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文1

关键词大凌河口湿地;自然生态分布;生态功能;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2-0319-02

大凌河下游凌河口湿地属于河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大面积海洋、滩涂、湿草、沼泽地等形成的湿地,属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分芦苇沼泽、滩涂、浅海海域和河流、盐田及水稻田6种湿地生态类型,是辽宁省的重要湿地之一。湿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1,2]。近年来,随着大凌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各地市、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地区之间争水问题日趋严重,工业用水无偿挤占农业用水,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等现象不断发生,河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河口湿地发生严重退化[3,4]。因此,大凌河口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与高度关注。

1大凌河口湿地概况

1.1河口湿地的地理位置

大凌河干流全长435km,流域面积2.35万km2,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辽东湾北海岸,东起大凌河河口背河,西至小凌河河口钓鱼台礁,海岸线长83.7km。凌河口保护区东部与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大凌河相接,东部为凌海市大有农场,西部为娘娘宫镇,中部为建业乡。

1.2湿地的水文特征

水是构成湿地的主要因素。在大凌河河口处,湿地是由地表水、地下水、潮水等组成。大凌河河水年平均径流量为19.16亿m3/年,最大含砂量90.3kg/ m3。大凌河下游属温带季风气候区,60%~70%的降水集中在6、7、8月内,形成洪汛期,在下游形成一片泽园,而且当地降水由于地面坡降仅有1∶1 000~1 500形成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滞留原地靠蒸发排泄,大凌河口的潮差平均为2.39m,最大潮差达到5.06m,感潮河段直至凌海市,加上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结果在河口及附近潮沟及沿海岸形成了落潮成滩。

湿地的地下水埋深仅为0~1.1m。受海水和潮水的影响,地下水含盐量高,部分地区地下水的矿化度高达10~20g/l(含cl-、na+、k+等)。在闫家及新庄子一带形成高氟区。

辽东湾海水水色较深,透视度较低,沿岸河水的注入,使海域中有机质、营养盐含量丰富。冰期长达3~4个月,可形成沿岸冰和冰脚,冰厚为10~40cm。

1.3湿地的土壤特征

大凌河下游湿地是由河流冲积沉积物和海水沉积物组成,并通过生物和人工的培植形成含有一定盐分的多种土壤,其中有潮滩盐土、滨海盐土、淤泥沼泽土、盐渍化草甸土和水稻土,各种土壤的特征见表1。据调查,大凌河下游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12%。

1.4湿地植被

由于大凌河口湿地土壤过湿,盐分较重,所以植被条件较差,喜湿耐盐植物多,中性植物少,其中优势种和建群种全为喜湿或喜盐植物。大凌河下游植物群落的生产能力见表2。

1.5湿地动物

凌河口湿地动物种类丰富,每年有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有动物199科794种,已发现浮游生物82种,无脊椎动物60种,脊椎动物500多种。发现鸟类250种,其中水禽14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鹤和二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和羽鹤。据该管理处专家考察,该区年迁徙栖息珍稀水禽达6万多只,经中外专家认定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国际通道。

2大凌河口湿地生态功能变化

2.1蓄水调洪功能下降

辽东湾北岸湿地连片面积约有3 660km2,目前开发稻田和盐田约占47.8%,保留自然面貌的地区只占52.2%。再加上道路的修筑,防潮堤的兴建,使得水流阻隔,能够拦洪蓄水的地区只有1 400km2左右,蓄水调洪能力明显下降。

2.2生物群类锐减

自然湿地的面积减少会直接导致生物种类的减少和改变,按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推测,生物群类的减少能达到25%。

2.3营养物质的转化机制发生变化

原有湿地的营养物质转化机制受到破坏,转化为稻田和虾田所需的营养物质,排泄物质同原有湿地的自然排泄物完全不同,由于人类的介入,大量的农药、化肥随之排入,对近海海域构成污染。

