提升。也就是说,公益活动的策划不仅要求创新,更要求突出和强化广播媒体的宗旨和定位,善于细化目标听众,并根据目标听众的行业特点和需求,搭建公益活动的平台,有的放矢地安排公益活动的内容。这样,既能够提升广播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又能够得到某些行业听众的大力响应和参与,进而树立起行业的新风尚。在公益活动的策划方面,南通音乐交通频率针对交通广播行业的听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活动视角投向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出租车行业和公交车行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乘客的道德素质,树立行业的社会正面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广播节目优势品牌的形成。

发起和成立出租车行业“爱心车队”,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南通市有上千辆出租车和数十家出租车公司,是一个不容小视的服务群体。出租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出租车司机的素质高低更是关系到城市的魅力指数。为此,必须下大力气提升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形象,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为南通的文明、开放、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03年3月,南通音乐交通频率和江海志愿者行动协调委员会在出租车行业发起和成立了“江海志愿者阳光爱心车队”,开展向社会献爱心活动。车队成立7年来,爱心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南通市的大街小巷,推出“安全车”、“引路车”、“放心车”等服务,先后开展了大大小小数十次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例如:每年高考来临时,“江海志愿者阳光爱心车队”的司机们都义务接送困难考生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为考生们提供点到点、门到门的一对一免费接送服务,受到考生和家长热烈称赞。

开展“我最满意的公交线路评选”活动,提升公交行业规范化服务水平。公交车是市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城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促进乘客满意率的上升,2009年8月,南通音乐交通频率与南通市公交总公司联合开展了“我最满意的公交线路评选”活动。评选的标准包括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安全行车四部分,广大司乘人员积极参与。以饱满的热情为乘客精心服务。结果全市有5条公交线路榜上有名,该活动使全市公交行业的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档次。

开展“公交让座日”活动,使尊老爱幼的好习惯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素有崇尚文

明礼仪的优良传统。人们在乘坐公交车出行时更应该养成主动让座的良好习惯。为激励广大市民持续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礼让美德,号召他们遵守以“爱护环境、有序交通、讲究礼仪、友善交往、文明观赏、热心公益”为主要内容的南通市民公共文明基本规范,2009年8月南通音乐交通频率联合市文明办、市广电局、市建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多家单位隆重推出“公交让座日”活动,并将每月22日定为“让座日”,在公交车上大力提倡为老幼病残孕乘客主动让座的行为,目的是营造团结关爱氛围,提升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为推动该项活动顺利开展,音乐交通频率还组织市级媒体在全市公交线路上进行暗访,对暗访到的让座事迹公开报道表扬,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导向作用。一个行动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公交“让座日”活动的开展,受到南通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尊老爱幼的好风尚目前已从公交线路上辐射到全市各个行业中,同时南通音乐交通频率的社会美誉度也得到了提升。

服务目标受众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交通广播必须以服务交通、服务开车人为主,因此,在组织公益活动时要时刻想到自己的受众。也就是说,有生命力的公益活动既要为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要切实满足相应人群的特殊需求,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汽车销售价格的逐年降低,许多城市都出现私人购车热潮,汽车已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在这种形势下。交通广播的听众主体也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步从职业司机过渡到私家车主。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不少车主在车辆使用、维护和维权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专业权威的声音,为他们排扰解难。交通广播敏锐地察觉到听众群体发生的变化,有的放矢地组织各种有效、适用的公益活动。为私家车车主服好务,以此扩大节目的辐射力。在这种背景下,南通音乐交通频率秉承“服务大交通、服务社会生活、服务驾车人”的原则,不断创新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其独具特色、更加贴近生活,为广大私家车主所喜闻乐见。

