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康复护理范文1
关键词:脑卒中;中医康复护理;神经功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9年2月-2019年5月期间,随机对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对比组(n=15)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n=15)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其中,观察组患者性别比例为9:6(男:女),患者平均年龄为(61.23±4.34)岁;对比组患者性别比例为10:5(男:女),患者平均年龄为(60.56±4.93)岁。排除标准:患有重大心、肝、肾脏异常、精神异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比组
对该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理护理、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常规饮食干预、运动护理以及药物护理等,并告知患者家属相关自护措施[2]。
1.2.2观察组
对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康复护理:(1)中医神志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护理指导,使患者采取静坐姿势,通过调整呼吸降低患者压力[2]。护理人员需用温和语气,通过语言引导患者吸气、吐气,使患者身心逐步放松[3];(2)艾灸护理;对患者进行艾灸治疗,并对患者神经系统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瘫痪程度,了解患者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使患者保持舒适,将艾灸条点燃,悬挂在患者百会、关元以及三阴交等穴位处。在施灸过程中切忌艾灸条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与皮肤间隔3cm-5cm,每天一次,每次30min;(3)按摩护理:对患者穴位进行按摩,每天2次,每次20min,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按摩过程中,需要注意力度,力度控制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避免患者出现皮肤损伤;(4)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并抬高患者患肢,对患者关节进行弯曲、伸展训练。弯曲、伸展角度以每次5度递增,每天训练6次,每次训练时间为10min,并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显效;患者病情明显控制,肢体、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有效;患者肢体、神经功能得到有效康复;无效:上述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Mean±SD)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率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14/15);对比组总有效率为73.33%(11/15),组间有差异(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组神经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比组(P0.05)。
神经康复护理范文2
【摘要】目的:对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康复方面的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4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临床的一般疗法,配合基础性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施行康复护理。时间为4个月,使用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方法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好转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得多,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在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当中,脑卒中十分普遍,而且最近几年当中,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有患此种疾病的,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并且导致病人残疾甚至死亡的概率非常高[1]。近几年在治疗技术的提高,已极大地降低了致死率,但是病人的残疾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现在的概率还是70%到80%,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因此丧失,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由此加重[2]。最近在康复领域的发展,这种情况得以改善,合理的康复锻炼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本院为进一步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特进行了此次试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09年4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6例,年龄在45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0.14±2.72)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1.2康复方法:对照组的患者使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组的护理除了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之外,还进行有关的康复护理,主要的方法有:(1)心理方面的康复:医务人员对患者要及时地疏导其心理,让其心理负担尽量减轻,同时对患者介绍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使其增强治愈的信心;(2)身体功能的训练:训练患者的坐、站以及行走等基础动作;(3)刺激康复:对患者的触觉以及肌肉等四肢的感觉器官进行电生理的刺激;(4)对患者的患侧进行按摩。持续时间是4个月。
1.3疗效评定的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有关脑卒中的疾病质量控制分为以下几个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比之前减少了91%~100%,无致残;(2)显著进步:评分比之前减少了46%~90%,致残程度是1到3度;(3)进步:评分比之前减少了18%~45%;(4)无效:评分比之前减少的程度在18%以下。前3项归结为有效,其他的为无效[3]。除此之外,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使用CSS以及ADL进行评分,观察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对本组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使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
2结果
经过4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有显著的优势,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据有关研究报道[4],在临床上致死率位列前三的疾病当中,脑卒中就是其一,最近几年,在我国,这种病无论是发病的概率,还是导致死亡或者导致残疾的比率都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临床学者以及社会群体对此种疾病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长期以来,医护人员一直在研究探讨比较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方法,目的在于降低此种疾病的高致死率以及致残率,这个课题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重要项目[5]。目前的情况是,能够存活下来的患者中,超过一半是伴随着各方面的障碍,只是其程度不同,导致其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大幅度下降[6]。当前的众多研究显示,脑卒中的患者虽然神经方面的功能受损严重,但是中枢的神经系统因其特定的结构与功能,在此时会发挥出自身的代偿能力,甚至还可以让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重组,这就是为什么在进行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得以较好的恢复。所以,对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在早期就进行康复方面的护理以及各项身体功能的训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药物的治疗作用是不能取代这期间进行康复护理所产生的效果的。
康复医学在医学界是一门新的学科技术,在几十年的发展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之后,康复医学在治疗脑卒中方面的独特临床疗效逐渐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同。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其在对患有脑卒中的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通过正确的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群体可以显著降低病死以及致残的几率,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患者从身心受到重创的状态中得到回复,逐步返回社会。脑卒中所导致的残疾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运动功能方面的,属于一种偏瘫,但是,有一部分的患者的运动障碍并不是由于瘫痪而引起,只是没有在早期进行康复方面的护理干预,或者康复的方法以及形式不够正确,导致关节发生畸形、肌肉产生萎缩等不良后果。脑卒中以后得到康复的患者,他的功能障碍还是会存在,持续的时间不一定,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更甚至是终生。所以,康复护理最好在患病的早期就开始进行干预,护理的方式以及方法也要科学并且有效,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运动功能障碍的发展程度。
本次的试验结果表明,参与康复护理之后的患者,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比只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明显要好,对比有显著性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运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要远远好于临床上的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可以让患者能够尽快回复自身的自理能力以及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并发症的发生,此种方法可以在以后的治疗当中加以广泛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敏.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3(1):12.