2.4生物的生产力下降,相应输出量减少

沿海建虾田、盐田和拦潮堤坝,阻断了盐水、淡水间的交换和融合,使原有的沼泽水体性质发生变化,植物的生产量大幅度下降。随着临海沼泽的逐渐消失,芦苇的产量将大大减少,随着芦苇的减少相应的伴生生物和以芦苇作为栖息场所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如河蟹的上市量在20世纪50年代仅附近一个县就高达600~700t/年,从80年代以后沿海虾田、盐田和拦海大坝的修筑,河蟹的上市量每年不足80t/年,到目前仅仅靠人工投放蟹苗收取成蟹,天然产的河蟹逐年减少;过境的鸟类也急剧减少。在大凌河入海口处调查过境小鸟,过去每年3、4月每小时可见100~150只,而近年同期调查过境小鸟量仅为10~30只。

2.5鸟类的栖息和营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大凌河河口地区工业油田、稻田等逐年的开发,使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歇息的苇沼泽地逐渐消失,目前下游的东郭苇场和大有苇场成为丹顶鹤主要栖息地。经有关专家长期观察,凌河口相邻的双台河口区湿地几乎没有见到丹顶鹤歇息的痕迹。因此,保护好大凌河下游地区的湿地是非常重要的。

3河口湿地的保护对策

3.1提高民众对河口湿地的保护意识,加强立法管理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宣传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增强民众保护湿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依照《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不断促进湿地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保护和管理湿地。

3.2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退耕还湿工程

湿地的恢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尽快恢复湿地的重建工作,对退化湿地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恢复其原貌,适量限制周围工业油田和农业稻田开发,退耕还湿,对周边的低洼易涝、不易生产粮食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从而扩大当地的湿地面积,在此基础上逐渐恢复湿地原有的丰富资源,为鸟类繁衍栖息及植物的生存生长提供环境,使其更有效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3.3建立部门协调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程,目前由林业、环保、国土、旅游、水利等部门负责,这种行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容易造成各部门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管理不当。只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湿地资源保护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并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编辑

4参考文献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文2

关键词:芦苇湿地;生态;保护

1 明确何为湿地

湿地具有“地球之肾”的美誉,由此其重要作用便可见一斑。从生态效益与生态系统来看,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充分发挥蓄水功能,对气候进行调节和改善,对物种的多样性进行有效的保护,从整体上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具体来说,它可以被归为一种自然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对自然进行了综合。其自身具备的生态功能不容小觑,同时为很多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与生存环境,同时,有很多珍贵的能源矿产资料等在蕴藏在其中。从有关方面的数据整理资料来看,地球上全部的湿地资源大约占据了全部陆地资源的百分之七,我国拥有大约0.6亿hm2 的湿地资源,这其中既有纯粹的天然湿地,同时也有在人工孕育下形成的湿地。在《湿地公约》中已经对什么是湿地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解释,并不在于此环境是自然的还是人工形成的,也不关注其时间的形成,而是指一些水域,或者流动或者静止,或者是淡水或者是咸水,或者是沼泽地带、泥炭区域等。除此之外研究方向与角度不同的学者也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相关定义。

2 芦苇湿地类型确定

本文以吉林省某地的芦苇湿地为例进行探讨。从类型上来看,该湿地是属于草甸沼泽型的湿地,它所形成的环境多为盐碱或者沼泽区域,其中包含了数量很多的泡沼。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大量的积水,空气整体非常潮湿,给泥炭了侵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由此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地。因为在诸如地形条件、土质类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植物的种类构成也是大相径庭的。生态系统整体来看非常复杂,植物构成包括芦苇、灯芯草以及苔草等等一些种类。

3 管窥芦苇湿地功能

3.1 维护生物多样性,获取丰富产品资源

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处于水陆交接的地带,是一个良好的缓冲区,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明显的边缘效应。这种特点的存在决定了湿地成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于这种高度的复杂性,不仅使其物种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从整体上来看也是非常稳定的。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湿地所占据的比重并不大,仅为百分之六,但是它却能够提供超过这个数字很多的生境,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对于很多珍惜的濒临灭绝的水禽来说,这是一个进行栖息、迁徙、越冬以及繁殖的非常理想的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此外,湿地具有充足的水资源与养料,给水生植物的生长提高了优良的环境。从这一点来看,芦苇湿地环境的生产力是非常高的,能够生产并提供出大量的有机物质。

