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文1

当今信息发展十分迅猛,移动通信也进入到4G时期,对比来讲,4G移动通信技术更加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使人们能够在任意地点创建无线网络平台,接受畅爽的网络服务,同时让宽带变得可以随意接入。4G移动通信技术不但提供了高速的网络环境,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跟踪定位、获取数据以及采集数据,无线远程控制,成为了多功能的宽带移动多媒体信息体系。

【关键词】4G 移动通信 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经过2G、3G,已经到达了4G阶段,这不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也反映出移动通信信息发展的非常迅速。身为通信行业,一定要具备长远目标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谁获得了技术的先机,谁就可以在市场的竞争领域里独占鳌头,所以,移动通信技术在更新以及升级过程中,需要一直将当前通信技术的优势、劣势分析清楚,预测并提出更富发展性的改进方式。4G移动通信技术属于3G版的升级,在传输的速度上更快,技术保障更为可靠,智能构造设定更富有人性化,4G开辟了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

1 4G移动通信技术

1.1 OFDM

OFDM也就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际来讲,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OFDM具有很多的技术优势,能够将信号波形之间的干扰消除或者减少,对多径衰落以及多普勒频不敏锐,提升了频谱的使用率。适合高速传输数据,较强的抗衰落能力,以及较强的抗码间感染能力。

1.2 智能天线和多入多出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备了阻碍信号干扰、自动跟踪和数字波束调整的智能功能,被认定是此后移动通信的重要技术。智能天线通过波束可以在空间范围内阻碍交互干扰,加大特殊范畴内想要获取的信号,这样的技术不但可以提升信号质量,还可以加大传输容量。它的基本原理是对无线基站端运用天线以及无限收发信机来完成射频信号的接收与传输。并且,透过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器,对所有天线链路上所接收的信号通过相应的算法进行合并。当前智能天线的运行方式大致有两类:全自适应方式和源于预多波束的波束互换方式。

移动通信中的多径传播给通信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通信链路两处都运用了不同天线,发端把信源输出的串行码流转成多路并行的子码流,分别透过各自的发射天线阵元进行同频、同时的发送,接收方就运用多径引发的不同接收天线上信号的不相容性通过混合新号里脱离估算出原始的子码流,这也可以说是频带资源的反复使用,让频谱利用率以及链路可靠性明显提升。

1.3 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也被称之为SDR,是把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功能单元通过通用硬件平台,运用软件加载的方法体现不同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个开放式构造的技术。而中心思想是让宽带模数转换器以及数模转换器等较为先进的模块尽量贴近射频天线的标准,尽量更多的通过软件来规定无线功能。它的软件系统包含了不同无线信令的规定以及处理软件、信号流变换软件、调制解调算法软件、信号纠错编码软件、信源编码软件等等。软件无线电技术大多涉及DSPH、FPGA、DSP等等。

1.4 源于IP的核心网技术

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源于整个IP的网络,能够完成各自网络之间的无缝互联。核心网独立在各类具体的无线接入方案,可以供应端到端的IP业务,可以和已经具备的核心网以及PSTN进行兼容。核心网具备了开放结构,可以让各类接口接到核心网里,并且核心网可以将业务、传输、控制区分开。使用IP之后,所运用的无线接入方法以及协议与核心网络协议、链路层都是分开独立的。在4G通信系统里会取缔IPv4协议,主要运用全分组形式IPv6技术。

2 4G给客户带来的全新体验

为了可以让3G顺利过渡到4G,3GPP组织规定UMTS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目标是完成更高的数据速率、更少的时延、更小的成本、更大的系统容量和全新的覆盖范围。长期演进标准是目前全球大多通信系统、研究部门、设备厂家乃至通信运营商会选择迈向4G发展的演进技术。

4G牌照发放半年以来,中国移动公布了中移动4G发展的最新数据:商用半年来,中移动4G用户数突破了650万。可是,如果依照“土豪动”7亿用户总量来计算,4G用户占比还不足1%。虽然目前4G用户比例较低,可是4G前景很好很强大。透过最新的“移动市场报告”可以预测,到2019年底,我国LTE用户数量会超过7亿,也就是说,全球每4名LTE用户中,就有1名是中国人。去年年底,国内活跃用户手机月均使用流量在150MB左右,而韩国已经到了2GB的惊人数据。据估算,到2019年,中国人均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15倍。也就是说,未来大家普通的月流量,都将以“G”为单位。

2.1 4G网络速率很快

当前,4G移动通信技术的速率已经超出了100Mbit/s,这个速率是当前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对于在3G中的上网、看电视、视频聊天这些已熟知的业务里,在4G时代却成为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感受,是超速的网络速度。通过互联网里下载一个容量为1G左右的软件到电脑,所需时间可能比通过移动硬盘拷贝到电脑的时间要快。不但如此,用户还能够通过4G设备给电脑、电视或者其他手机供应宽带路由的功能。

2.2 真正体现出沟通自由

4G通信能够为人们迎来真正的沟通自由,而且会彻底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4G手机能够供应性能较高的汇流媒体内容,而且透过应用程序变成个人身份鉴定设施。它能够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以及电视节目,进而变成合并广播以及通信的全新基础设备里的一个纽带。并且,4G还可以集成模式不同的无线通信,由无线局域网以及蓝牙等时能网络、信号、广播电视再到卫星通信,都能够任意由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

