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分数教学 出现问题 教学策略

分数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由于分数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少,小学生接触得也不多,再者分数本身的抽象性和特殊性难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帮助更多的小学生容易学习分数知识,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是一线教师的职责。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的相关情况,小学生分数学习出现的问题,以及优化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的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数学教学分数的相关情况

(一)研究小学分数教学策略的意义。分数是小学数学中内容比较繁杂的知识点,小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遇到一些问题,因此探究小学数学分数的教学策略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研究小学数学分数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分析分数教学方法,突出重难点。其次,有助于小学生掌握分数的具体内容,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及创造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分数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五年级及六年级的教科书上,其内容繁多,意义及运算等比较复杂,而现实生活中运用机会也较少。其主要内容包括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五年级的分数意义、真假分数及带分数、分数性质、通分、约分、分数加减乘除;六年级着重讲的是分数应用题。

1.对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比如: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半,那么总共两半,那么其中的一半占总体的二分之一,这就是对简单分数的认识。

2.分数的意义。如:在小学数学中,可以给出一个单位“1”的概念,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再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总体的几分之一,几份就叫做几分之几。

3.小学分数的分类。如:真分数,就是分子比分母小的数学分数,像六分之五这个分数就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或者相等的分数就是假分数,类似三分之五或1;分数前面有个整数的这样的分数就是带分数,而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方式。

4.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除了0以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比如:四分之二,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其分数大小不变。分数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分子和分母同时除的数要是比较小的数,化简之后就叫做约分;如果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这就叫做通分,两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为公分母。

(三)新课标对小学数学分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的具体目标是对给定的情景中分数的初步理解,能够读、认并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第二个目标是关于小数和分数的相关理解与把握,认识百分数,进而探索小数、百分数及分数间的联系,并能够很好地转换分数和小数。

二、小学生分数学习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生对概念理解出现了错误。奥苏贝尔认为小学生处于一种认识不成熟、心理准备不充分,让小学生进行概念学习会产生一些错误概念。如果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认知结果注入错误或不充分的信息,就不利于学生正确概念的产生。

1.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分数的两种意义。小学生认为分数概念的解释没有很好的联系,没有进行灵活转换,无法真正理解分数的相关概念。如:把一个苹果分成五份,学生头脑里只有苹果的份数,不会有概念注意到分数的意义,无法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很难把握分数的一些意义。

2.数学教师存在的问题。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受新课改的影响,接受了素质教育,然而有的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小学生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不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二)小学生在分数运算方面存在错误。1.不喜欢分数除法计算。有的学生喜欢做乘法分数,在做除法运算时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迁移过来;但是乘除法分数运算不一样,产生了不好的影响。2.对分数的数量关系分析错误。比如:做应用题应该是前者除以后者,学生却把两者位置弄颠倒了,导致解题结果是错误的。3.小学生对“运算变化”和“颠倒相乘”的关系掌握模糊不清。

(三)小学生容易在分数应用题方面出错。1.学生分不清分率和具体数量。比如:一道应用题里面出现的具体的数量,还有分数,有的学生就把具体数量和分数进行加减乘除,导致计算结果不对。2.学生对有的数量关系掌握不清楚。3.学生对数量和分率对应不上来。4.弄不清单位数量“1”。

三、优化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分数概念的教学策略。1.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分数的形式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从具体情境中体会分数的意义,比如:两个数的商,可以理解为事物从多少份分为几份,占总体的几分之几。2.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认识分数知识。比如:创设现实的情境;设置实践的情境,等等。3.让学生认识单位量的概念。4.分析分数概念的教学案例

(二)把握分数运算的教学策略。1.通过加减乘除来了解分数的一种策略。如:通过学促进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理解;有效结合直观的推理和抽象进行计算。2.分数运算的教学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2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从工具论的角度来看,开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通常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网络应用与常用工具的使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外贸单证、国际市场营销、商务演示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报关实务等,这些课程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前序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发展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新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网络购物和支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和海外网络营销和采购市场发展极为迅猛,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而言,基于大型外贸类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如eBay、Al-ibaba、amazon的工作岗位大量出现,相关企业对员工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网络交易和支付平台的应用能力、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反作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其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的目的