[2] 陈阿利,陈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O例康复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9,4(12):631.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29(6):379―380.
[4] 陈瑞仙.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护理杂志,2009,19(10):83―84.
神经康复护理范文3
正确的诊断是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提。首先是病史采集,尤其注意排尿功能的异常;其次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检查;最后采用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线、CT、超声、膀胱造影、尿流动力学等进一步明确诊断。膀胱造影能客观反映膀胱和膀胱颈部的改变,确定是否有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现象。
一,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措施
1,神经肌肉电刺激
盆底肌电刺激:盆底肌群影响尿液的储存与排放,尤其是膀胱。传统方法采用小腹放置电极片,目前多采用经或阴道置入电极,通过刺激阴道粘膜或直肠壁间接刺激部分盆底肌群。盆底肌电刺激因其操作简便,未见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应注意其适应症以及电刺激的输出频率及刺激时间的不同导致治疗效果差异。
骸神经刺激和骸神经调节:等研究显示骸神经刺激可以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尿频、尿急症状。骸神经调节用较低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骸神经的传入纤维,经脊髓和脑皮质反射后再作用于排尿器官,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急迫性尿失禁和尿储留。
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主要用于膀胱收缩功能低下或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它能够诱导和改进膀胱感觉。
神经调节:神经由起自S2-S4神经根的体神经纤维组成,是支配盆底肌、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与盆腔器官的主要神经。国外对于其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报道鲜见。
2,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是根据学习条件反射理论,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提高或恢复高级中枢对膀胱的控制及调节从而改善膀胱的功能,使下尿路功能部分恢复,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包括饮水计划、排尿习惯的养成,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
饮水计划:临床应用中由于患者要进行康复训练,很难严格保证每2小时饮水,而且输液量的不同及患者个人饮水习惯的不同饮水量也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制作个体计划。
排尿习惯训练:苏善英等将“运动想象”理论应用于留置尿管患者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方法为置患者于安静的环境中,全身放松,想象自己试图排尿,同时由他人缓慢开放导尿管,也可仅有想象而不开管。该方法因其简单便于操作适宜在临床康复护理中广泛推广。
膀胱训练:常保东等研究显示,综合性膀胱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膀胱控尿能力。由此可见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尽早开始膀胱功能训练。
盆底肌训练:研究报道多配合电刺激、生物反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由于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不受场地局限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疗效果无具体数据支撑,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
1,导尿护理
导尿方式从传统的长期留置尿管转变为间歇导尿,现阶段无菌间歇导尿逐步被清洁间歇导尿取代。
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的目的在于解除尿储留,适用于原发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期,生命体征未平稳时,短期内留置尿管是安全的,但若长期留置增加感染风险。黄瑞瑜等回顾性分析62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现留置导尿管4周内发生尿路感染45例,感染率达到72.7%。
无菌性间歇导尿:国际尿控协会推荐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为间歇导尿,分为无菌性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何莉等对6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无菌性导尿,观察结果显示治愈率为67.1%,好转率25%,感染率为1.25%。虽然无菌性间歇导尿弥补了留置导尿的许多不足,例如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但它不是最完美的方法,有关导尿频次对尿路的影响、尿管的选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实际应用中的人为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再做判断。
清洁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属于间歇导尿的一种,是在清洁条件下而非无菌条件下,主要由患者操作间歇导尿的方法。Moore等对照实验表明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与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最终尿路感染率无差异。因此只要掌握具体操作,患者可自我清洁间歇导尿,而提高患者依存性则需要医务人员向其做好宣教,让患者了解并掌握清洁间歇导尿的每一个细节。
2,护理管理工具的应用