2.3 终端功能更加富有复合化

身为功能庞大的无线通信技术,网络传输速度会超出有线宽带,也就是说,带宽的革新,使得互联网里的不同功能都可以转移到手机上。当前4G终端包含了4G高速网关和4G上网伴侣,他们能够把4G网络信号转变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终端都能够使用的Wi-Fi信号,在所有覆盖了4G的地区,都可以任意使用4G带给网民的无线乐趣。

3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交互性干扰有效控制了技术的发展

交互干扰有效控制技术属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技术,透过交互的形式,降低并减少通信设备相互间的影响,在不存在其他信息影响下真正确保了移动通信信号的稳定性,提升了移动通信信号的传输质量。

3.2 引进多用户自由检测和识别技术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而言,多用户的存在是一项较大的挑战,多用户就会使得不同干扰信号出现,会对原本的移动通信信号造成影响,从而对整体移动通话质量造成影响。当前,通过引进新的多用户的自由识别技术,透过多用户识别技术提高总基站的系统容量,提高原本的信息覆盖范畴,进而降低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体部署、安排,在多用户识别技术的影响下,确保最后的通信信号和通信质量。

3.3 具有重构功能的自我愈合型网络技术

4G移动通信技术在运转时可以通过智能处理器里的智能化处理节点对故障和基站超载进行分析,在4G移动通信技术里,引进了源于问答方式的特殊问答装备,可以对智能处理器里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改正,最后实现自动排除网络断裂以及网络移动故障等不正常状况,来达到保持通信稳定的目的。

3.4 无线电接收器实现无线功能的稳定化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最应当关注的就是将移动设备节能做好,并且将无线电自动接收技术进行引进,整体接收是通过嵌入式的无线电方式,大大降低了技术损耗。能耗的降低达到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目的。

3.5 无线接入的RAN技术

4G移动通信技术取缔3G移动通信技术的原因是,4G具备了高速、大容量的良好性能,而且造价投资非常经济。4G通信技术的RAN技术会向着电路互换以及设备分集方向前进,可以在RAN技术的提供下让3G、4G、固网之间实现漫游交叉,并且可以作用到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中,形成更好的性能。

4 结束语

4G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我国最好的通信技术,具备了更加安全、快速、智能的特点。能够让移动通信的智能实现互联互通,加快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身为通信行业,一定要具有危机意识和远观意识,紧随时代的脚步,掌控全球先进通信技术,加快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向着更高层次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茹芳.浅析4G移动通信技术的要点和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2013(01).

[2]张玉龙,李志峰,赵勋.对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展望[J].信息通信,2013(01).

[3]孔丽南,刘云松.4G概念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4]陈明怿.4G移动通信终端关键技术之若干问题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文2

1.1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所谓的OFDM技术指的是将信道分成许多个正交的旁枝信道,从而对高速数据的信号实施转换,变成低速的子数据流,以便信息的传输。总的来说,OFDM技术的频谱利用率较高,相比于串行系统有很大的优势;同时,OFDM技术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并通过多个子载波来传输信息的形式,降低对脉冲噪声的抵抗。OFDM技术采用的是高速数据传输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调制机制和信道加载算法来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除此之外,OFDM技术通过循环前缀的方式减少了码间的阻碍,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1.2SA(智能天线)技术

通常来说,4G移动通信中的SA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这种技术在4G移动通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3SDR(软件无线电)技术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软件无线电的基础之上的,为移动通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方便的通用硬件平台。正是这种优势,吸引了更多的运营方加入进来。

1.4IPv6技术

所谓的IPv6技术指的是在巨大的网络地址中,通过自动配置为设备提供一个全球唯一地址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超高的服务质量,并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同时,这种技术的移动性较强,很多移动通信设备通过此项技术达到了位置变化的同时而不改变质量的效果。

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交互干扰抑制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展是4G移动通信技术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它通过交互的方式降低了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阻力,从而提高了通信质量。

2.2多用户识别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加大基站的方式扩大了移动电话的覆盖范围和容量,在保证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2.3可重构性自愈网络技术

一般说来,4G移动通信网络借助智能化的处理器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而通过这种技术能够及时纠正和发现4G移动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错误,避免网络故障的发生。

2.4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

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减少了能源损耗。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采用的是嵌入式无线电,自CDMA进入中国之后,对无线设备的频率以及对身体的危害等已经逐渐地被国人所知,所以打开市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是否成熟:一方面要能够高效的收到信号实现信息传输,另一方面能够做到工作频率较小,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的发展是推动4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5无线接入网(RAN)技术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文3

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比较了分别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提出的W-CDMA、CdmaOne和TD-CDMA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码分多址 IMT-2000

1 引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能够满足国际电联提出的IMT-2000/FPLMTS系统要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电联于1995年提出了IMT-2000/FPLMTS的评估标准,对未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较详细的要求。

IMT- 2000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球范围设计的高度兼容性;

MT- 2000中的业务与固定网络的业务兼容;

质量;

机体积很小,具有全球漫游能力;

