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肺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肺康复护理范文1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11.2)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11.8)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1.2.1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1.2.2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1.3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1.4统计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97.78%),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94.44%),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91.11%),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92.22%),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78.89%),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75.56%),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7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82.22%,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8.100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心肺康复护理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36-02
糖尿病足是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及长期生活质量的主要并发症,一般情况下,严重糖尿病足患者需要开展截肢术进行治疗,从而避免感染进一步恶化。做好截肢术术后康复护理干预配合,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为患者良好预后奠定基础。该研究选取2013年5月―2016年11月68例接受截肢术治疗的老年性糖尿病足患者,分析其康复护理方法,总结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11月68例老年性糖尿病足截肢术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足相关诊疗标准[1],且满足截肢术相关操作指征,患者术后意识清晰,能够配合临床诊治疗工作。数字随机法分组,观察组(n=34)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8.74±3.97)岁。糖尿病病程6~23年,平均病程(14.72±3.71)年。对照组(n=34)男性13例,女性21例,年龄66~82岁,平均年龄(78.63±3.99)岁。糖尿病病程6~22年,平均病程(14.68±3.77)年。2组患者病情明确,临床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研究内容满足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范及要求,病例排除标准:①不满足治疗指征及合并严重治疗风险者;②合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严重损伤或其他因素导致无法开展手术治疗者;③多种原因导致中断治疗者;④合并精神类疾病或无法正常交流者;⑤合并免疫系统、其他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⑥无法定监护人或陪护家属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疾病治疗相关操作标准,为患者执行良好的临床护理干预工作。根据医嘱及患者实际需要,结合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生理状况等因素,对老年性糖尿病足患者开展术后对症护理。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专项康复指导,主要是针对患者术后相关护理管理方面内容,详细操作方法:①术后心理指导:该组患者术后多合并肢体严重疼痛,加之老年患者易合并多种心理问题,对未来生活存在悲观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了解,开展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治疗信心,做好密切配合。与此同时,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积极控制,护理人员积极做好药物治疗指导,明确口服药物剂量,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②术后病情监控:对截肢术患者术后情况加以了解,关注其病情进展状况,并以此为根据做好病情监护。为此,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血压、血糖情况进行了解,为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此同时,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合并心肺功能损伤,做好对症处理。对术后血尿常规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潜在风险因素。③局部护理方法: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术后护理干预时,保证患者局部清洁、干燥,并对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按时换药吃力。若患者为冬季就诊,则注意为其做好保暖护理,防止外界不良刺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相关操作时,防止用力过猛,避免损伤患者周围组织,减少红肿发热。④镇痛护理干预:术后早期疼痛护理前,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预先使用止痛类药物,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疼痛感,提高其术后舒适度。对于需要留置镇痛泵者,及时对讲解镇痛泵使用原理,告知患者镇痛泵所能发挥的作用。加强营养干预,避免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从而对患者良好预后提供保障。⑤肢体功能恢复:鼓励患者尽早开展肢体功能训练,根据其耐受性,为其实施早期功能恢复,满足患者预后需要。伤口愈合后,选择适宜弹力绷带,并对如何使用进行指导。做好预防处理,避免残肢畸形,指导患者正确,教会患者关节活动的方法,并对其开展肌力训练。
1.4 评价指标
①术后并发症: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包括截肢断端感染、残肢浮肿、关节挛缩、畸形预后等;②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对2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主要包括8项,折合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2];③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对2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进行比较,0~10分为取分范围,分数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强[3];④护理满意度评分:对2组患者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康复指导、护理管理等方面护理满意度,0-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用[n(%)]表示,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截肢断端感染1例,残肢浮肿1例,无关节挛缩及畸形预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术后截肢断端感染3例,残肢浮肿2例,无关节挛缩2例,畸形预后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χ2 值检验结果证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属全身代谢异常性慢性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则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足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合并症,若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增加截肢风险[4]。由于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加之手术带来的疼痛感,一定程度上对患者术后情绪及正常恢复带来一定影响。为此,及时为患者开展对症护理干预配合,对患者预后具有促进作用。
