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茶道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茶道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茶道培训

茶艺茶道培训范文1

中国茶道自唐代开始形成,以煮饮法为主,自晚唐入宋发展成以点茶法为主的品饮方式,元亡明兴,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又演变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泡茶法。这一嬗变过程。历历千年。而日本茶道的发展则深受中国茶道的影响。从全盘照抄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到成熟,相对固定,相对“明晰”。因而正如仓泽行洋所言,“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然而,中国茶道在发展过程中虽在不断变化,但终因历朝历代政局的动荡、民族的融合以及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多种思潮的激荡导致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发展之路分道扬镳,终究无法向日本茶道那样有“连续性”。且有固定的形式,而是断断续续,直至式微、模糊不清。若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出了中国茶道的多样性,又另当别论。因此,范增平还从两国的历史以及两国茶道的发展特点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之异:“中国从唐至清,每个朝代的更迭,不是内乱就是外族入侵,如南宋末年元朝灭了南宋,游牧民族的饮茶方式不同于汉族,原本盛行的点茶法因改朝换代而渐渐被淡化,进而中断。而日本是个岛国,相对封闭,受外族的入侵较少,使传统茶道得以延续,并发展得越来越精致。”此外,“日本茶道遵循‘家元制度’,采取师徒秘传的授道方式,如表千家、里千家等,中国茶道则无,而武术却有,如太极拳有陈氏、杨氏等。”他说。

很显然,日本茶道与日本的花道、柔道、剑道一样,业已成为日本的国粹。近年来,以里千家代表的日本茶道表演团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的正式场合亮相,甚至还到发祥地――中国的家门口表演。其精洁的茶道用具、中规中矩的动作。让现场观众叹为观止。与此同时。有一些茶文化学者、茶人因中国茶道的式微而感到忧虑,怀疑中国茶道是不是真的迷失了?但是,中国茶道的辉煌毕竟早已属于过去,当代的中国茶道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种标志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复兴中国茶道”的声音,而且许多茶人、学者也纷纷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找寻中国茶道“回家的路”。

选择性地借鉴

有部分学者、茶人认为。既然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而且不论是抹茶道也好,还是煎茶道也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不少古代中国茶道的遗风,至少在日本茶道身上能找到一点关于中国茶道的历史记忆。那么,如果去日本学习茶道,然后再反哺中国茶道,也就是说,试图从作为“流”的日本茶道着手来恢复作为“源”的中国茶道。基于这一观点,一些学者、茶人如同当年来华的日本留学生一样东渡日本,拜师学茶道,但是回国以后发现。学日本茶道只学到其“末”而没学到其“本”,而“本”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对于想要通过学习日本茶道而重拾中国茶道的想法与做法。范增平直截了当地视为“错误的心态”、“本末倒置之举”。“晚清时期,中国也曾向西方学习,发展‘’,学习国外先进的‘船坚炮利’,而且装备、武器并不比落后于世界,那为何还是老打败仗?其中的原因除了中国社会政治本身固有的顽疾之外。还因为我们没有学到‘精神’。一个在国外看似很完美的制度,不一定就适合中国。茶道也是一样。”他举例说,“日本茶道已经融入了日本的本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而且国情、生活习惯也迥异于中国,这种做法(借日本茶道恢复中国茶道)不太实际。”丁以寿也指出,尽管中国是茶道的源头,但中日两国茶道发展却殊途。由于近二三百年来中国茶道的衰落,在当前的形势下欲复兴中国茶道,可以学习、借鉴日本茶道的一些形式,但并非是简单地复制后再输回中国,而是有选择性地借鉴吸收,为我所用。特别是日本的煎茶道,很值得当代中国茶道去学习、借鉴。重构中国茶道

既然两岸的茶文化学者都不赞同借日本茶道的反哺来重拾中国茶道。而且因两国国情、文化、茶道发展路向的差异使得这条路行不通,那么,中国茶道的复兴就需要去寻找一条新路――重新建构。“从中国茶道发展的脉络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角度来看,茶艺可以看作是对中国茶道的一种重构。”范增平说。

据丁以寿考证,“茶艺”一词是中国茶学家、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胡浩川在1940年为傅宏镇《中外茶业艺文志》一书所作的序里最先创提,但一经提出。便成空谷足音。直到上世纪70年代,“茶艺”才被重新提起。范增平回忆说,当时台湾兴起了一阵复兴中华茶文化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倡导弘扬中华茶文化的学者、茶人,曾就中华茶文化的代名词一一选用“茶道”还是“茶艺”进行过一番讨论。有人提议,既然有“茶道”一词就继续沿用。而也有人认为“茶道”虽来自中国,但已被日本人“捷足先登”,且受到世人的认可,若再用“茶道”恐怕会被人视为亦步亦趋,而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道”是非常崇高的,不轻易言道,要推广开来让大众普遍接受也非易事。于是,台湾茶文化界接受了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了“茶艺”一词,并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中华茶艺学会”等民间团体,茶艺馆亦如雨后春笋般勃兴。此后,茶艺在中国大陆、港澳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地区迅速传播、铺展开来。由是观之,茶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重构。“日本茶道发展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很成熟了,我们已无法超越。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并配合高科技,在茶艺编创中体现民族特色,体现创意。”他说。“比如,就像随手泡就是现代科技与创意的产物,烧水泡茶很方便,日本还没有这样的器具,近来就有一些日本人来中国购买。”他指着面前的随手泡说道。

