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1

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魅力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与成年人的咨询师有所不同,不仅要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超的心理咨询技能,更应具备独特的人格特质。笔者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多年,在学校咨询实践中,逐渐领悟到一些珍贵的道理,写出来供大家研凿。

首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是高尚无私的。这是心理咨询师人格中首要的品质。自私,心胸狭隘的人是不能充当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老师的。在我们公道中学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我们学校领导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三斟酌,从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久经考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中选聘具有一定资质的人担任本校的心理咨询师。这一做法,体现出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师人格的重视。因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全,这方面工作是无价的,无法用数字数量来测算、衡量,基本上属于无私奉献,心理疏导的效果也不宜到处张扬,心理咨询师们总是在默默无闻地工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具备这样的高尚情怀与无私人格的人,才能是学生人格健康发育的楷模,也只有这样高尚的人,才能塑造起未成年人高尚无私的人格。

咨询师高尚无私的人格对顺利展开心理咨询活动具有特殊的魅力。因为在咨询关系形成与建立的过程中,面对来访求助的学生,心理咨询师需要更多耐心倾听、支持求助者,以毫不张扬的方式悄悄给渴望得到温暖和关爱的幼小心灵提供无私的援助。象春风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象阳光,无私地释放光和热,给需要光明和温暖的生机万物提供能量。

第二,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具有温暖的母性。母性,意味着什么,母性意味着真诚的爱,意味着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意味着无私奉献,也意味着给心理需要救助的孩子提供尽其所能的帮助。母性,女教师担任这一角色,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好的男教师在担任心理咨询师时同样可以具备。在来咨询室的孩子心目中,有意无意地把面前的老师视为“母亲”,在他们精神上、心灵上最无助的时候,他们希望从“母爱”的怀抱里获得温暖。所以,咨询师的母性人格特质是必要的。

我在学校的心理访谈室里接待过几位失去母亲,失去母爱的孩子,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和心身疾病。他们或因母亲不幸去世,或因父母离异,他们心灵上有无法弥补的空缺和创伤,他们是真正需要母爱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作为一名男性心理咨询师,用柔情似水般母性的爱充分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排查心理困惑的根源,促进他们人格健全发展。我充分体验到母性人格的魅力所在,而且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母性人格与他们高尚无私的人格品质是相一致的。

第三,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还应具备充分的弹性。弹性,意味着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牵拉和挤压。心理咨询师人格中的弹性使他们能够承受人性中所有破坏性的力量,包括愤怒、歧视、嫉妒、敌意,甚至攻击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活动中经常会遭遇这些无端的消极情绪。心理咨询师甚至成为咨询对象发泄宣泄不良情绪的出气筒。有位高考落榜生,本以为自己至少能考个本二,结果落空。他很失望、沮丧。家长要求他复读再考。他很勉强同意,但情绪很差,总是愁眉苦脸,他的班主任把他带到心理访谈室来,想通过我们疏导他的不良心态。他很不以为然,走进访谈室,气乎乎的,也不肯跟咨询老师打招呼,猛地往椅子上一坐,翻翻白眼,以示抗议。咨询师小心翼翼地询问他,他一言不发,然后突然粗声粗气地向咨询师咆哮起来。我们做心理咨询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磨练好自己的耐性和受挫力,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心理偏差甚至心理变态的学生不良情绪,寻找有利时机,理智地化解目前的困难。

我们需要理智,需要沉着冷静。当我们遇到很棘手的问题时,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紧张,内心感到压抑。这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弹性,我们要做心胸比海洋、天空更广阔的人。我们坚忍的品质会成为未成年人人格完善的推进器。

第四,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具备高度的同一性和适当的灵活性。同一性,要求心理咨询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信念坚笃。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位品德高尚,充满热忱和母爱,信仰坚定不移的人,至少在青少年来询者心目中是完美至善的人。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2

关键词: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27

1 引言

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即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还影响到他们与同学、老师甚至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中往往围绕“升学率”对学生进行智力和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尽可能弥补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2 当代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2.1学习方面。现在有些学校还在为追求升学率而忙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且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故意让学生感受到沉重的学习压力,陷学生于紧张的学习竞争之中。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位女生,智商很好,成绩优秀,曾在省市物理竞赛中拿过一、二等奖,可是高考时她却产生了紧张恐惧心理,手颤抖、心发慌,视觉感受性明显降低,对试题内容的认识,平常所熟悉练掌握的知识再现及思维过程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心理极度疲劳情况下,她不知自己做什么,失去了对整个行为的控制力,结果无法坚持考试。

