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1

(一)人力资本生产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和干中学,通过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形成的。一般来说,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进步传导的,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而技术进步是由人力资本推动的。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生产效率,即人力资本形成的内部效应,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使资本的收益率提高,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力资本越多,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增长也越快。而且人力资本形成的外部效应通过提高其他要素的生产效率,克服劳动和物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的限制,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二)人力资本合理配置是人力资本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产业结构转变和优化的基础

人力资本自身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本必须流动。通过流动配置,人力资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愿,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调剂余缺,解决结构不平衡问题,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机结合。

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一方面旧的传统物质产业不断萎缩,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新的人类自身生产和知识生产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种转变的顺利实现以人力资本的不断形成积累和合理配置为前提。

(三)人力资本的使用与价值实现是经济增长的现实高效能

人力资本的生产形成和流动配置是经济增长的潜在高效能,而将这种潜在的高效能转变为现实的高效能就离不开人力资本的使用和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后一个问题可能比前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人力资本再多而得不到充分利用,那也无济于事,将对人力资本造成极大的浪费。然而,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人力资本价值能否得到实现。人力资本在生产领域与物质资本结合,通过改变物质资本的形态和功能,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物质资本的范围,创造出新的、更大的价值,通过蕴含着增值价值商品的出售,人力资本价值得到实现,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发展的制度基础

(一)人力资本和制度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存在经济增长的可能性。然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将会面临种种制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制度。从根本上说人力资本和制度共同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离不开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通过制度起作用。

首先,制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选择活动,其主体是通过人实现的。制度作为一种协调人类社会行为的安排方式,是以人类社会的主体,对作为行为主体的每个人进行约束的方式。制度安排作为外因条件,通过所针对的行为主体人起作用。进一步说,人力资本作为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制度是人力资本形成和配置的规则,如过人或者人力资本不存在,制度失去了主体和立足点,作为人力资本规则的制度就不存在。可以说制度是人力资本的产物。一方面,人力资本是制度的源泉,决定着制度的结构、有效性及其演化和变迁。从制度的变迁来说,制度和制度变迁是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和转化形态,人力资本引发制度变迁。

其次,人力资本受到制度的规范,制度起到激励和约束功能,决定着人力资本的实施特征。制度决定人力资本的形成和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力资本的活动范围、层次,如形成和配置的数量、方向和速度,使得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发挥的实际效果存在差异。同样的人力资本,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作用不同。好的制度激励人力资本的形成和配置,可使人力资本合理配置而增值,落后的制度压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配置,可使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贬值。

(二)构建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发展的制度体系

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得以有效组织而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将人力资本与制度整合到经济增长中,立足人力资本,利用制度分析来研究,建立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能够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在对制度的解释的基础上,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制度的构成结构,我尝试把制度进行细化来理解本文"制度",本丈的制度体系为:第一层次,与社会形态相对应的"社会制度",这是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基础制度,涉及国家的所有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主体是政府;第二层次,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制度,主要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经济增长不同的配置效率,具体到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如何结合,其主体是市场;第三层次,体现经济体制的具体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化,保证资源配置方式有效贯彻和实施的一般制度安排。落实到人力资本的具体组织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形成、配置、分配制度,其主体是企业。政府、市场与企业三种制度安排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互为条件的。全面的、深刻的制度变迁表现为以市场为中介的企业产权制度、政府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人力资本发展的具体制度条件为:

首先,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是人力资本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市场价格体系能够准确地给出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信号,有利于人们了解和决策,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配置和使用。

其次,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以市场为中介的企业制度。人力资本形成和配置有赖于产权的界定和保扩。微观基础的核心是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在企业制度中承认、确认和明晰人力资本产权,提高人力资本形成的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从制度上为人力资本形成和配置实施有效的激励,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刺激。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虚拟经济重构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抵押资产的90%是房地产)。前者是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是否市场经济无关,后两者则是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这两个功能。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引发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产可以迅速通过房地产信贷的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这总是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而基本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带来泡沫经济的风险。可见,房地产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把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的部门之一来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性。

然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房地产(realestat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实物资产(realassets),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现实经济中的“房经背离”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异象”又说明了仅把房地产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当今经济虚拟化的现实出发,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定价方式越来越普遍,整个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部分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应地,虚拟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称呼有很多种,但是它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看法却是共同的。虚拟经济概念的本质意在概括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础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它是观念支撑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而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无疑属于虚拟经济系统。