丁以寿也认为。时过境迁。时代毕竟不同了,简单的恢复(重拾)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理应重构。不过,在他看来,重构有两种形式:重续与新建。重续,即重新接续中国茶道发展过程中的“断点”,而距今最近的“断点”即明代的“泡茶道”。这就需要认真地梳理明代以来中国茶道的源流,从而继承中国茶道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不偏废唐代的煮茶道、五代两宋的点茶道。新建,则是立足当代中国茶道的现实,广泛吸收日本茶道以及韩国茶礼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创造性地新建中国茶道的形式与内容,譬如,从茶席设计入手,营造良好的品茗环境。建立专属茶道的茶室。创新茶艺。建立当代茶道礼法,修持践行,修心为己。

茶艺或为出路

经过海峡两岸茶人30多年的推广,茶艺在中国广为传播,甚至影响到周边的一些国家、地区,茶艺表演、茶艺培训、茶艺师资格认证、茶艺比赛、茶艺研究亦是方兴未艾,而且两岸四地的大多数学者、茶人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推广着中华茶艺。茶艺的兴盛。也许会让中国人看到中国茶道复兴的希望。

关于“中华茶艺”与“中国茶道”的关系,范增平与丁以寿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范增平:荼道是无形的,茶艺是有形的,若无茶艺的表现形式,茶道精神就无法呈现。茶道与茶艺,其实是一体的,茶道在“内”,茶艺在“外”。中国茶道精神可归结为:仁、智、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勇者乐茶。因此,中华茶人是君子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通过列具、鉴水、泡茶、品茶,修身养性,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由外而内”。而茶人又通过自身的修行,推已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由内而外”。

茶艺茶道培训范文2

那年,还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读英语专业的张佳荣绝没想到,自己无意接触的茶艺,竟会变成一生的事业。

在与茶结缘之前,张佳荣和大多数学外语的女孩子一样,活泼伶俐、妙语如珠,靓丽的容貌,机智的应变,让朋友们格外看好。大家都觉得她不去做外语节目主持人就太可惜了。而她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在那一个瞬间就被茶艺“秒杀”,从此愿意一生跟随,做茶的信徒。

原本只是凑热闹,跟着朋友去看茶艺表演。去之前,张佳荣还开玩笑说:“不就是把茶叶泡进水里喝嘛,还能玩出杂技魔术不成?”

真的身临其境,倒没有看到杂耍魔术,但茶艺师优雅而娴熟的茶技,考究的泡茶动作,那层次丰富多变的馥郁茶香,配上淡淡的古筝背景音乐,深深打动了张佳荣的心。身旁朋友对茶艺向来有兴趣,看到张佳荣的样子,也很高兴地为她“传道授业解惑”。在友人侃侃而谈中,张佳荣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茶艺世界。这世界是如此神秘美丽,传统悠久。

张佳荣真真正正爱上了这“中国范儿”的、最为古老的文化传承之一――茶文化。一道大门向她开启了。

即使在喧闹的女生寝室,张佳荣也会学着茶艺师的样子给自己沏一道茶。闭上眼,闻着扑鼻茶香,都能感受到有清风扑面般的爽朗。这样的美好让她迅速想好了,自己的未来一定是与茶密不可分的。除此之外,再怎么高薪优越的工作,都打动不了她的心。

张佳荣忽然立志要当茶艺师,这让她的父母很难接受。他们甚至说出“什么茶艺师?我们从小品学兼优的女儿怎么能做给人家端茶递水的活儿”这种过激的话,来反对和阻挠张佳荣的决心。张佳荣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她没有按照家人的安排去考公务员,也没有应聘电视台的外语节目主持人,而是找了一家专业的茶艺培训机构学习茶艺。

回想那段学徒生涯,张佳荣至今仍眉飞色舞。她说自己很幸运,跟了一位好师傅。当时,带张佳荣的茶艺师压根不相信名校毕业前途大好的小女生肯真的老老实实学茶艺,因此对她不甚上心,甚至有几分疏远。张佳荣却丝毫不理会师傅的态度,依旧付出自己的谦逊和热忱,认认真真跟着师傅学习。别的学徒都下班休息了,她还一个人苦苦练习,力求将每个动作都做到精致优雅。

她这种好学的态度令师傅感动,从此倾囊相授,成为张佳荣最为感激的“茶艺领路人”。

初出茅庐,收获嘘声一片

在恩师的鼓励下,张佳荣很顺利就取得了茶艺师资格证书。

风华正茂,难免难藏锋芒,张佳荣再笑看自己曾经“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初出茅庐岁月时,脸上挂着浅淡的笑容。从成功到失败,从挫折到成长,她真真正正成熟了。

