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范文1
精神科医生在医疗领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他们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辛勤工作,他们比一般人面对更多负面情绪,但他们的努力不逊于其它任何科室的医生。
为什么选择精神科?
答其实一开始分配到了一个国家级研究单位,自己放弃了。因为对精神科临床治疗很感兴趣,自愿来到了精神专科医院工作。这也是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选择精神科的原因。
问社会上会对精神科存在偏见吗?
答精神科医生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会转移到医生身上。
在参加同学聚会时,常常还会被问,与心理异常的人接触,自己会不会受影响。当然,这两年情况改善了许多,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大众对精神疾病逐渐了解。十几岁的女生也会自己跑到门诊部,说,“大夫,我抑郁了。”
问面对病人,精神科医生是不是很危险?
答这个风险是相对的,它不比在街上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所谓的风险也只比内科的风险高一点, 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危险性是存在的,有时候病人的攻击是致命性的,所以医生的压力还是挺高的。进入精神科时,会有专门的安全教育。
一个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能够做到通过看病人的表情、眼神,感觉到病人的变化,判断其是否有攻击性,做到事先预防。在我们医院有很多女大夫,看上去比较文弱,但都能很专业地从事和喜欢自己的工作。
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
问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是在治疗疾病的程度上吗?
答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各有所长。心理医生擅长心理治疗,对轻型的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神经症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重型疾病的诊断和用药治疗的经验不如轻型疾病积累的多。国内部分心理医生未受过精神科临床培训,所以无法诊断和治疗重型疾病。相反,精神科医生主要是用药物治疗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若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的经验不如心理医生。因此,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要以精神科医生的意见为主,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要以心理医生的意见为主。要确定精神疾病的诊断要先找精神科医生。
问病人会对精神科抱有偏见,而优先选择心理咨询科吗?
答当前环境下,大部分病人没到很严重或病情发作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先去心理咨询或者去综合医院看综合科。对精神科还是有偏见,认为大部分精神疾病还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疾病资格,如果怀疑有精神疾病一定要先找精神科医生确定病情,诊断出来是重型精神疾病还是轻型疾病,看它适不适合心理治疗,如果适合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再去找心理医生。患者需要有这个观念。除非心理咨询师本身是医生。
问有的人说,心理咨询师靠说,精神科医生靠药,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答心理咨询师靠说不全面,因为不是简单说的问题,它还有好多治疗的理念和系统方法。如果从不用药的角度来说还是对的。
精神科医生只用药,也不太准确,精神科医生不单是用药物治疗,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治疗过程。在面对重型精神病患者时,肯定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一些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精神科医生也会去利用,国内很多精神科医生本身就受过很好的心理治疗的训练,本身也可以做心理治疗。
药物的副作用大吗?
答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精神疾病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这是一个误区。比较老的精神药物副作用确实比较大,但是现在的药物发展越来越先进,副反应已经很小了,再加上医生合理用药的话,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的副作用。出现副反应的机率并不比内科用药更大。此外,副反应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耐受和消失。
问简单介绍一下精神科的治疗过程。
答首先是明确诊断,这很重要。精神科的医生不能靠依靠设备、仪器,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根据精神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和病人进行专业的交流去发现患者是否有精神症状,再归纳出来的症状群。这个过程专业上叫做精神检查。就相当于内科的物理检查。其后医生根据诊断标准作出疾病诊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个小时,疑难病例大概需要3到4次。
然后治疗上会分为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重型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式,包括电击疗法,只能做配合治疗,不做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个短暂的电流刺激的方式起作用,这个过程一般是安全的;对待轻型疾病,例如轻度焦虑症、抑郁症等一般是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纯粹心理因素的,以心理治疗为主。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问您对精神病患者在医院还是在家治疗是怎样建议的?