3.2 蓄水防洪抗旱

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储在湿地中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水的获得不仅来源于地下水,也有很多是由湿地进行补给的。一些沼泽、河流、水库等存有的水都可以被拿来进行直接的使用,湿地作为一个过渡区能够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运输与储蓄。

4 加强芦苇湿地保护,构建良好生态新环境

管窥该地区的芦苇湿地保护,存在着一些诸如功能衰退、不合理利用、保护资金投入匮乏、体系不健全以及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因而做好芦苇湿地保护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具体来说,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将芦苇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相关管理条例与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纳入到立法的议程中来,对不同部门之间的责任与管理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坚持依法管理,严惩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总结经验,对已有的保护条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改,强化联合执法机制。

其次,要注重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做好管理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通过一些监测技术的引用以及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对各方利益进行良好的协调,实现芦苇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个完善的综合的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体系作用的发挥,对该芦苇与湿地的资源与环境进行不断的整合和良好的运用,并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湿地信息资源的高效传递与资源共享。

最后,科研人员应当对芦苇湿地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一些基础的研究工作诸如对芦苇湿地的形成、演进、分类以及分布等的规律特征,其与环境和物种保护的关系以及先进的整改技术,对已破坏或者退化湿地的重建和保护等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有利于构建良好全新的生态环境。

5 结语

综上来看,我们对芦苇湿地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巨大的功能效用等做出了具体的分析,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芦苇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落实。面临当前湿地严峻的发展形势,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芦苇湿地资源的全方位保护,维护它功效的发挥,真正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走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全人类应当共同承担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文3

关键词:乡村环境;湿地;公园生态恢复;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是强调以自然为基本的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的多样化和景观的繁多性,都富有较高的观光价值。乡村湿地公园是指融入乡村绿地生态系统规划,适合成为公园的自然湿地类型,通过有效保护和利用,达成保护和休闲等为一体的乡村湿地公园。乡村湿地公园的2大基本功能是自然的生态和人们自主开发,是大家理想的乡村旅游之地。

1 乡村生态公园的发展趋势

乡村公园的建设是乡村投资的新方向,可以积极吸纳各种企业,更好地改善民生。乡村公园旅游与其它乡村旅游产品一样,对促进乡村发展有着大力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创造优秀的乡村环境,从而提高乡村的软实力。随着农业生产的变化,相应的各种旅游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对象的乡村公园旅游,也即将走向正规化和多元化。乡村公园的旅游主要靠的是自然景色,从而使乡村公园走向正轨。以乡村自然资源为旅游对象的乡村公园旅游,随着投资模式、建设模式的扩大,乡村公园等级将达到国家公园等级的风景名胜区。产品的营销管理将更加现代化。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使用,将使游客产品与游客沟通更加方便。

不难看出,乡村湿地公园将优先在一些经济相对较好,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开展,在政府的带动下,公民资金的大量投入,使乡村的公共空间得到了有效改善,进而乡村公园旅游也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乡村公园旅游的快速发展也能够有力地促进城乡一体化。

2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的分析

乡村湿地生态公园是乡村的主要开展空间,是乡村休闲的活动场所,也是乡村文化传播的场所。乡村公园具有3大特点:第一,乡村公园具有开放性。乡村公园向公众开放,与当地的生活紧紧相关,从而展现了乡村公园的开放性、公众性以及生活性。第二,乡村公园具有乡土性。在乡村的土地上,乡村公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进而体现了乡村公园的淳朴性。第三,乡村公园具有自然性。在乡村公园的土地上,废弃地址建设的材料具有浓厚的乡村特点,就地取材,结构简单大方,达到回归自然的目的。

3 乡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开发离不开保护,然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当然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价值。

开发乡村湿地旅游可以分散旅游者。乡村的地域环境范围广大,景点分布均匀切不拥挤,旅游者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这为旅游产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许多豪华的旅游城市比较拥挤,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在乡村发展旅游业更有前景。乡村环境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例如,乡村的空间范围大,能够容纳的游客就比较多,乡村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这一特点能够吸引很多的城市游客。