可这成熟,着实来之不易。当时一举通过茶艺师资格认证,张佳荣简直成了茶艺培训机构的“活招牌”。培训方决定让她亲自上台表演茶艺,为台下的师弟师妹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表演茶艺之前,按照恩师要求,张佳荣应该严格认真地再三核实泡茶之水的水质和水温,所用茶具是否符合所泡之茶,同时在表演时运用最恰当的茶技,“逼”出茶叶本身的馥郁茶香。

但张佳荣事前只顾着用手机自拍照片转发朋友了,并未按照恩师所说,一一认真检查。结果那天她的茶艺表演在“水”上栽了一个大跟头。原本应该用当地古井水来泡这种乌龙茶,但别人给张佳荣准备的是桶装矿泉水。她在未作核实的情况下直接用了不恰当的水,结果泡出的乌龙味道苦涩,不如用古井水冲泡的那般清冽甘爽。

第一次表演茶艺就惨遭滑铁卢,张佳荣一下台就忍不住哭了。老师拍拍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做一个好的茶艺师,其实拥有非凡技艺还是次要的,最主要是要有好的气质与心理素养,不但要文雅娴静,更要胜不骄败不馁,永远拥有平和淡定的心境。”

老师的话,令张佳荣重新振作,她开始更加了解茶艺师这个职业。因为了解,才更着迷。所以,当她年纪轻轻便“野心勃勃”地在广州开创自己的茶品牌Chineselife时,不知所少人讥讽她“翅膀还没长硬便想飞了”。她不用语言抗辩争论,而是默默低头,努力耕耘,她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国际友人爱上Chineselife

创办Chineselife伊始,的确让张佳荣的支持者们暗捏了一把汗。

虽然最初选择茶艺之路,令父母颇多反对,但看到这个倔强的女儿,为了一次茶艺表演,可以在家彩排上百次如何走出优雅的出场路线,动作幅度控制在多大最完美,沏泡茶的顺序是怎样,奉茶的顺序该如何调整……张佳荣的执着和痴迷,最终让深爱她的父母让了步。在得知女儿想要创办Chineselife茶文化传播公司时,他们将多年积蓄奉献出来,让张佳荣做了启动资金。

其实,父母虽百般支持,内心却并非没有担忧。毕竟张佳荣这么年轻就“下海”当老板,总怕她在商海呛水,又怕她上当受骗。可刚刚创业的张佳荣又忙得脚不沾地,常常回家睡不到五个钟头,又要跑到外面去忙业务,多少次父母问询的话都滑到嘴边,又咽进肚里。

张佳荣这么忙,有百分之七十的真实,百分之三十的“装”。为何装呢?因为Chineselife开张快两个月了,她和同事还没拉来一笔像样的业务。这让她心急如焚,又不敢对父母实话实说,只得借着“忙”,整日不着家。

这天,张佳荣又在办公室枯坐,她想到下个月的房租、毫无进展的业务,便悲从中来,差点痛哭一场。幸好这时电话响了,是一个叫汤姆森的外国朋友打来的。以前张佳荣念大学时,曾在一家针对外国人开设的汉语培训机构当过兼职老师,认识了不少外国学生。

汤姆森像老朋友一般问候张佳荣近况,张佳荣勉强敷衍他,说自己现在开了一家Chineselife公司。没想到汤姆森非常感兴趣,提出第二天要来实地看看。

当汤姆森经过实地考察后,皱着眉头推心置腹地告诉张佳荣,她的创业理念非常好,但是前期她和同事们都将主攻方向放在一些大型外企上,有时“打整体不如攻个体”。而且张佳荣任语言培训老师时,手里积累了不少外国友人资源,为何不好好利用呢?

汤姆森的话,令张佳荣眼前一亮。她依计修改了经营策略,很快,汤姆森就带来了好几个“对中国茶文化充满好奇”的美国朋友。在这些国际友人的“口口相传”之下,许多外国人都知道了Chineselife是一个充满了中国式禅意的好地方,能在那里学到很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茶文化知识。

现在,Chineselife的生意红红火火,它终于走上了发展轨道。然而张佳荣从不懈怠,不管多忙多累,她都坚持亲自编写教学材料。许许多多个夜晚,为了写作,她留守办公室,一盏台灯,一杯咖啡,陪伴她废寝忘食地从华灯初上写到东方破晓。

赋予茶道新方向

事业蒸蒸日上,公司发展一帆风顺。几年后,张佳荣还在东莞创建了“六景茶苑”。

在外人看来,张佳荣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亦在茶道界树立了自己独有的品牌,但她是个“贪心”的人,并不因此而自满止步。

一次张佳荣回老家和亲戚聚会,吃饭时一个远方表姐听说她在做和茶道相关的事,不屑一顾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呢?是个中国人就会喝茶,不就拿开水直接冲进茶杯嘛!”这句外行话对张佳荣触动颇深,她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偏颇与误解,想起了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真正会“喝”茶。茶文化的美好博大,内蕴丰富,犹如宝藏,张佳荣觉得自己就算穷尽一生也无法完全学会。而让身边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这被忽视的宝藏,难道不是自己应该坚持的方向吗?

茶道,有它精深细腻的一面,更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啊。但如何将茶道普及给大众,成了张佳荣苦思冥想的问题。

说起来,她还要感谢家族聚会上小侄儿说的话,那个中学生是个音乐迷,就连吃饭都舍不得摘掉耳机。他一句话令张佳荣醍醐灌顶:“如果茶道像RAP那么有趣,我第一个举双手赞成推广茶文化!”