答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大部分家属都倾向于先呆在家里观察,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除非病人已经严重到控制不住,伤害家人、他人或者自己,有严重暴力行为的时候才会选择住院。
我们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建议。一种情况是病人症状比较重时,有伤害行为时,另一种情况是病人病情比较复杂,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调整药物等,因为这样的情况放在家里会有一定的风险性。比较轻的情况下,门诊治疗和家庭治疗都可以的话,我们会建议在家治疗,因为医院床位有限,家庭环境好,对病人康复要更有利一些。
问家人在护理精神病患者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第一,要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病”,不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心理问题,或者一个思想病。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大脑本身的生物基础出现异常,使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支配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所以亲友一定要知道他们确实患病了,有了这种观念,家人就不会过分地责备、埋怨他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且知道他们是生物学疾病以后,大部分人是需要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才能痊愈,而不能仅仅通过心理治疗,家人的劝慰,甚至相信迷信。
第二,对于需要用药物干预的病人,一定要督促病人遵医嘱按时用药,这是家庭护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很多重型精神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才能稳定病情,如果因为停药使得病情复发、加重的话会增加治疗难度。
第三,加强对病人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病人由于患病或者用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不规律,需要家人帮助,并且纠正他们的作息规律。
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范文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增大,社会心理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民众出现相对剥夺感增强、社会焦虑蔓延、自我保护心理过度、生活满意度幸福感降低、心理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等现象。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3月的统计,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一种常见病,有超过3亿名患者,预计将在2030年上升为世界疾病负担首位。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发病率高达17.5%,其中1600万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患者,每年大约有28万国人死于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虽然对心理疾病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我国仅约有20%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且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相当比例的民众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逐年上升。单纯依靠专科医院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民众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要,将承载社会功能、直接服务于个体的社区纳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1],开展相关服务,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服务重点人群、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与幸福感,成为新时期提高我国民众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国家对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视源于民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钟文娟等[2]对武汉市3个社区的1167名民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0.2%。刘影等[3]对6个沿海城市1300名民众进行调查,其中约60%的民众选择偶尔定期或经常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张曼华等[4]对北京市东城区某街道社区650名民众进行调查,58%以上的民众表示需要心理健康服务。郑春雨[5]对辽宁省25个社区居民和干部进行社区心理建设现状调查发现,21%的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强烈需求,38%的居民表示比较需要。本研究通过调研沈阳市民众心理素养水平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沈阳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9年4—6月,在沈阳市大东区、铁西区、浑南新区3个行政区7个社区随机发放5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5%。调查对象为本市城市户籍、常住人口、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无重大身心疾病的民众。
1.2调查方法
对民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共10个条目,包括对精神疾病病因的认识、对精神疾病治疗的认识、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求助意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求助对象、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满意程度、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程度、希望获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希望获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以及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议。其中对精神疾病病因及治疗的认识考察民众心理素养水平,条目设置参考2007年卫生部制订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529份问卷中,男性238人(45.0%),女性291人(55.0%);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1.8±14.9)岁;大专以下学历362人(68.4%),大专以上学历167人(31.6%);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3人(0.6%)。
