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1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康复护理;认知得分;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03-02
脑梗塞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死于脑梗塞的患者约有150万人,老年患者占据了70%以上,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者中老年占据了50%~70%[1],脑梗塞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有效提高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我院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其认知能力,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88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69.3±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标准[2];由颅脑CT、MRI证实均为首次脑梗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内病情无明显进展,Glasgo评分>8分;病程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护理及康复训练:心理健康护理是帮助患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及抑郁心理,重拾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能够自我放松,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康复训练是患者在床上时变换及肢位,被动、主动回复其四肢关节功能,循序渐进进行练习坐位平衡、起立、起立平衡、步行等,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45分钟,与心理护理共同3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基本认知能力,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BI指数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及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1.4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完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以P
3 讨论
脑梗塞致死致残率非常高,更会造成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研究发现,在脑梗塞过程中大脑皮层及其相关神经元的变性坏死阻断了相对应脑功能区神经信号传递[3],或者相应功能区的缺血坏死造成认知功能缺失,而早期进行康复锻炼通过肢体被动、主动的活动,释放出电信号刺激脑神经,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代偿性,逐步改善认知功能[4]。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护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态、减少因为疾病出现的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增强可以康复生活的自信心,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基本认知能力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上所述,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更毅,史岩.急性脑梗塞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痰病杂志,2008,11(2):81―82.
[2]蒋海华,时恒平,徐艳,等.脑梗塞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分类研究[J].中国康复,2008,23(3):177-178.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护理也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单纯对患者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通过护患沟通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改变了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了康复或保持康复。所以在临床上积极纠正心理障碍对促进机体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而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工作。
1 资料及心理分析
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6年8月我科收治9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8~82岁。
1.2 心理分析: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均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肢体瘫痪,不同程度的失语及偏盲,吞咽困难、口角否钭、共济失调、大小便困难。患者受到如此大的刺激,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最常见的反应为主观上的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抑郁、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悲观、悲哀、失望、无价值感、遗弃感),恐惧、愤怒情绪反应,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破坏了人的心理平衡。急性期治疗后,患者必须要渡过较长的康复期,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2 心理护理
2.1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崇高的理想,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敏锐的观察,是建立护患关系、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
2.2 护士要尊重、理解患者,耐心宣教住院规则、周围环境、查房、治疗、作息时间。
2.3 尊重患者的人格:根据患者的职业、年龄给予相应的称呼。
2.4 对患者进行语言、非语言沟通时,目光的接触、身体的接触及保持微笑可让患者感到可依赖及心理安抚,消除焦虑、抑郁情绪。
2.5 每天定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内心活动,提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心理压力。
2.6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与思想教育,树立正确观念,了解自我康复的重要意义,以积极配合治疗。
2.7 家属的支持:使家属对其更加重视,并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多陪伴患者,使患者始终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消除其悲衰孤独感、无价值感、被遗弃感。
2.8 给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减轻对环境不适感的心理负担,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3 康复护理
3.1 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食物为原则,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食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控制总热量,防止超量,饮食要有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适当饮茶,因茶中含儿茶酚胺,茶碱以及多种维生素可增加血管韧性,改善血液循环。戒烟酒,因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损伤,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
3.2 康复期给患者建立舒适、安全的环境,室内采光柔和、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行动为宜。地面保持平坦、干燥,浴室及厕所最好装有扶手架,给患者穿轻便、防滑、合脚的软底鞋,以防不测。