可见,虚拟经济理论重视预期和心理活动、不确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由成本支撑的实体经济系统和由心理支撑的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其行为基础的特殊的经济运行关系,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其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就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虚拟经济中的所有运行特征、运行规律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与资产的这种特殊定价方式有关。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研究也是从资本化定价方式入手的。有关的研究如下:

1.关于房地产定价方式的研究。刘骏民(1998)指出:如果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狭义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也要包括房地产。随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虚拟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房地产虚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房地产存量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结构等影响房地产虚拟性质的主要制度因素)。

2.关于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研究。郭金兴(2005)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房地产具有稳定经济的内在机理。房地产价格的长期增长趋势可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而房地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对稳定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王国忠(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在整个区间内存在双向的影响机制,房地产价格对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价格指标都有着单向的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波动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及实物生产价格的波动。这说明作为虚拟经济的子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产部门看成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然后再来考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发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鞠方(2005)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进行新的解释。进而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正是由于这种“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异象”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

在认识到房地产的虚拟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刘骏民,2003),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这种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①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这是从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的角度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的研究。②对房地产自身的稳定性的研究。首先,从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强波动性入手,然后,对房地产这种虚拟经济成分自身的稳定性进行研究。③从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说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④从资金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种资金流包括货币资金流和信贷资金流。分析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波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由此,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图大致如下:

三、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意义

在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房地产虚拟性质与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体而言,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强调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功能,从而将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房地产,考察资金在这些领域中转移流动的规律及其影响;第二,强调房地产作为资产的虚拟性质和可能的房地产引发的泡沫经济的风险。这种从市场经济功能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正确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有效解释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异象”,只有在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会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会对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虚拟经济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产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服务。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财富分配效应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国的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不仅会导致房地产业衰退,还会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认识房地产虚拟性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金融安全、投资决策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AlanGreenspan.New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beforeasymposiumsponsoredbythe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inJacksonHole[R].Wyoming,August27,1999.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D].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2).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3

 

一、民商法与经济法价值之概述

 

价值是用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意义或客体的有用性。法的价值指的是法通过它的各种规范和调整所追求的目标,它是法律体系的核心所在。民商法以民事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制度为核心,主要调整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财产流转关系。其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原则。民商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是私权利的平等保护和意思自治,同时它对权利也做出了一些限制,但其限制的根本目的仍是为了协调权利间的冲突,使得自由可以更加充分地实现。经济法是国家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是为了调整国家在组织管理和市场调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而存在。经济法的价值主要为实质正义、社会效率、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和谐,它们在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的。

 

二、民商法价值与经济法价值之比较

 

(一)正义价值之比较

 

在正义价值方面,体现民商法正义价值追求的主要是其平等、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民商法的核心,对其他原则起着指导作用。民商法赋予每个独立主体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注重个体的机会平等,追求的是一种个体的公平和形式正义。其提倡对各主体不实行差别待遇,以保证人们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以自身实力和努力能获取与自身相对应的利益。

 

然而,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人的禀赋、条件等都不相同,会出现平等机会下的不平等,进而出现不正义的现象。这样,实现正义的民商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经济法认为有必要根据不同的社会关系实行“差别待遇”,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法律调整以实现新的正义。因此,经济法所追求的是实质正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

 

(二)效率价值之比较

 

从民商法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中可以看出,两法都将效率作为其重要价值,但他们的关注角度有所不同。

 

民商法的效率价值是经济人利益在法律上的体现。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市场主体都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民商法将这种行为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规定了下来,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着眼于微观的效率。它强调自愿、自由的原则使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民商法在保障经济人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上文所述,民商法希望通过维护个人的利益使社会整体效益得到增加,然而在实践中,个体效益和效率的追求并不一定导致整体效益的提高。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民商法所保障的市场机制并不总是有效率的,而经济法作为干预经济的法律,其关注的是社会总体效率,恰好可以对市场的非效率情况进行矫正。

 

(三)秩序价值之比较

 

秩序是民商法和经济法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但由于两者的宗旨不同,秩序在经济法上显得更加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法的根本作用是保证各种合法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从事经济及其他活动,因此,它仅仅建立了最基本的主体制度和相关权利制度,通过调整私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间接保障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

 

与民商法不同的是,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在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它维护的是宏观经济秩序,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行政权力介入资源配置,制定一系列调整市场秩序的干预性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法弥补了民商法对于经济秩序保障的不足。

 

(四)自由价值之比较

 

民商法是最主要的私法制度,意思自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其对自由价值的追求。民商法的规定使得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能够以自己的真实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该法律中绝大多数规范为任意性规范,赋予了当事人极大的自主权。但是,民商法所进行的保障是一种消极自由的保障,其确认个人经济自由权利的目的在于排除他人干涉,力图在确保自由市场的限度内,使市场主体不受干涉。