2.2对精神疾病病因及治疗的认识
对精神疾病病因的理解,仅有35.0%的民众认为“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有29.1%的民众认为“精神疾病就是因为受了刺激”;有24.6%的民众认为“有些人的性格不好,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11.3%的民众认为“精神疾病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60.1%的民众同意“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但也有12.9%的民众认为“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27.0%的民众认为“即使诊断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吃一段时间的药就可以了,没必要长期不间断地服药”。
2.3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求助意愿、求助对象
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18.0%的民众表示肯定会求助,可能会求助的占33.0%,不清楚的占10.9%,可能不会求助的占28.9%,肯定不会求助的占9.2%。对求助对象,32.1%的人选择了亲属朋友,11.2%选择精神卫生专科医院,28.2%选择综合医院心理门诊,15.9%选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9.0%选择网络咨询,仅有3.6%选择社区医院或服务站。访谈中多数民众并不清楚精神卫生中心、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等精神健康服务提供部门的服务内容和地址。
2.4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满意度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对自身目前心理健康状态的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3%,比较满意的占31.2%,不清楚的占8.1%,不太满意的占32.7%,非常不满意的占4.7%。其中青年人(14~34岁)和老年人(60岁以上)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1.2%和45.2%(见表1),但3个年龄段之间满意度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对“您或您的家人是否需要专门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共有44.2%的民众表示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仅有17.8%的民众表示不需要(见表2)。
2.5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程度
如果有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37.0%的民众愿意选择接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38.4%的民众不确定,24.6%的民众表示不愿接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2.6希望获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
如果社区能够提供完备的心理健康服务,41.0%的民众希望能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35.2%的民众希望获得个体咨询,11.2%的民众希望获得网络咨询服务,8.1%的民众希望设立热线电话,4.5%的民众希望获得团体心理辅导。
2.7希望获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
从社区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希望获得情绪与压力管理服务的民众占42.2%,希望获得亲子关系指导的占25.9%,希望获得婚姻家庭指导的占14.0%,希望获得人际交往技巧的占10.9%,希望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占5.0%,希望获得了解自我的占2.0%。
2.8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议
52.2%的民众认为增加专业工作人员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3.0%的民众认为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与加强场地建设,15.9%的民众认为需要加强与专业机构、高校等的合作,8.9%的民众认为增加宣传渠道与方式比较必要。
3讨论
3.1民众日益增强的心理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通过调查发现,沈阳市普通民众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迫切,仅有54.5%的民众满意自身心理健康状态。44.2%的民众认为自己或家人需要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其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对自身心理状态满意度较低,青年人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强。而各年龄段民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普遍不充分,心理素养水平不高。选择专业服务时,民众对综合医院的信任程度最高,专科医院其次,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度、满意度不高,但如果社区能够提供完备的心理健康服务,尤其是提供一些发展型心理健康服务,如情绪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婚姻咨询等服务,民众还是愿意选择社区服务的。
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范文3
该中心用地面积约13亩,建筑面积约33000m2,建筑高度约40m,地上9层、地下2层,拥有床位388张,诊断室30多间。
作为综合医院中的最大的“精神科”,它的设计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营造人性化就医环境
*门诊大厅设置两层高通透的共享空间
门诊入口大厅设有两层高通透共享空间,靠外墙两侧为大块透明安全玻璃,尽量利用自然采光,使患者进入大厅后能体验到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减少心理压抑感。
*宽敞的等候空间及公共走道
综合门诊、医技及住院区,均设置比较宽敞的公共走道,净宽为2.7m以上,保证了人流、物流的交通顺畅,同时给患者一种宽敞明亮、心胸开阔的心理感受。
*成人门诊与儿童门诊分区设置,减少相互影响
为保护未成年患者,分开设置成人门诊与儿童门诊,减少相互影响。精神专科门诊的诊室空间比普通门诊稍大一点(约13.5),并在两个诊室之间增设一个逃跑门,便于医护人员迅速离开危险患者,以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按精神疾病种类分组设置成人候诊区,其候诊面积比普通门诊大30%左右,并用绿色植物相对分隔,以减少相互干扰。儿童诊室及候诊区则单独设置,该区域色彩比较鲜艳、丰富、活泼,装饰及造型注重细节,以突出儿童娱乐性心理感受特点。
*对老年与儿童病房重点进行了人性化设计
因老年与儿童患者的活动极为不便,为远离重症病房患者的干扰,在住院区的最低楼层设置了老年与儿童病房。同时,在其病房区走道两侧设硬木扶手及防撞带,其卫生间也按无障碍要求进行设置。
儿童病房区,对病房及走道的色彩、空间变化等进行细致地设计,并在同层设置了室外活动场地及屋顶花园,配置了安全、可靠且不易攀爬的防护栏杆,其高度为2.6m,钢化夹胶玻璃在内侧、固定钢架在外侧。
