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茶道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茶道培训范文1
《海峡茶道》:李总裁,听说您前几天刚回了趟台湾,是去忙什么?
李瑞河:是去办明年天福在香港上市的手续,手续很多很繁琐,台商在外投资必须找台湾“投资审查委员会”报批,光光准备就花了5年时间。审批材料今天就会寄来。
《海峡茶道》:的确,这十多年来,我们亲眼目睹到天福发展的速度。但打开天福的网站,常常发现店面每天都在增加,有时也会有减少,这是怎么回事?
李瑞河:我们是“走三步,退一步”,就是开3家、关1家。比如,有些店没有效益,或遇到旧城改造,就关掉了。前段时间,上海60多家的合作店就因经营状况不善,全关了。
《海峡茶道》:有不少茶企都忙着开加盟店,天福都是直营店,有没有打算开加盟店?
李瑞河:暂时还没有。原来我打算在大陆开1000家直营店,2000家加盟店。加盟本来不错,自己不出钱,还能赚加盟费,但很危险,容易出问题,影响企业形象。不过,我会考虑开合作店,而合作者必须来天福培训至少1年,且有足够的忠诚度,严格审核后才行。
《海峡茶道》:其实,目前我们所见到这些开连锁店的茶企,在经营模式上很多是模仿天福的,在它们身上都能看到天福的影子。
李瑞河:我也这么觉得。没关系,以前没人炒茶叶,现在大家一起炒,一起把蛋糕做大。竞争是很讨厌,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以前是母鸡带小鸡,现在要播种
《海峡茶道》:1980年,您在台北建立了陆羽茶艺中心,后来在北京、成都也建了分中心。您为什么会想去成立这个机构?
李瑞河:1980年到现在刚好30年。1970年,我去日本看万国博览会,观看日本茶道表演时,被叫到台上盘腿坐了20多分钟,太繁复了。当时我心里就想,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竟没有自己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很不服气。所以,10年后我就开了陆羽茶艺中心,介绍中国3000多年茶叶历史文化,教人如何品尝中国三山五岳的茶,都是免费的。1993年来大陆,就在北京、成都也开了茶艺中心。
《海峡茶道》:下一步还打算在哪些城市开设分中心?
李瑞河:天津、广州、武汉等各大城市。
《海峡茶道》:全国有不少农业院校都开设有茶学专业,并且都有一定的招生规模。您为什么还想再创办一个天福茶学院?
李瑞河:我想办一所茶业“黄埔”。从前把台湾的行销经验带到大陆,这是母鸡带小鸡,现在我要播种,培养更多“文武兼备”的专业人才,撒播到世界各地去。学校的侧重点不同,我们更注重实践,天福的初制厂、精制厂、包装厂、茶具厂等,都是学生实习的基地。
《海峡茶道》:茶学院从2007年开学至今,发展得如何?
李瑞河:今年首届毕业生有500多名,其中262名留在天福工作,剩下的几乎都被省内外茶企聘走了。目前,在校生还有2000多名。
ECFA,不是公平贸易
《海峡茶道》:从两岸大三通到ECFA的签署,对您的事业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李瑞河:目前还没有。ECFA,不是公平贸易,没互惠互利,而是大陆让利。古时孔融让梨,弟弟让梨给哥哥,现在是哥哥让弟弟。相信这个问题会解决的。
《海峡茶道》:茶作为两岸共有的产业,在ECFA架构下,您觉得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
李瑞河:它有利于两岸的茶来茶往,比如两岸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用台湾的品牌包装大陆的茶,打进国际市场。
《海峡茶道》:您在大陆创业十多年,经验一定很丰富了,对于来或要来大陆创业的台湾民众有什么建议?
李瑞河:首先要多了解大陆市场和法律规章,我就是有各而来的。如有困难,茶学院可以开短期专修班,保证3个月内弄透。
我们家成了“联合国”
《海峡茶道》:您在两岸茶业奔忙多年,今后您的孩子也会子承父业吗?
李瑞河:是啊。我有3个孩子,老大留在身边管理事务,老二在厦门总部,老三还在美国读大学,明年毕业,他是美国公民,今后天福在海外的扩张还靠他。
《海峡茶道》:您对继任者有什么要求?
李瑞河:就是雕像上的那句话“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最好不要搞其它行业,天仁证券就是个教训,要引以为戒。
《海峡茶道》:他更多地扮演的是守业还是创业的角色?