3.3 康复期家属照顾患者要有耐心,对卧床者要定时翻身、按摩、进行肢体功能活动,保持床褥平整、干燥,预防褥疮及并发症,床要加护栏,以防坠床。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与兴趣爱好,帮助和督促进行日常生活和个人卫生料理,如洗脸、刷牙、更衣、沐浴、剃须、修剪指甲等。
3.4 早期进行肢体功能的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足下垂。行走时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要平稳,不要过急,足跟亦先着地、重心再移至足跟、开始下一个步态周期,可教患者双手交替拍球或击气球,以训练患者的协同运动。教患者编织毛衣,既有利于训练患者的眼手配合,又有利于感觉、感观等知觉的培养,有助于大脑神经的功能恢复。
3.5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可教患者噘嘴、鼓腮、眦牙、叩齿等,每个动作做5~10次,每次10分钟,教患者学习发音,先单个发音,准确后,可逐渐加深难度,可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患者记忆,要求患者大声地读,刺激记忆。
3.6 要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交流时声音要大,速度要慢,措词应简单、清晰,重复重点,必要时可使用辅助器材,如助听器,以便更好沟通。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3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护理
脑梗死或称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1]。脑梗死患者起病突然,多伴有一侧肢体瘫痪,早期做好康复护理,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目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入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除偏瘫外,不伴有失语、痴呆等伴随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早期康复护理)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5~73岁,平均(56.4±9.8)岁;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13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8例;年龄48~71岁,平均(56.4±8.2)岁。两组年龄性别、瘫痪例数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一般护理及恢复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康复组除对照组措施外,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
1.2.1心理护理文献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66.9%存在有情感障碍,同时发现有情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在病程的第3~4w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近期预后差[2]。因此,应早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急性期出现的抑郁、焦虑、恐惧、悲观、孤独感、敏感,过度自尊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介绍康复好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2康复训练①良姿摆放,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为保持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在急性期即要良姿的摆放。可取仰卧位、侧卧位,侧卧应取健侧卧位为主,因躺向患侧易使患侧肢体损伤。每隔1~2h变换1次,每次变换时,应注意置患侧关节于功能位置。如患者仰卧位时,肩胛骨应取于前伸位(肩关节下可垫软枕),上臂外旋、稍外展,腕关节伸直,手指伸开,掌心向上,膝关节下放置小软枕,使腿微屈,腿外侧放小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健侧卧位时,患肢应有支撑,肩向前伸,肘伸直,不能垂腕,掌心向健侧。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角度
1.3合理的饮食,加强营养
1.3.1饮食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生。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虾皮等,适当进食鱼肉、鸡肉、蛋及r奶制品,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
1.3.2吞咽吞咽反射沉闷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进食,进食有困难者要喂食或鼻饲。对于意识障碍需行鼻饲饮食的患者,注意鼻饲量及灌注速度、温度,鼻饲前应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误入气管。长期鼻饲者应保持口腔和鼻腔的清洁。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可选用瘦肉、鱼类,禁用动物脂肪。
2结果
通过对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整个医院护理和良好的护患沟通[3],计划通过积极的,正确的功能锻炼,外功能重组和外部促进因素,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从整体护理方面,患者的康复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而且对身体,心理,情感和心理康复。因此,脑偏瘫患者护理不仅为基本功能锻炼,而且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患者满意,使护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讨论
两组护理方法效果分析:对照组按传统的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只局限于患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及在恢复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4]。而康复组则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每例患者均由康复小组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康复方案。患者因此得到了更加全面、规范的护理,故康复组护理前后的效果比对照组护理前后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康复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以往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从患者病后2~3w开始,目前提倡在患病后即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5]。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81.
[3]何建英,潘光强.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障碍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73.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4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梗塞的发生率却呈日渐增多的趋势,偏瘫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并具有高致残和高死亡率[1]。早期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6岁,平均56.8岁,病程1.5h-8d,平均1.7d,神经功能损伤评分30.5±7.4分。患者均经CT确诊为脑梗塞后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及中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入院2-7d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常规护理 用温热水每天行2次擦洗患者患侧肢体,用50%酒精在每晚睡前进行按摩,为促进血液循环,先从近端关节开始再至远端关节。对患者肢位在卧床期的摆放,包括健侧卧位,仰卧位,患侧卧位肢位摆放,特别是睡觉前需将患肢依据功能位置进行摆放,避免关节出现变形和僵硬。