举办大型春季车展,服务和指导汽车消费,当好购车人的参谋和顾问。目前,进口和国产轿车的品牌不下数百种,各色款式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消费者在购车时都十分谨慎,很难迅速作出选择,消费行动迟缓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一个社会公共组织出面来指导和服务大众汽车消费,当好他们的参谋和顾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10年4月11日,南通音乐交通频率举办了为期3天的大型春季车展。此次车展吸引了南通市几乎所有汽车品牌经销商参加,有国内外汽车厂商的几十个品牌、数百款新车参展。在车展中音乐交通频率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全面、周到、热情的服务,流动直播室全天6小时现场直播车展盛况,主持人与汽车销售顾问现场为听众释疑解惑,记者团队分布在各个展位前,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新车试乘,戚驾的情况,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以往车展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展位厂家都播放各自的音响,让消费者烦躁讨厌。但此次春季车展无论在哪个方位,甚至是百米开外,都只会听见音乐交通频率的车展特别节目,听众纷纷表示该节目好听、实用、活力四射。这无形中增添了车展服务有效和公益的性质,即在车展中通过一个公益活动的开展,产生1+l>2的效果,把公益活动当做车展全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汽车营销环节中。春季车展的一个亮点之处就是把企业的产品营销与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连接起来,把企业利益提升到公众利益。大大体现出南通音乐交通频率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开辟“车车万里行”专栏,为私家车主搭建维权平台。目前,全国汽车消费投诉量位居各类消费领域投诉总量的第三位,仅次于房地产和食品行业,有28.6%的消费者担心汽车企业的诚信问题,这样汽车维权便自然成为人们永远绕不开的“3・15"话题。为了保护私家车车主的切身利益,强化他们的维权意识,2009年7月15日,南通音乐交通频率与南通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联合开办“车车万里行”专栏,并设立汽车维权热线电话,详细解答听众提出的各种维权问题。每期节目都以汽车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投诉的质量问题作为分析和讨论重点,并将所有投诉反馈到厂家和商家,帮助车主解决在买车和用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此栏目开播后受到私家车主的一致好评,收听率持续上升,成为主打栏目。

举办“二手车置换节”。为汽车交易开辟方便快捷的通道。目前,在国外,二手车交易量一般要大于新车交易量:在中国,二手车的交易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第一批私家车车主已相继进入换车期,但由于时下国内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还不健全和完善,许多人在进行车辆交易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烦恼。为有效解决这种问题,2009年5月,南通音乐交通频率本着为二手车车主提供省钱、省时和省力服务的宗旨,举办“首届二手车置换节”。置换节的服务项目包括车辆置换、免费评估、新车展示等内容。经过专业人员的免费评估、双方确定旧车价格后,车主只需补齐差价,剩下的工作都由专门人员来完成。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受到私家车车主的热烈欢迎,极大拉动了二手车的交易量,促进了金融危机下汽车贸易的回暖和复苏。

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范文4

【关键词】高校;微公益

随着微博在2010年井喷式的发展,“微公益”开始日益盛行,并以其无微不至的强大生命力,点滴改造着社会生态。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也通过“微公益”谱写着别样的爱心传奇,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大爱清尘” 、“免费午餐”、“小题大作”、“铅笔换校舍”等。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大学生中成立微公益组织“筑梦基金”,旨在以“捡出来的慈善”打造全校乃至全省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慈善平台,现已成为郑大校园里令人耳熟能详的品牌微公益标杆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品牌工程。

一、高校校园微公益的内涵

作为一个与高校校园相结合而生发出来的流行词汇,高校校园微公益的完整内涵时常被人们揣测:到底是指作为发起者的学生力量、地位之微?还是指公益影响之微?笔者认为,高校校园微公益就是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从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在校园里开展的微小公益行为,它强调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地为社会做贡献。

二、高校校园微公益的特征

(一)立足校园、扎根基层

校园微公益活动要立足校园,扎根基层,在校内组织一系列简单、快乐的微公益活动,使每位同学在举手之劳,片刻之间,就能成就点滴善行,从而保证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连贯性。

(二)强调参与、受益面广

校园微公益活动是一种凝聚集体力量才能体现价值的活动形式,强调广大学子的踊跃参与,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受益面也很广。每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都从中获益匪浅,他们在微公益活动中培养起来的爱心,体现到工作中就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到生活中就会形成和谐相处的氛围。

(三)学有余力、力所能及

青年学子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微公益活动开展的前提是保障大学生学有余力、力所能及。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坚决避免活动的功利化趋势,实实在在地开展一些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微公益活动。

(四)贴合实际、合理可行

在校大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校园微公益活动不能增加大学生额外的经济负担,这样才能保证微公益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实践证明,相比直接捐款捐物,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捐出自己的时间更为合理可行。通过无偿劳动、付出时间的微公益实践,既能达到使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目的,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微公益意识与理念。

(五)团队管理、公开透明

校园微公益活动学生参与力度大、覆盖面广,需要成立一个由若干骨干成员组成的团队对它进行管理,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强化团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团队的公开透明化管理。