开发乡村湿地旅游给乡村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在乡村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的繁荣,从而加速农民的致富脚步,在环境相对较好的农村,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这对发展旅游业有推动作用。

4 生态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4.1 建设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4.1.1 生态旅游交通的建设给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性问题。乡村公园足够大,观光公园内部的风景就会成为旅游者最主要的问题。要想减轻游客观看风景时候的脚力活动,就要在公园内部组建必要的交通,当然这种交通仅仅限制于公园内部,一旦建立了公园内部的交通工具,就会对乡村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改变了本身的地质界面,也改变了土壤里水分的传送方向,原来的动植物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也就遭到了毁坏。但是如果不建设必要的旅游道路,让旅客自由地行走,动植物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更大,当然,造成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就会更多。

4.1.2 在乡村公园内建设相应的指示牌会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建立这些设施的目的是为了给旅游者尽可能多的带来方便,同时也增加了公园内的形象,让他们感到来到这里旅游没有失望,使游客留恋往返。例如,建设景观设施、游客服务台、垃圾箱以及卫生间等指示牌,当然建立这些设施,会占用公园内部大量的场地,从而给乡村原本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破坏。另一方面公园内监管人员管理的不到位,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破坏,因此,完善管理制度显得更加重要。购买节能环保性的设施、景区,使用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提高经营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保证旅游资源具有可循环性,可以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1.3 生态旅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旅游行为的开展,一定会给湿地公园内生活产生的污水以及旅游者观光景色时制造垃圾的数量会有明显加剧。因此,在湿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建立一组垃圾清理小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保证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会给生态旅游带来破坏。旅游者们的不当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进行生态旅游的活动当中,游客的过激行为将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毁坏,例如旅游者随地吐痰、吸烟者随地扔烟头等一系列的过激行为,都会对资源以及公园内景观造成污染;旅游者不小心弄坏公园内部的花草树木,也会对植物的再生产生影响。游客们这些不当的行为也会改变乡村公园内部的结构以及物质的再次循环,从而给动植物的赖以生存带来不便,使公园内部的资源大量较少,生物结构也随之退化。

4.2 开发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促进

4.2.1 站在乡村区域的特点来看。乡村经济条件的不足,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形成良好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旅游产业相对其它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乡村环境相对城市具有难得一见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当乡村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时期,要使乡村生态旅游推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取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是维持乡村生态旅游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4.2.2 站在当地公民的角度来看。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给人民的经济发展带来方便,并且大大提高了乡村内无业游民的就业率。由于在乡村内部建设的生态景观,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素质,这对改变乡村居民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4.2.3 站在旅游者的立场来看。从旅游者的自身角度出发,乡村公园具备一个生态环境好的条件,可以大力推动人们有特别想旅游的冲动,使乡村公园成为人们旅游的需要。乡村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了有利的发展,也就说明环境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乡村生态旅游,使游客在尽情享受美丽乡村公园的时候,也能对乡村公园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使游客达到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 使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方法

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还不成熟,由于游客人数相对较少,给景区造成的影响还不算很大。如果乡村公园监管和开发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湿地环境的建设,因此在开发乡村湿地生态环境的时候,就要有效检测乡村公园整体开发给乡村湿地带来的影响。竭尽全力保护乡村公园目前仅存的物质资源,使乡村公园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为了让乡村湿地公园有可持续性发展,应该为乡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5.1 公园内部的分区管理

乡村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项相对其它产业比较系统化工程,如果乡村湿地公园的开发不合理,就会对建设整个乡村湿地公园造成影响,也会给公园内部的监管人员治理产生一定的不利因素。在合并开发的基础上,应该对乡村湿地公园的各个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分为:旅游区、恢复区等。就乡村湿地公园的恢复区来说,应该设立禁止在恢复区内进行各种活动的标牌,从而对公园实行全方位保护。

5.2 制定生态旅游的制度

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我国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有关乡村湿地旅游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整,乡村公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及时建立乡村公园保护生态系统的各种相关规章制度,针对旅游者对乡村湿地公园造成的破坏,以及公园内部监管人员管理的不到位做出相应的经济赔偿。