2.1服务于专业教学需求,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目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学者马秀麟等人认为应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过程密切结合,在知识培养和技能获得的基础上,渗透计算思维的方法和习惯[2]。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而言,其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网络营销、商务演示技巧、报关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商城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能做到“基础扎实,学以致用”,那么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育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服务。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按专业需要加入了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云计算、网络营销、大数据等内容,采用了“问题情境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操作步骤拓展知识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将问题解决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适应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2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企业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满意度这三个核心指标来得到体现。其中学生学业水平具体可通过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率、学期考试成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水平考试通过率等方式来考查。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结果中得到反馈。学习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所学课程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最终学业成就与其学习的内在驱力及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要提高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在驱动力,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好课程、如何学好课程。即一则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计算机应用技能对满足就业的能力要求和计算机知识对其职场发展的重要性,二则是要结合真实的国际贸易企业和行业的工作内容来开发相应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则是要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环境来支撑学生自主学习。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存在的困难

3.1教师能否了解专业和行业相关需求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课程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基本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与国际商务类专业及相关企业的交集比较有限,对其专业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任课教师对所教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发和发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差异[3]。要让课程能充分结合专业和行业的需求,就要广泛地开展企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要求的社会调查,听取企业负责人、各个部门主管、员工的意见,并收集大量企业文档和资源。

3.2任课教师的专业局限性和学习能力

任课教师大部分出身于计算机相关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结构老化和更新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去了解学生所学的国际商务类专业背景和行业知识、企业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学校在管理制度和激励手段方面对改革观念强和乐于探索的任课教师给予一些支持,例如安排他们持续两年以上都上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课程,给足时间积累教学案例,并在校级科研课题上给予立项,就可以提高他们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3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是否足够专业

从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学案例的设计是其关键所在。教师通过开展企业调研,设计和开发了一些面向专业的教学案例。但让这些教学案例能体现专业的工作情况和典型工作要求,并能在体现专业特性的基础上保证其科学性,就需要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的参与来共同认证和鉴定。例如,在国际商务类专业案例的英文校对、行业背景知识、专业术语的翻译都需要由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师对其把关。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的具体做法

4.1开展企业需求调研,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到国际商务类企业开展调查,才能深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进而找到课程与专业的结合点以及课程内容改革的依据。笔者通过国际商务系专业教师介绍和个人关系,现场走访和网络调研了13家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另外,借助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在广交会实习期间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方面的访谈和调查。调研结果发现,近年来随着国际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从原来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使用、打字录入、MicrosoftOffice系列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邮件管理、MSN工具等基础能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的要求,具体包括常用商务通讯软件,如:Skype,LINE,Wecha(t微信)等、网络销营平台(eBay、alibaba速卖通、amazon)、在线支付(PayPal、Moneybookers、GSPAY、西联汇款、Googlewallet、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企业网站管理、商务文件与图片处理(PDF、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根据这些变化,课程组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调整,如表1所示。

4.2设计专业教学案例,组织行业人员认定

面向国际商务类专业设计的项目化、全英文教学案例是实现课程与专业融合的核心内容,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石。要面向专业设计好的教学案例有两个基本的问题要解决,一是处理好案例自身的两个逻辑关系,二是要体现专业特性和企业文化。第一个问题是因为案例的设计本身存在着两个内在逻辑关系,即任务案例在工作流程方面的内在逻辑和表现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两者要做到密切结合。第二个问题是要通过在教学案例的任务情境、企业工作内容、工作任务要求、工作方法等方面来渗透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出专业的特点。企业文化的融入,有助于让学生提早了解到就业后的种种细节[4]。针对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行业,笔者所在的团队在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个基本的流程和方法,即(1)开展一线企事业单位调研,明确能力要求;(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情景;(3)收集案例文件;(4)分析核心技能的需求,初步设计教学案例;(5)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共同认定和提出意见;(6)修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7)评价、改进教学案例,形成完整体系。以Word的应用为例,针对国际商务类专业设计的全英文教学案例就由五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构成,分别为Task1ConferenceAgenda、Task2Introduc-tiontoProduction、Task3InvitationLetters、Task4PostforNewSale、Task5LongPaperTypesetting。对应的操作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实践表明,课程教师、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师、毕业生、外贸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提高了教学案例设计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4.3联合校企多方力量,建立课程配套体系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质量,尤其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需要,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联合校企多方力量,通过教材、课程、平台建设和考试改革,竭力为课程打造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具体包括:一是根据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理念,编写了与课程设计理念相配套的教材,设计了面向企业一线需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二是在校内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发了基于项目化教学方式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三是引入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课程教学采用“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四是在国际商务类专业中率先开展“以证代考”[5],即引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代替期末考试,配合原有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凭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一级MSOffice)可向学院申请创新学分,并免修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等级证书持证率和就业竞争力。