 

从表面上看,经济法上的自由似乎是被限制和压抑的,实质上,经济法是为了体现自由价值而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尽管经济法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对个人自由的牺牲,但这种牺牲必然是建立在理性的价值及法益衡量基础上的,它是通过限制某些主体的自由来实现更大范围的、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整体的自由。它强调国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摆脱“守夜人”的角色定位,是对积极自由的保障。经济法通过对这种自由的保护,有效平衡了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生活的作用,使社会经济得以良好发展,最终实现对整体经济自由的保障和促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超越了民商法的消极自由观念。

 

三、结语

 

民商法和经济法都是对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进行规制的重要法律部门,民商法侧重从微观方面,通过保障社会个体的机会平等,保护自由交易,以提高效率,促进人们利益的增加;经济法主要从宏观方面减少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重视整个社会利益的增加,促进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现代的市场经济,既不是完全的市场调节经济,也不是纯粹的政府干预经济,而是两者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民商法和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们既相互区别又有着紧密联系,从法律价值的角度来看,民商法是经济法产生的基础,经济法是民商法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活动之中。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4

同是500强,差距在哪里

我国每一年都会公布“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很多企业也将这作为一项殊荣来看待,为此沾沾自喜。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500强同世界500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达14.14万亿元、资产总额达41.17万亿元,但营业收入只占到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9.32%。这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快速上升的地位相比,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明显不相匹配。

从我国大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存在这样一个显著特点:在垄断性行业中,垄断性国有企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竞争行业中,与世界500强相比,中国大企业则普遍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偏低。从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的比较来看,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500强企业大部分所属行业是竞争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计算机应用与服务、贸易、金融、制药等行业,从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它们是这一波或者下一波世界经济的主流。而我国500强企业则主要被垄断行业所占据,大多数是中央直属带有行政垄断特点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如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中国工商银行等。

从我国大企业的创新活动看,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十分明显。据统计,早在1997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榜中前10名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2%~27%,世界500强的平均数据也达到了5%~10%。国际企业界的一个公认标准是研究开发费用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才具有竞争力;达到2%,仅够维持运营;不足1%则难以生存。据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最新数据,提供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中,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了2%。可见,即使是中国500强企业,其研发投入水平还没有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与世界500强企业难以相比。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真正能够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大多数并不是依靠创新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多是通过行政垄断方式获得其市场地位。

中国目前已经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中国企业原创性技术创新的严重不足是其抹不去的伤痛,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

创新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指出,“现代的产业垄断,已经从资本垄断向着技术垄断的时代迈进”。国际产业竞争地位日益由技术垄断的地位所决定,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性力量,没有创新的大企业对于经济的增长不会带来任何推动力量,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企业的创新动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是我国大企业规模不大、创新不强的根本原因。

从西方市场经济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经历了这样的历史演变: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市场经济体系与制度并不完善,创新都是由某些行业先行者进行的偶然的、间断的、发生在个别企业的活动。由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因此,这种不确定的创新活动会导致经济增长较大的波动。即如果经济中出现了一种重大创新(如汽车的出现),会带动经济实现迅猛增长;在此之后,如果没有后续的重大创新产生,经济增长速度会因此下降。

市场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市场体系与制度逐步深化与完善,一些行业的创新先行者凭借其创新优势,规模不断壮大,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某些行业出现了作为领导者的大企业,并逐步演变成几家寡头型大企业掌控行业发展的现实。

市场制度的完善使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根本作用。市场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经济利益上的激励获得效率。即通过给那些效率更高、产品更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企业提供更高的回报。这种机制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尤其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寡头大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寡头竞争中,创新事实上决定了其生死存亡。

正是在市场机制的压力之下,大企业开始认识到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并接管了创新的过程,将创新活动从初始阶段的间歇且不确定的发现过程,转变成其接近于常规化的内部事务。这一过程被称为创新的常规化。事实也正是如此,据资料统计,美国大约70%的研究和开发支出是由私人行业进行的,这种支出大多被纳入大企业的日常活动。

正是发生在这些大企业中的常规化的创新活动,解决了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波动。从这一角度说来,当代大企业的常规化的创新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并保证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关键性力量。

当今世界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企业的常规性创新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大企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必须建立在其对于创新活动的稳定的、长期的、大额的投入之上。

市场机制是保证大企业常规化创新活动长期持续的基础。正是市场机制所给予的足够压力,使大企业具有常规化创新活动的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寡头垄断的时代,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使大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与残酷,也促使大企业必须将创新活动常规化,以保持其竞争优势。