对啊,如果大胆将茶道与音乐来个混搭,不就可以赋予茶道以更加亲民的“新模样”了吗?

2013年7月,张佳荣便将茶文化玩出了“跨界之美”。她与音乐人吴欢共同举办主题party,邀请圈内多名好友参与,并在party上宣布她将和吴欢共同打造一张以中国茶道为概念的音乐专辑,此消息一出,大批音乐制作人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其中。

茶艺茶道培训范文3

大学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1

关于茶艺培训学习的个人心得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大学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2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大学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3

学习茶艺的心得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内容灿烂多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茶是和平的饮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宁静,就可以泡一壶自己喜欢的茶来。

茶艺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综合的学科,也是整合的科学。学习了茶的相关知识之后,各种体会也慢慢随着茶知识的提高而产生。

首先,还没有学习茶的种类时,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这么几种并且还不知道它们的特点如何呢。然而当听到老师的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的多么的窄小,学过之后,才知道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种类,仅咱中国就已经有很多了。基本茶类就是绿、红、白、黄、青、黑。

除此之外,还有它们的加工方法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 自从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艺是如此的麻烦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贵,猜想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学》。与此同时,也学习鉴别鉴别茶的好坏,让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鉴别茶的好坏,选择好茶叶很重要,一般来说,判断茶叶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即察看茶叶,嗅闻茶香,品尝茶味,分辨茶渣。茶艺的形式可以分为五个要项。第一要项是选择茶叶,第二要项是茶具配合,第三要项是泡茶用水,第四要项是纯正技艺,第五要项是品名环境。

后来,学习了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看着视频,主人公的泡茶动作是那么的优雅高贵,深深地震撼着我: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的泡茶方法,也竟有如此的讲究,这必定是懂茶的人才会的享受吧。泡好一壶茶的技艺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叶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时间。用量就是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时间,就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泡茶用水需要讲究,好茶需要好水。

在科技发达、工作繁忙的社会,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带甜,饮后回甘的滋味,闻一闻它清淡怡人的香气是何等让人心灵沉静。佛家有曰:茶禅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说法:人生如茶,品茶犹如品味人生。  当品味到甘、甜、苦、涩、酸等味道各异的茶的时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茶从入口到咽下的过程就好像一个人生的历程。茶有不同的味道,人生也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人生也要用心经营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

不品尝甘苦何以有回甜?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把茶看作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本教科书,它教育我们要热爱生活。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来源于人们较高的艺术修养。让我们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弘扬茶的文明,广泛提高艺术修养,推动社会的高度。我要用我所学,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周老师的精彩解说下,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操作课上周老师教我们展示茶具,学泡乌龙茶。在学会展示茶具的自己,似乎不再羡慕视频里的 主人公的那优雅高贵了,因为我也可以做到,至少自我感觉身心已经达到那种境界了。

以上是对《茶艺学》这门学科的心得体会,感谢周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将会运用这些所学到的知识伴随着我的生活,让茶艺丰富我的人生。

 

大学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3篇

2.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3.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

4.茶文化的心得体会文章鉴赏

茶艺茶道培训范文4

关键词:茶博园;4A景区;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9-03

江苏茶博园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句容市高庙茶场。1961年冬季开始改植茶树,1964年经省林业特产厅批准,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确立了以茶为主的种植结构。1980年元月1日,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由句容县管辖。1985年,镇江市多管局在茶场举办“金山翠芽”名茶特制现场训练班。1986年引进无性系良种茶“大毫”,后陆续引进17个新品种,达200余亩面积,成为全市的茶叶品种库。1992年,向国家工商局申报“容宝”牌茶叶产品商标及系列商品条码,并获批准。1995年,句容县撤县建市,遂改为句容市高庙茶场。直至2008年,句容市政府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将句容市高庙茶场与句容市高庙职业中学划拨给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充分利用江苏省科技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省内有限的茶业教学、科研资源,掀开了茶场建设的新篇章。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农业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承载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的功能,使生产与教学融合,茶园与校舍为伴。由于不断地升格与扩大影响,学院与句容市政府共同建设了新校区,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江苏省级品牌专业――茶艺专业利用原有高庙茶厂的厂房、设备、技术力量,经省农委批准,建设了江苏茶博园,并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与特点,着力筹建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江苏茶博园建有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茶文化知识长廊。茶博园受道教文化和茶文化影响,内涵丰富,无论是在道教理论、哲学、经籍、建筑、金石、音乐、化学、医药、冶炼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均留下许多著述和遗迹,这些不仅是茅山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新打造的茶博园景区进口设立了茶文化知识长廊,定位为茶文化的科普展览,从茶的起源、分类、栽培等五大类专业知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传递着茶的渊源,为游客提供茶文化的科普知识,帮助游客了解茶文化、弘扬茶文化。