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各种护理理论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王桂荣等通过路径化健康教育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的自我护理能力,使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艾艳等对65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也取得了满意效果。刘文伟等运用PDCA管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训练组残余尿量少80m1者4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4%;训练组尿路感染率4%,对照组46.4%。可见,应用护理工具来管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3,心理护理措施
神经康复护理范文4
【关键词】 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 脑卒中 认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97-01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康复护理是促进病情康复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实施整体康复计划时,护理人员为了让脑卒中患者在职业、社会、精神、躯体上获得全面康复,需要在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密切配合相关康复专业人员、康复医生,进行功能康复护理[1]。但是在实际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护理误区与问题,为找出这些护理问题的发生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内科的50名护理人员的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工作的50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30.6±2.3)岁,其中本科15名,大专22名,中专13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37名。48名护士,2名护士长。入选护理人员在神经内科的工作时间在2~28年之间,平均为(18.6±3.2)年。本组护理人员均无专门的脑卒中康复护理培训经历。
1.2 方法
由我院康复科护理人员(2名)、康复治疗师(3名)和康复医学教授(2名),在结合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参考大量脑卒中康复护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调查问卷表。同时在2010年4月~5月,应用该调查问卷表对我科室的30名护士做了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增补、删减问卷内容,其调查效度、信度分别为0.87、0.76。该调查问卷共包括20项与脑卒中康复护理相关的内容: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一般临床护理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联系与区别、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时期选择,等等。各项内容设有3个答案选项:不知道、不明确、知道。
由参与本次调查的2名护士发放、回收问卷,同时委托护士长协助开展此项工作,问卷为即发即收,50份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详见表1。从表1可知,本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组护理人员对自我护理概念的知晓率为16.0%,脑卒中康复标准知晓率为18.0%,脑卒中康复治疗、护理措施知晓率分别为38.0%和24.0%,康复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知晓率均为18.0%,此外,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及治疗的最佳时间,痉挛的概念、模式、应对措施,良肢位护理,功能位与良肢位的差别,肩关节及头部保护,偏瘫异常模式,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环境要求方面,知晓率也相对较低。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专门研究患者精神、躯体和康复护理技能、知识及理论的一门学科[2]。对于脑卒中病人来说,康复护理是在病人身体条件允许下,对患者进行的自理训练,也就是自我护理。“自我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本理念,也就是在病人身体允许情况下,让病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增强生活能力的活动中来,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帮助,让病人逐渐能够自我照顾、独立生活[3-4 ]。本次研究显示,仅有18.0%的护理人员完全知道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有40.0%不清楚这一概念,还有42.0%完全不知道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同时,康复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及脑卒中康复标准知晓率也仅为18.0%。若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不了解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护理措施和康复评价标准,也就无法正确、有效地实施脑卒中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病人的护理,也就仅能停留在普通临床护理层面,不利于疾病康复[5]。
总之,在脑卒中康复护理方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较为缺乏,医院科室应当重点开展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技能、知识及理念的教育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水平,以加快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 岳高杰,黄娟,程瑞莲等.神经内科年轻护士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1):27-29.
[2] 张雪,郭威,黄芬等.神经内科护士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38-42.
[3] 马依努尔・吾守尔.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J].医药前沿,2013,(9):41-42.