用的频谱为

885 MHz~2025 MHz,2110 MHz~2200 MHz(共230 MHz)

1980 MHz~2010 MHz,2170 MHz~2200 MHz(限于卫星使用)

动终端可以连接地面网和卫星网,可移动使用也可固定使用;

线接口的类型应尽可能得少,而且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从而可以看出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要具有很好的网络兼容性,用户终端可在全球范围内几个不同的系统间实现漫游,不仅要为移动用户提供话音及低速数据业务,而且要提供广泛的多媒体业务,这就对无线接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ITU已对IMT-2000的测试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给出了表征 IMT-2000系统的最低限度的参数,包括:支持的数据率范围,误码率要求,单向的时延要求,激活因子和业务量模型。

根据ITU的要求,目前各大电信公司联盟均已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主要以日本DoCoMo公司为首提出的W-CDMA;美国Lucent、Motorola等公司提出的CdmaOne;欧洲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公司提出的TD-CDMA。总体来说,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CDMA技术已达成共识,但各自实现方案还有较大差别,下面分别介绍并比较。

2 三种方案的特点

(1) W-CDMA系统

由于欧洲的GSM系统已经在数字移动通信市场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美国的窄带CDMA系统(IS-95)也正在迅速赶上来,而日本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PDC仅限于国内使用,无法推广到其它国家,所以日本很早就开始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工作,分别提出了基于TDMA(时分多址)和基于CDMA(码分多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希望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尤其以DoCoMo公司(NTT)的W-CDMA系统最有竞争力,目前DoCoMo公司正在同爱立信、Motorola、Lucent,以及其它厂家合作,努力完善系统,争取在 1998年完成样机,1999年进行商业试验。

W- CDMA系统无线接口的基本参数为

扩频方式:可变扩频比(4~256)的直接扩频;

载波扩频速率:4.096 Mchip/s;

每载波带宽:5 MHz(可扩展为10 MHz/20 MHz);

载波速率:16 kbit/s~256 kbit/s

帧长度:10 ms;

时隙长度(功率控制组):0.625 ms;

调制方式:QPSK

功率控制:开环+自适应闭环方式(功控速率1.6 kbit/s)

W- CDMA系统中采用导频符号相干RAKE接收机技术,解决了反向信道的容量限制问题,每个无线帧长度为10 ms,分成16个时隙(time slot),每个时隙长度为0.625 ms,在每个时隙的前部插入全“1”或全“0”的导频符号进行信道参数估计,这种方法在其它系统的调制中也有采用的,但W-CDMA系统将从导频符号得到的衰落信道的振幅和相位信息,作为RAKE接收机最大比值合并的加权系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IS- 95不同,W-CDMA系统不采用GPS精确定时方式,不同基站间不采用精确定时,优点是摆脱了美国GPS系统的控制,可采用较为自由的信道管理方式。缺点是需要快速实现小区搜索。

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可以增加系统容量,而干扰消除技术可以减少高速率用户对系统造成的干扰。虽然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但日本正努力在W-CDMA系统中采用这两项技术。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已经有很多文章论述过,这里不再介绍。干扰消除技术实际上是多用户检测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采用2~3级干扰消除器,容量可增加30%。

另外,W- CDMA系统采用了精确的功率控制,即采用基于SIR(信噪比)的开环+闭环的功率控制方式,在业务信道帧中插入功率控制比特,插入速率1.6 kbit/s,比IS-95的功控速率增加一倍,可以跟踪一般的快衰落过程。

(2) CdmaOne系统

CdmaOne是Lucent、 Motorola、Nortel、Qualcomm和三星联合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是从IS-95和IS-41的标准发展而来,因此它与AMPS、DAMPS和IS-95均有较好的兼容性。同时,又由于它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使其能完全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IMT-2000/FPLMTS的要求,其无线接口参数如下:

载波带宽:5 MHz(可扩展为10/20 MHz)

扩频方式:采取直接扩频或多载波扩频;

扩频速率:3.6864 Mchip/s;

扩频码长度:可根据无线环境和数据速率而变化;

帧长度:20 ms;

时隙长度(功率控制组):1.25 ms;

调制方式:下行QPSK,上行BPSK;

功率控制:开环+闭环方式(功控速率800 bit/s)。

CdmaOne扇区内采用连续导频信道广播,能提供独立于传输速率的功控、定时和相位纠正,能以较小的复杂度提供基站的快速捕获和邻近基站的快速搜索。与IS-95相同的短码结构加上Walsh函数使信道之间正交,高速(800 bit/s)前向链路功控使前向链路平均发射功率最小化。

调制方式采取多载波方式和直扩方式。这两种方式有相同的信息传送率和实现复杂度。多载波CDMA链路在5 MHz带宽内有3个1.25 MHz CDMA载波,10 MHz带宽则有10个1.25 MHz载波。多载波CDMA前向链路信号与IS-95前向链路信号正交,编码后的信息符号同时在多个CDMA载波上传送,由此带来的频域分集等效于将信号扩展到整个带宽。导频信号在IS-95与多载波业务信道重叠时可以共享,在相同的频段允许前向链路容量在IS-95和宽带用户之间动态共享,继续支持低成本/低功耗的IS-95手机用于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

