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员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员管理论文

人员管理论文范文1

在企业集团的各项专业管理中,大量的内部控制活动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落实,许多重要的管理数据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反映,几乎所有的经营决策都离不开财务会计系统的支撑。而在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往往又是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网络化。"

(三)组织体系:(略)

(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

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金融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经济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方法,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会计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问题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网络、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理论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参考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八)总结:

人员管理论文范文2

    首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优劣之间的竞争。其次, “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用人机制,没有制定好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想实现企业最终的目标和证明自我价值都是不现实的。

    人员管理战略必须以企业管理战略为指导,企业管理是制定人员管理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人员管理战略是企业管理职能战略之一也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管理战略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同时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员管理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整体战略、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等所有企业职能的确定和施行都有着驻足轻重的作用。

    人员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1鼓舞士气,提高工作激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人员管理论文范文3

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没有制定长远的人才管理规划,管理方式落后,人员素质低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的企业没有设置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管理知识;其次,没有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空间,管理能力低下,没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没有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计划。再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很低,受到传统管理方式和思维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具体的工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很容易让人产生厌恶心理。最后,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甘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制度已经很难满足现实需要,使得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备的素质

为了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应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的效率。

2.1人力资源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这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履行好规定的职责,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保证做事公正,以德服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2要具备很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过程中,人力资源要提高自身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分析和统计的能力,做好企业的职工职业规划、工资管理以及绩效评定等工作。其次,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沟通的能力,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做好上下级沟通协调工作,保证企业内部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针对企业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提高自身处理劳资矛盾的能力;管理人员要做好调查分析,排查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3.1不断拓宽人力资源管理的渠道。

在一般企业中,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源于企业的内部,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经验,但是相关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较为落后,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够。因此,作为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拓宽人力资源管理的渠道,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3.2做好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

有的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没有对他们进行认真培训。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要做好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培训,同时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第二,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外出培训计划。第三,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层次,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

3.3建立严格的业绩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相关人员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的热情和主管主动性。首先,要发挥管理人员的约束功能,要建立合理的考核评比制度,明确每一阶段培训的任务和要求,同时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比,进行经常检查,做好实际的检查,要重视考核的过程和结果,要认识到考核的责任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其次,要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激励功能,要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人员的物质、能力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满足感,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企业要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管理工作方式具有特殊性,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和目的之后进行确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机制,这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因此,企业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良性发展,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机制。同时企业要结合自身性质和特点,不断强化科学管理。另一方面,要保证人力科学发展管理理念落实到位,建立一个完善的执行机制,实现理论与结果的有效结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企业要逐渐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任务,制定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提高管理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锻炼,掌握好工作的节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潜能,保证他们能够尽职尽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结语

人员管理论文范文4

1.功能组成

电力工程监理人员的智能管理监控云平台可以通过提供电子围栏、实时监控、轨迹回放、拍照考勤和通知推送功能模块,有效帮助各单位管理者监控监理人员到岗履行职责情况,从而有效地减少监理人员不到位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效果的情况。

2.功能简述

监控云平台的电子围栏提供线形围栏、多边形围栏和圆形围栏三种绘制方式,作用在于提供管理者对监理员在某个区域进行活动的具体时间、出勤频率及每次出勤持续的时间。实时监控可以提供查看监理人员个人信息以及参与的项目信息功能,同时可以满足查看监理人员的工作区以及提供管理人员出勤情况不同情况标识的需求,目的在于提供管理者直观、清晰查看及查询。传统工作人员监管模式是通过专设人员进行电话询问,这种方式耗时耗力,而且真实性不能保证,而管理者通过云平台的轨迹回放功能,调取在云平台上储存的定位数据,输入想要查询的人员工号或编号即可在路径地图上播放某一个人员某天工作时间的地理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为管理者提供了清晰和快捷的服务且提供真实有效性的数据。拍照考勤功能可以有效防止人机分离,同时对工程安全施工过程进行拍照取证。而通知推送可以帮助监理人员按时到岗和及时收到工程变更通知提供便利性。电力工程监理人员的智能管理监控云平台通过五种功能模块可以帮助相关单位高效率的监控电力工程行业的监理人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监理人员的监控可以约束他们按时到岗,认真履行职责,尤其是对一些高层施工和大型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重点监督到监理人员对这些重点施工部分的监督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同时给予监理人员公平绩效评价提供的可靠以及可信的依据和标准。