5.3 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活动相对积极、茫然的改造自然环境,对环境保护的忽视,这就给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乡村湿地公园的环境也随之衰退,乡村环境中由于存在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废弃水源的任意排放现象,给乡村湿地公园水的质量带来了严重污染,形成了不堪人眼的臭水沟和垃圾堆。人们的频繁活动,导致乡村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改善,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应给游客们树立一个好的旅游形象,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繁衍,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湿地生态系统。

5.4 加强监管人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乡村湿地公园里的监管人员对生态旅游能否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乡村的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引入大量的旅游者非常困难,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不是很高,对已经存在的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并且有效的培训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一种实际的做法。通过短期的教育不仅可以强化乡村管理人员对生态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能完善公园内部监管人员的管理能力,明确管理人员的态度,使乡村公园内部监管人员起到带头作用。

5.5 改善旅游者的态度

在乡村旅游当中,旅游者们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不文雅行为,例如随地吐痰、吸烟者随地扔烟头、旅游者出现插队的现象,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脏话等行为不容易让公园的监管人员察觉,这时,公园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对旅游者进行轻微惩罚,当然在处罚游客的同时,要尊重游客,不能过分要求游客,公园的管理人员应该正确使用自身的权利。例如旅游者如果随地扔烟头,这时候管理人员有权利让扔烟头者把烟头捡起来扔到该扔的地方,也可以对这种人处罚相应的财产,当然财产会募捐到福利院,当旅游者接受惩罚的时候,我们公园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旅游者进行说服式教育,目的是为了禁止旅游者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情发生,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乡村湿地公园的保护措施当中,改善旅游者的态度,从而保护乡村湿地公园的永久性。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文4

关键词:湿地公园;环境保护;云南普洱;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21-02

1 引言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各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对湿地公园保护,是生态平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在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的时候,应该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建设,实现当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云南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现状

当前云南地区一共有4个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16621.47hm2。分别是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和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加强湿地公园建设是云南省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云南省的国家湿地公园是重点管理与保护的对象。

五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境内,总面积达1148.43hm2,以思茅河为主线,洗马湖、梅子湖、信房湖、野鸭湖和纳贺湖为核心,其中河流面积为142.63hm2、湖泊面积为16.66hm2、沼泽面积为19.79hm2、库塘面积为229.85hm2、水稻田面积为77.98hm2、森林面积为601.72hm2、茶园面积为42.90hm2,湿地率达面积42.40%。当前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景观十分丰富,不仅有河流,还有沼泽、湖泊、人工塘库、森林等,丰富的自然、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镶嵌互补。湿地公园不仅是用于观赏的,同时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也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云南省境内在不断加强对现有的湿地公园的保护,同时也在开发新的公园,以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

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管理人员综合水平较低,导致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在五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这些管理人员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同时,单位的领导对湿地公园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现有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湿地公园管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不能对湿地公园保护过程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有效地落实,因此导致资金的管理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2)湿地公园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湿地公园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是影响湿地公园保护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责任体系的建立,是保证湿地公园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一旦在出现湿地公园被破坏的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相应责任人,最终导致湿地公园得不到有效保护。

3 五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对策

3.1 强化宣传,提高对湿地公园保护的认识

湿地公园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湿地公园质量、确保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五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过程中,首先需要从人们的精神意识角度着手,要广泛宣传湿地公园保护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干部群众对湿地公园保护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得领导干部群众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湿地公园资源的保护,使得相应的补贴能够用在相关项目上,同时,也要加强群众对湿地公园资源保护的意识,发挥广大群众监督的作用。同时,对于湿地公园资源保护的具体管理人员而言,也应该要加强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将湿地公园资源保护纳入到湿地公园管理部门管理的整体计划中,突出湿地公园资源保护项目管理的重要地位。

3.2 加强各种资源的分类保护

湿地公园中的资源种类较多,可以各自成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对于众多的小生态要加强管理和保护,促进整个湿地公园的生态平衡。

(1)对于湿地公园的水资源的加强保护,如严禁在五湖湿地公园的汇水区毁林开垦或者采石、采砂、取土,禁止在该区域倾倒、堆放、填埋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禁止排放各种工业废弃物等,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