直接扩频链路扩频速率为3.6864 Mchip/s,采用256位的Walsh码。Walsh码的长度可根据无线环境和数据速率而变化,在信道速率为9.6 kbit/s或者14.4 kbit/s时采用256位Walsh码;快速移动的用户可限制Walsh码长大于等于16位;用户在无线信道情况较好时,可采用 4位的Walsh码以实现最高的数据速率。

转贴于

(3) TD-CDMA

UMTS是ETSI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提出的解决方案,目前又分为 2个子方案即由德国的kaiserslautern大学、西门子公司、阿尔卡特公司提出并得到GSM网络运营者支持的TD-CDMA系统和由NTT DoCoMo、爱立信公司、诺基亚公司提出的W-CDMA系统。

TD- CDMA可以单独运营以满足ETSI/UMTS和ITU/IMT- 2000的要求也可双模工作向后兼容GSM900和DCS1800,使第二代GSM900、DCS1800系统可以平滑过渡至IMT-2000,从而可以利用现有的GSM网络设备,节约了投资,其无线接口参数如下:

每载波带宽:1.6 MHz;

每载波时隙数:8 slot;

帧长度:4.615 ms;

时隙长度:577 μs;

单位时隙信道数:8个;

单位时隙传信率:8/16 kbit/s;

特征码扩频码长度:16 bit;

单位载波信道数:64个。

从TD- CDMA的接入方式可以看出其兼有TDMA和CDMA的特点,是以 TDMA为基本框架在每个时隙传送具有正交特征码的多用户信号,好处是能利用TDMA、CDMA的优点并克服各自的缺点且与GSM有较好的兼容性。TDMA的优势是已经通过了大量用户的试验和有全球最大的用户数;而CDMA的优势是可灵活提供可变速率业务和多径分集能力。单位载波信道数的增加所带来的好处是对于同样的小区用户数而言,收发信机个数降低,最多可达8倍,从而可降低基站设备的投资。

TD- CDMA中的扩频调制不同于DS- CDMA,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既可适应于GSM中所采用的QPSK/GMSK方式,又可适应于多载波CDMA和脉冲压缩(Pulse Compression) CDMA,从而确保了对GSM系统的兼容性和对新技术的开放性。

由于TD- CDMA系统接入方式的特殊性,从时域上已大幅度降低了多址干扰,加上小区复用系数为 3,又从空间上隔离了部分多址干扰,仅考虑上述2项就比直扩CDMA要优越。另外,由于TD-CDMA用户数少,每时隙最多为8个信道,共有16个特征码字表示的信道,多用户信号是同步的,从而决定了联合检测(即多用户检测)容易实现,且可进行最大似然检测以达到多用户检测的性能极限,大大降低了多址干扰。而在直扩CDMA中(如IS-95),由于反向信道异步和用户数多的特点使得多用户检测难以实现。

3 三种方案的性能比较

这三种方案都是根据ITU的IMT-2000系统框架要求,结合原有的系统及近几年移动通信领域的新技术,能够在2000年左右推出商用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下面我们从几方面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案。

(1) 利用CDMA技术的程度

CDMA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小区复用系数为1,利用多径能力,可变扩频增益,多用户检测,软切换,软容量。TD-CDMA、W-CDMA、CdmaOne对CDMA技术的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如表1所示。总的来说,TD-CDMA较差,这是因为TD-CDMA系统要与GSM系统兼容,小区复用系数为3,降低了频谱利用率,并且因为扩频带宽只有1.6 MHz,所以并不能充分利用多径,降低了系统效率,并且软切换和软容量能力实现起来很困难,但因为每个时隙内最多只有8个用户,所以采用联合检测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对干扰抵消能力强。

表1 三种方案的比较 W- CDMA CdmaOne TD-CDMA 小区复用系数 1 1 3 利用多径能力 好 好 差 软切换 好 好 困难 扩频增益 4~256 4~256 16 多用户检测 困难 困难 容易 软容量 可以实现 可以实现 无法实现 (2) 同步方式,功率控制和支持高速业务能力

目前商用的CDMA系统(IS-95),采用64位Walsh正交扩频码序列,反向信道采取非相干接收方式,成为限制系统容量的主要问题,所以在第三代系统中反向链路普遍采用相干接收方式。W-CDMA系统采用内插导频符号辅助相干接收技术,两者具体性能目前还较难比较,涉及到接收机的结构及实际环境限制,但前者在车辆移动速度较快时,会跟踪不上快衰落变化,性能恶化。另外,CdmaOne系统需要GPS精确定时,小区间要保持同步,对定时系统要求较高;而W-CDMA和TD-CDMA系统则不需要小区间的同步,可适应环境的变化,可在室外、室内、甚至地铁中使用。TD-CDMA系统继承了GSM900和DCS1800正反向信息同步的特点,从而克服了反向信道限制容量的瓶颈效应,而同步意味着正反向信道均可采用正交码,从而克服了远近效应,降低了对功率控制的要求。

CdmaOne系统采用与IS-95系统相同的开环加闭环功率控制方式,功控速率为800 bit/s,W-CDMA系统采用开环加自适应闭环功控方式,功控速率增加到1600 bit/s,效果有较大提高,可以抵消一般快衰落的影响。TD-CDMA采用了联合检测进一步消除了多用户干扰,使得上行链路用户之间功率相差很大时仍能有效地解调信息即克服了远近效应,带来的好处是为了克服瑞利衰落(快衰落)的快速功率控制不是必须的,而消除对数正态衰落(慢衰落)的慢速功率控制仍有必要,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功率、延长移动台的电池使用寿命和提高业务质量。由于对抗快衰落的能力较强,TD-CDMA可以支持高达每小时500 km的移动体的通信,这在现代移动通信中是至关重要的。而直扩 CDMA对于高速移动通信的支持能力较差。