三、高校校园“微公益”的缘起与发展

高校校园微公益最初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全国各地高校的建立,大学生们开始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到了20世纪中后期,各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使公益活动得到较大规模地兴起。跨入21世纪,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公益事业之中。2010年后,借助微博的“东风”,微公益活动在高校中再掀热潮。它以草根性、透明性、快捷性、创意性等特点,完全符合大学生们的公益需求,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校园微公益的内容也突破了传统“大公益”捐款捐物的樊篱,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讲究贴合实际,合理可行,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力所能及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又可让大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社会,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国内小有名气的高校微公益组织主要有:北京大学赴振华小学支教分队、北京大学爱心社、郑州大学的“筑梦基金”组织、“小题大作”公益网站,以及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内蔚然成风的各种微公益组织等。以郑州大学“筑梦基金”为例,四年来,“筑梦基金”志愿者们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筹集旧瓶废书、义卖物品,并将辛苦募集来的善款,用于寒门学子、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这些“80 后”、“90 后”的微公益志愿者们,在奉献爱心,收获感动的道路上前行着、思考着,既升华了自己,也引领了众人。

四、结语

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将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先锋力量。高校校园微公益使公益的理念在大学校园里得到普及,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具备了微公益的意识和习惯,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植根于人类道德良知的微公益,是雷锋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动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创新,必需努力加以完善和发扬,鼓励大学生从自身出发,从点滴出发,聚集爱心浪花,汇成慈善洪流,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玉婷,胡宇齐,缴蕊,吴婉秋.高校“微公益”:爱,并快乐着[N].中国教育报,2012(08).

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范文5

【关键词】校园公益;社会公益;模式结合;发展趋势

0 引言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大学校园里日渐增多的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大学生追求物质、精神空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现象频发,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公益的认识加深,各类校园公益互助组织应运而生。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强盛发展,国人对公益慈善的了解不断深入、需求不断增强,不少社会公益组织、慈善基金会纷纷成立。校园公益互助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在各自的平台上发挥其职能,鲜有交集。

然而,经过对高校的公益组织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校园公益由于面临资金匮乏,学校对公益组织的引导不够,组织公益社团的学生本身经验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公益活动开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都局限于给山区孩子的捐款捐物,而且校园公益的成果往往没有凸显,结果没能及时公开,没能满足公益活动本身要求的透明,这些都对校园公益的成长不利,更有甚者打着公益的名字却做些与公益互助无关的事,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给校园公益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让校园公益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社会公益的引入不失为一种良策。社会公益的系统性、组织性可以为校园公益所借鉴,使得校园公益的发展更加持久;同时,校园公益可以从社会公益组织获取资金、物品的支持,以及人员的组织、培训经验。为此,探寻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即是基于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想法,寻找适合的途径让校园公益借助社会公益的力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现状

目前,校园公益互助组织大多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虽然校方对其给予一定的物资支持,但由于审批程序复杂、支持力度有限,学生需要以自己的力量解决组织实际运作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这给学生组织的发展形成极大的障碍。一些学生组织由于资金缺乏、学生经验的不足、管理的不当,无法可持续发展,公益活动依然停留在“凭着满腔热血和一颗红心”的初级阶段[1],往往成立之初干劲十足,这些一段时间,之后就鲜少有活动举行。校园公益组织汇聚了一批想法各异、敢于天马行空的学生,充满激情、活力。

相反地,社会公益组织面向社会大众,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有专业的管理体系,利于组织活动;组织参加过较多公益活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同时,社会公益组织由于由专业人士运作管理,有固定的整套模式,组织活动较为中规中矩,创新性、活力明显不足。

由此,校园公益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的不足在二者结合之后可以得到弥补,社会公益组织给校园公益组织提供充足的资金、物品,相应的技术支持,校园公益组织将富有创新性的可行的公益想法提供给社会公益组织,加强双方的交流,为社会公益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二者的优势也可以在共同合作中充分发挥,实现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的效果。

校园公益活动的社会性、学习性、公益性,只有通过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校园公益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受益,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素质,同时还应考虑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需求,使广大需要帮助的人接收到大学生的援手,达到双赢的效果。只有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互利共赢,校园公益活动才能持续开展下去。

然而,当前国内校园公益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结合处于起步状态,即使存在,在二者结合的方式上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对于将二者模式结合的方法还需更深层次的探究。

