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心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孩子的心理

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1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③孩子的好奇心强化逆反。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产生非做不可的念头。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就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应在尊重和保护孩子成人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感情。

走进孩子世界,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这是孩子最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不能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失败,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替自己训话助威。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意自己的身高、胖瘦,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③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用责骂语气和他说话,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于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孩子,必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求完美。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传统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也就不当回事了。所以,打骂要慎用。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评价更深入地发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会表现出好感。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

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缺失

一、当前我国社会家庭生活的改变

(一)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趋于单纯

我国现代家庭中,祖辈到孙辈人口基数呈现递减趋势,传统大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逐渐消失。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沙波特指出,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数目。他引用‘N=(x?-X)/2’的公式计算家庭关系数,其中N为家庭关系数,X为家庭人口数。依此来算,一个十口之家,就存在有45种关系,而三口之家,则仅存三种关系。家庭成员相对减少,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走向单纯。这也使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领会不到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关系,当然也就体会不到较为全面的家庭生活所呈现的社会经验。

(二)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

目前,城市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按照国外“智力汇合”理论,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更易受到父母在经济物质、精力、时间上的干预与过分关爱。有利的一面是,双亲对独生子女倾注的感情和教育精力可达到最大的可能值。不利的方面是,这又容易造成双亲对于子女的过度关心、过高期望及以溺爱子女为表征的不良教育状态,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心智成熟与发展。

(三)中国父母的教育状态存在欠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大发展,我国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一部分中国父母认为为孩子提供衣食无忧的环境,让孩子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便万事大吉。另外一种观念便是在提供充足物质基础之上,按照成年人的想法或个人的思想意愿为孩子安排大量的干预性活动。例如,父母本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不顾孩子兴趣爱好的趋向发展,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钢琴、英语、围棋等培训班,剥夺孩子空闲时间,使孩子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种种不正确的观念便直接导致教育孩子的状态存在欠缺。

(四)大众传媒迅猛普及

随着电视、电脑的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社会影响进入家庭领域的途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现代家庭如何调节和控制社会影响,如何行之有效地在教育子女方面实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良性组合,就成为家庭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述社会家庭生活的多种变化和趋向,都对家庭教育的功能及其效果产生着众多复杂的影响。事物存在两面性,这种复杂的影响会存在好的作用,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负面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正面的影响,致使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长言传多于身教,促进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的心理从产生强烈的疑问发展到不信任父母讲的任何道理,直至心理发展的扭曲,形成不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过于看重智育,阻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过程

家长很舍得投资教育。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潜在的天赋,使孩子体会不到自己创造性发展的乐趣和意义,阻碍了他们正常的心理发育。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家长将社会压力强加给孩子,使孩子的心理发生扭曲

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工作中,难免会有产生压力的时候。家长自己在社会中形成的不满和压力,形成情绪。回到家庭生活中去时,由于家庭成员构成十分简单,唯一可以释放情绪的就是孩子。家长长期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不满情绪,重复给孩子强加一时的不良情绪,使孩子在儿童时期便产生愤世的心态,使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来自父母的迷茫和质疑。这种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扭曲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变态。

(四)强势的教育方式和错误的保护欲,抑制孩子的自信心形成

如今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一旦发现孩子做的某些事情不符合父母的正确观念,便会强势地把孩子拉过来,教育一番。其实,在孩子独自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只需要在静静地在一旁观察就好,孩子有做错事的趋势时,观察他自己会不会有自我反省的过程,从而扭转事态的发展。如果孩子没有那种分清是非的能力,家长再启发性地引导孩子。

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欲,但是孩子们需要成长,更重要的是需要他们自己发现成长的意义。孩子们需要自我心理成长和强化的过程。来自父母的强势的教育方式和错误的保护欲,不仅在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的方面没有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抑制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敢想,想而不敢做。

三、结语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变化规律,忽视了要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忽视了要为孩子自身心理成长的过程提供空间等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们应该做的是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缺失,勇于突破陈规旧念,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新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而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状态。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完整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 张改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

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3

一、父母打工挣钱,多数儿童由祖辈看管,农村进入隔代教养时代

城市里行色匆匆的打工者们,没时间仔细照顾家庭孩子的生活,使更多儿童接受着隔代教养。并且隔代教养已成为农村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为数众多的儿童成长、发育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人生成长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人提出,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却不能以牺牲儿童的教育质量为代价。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去年夏天,作为典型农村留守儿童的蓉蓉高高兴兴跟着妈妈回到了自己家,可还不到半年时间,爸爸不得不又把她送回外婆家,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的蓉蓉成了父母眼中的陌生孩子。

父母都远在外地打工,从半岁起,蓉蓉就被爸爸、妈妈“丢”给外公、外婆抚养。在老人的眼中,蓉蓉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蓉蓉5岁时,父母总算辛辛苦苦积攒了点钱,建立了稳定的家,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接回身边,给她在城市最好的幼儿园报了名。可是父母的努力并没有换回蓉蓉的快乐,没多久,她就闹着不去幼儿园,每天早上,蓉蓉总是又哭又闹,就是不肯出门,妈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请假,在家陪着她。

