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类风湿因子; 关节疼痛; 护理干预; 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4-0133-02

doi:10.14033/ki.cfmr.2015.34.061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具有一定对称性且致残率极高[1]。该病累及周围关节的滑膜、关节软骨、关节囊造成关节结构遭到破坏,同时还可累及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RA患者往往出现晨僵、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关节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功能丧失。目前,临床对于风湿性关节炎仍旧没有根治的方法。患者由于关节畸形、疼痛及强直导致生活无法自理,严重者影响到其生活质量。据相关研究表明,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在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护理干预。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帮助患者消除肿胀、减轻疼痛促进康复,改善预后效果,降低临床并发症。同时还能帮助RA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提高治疗配合程度,是降低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2]。本文主要围绕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对其康复的重要性进行讨论,为临床选择最有效护理方式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风湿科接受治疗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进行比较,本次分组秉承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并全部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其中观察组患者50例为采用临床护理干预,男29例,女21例,年龄35~72岁,平均(52.6±4.3)岁,病程8个月~17年;对照组患者50例为常规护理患者,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9~74岁,平均(57.4±4.1)岁,病程7个月~20年。患者全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晨僵、关节肿痛等症状,本次观察对象入选标准:全部符合2009年国际风湿病学学会关于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类诊断标准[3]。排除存在有严重脏器功能损伤、严重精神问题的患者、癌症肿瘤患者或妊娠期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病临床尚无根治药物,目前临床常规护理治疗原则以抗感染治疗为主,从而起到止痛减轻症状的作用;同时控制和减少发病部位活动,防止与减少关节损害;尽量维持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轻体力劳动;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可采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等[4]。由于大多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类的药物对患者的胃肠道具有刺激性,护理人员需嘱咐患者饭后服药,从而减少药物的胃肠道刺激。此外,中医对于治疗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独到优势,对于不适宜使用激素类药物患者可采取中医理疗的方式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止痛药,实施常规知识宣教与心理安慰等。

1.2.2 观察组 (1)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从护理配合的角度出发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的起因、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及如何避免减少骨关节损害发生的办法及发生后的治疗方法,从而取得配合。(2)心理干预:该病发展慢、病程长且致畸性高,患者往往会因久病折磨害怕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极易产生悲观消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安慰疏疏导患者应树立信心,控制好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接受并配合治疗。(3)用药干预: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应指导患者熟悉该病的治疗药物的属性、目的及副作用,准确地将药物的剂量、服用时间、使用方法及副作用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更改服药的剂量,需特别交代用药注意事项及联合用药时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发生差错事故。(4)饮食干预:RA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服药及常年疼痛等因素影响,患者的食欲会有所下降。合理的饮食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冷硬刺激饮食,同时可多改善烹调的方式促进食欲。(5)功能锻炼:由于RA侵犯到患者的关节部位,导致关节畸形,为预防致残,应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改善关节的功能训练。活动量应从小到大,各部位关节活动应遵从护理人员指导,从而减轻关节受累造成的损伤。重点注意日常生活中所需活动的各关节,以恢复功能为主,纠正外观畸形为辅助治疗。关节不可过负荷劳动,早晨应以45 ℃~50 ℃的温水泡手,减轻晨僵等不适症状。

1.3 观察指标

1.3.1 记录研究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发放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详细说明,告知其填写本表的目的与意义。

1.3.2 对两组患者护理治疗后的康复效果制定量表进行研究比较,该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好。60分以上为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要协助完成;20~39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无法自理[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根据SF-36评分表评估本次100例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

3 讨论

RA在我国为中老年常见慢性免疫性疾病,病变可累及人体的多个关节造成关节畸形、残疾,丧失正常功能[6-8]。目前,临床上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没有彻底根治的有效方法,患者只能终生治疗。很多患者均因为经济负担及疼痛无法坚持治疗,往往导致关节病变引起功能障碍与畸形,最终丧失关节功能。临床治疗RA的最终目的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但是,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改善患者病情。在护理干预措施下通过良好的医患交流与宣教,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改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急性剧烈的关节疼痛是大部分患者就诊的首要症状,持续的关节肿胀疼痛会使得患者的情绪变得急躁抑郁,甚至会悲观的放弃治疗[9]。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宣教认知及心理、严密观察康复情况、指导用药、饮食辅助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及时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疼痛、晨僵情况,减轻了关节损伤及痛苦,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研究的方式,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方面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得出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促进RA患者康复,减轻其临床症状与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该病康复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明鸽.康复护理干预类风湿关节炎25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71-72,80.