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

2.1 校园公益、社会公益具有同质性

二者都具有自愿性与公益性。表现为它们是群众自愿参与的一种慈善的举动,以个人的自愿自觉为前提,并不是出于政府或学校的规定。它们具有利他性,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以更多人的公共利益目标,从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初始便确立“公益”这个核心价值,具有社会关怀和服务取向。参与者普遍具有热心公益、胸怀理想、有所作为的心理特点,理想、激情与公益的结合,将激发出参与者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使得参与者成为推动社会福利发展的生力军,并最终达到提升自我、助益他人、有利社会等目标。

2.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具有差异性

从活动组织主体来看,校园公益的主要实施者是在校大学生,其公益活动是一种非职业化的行为,它不是参与者的本职工作。社会公益的主要实施者有一部分是志愿者,但更大一部分是相关专业人士,他们以走上了公益职业化的道路,把社会公益当作终生事业来追求。

从活动形式看,校园公益主要采取志愿服务、慈善募捐、公益宣传等较为分散的活动方式,没有形成系统化管理。而社会公益活动则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志愿服务、志愿者管理、财务管理、反馈评估的完整体系。

2.3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校园公益实质是广义社会公益的一部分,因此社会公益是校园公益等公益活动的基础,发展社会公益也即为发展校园公益提供了基础,社会公益的发展壮大为校园公益的发展提供了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保障,为校园公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校园公益的茁壮成长。当前,我国许多社会公益组织、慈善基金会纷纷成立运作,社会公益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一些高校的公益组织借助社会力量举办了有意义有价值的公益活动,比如“麦田计划”、“诚明国学计划”、“两地一心活动”[2]。这些活动由于社会力量的加入,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公益效果。

同时,校园公益是社会公益在校园的延伸,发展校园公益也即是发展了社会公益。校园公益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首先就要服从社会公益的实施目的,达到社会公益的发展要求。校园公益的实践目的一定是与社会公益相一致的、相互统一的,在此基础上,校园公益又体现出其特性的一面。其活动在符合社会公益的同时,又要侧重于大学生的互助、大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体现出大学生公益互助的特点。在进行公益活动的同时,达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目的。很多大学生因为在校期间参加了公益活动,在公益活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选择社会公益作为职业或事业,亲力亲为支持社会公益发展,为社会公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3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案例分析――以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诚明国学计划”为例

3.1 士恒教育基金会的基本情况

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10月,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昆明银海地产范雁佳董事长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士恒教育基金会为非公募性质,原始基金200万元来自于银海地产捐赠。士恒基金会以弘扬国学、发展国学教育事业、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使命。士恒基金会希望通过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共同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国学教育环境,推动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实践。

3.2 士恒基金会的主要工作

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主要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改善教学条件,进行校舍改扩建;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建盖图书馆、捐赠国学书藉;组织北京大学儒行社师资,对所捐助学校的教师进行国学知识培训;组织北京大学儒行社、云南各界志愿者在所捐助的学校进行国学推广和普及教育活动,增加学校办学特色和亮点;对所捐助学校内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资助;对所捐助学校内在国学知识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所捐助学校内在国学教研究和推广中表现出色的教师提供专项课题研修经费。

3.3 士恒基金会与高校公益组织的结合的实例

士恒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儒行社、云南大学的儒行社联合举办“诚明国学计划”,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去大理、楚雄、广南等地进行国学支教活动,主要活动集中在大学的寒假和暑假,为期一周。下以2012年寒假国学支教活动为例说明。

3.3.1 招募志愿者

通过北京大学儒行社和云南大学儒行社在他们自己的公益组织中宣传,然后有意向的学生在网上报名

3.3.2 活动流程

整体流程:

3.3.3 活动的效果及意义

对大山深处的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使得这些孩子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汲取圣贤智慧能量,收获幸福喜乐;而这些大学生带来的外界的信息,也使得这些孩子坚定了一定要走出去上大学的理想,进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梦想,埋下了未来。从此他们的眼界不再是连绵起伏的山,而是用每天的积累为那边的生活积聚力量。

对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来讲,首先,给山区的孩子上课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前期的备课准备,上课时的临场发挥也是关键,为了保证了上课的质量,大家互相听课学习,借鉴经验,这既锻炼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大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其次,大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大城市的优越方便,在山区贫瘠的土地上生活,使得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知道感恩生活的美好,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同时,在克服生活中一个个困境的过程了,他们也收获了坚韧的品质。最后,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益于了他们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念,对于他们以后的成功成才,甚至以后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都是大有脾益[3]。