W-CDMA系统在5 MHz带宽中可提供16 kbit/s、32 kbit/s、64 kbit/s、128 kbit/s等多个传输速率。当信息速率超过128 kbit/s时,W-CDMA系统可分配多个码分信道给用户进行复用,采用并行传送方式可提供384 kbit/s(128 kbit/s×3),并且可容易地实现室内2 Mbit/s的信息传送。CdmaOne系统可通过多载波传送或复用码信道,实现较高速率的信息传送。 TD-CDMA提供综合业务是通过无线电资源的复用,可采用在每个时隙内的多码传输和时隙合并方式,为了达到2 Mbit/s的峰值速率需采用16进制的QAM调制方式,当移动台的传信率较高时需要较高的发射功率,又因为采用与GSM系统相同的TDMA时隙分配方式,所以无法充分利用系统资源,造成浪费。

(3) 与已有系统的兼容性

CdmaOne系统将IS-95从一个话音、低速数据系统改进为一个无线多媒体系统,使之能提供基本满足IMT-2000要求的容量和服务,优化了话音和数据业务,能支持高速率的电路和分组业务,提供平滑地向后兼容性(与 IS-95),其网络结构和软件均从IS-95系统发展而来,N× 1.25 MHz信道带宽与IS-95已经使用的频带兼容。TD-CDMA系统与GSM有相同的帧长度和时隙长度,将GSM或DCS1800的网络作相应扩充,即可实现与TD-CDMA系统的兼容,在与公网的接口上则向ATM过渡,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W-CDMA系统,与第二代及在第二代基础上开发的PCS及PCN系统不兼容,需要单独的基站和移动台子系统,需要全面安装系统设备,所以初期投资要大一些。

4 未来的发展趋势

ITU为 IMT-2000/FPLMTS系统提出的时间表是:1998年底完成无线传输技术的选择,1999年完成标准的制定,2000年以后开始商用。现在以日本、欧洲和美国电信公司为主的联盟已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决定最终结果的不仅是技术的先进,还有成本、系统的复杂性和市场需求,具体如下:(1) 市场需求。IMT-2000商用系统将在2000年左右推出,会在以后十年内逐渐占领市场,所以要研究今后几年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需求,IMT- 2000应能够提供那些业务。(2) 成本和系统复杂性。成本取决于系统本身的投入,及与已有系统设备的兼容性。从初期投入来分析,W-CDMA系统采用了一些新技术,要设计全新的基站和移动台,及整个网络结构,所以投入要大一些。(3) 技术先进性。运营商希望以较少的基站覆盖较大的区域,并且提高系统容量。从整体的性能来衡量,W-CDMA因为设计比较超前,可提供更多的业务、较大的系统容量而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TD-CDMA系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无法充分发挥CDMA技术的优势。

由于目前的移动运营商已在现有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因此必然希望将自己目前的系统平滑过渡到第三代系统;另外,欧、日、美电信公司都希望在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因此,国际电联很难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极有可能几种方案共存。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有可能成为IMT-2000标准的三个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候选方案,比较了其技术特点。我国应积极参加国际电联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方案论证过程,并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尽力摆脱专利问题的困扰,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提高中国电信业的独立性和与国外电信厂商的竞争能力。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移动通信;互联网;优势;发展

研究表明,随着人们进入数字时代步伐的日益加快,当下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毫无争议成了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亟待挖掘的两大行业。越来越多的人期望在使用移动通讯的过程中能够快捷的与互联网相对接。令人欣喜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刚好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求,这是由于其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才更显得引人注目,了解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从而探索出实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的有效策略,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1 移动互联的技术优势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是结合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优势的一项新兴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它不仅仅有效的实现了对两大支柱产业的技术成果融合,更直接方便了用户群体的使用,更加的人性化、科学化。具体来讲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从携带上来讲,移动互联网使用更加的方便,由于移动设备本身所具有的高便携性这一特征,移动互联网本身也具有便携性这一特点,和传统的利用电脑上网相比,上网的时间、地点局限都被大大的破除,人们能够实现在任何地点时间随心所欲的上网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二,更加注重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由于传统方式的上网都是利用电脑才可以进行的,这就在客观上造成用户上网的时候十分容易被过往的人观看到其在做什么,不仅仅如此,电脑互联网本身所具有公开透明开放的内在特点,使得PC端系统的用户信息很容易就备查找到,相比之下移动互联网用户将不再需要把属于自己移动设备上的信息告知给他人,也不一定非要进行信息共享,这就为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做出了一定的积极努力;最后,在实用性上,移动互联网在使用上也更加的方便,移动互联网能够创造条件用户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两者相融合的方式来完成他们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上尤为便利。