[2]何碧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7):788-790.

[3]吴鸣.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124-125.

[4]林慧燕.护理干预1年后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3):120-122.

[5]黎琴,黄如娇,于秀婷,等.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5):431-432.

[6]施春香.综合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疲乏症状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11(1):23-26.

[7]孔小阳.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523-3524.

[8]敬雪明,李芸,罗万红,等.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1-13.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休息;睡眠;康复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27-02

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个体往往通过休息与睡眠恢复体力和精力,重新获得应付各种应激的能力。在个体中,疾病是个很大的应激,需要动员全身心的力量来承受,因此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休息与睡眠,以减少其他的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期间合理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认识休息和睡眠

1.1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它代表了一种精神放松、没有焦虑且身心平静的状态。充足的休息是保障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疾病出现时,充分的休息是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对患者来说,疾病是一种应激,它要求患者发挥生理、心里两方面的潜能来应对。但事实上,患者因疼痛、发热、呼吸不畅等生理不适以及由于患病住院、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忧郁等身心不适,常导致不同程度的休息障碍。因此,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患者的休息,是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患者来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①消除疲劳,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②减少消耗,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③提高治疗效果;④促进康复。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睡眠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个体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每日所需的睡眠时数因人而异,但至少应保证最低睡眠时数,否则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全身疲倦,难以达到身心的放松状态。住院患者经常会出现睡眠的问题,因此护士应了解睡眠的生理,应用多种措施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2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循环的生理过程,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动过程。适宜的时间、适当的睡姿、适合的环境,都有助于机体进入良好睡眠状态。对大多数成人而言,睡眠是每24h循环一次的周期性程序。对睡眠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只睡5―6h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而有的人可能需要8―9h还觉得睡不足。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年龄可以影响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是确定的。通常个体睡眠的需要量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最长,可达每天16h,以后逐渐较少,至青春期后保持稳定并持续到老年期。夜间睡眠的次数也随年龄改变而改变,婴幼儿和老年人夜间觉醒次数多。

1.3良好休息的条件: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多种多样,包括了运动后的静止,或从工作中暂时解脱片刻,目的是使个体的智力、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更新、恢复状态。不论何种休息方式,都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才能保证休息,达到良好休息的质量:

①生理上的舒适生理上的舒适,对于促进放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而言,去除不适的来源,减轻不适的感觉,如控制疼痛,控制室内温、湿度,适当的通风,去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保持适当的或姿势,这些对提高患者的休息质量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满足个体的卫生需求、保暖等措施也可以提升个体的舒适程度。

②心理上的安宁个体的心理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休息的质量。由于情绪激动、焦虑紧张而造成的失眠屡见不鲜。住院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焦虑和忧郁,此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提供所需的有关健康问题和并发症的知识,增强对个人诊断治疗的参与,鼓励进行有规律的放松活动,确保环境安全,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帮助其达到心境平和安宁的状态。

1.4影响休息与睡眠的因素:

休息和睡眠的问题常常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生理、心里和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到休息和睡眠的数量和质量。

1.4.1生理性因素:

①年龄:年龄对睡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年龄的增长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多。

②内分泌变化:如妇女月经期常有嗜睡的现象。

③疲劳:适度的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导致无法入睡。

④节律移位:当正常人因时差、轮班等原因导致昼夜性节律被扰乱时,会影响到睡眠。

⑤睡前习惯:不少人在睡前会有些例行活动的习惯,如:洗热水澡、听音乐、阅读书报等,如果这些习惯被改变,就有可能影响睡眠。

⑥食物和热量摄入:晚餐吃得过多、过于油腻或辛辣会导致消化不良继而影响睡眠。睡前喝咖啡或饮酒可导致失眠,此外食物过敏也会引起失眠。牛奶、干酪和肉类食物中存在一种天然蛋白质,有助于人们的睡眠。