临床实践经验显示,术后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糖尿病足截肢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可进一步强化护理效果,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也就是说,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将老年患者作为中心,兼顾其术后生理方面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解决,结合患者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更具全面性、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从而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作为护理人员,应对老年患者所需所求进行重点关注,并为其提供完善可行的护理指导,丰富临床护理工作内容。
心肺康复护理范文3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长期氧疗、呼吸道护理、呼吸训练、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健康教育等。结果 61例病情好转出院,有效率为80.26%。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及呼吸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多痰、气短、呼吸困难,并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日益加重,COP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COPD在各类致死疾病中排列第六位,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总数的20%。研究表明,未来10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2]。目前,对COPD的护理措施主要有长期氧疗、呼吸道护理、呼吸训练、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帮助有效戒烟等。优质的护理措施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经济负担。我院护理部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对76例COPD患者进行特级护理,并比较护理前后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发现61例患者明显好转,15例因中途拒绝接受特级护理,改善效果不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6例康复对象的病史、体征、X线表现和肺功能检查符合COPD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4例,女性22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1.1±7.5岁;病程9~36年,平均22.6±8.3年。
1.2 特级护理方法:对76例COPD患者进行特级护理前实施全面检查,测定心肺功能。特级护理内容如下。
1.2.1 氧疗护理:坚持每日15小时以上低流量吸氧,提高氧分压,氧流量应为1~2L/min或氧浓度为25%~29%,维持PaO2在60mmHg以上。氧疗有效的指标为病人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发绀减轻、心率减慢、活动耐力增加。
1.2.2 呼吸道护理:COPD患者有呼吸道感染时,应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有效咳嗽的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取坐位,先做数次深呼吸,然后深吸气后憋住,随后突然用力咳嗽,借助胸肌腹肌同时收缩使胸腔压力增高,产生瞬间爆破力将声门打开使肺脏深部的痰液咳出。
1.2.3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做呼吸操,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腹部,吸气时用鼻吸入,尽力将腹部挺出,呼气时腹部内收,用口呼出,口型呈吹哨样。呼吸过程中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通过深而慢的腹式呼吸,降低呼吸频率,从而降低呼吸肌的耗氧量。
1.2.4 心理护理:COPD病程长,反复发作,患者常有焦虑、易怒、烦躁和忧郁等情绪,医护人员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树立康复的信心和恒心。我院护理部结合其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治疗,根据患者喜好,选取相应乐曲,让患者通过听音乐,分散注意力,进行自由联想和放松。
1.2.5 营养护理:因COPD患者呼吸负荷加重,能量消耗增多;又因呼吸困难、缺氧及药物副作用等使进食减少,因此,此类病人营养不良十分常见,这可使肺功能和呼吸肌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应注意增加营养摄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故我院给予COPD患者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饮水量至少1.5L。
1.2.7 健康教育:告诉病人及家属COPD病人应避免烟尘吸入,要坚持不懈有效地进行康复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嘱病人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气候骤变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受凉以及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接触。
2 结果
经过半年的特级护理,由问诊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气短的程度,再根据《实用康复医学》将其呼吸功能分为6级[3],并将气急好转1个级别定为好转。76例COPD患者中61例病情好转出院,好转率为80.26%。特级护理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提高(详见表1)。
表1 56例患者康复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ADL评分 康复护理前(例) 康复护理后(例)
~60 0 14
60~40 61 56
40~ 15 6
注:χ2=9.74,P<0.01
3 讨论
COPD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采用综合医疗措施对改善病人症状是有效的,在疾病缓解期对病人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心理上要使患者树立信心,掌握正确方法,其目的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COPD患者气道阻塞,肺和胸廓的顺应性下降,活动度变小,收缩力下降,且呼气时气道塌陷闭塞,肺泡内气体不能有效排出。采用腹式呼吸、局部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等能增加支气管内压,扩大支气管内径,防止支气管闭塞,改善通气功能。孙银香等采用呼吸体操在COPD缓解期的应用研究表明呼吸操能够提高呼吸肌肌力,改善肺功能,可作为COPD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4]。COPD患者病程长,反复发作,且50%~60%的患者同时存在营养不良[5],身体抵抗力差,易患感冒,诱发肺部感染,肺功能不易改善,而且短期康复对气急、气喘缓解不明显,患者易失去信心,放松训练,甚至放弃治疗。因此,要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做好长期的心理康复护理,鼓励患者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以增强自身抵抗力。通过上述特级护理措施,本研究61例患者气急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进展.右江医学,2007.