外婆、外公总说蓉蓉懂事,可她的异常表现却愁坏了年轻的父母,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蓉蓉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新的小朋友,更不喜欢新的老师。”

在家里和幼儿园的蓉蓉判若两人,家里开朗、活泼的她在新环境中却经常表现出孤僻、倔强,嫉妒心也强。幼儿园的老师认为,这与蓉蓉成长环境中大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为外公、外婆最疼她,总是表扬、称赞和鼓励,从来没有责备和惩罚,这使蓉蓉无法接受与别人的合作和竞争,任何环境下只关注自己的唯一性,这样的性格对她的长有很多不利影响。而像蓉蓉一样的孩子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并不少见,他们表现出的状态应该引起年轻家长的更多关注。

二、隔代教养是利,是弊

据了解,农村约有一半多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对于大多数万分重视孩子成长,又十分缺少育儿精力的现代年轻父母们来说,隔代教养究竟孰利孰弊需仔细衡量。众多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对隔代教养的利与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贵阳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主任医师关福琴说,大多数人认为,我国传统的隔代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祖辈和父母在儿童教养中注意和纠正、克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过分的溺爱和放纵,容易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祖辈们格外疼爱孙子,往往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又由于隔辈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老人怕照顾不好,儿女们责怪,于是更加事事依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以致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波动或攻击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融入集体。

2.过分的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

不少祖辈往往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怕孩子吃亏,就不愿意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怕孩子摔倒,就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这种心理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相反这样做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响。

3.仅凭借祖辈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关怀,满足他们对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恋,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的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他们的。祖辈的爱更多是在满足幼儿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否则孩子不会产生被激励、被尊重的体验,情感没有得到稳定的归属。

4.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与他人合作、关心他人、热心帮助他人等品质的良机。

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三、隔代教养要关注心理健康

与父母关系不和、自闭孤独或是任性顽皮,不少把孩子交给祖辈带养的父母们发现,孩子的“坏脾气”让人束手无策。儿童心理专家提出,年轻父母们暂时牺牲了教养子女的时间,却绝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隔代教养儿童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保健医师关福琴曾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的倾向,不够全面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革的需要。”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必须从小抓起。在农村,不少年轻父母将大部门时间和精力投入赚钱挣钱工作中,没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认为孩子小,只要身体健康、吃饱吃好,交给养育经验丰富的长辈教养也很好。这就使得隔代教养的方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种较为自然、普遍的现象。

然而,隔代教养这种教育方式,将会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较为常见的主要在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以行为冲动、动作过多、过度忧虑、嫉妒、攻击性、厌食、挑食、偏食、任性等为多。而这些问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接受的教养方式、父母和祖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有关。

未来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人才除具有良好的智力、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增强其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关福琴说,祖辈对孩子多表现为过度疼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宽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环境极大宽松,没有压力,极度自由,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机会。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应加强对父母教育责任的教育和对祖辈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

儿童的父母要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来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使孩子快乐、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4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师生关系

1、第一堂课,“猫和老鼠”的故事百讲不厌。

当陌生的孩子们第一次进入我的课堂时,我不做一名“强势”的老师,而是先表现出和蔼可亲、甚至比较弱势的姿态,以“学习伙伴”的关系对师生关系进行定位。我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学吗?知道猫和老鼠的关系吗?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猫和老鼠的故事呢?学生听完了故事,觉得很有趣,很好笑,同时似乎也拉进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第二步:提问:有人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同学们有何看法?显然不是这种关系。第三步:我继续阐述: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是亲密的学习伙伴,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会战胜困难、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用自己真诚的心去触动孩子们的心,打破孩子们的心理防线,让孩子们觉得“老师真的是我学习的好伙伴”,这样可以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2、持之以恒,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

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各种各样的都有,而我重视每一个孩子,注意观察他们的优点和爱好、特长,并找准时机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为没有自信的学生找自信,尤其是对于那些容易“被遗忘”的孩子们,我会更多的关注他们、关心他们,为他们搭建一个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其实每个孩子,不管他们好与环,行与不行,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帮助。“公平”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的,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同时,“公平”的教育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学习增加动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宽严有度,让孩子们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

3.1考风学风必须要端正,这一点必须严。

从教多年,凡是遇到班级大面积的舞弊行为,我绝不纵容。从我发现其舞弊到指出问题、从师生矛盾激化到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和我进行激烈的“心理斗争”——对老师的痛恨和不理解、“行动斗争”——作弊,但最终放弃“斗争”、理解老师、支持老师、刷新面貌、改善考风学风;师生的关系也经历了由“很好”师生关系到“僵化”的师生关系,再到“师生”关系解冻、最后“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端正考风才能培养好的学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2对孩子们的“爱”要说出来,可以宽容但坚决不纵容。