2.2 人际关系方面。中学阶段,教师仍然是学生心中知识的象征与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与理解。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教师会对部分学生不理解、不信任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对抗心理。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而对学生横加指责、粗涉,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也希望自己能被班级和同学接纳,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太懂得对别人关心与谦让,使得他们不容易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这就会使心理需求与现实出现落差,导致有些同学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2.3 青春期心理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思想政治观,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中身心变化最大、矛盾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感到压抑和焦虑。同时中学阶段也是他们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的阶段,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青少年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

3 德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大家眼中所谓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问题往往出自心理问题。德育工作者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就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才能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以下是笔者在工作中,就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几点措施。

3.1 寻求教师配合,消除师生隔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德育工作者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寻求他们的配合,让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确承载着繁重的负担,但是还是希望他们面对学生时,尽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有助于消除中学生对老师的消极对抗情绪和厌学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里轻松的心态下快乐的学习。和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沟通,尽量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对学生有一颗宽容和充满爱意的心,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个别同学和老师间的隔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3.2 深入学生家庭,探寻问题根源。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家庭,比如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寒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而封闭自己等。德育工作者必须能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才能做好其思想道德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深入其家庭,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根源,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疏导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访过程中,提醒学生家长要全面耐心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通过深入学生家庭,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理。

3.3 开设心理咨询,架起沟通桥梁。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尤其是电话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我校在政教处的组织下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机会,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心理咨询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受困于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技巧,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通过注重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他们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他们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姜妮.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2] 李静.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 考试周刊,2009(21)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探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而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与成长。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民办高校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叛逆情绪

逆反心理较重是民办高校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其集中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话非常抵触,不愿意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监管。

2.自卑情绪

同时,自卑情绪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又在民办高校学生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拥有自卑情绪的民办高校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不愿意与人过多的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往往表现为沉默、孤僻等现象。

3.自恃甚高

与自卑情绪相对的是自恃甚高的心理问题。简单地说,民办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太过高看,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也没有对市场和社会进行仔细的分析。民办高校学生自恃甚高的心理问题对其就业有着严重的影响,往往导致学生不愿意从事报酬低的工作,从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能力应该胜任更高级的工作。

三、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民办高校与公立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收费。民办高校的收费往往较高,而公立大学生的收费相对较低。一方面,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费,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只能依靠高昂的学费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民办高校往往从硬件设施上着手,即不断升级硬件设施来吸引生源,因此民办高校只能提高学费来进行建设与发展。

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更高,也导致学生的家庭条件更加优越。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受到父母的溺爱,并且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中形成负面的心理状态,如叛逆情绪、自恃甚高的情绪等等。

在此基础上,在民办高校大的校园环境中,大部分学生都出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这就导致条件优越的学生相互攀比,使其获得不正常的自信,并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判断不够准确。因此,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恃甚高的心理问题。

同时,对于部分条件较差的民办高校学生而言,在大的环境中,其往往受到其他同学的轻视或敌视,也就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卑的情绪。

2.家长的疏于管教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中的重要场所,而家长则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换言之,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家长的管教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力。

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变得叛逆,一旦家长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大吼大叫,而出于对孩子溺爱的心理,家长也不愿意采取强硬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管教。

而部分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制,并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说,部分孩子较为自闭和孤僻,而家长对其不闻不问,使孩子的自卑情绪滋生,成为难以调和的心理问题。

四、解决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

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重视,众多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因此,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建设心理咨询工作,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能力较强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场所,并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其次,民办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宣传工作。从高校心理疏导工作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看不起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意识不到位,没有正确认识心理问题,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通过大力的宣传,民办高校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质量和有效性。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民办高校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民办高校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进而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并制定更有效的疏导计划。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计划也应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疏导,才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加强校园活动

最后,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过程中消除负面意识和负面心理是心理治愈的有效手段。换言之,民办高校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交际中感受快乐、克服自卑等情绪。

例如,民办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校园运动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运动会中,在比赛现场感受热闹的气氛,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同时,民办高校也可以开展拓展训练,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抵御心理冲击,达到克服心理问题的效果。

随着学生交际面的拓宽,学生也就能够获得友谊和乐趣,能够在积极的人际交往中克服自卑、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也能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叛逆心理。

结束语

总的来说,民办高校学生具有更加明显的心理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民办高校应该重点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前提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众多民办高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切实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成因,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自身的发展,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卢琰.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03)

[2]李利荣.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13(30)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目前,在校中学生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致力于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创建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心理在学校中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心理影响。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现在,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要努力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把心理健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促使身心的健康发展。