3.4 对“诚明国学计划”模式的分析

对该模式的组织形式及活动的成效与单纯做校园公益的组织、单纯做社会公益的组织做横向比较、分析,分析这两者结合的优点及不足。

3.4.1 组织模式

与校园其他公益组织相比:第一,该模式弥补了一般的校园公益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该模式的运行资金全部由士恒基金会提供,据统计,80%的校园公益组织都因经费问题,无法保证公益活动的开展,或者开展的活动覆盖的范围很小。所以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影响校园公益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该模式大大扩大了公益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活动内容。传统的很多支教活动,一般是在学校周围,对支教的需求不大;再者,支教的大多是培养小孩子的文娱爱好,学习画画、音乐、手工等,而该模式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小植入孩童的内心深处。

与社会其他公益组织相比:第一,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力资源,既解决了在社会上招募志愿者的难题,又提升了公益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这种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工作,对志愿者有一定的知识要求,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能很好体现大学生的独特优势。

3.4.2 结果分析

与校园其他公益组织相比:校园公益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开展的活动内容有限,受益面较小。而且据奥森的调查,63.6%的学生认为校园的公益组织对其生活的影响度很低,未能在校园形成公益的凝聚力及深刻的影响力,其次为绩效运行效果不佳[4]。而该模式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了筛选,并对选出的志愿者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提升了他们作为一名合格的支教志愿者的能力,而且活动开展范围扩大,使得受益人群不仅是是乡村的学校学生,而且包括了大学生自愿者本人,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丰富了校园公益社团活动,扩大了公益活动的影响力。

与社会其他公益组织相比:该模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影响力,有利于与校园公益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使得参加支教的志愿者有了稳定的来源,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4 结合其他模式的探讨及校园公益未来的发展趋势

4.1 其他的成功案例

4.1.1 香港“两地一心”

香港“两地一心”是由香港一群充满理想及热心的义工组成,成员大部份为在职或退休专业人士、工程人员、公务员、教育界及商界人士。彼此致力于改善中国偏远山区学童的学习环境,除建校、助学外,亦透过筹办山区生活体验的交流活动,让本地青少年有所成长及培养贡献的精神。“两地一心”曾经与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起,在青年志愿者协会内部招募志愿者,赴云南省楚雄市支教,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这种合作是短期性的。

4.1.2 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

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是在云南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服务城市弱势流动儿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改善他们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生计方面的现状,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该中心与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每个周末,由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在云南大学招募志愿支教者,支教的人数和人员相对固定,主要是辅导流动儿童写作业以及开展特色兴趣班,比如画画班、书法班之类的。该模式是长期性的。

4.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校园公益组织及活动的调查,校园公益有自身的人力资源及正能量,也举办了很多传统活动。比如,在校园里组织的清洁校园,不要乱扔垃圾;食堂的“光盘行动”,倡导节约粮食;废旧物品的回收,呼吁对身边朋友的关心等。但是一直没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还是摆脱不了大学社团的性质,对成员没有约束,缺乏奖励和激励,活动的策划往往也是几个学生之间的随性而为,需要固定的规章制度以形成一种“法制”。校园公益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现在的高校大多都是积聚在大学城,所以在周边兄弟学校的某些性质相投的公益组织可以联合成一个联盟,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有助于把公益活动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一弊端是,容易形成官僚作风,学校之间的攀比之风。而且依然存在校园社团的一些问题。

我们也在积极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让校园公益更加透明和发展壮大。在很多案列中,我们认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是目前解决两者在公益活动实施中所遇困境的有效方式。

政府应该形成对社会公益的有效管理,对社会公益组织的建立的审核条件要更严苛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也应该面向社会招聘,形成优胜劣汰,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应该渗透公益思想,并在社会上形成影响,以权威、科学、人性、关爱的思想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同时积极在校园里面吸纳公益人才,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引导公益活动,培养公益人才,使有意向投身公益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在这些社会公益组织中长期任职,解决了志愿者的断层,实现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双赢”,同时可以在全部各个高校中形成磁场,使更多大学生及社会成员受益。

4.3 有助于校园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校园公益组织依托了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的资金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的文化引领,社会公益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育,可以提高校园公益组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的能力和影响力。