⑦身体疾患: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或情绪问题的疾病都能引发睡眠问题。患者可能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都会出现问题。

1.4.2心理因素。由疾病的压力或其他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恐惧、焦虑、喜悦、悲哀、激动、紧张等情绪状态都会影响睡眠。患者可能想睡却无法入睡、或出现睡眠周期中经常觉醒或睡眠过多的现象。持续性的情绪应激可能导致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

1.4.3环境。睡眠的物理环境对睡眠的发动和保持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适宜的温湿度和安静的环境通常是高品质睡眠所必需的。此外,床的大小、软硬度、稳定性和位置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1.4.4药物。药物会影响睡眠类型。一些广谱性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止痛剂等)被认为是睡眠的抑制剂,会影响入睡及睡眠时间。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对睡眠最终的作用可能弊大于利。应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此外,乙醇和咖啡因也会影响睡眠,前者可加速入睡,后者会延迟入睡,并导致夜间觉醒。

2患者休息睡眠情况的评估

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患者的休息与睡眠状态,收集患者休息和睡眠的形态和习惯的资料,如一天通常睡几个小时,通常何时入睡、有无午睡,就寝前有无特殊习惯,多长时间能入睡,入睡后是否易醒,晨起后觉得体力和精力恢复如何等,并了解以往是否有过睡眠失调的健康问题。此外要询问患者此次患病有无影响睡眠的身心不适,还需了解患者情绪状态、治疗计划和用药情况。对于有睡眠问题的孩子,可以从其父母处收集关于孩子睡眠模式的资料。这些具体资料无疑能反映个体睡眠的性质、症状和体征、发作和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的总体影响等。

患者的期望也是护理评估的内容之一。护士应细致地评估患者睡眠的需要,经常询问患者对睡眠的期望。如目前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患者期望采用哪些措施改进睡眠和如何实施这些措施。

3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在详尽收集和分析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详实可行的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内容包括:

3.1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

应尽可能根据患者的习惯,为之创造清洁、通风、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幽暗、没有噪音的良好睡眠环境。护士可以将多人合住病室内患者之间的帘子拉起,调暗病室的灯光,有计划的安排护理工作,尽量较少打扰患者睡眠的情况,在查房时做到走路轻、开关房门动作轻,电光源不要直接对着患者,并尽量减少晚间交谈以降低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3.2增进舒适:

与家中的床相比,医院病床通常较硬,而且长、宽、高均不相同。为了使患者放松,护士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且位置放置舒适。一些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需要特殊的促进舒适的措施,如按摩、热敷、支撑性包扎或变换等。提供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可增进其舒适感。就寝前行温水浴、协助卧床患者排泄和洗漱,也有助于患者入睡。

3.3控制生理失调:

对于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可通过控制干扰睡眠的症状而改善其睡眠。例如,可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睡眠时提供两个枕头或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为防气道阻塞,可让患者睡前服用支气管扩张剂;有疼痛、恶心或其他反复发作症状的患者应按时应用相应的缓解症状的药物以便药物在就寝时生效。

3.4建立休息和睡眠周期:

患者住院后,原有的休息和睡眠规律常常被打乱。因此,应指导患者白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包括运动、娱乐和其他社交活动以保持日间的清醒。同时,尽量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在患者睡眠时避免因一些非必要任务而唤醒患者。此外,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行频繁监测,护士应统筹安排以延长患者的连续睡眠时间。

3.5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

根据评估结果,找出影响患者休息与睡眠的心理因素,通过有效沟通、正确引导,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恢复平静、稳定的心态,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这都有利于提高休息和睡眠的质量。

3.6使用特殊技术:

催眠术、呼吸放松术、肌肉放松术等行为治疗法能够治疗失眠的问题,其中催眠术是利用暗示让患者放松并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3.7药物治疗的护理:

药物可以用来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防止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抗药性。

催眠药、镇静剂类药物可治疗失眠。但当患者主诉无法入睡时,不应立即给予安眠药物,而应首先考虑其他可促进睡眠的方法,必要时再采用药物治疗,并避免长时间连续用药。护士应帮助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应用的风险和可能的副作用。