2.茶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原高庙职业中学原有的校舍与设施,成立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茶学院),学校能容纳3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学院风情的特色旅游景区。校区整体建筑为现代徽派风格,各类设施齐全。学院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就业前景宽广。学院为各类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中小学生夏令营游、初高中学生理想游、大学生求学访友游、上班族休闲养生游、校友重温母校游、培训人员充电培训游,同时,学院本着“产、学、研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学生特别是茶艺学生全程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与制造。

3.茶业研究所。江苏省茶业研究所,是以2008年江苏省科技设施基础项目――江苏省茶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由学院内较强的茶业教学与科研实力打造而成,以检测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围绕着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茶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创新的研究机构。江苏茶博园作为首创国内特色景区申报4A,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知识,其特色在于文化性与参与性。江苏茶博园创建国家“4A”景区的目标是“植茶乐”、“晓茶事”、“知茶效”、“通茶礼”、“悟茶道”。

(1)植茶乐,景区将专门设置的一块近20亩的土地命名为“茗人园”,让游客在度假旅游的同时,逐渐了解现代化茶园,领略种植茶树的过程与兴趣,感受浓厚的茶文化。

(2)晓茶事,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江苏茶博园专门建设了长达500米的“茶文化知识长廊”,从茶的起源、种类、功效与茶俗等五大板块介绍了茶文化基本知识,并在内部建设了长达400米的竹长廊,专门介绍了“中外茶俗(主要介绍国内外茶俗)”与“名人茗事(主要介绍国内外名人与茶)”两大板块。

(3)知茶效,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江苏茶博园另精心制作了一个“茶与健康”的知识长廊――木长廊,完全以木结构制作,总以茶与健康为主题,以各茶类保健作用为版块,翔实地向游客介绍健康饮茶的相关知识,是游客、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好场所。

(4)通茶礼“习茶院”的建立,是景区最大亮点。该景点包含茶类加工(红、绿、青及黑茶等四大茶类机械制茶展示)、手工制茶体验(让游客切身体验制茶的趣味,身临其境的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中国茶馆、欧式茶馆及日韩茶馆)及一些相关制壶、字画等文化形式的展现,是集茶文化展示、茶艺体验、茶叶加工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体验区,位于江苏茶博园东南角,自然环境优美,周边的茶树使得整个习茶苑茶香四溢。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布置,分室内、中庭和室外三个空间。室内主要是对茶叶加工制作、茶文化陈列展示以及茶艺体验等的展示,通过对展区的设置,不仅加强了游客的科普教育,也增强了对茶文化的认识,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中庭主要是为品尝休憩和室外观赏提供简单停留。习茶苑室外展园主要是将江苏茶文化融入园林景观,再现江苏名茶的自然和人文的生长环境,加深对江苏茶文化景观的直观映像。同时,游客还可以进行制茶体验,增加了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景区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不断提高,让游客感受到了“茶、水、具、境、艺”的文化内涵,让人不知不觉地如同徜徉在江苏茶区的山水之间。

(5)悟茶道,自古水为茶之母,好茶须有好水配,茶有灵性,泡茶要用心。“好茶需好水,好壶泡好茶”。沏出好茶,除了泡茶的技艺外,心情的好坏、环境的优劣、器皿的选择都会影响茶的品味。而在所有的外在因素中,影响茶口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水的选择。本景区设立“天下第一壶”、“茶道碑”、“茗苑广场”等三个景点展示茶道精神。①天下第一壶,茶壶主体以玻璃钢制作,直径3.05米,高度3.05米,重达1.5吨。整个壶身垂悬于水面,上书“茶业福地、科技洞天”八个金色大字。因茶壶直径和悬挑难度举世无双,景区现已将此壶向吉尼斯世界记录总部申报为“天下第一壶”。②“茶道”碑,广场正中,一块7米高的巨石直插云霄,巨石正面是由著名书法家米南阳手书的两个遒劲大字――“茶道”,背面是茶博园建园记,该记概述了茶博园的由来及学院办学理念与成果。游客佳宾可以登临亲水平台,亲览湖水荡漾;亦可静坐环廊之中,亲品茶韵流长。③茶道广场,茶道广场是吸引游客驻足浏览和供游客栽茶留念的区域。广场设有景观喷泉和专业演出舞台,到了晚上会有大型的文化演出,可同时容纳两千多人观赏表演。广场绿化以本地常绿树种为主,各种花卉、灌木点缀其中,与喷泉、小桥流水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旅游休闲环境。所以“茶道广场”可谓是集今古诗赋丹青于一,配茶艺室当场献艺,缕缕丝竹乘风送爽,产品琳琅茶香弥漫。