2 实现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要促进移动互联网这一新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好更快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外部政策环境的有效倾斜,更需要通讯领域自身的努力。笔者以为,从外部环境上讲,工信部对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移动互联网能够更好更快发展的必要外部环境,关系着其作为一种新型技术,能否得到国家政策上支持与认可的程度。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努力。其次,在于我国通信领域自身,众所周知,我国的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相交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事物,其出现为我国通信领域早日走入世界先进行列带来一个新的契机。

为保证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以及推动下,快速的发展。笔者以为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大下功夫:第一,加速信息网络建设的全面升级,尽快的建立起能够全方位覆盖我国国家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只有基础设施落实到位,才能够保障可以有更多的用户能够真正地享受到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才可以为权利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持。因此,移动公司需要尽快的建立起发展规划,并投入大量的精力放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有条不絮推进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注重推行第四代移动通信试验,确保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能够在基础设施过硬的条件下,顺利推行。这是移动互联网得以顺利被用户接纳、让广大用户享受到便利的首要条件,更是要顺利推行新业务的必要前提准备,只有在这一方面将各项工作做好,才能保证以后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第二,创造各种条件,积极推进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并不断地为其创新发展作出努力。由于移动互联网上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其提供的各种服务与应用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造成在现实应用中,其比较优势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通讯领域必须将重心放置在推动基础通信业务快速转型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捷优势,在大力挖掘、利用应用平台的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下,通过推动各种新应用的出现,诸如导航APP、打车APP等等,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广大用户可以很明确的获得移动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传统互联网难以兼具的优势之后,增加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认可程度,使他们能够认可移动互联网、接受移动互联网,从而使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只有在有利的外部动力下,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而十足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用户,只有其本身所提供的各种应用真正的满足用户需求,广大手机用户才能够接受它、使用它,这是关系着移动互联网融合效果如何的核心指标,因此,必须着力建设起技术开发部门,在进行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探索出符合客户心理需求的应用应该是各项工作的重点。

依照权威机构尚普咨询在2012年对外公布的《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深度调查与研究投资咨询报告》,我们可以发现,截止2011年末,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目已经远远超过4亿,而且其数目还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有着一大批的潜在用户,通过各方面努力,积极建构起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相互结合的外部环境,不仅仅是服务中国用户的客观需要,也是通讯领域要自我完善、快速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求,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通信基站;面临问题;解决方法

0.前言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移动通信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用户数持续增长,移动用户普及率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并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作为移动网络的基础单元, 基站是移动运营商业务网投资的重点。然而,近年来在基站选址和建设方面移动运营商面临两难的境地,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运营商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以不断完善网络覆盖。但随着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移动基站选址与建设过程中运营商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关于基站环保方面的投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基站建设面临的问题

1.1社会环境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各地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居民区、写字楼、商业大厦等楼宇的新建和道路的建设日新月异,而旧城区改造也会迫使原有的基站拆迁。这些无线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无线网络信号的较大变化进而带来通信质量的降低,同时,移动用户数量及业务类型的增多也会带来网络覆盖和网络容量的变化。为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和扩容网络,运营商需要不断增加基站。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划中并未把基站作为必要的通信基础设施预留建设位置,运营商必须与城市规划、市政、环保部门协调,征得他们对建站的支持,再与各类建筑物的业主或土地使用者商谈租用建站事宜因谈判的主动权在业主手中,运营商往往不得不付出较大的谈判成本,尽管如此,符合网络规划要求的理想站点也未必能得到建站许可。

1.2人文环境

人们在对移动通信服务要求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加之一些群众对基站辐射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担心基站辐射对人体可能造成伤害,进而排斥通信基站建设。

1.3技术环境

基站历经多年建设,设备集成度逐渐升高,但室外的天线部分几乎没有太大的改进。基于对辐射的担忧,群众对于庞大的天线总是心有余悸。虽然近几年兴起的美化伪装天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视觉冲击,但因为造价较高且城市规划中无强制性要求,并不是每个运营商都普遍采用。建筑物上的“天线林”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群众对电磁辐射的担忧,也影响城市景观。

2.解决基站建设问题的方法研究

解决建站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策略减少或排除基站建设过程中的阻挠,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2.1对站址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合理的基站布局规划是基站建设的前提。考虑业务的发展,在布局规划上应考虑长期规划,建议以满足一年的业务发展需求为原则确定目标站址,实施中再根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按比例推进。鉴于选站的难度和成本逐年上升,规划应以小容量大覆盖为原则,便于后期扩容,即使个别站点难以建成,也可以通过周围基站来解决覆盖问题。同时,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室内综合覆盖系统的建设,紧密跟踪楼宇建设进度,应在楼宇投入使用前建成基站。大型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的室内覆盖基站的建设非常重要,解决好室内基站建设可以大大减轻室外基站建设的难度,并可分担较大的话务量,解决深度覆盖的问题。

在规划方案上,对于话务量较高且难以选择基站站房的密集街道区域,应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可以考虑以室外型的街道站、光纤拉远以及伪装路灯的方式建设。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类基站设备的选择及适用场景,配套设备的配置原则及适用场景,天馈系统的选择原则和安装方式等因素。除此之外,在基站规划的投资构成中,除考虑主配设备、天线铁塔、租购建机房等成本外,还应考虑选站成本,因为这部分成本在基站建设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2.2推行景观化基站建设,降低群众顾虑