5课程与专业结合的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工作开展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基本结论是:(1)在采用专业案例教学与不采用专业案例教学相比,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作业上交比率有显著提高。以笔者所教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班级为例,2012-2013-2学期生均完成平时作业数为10.2个,比2011-2012-2学期生均完成平时作业数为8.7个,提高了17.2%。(2)采用专业案例教学后,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业成就与其它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关差异明显,水平更高,教师对上课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数和综合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3)由于项目化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典型工作任务情境、工作流程、问题解决方法的信息和操作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在操作上比原有的学科知识系统型教学学生的水平表现得更为熟练,在对给出的工作任务的计算机操作问题的识别、应用水平和能力迁移方面上有明显提高,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的期末成绩考试成绩也比其它专业学生的成绩要高。2012-2013、2013-2014学年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变化如图2所示。开展面向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国际商务类专业所在的国际商务系师生的高度认可,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有用,更有开设的必要,从而保证了课程的学时数量和持续发展。

6结语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76

在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会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行,有时难免会出现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进行灵活调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课堂调控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服务的目的。具体来说,在小数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教学之前,一般教师都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一定的规划;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死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是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看到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难以完成时,就要善于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灵活调控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调控的内容下真正“吃得饱”“吃得好”。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原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初步掌握用台秤称物体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大致猜测出常见物体的重量。在这一课的实际教学时,鉴于用台秤称物体的方法较难掌握以及在日常生活秤被电子秤取代现象比较明显,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控,即对于学生用台秤称物体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或部分优秀学生掌握,而把教学内容主要放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熟悉物品的估量上。如此一来,既让学生对千克的了解与认识更加全面,又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有所收获,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为渠道的流通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等都直接展现在教师面前。而学生不可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所以当教师发现学生思想倦怠、学习消极时,要善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从而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年 月 日”这部分内容时,随着课堂进程的发展,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些知识过于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由于部分学生的萎靡不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使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或者投入学习中,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适当调控:让学生利用一分钟时间做做韵律操。如此一来,学生很快改变了学习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控,而把短暂的音乐放松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一改以前的学习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这样调控,事半功倍,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调控教学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短短的一节课(40分钟)而言,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做好调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既掌握新知,又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了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笔者引领学生从生活入手,说说自己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有的学生说在牛奶盒上,有的学生说在衣服标签上,有的学生说在超市的横幅上……当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以后,他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眼看教学时间过去了不少,如果放任学生就这个话题说下去,势必会影响后面的教学。因此,笔者这样对学生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可真是不少,大家也的确是有心了。那么,你们知道如何正确读写百分数吗?”教师的一席话不仅转换了学生的思维状态,而且适时地对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控,从而使教学目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现了高效教学的目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激活下,滔滔不绝,不尽发言之时,教师及时通过调控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转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样的调控,既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又使教学时间得到合理的安排,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奠定了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4

现在这题已经编入教材中,当时的教材中没有此题。调研时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已经熟练掌握圆面积计算。测试结果令人惊讶――其中一个班全军覆没,另一个班做对了2人。访谈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此题不好做,因为要想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但这道题没法求出半径。有的学生说,如果这题中8改成9,就好做了。

诸如此类的现象,教学中经常会看到,知道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会求周长,原因是没学到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原因在哪里?主要是学生经历的是“浅层学习”,学习浮于表面,没有主动的深层思考,未能真正理解知识,也就不会灵活应用知识。

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是“深度学习”。何谓深度学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知识的批判理解、内化本质、转化迁移是“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注重探索与实践整合数学知识意义体系,构建本质化数学模型,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把握明晰前序知识以防泛化

学生的前序知识是教学出发的原点,离开了这一原点,教学就脱离了根基,教师心中无底,教学目标就会泛化,教学手段就会弱化。因此掌握摸底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让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交流、作业、测试等方法去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案例]对“认钟表”前序知识的摸底。方式是“问卷”(受调查学生人数是40人)

1.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

(知道数字的有25人,知道有针的有23人,知道有长针与短针的有5人,7人知道有时针,4人知道有分针。)

2.你知道下面的钟面上是几时吗?

3.你知道下面的钟面上是几时吗?

(两个都认对的有26人,只认对1时的有1人,只认对7时的有7人)

4.你早上( )时起床,晚上( )时睡觉。

(21人选择的时刻较为合理)

5.你能说出下面钟面上是什么时间吗?