3.8其他睡眠失调患者的护理:

对睡眠过多的患者,应指导其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并限制其睡眠时间,增加有益和有趣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对于此类患者和梦游症的患者,还应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对于睡眠性呼吸暂停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采取侧卧位,避免压迫气道,保持其通畅,并在夜间加强巡视,随时消除呼吸道梗阻。

对存在类睡状态的患者,可依据其症状和原因分别处理。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骨科创伤;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尽可能地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有效地提高其生命和生活质量。骨科创伤康复护理作为康复护理学科中的专业组成部分,是在对原发创伤治疗的基础上强调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完善的康复方案的制定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我院骨科在长期创伤病人康复护理中,总结出一整套有效护理的措施。现将这些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科于2011年6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遭受创伤并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1.2方法对上述骨科创伤患者在康复过程在采取的主要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2结果

2.1 骨科创伤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情况在我们收集到创伤患者的信息中,男性有42例,女性19例,年龄在7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岁,患者年龄偏年轻,造成创伤的原因主要意外的突发事件。

2.2 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可分为心理护理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护理。主要包括在围手术其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预,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锻炼护理以及对病人和家属的有关护理知识的宣传等。

3讨论

3.1骨科创伤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情况在我们收集到的骨科创伤患者的资料中,男性患者的人数远高于女性,二者的比例为2.2:1。在年龄分布方面,主要以中青年患者为主。

3.2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3.2.1 心理护理在创伤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传工作,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他们能积极配合。并应考虑到病人的年龄不同、文化背景各异,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适时地对创伤病人进行心理安抚,消除恐惧。同时,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后护理时应注意的事项,让患者和家属能全面配合护理工作。

3.2.2 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

3.2.2.1 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骨科创伤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患者一定量的关节运动,防止关节僵化,保持和恢复肌肉力量,防止其萎缩。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培训,让他们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3.2.2.2 后期恢复在患者身体机能有一定的恢复后,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早期锻炼的基础上扩大活动范围和力量,并采用合适的仪器及设备进行协助锻炼。

3.2.2.3 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护士应积极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来帮助病人及家属认识到家庭护理的重要性,掌握护理知识,使病人在回家后能得到良好的家庭照顾,最终完全痊愈。

在骨科创伤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介入患者的心理护理,注重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只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为创伤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静,陈新胜,毕素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对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2):65

[2] 黄日妹,付爱凤,易小青,等.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3-44.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膝关节周围骨折;解剖钢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敷;中医康复护理

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解剖钢板固定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的患者,临床上我们采用从心理护理-指导功能锻炼等一系列的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后,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3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中医康复护理措施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患者,共计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最低21岁,最高56岁,平均34.3岁,受伤时间在1-13小时不等,受伤原因:车祸伤21例,跌伤9例,坠落伤4例,其他2例;骨折类型:股骨髁上骨折8例,髌骨骨折15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股骨髁间骨折3例。以上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股骨骨折解剖型钢板、逆行髓内钉或国产锁定钢板。髌骨骨折采用张力带或者髌骨爪固定。胫骨平台骨折采用解剖型钢板或国产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均采用镇痛泵止痛治疗,并采用补益肝肾、益气活血的中药内服外敷。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外伤导致骨折以及手术治疗等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身心创伤,其恢复又是一个慢性过程,所有患者和家属都表现出恐惧和精神紧张,依据中医观点认为情志失调容易造成阴阳失衡,气血不和,不通则痛等。所以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讲解骨折的正常恢复过程以及影响恢复的因素,鼓励患者恢复信心,争取早日康复。②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讲明骨折与情志的关系.鼓励患者怡情悦志,安心养伤。③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可以先讲解锻炼的方法方式,鼓励患者与同样疾病的患者交流经验,以促进早日康复,但是,要求说明锻炼是循序渐进的,不可急于求成而是有计划性的锻炼。

1.2.2常规护理。骨折后骨断筋离脉阻,导致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在骨折后需要密切注意下肢的血运情况,足背动脉、动脉搏动是否存在,骨折处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生命体征是否有变化。正确评估术后的病情转变情况,对于出现红肿热痛予以抗生素预防运用防止感染,定期更换敷料。