李瑞河:二者都要有。我也提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意他们一半做茶,一半做其他行业。
专业茶道培训范文2
关键词:佤族音乐比较分析变异反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提高,现今,在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各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已失去了其原生态的色彩,其音乐形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变异。
1.早期采用的佤族音乐
1990年,凤庆茶道文化的音乐早期以佤族茶道音乐为主,通过佤族歌舞音乐形式直接引用于茶道表演,体现佤族民间单一音乐风格,以此传播佤族民间风情,乐器主要有佤族民间葫芦笙,常用的乐曲有佤族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见谱例1)。
这首《小半翻》为2/4拍节奏,速度较为轻快,全曲都围绕上述谱例反复吹奏,旋律简洁,和音简单明了,整首曲子音程跳动幅度不大,最大音程跳动不超过5度,运用了打音和颤音,如第2小节就出现打音(如谱例中的“丁”字符号,此为打音),吹奏时根据指法的方便,用某一音或某二音来衬托旋律音,形成和音以加强节奏感。
在第7小节中的“duo”上面出现虚指颤音,吹奏时右手大指在底按音孔上快速连续开闭,这样旋律听起来就更加动听,再次显出轻快地感觉。该旋律音乐形象鲜明而集中,好听、易记。
2.当前使用的佤族音乐及其变异分析
(谱例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也发生了变异。谱例2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2》便是根据谱例1《小半翻》改编而成的,通过改编,两首曲子在节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谱例2乐谱的节奏型比谱例1乐谱的节奏型更简单,谱例1中出现的颤音,谱例2中并没有出现,这就突出不了佤族小葫芦笙的特色,倚音也少了很多,只是单音进行,没有了和音,在原来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简单化。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佤族民间器乐的吹奏,现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且与早期的音乐相比,音乐的形态变得更加明了,音符的时值不再丰富多样,节奏型更加简单,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许多电子音乐。同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也吸收了白族歌舞的音乐成分,至于这白族歌舞是否来自民间?是否传统?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虽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吸收了更多民族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成分,但是,难以突出各民族的风俗,已没有了“凤庆茶道文化”特色的存在。虽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也在逐渐转型,但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更多地方的传统特色。
佤族民间音乐由保存的音乐形态从中心特征的某些方面加以改变(可能不是完全改变),那么即使这些乐器,演奏的还是原来的乐曲,还是在茶道文化音乐中使用,但无形之中其音乐形态已经变化了,中心特征的变异,导致音乐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的音乐中也产生了变异。20多年以来,佤族的音乐形态从封闭的,不开放的跃迁到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其音乐产生影响。
结论
看到佤族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发生的变异,我们不得不想到其他民族的音乐也会随之产生变异,面对现实,对凤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本文认为,至少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研究的力度,这就要求对音乐工作者进行专门地培训,懂得更好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
二是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政府行为显示出非常的重要性,即由政府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指导对民族民间文化财产的鉴别与选择,就像博物馆一样,择定有保存价值的多种民族民间乐队以及深怀绝技的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给经济支持。最好是茶文化艺术团、研究所能够选择一些民族民间的乐种,乐队进行重点地扶持帮助,参与进去,建立自己的基地,更好地对其所保存的音乐传统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使其摆脱目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逐渐巩固这些阵地,可以有效地阻止荒漠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不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努力把传统音乐的精髓,富有成效地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成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新传人,使凤庆民族民间
乐的传统得以更好地延续。
对于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一是应该保留传统,以此体现凤庆茶道文化音乐的特色;二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创新。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包括利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民间音乐的记录、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代表着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层积淀,就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来说,则是传统音乐文化中心特征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遗产存在的现实意义,尽可能将其经原生态的方式加以保存。
参考文献:
[1]项阳《论制度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
[2]冯文慈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音乐研究》 1986年第1期。
[3]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4]袁丙昌、冯光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专业茶道培训范文3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艺术起源于1950年,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开展政治宣传、茶道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等。至1990年,茶道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成立的“凤庆茶文化艺术团”,主要是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对凤庆茶道文化进行宣传。茶道文化中的音乐,采用佤族、彝族、傣族等民间音乐,并加以改编而成,是新时期茶道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文化艺术的兴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提高,现今,在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各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已失去了其原生态的色彩,其音乐形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变异。
一、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及其渊源
音乐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那茶道文化中的应该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道文化是指整个茶道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得总和。①狭义的茶道文化是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据《凤庆县志》记载,1950年凤庆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凤庆县“人民文化馆”,主要开展政治宣传、茶道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等②。也即是说,凤庆茶道是1950年以后开展起来的。当时茶道文化表演并非有专门的队伍,只是一些爱好茶道表演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表演,不分任何表演场合,只要有一空地就可进行表演。喜庆节日时表演就更加频繁,茶道文化表演慢慢地发展起来。1990年,凤庆县正式成立了“凤庆县茶文化艺术团”,此时,茶道表演更具有了规范性,在茶道表演中,以民间歌舞,器乐的形式展现给人们。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茶道表演,淀积了丰富的茶道文化的音乐资源。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篝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畔,无不飘荡着音乐和歌声。