(有1人能说出6:58与6:03,4人能说出六点五十几分与六点零几分)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调整了教学的重难点,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认识大约几时”上:认读钟面上只有4个数和没有数的整时时刻。由于教师认真把握并十分明晰了学生的“前序知识”,准确掌握了学情,及时调整了教学重点与目标,因而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扎实有效。最关键的是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前序知识与后续知识充分整合打下基础,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思辨探明后知本质以促内化

深度学习的关键之一是对新知数学化本质的把握。学生“认识表层化”现象会影响对概念与知识的深层理解,这是对正迁移的干扰因素,很容易产生系列的负迁移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辨“后知的质”,以真正认识后知,理解概念,内化概念本质,并能让学生在系列思辨手段中学会“数学本质化”思维的方法。其中,学生之间产生“对话思辨”就是有效方法之一。

[教学案例]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片断:

教师穿插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认为正确的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两份?” “是啊!”认为错误的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 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的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明显没那么足了,低声嗫嚅道:“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到此告一段落,就在正反双方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中,“二分之一”的本质是“平均”这一概念已悄然内化。

三、构建整合前后联结以促转化

数学知识结构性特点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深层理解以抽象提炼,整合构建,迁移转化,以让学生形成概括性、可迁移性的数学思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对前后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调取关联知识,整合到构建的数学模型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加深学生学习的深度。

[教学片断]

例2:银燕电器厂有职工45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

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生: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

师: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1:男职工人数是5份,女职工人数是4份,男女职工共有九份。

生2:男职工人数占总人数5/9,女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4/9

生3: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5/4倍,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人数的4/5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思考好后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说。

生1:45÷(4+5)×5,45÷(4+5)×4,因为男、女职工一共是9份,总人数45人除以总份数9份算出1份的人数,再分别乘以男职工的5份、女职工的4份就能算出男、女职工人数。

师:你的分析真有道理。

生2:45×5/9,45×4/9,因为男职工人数占总人数5/9,总人数乘5/9就能算出男职工人数;女职工人数占总人数4/9,总人数乘4/9就能算出职工人数;

师:你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由比想到了分数。

生3:45÷(1+4/5)因为把男职工看作单位“1”,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人数的4/5,所以45人除以(1+4/5)算出男职工人数

生4: 45÷(1+5/4),因为把女职工看作单位“1”,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5/4倍,所以45人除以(1+5/4)算出女职工人数

师:真了不起,这个知识以后还要专门学,没教你就会了,真聪明!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5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渊源流传。从先秦时期以来,汉语的发展就日趋完善,汉语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出现了“网络语”、“洋泾浜”等新名词。近年来,语言优化的有效研究已受到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关注。在初中阶段,如何让学生使用规范优质的母语,也十分重要。我认为运用品味语言是一项心、智、情全方位投入的享受性的过程。我确定做这次课题研究,意在解决一些“语言劣化”的现象,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为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献上一点绵薄之力。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全面地认识初中学生使用母语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合情合理的引导,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母语的习惯,增强他们对母语的感情,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让他们懂得语言美的重要性,耳濡目染领悟母语的魅力。传承文明,健康成长。

(2)注重语言与生活、语文与生活、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有一个更健康更自由更文质兼美的表达空间,提高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让初中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3)倡导自由快乐写作,强调写作是初中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淡化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命题――作文――批改――讲评”。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写作的高度、角度、尺度,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应注意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上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人格健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一味追求分数;课堂上,学生只是听与记的机器;综合性活动形同虚设;学生怕写作等。我认为学习语言离不开“说”,也离不开“写”。写作应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种沟通方式,一种交流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礼仪。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出他内在的思想风尚。因此,让初中学生的语言得以优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文明有礼,合情合理。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初中学生在使用母语中存在哪些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案例和教学实践,从而找寻一些能让学生语言优化的有效性途径。

(1)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收集一些初中学生“语言劣化”的事例,并分析原因(包括来自外部传媒和教师内部的)。

(2)以开展综合性活动和语文作文教学案例为主要载体,创设平等快乐的语言表达空间,为初中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接受熏陶,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树立积极的人文观。

(3)在实际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改、议有机结合起来。以写作为切入点,加强阅读积累,养成批改与议论的习惯,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4)撰写教学心得及学术论文,总结出一系列的优化语言的有效途径,构建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的技巧与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日常教学法和经验总结法,同时还适当运用一些文献研究法、调查比较法和个案分析法。

(1)日常教学法:将研究带进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留心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报刊、著作等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吸取和借鉴先进的理念,确定研究的正确方向,增强研究的理论性。

(3)调查比较法:采用谈话、问卷、测评等形式,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初中学生已有的语言表达情况。指定个别班级为实验班,将研究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提供真实的材料和动态成果。

(4)个案分析法:关注个别初中学生,理解其语言运用的习惯,并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剖析,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有效地调控课题研究的进程。

