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培训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插花培训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插花培训课程

插花培训课程范文1

建设“思维的学校,学习的国家”是新加坡政府1997年提出的重要设想。新加坡政府规定,近3万名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每年必须参加100小时的培训,教育部还会给每位教师报销700元新币作为学习与发展费用。教师可以利用这笔经费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例如买电脑器材、订阅书报等。新加坡在教师职业培训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体系,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一、“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指明了教师培训的方向

2001年4月,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Edu-Pac)”,针对教师的不同才华、能力和志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三个发展轨道,分别是:“领导轨道”、“教学轨道”、“高级专业轨道”。每个轨道上都有多个级别,每个级别又对应着一定的薪酬,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明晰自己事业发展的目标,选择其中的任何一条轨道。“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也为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明确了方向。

二、专业的培训机构给教师发展提供了多条途径

新加坡教师培训分为三级两类:三级指的是国家――校群――学校。两类指的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机构和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机构。

(一)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机构

新加坡教育部属下设教师培训中心,专门负责教师培训事务。根据学校和教师需求设定培训课程,并负责教师选课,组织教师学习。所有课程都挂在培训中心网上,教师在网上报名,每科课程费用为200~1000新元不等,由国家和学校埋单。培训中心还会通过研讨大会等方式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师培训结果与年度考核、奖金挂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格外重视。

校群是新加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新加坡全国共有28个校群,每个校群管理13~14所学校。校群内的学校办学特色风格各异,例如“立才中学”就是新加坡西区环保教育基地。作为具有某种办学特色基地校,必须担负起对群内其它学校进行培训的任务,相关学科教师还要定期到基地校开展活动,组织研讨,以期共同提高。

校群还负责对群内学校工作的督导。具体做法是:他们把校群内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不定期地走访群内各个学校,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上培训。

每所学校都有教育部分派的“教师指导员”或叫“教师专业发展主任”。他们帮助教师制定年度个人发展计划,检查落实培训内容,督查教师发展。学校更是重视教师培训,每学期都会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至少3次主题培训活动。

(二)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机构

国立教育学院负责教师学历提高,主任、校长上岗培训等工作。

1. 高一级的学历进修课程培训。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为教师的学历提升提供了多种方便,设立了课程单元,采取学分积累的方式,让教师取得更高学历文凭。教师在职进修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一名非大学毕业的教师通过在岗研修,能在5年内获取学士文凭。一名大学毕业的教师,5年内可以完成硕士课程,并在接下来的10年考取博士学位。目前新加坡每年约有30%的在职教师参与教育学院提供的专业文凭课程培训。

2. 为主任设置合适的培训课程。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还为学校的科主任、部门主任,提供上岗前为期4个月的脱产培训,学习法律法规、教育行政领导力、教育统计、教育变革等课程。

3. 为校长设置合适的培训课程。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还为每位即将上岗的校长,开设领导发展等课程,校长上岗前要参加9个月的培训,还要到学校追随一名校长实习一个月。新加坡教育部会定期派校长到国外考察学习,挂职锻炼。

三、丰富的培训内容为教师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课程有1000余种,以菜单的方式提供给老师自由选择。教育部要求,在教师每年100个小时的培训课程里,60%的内容应该跟自身专业有关,另外40%则可以根据教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

1.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业培训。以华文为例,培训中心会开设的“听力与说话技能”、“作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策略”等,从专业的角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2. 与工作有关的非专业培训。主要课程有:外语、学生心理,课堂管理、团队协助等。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教师更自如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3. 与自我人格发展有关的培训。教师人格完善与健康发展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培训中心还开设了“人际沟通与交往”方面的课程,让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不断超越自我。

4. 与个人兴趣爱好相关的培训。唱歌、跳舞、插花、绘画、瑜珈等这些课程,深受教师的欢迎。教师们通过学习,培养了兴趣爱好,增加了文化底蕴,对指导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5. 利用“教师实习计划”进行的培训。2004年初,新加坡教育部推出了“教师实习计划”。教育部与私人机构和公共机构联系,为教师提供开阔视野,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可在本地实习,也可以走出国门,带薪实习。实习时间短则一周,长则一年,多为三个星期左右。“教师实习计划”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四、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训给我们带来的几点启示