景观化基站建设的核心是推广景观塔及美化天线的使用,与基站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将基站铁塔、抱杆、天线进行美化或伪装。景观基站可以有效地改变基站视觉效果,一方面可以降低居民对电磁环境的恐惧,减少建站的外界阻力,另一方面美化天线的应用,既美化了城市, 在申报基站规划时更容易得到城市规划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认可,又倡导了移动通信绿色环保的理念。景观化基站将是基站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的经验表明,景观铁塔及美化天线相比传统铁塔和天线在基站建设中的优势已逐渐显现。应该注意的是,在居民区对天线进行美化伪装的同时,应对天线进行包裹伪装,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施工次数、缩短施工周期,避开扰民时段。

2.3积极宣传基站绿色环保建设理念

事实上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健康水平,群众产生误解的原因是我们宣传得太少或宣传方式过于理论化,缺少直接的感性认识。宣传时应注意采用大众易于接受的多种方式例如与电磁炉、微波炉、电视机所发出的电磁辐射相比,或通过参与测试、体验,或通过专家论坛、科普讲座等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消除恐惧心理。另外,还应加强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使政府和监管部门加深对网络架构以及基站建设服务于信息化需求的了解,向监管机构提供网络技术和基站建设方面的技术信息,使监管机构了解基站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争取他们对基站建设的支持。

2.4标准化基站建设,提高建站效率

推行标准化基站建设便于统一建设标准, 便于配套设备的集中统一采购,便于设计、施工的流水化,可有效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建站效率。基站标准化应从机房、配套设备、铁塔、设备安装、施工监理等方面形成一整套标准化体系。

3.展望与建议

3G的建设我们还需要建设比2G还要多的多的基站,那我们就需要对基站的建设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设备进行对应的改造。来符合未来基站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建设基站的初期,我们肯定是认为,基站建设在大楼的屋顶上是最合适的。但是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了,同时协调的也越来越困难。那未来基站从屋顶逐步下地估计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那我们可以分析,3G的频率比较高,覆盖的范围也很小,这样城市中的基站会很多,同时因为室内覆盖的大范围建设。基站的主要覆盖功能就集中在道路和室外覆盖为主了。

那我认为未来基站下屋顶后最好的基站建设位置是,城市中的灯杠,理由如下:

3.1高度够

很多城市中的照明灯杆高度基本符合基站无线覆盖的要求。

3.2数量多

城市中每20米就有一个灯杆。

3.3有电源

都有足够的电源供应。

3.4容易协调

比起分布在不同物业的屋顶比较,协调灯杆只需要协调市政就可以了。

所以未来我们的移动通信基站的设备就要做如下要求:

(1)重量轻。

(2)可以挂在灯杆上。

(3)传输简单。

(4)天线容易安装在灯杆上。

(5)不管是天线和基站都越来越象一个灯。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范文6

古人把20岁看作成年,可行冠礼,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但是,“弱冠”之年的中国移动通信,却已经强壮得举世瞩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告诉记者,电话机、收音机和电视机从发明到5000万用户分别用了90年、35年和15年,但GSM网络用户不到5年的时间就达到5000万,而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更是在20年间从零发展到5亿多户。

20年间,中国在世界移动通信版图上的地位,从不入流到规模遥遥领先,从无人问津到举足轻重,这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欧洲3G牌照拍卖之后出现的那种财务危机,为什么中国没有像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那样出现长期的移动通信发展停滞,为什么手机会在今天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什么整个产业链是百花齐放而不是片面的某一领域增长?

一个增长“奇迹”的诞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既有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也有产业界自身的主观努力。邬贺铨院士认为,这一发展速度首先在于移动通信的个人化和随时随地的方便性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其次是集成电路和通信的技术进步使成本大幅下降推动了移动通信平民化,手机得以成为除电子表外最广泛使用的电子产品。除此之外,移动通信是我国最早引入竞争的电信服务,竞争促进了网络的覆盖和用户的普及,运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制造业等整条产业链。

而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则认为,企业自身的努力不可忽视,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固然得益于其优良的“资源”、“资产”及“机遇”优势,但根本上还在于其十年铸剑、苦练内功,一步一个脚印,深化内部管理、再造业务流程,以MonTernet为中心,结合国情、细分市场、创新增值,深入完善业务支撑系统,全力推行品牌战略,实现了“全面超越”。

回顾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会发现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最迅速的20年,并且总是能在适当的时机做出适当的选择:当模转数的关键时刻,我们选择了GSM模式,事后证明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一种通信制式;在移动通信市场刚刚开始加速的时候,中国联通又适时成立,有效带动了市场良性发展;我们的资费与监管政策总是能帮助产业成长,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走过弯路和回头路……

但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种“幸运”又何尝不是智慧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通信产业发展是有几条基本脉络的:通过拆分重组等手段,形成适度监管下的有效竞争;对技术的适时而不是超前或者滞后应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服务与业务的兴起,提升用户的感知,取得认同;海外上市,国企改制,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破土而出,艰难成长,打破垄断,改制上市,拆分重组,寸土必争,竞合发展……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成长,实在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有太多的经验可以总结。