充分保护精神疾病患者隐私
*独立设置心理咨询区
心理咨询区设在第二层,主要采用预约制。其候诊区用绿色植物相对分隔,并从地下室停车后从电梯直接到达。这样可避免精神疾病患者与心理疾病患者之间的尴尬,保护心理疾病患者的隐私,这一点对心理咨询的患者尤其重要。
*设立相对独立的进出通道,避免干扰
该中心配套设置了专科急诊(空间需求较小,仅设诊断室、治疗室、医护值班室和公共厕所)、司法鉴定中心,其各自通道与专科门诊的出入口严格分开,以减少病患之间的精神刺激与面对面的接触。
“开放式”的设计拉近距离
*开放式的病房和护士站
根据精神疾病种类,中心分别设置了老年病房、儿童病房、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物质依赖病房等。病房以两人间为主、三人间为辅,根据使用情况对大部分病房设置了氧气接口终端带。除重症病房为封闭式外,其余为开放式病房(可通过门禁系统转变为封闭式),并根据各病房的特殊性进行竖向设置。
精神专科普通病房为相对开放式病房,护士站也为开放式。在护士站前方,设置一块比较宽敞的公共活动区,并设悬挂式电视、乒乓球桌、餐桌等,既方便医护人员的监管,又促进了患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普通病区,还设置了心理治疗室和监护室,以方便患者的及时治疗。同时,在设计上,通过门禁系统,使开放式病房可变为封闭式。
*病房设置卫生间及热水系统
在相对较轻疾病的开放式病房设置卫生间,定期(如每天2次、每次约1~2h)开放卫生热水,让患者能定期进行洗浴,既可祛除身体产生的异味,又能使患者感到身心舒畅。但是,在重症监护病房没有设置独立卫生间。
特殊重症病房充分考虑安全性
*可开启的外窗设计位置较高
精神卫生中心项目有特殊性的功能房间,如特殊重症病房、发泄室、电抽搐治疗室等房间。这些房间对空调的要求,与普通医院相比无太大差别,但应出于安全考虑,自然通风,可开启外窗的设计位置都较高,且外窗局部采用可开启安全宽度在12以内的上悬窗进行通风,可开启面积比普通医院小。
*双层中空外窗节能又安全
经过多次专题论证和咨询,中心的外窗采用了双层中空安全玻璃,既达到建筑节能之目的,又与传统铁窗栏杆完全不同。使该中心的外观效果,与医院其他病房楼相统一协调,给精神疾病患者一种普通、自然的精神感受。但是,其外窗可开启方式及开启宽度必须严格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的安全设置
重症监护病房及其护士站均为封闭式,在该特殊病房的同层应设置屋顶活动场所及绿化,并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同时,设置了两间最特殊的病房:病房门及四周内墙面采用软包,并增加摄像监控系统,房间内不设电源插座及医疗气体终端,将病床固定在地板上,以防止重症患者意外情况的发生。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同层设置电抽搐治疗空间,包括单独出入口、等候区、治疗室及观察室(每床需设氧气接口)。
*物质依赖病房的独立设置
为避免其他患者或家属的干扰,将物质依赖病房(如戒酒、戒烟等)设在住院区的顶层,并在入口设置入院处置室及保安室,有利于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封闭式管理及严格治疗,也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范文4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论坛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个案管理员在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同时,将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劳动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和职业康复等。社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精神残疾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中国残联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范要求,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每县(市、区)都将扶持建立一所示范性精神病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的形式有:工疗站、农疗基地、活动中心、托养中心、中途宿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残联的配合下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实行管理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
负责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诊断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拟定,负责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治疗和康复指导,共同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无缝隙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或加重,需提请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会诊,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应及时转回社区进行管理治疗。所倡导的原则是紧急住院要果断、及时,社区康复治疗要坚持、要有耐心,要细致。
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争取社会支持
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病程迁延,多呈慢性,致残率较高,主要危害劳动力人口,极易造成家庭贫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拒绝治疗,给救工作带来困难。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的情况,配合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积极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合法权益,争取适当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救助。
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范文5
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心理上的动荡发展、学业上的紧张繁重,让他们面临的各种压力相当大。于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不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却走上一种不健康的轨道。
在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的名单中,有一位获奖者的研究领域是心境障碍,她就是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副主任医师王纯。今天,她将和我们聊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正慢慢减轻
根据2013年卫生部门调查,我国现有1亿多精神障碍患者,其中重度精神病人大约有1600万人,而超过72%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处于抑郁、焦虑等各类精神障碍中。仅在江苏,大约有4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
那么,精神障碍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抑郁是一种病吗?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又如何呢?