1. 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他们对自己的教育生涯进行阶段性规划,把教师个人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国家的教育发展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进行专业发展规划时,要全面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优长和不足,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明晰个人的发展意愿,详尽地设计好行动方案。

2. 形成完备的教师培训制度。结合教师从教时间、初始学历等因素,确定清晰明确的培训目标,成立国家、地方、学校多个层级的培训机构。建立完善在职培训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在职培训成为教师资格认定、晋级、评优等享受各种待遇的必要条件。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让终身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 建立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体系。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内容,对教师个性需求的关注,是取得良好培训实效的关键。组织专家团队,做好培训前期的调查研究,是构建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必要环节。针对不同教龄、不同类型的教师建立起多层次、多门类的培训内容体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也可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4. 促进教师培训模式的多元化。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是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内驱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模式,是当前教师培训总的趋势。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以利用名校、名师资源,组织薄弱校教师脱产参加影子培训。也可以通过“名校义培”活动,名校教师送课下乡,引领农村教师的发展。

插花培训课程范文2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55-02

2011年,笔者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美培训研修团。在美国的1个月期间,笔者了解到,美国的社区学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其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1.极具公平性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全美现有1 200多所社区学院,其中有990所是公立学院,注册生达1 100余万人,约占全美大学生总数的46%。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在2009年召开的第八届年会的宣言中指出,“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被定义为一种承诺,这个承诺就是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迈进高等教育的大门,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这个使命推动了我们的发展,使我们成为全世界不断革新的学习机构的代表”。正是秉承这样一种办学理念,美国的社区学院不设入学门槛,让人人都能上大学成为了可能。同时,公立社区学院的学费只有公立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低廉的学费让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能读得起大学。

2.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1)转学分(升学)课程

在社区学院修读转学分课程的学生,可以选修与四年制本科院校前两年相同的科目。通过两年的学习,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同时还可升学到相应的本科院校完成后两年的科目。美国教育部的研究指出,从社区学院转到四年制大学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足以比得上那些从一开始便在四年制大学就读的学生。有很多人都是在社区学院开始他们的高等教育学习生涯的,他们后来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职业技术课程

职业技术课程是专门为那些以就业为目的的学习者而设置的课程,学制一般为两年,也有人将该课程称为培养劳动力的课程,因为修读这些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即进入就业市场。职业技术课程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社区学院的一个重要课程之一,并为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补偿教育(大学预科)课程

补偿教育课程即大学预科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高中毕业后没能进入大学学习,导致他们所拥有的基础教育知识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社区学院认为,社会负担不起放弃任何人的后果,为了应对这种教育危机,其特别开设了补偿教育课程。学习者可在社区学院修读大学预科课程,以便为进入大学做好准备。

(4)社区服务(继续教育)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也称继续教育课程,是社区学院所提供的最具弹性的课程,其服务范围广阔,自开设以来一直发挥着为本社区服务的重要职能。大多数美国企业自己并不直接为员工提供培训(尤其是中小企业)。据统计,有95%的企业希望社区学院能够为其员工提供切合实际的技能培训课程。另外,很多个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需要到这里来学习各种知识或技能,如汽车维修、信息技术、插花艺术、摄影艺术、医疗保健等。为了满足这种实际需要,社区学院开设了很多短期课程(1年以下),以便为本社区内的企业及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构建以就业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采用的是流行于北美地区的DACUM方法设置的,其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是典型的行动导向课程,而且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极强。一般社区学院的学生修满60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副学士学位,按每学分15课时计算,两年只有900课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学好技能,社区学院不会安排很多基础理论课程,而是会安排大量的职业技能课程。比如汽车维修专业,这是美国社区学院普遍开设的专业,其课程安排中没有我们国内相关专业一般都要开设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课程。实践性环节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非常大,一般而言,理论部分只占20%,而实践部分占到了80%。这种简单实用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劳动力而设置的,上述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4.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社区学院有一只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并且兼职教师的数量要远超专职教师,如印第安纳州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东北分校有专职教师136名、兼职教师450名。专职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对兼职教师的学位没有严格要求,但一定要是有一技之长者。