用土陶罐考茶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茶俗,拿出平时精心采摘制作好的茶叶,直接抓一小撮茶叶放在土陶罐用火塘上的红炭,边烤边抖,直到茶叶发出浓郁的香味。在茶道表演中,采用佤族、彝族、傣族等民间音乐,以民族民间歌舞及器乐为基础,把民族民间的习俗,各民族的音乐展现给人们。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凤庆茶道文化中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了,更加突出以宣传茶叶为主,以实现更大的利润为目的,融入民族文化的音乐也变得少了,表演都是以专门的舞台为主。有领导视察工作或到地方宣传工作时才进行表演,平时基本上不表演,这样就淡化了对人民群众的宣传,人民群众对凤庆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越来越少了。现在,茶道文化中使用的音乐变得现代化了,民族特色的音乐也产生了一些变化,那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到更大的阻碍。
二、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表现及其重要性
(一)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1.突出民族民间茶道表演形式
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在民族民间音乐歌舞中,不仅能显示该民族的文化,还能突出民族民间音乐对该民族的重要性。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以佤族,彝族为主,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明白民间茶道表演主要是借助歌舞、器乐的方式传达给群众,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在表现传统民间音乐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2.突显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
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以佤族音乐为例)突出了它特有的民俗特征,在茶道表演中多以民族特色为主,突出佤族人民的音乐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茶道表演引导出本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风格参与了某一个阶段的生活方式,换言之,生活方式制约了音乐风格和这种风格的某些音乐作品的特征,透过茶道表演对民族音乐、舞蹈的演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阶层或阶级的生活方式。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中,佤族人民以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动听的器乐吹奏,表现出特有的音乐风格,从音乐中,可以突出民间人民纯朴的生活方式,旋律简单自然的音乐特色。
(二)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价值
1.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及其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是反映一个民族特点的心理面貌的一门特殊文化,在茶道文化表演的形成中,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也就是说用他们民族文化的方法,用民族风格来表现某种民族情感,产生全民族共鸣的宣传效果,达到推动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目的。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既然有民族性,那它必然有为民族服务的特殊价值。早期的凤庆茶道音乐吸收当地佤族、彝族、傣族等民族民间音乐,加以改编、及其舞台化,使人们在欣赏茶道的同时,聆听到只有在山区或田间才能听到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茶道文化表现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宣传凤庆民族特色的一种手段。因此,凤庆茶道中的音乐既体现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又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民间艺术以另一种生存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关于凤庆茶道对当地民间音乐的吸收,下文将进一步说明,这里从略。
在凤庆茶道文化的表演中,看到一段舞蹈表演,都流露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听到一段音乐,都会随之融入到音乐的情景中,这就体现出民族民间音乐对一个民族的价值。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表现出了民族的心声,凝聚了人民团结的力量,在整个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独特的影响。因此,从凤庆茶道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民间音乐存在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凤庆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间作为其表演的基础和依托,在茶道表演中,更应该注重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扬。
2.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及其社会价值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不同的个体溶和在同一感情中。列宁曾经说过:“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乡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③
这句话就明确地揭示了音乐艺术的价值使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要和各种困难作斗争,使人类的群体性得到高度的发展,进而形成国家、民族和各种宗教团体。就一个团体来说,要形成一个稳固的团结群体,没有调和这个团体的纽带是不行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艺术中是形成这种纽带作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从现代社会来看,在一些单位团体中,比如有些大学有自己的校歌,一个企业也有自己的创业歌。这说明这些团体就是利用音乐艺术来树立形象,增强凝聚力,团结群众一起开创事业,发展事业。正是如此,在凤庆茶道文化表演中,也是运用民族民间音乐来加大这种表演形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佤族人民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一个团体,一起唱着歌去劳动,这个团体就是利用音乐艺术来减轻劳累,增强她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信心。可见,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表演中以及社会生活中能起到特殊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三、凤庆茶道文化中音乐的变异情况
凤庆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有彝族、傣族、佤族、苗族等。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主要以佤族、彝族的民间音乐为主,表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本文以茶道文化中佤族音乐为例,分析原来使用的音乐与现在使用的音乐异同。
(一)早期采用的佤族音乐
1990年,凤庆茶道文化的音乐早期以佤族茶道音乐为主,通过佤族歌舞音乐形式直接引用于茶道表演,体现佤族民间单一音乐风格,以此传播佤族民间风情。具体形式采用了佤族木鼓舞、佤族山歌、佤族小葫芦笙等,以简炼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特色。乐器主要有佤族民间葫芦笙,其中包括佤族小葫芦笙和中葫芦笙,小葫芦笙是佤族吹奏器乐之一,小葫芦笙的音色比大,中型葫芦笙清丽,悦耳,外型与普通葫芦笙相似,只是比一般的葫芦笙更小巧。表演的场景:将茶具,茶叶等放在表演场地的中间,表演的民间艺人坐在中间。常用的乐曲有佤族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
这首曲子表现了佤族音乐的特色,主要采用“duo.mi.fa.so.la”这5个音组成不同的旋律型,明显突出了佤族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这种结构,表现出了单曲反复型结构,根据茶道敬茶的程序决定乐曲反复的次数及其终止。该旋律音乐形象鲜明而集中,好听、易记。
早期茶道文化中的音乐是茶道文化的主体,茶道文化与民族特色并存。