(2)加强动物栖息地的恢复。五湖国家湿地公园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针对当前该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应该要着重加强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岛的修复和建立,为动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比如对野鸭湖、洗马湖,通过营造岛屿及其水塘、沼泽、湿生乔灌木等多种生态环境,建设草本沼泽和水塘相间的水禽、涉禽招引区,给鸟类提供更多栖息地。再比如可以加强野生动物救护站的建设,在信房湖、纳贺湖和梅子湖各建一个野生动物救护站,对于那些受伤的野生动物可以及时进行救护。

(3)促进退田(塘)还湿工程的建立。在五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保护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湿地公园的范围,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空间。由于五湖湿地周边耕地和鱼塘不多,因此可以针对洗马湖周边的水稻田和鱼塘,通过各种改造技术的应用,将其建设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4)加强湖岸缓冲带的恢复与重建。对于五湖国家湿地公园而言,主要针对梅子湖和野鸭湖周边湖岸进行恢复和建设,可以沿着湖岸构建以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灌丛为主的缓冲带,对各种流入湖泊与河流的杂质进行阻挡,实现环境净化的功能。

(5)加强水生植物的恢复与重建,可以在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境内加强对芦苇、蒲草、慈菇、浮萍、眼子菜等多种水生植物的种植,增加水中的有机质,从而使得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文5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积极作用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城市建设中可以大力建设湿地公园,使其发挥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作用。

1 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Wetland),广义上的概念即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m以上)以外的所有水体及沿岸都可称作湿地。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当包含以下4个要素:(1)建立湿地公园时,应当选择具有明显湿地景观的区域,同时拥有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国内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湿地公园应当是水乡泽国、百鸟翔集、芦荡深幽、水洲纵横交错、野趣盎然,当人们漫步于湿地公园时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2)为了能够有效建设和管理湿地公园,应当明确湿地公园资源权的所属关系。作为湿地公园的管理机构,应为资源权的所有者,可以依法管理湿地公园。(3)管理湿地公园时,应当有完善的管理机构,该机构要适应现代化的投资形式,明确管理制度,避免因湿地公园资源所属关系而出现多头管理,导致缺乏有效管理。(4)湿地公园应当使用完备的配套设施,使游人在公园内感觉到安全、愉悦和舒适,让其真正感受到湿地公园的魅力。

2 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发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保护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完整性

以湿地保护为基础,采取积极的保护方式,营造各类湿地物种的最大生存空间与环境空间,将生态环境的恶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严密监控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区物种造成的损害。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物种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通过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充满浓郁自然气息的原生态特点,将是湿地公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湿地公园与区域生态的空间连续性与生态连贯性。合理使用湿地动植物资源与水资源,保护内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不受破坏,合理利用湿地开展旅游观光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建立湿地缓冲保护地带,确保生态走廊的通畅,水域与陆域环境的整体性,减少人工设施的搭建,避免因过度干扰,造成环境退化,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 协调区域发展

妥善处理湿地公园建设与区域乡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自然景观恢复与人文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既要使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其湿地基本特征相统一,体现特色鲜明的自然元素,保持生态环境的真实性与原始性,又要注重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符合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与传统习俗等文化特色,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共同发展的新面貌。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相关旅游观光市场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与湿地公园主题性,强调景观的艺术性与观赏的趣味性,体现时代特点,现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多渠道突破、多产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精心设计、周密建设,使得湿地公园能够成为代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亮点的一张名片,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标志。

2.3 提升保护湿地资源的主动性

加强政府引导,鼓励社区参与溪湿地资源保护工作,邀请社区居民对湿地公园规划全过程的参与,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及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获得社区对湿地公园保护及发展的支持,让规划的成果更好地体现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而实现双赢效果。科学预测与控制社区人口规模,兼顾居民的权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以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对湿地公园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政府给予补贴,提倡居民异地搬迁,对湿地生态保护无实质促进作用的相关产业与项目要严格限制,对污染超标项目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提升湿地公园环境卫生质量标准,根据景区游客接待量,合理增加环卫工具设备。合理规划建立垃圾中转站与处理场,公园旅游废弃物与社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统一进行垃圾分类、管理储运、环保处理,配备专职环卫人员及时清扫,改变目前垃圾处理效率低下与污染环境的现状,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与专业化。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文6