社区学院对教师没有科研方面的要求,但特别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及训练,尤其注重对那些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的培训。新教师第一年每周有半天的培训时间,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学能力、沟通能力、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考核评估、设备使用、语言能力、规章制度、学校环境、工作流程等。我们在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东北分校还看到,学校专门设有教师技能培训室,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了把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先进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能力。

5.校园信息化程度高

插花培训课程范文3

关键词:家庭妇女;城中村;再就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26-02

计划经济时期,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占了用工单位的绝大多数。这种劳动力统一调配政策虽说和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是相适应的,但这种做法限制了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的权利,抹杀了劳动者自主创业的积极性[1]。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有企业依靠释放富余的劳动力来缓解压力,大量的劳动力下岗、失业,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众多的失业人员中就有着这么一批“家庭妇女”,她们的年龄一般都在40岁上下,由于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制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大部分的妇女都只具有中小学文化水平,加之在计划经济时期工厂养成的“吃大锅饭”的理念,大部分家庭妇女下岗后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再就业。因此,保障妇女就业权利、促进家庭妇女的再就业则成为了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A市家庭妇女再就业培训现状

河南省省会A市地处华北平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教中心,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店里、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全市总面积7 446平方公里,人口735万,除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建成区内共有228个城中村,村民人口约30万,其中拥有大量的留守人员,就包括老人、家庭妇女及小孩。

近年来,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生活框架由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型,城市中多元化的社区获得了成长空间。在新的基层社会生活的框架中,社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同时也是基层各种社会活动的实际推动者[2]。社区职能的扩展为城市失业妇女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妇联组织帮助下岗女工在社区服务领域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引导下岗失业妇女向第三产业要岗位,向社区服务要岗位,推出了社区保洁公司、家政服务队、机动车管理站等多种社区服务组织和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一)掊训方式及费用

社区为家庭妇女的再就业推出了多种培训辅导班。辅导班的授课方式也是多种形式,其中包括讲授法、视听技术法(耗资购买的投影仪、DVD、录像机)、讨论法、案例研讨法等,丰富了广大家庭妇女的听课选择方式。同时,培训费用一般设置在3 000~8 000元之内。

(二)培训内容及岗位

培训单位都是面向社会无业群众开设的培训班,其培训内容及岗位基本上倾向与护理、插花、月嫂、保姆、装潢、中医理疗等技术型行业,培训的岗位也是今后从事行业的基层岗位,职位一般为技术工种。

(三)培训周期及时间

通常培训班的培训时间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安排在工作日,很少有安排周末上课。培训周期也通常是6个月至一年。节假日通常根据学习进度适当另行安排。

(四)培训师资

培训班的师资力量是由社区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由社区牵头,制定从事培训行业的人员招聘规章,然后,社区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招聘教师及教师今后的技能深造费用,为培训班保证了充足的软件实力。

二、A市城中村家庭妇女再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庭妇女再就业培训主要对象是缺乏城市生存技能的妇女。通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学习,使家庭妇女快速掌握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现行家庭妇女就业培训机制的主要目的。但是,目前城中村家庭妇女对就业培训的需求强烈,要求也呈现多样化。同时,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以及家庭状况所限,在实际的培训中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具体的技能应用相脱节

结合城中村的再就业培训人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情况等层次结构,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制定对培训教师资格考核的相关制度、极力改善培训教学质量等环节。所有的这些措施,均未能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所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培训机构仍以讲授某一专门行业的纯理论知识,只是在教学中增加了部分技能实践环节,家庭妇女所学到的仍是些本本知识,其具体的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仍然得不到提高,因此培训的家庭妇女在培训后很少能胜任具体的工作岗位。