(二)当前使用的佤族音乐及其变异
佤族民间器乐的吹奏,如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且与早期的音乐相比,音乐的形态变得更加明了,音符的时值不再丰富多样,节奏型更加简单,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许多电子音乐。同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也吸收了白族歌舞的音乐成分,至于这白族歌舞是否来自民间?是否传统?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虽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吸收了更多民族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成分。但是,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难以突出各民族的风俗,已没有了“凤庆茶道文化”特色的存在。虽然现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也在逐渐转型,但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更多地方的传统特色。“例如,在音乐生活中主导乐器的改变,像开孔的音位等,则会导致音律,音阶调式形态的变化,就会导致‘变迁’。所谓‘中心特征’,就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而言,我们认为还是民族音乐中的律制,音阶调式、旋律型和节奏型等。”④
佤族民间音乐由保存的音乐形态从中心特征的某些方面加以改变(可能不是完全改变),那么即使这些乐器,演奏的还是原来的乐曲,还是在茶道文化音乐中使用,但无形之中其音乐形态已经变化了,中心特征的变异,导致音乐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的音乐中也产生了变异。
10多年以来,佤族的音乐形态从封闭的,不开放的跃迁到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其音乐产生影响。由于汉民族与历史上较为落后的佤族形成文化上的落差,在交流之时较为落后的文化形态则会更多地汲取先进文化形态的成分,其民族民间音乐形态必然会受到影响。
社会变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培养新一代的民族干部,作为这些受了新思想,新观念的民族新人,务必将新的思想方法带给本民族,这其中也包含艺术领域的工作者,由此使得音乐形态产生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近来的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以往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处于深山峡谷之中的人们的自然封闭性因素越来越弱,人们通过寻音机、广播、电视、电影等多种媒体对汉文化的感受越来越深,在音乐方面首先就是汉文化的音阶调式,音律观念必然对佤族的音乐文化形态造成影响。再有,如今茶道文化的音乐有文艺团体,这些团体对当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导向作用。由于民族民间音乐的音律基本固定,当地的音乐工作者在将本民族的特色加盟乐队时,考虑到音律的协调,音响的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自觉不自觉地对本民族的特色进行“改造”,这改造的同时,便有意无意地改变了本民族音乐形态的某些中心特征。那么,在将汉民族音乐形态的中心特征与佤族民间音乐形态的中心特征进行比较时,则应该本极其谨慎,对原来的佤族民间音乐和现在的佤族民间音色的形态,加以比较,观察其优劣异同,是否保存了原始形态的特色,保留传统,注重佤族民间音乐的形态特征,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看到佤族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发生的变异,我们不得不想到其他民族的音乐也会随之产生变异,面对现实,对凤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一是加大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研究的力度,这就要求对音乐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培训,懂得更好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
二是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政府行为显示出非常的重要性,即由政府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指导对民族民间文化财产的鉴别与选择,就像博物馆一样,择定有保存价值的多种民族民间乐队以及深怀绝技的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最好是茶文化艺术团、研究所能够选择一些民族民间的乐种,乐队进行重点地扶持帮助,参与进去,建立自己的基地,更好地对其所保存的音乐传统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使其摆脱目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逐渐巩固这些阵地,可以有效地阻止荒漠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不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努力把传统音乐的精髓,富有成效地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成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新传人,使凤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得以更好地延续。
注释:
①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②参见《凤庆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专业茶道培训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茶文化;高校后勤管理;借鉴;分析‘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并为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茶文化的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精髓,所以,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用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当中,并积极地予以借鉴,能积极地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1中国传统茶文化
第一,《茶经》。中国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其中记录了茶史和茶学以及完整的茶文化。而且,《茶经》也同样确立了茶叶饮用与清饮的主导地位。而在此后,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必需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茶经》一书使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从朦胧阶段发展成清晰阶段[1]。第二,茶艺。从本质上来讲,茶艺是茶文化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可以利用茶与饮茶礼仪程式当做学礼与施礼的重要手段,进而使人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当中,也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进而饮茶也逐渐向着艺术化与审美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品饮的过程中也将茶树、茶叶等赋予了美的含义,人们可以通过茶艺来陶冶性情,使日常生活更加具有情趣。第三,茶道。所谓的茶道,其实就是饮茶的程序与方法,而饮茶则能够养心,提升个人精神品质。茶叶的生长环境优美洁净,蕴含着静与和的内涵,也正是因为茶具有节俭的特点,所以,能够以俭养德,随着茶叶地位的提升,其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了以茶为礼的习俗,并且沿袭不衰,在各个民族与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俗与茶礼。茶道所提倡的就是十三宜七禁忌,将修养、人际、情绪、环境和品位等连成一体,充分融入选水、火候、冲泡和煮法等内容,实现了饮茶的规范性[2]。茶道充分展现了古人思想品德,应做事有规矩,通过茶来积极地传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历史时期,茶道也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伦理,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第四,茶馆。茶馆是中国人饮茶的专业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休息和娱乐,甚至是买卖交易的场所。茶馆可以被称为浓缩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茶馆当中的茶事也是茶文化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然而,在茶事活动当中,喝茶并不是简单的生理需要,其实也是将修身养性融入到社会中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五,茶文化传播。在中国和世界接轨的过程当中,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茶叶也同样在此过程中被传播到亚洲与欧洲的各国。