1.2.3康复护理。这是骨折术后的重要护理内容之一。具有表现在:①整复固定后,马上指导患者做踝关节及足趾背屈活动,禁止左右摆动踝关节。②早期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防止膝关节僵直,经常检查股四头肌锻炼方法是否正确,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感觉到髌骨上下移动,肌肉紧绷,说明方法正确。③动静结合,促进全身气血流畅,在不影响骨折复位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抬臀、护胸、直腿抬高及健侧肢体活动。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另外,对于要出院的患者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病人以及家属如何有效的锻炼,并嘱患者定期复查摄片,建议家属督促病人的康复情况。

1.3疗效观察效果的标准评定参考Blaszczak,E[1]标准进行评定。

2 治疗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以及中医康复护理后,统计得出,优2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总有效率97.2%,与术前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骨折后由于患者拒痛以及骨断筋离等容易出现功能障碍情况,即使手术治疗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所以要求患者自己主动锻炼。本研究采用了中医康复护理,从心理护理-指导功能锻炼等一系列的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康复宣教及疼痛护理,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早期康复介入,最大限度地改善骨折术后的关节功能活动度。另外,中、后期需指导病人逐渐负重活动,改善患者整体活动机制,及时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快,患者及家属满意[2]。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5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36例患者在入院后即进行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结果:康复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4.4%,常规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77.8%。

结论:给予脑出血患者正确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出血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3-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大多数脑出血患者会出现偏瘫、失语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带来了许多不便,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及精神负担。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除了给予必要的医疗手段外,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相应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方法。本组36例患者在入院后即进行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的早期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语言功能训练、患肢关节活动护理以及用药方面的护理。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上一般认为在发病后30天内进行的康复护理干预属于早期护理,但仍以尽可能早为原则。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病情稳定后的早期护理,可加快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功能,并可促进动静脉的回流。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历,探讨总结一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一些要点。

首先,心理的康复护理。几乎所有的脑出血患者均无法接受可能长期或者终身残疾的事实,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忧郁以及烦躁情绪,这些情绪都会直接削弱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配合积极性。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在护理过程中给予细致贴心的照顾,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可借助于劝导、解释、启发等方式帮助患者认识问题,并可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以进一步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早期康复护理。

其次,患肢的关节活动护理。患肢关节活动护理须遵循循序渐进、频率适中的原则。若为上肢,医务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在卧、坐以及站时需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如:侧卧以及仰卧时,应将适宜高度的软枕垫于肩背部,保证肩略前屈;坐立时,可以将患肢置于前方。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应站在患肢一侧,一手握住患肢一侧的手腕,一手置于肘关节上方,可轻缓地将患肢进行上、下、左、右等方面的伸曲以及旋转运动,运动幅度均由小到大,慢慢增加强度,每次15至20分钟为宜。若为下肢,医护人员可一手将患肢的踝关节握住,一手握住膝关节的下方,轻缓地进行髋膝关节的伸、屈以及内外的旋转运动。

另外,语言功能方面的护理。脑出血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语言障碍,可借助于语言康复护理提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程度及速度。可通过反复朗读日常用语、发音训练以及器官训练等方式进行患者残留语言能力的增强及补助训练。在整个语言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注重循序渐进,要让患者不仅感受到成就感,而且又会激发求知欲,极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语言交流能力。

此外,用药方面的护理。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静脉输注相关脱水药物,从而降低颅内压,输注甘露醇时的速度应适宜,确保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一般是15至30分钟内输入125毫升为宜。且在输注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尿液的量以及色,若有尿血现象则提示可能是肾损害;尿多现象则提示可能是电解质紊乱,应进行尿检,从而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若患者使用了降血压药物,医护人员则需观测患者的血压,不可因血压过度波动而导致再次出血。