(二)培训层次较低,培训方式单一

城中村家庭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她们对于社区安排的再就业培训的认知程度。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型劳动者,这要求劳动者应同时具备熟练的技术水平、操作水平和高素质的服务水平。由于家庭妇女人数众多,再就业安置工作难度大,因此,许多培训机构的再就业培训仅注重单一的劳动技能培训,满足于解决她们的吃饭问题,忽视对家庭妇女进行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的教育,这样培训出来的家庭妇女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不久的未来,她们又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面临失业的困境。

(三)教师生源欠缺,教育质量不高

目前社区的条件受限,许多培训机构的再就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培训设施、场地和设备。最重要的是,培训班都缺失相对专业技能的教师人员,虽然社区领导专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招聘教师,但是由于教师工资满足不了求职者的需求,招聘通常会陷入困境,社区只能通过从技校及职业学院来应聘临时教师作为培训班的师资力量。由于教师人员两头教学,侧重点都会放在本校,而不是培训班的教学上,因此教学质量也成为了束缚培训班发展扩大的弊端。

三、完善A市城中村家庭妇女再就业培训的对策

(一)教学与实践应相互结合

家庭妇女对培训的要求比较注重实用性,希望所学能够马上用于生产、生活。大部分家庭妇女都是抱着解决就业问题的思想来参加培训班活动,因而比较注重学以致用。所以,针对家庭妇女的强烈愿望,社区与培训班协商,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加大实践的应用性,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家庭妇女们参与到现实的工作中去。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行多样化培训

对于就业困难者,需要给予耐心细致的职业指导,或进行培训,使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职业培训机构对所有的求职者都要热忱相待。分类指导、分类培训与热忱相待的结合

点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为每一个求职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3]。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分类办班并且设置丰富的培训课程。由于家庭妇女的年龄、技能、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要求不同,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要充分征求家庭妇女的意见,尊重其意愿,指导她们参加既适合他们自身特点、又符合她们意愿的专业学习。比如,可以多设置插花和家政服务培训这样的课程。

(三)提高培训班教师队伍质量,统筹薪制、留住人才

结合城中村再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对培训机构的变革可采取如下办法;在各职业院校以及各种技校的教师被派到相关培训班进行教学实践时,为了不流于形式,对教师采用考核原则,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式,考核结果和教师的工资、岗位津贴挂钩。对表现好的、能力突出的教师采取奖金激励制度,提高了教师的待遇水平。同时,在招聘教师环节,社区还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政策来扩大培训班的影响力,为补充培训班教师数量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措施。采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培训班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授课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培训班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芳,王钊.浅论我国失业人员再就业保障制度[J].潍坊学院学报,2012,(3).

[2] 李敏,孙大力.社会支持视角:城市贫困女性再就业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0,(6).

[3] 谢小青,赵曼.我国再就业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blem of re Employment Training for Women in the Village of A City

RONG Wei,LI Ting-ting,LI-Li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

插花培训课程范文4

关键词 艺伎文化 传播美学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在世人的眼中,她们娇美、温柔、顺从,但身怀绝技、愉悦异性,还是实施征服的利器,与樱花、相扑、富士山一样,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艺伎文化以其独特性影响了整个日本社会甚至全世界,而其特有的温柔体贴也成了人们共同的女性美理念。2005年,由罗伯・马肖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监制的《艺伎回忆录》在全球20多个国家上映。该影片集结了章子怡、杨紫琼、巩俐三大华人女星,讲述了一名叫小百合(章子怡饰)的著名艺伎从渔村小姑娘成长为一代名艺伎的坎坷经历和情感纠葛。随着影片的公映,艺伎这一已经逐渐淡出社会的话题又重新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眼球。因此本文将以电影《艺伎回忆录》为例,从传播美学角度分析日本艺妓文化的艺术和传播价值。