最初,中国的茶文化在亚洲传播,中国鉴真和尚与日本荣西禅师是中日两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臣。而后,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日本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艺术。其中,日本的茶道,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沏茶与饮茶来更好地养心修德,更好地学习礼法。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几十个国家种植并生产茶叶,而且饮茶的国家也逐渐增多[3]。通过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也逐渐习惯了饮茶,并且形成了本土的新文化,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茶文化也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2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站在学校的角度上分析,也是对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学校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分析,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生活与环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并且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性。由此可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与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在重视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进而积极地完善并发展后勤管理服务体制,确保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进而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问题
3.1后勤管理观念落后,制度规范性不强
目前阶段,因为高校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大,而且学生的数量极多,所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该工作的开展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所以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难以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而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其自身的管理意识与能力都比较薄弱,无法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都偏重于教学工作,所以,严重忽视了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性[4]。同时,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其自身的学历较低,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人员都无法全面地理解管理制度内容,而且,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予以及时地解决。长此以往,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对后勤工作正常开展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队伍仅在数量上具备独特优势,然而,在素质与质量方面却十分欠缺,并且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人员,其工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本身的素质偏低,无法全面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另外,学生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后勤管理队伍未建立完善与全面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3.3后勤管理设施落后,技术手段不先进
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高校发展较晚,而且在后勤设备与设施的更新方面速度较慢,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也不及时。所以,在高校后勤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等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技术层面,同先进高新技术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关键的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效果也十分不理想,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完善并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方法与设备,还有全新的理念,进而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4高校后勤管理借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策略
上文阐述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改善上述问题,就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4.1借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讲究的是修身养性,而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同样也可以借鉴这一内容,不断增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5]。众所周知,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后勤管理工作者是分不开的,所以,增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服务意识,并且积极地制定出详细工作计划,使得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与健全,进而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后勤管理工作规范,保证对后勤管理的工作予以实时监督,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与处理。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其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积累工作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后勤管理工作。
4.2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当中,茶道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完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利用这一影响,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一定要对管理工作者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并对其予以定期的专业培训,积极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进而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制定出后勤管理制度,贯彻并落实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进而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创造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事业深入发展与改革的过程当中,高校的发展也必然会应该改革的新时期。所以,高校中的后勤管理工作也必然会更加复杂,由此可见,一定要加强后勤管理工作,进而保证高校在竞争市场当中可以更好地站稳脚跟,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予以借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策略与手段。通过茶文化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人性化,并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中借鉴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志贤 单位:塔里木大学后勤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朱海燕,王秀萍,刘德华等.中国传统茶审美方法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64-68.