(6)展茶技,茶博园在农业科技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景区内设有茶业研究所、运动草坪研究所、茶学院等科研机构,强大的科研能力是茶博园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的特色之一。景区先后组建了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一系列茶叶科技平台,承担茶叶科技攻关科研任务。目前,茶博园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3项,各级科研项目获奖22项,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数百项,组织高规格座谈会、学术研讨会20余次。院士任继周、陈宗懋、向仲怀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先后来茶博园交流、指导。①茶树品种基因库,建成“茶种质资源库”(百茶园),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经引入了祁门种、黄山种、普洱茶、安吉白茶等100多个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按照栽植形态、方式不同进行布局,努力打造省内知名茶叶品种基因库。此外,景区还先后建成百竹园、百药园、百果园等项目,为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新品种选育及教学等提供资源支撑。②茶园科技示范区,茶园是茶博园景区的主体景观资源,现已形成生态茶园与设施茶园相结合,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高效种植模式相融合,集休闲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特色游览区。③育苗工厂,景区还设有茶叶及色彩苗木扩繁育中心,建有温室大棚等设施,收集优良品种,将各种育苗技术相结合,实施工厂化育苗,建成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与推广中心。育苗工厂主要是在日光大棚内使用移动式育苗床,利用高效的穴盘育苗技术,达到快速繁育优良品种的目的。景区内现有育苗工厂3000平方米,主要繁育龙井长叶、福鼎大毫等无性良种茶苗及红叶石楠、红枫等彩叶苗木。工厂达到了育苗的快速、批量、科学化生产,实现了年出圃苗木200万株,服务了一方群众。

江苏茶博园为了打造国家级“4A”景区,围绕“茶文化”、“茶科技”、“茶休闲”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江苏省乡村旅游文化节、全民饮茶日、江苏省手工制茶比赛、中秋游园等活动,吸引了新华网、新浪网、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扩大了景区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已接待15个国家近60万人次的来宾、游客。经过近10年的建设,江苏茶博园在建设目标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1)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针对江苏省茶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市场需求新变化和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对茶农及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点、难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开展茶园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催芽素、茶叶专用肥等共性技术攻关。目前已有一名专家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2)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研究、推广,广泛收集国内特别适宜我省条件生长的茶树种质资源,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进行品种创新。积极引进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进行茶叶生产工艺及深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和茶树栽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着重推广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2、浙农113、锡茶11号等适宜在江苏茶区生长的国家或省级良种。积极推广日本防霜冻技术――茶园防霜扇技术,并在周边进行了推广,为江苏省早春名优茶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3)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利用服务平台的专业检测设备的技术优势,帮助茶企业进行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有关技术指标测试,提供测试结果;为出口茶、内销茶、有机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类茶叶提供检测服务。

(4)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江苏省茶叶专家库、茶叶技术信息、网上技术咨询、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等专业信息服务网站,提供茶园、茶厂建设、改造规划、可行性方案分析、深加工企业工程咨询等技术咨询服务。

(5)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积极为茶场、茶叶农民合作组织提供种茶、制茶技术员及管理员的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为社会提供评茶师、炒茶技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

(6)丰富了省内茶业活动,江苏茶博园利用现有的一些影响与技术力量,先后举办了“江苏省手工制茶竞赛”、“江苏省茶艺竞赛暨全国茶艺大赛江苏省赛区选拔赛”、“全民饮茶日”等科普与文化活动,大大地丰富了江苏省区茶业活动,为茶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市场。随着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乡村旅游[1]。江苏茶博园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茅山道家文化景区,且江苏省句容市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市场,茶园特有的绿色景观、独特的茶文化氛围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到这里参观、了解茶叶知识、品茶以及购买茶叶。茶园之所以称为新的旅游热点就在于其特有的茶业生长环境和茶文化底蕴,这些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极具吸引力,成为旅游活动开发的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市场。紧张的工作生活以及嘈杂的城市环境,促使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而农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场所。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2]。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江苏茶博园以茶为主题,围绕“绿色、生态、有机”的理念,为江苏人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明秀,王奇.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J].福建茶业,2015,(6).

[2]陈杭芳.浅淡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业,2005,(4).

Create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to Build a First-Class Province Tea Expo as an Opportunity to 4A Scenic Spot

―Report on the Jiangsu Tea Expo Garden

GE Jin-gang,LIU Min,ZUO Kun,WANG Run-xian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Jiangsu 212400,China)

茶艺茶道培训范文5

采茶茶发芽,山头飘茶歌。早春的宜宾,茶树漫山遍野,采茶女们背着背篼像蜜蜂似的在茶园里穿梭忙碌。她们自编自唱,歌词淳朴,曲调优美,用最直接的生活场景,表达与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那边厢,成都太古里开出了新型茶室,年轻白领们可以在大慈寺高逼格禅堂里享受“饮茶茹素”。

长久以来,四川人对茶文化的偏爱,沉淀了丰厚的茶文化资源,为今天四川茶叶产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开发留下了宝贵的资源。今天的川茶也正在依托深厚的v史文化,从诗歌、礼仪、饮食等方面,探索川茶产品文化打造的新方式。

歌漫茶山,诗传千古

2月17日,2017宜宾早茶节拉开了帷幕,具有川南特色的采茶歌成为了此次早茶节的讨论焦点。

据了解,宜宾现存有100多首(个)茶歌、茶谚、茶传说,它们流于口传,曾在各区县农村大面积流行。

茶歌有《月亮出来茶籽生》《采茶采得口儿干》《采五更茶》《采姐妹茶》《采增广茶》等。茶歌内容唱起来朗朗上口,如“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箩茶叶一箩歌;妹儿山上采春芽,阿哥炒茶等妹喝……”等。