1艺伎的由来

艺伎,在日语里叫Geiko,意为女艺人,象征着高贵和典雅。艺伎形成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歌伎,原则规定卖艺不卖身。传说,艺伎的始祖阿国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神社的女祭司,拥有着非凡的美貌。为了募集木殿的修缮费,她来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踊”①,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甚得民众欢迎,这就是歌舞伎的原型,阿国也因此成为了歌舞伎的开门始祖。如今在京都鸭川之东的园内,还立着一块上书“阿国歌舞伎发祥地”的石碑,由此可见阿国在日本历史上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可以看出艺伎文化在日本的影响。

艺伎产生初期,所有的艺伎都是男性。然而在崇尚大男子主义的日本社会,能歌善舞、柔美恭顺的女子更符合观众的胃口,因此到了十八世纪中叶,男性艺伎逐渐被女性取代,而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女童10岁左右进入艺伎馆,学习传统乐器(太鼓、乐鼓、三味线)和歌舞技艺。在学艺空余还要兼做艺伎和艺伎馆老板的佣人直到十二三岁成为“半玉”②,开始步入茶屋为客人表演歌舞。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章子怡扮演的“千代子”在成为一代名艺伎“小百合”之前,也是一直在艺伎馆中帮伎馆老板干粗活,照看名艺伎“初桃”。要成为一名正式艺伎,女孩子要学到诗书、舞蹈、琴瑟、茶道、书法、插花、谈吐、装扮,小到如何优雅地打开推拉门、如何走路、如何鞠躬和斟酒等生活礼仪。经过十分艰辛的培训课程后,她们要做到优雅和顺、通晓人心、能歌善舞,学会察言观色,对男人们能够应付自如。能够顺利通过这一系列学习的“半玉”方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艺伎。

2艺妓文化的审美特征

2.1形式美

形式是外在的、感性的,它直接表现在审美主体上,与内容一起构成艺术的因素。艺伎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她的妆容和服饰上,形成了其有意味、独特的形式之美。化妆的第一步是后颈的位置。艺伎会在脖颈后留出一个被称为“二本足”的图案(盛装打扮的时候则是“三本足”),使自然皮肤在白色衬托下呈极为明显的黄色蜿蜒而下,渐细渐灭,看起来就像是雕饰精美的人偶一般。然后,用厚厚的的白色底妆自下而上的覆盖整个脸部,脖子和胸口,剃掉眉毛用木炭在原来的眉毛上方画上柳叶眉,嘴唇用小号唇刷画出鲜红色的线条,但不与唇部线条相重。这样一整套妆画下了常常需要一个多小时,完成后的妆容就像戴了一副面具一般,充满戏剧化,但更神似日本人所喜爱的樱花,没有任何瑕疵、污浊,让人心生喜爱。在服饰上,层层叠叠的和服下是沉淀着几百年历史的美丽。艺伎通过敞开后领露出脖颈来吸引男性的注目,这让女性风情在欲语还休的和服表现上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2.2神秘美

艺妓文化之所以受人们所追捧,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它的神秘性,越是神秘,越是引起人们对其进行不断探索的好奇心。由于美是没有极限的,人们追求美的成就感,在于享受探索美的过程,而不在于所得到的直接结果,因此,虚无飘渺的事物往往被认为是最美的,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正因为艺伎外出行动都要受到艺伎馆的限制,能够被普通人看到的机会很少,更不要谈了解了,因此她们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追随者。艺伎的神秘在于脸上厚厚的白色脂粉和身上知识与艺术的混合气息。由于艺伎在表演时面部没有任何表情,所以客人也无法从涂满浓妆的脸上看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可能正因为如此,这种感为艺伎们更添了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

3结语

艺伎文化如今已远不如江户时代那样繁荣,目前真正称得上艺伎的只有200多人,通过这部影片,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艺伎学艺的辛酸和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让他们领略到了其中的魅力,它不仅是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日本社会的许多方面。同时,艺妓文化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或许能窥见中日文化的差异。

注释

① 念佛诵经时的动作舞蹈。

② 指实习艺伎,“玉”是指演出收入,“半玉”表示实习艺伎的收入只是正式艺伎的一半。

参考文献

[1] 池雨花.雪国之樱――图说日本女性[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4).

[2] 沈思思.艺伎文化的独特形式美[D].上海戏剧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