案例:上课“集体”吃冰棍。刚刚进中学的B班,下午第二节是生物课。当笔者走进课堂时,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吃冰棒,还有的同学在大声的说话,还不停用书用力的扇凉。九月初,天气炎热,一堂室外体育课下来,同学们很渴,也很热,所以才发生了这一幕。虽然课堂有课堂的严肃性,可是罚不则众嘛,如果不让他们吃完的话,那不是太浪费了吗?如果不让同学们凉快下来,我的课又怎么上得好,同学们又怎么听得好?于是我就对同学们说:“你们可以把手中的冰棒吃完,不必躲躲藏藏的,好不好?”“耶!”同学们都欢呼起来。“但是,等我把黑板上的内容写完,你们就得把它吃完,不得拖延上课时间,做得到吗?” “做得到!”同学们高兴的回答。而我从此在这个班课很好上,学习氛围非常好,进步也很大。所以笔者想信宽容的力量,对孩子们的宽容也是教育,宽容也是爱,但不能纵容。

4、唤醒良知,让孩子们“心系灾区、祝福祖国”。

在当今社会爱心和同情心比较麻木了,但是 “5.12”大地震唤醒了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我记得自己在每一个班上课前都会先把灾区的最新情况向孩子们介绍,和孩子们一起关注、帮助灾区的同胞,和孩子们一起为遇难的同胞们默哀,聆听窗外长鸣的凄凉的汽笛声,一起感受“闻汽笛,断肝肠。哀逝者,慰残伤,恤孤苦,心悲怆”。我想,经过5.12大地震之后,也许使很多没有经历灾难的人对生命的意义也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再次定格,这就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有力量的教育,对自己何尝又不是一中再教育呢。

5、给孩子们一点惊喜,给自己一点快乐,给师生一个永恒的回忆。

每当学生有重要的课外活动时,我都会尽量用照相机记录重要的时刻,有时是学生领奖的画面,有时是学生运动会的精彩瞬间,有时是学生实验成果或者实验过程中显微镜下的某个美丽的视野等等,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看不见的学生的另一面,那么有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那么有拼搏精神,用心的观察使我深深的为之感动。孩子们这一刻能与老师分享瞬间的精彩,这也许会成为开启孩子们精彩人生的金钥匙。

结语: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十余年来我坚守着这平凡的岗位,但是我不做一名平庸的人,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融入到自己的每一堂生物课里,为的就是能真诚的做触动孩子们心灵的教育、致力于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促进学科教学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5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表现

1.封闭、抑郁。有的子女对失去父或母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O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同学跟父母在一起,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大多数孩子都表现为心理自卑、感情脆弱、情感忧郁、沉默寡言等,他们不善交际,对外界明显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几乎不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任何活动,平时总是默不做声,经常坐在教室里发呆,脸上看不出一点笑容,完全失去了他们这个年龄段该拥有的乐趣。

2.憎恨、逆反。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或母,或站在父母之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对老师的言行总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有报复心理和仇视他人和社会的意识。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冷淡,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和同学相处关系紧张,动辄发火甚至出手。

3.多疑、嫉妒。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表现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产生嫉妒和对立情绪,同时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同时虽然自卑,但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4.情绪消极、缺乏自信。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大多总是消极地对待生活与学习;害怕困难,做事经常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信心不足。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认为低人一等,自己看不起自己,把自己人为地划分为另类。整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自己为自身设置了束缚的“十字架”,造成了巨大的情绪上的压抑。

5.情绪不稳、双重性格。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等。他们在家长、老师面前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而在外却飞扬跋扈,经常欺负比他们弱小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形成双重人格。他们自身存在许多陋习和不良习惯,如不加以约束、管理,稍不注意,就极有可能堕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应对教育

1.家庭方面。爱的缺乏和爱的过度都对单亲孩子心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首先要有良好的教养方式。即要走出无原则地溺爱、简单粗暴的打骂和一切包办代替的教育误区。其次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未成年人对家庭、对家长依赖性非常大,家庭动摇或者父母分居、离异等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单身父母们一定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正视家庭变故的现实,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作出表率。应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熟悉孩子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情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与孩子的隔阂,这对孩子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6

大家好!

今天,海淀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件新事,也是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区委教工委、区教委对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关心和支持海淀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位专家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成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中心”,开展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研究工作,这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市、区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海淀区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实现让所有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各地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做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实现教育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农民工子女有书读,读好书,享受海淀的优质教育,在海淀教育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海淀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也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区委教工委、区教委一贯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统计数据表明,我们的一些小学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部分学校还在开展适应农民工子女的德育教育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但是与当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我们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希望研究中心,能本着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实验学校干部、教师的骨干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教育政策咨询活动,不断提高全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农民工子女教育之路,为丰富海淀优质教育内涵,实现海淀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