1.2.2 康复护理 患者病情在入院后第2d无变化,且急性脑梗塞经CT检查确诊,即可开展功能锻炼,由护理人员在床上协助患者进行,2次/d。采用本体促进法对患肢进行锻炼,即利于屈肌及伸肌的各种神经生理学现象的联合运动、共同运动及姿势反射等诱发的较为随意的运动。如随意运动表现在肌体部,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在床上进行,包括漱口、接物、饮食、梳头、更衣等。锻炼躯干肌的方法为,主要对腹肌、背肌和翻身以对躯干肌力进行锻炼。偏瘫肢体功能在上述锻炼成功进行后有所恢复,护理人员在半个月后,可协助患者行坐位训练,双下肢垂在床边进行,最后为两步法的步行训练,包括患者在医护人员协助下站立,座椅站立,扶杖站立等。同是,由助手协助做迈步训练,在瘫痪肢体处由护理人员拴上绳子,瘫痪脚下协助下可迈步。若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头痛和头昏症状训练需立即停止[2]。
1.2.3 语言康复训练 脑梗塞偏瘫患者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用语言表达,常表现为焦虑、烦躁,临床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耐心细致的观察,并行准确判断,对患者的心意理解并领会,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合理需求,以使其主动配合训练全程,同时对物体进行命名行记忆力训练,提高书写能力并维持,对言语能力上的不足进行弥补。
1.2.4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者在脑梗塞发生后多不伴有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的现实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康复训练的远期效果,使患者对治疗全程抱有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当患者情绪低落,训练受到阻碍时,护理人员需就成功的案例进行介绍,将心理护理在整个康复训练全程中应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1.3 效果评定 依据全国脑血管病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学术会议上制定的标准。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级-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呈18%-45%的减少;无变化发生:对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其增加或减少在18%增加的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临床上无效指无变化、恶化和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4 0例中,基本痊愈6例,占1 5%;显著进步1 4例,占35%;进步18例,占45%,无效2例,占5%,临床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40例中,基本痊愈4例,占10%;显著进步9例,占22.5%;进步14例,占35%,无效13例,占32.5%,临床总有效率为67.5%。护理前后两组病情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临床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除要求对疾病进行治愈外,更注重使整形体生理功能和生命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脑血管疾病有较大的康复潜力,患者在病发离梗塞后以认知、运动、心理、语言及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经系列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极大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故在脑梗塞偏瘫患者中,早期开展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和致死率,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护理;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17-0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 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 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护理也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从单纯对患者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 通过护患沟通关系为基础,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 改变了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 促进了康复或保持康复。所以在临床上积极纠正心理障碍对促进机体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而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工作。
1 资料及心理分析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12例脑梗死患者,对其1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经验的分析。患者其中男性为9例, 女性为3例;患者年龄48~75岁。其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对其无差异。
1.2 心理分析
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均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肢体瘫痪, 不同程度的失语及偏盲, 吞咽困难、口角否钭、共济失调、大小便困难[1]。患者受到如此大的刺激, 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应激反应, 如焦虑( 最常见的反应为主观上的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 , 抑郁、消极、低沉的情绪, 如( 悲观、悲哀、失望、无价值感、遗弃感) , 恐惧、愤怒情绪反应, 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破坏了人的心理平衡。急性期治疗后, 患者必须要渡过较长的康复期, 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2 心理护理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 崇高的理想, 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 敏锐的观察, 是建立护患关系、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 护士要尊重、理解患者, 耐心宣教住院规则、周围环境、查房、治疗、作息时间。 尊重患者的人格: 根据患者的职业、年龄给予相应的称呼。对患者进行语言、非语言沟通时, 目光的接触、身体的接触及保持微笑可让患者感到可依赖及心理安抚, 消除焦虑、抑郁情绪。每天定时与患者沟通, 了解内心活动, 提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轻心理压力。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与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观念, 了解自我康复的重要意义, 以积极配合治疗。家属的支持: 使家属对其更加重视, 并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多陪伴患者, 使患者始终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 消除其悲衰孤独感、无价值感、被遗弃感。给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减轻对环境不适感的心理负担, 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3 康复护理
3.1饮食控制
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碳水化合物, 丰富维生素食物为原则, 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 多食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控制总热量, 防止超量, 饮食要有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适当饮茶, 因茶中含儿茶酚胺, 茶碱以及多种维生素可增加血管韧性, 改善血液循环。戒烟酒, 因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损伤, 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