然而,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产业就可以长治久安。如今,作为我国通信技术创新代表的重要国际标准首先出自移动通信领域,TD产业正在形成,移动通信的运营和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加快。邬贺铨认为,展望今后20年,宽带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移动通信更具挑战,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移动通信也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人们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渗透力和影响力的行业,观察移动通信的未来,不但要看其收益,也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但要看其昔日的成绩,也要看其对将来的准备。

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瞪羚,当太阳再次升起时,最好重新开始奔跑。

主题词1有效竞争

中国电信业20年的改革进程中,打破垄断,引进适度监管下的有效竞争一直是改革的主要思路。

客观地讲,电信市场格局虽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一变再变,但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运营商们也愈发认识到过度的排他性竞争,并不能带来好的效果。

电信业和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信息通信具有非常显著的外部效应,因而电信业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场自由竞争。在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机制后,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必须依靠政府,否则就难以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形成客观公正的竞争环境,应在有效竞争前提下辅之以必要的政府监管。电信管制的目标任务必然与产业发展阶段和市场竞争情况相互适应,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即使在磨合期之后同样需要管制政策确保实现有效竞争。

近年来,移动对固网的替代越来越明显,这给既有的电信监管政策带来了巨大挑战。区别于以往的不对称管制,竞争性监管主要是为了防止运营商的反竞争协议和滥用优势地位的情况,它通过事后的调查和取证,来对反竞争行为做出处罚。因此,实施竞争性管制政策可以有效地保持市场的发展活力,促进企业改革创新,提高电信市场的“可竞争性”。

随着电信业的发展已经步入融合时代,新形势下的电信监管将充分考虑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以及整个电信行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来有效配置资源,使有限的电信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许婷)

主题词2技术应用

对一系列新技术的适时应用构成了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1987年,我国公众移动通信起步,最初采用的是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技术。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截至1994年我国总共才发展了600万移动通信用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推出了GSM数字移动通信体系,并于1991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90年代初,CDMA技术也开始渐渐成熟。原邮电部从1994年开始酝酿新型技术标准的引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邮电部决定上马GSM系统,来解决当时中国刻不容缓的移动通信发展问题。良好的时机、正确的技术选择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让此后几年的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发展,用户数连年翻番,网络扩容速度快得惊人,一举成为世界上移动通信用户数最多的国家。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2003年3月,中国联通开通了CDMA1X网络。中国移动通信全面进入2.5G时代。从2代网络到2.5代网络,移动通信开始具备IP数据通信能力,此后,我国移动运营商基于2.5代网络,进行了大量数据业务创新,彩铃、彩信、音乐下载、WAP等业务纷纷涌现,并成为运营商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移动通信的商务模式也日益多元。现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值业务收入都超过20%,我国也成为全球数据业务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李传涛)

主题词3重视用户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服务与业务水平,是移动通信得以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以中国移动为例,从“全球通”、“神州行”到“动感地带”、从根据业务本身的特性来制订业务销售方案,到以目标客户年龄段不同需求划分的客户服务战略,看似单纯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移动正在从被动服务向主动营销转型的服务演进。

在成熟、开放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下,运营商彼此模仿与学习对方的产品和业务的现象不可避免,以技术为支撑的电信产品也完全可以由这家复制到那家的产品体系中。当各运营商提供的近似的产品发展成熟后,在性能和使用上的区别也就会趋于淡化。只有满意服务和不断创新能给企业带来忠诚的客户。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认为,当移动市场已进入成熟之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增强电信客户满意度的手段已经渐显其无力,运营商对客户提供的服务转而成为日渐关注的竞争焦点。

近年来,中国移动通信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影响力和轰动效应之大不亚于业务创新的服务创新,相比以前,这些创新的服务措施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也更细致。(郑大海)

主题词4宏观经济

20年来,我国移动通信持续高速发展。除去技术进步和一代通信人的努力拼搏,国民经济20年间的稳定增长也为移动通信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7年,我国GDP(国民生产总值)仅有11962.5亿元。当时,全国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数不到半部,移动电话更是天方夜谭。此后,随着经济改革、搞活政策的陆续推出,商品经济在全国各地迅速成长起来。这也加快了移动通信的超常发展。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较快,GDP的年增长率为10.1%。而移动通信也迈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同期移动电话用户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3%。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日渐上升,人们对手机和移动通信服务的消费欲望也日趋强烈,移动通信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2006年,全国GDP已经达到209407亿元,相当于1987年的17.5倍,而当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总数超过了4.6亿户,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的人口数,移动通信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2006年我国信息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5%,其中移动通信收入达到3064亿元,占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47.3%,而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数据再次提升到48.41%。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王冀)

链接小数字勾勒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今天,让我们用这些小数字或许能勾勒出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2万基数――难测2000年高峰

和现在人们热衷于预测未来中国3G用户数量一样,在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初期,很多人都通过预测世纪之交2000年的中国移动用户数来展望未来。1987年,当固网通信还如日中天,移动的总用户数只有12万。即使到了1997年,很多人还预测2000年中国移动用户数将“高达”3800万!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看,2000年超过8000万的中国移动用户数证明了当时所有预言家的保守。

1毛钱――实惠短信筑就辉煌

现在中国最火的增值业务非短信莫属,据信息产业部统计,仅2006年中国短信的业务量就达4300亿条。1毛钱1条的短信正是因为当初“实惠”的定价成就了现今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