[2] 肖万英.空气压缩雾化吸入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护理.全科护理,2011,9(3):794─795.
[3] 周士枋主编.实用康复医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342.
[4] 孙银香.呼吸操在肺心病和COPD缓解期的应用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1):1.
[5] 王岳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内涵界定与康复护理方法的研究. 现代康复, 1999,3(8).
心肺康复护理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85-01
所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气流受阻、气道阻塞呈渐进性进展、部分患者可存在可逆性及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临床上常常以反复咳嗽、咳痰以及气促和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症状[1]。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为8%~10%、500~1100万/年患者因其致残[2]。虽然对该病研究较为深入,但是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措施,加上该病病程时间长、病情复杂等,因而严重干扰了患者生活质量,然而我们发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期间护理方案至关重要,因为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延缓该病的进展、增强其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我们现对其护理措施观察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于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本院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患者,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痰多以及痰阻等情况。另外病历资料还显示58例患者男42例、女16例,平均年龄(71.2±6.0)岁,同时存在慢性支气管炎41例、肺气肿17例,而具有吸烟史的为52例。并且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剔除:①长期卧床者,②因语言障碍和智能障碍而影响交流沟通者,③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者。同时5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措施,主要含有:一般护理(诸如与休息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皮肤护理等)、心理护理、氧疗护理、雾化与排痰护理、呼吸功能康复护理等多种护理措施。
1.3研究方法对58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同时参考试验设计要求,设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套表》,其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基础疾病、护理措施、护理效果等,对以上内容由专业人员分别在护理前后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梳理与分析。
1.4 护理效果评估标准根据《护理学基础》[4]将其护理效果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以上护理效果评定均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表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气分析结果
:p = 0.048 < 0.05,提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的护理有效。
3 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支气管-肺组织出现病理变化而导致肺功能损伤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一种疾病,具有病情重、病程时间长以及易反复的特点,单纯治疗难以阻挡疾病的进展,所以我们认为结合有效及全面的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鉴于此种原因,我们本次研究采取了有效及全面的护理,从表1中不难发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护理后总有效率高达91.38%,且表2中的客观指标也印证了该结论,究其原因我们分析如下:⑴一般护理,①护理,我们主张半卧位,但应以舒适为主(此时需注意防止患者头部下垂、屈曲、扭曲),这样便达到缓解心脏负担、改善通气血流比例的目的,因此对胸闷、心慌及喘息等症状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②生活护理,如饮食指导方面,鉴于此类患者呼吸时所消耗的能量为正常者的8~10倍,所以我们主张在饮食方面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糖类占50%~60%、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另外还要坚持少量多餐、避免过饱以及诸如豆类等产气性食物,而进食时则坚持坐位与细嚼慢咽的原则(可避免呛咳等)。⑵心理护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多为高龄患者,再加上该病病程长、易反复等原因,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较为低下,所以此类患者极易出现悲观、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障碍,因此我们针对此种情况,首先建立互信的桥梁,其次坚持多教育、多巡视、多沟通、多交流、多帮助以及多讲解的原则,从而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重建其生活信心,帮助他们渡过精神上的难关,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⑶氧疗护理,我们多给予患者鼻导管或鼻塞法进行吸氧,氧气流量保持在1~2L/min、浓度稳定在24%~28%、湿化瓶温度维持在50°C~60°C;同时患者在吸氧期间应注意观察动脉血气指标以及定期复查肺功能。⑷有效排痰及雾化吸入护理,首先鼓励患者应主动咳嗽,即对于痰液较易咳出者嘱咐其进行深吸气后保持张口态、再将痰液浅咳至咽部后快速咳出,而对于痰液不易咳出以及年老体弱者则利用生理盐水1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加用鱼腥草注射液等)进行雾化吸入达到稀释痰液而便于排痰;其次对于咳痰无力者则需行吸痰处理,但在操作期间注意保护患者口腔和呼吸道黏膜。⑸呼吸功能的康复护理指导,对于此类患者我们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诸如腹式呼吸肌训练以及缩唇呼气等,同时在训练期间遵循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以及患者能够耐受的原则而逐步达到增强呼吸肌肌力以及耐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不可估量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珍祥,张惠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定义及治疗.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3):129.