3.2康复环境建立
康复期给患者建立舒适、安全的环境, 室内采光柔和、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行动为宜。地面保持平坦、干燥, 浴室及厕所最好装有扶手架, 给患者穿轻便、防滑、合脚的软底鞋, 以防不测。
3.3家庭康复的建立
康复期家属照顾患者要有耐心, 对卧床者要定时翻身、按摩、进行肢体功能活动, 保持床褥平整、干燥, 预防褥疮及并发症, 床要加护栏, 以防坠床。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与兴趣爱好, 帮助和督促进行日常生活和个人卫生料理, 如洗脸、刷牙、更衣、沐浴、剃须、修剪指甲等。
3.4早期康复训练
早期进行肢体功能的训练,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足下垂。行走时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 先抬一足跟部, 重心转移要平稳, 不要过急, 足跟亦先着地、重心再移至足跟、开始下一个步态周期, 可教患者双手交替拍球或击气球, 以训练患者的协同运动[2]。教患者编织毛衣, 既有利于训练患者的眼手配合, 又有利于感觉、感观等知觉的培养, 有助于大脑神经的功能恢复。
3.5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可教患者噘嘴、鼓腮、眦牙、叩齿等[3], 每个动作做5~10次, 每次10分钟, 教患者学习发音, 先单个发音,准确后, 可逐渐加深难度, 可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患者记忆, 要求患者大声地读, 刺激记忆。 要尊重患者,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交流时声音要大, 速度要慢, 措词应简单、清晰, 重复重点, 必要时可使用辅助器材, 如助听器, 以便更好沟通。
4 结论
脑梗死是突发性疾病,患者毫无思想准备,且此病变化多端,病程长,恢复慢,愈后差,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心理问题是所有患者都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医学界同仁的共识。脑梗死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各种不良的心理都有可能成为诱发、促发和复发因素,因此加强心理护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高丽萍,霍春暖,翁长水,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4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6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依从性;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a)-0176-03
脑梗死属于脑部病变疾病,因脑部供血不畅所致,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其中包含腔隙性梗死、脑栓塞和脑血栓[1],占全部脑卒中的70%[2],该病具有起病迅速、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残疾率高等特点[3]。脑梗死存活患者中每年有65%~82%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发生率可高达80%,有20%~25%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4],给患者和其家属的生活各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康复护理可以加快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虽然康复护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肢体功能没有那么简单,是比较复杂的,故护理的效果不是很理想[5]。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的主要核心依据是干预对象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差异,制定合理的干预方案,对危险的行为进行相关的指导。本文旨在探讨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住院脑梗死偏瘫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取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50~78岁,平均(64.6±8.1)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2.8±0.4)年;脑梗死20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2~76岁,平均(62.6±7.4)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9±0.6)年;脑梗死19例,脑出血1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诊断标准[6],且经过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血管病学术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初次发病;③均有肢体功能障碍,属于单侧肢体瘫痪;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相对稳定;⑥无其他严重疾病。
1.3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通过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在护理方面,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与家属积极沟通,主要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家庭、社会关系及经济等方面,改善其情绪,对其烦恼及顾虑要及时消除,使其对康复治疗有充足的信心;积极预防并发症:压疮、肢体痉挛、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便秘等;良肢位摆放,定时翻身,床上抬足、举臂、抬腿等肢体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行走训练等。观察组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该方案在住院期间分为4个阶段,具体如下。①规划阶段:分析传授基本的康复护理知识,并讲解早期康复护理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给予心理辅导,目的是认识康复护理在该疾病中的重要性。②准备阶段:讲解并示范肢体康复锻炼的方法、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共同设计康复计划,同时给予心理辅导,目的是掌握方法和技巧。③行动阶段:指导并解决康复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征求家属协助,对其异常的运动模式及时给予纠正,加强训练,建立社会关系,并同时给予心理辅导。目的是加强管理,鼓励支持,减少依赖,提高日常生活能力。④维持阶段:指导患者残存功能的代偿适应,巩固适应训练,健肢的替代疗法,强化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同时给予心理辅导,目的是提高社适应能力。出院后的干预形式:主要是随访干预,出院第1个月,每周随访1次,第2个月,每两周随访1次,可根据情况采取家访或电话随访,第3个月随访1次并进行记录评估。
1.4观察指标
治疗第3个月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情况,观察内容包含:临床护理依从率、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1.5评估方法
①依从程度:根据每日完成康复计划的情况来评估,全面掌握并主动配合医护(完全依从),需要在监督下完成(部分依从),在监督下也无法完成(不依从)。②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值越高,效果越佳。③生活能力评分[7]: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进食、洗澡、修饰(洗脸、刷牙、刮脸和梳头等)、穿衣(包括系鞋带和穿袜等)、如厕、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 m和上下楼梯等内容。分值与效果成正比,得分越高效果越佳。④生活质量评估[8]:采用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表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家务活动、家庭关系、心理状态、工作及经济情况、休闲活动及户外活动,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依从率的比较
对照组依从率为67.6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