4.4 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是文化知识全面、专用知识丰富、综合能力较高的高素质人群,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主力军和生力军。通过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公益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在相关系统的培训下参与或组织一些大型的公益活动,进行相关的公益实践培训,这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公益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的公益情感,增强学生的公益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走入社会继续开展公益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

5 结论

本文从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二者的关系出发,从理论方面探究了将二者结合的模式的客观可行性;并叙述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实践经验:诚明国学计划,通过分析该实践的成果,得出结合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构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协调发展的创新模式,是目前国内校园公益发展的可行之路。近年,国内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运作的案例也不断涌现,比如“两地一心”、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二者结合的优势也逐步显现。基于对二者结合现状的分析研究,得出将社会公益引入校园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寻找合适的途径,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校园公益的作用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惠泽更多的大众,校园公益才能长足发展,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5-30.

[2]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204-225.

[3]喻晓.高校学生社团隐研究:以J校为例[J].2009(12).

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慈善文化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91

Research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Guangzhou Colleges Charity Culture

YE Yunfeng, LIU Huifang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five universities of Guangzhou charity culture situation, give a description on the Guangzhou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basic trend, and proposed three conclusions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Guangdong charity cultur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rity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0 导言

党的十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一节里,论述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明确强调“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奠定了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慈善文化传播是慈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慈善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学校,培养高校师生的慈善意识。本调研旨在了解目前高校慈善文化的现状和特点,加强对高校慈善文化的建设,为高校文化育人,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2008年我国发生汶川地震,2013年我国又发生四川雅安地震,两次地震后所引发的高校校园广泛而持久的高校慈善活动,以及高校慈善讲座等活动的集中开展,使广大师生,许多高校意识到慈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慈善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优秀的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感染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育人力量。慈善文化体现了爱心、公益与社会责任,作为在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和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阶层,高校师生是现在各种慈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群体。通过调研了解高校目前的慈善文化现状,发现高校慈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高校校园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发展依据。旨在通过调研弘扬慈善文化观念,强化慈善意识。

本次调研对象包括广东白云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广州市五所高校师生。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2014年5月20日到11月16日,通过电子问卷434份,发放纸版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8份,回收率为88%,网络和现场调研共计 522人。调研后利用EXCEL、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1 广东高校慈善文化现状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调研对象中男性257人,占调研样本数量的49%,女生264人,占比51%。18岁以下39人,19~24岁有223人,25~45岁共有181人,45~60岁有58人,60岁以上共21人。

(2)高校师生参加学校慈善活动的动机。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本着:他人遇到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占6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将来做一个社会公民占37%;别人会另眼看自已的占26%;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群是因为想着参加慈善活动可以提高自己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占16%。

(3)高校师生慈善的观念。在慈善观念上,高校师生认为慈善公益在于奉献,不求回报占61%;慈善公益应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贫穷或富有占44%;认为慈善公益机构应当公正,善款不能乱用占32%;认为通过慈善公益活动,升华了自己的心灵和境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占28%;仅有少部分认为慈善公益是富人应该做的,富人应该多做慈善,占23%。

(4)高校慈善活动的宣传途径。调研显示新媒体成为高校慈善活动宣传的主渠道。校园内的网络媒体(论坛、QQ、微博、微信等)占61%,而高校校内的报刊杂志和宣传海报占48%,班级和学生社团宣传占39%。高校的广播和电视台则只占36%,其他方式占27%。

(5)高校师生参与慈善活动的途径。大多数师生参加学校或社区,学生社团组织的捐款和捐款活动占61%,其余直接和受捐助者联系占34%,通过红十字会等第三方慈善机构进行捐赠29%,而参加政府民政部组织的慈善活动,以及出差或途中碰到直接参加占26%。

(6)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的捐赠对象。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捐赠对象主要还是“自然灾害(地震,雪灾,海啸等)的受难(害)者达63%”,这也为什么不难解释在2008年和2014年两次地震中,高校涌现出来的慈善热情一样。除此之外,高校师生还积极捐赠的对象是重大疾病无钱医治人占48%,而家境贫困的学生占41%,在个别访谈中发现,他们认为家庭贫困还可以通过助学贷款等其他形式完成,愿意捐助。而贫困的残障人士,孤寡无依的老人和儿童也是主要的捐助对象,占39%。

(7)影响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的原因。调研显示经济实力不够,时间也不足占59%,其次是担心善款公开度不高,缺少制度保障,担心捐款不能按自己意愿使用,占48%,不熟悉社会慈善公益活动途径,占39%,高校慈善文化理念宣传不足占32%,而缺少慈善专业的人才的引导占24%。