心肺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脑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康复状况 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较常见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是指血液中栓子随着血液、流到脑动脉堵塞血管。若侧支循环无法代偿,可引起此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因缺血后坏死,诱导患者大脑供血不足,具有起病急、疾病症状重及预后差等特点,致病因素较复杂[1-2],可能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患病后常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瘫痪及运动障碍等症状表现,诱导机体脑组织坏死,未及时治疗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吴华玉学者认为[3],传统护理以口头宣讲、病情监测及用药指导为主,忽视个体差异性、疗效单一,未获得患者青睐、认可。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脑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11月-2020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观察组男84例,女66例;年龄43~67岁,平均(54.48±8.37)岁;发病时间5~36 h,平均(20.45±2.38)h;体重19~26 kg/m2,平均(23.36±5.54)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高中48例,大专及以上61例。对照组男89例,女61例;年龄44~69岁,平均(54.62±8.43)岁;发病时间6~39 h,平均(20.59±2.51)h;体重指数18~25 kg/m2,平均(23.14±5.32)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47例,大专及以上5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年版)》中“脑梗死”诊断标准[4];(2)经颅脑CT确诊;(3)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液黏稠度升高、血脂水平高;(4)呈不同程度恶心、头晕及吞咽困难等症状表现。
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先天性肢体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行口头宣讲、用药指导及病情监测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1)心理疏导:患者缺乏疾病认知,常有焦虑、紧张等情绪,因此主动沟通,普及疾病诱因、康复必要性等,列举既往治愈良好病例,予以鼓励、安慰及支持,重建信心、提高主动配合度。(2)离床期康复训练:a.被动活动:借助各种软枕、靠枕,指导患者取患侧卧位,每隔2 h协助更换1次,尽量少用仰卧位、避免发生异常痉挛,且早期被动活动患者各关节,各关节活动2~3次,肢体软瘫者,关节活动度低于正常范围90°,避免损害关节;b.主动活动:待患者病情平稳,指导掌握正确翻身,必要时由家属协助,指导下床蹲起、行走及上下楼梯等,每次30 min,2次/d,且告知患者在康复室内借助康复器械锻炼时,根据自身心肺功能、体力及耐受度锻炼,不可操之过急,每次30min,2次/d;c.吞咽障碍:借助口唇闭锁训练、舌部运动、呼吸困难及寒冷刺激法等形式,改善吞咽功能,进食时,取颈部前屈位、抬高床头60°,借助调整促进食物吞咽,待患者安全吞咽后、适当抬高床头角度;d.语言训练:指导患者训练舌肌、面肌、软腭及声带,促进语言肌肉功能恢复,结合平时感兴趣的话题,主动交流沟通,引导开口说话,叮嘱患者从发音逐渐过渡到词句,积极鼓励多与人沟通,改善语言功能;e.穴位按摩:定期指导患者按摩穴位,重点按压太冲、足三里、合谷、曲池、梁丘等穴位,各穴位按压3 min,2次/d,促进局部静脉血流、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肢体协调力[5]。
观察指标:⑴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前后参考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6],涉及意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领域及躯体功能,各维度,总分为3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⑵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1)显效:语言、运动障碍等症状消退,NIHSS值降低幅度≥90%,病残程度Ⅰ~Ⅲ级;(2)有效:症状改善,NIHSS值降低幅度46%~89%;(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病情加重,NIHSS值降低幅度≤4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本研究显示,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结果接近[8]。因此,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促进此病患者疾病转归,其属于新型护理模式,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改善就医体验,具以下优势:(1)心理疏导能稳定患者情绪、消除顾虑,通过健康教育、情绪缓解等形式,转移疾病注意力,严格控制情绪波动、缓解不适,重建康复信心、提高主动配合度;(2)患病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有恢复能力,可能与坏死区域边缘神经细胞休克、颅内压降低等因素有关,因此待病情稳定,尽早开展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神经,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肌肉萎缩、血栓形成风险,缓解肢体不适、提高康复效果;(3)吞咽、语言功能训练利于患者语言功能早期恢复,避免发生呛咳引起不适,且穴位按摩利于扩张血管、改善机体供血情况,及时修复脑损害、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降低病残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度,达到远期疗效,安全可靠具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语言、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效果,拉近护患距离,改善预后,具临床可借鉴性。
参考文献
[1]仲慧.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研究[J].西藏医药,2020,41(3):128-130.