除了茶歌,还有茶谚、茶对联。如“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等。宜宾还有一些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如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的《茶小伙与盐姑娘》的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向往;珙县孝儿双田村的《玉香茶》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恶徒的憎恨;还有江安县《酽茶解毒》的故事以及屏山县《药王的传说》等。这些扎根于民间的茶歌和茶故事,反映的虽是茶农们琐碎的生活,却透露出了采茶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场景,相传甚久,影响深远。

市井见于茶歌、茶谚和茶的传说,文人则载于茶诗。历史上众多文人都留下了许多赞美川茶的诗词名篇。

白居易喝了“蒙顶山茶”便留下了“茶中故旧是蒙山”,北宋画家文同也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名句;坡则在《试院煎茶》中用“潞公煎茶学西蜀”力争煎茶旧法出自川西的论断;而唐代著名诗僧贾岛在畅饮“峨眉雪芽”之后,便在《送朱休归剑南》中咏出了“芽新抽雪茗”的美赞。

无论是流传于民间的茶歌和传说,还是历代文人描写川茶的诗句,都累积成了四川深厚的茶文化资源。

以小礼大作为

茶的魅力还在于其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对此,蒲江政协委员万情深信不疑。她认为,通过泡茶、敬茶、品茶等小礼节,可以培养人的大作为,并从中体会出许多的道理等。

“比如在泡茶时,如果没掌握好水温与速度,那泡制出来的茶就不是上等的。这启发我们做事要找对方法,养成与人合作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完成的更好更理想。”万情说。

六年前,万情只是蒲江县城里一个普通茶楼的老板。当时的蒲江虽然是“茶乡”,却没有茶艺人才,因此万情希望开设一所茶艺培训学校,来为蒲江引进茶艺人才。

2011年,万情的茶艺学校在政府提供的城南社区内开办起来,学习选项有禅茶、道家茶道、日本茶道、长壶茶艺等。那时,万情儿子还在读小学二年级,是班里最为调皮的学生,很好动,一次静不了五分钟。趁着暑假假期,万情把儿子送进了自己的茶艺学校。

让万情没想到的是,儿子真的学会了坐式“功夫茶”。看见儿子有条不紊地泡出了一壶茶汤,并还有礼有序地奉上给茶客时,万情惊呆了:“那一刻我就想,这样的孩子应该是每个家长都所期望的,玩耍的时候是个孩子、做事的时候像是个文雅、有担当的大人。”

万情“以小礼大作为”的茶礼教育思路很快传开,并受到了许多学校的点赞。由社区茶艺学校牵头的“茶文化素质教育”课在蒲江外国语实验小学、蒲江北小、蒲江鹤山中学、蒲江成佳小学陆续开展,并延续至今。

在宜宾翠屏区,教育局联合川茶集团共同实施了万名学生进茶园研学旅行,区内11所学校的15000名学生前往茶园观看茶艺表演,听“老师”讲川茶概述与茶叶知识,还体验了手工制茶;在达州万源市,农业局组织3000多名富硒茶茶农走进茶叶生产车间,了解了制作工序,吃美味茶点;在雅安荥经,1000多名茶文化爱好者参加了雅安藏茶2017新年茶会,一起研习茶经茶道。

如今,万情给自己的客户泡茶,都会发一本小册子,上面是她茶艺学校学生们的泡茶感悟。“这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茶礼文化,同时也可以让茶年轻化。”万情说。

将茶融入生活

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早已没有了去传统茶馆喝茶的习惯。今日的成都茶馆,可能很多已不再是吆五喝六打麻将斗地主的地儿了。

在成都太古里,原大慈寺的东禅堂如今已摇身变成了深受年轻白领喜爱的新型茶室。这里和传统意义上的茶社显然是两个极端,如果说传统的茶社是闲云野鹤,这里便是城市花园。茶室由英国著名设计师事务所Make Architects操刀,展现出浓郁的东方美学风格,让人感觉逼格满满。

其实“茶室”二字并不能完全涵盖这里的美好,比起其他茶馆,这里提供一种“于百年古迹院落中,饮茶茹素”之感:几十元的消费就能享受江浙的素食茶点大师傅带来的美味,配搭上一杯顶级的碧潭飘雪,在宁静雅致的环境中小坐,非常惬意舒服。

喝普洱的年轻成都茶客,则聚在神仙树开在私家别墅里的茶舍。这里的户外庭院,颇有苏式园林即视感,还有着开满花的樱桃树,一年四季皆景。茶舍的老板天生能侃,不少女客人都冲着听他摆玄龙门阵去的,加上老板的老婆是网上很火的占星师,他俩打造的茶室,便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

茶艺茶道培训范文6

如果有一天,遇到身着汉服逛街的古装女子,你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在拍戏。交领右衽、宽衣博袖、束带无扣――如今,汉服已不仅仅是舞台银幕上的表演服。那些峨冠博带、飘逸灵动的身影已经走上街头,走进公园,走入餐厅,走向各种典礼、展会,这种已经消失了几百年的美丽服饰,正走近我们身边。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关于汉服是否成为颁奖礼仪服装的讨论也越演越烈。这一契机让汉服更多地走入人们视野,汉友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了市场的需求,便有了商机。嗅觉敏锐的企业也开始蠢蠢欲动,欲掘汉服商机这桶金。