[2]宋燕鹏,崔素芳,安永平等.浅谈中国传统茶文化[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74-76.
[3]冷勇.高校后勤管理特点的认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5(4):138-139.
专业茶道培训范文5
早期出版普洱茶类图书的学者,并非官学体系的茶学专业出身,而是在私学领域里进行实践而结出的果子。归类下来,这些经典的普洱茶书籍有: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这本书选编了第一次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的42篇论文,总结了普洱茶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提出了普洱茶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观念;云南农业大学的周红杰教授主编的《云南普洱茶》,让人们对普洱茶获得了系统与理性的认识;邹家驹先生的《漫画普洱茶-普洱茶辨伪》《漫画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茶》,这两本书真是漫画,轻松诙谐,将普洱茶知识娓娓道来,发人深省;雷平阳是云南著名作家、诗人,《普洱茶记》是雷平阳先生的一部普洱茶专著,也是大陆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原创专著,并被韩国、台湾、日本、香港等地翻译出版,这本专著开创了一种当代优秀文人对普洱茶的诗性写作。
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问世,这本书抛开了概念上的各种纠缠,接续传统阐释了普洱茶文化,娓娓道来,引领人们走进深邃的普洱茶世界,还有后期撰写的《普洱茶续》,是为《普洱茶》所做的内容上的补充与完善;石昆牧编著的《迷上普洱》《经典普洱》;香港陈智同编著的《深邃的七子世界》;杨凯老师是研究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的独立学者,他的第一部著作《实战普洱茶》,相信不少爱好者已经读过,目前唯一一部号级茶专著《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也是出自杨老师之手;何景成编著的《下关沱茶复刻版专辑》等等,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普洱茶热潮,在茶行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专门为普洱茶撰写的大散文《品鉴普洱茶》。余先生写这篇散文,看似简单却是在普洱茶的陪伴下整整准备了,从想写,到应该写,到动笔,周期之长为先生散文生涯极少有的现象,从中可见余秋雨老师的严谨。他从一个普通爱茶客的情怀出发,尽可能客观地引领你走入普洱茶的深邃世界,又用带有魔力的文字给普洱茶文化度上了一层美学的金边。
此外,“茶叶复兴”的发起人周重林,这几年陆续出版的以茶文化和历史为主题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也成为畅销书大卖;云南知名作家、《普洱》杂志总编王洪波先生、编委何真老师所著的《茶的河流》《古道 六月的背影》,通过散文的方式,记录普洱茶文化的河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下普洱茶市场对以青春话语书写、以故事化叙事表达的文化读本的需求之大,而这百年断代留给我们可以去填补的空间也还很大。当代普洱茶的体系建构已经日趋完善,所以,我们相信,百年断代这个路障,已经在普洱茶文化复兴的路上被扫除,不再成为人们认识普洱茶的障碍了。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普洱茶出现了私学现象。从唐代的茶圣陆羽创设的茶学私学教育,历经千年,直到20世纪才由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开创了茶学官学教育。如今,一些茶学文化讲座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起,还有一些茶书院或茶学院在举办茶会之余,会招收一些对普洱茶感兴趣的有志之士前来习茶,这种只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教育形式,逐渐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所谓“私学”,就是非官方的,使用私人或社会力量办学。纵观中华文化史,私学最盛行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最包容,文化交流最频繁,最容易出文化精英的时代。
普洱茶学“教育机构”是在迅速发展的普洱茶文化中最滞后的一个环节,这似乎又和国情不谋而合了。相较四年前,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但依然能看得出这仍是一块短板。大学茶学院还是那些茶学院,而且茶学院与培养普洱茶消费者无关;茶艺培训机构还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以考各种职业证书为主要目的;普洱茶消费群体的教育还是主要由茶商完成,缺乏系统性。当今社会,依然是官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私学还未成气候,当我们把视野缩小到普洱茶这个小小的行业,会发现这样的需求日甚。