神经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康复护理;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090-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组脑微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头痛、头晕、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1]。此类患者脑实质损伤严重,神经纤维的生理性传导中断,常有失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致死率有了明显下降,但致残率仍不容乐观,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因此,科学积极的康复训练成为降低高血压脑出血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探讨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策略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具体的诊断标准;②经症状、体征、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③有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④患者或家属自愿参加,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发病前有认知行为功能障碍;②离异或近3个月家庭中有重大变故;③伴有严重其他内脏器官疾病。本组140例,其中男72例,女68例,年龄46~79岁,平均56.4岁。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46~76岁,平均56.2岁;对照组70例,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47~79岁,平均56.6岁。两组一般临床特征的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急性期康复护理 患者发病后24~48 h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患者肢位的摆放;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肢体被动功能锻炼。
1.2.2 稳定期康复护理 此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平稳,除了延续急性期康复内容外,增加患者坐位平衡训练、立位平衡训练、移步训练、手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穿插作业训练,如持物、更衣、系纽扣等,以训练患者肢体灵活性和提高协调性。
1.2.3 恢复期康复护理 此期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安排患者模拟生活场景进行作业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语言、阅读、写字等。
1.2.4 心理康复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是一项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家属极易出现悲观、失望、消极的心理[4]。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变化并给予疏导,同时认真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健康诉求,并给予正确的疾病指导。
1.3 效果评价
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进行评定,共66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采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范围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分组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预后的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FM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FMA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BI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B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BI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由表3可见,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在8个维度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部神经缺失为特征[5,6]。脑卒中遗留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只有早期康复介入,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并注意循序渐进和患者的主动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中枢神经功能受损[7,8]。康复护理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即大脑具有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可以再生[9]。康复护理能够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10,11]。
本次试验中,我们根据患者的疾病转归过程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康复护理,如在急性期主要进行肢体的功能位保持、废用综合征的预防、早期吞咽运动训练等,为患者进一步神经功能恢复奠定基础。在疾病平稳期,我们注重患者平衡能力训练、大关节运动训练、简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使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和灵活性[12,13]。在疾病恢复期,我们注重患者精细运动功能的恢复,以降低继发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各种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的效果明显,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在训练中,我们也观察到患者语言康复训练最好由家属帮助进行,一方面是家属对患者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治疗具有持续性,因此护理人员对家属进行必要的培训至关重要。此外,理疗、超声波治疗、针灸及促进神经代谢药物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草药治疗等均可同时采用[14],对康复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不同阶段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管理中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玉丽, 周鹏, 黄治林,等. 卒中单元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11,10(5):24-26.
[2] 李妍芝, 米春玲.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6):104.
[3] 高梦虹, 景爱萍.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 6(4):135
[4] 黄博婷, 方宝珊, 周纯燕.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08, 29(10):804-805.
[5] Jia Yinghai, Zhong Xingmei, Liu Jian. Clinical study on zhuyu xiaozhong mixture combined with stereotaxic drainage in treating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0, 6(4):298.
[6] Xu Xiong-ying, Chen Xiao-feng. Study on compound Salvia pellet in treating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04, 10(3):197-202.
[7] Mahua Dey, Michael S. Turner, Robert Wollmann, et al. Fatal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ssociated with a 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 case report[J]. Acta Neurochirurgica, 2011, 153(2):421-423.
[8] William I. Fibrinoid necrosis of small brain arteries and arterioles and miliary aneurysms as causes of hypertensive hemorrhage: a critical reappraisal[J]. Acta Neuropathologica, 2008, 116(4):361-369.
[9] 郑玲艳, 元云丽, 李育新,等. 对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护理的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3):168-169.
[10] 刘艳蓉, 王改琴. 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 2008, 22(7):1292-1293.
[11] TM,Qiu, Y. Zhang, J. S. Wu.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pyramidal tractography in evaluating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Acta Neurochirurgica, 2008, 105(13):165-170.
[12] 徐传园. 脑卒中偏瘫41例康复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23):124.
[13] Chen SC, G. Feng. Clinic investigation and logistic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t hemorrhage after operation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cerebral hemorrhage[J].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Brain Monitoring XII[J]. 2005, 95(13):119-121.
神经康复护理范文6
脑梗死是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致使脑动脉血管腔狭窄,后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局部形成血栓,最终致动脉闭塞,引起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不清、言语不清、偏瘫以及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性功能损伤。有调查显示脑梗死患者致残率高达70%[1],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我院特对2010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门诊收入的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门诊收入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5岁,平均(63.8±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8-79岁,平均(62.7±1.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过程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护理;②心理护理干预;③关节按摩及活动护理;④坐位、步态及立位康复训练;⑤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评分,采用自拟问卷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改善,相较之下,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n; 分)
注: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非常满意者41例,对照组25例;研究组较满意8例,对照组12例;研究组一般满意1例,对照组7例;研究组不满意0例,对照组6例。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脑梗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基础上,一旦血压偏低或血流缓慢,其血液中有形成分就附着于动脉内膜形成血栓。患者在脑梗死后,局部血流灌注少,大脑细胞受损,氧自由基增多,导致大脑细胞的细胞膜被破坏,加之梗塞区域促血栓素、钙离子以及内源性吗啡的内流介导作用等,促使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等,最终导致偏瘫等症状。常发生在50岁以上年龄群体中,该症在男性中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康复护理干预作为一种优质且高效的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尤其对于早期介入的有效康复护理,其临床效果更为显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