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教学质量;环保意识;课堂教学;遥感测算;濒危;指数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救救地球”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我国的环境形式相当严峻,所以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初中政治教材的重点。要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就必须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环境形式的严峻性。

首先,得天独厚,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形式、用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育、激励学生,使其逐步形成环保意识。 建国之初,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水土流失面积约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达到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70年代,我国草原面积退化率,约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十亿亩,目前仍以每年二千多万亩的退化速度在扩大。 我国的植物物种约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我国近三十年间湖泊大量减少,仅面积在一平方里以上的就减少了543个。号称“千湖省”的湖北省,建国初期有湖泊1066个,目前已减至325个,水面缩小了3/4以上。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指数普遍较差,全国五百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等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列。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强沙尘暴在我国特别在西北地区发生率呈急速上升的趋势,尤其从2000年春天以来,强风沙天气不断袭击西北、华北部分地区,造成扬沙尘暴天气,而且来势凶猛,次数频繁,破坏程度严重。据专家测算,我国每年因风沙天气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其次,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放录像、展示图片、悬挂漫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国内外环境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可以通过办演讲赛、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对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发表意见或看法。各执己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初中政治课中的环保教育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息息相通的,使他们真正懂得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人类的发展是伴随着环境的衍化而进步的,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环境被破坏了,受影响的首先是人类,保护环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二、通过 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

初中政治课的环保教育,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环保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环保的能力。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做些社会调查,如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土地的浪M程度、小城镇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白色污染的加剧、绿色植物的破坏等等。最后鼓励他们对所谓调查的结论进行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愿意,从理性上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环境保护的能力。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保护;环境治理

环境保护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向自然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也给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雾霾、河流湖泊富营养化、农田重金属污染,都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基于此,国内外都对环境保护给予了相当重视,不仅进行了大量治理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而且还投入相当的资源进行环境管理研究,以更好地提高环境保护效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冲击,有的行业甚至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2015年7月中国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互联网+发展,并且把“互联网+绿色生态”作为重点行动之一[1],因此环境保护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次革命性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然后就互联网可能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从污染治理到环境治理

中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早在1979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然后经过数次修改,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于2015年起开始实行。此外,还制定了许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管理法规,形成了一整套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在政策法规的指引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在环境保护的起步阶段,不论是环境管理还是治理技术,其重点都在如何保证污染源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例如,排放的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指标是否满足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在这一阶段,环境污染得到了初步遏制,单个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明显降低。但是随着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污染源数量急剧增加,虽然单一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数量下降,但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在继续增加,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入,对污染治理的要求也提高到了污染物总量的控制,不仅限制污染物排放浓度,还对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出要求。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从而为环境改善提供物质基础。另外,在此期间,纳入治理范围的污染物种类也比之前明显增加,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最重要的变化是污染源由点源为主发展到点、线、面、体源等多种形式并存,而且各污染源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如果仍然依靠以往的管理方式和治理技术,已经难以有效保护环境,近年来频发的雾霾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此情况下,污染治理开始向环境治理转变。近年来,中国相继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工作目标由以往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调整为改善环境质量[2-3]。这表明未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往的污染源治理转变为对环境的综合整治,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有新的技术予以支撑。

2“互联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互联网+”的影响将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到环境保护行业,“互联网+”可能会在以下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a)环境监督公开化。以往的环境监督主要依靠专业人员或在线仪器检测结果,人员检测难以实现无间断现场核查,在线仪器又容易被污染企业数据造假。“互联网+”时代,普通居民就可以发现环境问题,及时公布,而且信息渠道公开透明,人人可以参与,发现的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关注,有利于问题迅速解决;b)环境治理系统化。未来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将多行业、多环节同时发力,从源头减量、排放控制到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共同开展,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准确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与治理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效率;c)环境评价大众化。环境质量的好坏不再是单一的政府部门公布环境质量来进行评价,普通大众将更多地参与其中,发表自己对环境质量好坏的看法,就如河水是否清洁,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最有说服力一样,环境质量是否好坏,大众的切身体会才更有意义。在此基础上,未来环境治理工作的考核也将发生重大改变,治理的好坏,民众说了算。

3结语

“互联网+”时代与以往相比将有显著差异,要做好环境保护,必须要认清“互联网+”技术可能产生的冲击与前景,这样才能更好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在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提前做好准备,以更好地完成环境治理的任务。

作者:贾蕙宁 李超 单位:山西省实验中学 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3

摘要:基于2013年中南民族大学的调查数据,在André Hansla(2011)进行的关于对环境政策措施与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基础上,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上,加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观点,研究环境价值观中的大学生个人利益价值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以大学生团体为基础,从利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为心理学关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环境意识;个人利益;环保行为;环境成本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力。对环保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公民来说,既是依法维护自身在环境问题上应当享有的权益的需要,也是环保运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基础。同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促进个体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方法,从而有利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与环保行为的实施,同时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途径。

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在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展开,有三种基本理论。第一种是德国学者Diekmann和Prei?sendorfer(1992)提出的“低成本理论”。第二种是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In?glehart)提出的“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1977)。第三种是施瓦茨(Schwartz)的“规范—行动”模型,认为人们的认知方式即对环境问题的归因是影响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