近年来,茶叶消费逐渐从一般的品饮性消费中分化出一部分更重视精神消费的群体来。喝普洱茶,不再只是好喝的层面了,还涉及到茶器、茶空间的设计与审美享受,涉及到茶美学的生活方式,涉及到茶道的精神境界。所以,普洱茶作为最复杂多变的茶类,其教育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的传播,更需要精神内质的培养。当这些在官学领域无法实现的时候,私学的作用便开始逐渐显现。
众所周知,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有一个共性就是私立。私学教育与官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类型不同。自古以来的私学,都是围绕着私学教育者来进行。集课堂的讲述与实践的检验为一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一体。
在2010年创办了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的马哲锋老师说:“对于我,能够朝夕与茶、学生相伴,就是最为理想的生活”。每年的春天,马哲锋老师所带领的学生,都会奔赴云南茶山,探访普洱茶的名山名寨,参观普洱茶企I,拜访普洱茶专家学者,在游历中观察、学习、思考,并将其付诸实践。马哲锋老师以一个教育者投身茶学私学教育的亲身实践经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茶学“私塾”,堪称普洱茶私学的典范。
专业茶道培训范文6
会把茶泡好、会把茶介绍得好的人是茶企业最需求的基层人员,不管是茶的制造商、贸易商、零售商,还是销售茶汤商品的茶艺业。有人以为只要会做生意,来了再教还来得及,但他忘了教导与时间的成本,为什么不将这个成本转嫁到教育部门或其他专职机构的身上?大家对公司的会计人员、电脑管理人员就比较不会有自己培养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们难以培养,只是会计人员与电脑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较为成熟,大家都很放心地等待招聘会计与电脑管理科系毕业的学生,他们相信招得到、相信招进来的员工几乎可以马上使用。但是这个信心在茶企业还没有,他们不相信登了征人启事就可以找到人,他们不相信能从应征者中找到可用之才。
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未成熟,不像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的教育体系,其建构的时间较为长久,派得上职场应用的可行性较大。但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属萌芽阶段,不但大家不认为茶叶行销需要专业训练,而且也不肯定应该如何栽培。现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究其设置的初衷就是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但是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家都不好意思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茶叶行销。(只有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开校设置茶文化系的时候,在系馆的门口挂了一条横幅,写着:“茶文化专业学些什么?一如何销售茶叶与茶文化。”)
中、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或茶艺科系时的课程设置大多向两条边线倾斜,一是茶叶加工与茶树栽培,一是茶艺表演,中间的主干道,茶叶的认识、冲泡与品赏往往显得稀疏。事实上如果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茶叶行销,那如何把茶泡好、如何把茶介绍得好才是应该充实的主干课程。在大家还来不及把学生培养成茶企业所需的基层人才之时,有一个择才的简便方式,就是看他通过泡茶师检定考试没有。因为现在已执行多年(1983年至今)的该项检定就是评估考生能否把各类茶在不同的茶具与场合下(如人多人少、喝一道还是多道)泡出一定的水平,而且将该种茶的欣赏法与相关的茶文化介绍给客人。这项检定没要考生从事茶艺歌舞式的表演,也没有列上背景音乐的分数,正符合茶企业基层人员的职场要求。这项检定考试目前只有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与漳州科技学院每年各举办一至二次,其他设有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的学校也可以举办这样的检测,这个检测不但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检测标准也可以作为茶企业用人的选择依据。
有的茶企业是从事茶道艺术的提供(如为客户举办各种茶事活动),或从事茶业人才的培训,他就可以举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只要他的泡茶师证照获得大家的认可,用人单位也乐得以他的证照作为取才标准。泡茶师检定考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颇大的,例如一天要完成30人的检测,就要准备65套不完全一致的茶具(假设每场5人同考),所以培训与检测的单位可以分开,培训单位教育好了准泡茶师,将他们带到检测单位考试。
茶汤市场,也就是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逐渐拓展后,泡茶师的需求量还要加大,而且大家会要求更精准地泡好茶,更完美地呈现茶汤作品的泡茶师。泡茶师是茶企业的基层员工,是茶企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