(5)经验总结法:留心收集材料,对其进行归纳、概括,不断总结、反思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从而科学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更为清楚的工作蓝图。我初步确定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大致分成筹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这三大阶段:

筹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选题。对课题进行界定,对课题研究的背景进行分析,对初中学生的日常用语和写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2)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认识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并了解其发展趋势。弄清本次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意义。预设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

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确定本次课题研究的个别班级和典型学生。深入班级与学生交流,留心学生的日常口语使用和书面语运用的具体情况。收集研究材料,并及时整理、分析、小结。

(2)积极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并认真撰写工作小结,形成一些总结性的经验,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让实践去检验经验。

(3)邀请专家教师会诊,完善预设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总结阶段:(2014年3月――6月)

(1)分类整理相关的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比分析课题研究的材料和初中学生研究前后的变化情况。

(2)在听取专家教师意见的基础之上,用心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认真撰写相关的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总结性报告。

(3)让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和一定的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记录,其成果形式预设有两种类型,一是在教学生活中表现出的无形力量,如学生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良好改变。二是在课题研究前后收集、撰写的有形材料。

(1)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和汉语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质兼美的母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学生与教师更平等,更亲近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将是教师与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

(2)设计调查问卷,并整理收集、分析研究,掌握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及阅读写作的动态。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6

一、所举的生活事例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后,提出问题: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谁来说说?

生1: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

生3: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三角形的。

教师似乎感觉这些例子不太生活化,于是就作引导:“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周围、身边物体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4:“把一支圆珠笔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支笔的。

这时教师终于露出了笑容,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在此鼓舞下,学生纷纷说出了一些例子。

生5:把黑板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

生6:把桌子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

[思考]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学生纷纷说出一个长方形的,一个正方形的,一个三角形的时,教师意识到这些例子不太生活化,于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得出了“一支圆珠笔的,一块黑板的,一张桌子的”。试想,在生活中是否存在“把一支圆珠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平均分成两份的必要性吗?

因此,我们在设计生活与数学联系的例子时,不能一味的追求“数学化”而忽视客观现实的规律。上述教学中,当学生说出“把一支圆珠笔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例子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不能认可。如可引导学生反思是否有这样的必要?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生活中常见的“分苹果、分蛋糕……”这种符合客观现实规律的生活实例。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选择的生活材料干扰学生思维

[案例]《搭配》教学片断

多媒体呈现两件上衣(黄色风衣、红色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后,小组交流。

生1:有六种不同的穿法

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去配三件下装。

生2:我认为只有五种穿法。

教师愣了一下,请他说想法。

生2:我认为上身穿风衣,下装穿裙子这样搭配不合理,因为风衣是冬天穿的,裙子是夏天穿的。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3:老师只有四种。(教师呆了)我认为上身穿红毛衣,下装穿咖啡色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我妈妈是开服装店的,她说过颜色这样搭配是卖不出去的。

生4:我也有一种想法,那件浅蓝色上衣是秋天才能穿的,那条裙子是夏天的裙子,这两件也不能搭配。(课堂有点乱哄哄了)

[思考]面对“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学生说六种,有的学生说五种,有的学生说四种,从而影响了本节课“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红绿不能搭配”,“秋衣下裙不能搭配”的生活理念。所以,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我们的学生自然会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因而,教学中我们在选择生活的学习材料时,要注意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避免学习材料受学生生活经验的干扰,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案例,我们可以作以下调整。

师:“六一”儿童节后,老师选了几张文艺演出照片,准备刊登在校报上。(呈现两张唱歌的照片和三张跳舞的照片)可是,校报编辑告诉我,五张照片太多了,只能选其中的两张,同学们,你们认为应该怎样选?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选一张跳舞的和一张唱歌的比较合理。

师:如果选一张唱歌的和一张跳舞的,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呢?

学生活动并反馈。

第二次选择的学习材料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较好地避免了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教学中没有学生提出哪两张照片不能搭配,反馈时较好地集中于“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这一核心问题的交流上,学生初步感悟到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较好地掌握了有序思考的基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的生活情境没有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断

教师在揭示了“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后出示了一个镶有铝合金条漂亮的长方形镜框。

师:谁能猜猜做这样一个镜框需要多长的铝合金条呢?

生1:1米60厘米。 生2:150厘米。 生3:120厘米。

师:要想准确地知道有多长,实际上就是要求这个镜框的什么?

生:周长。

师:对了,下面,请大家看“一个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课本例题7)

[思考]从外显的角度看,以上教学案例,教师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后,在后面的教学中却再也不提及此事,这样的情境创设又有何用呢?难道说,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落实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吗?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且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时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把这个生活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