4结论

脑出血是临床脑卒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因病而导致的功能障碍却严重影响其生活及工作质量。而康复护理,尤其是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躯体致残率、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更好地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张京东.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13(1):28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整体康复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108-03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精神科常见疾病,在青壮年中比较常见,本病病程常迁延难治,治疗十分棘手,且治疗后也极易复发,故而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若能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本病,对于改善病情,降低复发有积极的意义[1]。精神分裂症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历一段时间治疗后进入恢复期,除了要加强药物治疗外,还应做好临床护理。本院开展相关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采用整体康复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接诊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2例,女性28例,全部确诊且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9~59岁,平均(35.8±5.5)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1.2±0.6)年。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17~58岁,平均(35.6±5.3)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1.3±0.8)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其中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行为干预、家庭社会支持,即给予整体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采用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及心理护理等相关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支持,指导其进行自我心理的放松与调整,尽量减轻焦虑、恐惧及困惑,及时将其存有的心理危机化解,改善其心理状态,以最佳的心理情绪来面对治疗与护理,从而促进自身早期康复。

1.2.2 行为干预 将精神分裂症相关常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在了解精神分裂症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健康知识,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知,让其充分认识到长期坚持服用药物治疗及根据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并务实做好相关“工作”。

1.2.3 康复训练 逐步对患者采取生活、职业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干预训练,以促使其尽早接触社会,并且积极做好早日回归社会的身心准备,如可以采取参与手工艺制作、参与农疗“五位一体”活动、参与社会活动等,让其循序渐进接触社会,避免康复后与社会之间出现脱节[2]。

1.2.4 家庭社会支持 将家庭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叮嘱患者家属与朋友多给予患者关心、帮助与体贴,建立一种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好地配合与接受治疗和护理,促使其早日康复出院[3]。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皆给予6个月的护理,对比和分析两组治疗与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其中生活质量评分采用GQOLI-74问卷[4]进行调查,主要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功能等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具体操作:由本院责任护士统一发放问卷,交由患者仔细填写,若有识别能力障碍的,则应为其进行讲解,同时对于无法独立完成的患者可由护士口述患者选择的方式完成问卷调查;回收问卷,统计有效问卷(本次研究全部回收且有效),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与护理前后的康复效果,评价方法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与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与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与护理前明显升高(P

表1 两组治疗与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x±s)

与同组治疗与护理前比较,*P

2.2 两组治疗与护理前后康复效果的比较

两组治疗与护理后BPRS评分较治疗与护理前降低,NOSIE评分较治疗与护理前升高(P

表2 两组治疗与护理前后康复效果的对比(分,x±s)

与同组治疗与护理前比较,*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情感、思维及行为的分裂[5-6],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精神病,会对患者的心智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对情感与行为产生影响。从目前来看,本病的病因并不明确,在青壮年中好发,尤其是16~40岁人群中常见[7]。从本院近几年接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看,临床表现主要有情感、思维及行为等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此外患者的意识清楚,且智能基本正常,临床特征主要是妄想、幻觉及思维障碍等[8]。

本研究针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则加用整体康复护理,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较护理前明显提高(P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因比较复杂,但基本上与患者的家庭关系、社会压力及患者自身的性格等息息相关,尤其是患者自身不正确的态度与生活中的不良刺激等都能引发精神分裂症病情发作或加重病情[9]。基于此,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应从其临床特点出发,尊重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彼此相互信任与尊重,同时积极发动社会与家庭因素,给予患者关心、呵护及支持,改善患者家庭与周围环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等,促进早期康复[10]。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较差,将整体康复护理应用于其中,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同时促使患者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参与各种活动,锻炼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能力,逐渐学会自我生存,同时纠正以往的错误行为与态度[11],坚持早期康复训练与医嘱服药,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与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整体康复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康复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耿哲.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4):72.

[2] 王祖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70-71.

[3] 赵根娣,朱红姣,潘润德,等.综合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4):23-24.

[4] 李素君,李秀环,曾妙容,等.108例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效果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9):142-143.

[5] 王锦芬,姜义彬,胡芳珍,等.综合性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3):109-110,113.

[6] 杨淑珍.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早期受损状况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5):405-407.

[7] 冯锦妹.综合护理模式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9-10.

[8] 黄子琼,续慧蕾,朱明荣,等.整体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13):1197-1199.

[9] 徐顺宝.对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对照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5):189-190.

[10] 王淑荣,李佳翠.整体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1):80-81.

上一篇口碑营销策略

下一篇公益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