在自然或人为干扰因素叠加作用下,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自然状态会发生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会发生紊乱,根据分析,造成大山包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干旱,引起水资源短缺。湿地生态状况和水文情势控制着湿地的形成和演化,二者相互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稳定性。近年来,由于降水减少和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特别是从2008年至2012年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湿地生态退化,湿地面积减少、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地表水位下降、许多常年积水洼地已完全干涸或只有雨季才有浅水,严重影响了大山包湿地生态的可持续性,湿地水源普遍枯竭,湿地固有的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2.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大山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影响。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并降低了湿地对水文情势变化的缓冲和调节能力,加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极为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减少,湿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不稳定性增加,严重威胁着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1)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类对湿地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与使用,保持大山包湿地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人口的增长引起对土地的大量需求,导致了流域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大量开发,使得湿地内水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湿地生态系统面临枯竭的地步。自然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威胁了大山包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过度放牧。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牧民不断增加牲畜数量。当地海拔高、气候寒冷,占牲畜数量超出了草地承载,使得草地不断退化,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生产力下降,湿地退化严重。

(3)泥炭的挖取。大山包当地缺乏燃料,当地群众到湿地中挖泥炭作为燃料,加剧了对湿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加上当地教育水平低下,居民对湿地保护意识有限,使得湿地的保护更加困难。

(4)旅游业的发展。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景致宜人的原生态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2008年随着昭阳区到大山包柏油公路的通车,风景区的旅游人数急剧上升,景区产生的各种垃圾增多,对大山包的自然环境破坏也大。逐渐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生态环境片段化和岛屿化加剧,导致湿地生态环境功能衰退。保护环境已成为大山包湿地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问题之一。

要解决的大山包湿地的恢复与保育对策

1.加强湿地水文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水是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根本因素,水量和水质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大山包年均降雨量1165mm,但年际变量较大,最大相临年际差值约300mm,尤其是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的旱灾,处于降水量较少的低水位时期,湿地水资源的保证率会对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调剂大山包湿地的水量分配是恢复湿地水系统的要方法,考虑到湿地及周边农业、生活和生态需水要求,全面满足湿地和周边生产、生活用水,须改造现有的一些水利工程,将一些具有潜在湿地发育条件的涝洼地改造成新的湿地,使湿地不会因气候干旱而退化和消失,从而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以消除水文动态空间不连续。

2.实施退耕还林(草)、还湿政策,恢复湿地原有生态面貌。在核心区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种草、禁止毁林开荒等工作,在保好现有植被的前提下,对保护区内和周边的荒山、荒滩实施人工造林,以减轻湿地退化。政府还推广了湿地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等政策,不仅为当地群众解决温饱、增加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湿地恢复营造了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

3.建立湿地环境监测体系,为湿地研究与管理提供支撑。要保护湿地,需要调查和建立湿地基础信息档案,建立健全湿地环境监测体系,对其水位、水质等实行动态监测,加强湿地的水资源管理。

4.加强湿地保护区域建设。在湿地管理中,不但要重视保护区的建设,更要加强湿地管理,并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加深居民对湿地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居民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意识,从而减少对湿地的破坏。

5.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湿地生态景观,发展湿地旅游。对于已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湿地,要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合理开发,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在开发中还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使村民能够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中得到好处,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避免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实现经济利益的共享,让周边百姓成为生态旅游开发最直接受益者。

6.严格规划湿地内的旅游线路,减少对湿地的影响与破坏。在湿地的生态游行线路的规划中,旅游线路要与湿地的核心区域交错,必要时要对核心区进行围封保育,以防自然环境遭受更大破坏,开发限制在湿地保护区的局部区域之中,使湿地形成一个具有连续的生态系统。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生态旅游产生的后果进行调查、监测,随时掌握自然界干扰对湿地产生的影响。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对线路、人流量等要及时进行调整,使湿地的保护与旅游业能够协调发展,使旅游与湿地保护产生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