(8)高校慈善文化氛围调研。在调研高校慈善文化的氛围的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师生认为高校慈善文化活动氛围一般,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师生积极性不高占36%,而认为较浓厚和没有什么氛围的都占25%,认为完全没有的占14%,有可能本身并不太关注,或者关注太少而已,也有一方面是因为慈善文化的宣传确实影响较小。

(9)高校的慈善组织建设情况。高校师生普遍认为没有官方组织,但有一些学生慈善公益社团占37%,有高校建有官方的慈善组织占24%,也有高校因为特殊情况,学校临时建立组织24%,甚至部分高校师生没有组织,也没有相关社团15%。

(10)高校慈善文化教育现状。调研显示学校经常召开一些慈善与公益的讲座或分享会占比最高,达34%,而有一部分开设了专业课程,还有一些会进行慈善公益的演出,下乡下企业等活动占31%,而举办或参加地区性的慈善文化节的,也占31%。

(11)高校慈善文化教育应该宣扬的慈善文化理念。慈善的理念是指开展慈善活动的指导性纲领,在调研发现,高校师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慈善观念“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占58%,而中国传统的“尽己之力 乐善好施”也受大家一致认可,占56%,而“现代慈善理念”“慈善无界 帮助他国或他人”占41%,“保护受者尊严,尊重他人隐私”占34%,“慈善立法 运作公开透明”占37%,也受大家一致认同。

(12)高校加强慈善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调研。调研显示,普遍师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占55%,而认为当代大学生为己主义思想严重,需要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占45%,培养良好的“人文关怀”社会环境的需要占46%,认为应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需要”占45%,而认为“当前社会矛盾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只占30%。

(13)高校如何开展慈善活动。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开展慈善活动呢?师生认为“根据学校老师或学生特殊情况开展一些慈善活动” 占45%,“没有慈善公益组织,但有相关的学生社团,每学期开展一些慈善公益活动”占40%,希望“关注贫困学生,与企业联系,每年都开展贫困助学活动”占34%;希望“有学校官方慈善组织,定期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占32%,而希望“与社会慈善公益组织联系,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占28%。

(14)校园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调研。要开展慈善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专业慈善机构一般依靠“慈善基金会”,如果要成立基金会,那么高校师生认为基金会资金来源应该如何增加呢?调研显示:“面向社会、企业筹集”占55%,“广开渠道,通过校办企业等筹集” 占44%“向本校师生筹集”占43%,“面向毕业的校友筹集”占41%,“通过原有资金投资理财,或等更多的收益资金”占31%。

(15)提升高校慈善文化建设调研。调研认为“加强慈善文化的环境建设,张贴慈善公益人物像,慈善公益标语等”占55%,“加强高校慈善公曾文化的制度建设,建立捐赠登记制、用款公开制等”占 51%;“加强慈善公益行为活动的策划,让大家在活动中收到启发并进行慈善公益活动”占47%,而“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让大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宣扬慈善公益”占45%,而“多进行慈善公益宣讲,进行慈善公益理念教育”占39%,而目前高校慈善文化建设还不足。

2 调研结论

本次调研研究表明,当前广东高校慈善文化现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高校师生初步具有现代公民的慈善观念。在慈善意识方面,高校依然是传统的“救灾救难”意识,灾难捐赠成高校师生捐赠的主要原因。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捐赠对象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受难(害)者”,除此之外,还有重大疾病无钱医治人群,家境贫困的学生。但初步具有“现代公民慈善意识”,认为作为现代公民,作出慈善行为是公民应尽的一份责任。他们认为慈善公益在于奉献,慈善公益应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贫穷或富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2)高校慈善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调研中发现,高校大多没有慈善基金会。高校捐赠的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等尚不完善。由于缺少组织机构,慈善基金也缺少来源,为此高校应多渠道拓展高校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来源。除面向企校办企业等筹集外,也应向本校师生毕业的校友筹集。

(3)高校慈善文化的宣传不足,慈善文化教育缺失。随着新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成为高校慈善活动宣传的主渠道。高校校内的报刊杂志和宣传海报也是常见的宣传形式。但总体上来,慈善文化的宣传不足。调研也证实,许多高校师生认为高校慈善文化活动氛围一般,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参与范围不广,师生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