国外早期的研究都将环境保护行为作为环境意识或环境态度的重要维度。但是国内由于关于环境行为或环境意识的测量争议较多,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比较零散,但总体上这方面的研究已具备一定规模。国内关于环境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资料对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影响,进而研究环境保护意识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综合文献发现,研究者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证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因此,关于利益价值对于环保行为的影响应当进一步研究。

一、概念界定

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就是说,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环境保护行为也称“环境友好行为”或“环境适宜行为”。简而言之,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本文所指的环境保护行为是指个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的有利于环境的各种行为,比如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处理等,简称为日常型环境保护行为。环境行为可以分为两个行为领域: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是指个人在私人领域内,无需与他人直接互动时采取的正面的环境行为,如清洗餐具时的节水习惯、购买环保型洗衣粉、废旧电池放到回收处等。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有他人在场,并需要与他人直接互动时采取的正面环境行为,如与他人讨论环保话题、参与环保社团或环保活动、为了环境问题进行上访、投诉等。

本文中个人利益表示在有环境行为产生时,个体在此类行为上要付出的总代价和总收益。其中按来源分类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按利益本身的性质分类则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而我们本次研究的主导在于探讨大学生个人直接利益对于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

二、调查与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与修改

问卷总共包括4 部分,人口学资料(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等7方面)、环保行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保护态度)、利益成本。问卷的题目类型为封闭式问题,环保行为部分的回答方式:经常如此、偶尔如此、从不如此,分别赋值3分、2 分、1 分,而环境意识(参考NEP 量表)、环境成本(André Hansla,2011)部分的回答方式为Likert 5点量表式。

问卷初步编制完成之后,先发给了60名大学生进行预测。在预测问卷回收时请求被试提出修改意见,然后针对回收的问卷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发现整体信度为0.569偏低。随后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对问卷进行调整修改,最终确定环境行为部分包括7题、环境意识包括16题、利益成本包括5题。

2. 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经过修改之后,重新选取被试进行第二次问卷的发放。本次被试为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共发放问卷200 份,有效回收问卷194份,有效率97%。

3.结果分析

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平均分(2.465)明显高于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得分(2.146),且通过T检验显示大学生在公私不同领域中的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差异(p=0.000)。即大学生更多地在私人领域中从事环境友好行为,较少从事公众参与意识的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可见,目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具有选择性。

表2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直接成本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意识与环境价值观有较好的负相关(-0.629)和环境态度有较好的正相关(0.642),但是直接成本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系数不显著,结构效度一般。在环境意识的问卷中,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高,即在除了行为外,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的认识和评估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

在日常生活中,数据表明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明显比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发生的频繁。虽然从其平均值无法直接看出,但从其标准差可以看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大都集中在“经常如此”和“偶尔如此”之间。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几乎成一条直线分布,行为发生分散。

在环境意识的测试中,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高,即在除却行为外,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的认识和评估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

在最后一栏中,数据表明面对直接的利益损失时,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向“无意见”靠拢。

表3 为看出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所处的层次对环境行为与直接成本的影响方差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所处的层次对环境行为与直接成本的影响,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影响较大(sig=0.040),同时对公共领域的影响却几乎没有。回归系数为-3.583,说明经济特征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反而比来自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事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由此我们推论,对于家庭环境相对贫困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注重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避免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家庭相对较好的大学生有可能存在对资源不重视的情况。

三、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的原因

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的原因有三点:(1)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相对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而言,花费的代价会更少。比如时间代价,在私人领域,大多数的环境行为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的。而在公共领域,则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其所具有的团体性间接地说明了此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秩序性。甚至上访、投诉这些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可能还会牵扯到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2)由于我国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在比如像公益环保、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中,大部分公民都不能对其有正确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甚至鄙视和嘲笑从事这种行为的人,从而导致了小部分有心进行环境行为的人产生迟疑,影响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发生。(3)在此次调查的人群中,大部分被试家庭条件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自身家庭的状况,使得其更多地倾向于花费时间从事其他的事情,从而为以后的创造物质利益打下基础。

四、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

由于此问卷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故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偏高没有面对直接的利益损失时,他们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赞成度提高。在面对利益损失时,大学生也会更多地去考虑成本问题。虽然,环境状态的提升是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一种间接价值,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现状下,人们更多地是考虑眼前的利益,即“后物质主义”人群。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我们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现状,以及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人们也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和不破坏环境,讲究文明生活,保持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但是这种意识和行为却遭到了个人利益的无限限制,当经济利益产生时,行为就将发生改变。就像前人的研究一样,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环保意识的高低与大学生环境行为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个人的利益与环保行动需要付出的个人成本却真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行为。这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现在社会重视的,现代的教育在不断加强意识层面的教学上也应该加强对行为的直接的强化。

参考文献

[1]André Hansla, Tommy G?rling, Anders Biel (2011),Attitude toward environmental policy measures related tovalue orientation[J]. 美国:New Environmental Theories,11-15.