2.2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学习借鉴现代国外教育的优点,对学生评价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要对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使学生不断地得到鼓励。

2.3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发现我班一名学生徘徊在门外,于是找他谈话,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产生了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因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帮他想出几个解决办法:一是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是帮助他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是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是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5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25-01

回顾30年走过的路,感谢挫折对我的磨砺;走进心理咨询的大门,我期待今后的人生体验更加精彩。

1 自我成长分析

我的心理发展史: 1981年3月,我出生在杭锦旗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民,因为家里已经有两个儿子了,我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快乐。但是父母因为农活忙,爷爷奶奶也没有能力照看我,就将我带到农田里照看。直到我7岁的时候,才把我送入小学,9岁就住校,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从而培养了我的独立的个性和自理能力,每天跟村里的孩子一起走四、五里路上学,下雨、下雪都走在凹凸不平的小路上,很多次哭着不想去上学,父母都会训斥我一动,农村人的心里想的就是在穷也要供孩子上学,走出农村,父母没有读过书,但是从小培养出的自理能力让我能自己自觉地学习,虽然上有俩哥哥,但是父母对孩子都是平等的,生活的过程中我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形成了懂事、自立、忍让的性格特征。这些也使我在面对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种种挫折时,始终能保持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当时年纪小,我经常想自己的爸爸妈妈,有的时候想到其他同学晚上回家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会自己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每个礼拜的周末是我最盼望的时刻,每到那天我都跑到校门口等爸爸来接我。这些也让我幼小的心灵对父母的爱有了更多的渴望。

初中考高中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段我不怎么想提起,因为我的倔强,批评过我的老师的课,我再不认真去学,我的成绩不好,学校怕拉成绩,没有让我参加中考,这是我第一次从父母眼中看到了失望和忧虑。有一段时间很怕别人问我考高中的事情,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第一次的失败,那年的暑假在我的眼里好像特别地漫长。父母后来给我找了师范类院校,这是我唯一的路。

学校的校风虽然如我想象中的一样,但幸运地是我遇到了一位很好的班主任。当时这个班主任跟我们一样是新来的,他严格的班级管理和科学的教学手段让我们这些本被看成没有什么希望的孩子爱上了学习,。因为班上都是女孩,爱面子啊,我的学习成绩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反而越来越好,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该玩的时候尽情释放,二年级的时候,我被选为班长,校学生会成员,开始在多方面锻炼自己。我很感激我的班主任,是他的鼓励让我重拾了自信,在逆境中成功也养成了我独立、不服输的个性,让我后面的人生路上对待一些不理想的事情能变得更加坚强。

大学阶段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高峰,学习着自己热爱的专业,我的初恋也不期而至。也不影响我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我感到自己的自信心更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后我很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心中体会着成功的幸福。

每天忙碌的工作让我感到很快乐,我感到自己一下子好像比以前更加聪明了。学知识的悟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周围同事也有着融洽的人际关系。我较好地遗传了父母的优点:能吃苦、感恩、热情、多才多艺,因此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在适用期的阶段,我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我被任命为幼儿园保教主任,虽然此后增加了很多烦琐的工作,但我感到自己又接受了很好的锻炼,也就在这种不断地锻炼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回首人生走过的30年,每一份付出都会为我带来新的收获、每一次的挫折都回报给我更加积极面对人生的热情。现在的我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对心理咨询职业的热爱和深感目前对患者来讲身心疾病防治的重要性,我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习,少些嫉恨,多些爱心,少一些猜疑,多一些信任,努力创造真情的空间,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

2 职业行为分析

为什么做心理咨询师:

从职业经历看,我面对的都是3至6、7岁的孩子,有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让我纳闷,认识到心理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困扰最终会在健康状态上得到充分的反应。决心致力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刚好有机会我们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虽然刚刚步入心理咨询的殿堂,却被它无穷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心理咨询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

首先,我认为自己具备成为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的个性品质。为人随和热情具有亲和力,尊重他人,而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其次,2年工作培养了我善于思考,关注他人的感受。给予患者真诚、理解和引导。

我身边都是一些孩子,可心理问题似乎无处不在。在这种现状之下,我决定学习心理咨询,希望能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找到自我调节的最佳方式。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6

关键词:高考;考生;心理;疏导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到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考生要相信自己,自信迎考