采访王纯之前,记者看过她的简历:医学博士、医学心理学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在记者的感觉中,她应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见面的时候才发现真人比照片上的更加亲切,她带着温暖的笑容,很有感染力,一如邻居家的大姐姐。
记者跟随王纯主任走进她的办公室。她的办公室和普通医生的办公室有点不同,要进去的话,需要进入两扇独立的大门,她解释说,这是因为有些病人有时候情绪不稳定,这两扇门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措施。
一说到患精神疾病的人,人们往往会想到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其实,广义上的精神疾病(也称精神障碍)还有很多,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而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
包括患者在内的多数人,对精神疾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见和误区,认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事。其实,精神疾病和我们日常所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属于慢性病,坚持治疗也能得到康复。有些轻性精神疾病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但是重性精神疾病无法自我调节。
王纯主任说,对于大部分精神性疾病,药物治疗起效要快一些,如果配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会更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实际上,在国外因精神疾病接受心理治疗及精神科治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几年,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陆续出现了很多心理咨询工作室,人们也开始坦然接受心理帮助。
在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王纯主任所在的心境障碍科就提供心理治疗的医疗服务,而她的心理治疗的专家号,更是预约到几个月之后了。
青少年是抑郁的多发人群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特别是抑郁症,它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痛苦,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性,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抑郁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王纯主任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一般来说,抑郁患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和性格基础。比如说有的人比较内向、情绪不太稳定、对自己要求又比较高,在某些事件的刺激下,即可诱发抑郁的产生。从年龄结构来说,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很多抑郁症从青少年开始起病。青少年群体,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逆反心理、性别意识、同伴交往等往往导致情绪波动。成年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大,也会导致抑郁。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加上缺乏业余爱好、生活单调、子女不在身边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抑郁症呢?
对王纯主任来说,这自然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通过医生的经验以及病人的临床表现,再加上一些物理检查、心理测验的评估等,可以综合判定一个人是否抑郁。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判定自己或他人是否抑郁却有些困难。有些人感到头痛、胸闷、失眠,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得了别的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很难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得了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缺乏、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失眠等,都是抑郁症的表现。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情会有起伏,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情绪一直低落,并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就需要考虑接受专业医生的帮助。
如果一个人突然变得很反常,也应该引起家人和朋友的注意。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本来是非常外向的,但是突然不怎么说话了,也不愿意见人;又或者一个人平时大大咧咧的,现在对一点小事都患得患失,想不开,这些都可能是抑郁出现的征兆。
活出自己本身的样子
那么,青少年朋友该如何做到健康心态呢?
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范文6
本文着重从全员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等三个方面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四级预警机制。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下属包括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学工组。组长总体负责,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规划,协调各学院共同开展工作。各学院选拔专门人员负责本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联系工作。各学院从每个班级中选拔一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共同组成本学院心理健康协会,协会在各学院学工组、心理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预警机制之全员教育
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向家长和新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然后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多采取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学生干部培训时引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训练,提高学生干部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以及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三、预警机制之心理咨询
平时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和提高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要开展预约和急诊同时进行的制度,在学生提出心理咨询要求时应该尽快给予安排心理教师,同时根据学生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心理相关内容的团体辅导训练。
四、预警机制之心理危机干预
(一)干预对象
对近期具有以下信号的学生,应该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情绪突然出现反常;对同学表达过想死的念头;和同学讨论过想死的方式;和同学表达过自杀计划;突然把个人有价值的物品送给同学。
(二)干预机制
建立宿舍和班级、各学院、学生处、学校四级预警机制。宿舍和班级:舍长和心理委员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学生立即上报给学院心理负责人。学院:各学院心理负责人发现学生具有心理危机时,应快速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报,并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地采取措施给予干预。学生处:经过心理评估,发现当事人可能属于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应尽快实施干预。校领导:遇到严重危机事件,各学院可直接向有关校领导汇报,也可以报到学生处,由学生处向校领导汇报,及时应对危机事件。
(三)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