在上海就有这样一家名为“楚兮汉兮”的汉服工作室,受到很多汉服爱好者拥戴。

交领右衽宽衣博带

在“楚兮汉兮”汉服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作为样品陈列的汉服,飘逸灵动,端庄秀丽,有垂坠感,很有华美气质。据“楚兮汉兮”的总经理欧阳雯介绍,汉服式样的初步确立是在夏商以后,到周代就逐渐完善,基本的形制在先秦时逐步成熟,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变革,但汉族传统服饰的精髓不变,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交领右衽、宽衣博带的特点。形制虽然简单,但上身便会因人而异,或柔静,或风流,或飘逸,或洒脱,可塑性极强。

据了解,目前汉服有两类:一是礼服类,即汉族晚礼服,是产业化的切入点,目前的应用以礼服居多;二是常服类,是汉服的成衣化,其趋势也被大多数人看好。“我对于汉服的定位跟许多汉服从业者不太一样。”欧阳雯说道:“我认为汉服不可能完全回归,只可能是借鉴汉服的特点,与现代元素结合并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加以修饰,对汉服进行改良,形成‘新汉服’。”

因此,在“楚兮汉兮”的汉服中,有一些是在保留汉服基本特色的基础上,为了美观做了一些收腰的处理,或者为了清凉而做了假领和假里等等,这些变动都是为了汉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用。

欧阳雯告诉记者,目前在“楚兮汉兮”消费汉服的主要有大学生、公司白领以及海外华人。他们对汉服的认可与热衷程度也并不一致。海外华人大多会将汉服稍作晚礼服方向的改良,在出席派对时穿着。而其他族群则会选择尽可能保留汉服原貌,婚礼和派对是穿着较多的场合,一些白领甚至已经将汉服作为上班的服饰。

因为汉服在细节上变化纷繁,光袖子就有十余种式样,所以在定制汉服的过程中会有无限种排列组合。顾客可以根据图片或者自己用汉服元素加上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以设计,确定款式和面料。在“楚兮汉兮”,制作一件汉服的价格从300元至2000元不等,300元的多为夏天的短装,而2000元的则以豪华礼服为主。

创业从楚茶道引申而来

在创业之前,有着古典气质名字的欧阳雯在重庆的一家平面媒体工作,因为单位的委派到了上海。在上海,独当一面的欧阳雯在结识很多朋友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创业的方向,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1998年,欧阳雯和朋友一起做起了茶馆的生意。

一直以来,欧阳雯都热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身为湖北人的她尤其对楚文化青睐有加。普通的茶馆经营让欧阳雯觉得索然无味,毫无特色可言。于是,她决定将茶做精做深,挖掘中国茶内在的部分。欧阳雯转而投身于茶道,做培训,做茶艺表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希望可以专注于楚茶道流派。”

也正是这一过程,叩开了欧阳雯的汉服之旅。在茶道表演中,如果穿着日常服饰,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即便穿上唐装,这种款式在各个餐厅等处已经泛滥,实难体现茶道的清逸高雅。因此,欧阳雯开始寻找一种可以进行茶道表演的服饰。她在戏剧和宗教中汲取灵感,做了一批有汉服元素的服装。“当时市面上还没有开始做汉服,我做出来的服装也仅供表演,做功也比较粗糙。但是想不到的是,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很受欢迎。”

由此,欧阳雯决定将汉服这一块拎出来,成为其创业板块中的一个体系。在2003年与汉网的一次活动中进行试水,当天就接到很多订单。

选址赋闲太太居所周边

在采访欧阳雯的时候,正在商铺搬迁过程中的“楚兮汉兮”在上海中山公园附近的昭化路上临时安置了一个工作室。在此之前,“楚兮汉兮”的门店位于五角场的政旦东路上。选择那个商铺,有许多创业之初的因素。朋友开发了一个楼盘,刚好有一个商铺,欧阳雯便在那里经营茶道和汉服。

不过,这次搬迁之后的选址,欧阳雯确实颇费了番工夫。

最初,欧阳雯考虑的是上海的城隍庙,那里可谓是老上海历史传统的一个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一个集中地带。但是她接洽之后,发现不仅房租比较昂贵,而且对方希望她一直保持茶艺表演的部分。虽然茶艺表演是欧阳雯经营的内容之一,但对正在进行项目重新整合的她来说,立即将茶艺表演作为常规项目推上前台还尚未成熟。

随后,欧阳雯听说长乐路有几家唐装定制店比较知名,便前往考察。结果发现生意并没自己想象中那般理想,而且那里的消费者对汉服的问津度也不高。

在了解到很多汉服爱好者都会去董家渡布料批发市场买布制作之后,欧阳雯也考虑过将店铺开在那一区域。然而在细究之下,这些消费者并不会是自己的目标客户,他们依然会更倾向于自己买布制作汉服。

欧阳雯在分析了自己的顾客结构之后,总结出他们都有这些特征:有文化,而且有钱,女性顾客占绝对多数。于是,她决定将新店开在古北地区,那里有许多有足够消费能力的赋闲太太,集中了汉服的目标消费群体。

多重渠道挖掘汉服

欧阳雯说,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他们的一个盲区,这是汉服在推广上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