[2]Diekmann, Andreas,Preisendorfer, Peter(2001),Umweltsoziologie. Reinbek bei Hamburg: Ro?wohlt[M].

[3]Ronald FInglehart (1997), The Silent Rev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任莉颖.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杨明,主编.环境问题和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9-113 .

[5]吴祖强.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7(7):13-16.

[6]刘计峰,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厦门:当代青年研究,2008:8-17.

[7]李莉,范叶超.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J].厦门:当代青年研究,2011:9-21.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4

    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是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目录

    引言………………………………………………………………………1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2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2

    1、人为造成…………………………………………………………….2

    2、大气污染  ………………………………………………………….2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3

    2、人的素质不够………………………………………………..4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5

    (一)、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5

    1、从高端客户到大纵…………………………………………..6

    (二)、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7

    1、从没有人的保护大现在大纵保护…………………………..8

    2、景区的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的解决…………………………8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9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9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9

    (三)、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9

    (四)、增加环保经费…………………………………………………10

    (五)、加强科学研究…………………………………………………10

    (六)、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结束语………………………………………………………………..13

    前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

    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人为造成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大气污染

    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大气、水体和生物界产生影响的也相当严重。进入旅游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车向旅游区排放大量CO2,超载的游客呼出大量的C02。家用电器徘放废气直接危及臭氧层。旅游区内各种生产和生活(餐饮、洗涤、洗澡和食品加工等)消耗大量水资源。世界一些着名度假区和游览区水体污染而宙营养化导致海水和河水藻类滋生,使水体缺氧引起鱼类等水生生物大批死亡。生活垃圾中所合铅、汞等有毒元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传染病医院排放废物废水进入人类生活用水中使水体污染而传播各种疾病。大气和水体污染导致林木花卉死亡,游人过多导致大片植被踩死,土壤固化。自然保护区边缘过量的垦荒,伐林,使野生动物丧失栖息地,加剧食肉动物和非食肉动物关系的压力,限制迁移运动。贫困地区居民出于赚钱欲望大量偷猎捕杀野生动物,在人类精心“护理”下的一些野生动物,其捕食和繁衍规律被破坏,甚至改变生活习性。这些环境问题已经给我们管理敲了警钟。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2、人的素质不够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5

一、教师要有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新晨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 环保教育; 行动; 意义

我国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经济取得可喜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然而,与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不容回避、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思想政治课更应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环保忧患意识,践行环保行动,做环保小卫士。

下面想就个人的教学实践粗略地谈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传递环保信息,树立环保意识

在九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第三单元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专门设置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1、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2、我国生态环境现状。3、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做出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亡、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垃圾包围城市等。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危害人们的健康。理解我国实施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学法、懂法、守法,提高环保认识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如在教学“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时,我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权是生存权、发展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民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当事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看电视、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

三、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保小行动

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内容后,布置学生对校内外环境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如校园的垃圾处理问题、校园四周的空气污染问题、集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全班同学交流。同时鼓励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给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调查,学生认为校园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垃圾处理不当,简单焚烧造成了二次污染。而且,学校周围的单位及住户与时常有焚烧垃圾、焚烧焦炭等行为。这些都给师生及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对此学生提出的建议是: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到,1、完美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环境;2、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3、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监管力度;4、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校园垃圾应妥善处理,如该回收利用的则组织学生或班级拾捡卖到废品站,这样既可以收入,又可以为国家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减轻环境的压力。不能回收利用的则集中堆放,让环卫车拉走集中处理。

四、加强环保宣传,体验环保乐趣

学校成立“环保志愿大队”,由政治老师负责,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校园之声”广播每周定期播放“我与地球同在”加强环保宣传;在每年的“地球日”,组织“迎接地球日,纪念”的志愿者大行动,学生到街道清除白色垃圾,护理绿地,向路人散发传单,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号召人们“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美好家园”;每年“植树节”,开展“种下一棵树苗,奉献一片爱心”的绿色活动,号召全校学生踊跃植树种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的使学生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和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

五、教师以身作则,践行环保行动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注意好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丢纸屑,不将粉笔头随地乱扔,而是将其放进专用盒里,当看到学生有上述行为时,应及时提醒他们,必要时还应亲自捡起丢进垃圾筒里,以起到表率作用。平时在校园里更应注意以身作则,做到垃圾入筒,不践踏草坪,不攀折树木。教师办公室内保持清洁卫生等。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下,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履行环保义务。

六、落实环保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认知上,最重要的是要践行环保行动。生活是学生的大课堂,教师应把环保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个有心人,善于将学生的“知”转化为学生的“行”。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波利亚曾这样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课后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1、观察自己家里或周围,存在哪些破坏环境或污染环境的事情?并提出改进措施。2、列举几例你能做到的环保小行动,与大家共同分享。

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很用心去完成了这次作业。有学生这样谈到:现在村寨里大多数人家都配有卫生间,粪便都是直接往地下排,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以前甘甜清凉的井水,现在都不敢喝了。由此建议,建造沼气池,做到人畜粪便入池,清洁我们的生活空间。

总之,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政治学科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为了我们的共同家园,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我们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