促进创新的核心在于打破政府保护

我国存在的行业集中度偏低、大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分属于不同的条条块块。由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资源和市场进行条块分割,导致企业规模偏小、结构同构,有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受到地方和部门利益的制约,企业难以通过跨地区、跨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配置。据国家发改委测算,目前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93.5%,西部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为97.9%。

这种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大企业”的保护极大地损害了市场经济对于资源自由流动的要求,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作用。结果是,各地重复建设比比皆是,却很难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这种政府对于企业的保护,使我国很难出现寡头大企业间的竞争格局,使大企业丧失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创新与否一个样,创新好坏一个样。可以预言,只要政府的保护继续存在,我国目前行业集中度偏低、大企业规模偏小的局面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5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make goo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ertilizer,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How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6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电力市场营销

引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出现减缓,甚至衰退的现象。而电子信息行业却在短暂的发展低迷期后,呈现出势如破竹般的快速发展之势,在技术研发、行业投资以及电力市场营销方面均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民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欧美国家以及日韩等国电子信息及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电子信息及技术创新能力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在电力工作中,电力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

1电子信息及技术创新的现状

1.1电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呈现出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状态,并沿着颠覆式创新及跨越式创新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进。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体系可具体分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传播服务业、以及信息生产业等,覆盖了集成电路、LED显示器、物联网系统、电子计算机、通信系统、社会保障、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医疗卫生设备、各类服务业、云计算系统、以及电力市场营销等相关领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相关产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为其完善和优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能够为我国国民积极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1]。

1.2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较低

众所周知,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拥有相当大规模的消费群体。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相对较低。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位置,并长期作为加工贸易型及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参与国进市场交易和竞争。这样一来,不仅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及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等不到提高,还将与欧美及日韩等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脱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摆在相关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1.3电子信息产业链呈现低端化发展倾向现阶段,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存在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匮乏、产业技术标准落后等问题,以致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呈现低端化发展倾向、产业结构发展畸形化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及技术创新的发展相对于欧美国家和日韩等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问题,但是电子信息及技术创新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中依然能够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2电力市场营销概述

2.1电力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

电力市场营销既可以指建立在市场营销学基础上的满足客户对电的需求的,立足于电力市场整体的市场活动。又可以被认为是电力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活动,满足客户对电能的需求,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的企业行动[2]。总之,电力市场营销是从全局性、综合性以及市场性等角度出发的,能够满足电力需求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工作(如图1所示)。

2.2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应用的发展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营销等电力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近20年间,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核算管理、财务统计以及档案管理等业务中得以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电力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成熟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化系统数据管理库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电力企业服务系统与线下客户服务终端对接的基本模式,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等电力工作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展到生产、运营、交流、培训等各个方面。

2.3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发展方向开始逐步转向全方位、一站式、自动化服务,供电站、地方电力企业与终端市场的数据连接,不断刷新电力市场营销服务水平和质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发展新方向。

3电子信息及技术创新在当前电力工作中的作用及意义

3.1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基本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其基本作用在于将电子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为用户在购买电力资源、享受服务时增加了无限的可能,并使用户能够获得更完美的用户体验。不仅如此,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电子信息技术对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的推动

由于电力资源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分显著,因此电力市场营销的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大中型城市还是基层乡镇都需要得到相应的电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将电子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能够有效解决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在基层乡镇产生的电力市场营销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在互联网平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建立市、县、镇三级联动的电力营销模式对于基层电力市场营销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3推动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和服务的改进

将电子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能够有效获取用户潜在的用电需求,使业扩报装的工作人员与用户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使业扩报装的工作人员对用户实际用电情况的了解更深入,并为其定制科学、合理、经济的用电方案,有效解决了客户在办理业扩报装业务时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用户满意度,推动了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和服务的改进,提升了电力企业的整体形象,促进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4电子信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电力企业的员工数量诸多,人力资源管理负担也在增加,给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负担,而且还经常出现管理不当的现象,严重影响到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而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员工的各项信息管理,并对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记录,操作较为方便,同时还避免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信息管理错误的现象,切实有效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工作的过程中,作为沟通企业与客户的重要桥梁,电力市场营销非常重要,电力市场营销的质量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一定要根据时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将电子信息及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电力市场营销等电力工作中,实现电力市场营销系统的完善和优化升级。电力工作质量的提升,能够提高客户对电力企业的满意程度,增加企业的客源,提升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许爱萍,林志刚,沈英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困境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4,(10):141-144.

[2]端木飞,工业企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信息通信,2015(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