[2]展辉芹.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0):131.
[3]吴华玉.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措施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4):91-93.
[4]高冰.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梗死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临床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9,40(11):2656-2657.
[5]蒋无瑕.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1):75-76.
[6]徐晓亮.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7):129-131.
心肺康复护理范文6
【关键词】脑血管病;并发症;康复
【中图分类号】R4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20-00
脑血管意外亦称脑卒中或脑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头痛、偏瘫、失语、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我院自2007年1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该类病人262例,好转出院180例,好转病人平均住院9天,这说明病人康复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在家中进行。如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很快恢复功能,如没有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肢体功能恢复差一些。通过对这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了一些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的有效训练方法及早期康复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病人262例,年龄在30~80岁之间,男女发病情况见表1,病人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见表2。
2 早期康复的目的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目的是通过早期康复手段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和致残率,康复的重点是偏瘫和失语。
2.1 急性期康复护理:对意识障碍明显的重型脑卒中发作病人,因病情易变,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发病后症状进展,尤其脑出血病人更应慎重。因病人卧床,不能活动,已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褥疮、呼吸道感染、肌力下降、心肺功能低下、精神衰退等合并症。护理人员除积极配合医生完成调整血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的药物治疗外,康复的重点放在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上。康复护理措施如下:(1)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及废用性萎缩:①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②定时翻身,更换,意识丧失的脑卒中昏睡病人,侧卧时必须将瘫痪的上、下肢置于肢体上,以防受压。翻身时要注意头部侧、仰位置协调,以防呕吐物逆流气管和舌后坠。③床上被动活动,主要防止肌萎缩及足膝关节变形,脑梗塞病人若无意识障碍,则在发病后次日即开始,脑出血病人宜在病情稳定后进行。④按摩。给患侧上、下肢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按摩胸大肌。(2)、预防感染:①预防呼吸道感染,防止吸入性肺炎。②预防泌尿系感染,尿潴留病人,留置导尿按护理常规处理。③预防深部静脉炎,将患肢抬高,按摩患侧肢体。④预防皮肤感染,预防褥疮。(3)、处理好消化道症状。
2.2 恢复期康复护理:患者意识不清到清醒,护理工作将床边功能训练为重点,帮助指导病人由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1)自我运动训练:①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或健肢协助患肢被动运动。②鼓励病人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③练习腰背肌、腹肌,让病人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动骨盆,“拱桥式”动作如下: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由开始坚持数秒钟到增加时间再缩短卧床时间。(2)坐地耐力训练:一般使用活动靠背床进行训练,也可借助于扶栏杆或拉绳子或自己健手支撑做起的方法,又可由床上过渡到床边和椅子上和轮椅上独立坐起。(3)上肢训练:病人健手做日常动作-解衣扣、用筷、写字、用餐、洗脸、刷牙、梳头、穿脱衣服等动作。(4)步行训练:床旁可借助他人扶持,扶床站立,迈步训练,护理人员训练病人站立行走时要立于患者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亦可用绷带系于患者足踝部,用健手将患肢前拉。(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纺织、书法等。(6)语言训练:训练患者以喉部发出“啊、啊”的声音,鼓励病人主动训练。
3 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时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护,善于疏导,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完成每阶段的训练计划。尤其注意进行各种功能训练时心理反应。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