考生要把高考当作一次人生经历,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次考试。只要考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行动,即便是考不上大学,也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要学会自我心理减压。高三生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自我意识较强,压力很多时候来自自己,如自我要求过高,过分注重排名等。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平时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考生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注意劳逸结合,要知道会安排时间的学生才会学习,最好自己制定出一个作息计划表,要调节好人体生物钟,形成规律,以保证考试的时候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样既提高了时间效率,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利于身心健康。运动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方式,还会让考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平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做一些放松型的训练,如深呼吸,这有利于缓解过于紧张的情绪。采取积极、合理的减压方式,如听音乐、聊天、书写、向身边人诉说自己的烦恼,或者找模拟物品出气、哭泣等多种形式发泄心中的压力。

2.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自信迎考,调整好对高考的看法。高考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而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是我们众多机会中的一个。高考固然能塑造自己、提升自己,万一落榜也不要有太大的遗憾,毕竟还可以复读,也可以另选其他的成功机会。如果把高考看得过重,就会导致我们的思想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考生要提高信心指数,抓关键和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且要文、理结合,要把看、思、读、听、做、小结结合起来。考生不但要结合本班的教学计划,而且要结合自己现在的实际状况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状况来制定计划、合理确定目标,坚定成功的信念。把精力放在知识储备、改善技巧、解题过程中,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助于保持心情平静,集中精神,将自己的水平甚至潜力发挥出来,体会做题和进步的乐趣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快乐,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的水平。

3.要有全面的心理准备。参加高考,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金榜题名,要么名落孙山。考试之前,考生就应该有个全面的心理准备,迎接、承受即将到来的结果。高考失利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还有复读、读民办大学、出国留学、参加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等多条道路都可以走向成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积极面对。未来的道路很漫长,处处都有无形的答卷。考生要积极培养自信、顽强、坚毅、持之以恒的人生品格,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失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或听说某某学生考上大学了,有的顿时被幸福包围着,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俨然成了家庭的“英雄人物”;有的开始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不但瞧不起落榜的同学,而且对家长的索求也多起来了,家长没有满足他就赌气翻脸,这种不以感恩的胸怀去回报家长和老师的心态,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二、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本来就不够稳定,面临高考的重压,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这时要再加上来自家长的压力,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家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调节心态更为关键。

1.要积极配合,增强孩子的信心。面对高考的压力,绝大多数考生能够沉着应对,也有不少考生会出现情绪低落、急躁、自卑、埋怨或对考试过分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削弱高考战斗力。他们将无处发泄的压力转嫁到别的地方,甚至对父母大发脾气。造成高考前孩子心理状况剧烈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生本身心理素质不过关是其中一方面因素,而部分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也是导致孩子考前心理变化的重要原因。家长多给孩子鼓励、关心和陪伴,树立他们的信心,一定要做到:接受事实,接纳孩子现状;多看孩子优点,少看孩子缺点;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多鼓励表扬,使他们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上不要与其他的孩子去比较,要与他自己比较,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对孩子过分地管理和约束,真正把学习的责任心交还给孩子。

2.要理性看待高考,调整好心态。每一位家长都会高度重视孩子的高考,因为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但高考在人的一生中也绝对不是唯一的机会,家长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家长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表现出过分关注,也不要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要与孩子一起,以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面对孩子的烦躁焦虑,父母更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家长要信任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完成最后的学业,并能以良好的状态迎战高考。家长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因为家长的情绪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会影响到考生。保持生活常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饭桌上、散步时给孩子一些鼓励,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经历多次考试,考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抗压和调适能力,家长对考生的关心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3.要关注细节,保持良好的沟通。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内心其实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痛苦,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来自家长的关心和鼓励,所以家长更应关注细节,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高三学生忙于复习迎考,由于作业多、考试频繁、竞争压力大以及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各种睡眠问题,如睡眠不深、睡眠紊乱、甚至失眠,但是高三学生无论学习压力多大,功课多紧,睡眠时间都应保证不低于六小时。家长在晚饭后可适当安排孩子散步或轻微运动,让孩子树立“学就是学,休息就是休息”的观念。当孩子因为紧张、担心而睡眠不好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担忧写在纸上,有些没必要的担心就自动消除了,心里就踏实多了,这也是睡前整理思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部分家长和考生一样产生紧张情绪,免不了对孩子经常唠叨甚至抱怨,或者对孩子过度地关切,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太啰唆、太烦人,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当考生出现负面心理时,其实家长才是最好的心理理疗师。考生在诉说考试压力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真诚地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行。明智的家长会做到少说话,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举动,如一个关切的微笑、一杯温暖的水、拍一拍孩子的肩膀等。

三、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缓解考生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