二、云平台效果分析

电力工程的监理人员作为保障项目正常实施特别是施工安全保障的关键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国内对于监理人员的现场巡视监控和管理经验不足且成本过高,因此通过电力工程监理人员的智能管理监控云平台可以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条件下考核电力工程监理人员在保证监理工程正常进行特别是施工安全方面是否正常到岗履行职责的情况,这对于传统条件下无法根据监理人员监控情况来公平评价监理人员的绩效,从而导致监理人员不能有效监督电力工程安全实施导致承建方或建设方不按照安全规定实施项目带来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况提供了低成本而且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电力工程监理人员的智能管理监控云平台的电子围栏、实时监控、轨迹回放、拍照考勤和通知推送功能模块可以实时或者事后考察每个监理人员工作中行动轨迹,为电力工程安全施工中的职责分配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有效地保证监理人员管理者能够通过这个依据来给予电力工程监理人员合理的评价。

三、总结和展望

人员管理论文范文5

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巨额的经济损失,英国、荷兰等国每年因工作压力造成的损失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北美地区因压力所付出的代价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因工作压力而引发的经济索赔占全部职业病索赔的比例,由1980年的5%,上升到1990年的15%.根据美国压力协会的估计,美国的工作组中由于压力问题造成的员工缺勤、离职、旷工、劳动生产率下降、高血压、心脏病的医疗和经济索赔,以及人员替换等方面发生的费用年均为2000~3000亿美元;这为工作压力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这一数字超过了美国500家大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1].

预算人员在企业投标的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成功地报价不仅能为企业带来项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使预算人员成了最容易产生压力的人群之一。研究表明:适当的压力是有利的,而过多的压力则影响着个人的工作表现。因此,适当的压力管理不仅对于预算人员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也对其准确的主观判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压力管理不仅与个人的压力应对行为有关,而且与企业所给与的支持程度有关。

本文通过预算人员及参与者的研究,分析了组织支持、压力和压力源泉的关系,以及压力水平的差异。组织压力管理是一种应用在工作情景中的哲学,用来激励个体和组织以减轻压力产生的副作用[2].它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减少潜在压力源并为员工提供自我压力管理培训来实现。压力水平的优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使其保持良好的心里状况[3].组织压力管理可以帮助个体克服畏惧和防止任何紧张心理。组织压力管理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压力出现前改变潜在的压力现状,当压力产生时减少压力产生的副作用和管理压力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应地,组织压力管理可以分成3个不同的水平,即初级、二级和三级水平。在不同的阶段,压力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4].在初级水平阶段,要采取措施调整或者减少工作压力源对个体的消极影响。通过实现个人和环境的适应来优化压力水平、行为和满意度。在二级水平阶段,主要是集中在压力管理上。它使员工扩展身心技能,从而增加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在二级水平阶段,要对个人压力和应对方式进行有益调整采取激励措施。在三级水平阶段,组织要对那些因压力而遭受到严重健康影响的个体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这一阶段的压力管理是采取介入方式,如实施员工援助计划和咨询服务。通过提高个体的精神健康状况,使组织和员工双方受益。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压力的管理而不是减少压力源。

2、组织支持

组织支持是为在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提供的咨询服务,它对于员工的情感、心理和生理健康至关重要,是工作满意的源泉[5].它帮助员工重新认识压力状态下的损害,同时,通过让他们感到会有其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来增强自身应对环境能力的信心。来自同事的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和有利于缓解压力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还有助于决策过程。

由于员工在组织中的需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个方面,组织支持相应的也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个体系,这两种支持对于员工处理角色和人际需求非常重要。认识到组织和个体的这些正式和非正式方面,可以为组织生活中的需求管理提供可选择的补充方式。

(1)正式支持体系包括信息、设施、评估和情感支持,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可以看作是组织的正式支持并通过在公司应用的实效性来衡量,它包括3个主要的类别:情感支持,职业发展和报酬体系。情感支持通过三项指标来衡量,即“娱乐活动”、“情感咨询计划”和“生活方式培训计划”。职业发展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个人发展计划”、“深造补贴”和“职业咨询计划”来衡量。报酬体系通过“加班费”和“医疗保险”两项来衡量。

(2)非正式支持包括来自工作场所同事的支持,它应该是组织正式支持的补充。通过调查者对同事和上级支持的程度来衡量来自组织非正式支持的效度。组织非正式支持包括同事支持和上级支持两项。

3、组织支持、压力和压力源泉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预算参与人员,包括预算员、计划员、工程师、项目经理、采购员、项目经理和主管进行了调查。共有73名被调查者填写了问卷。为了比较预算人员和其他参与者的压力源及压力水平的差别,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预算人员和其它预算参与者统计。研究采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组织支持、压力及压力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组织支持对压力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相对于正式支持来说,非正式支持与压力水平的相关程度较强,即非正式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预算人员的压力水平。另一方面,正式支持与压力水平之间有微弱的负向相关关系,说明正式支持对预算人员的压力水平影响不大。对预算人员而言,“同事支持”和压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其它预算参与者组中,只有“职业支持”对压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相比较正式支持而言,组织所提供的非正式支持更能减少预算人员的压力。

(2)组织支持对压力源的影响。同正式支持相比,非正式支持对于减少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更加有效。那些得到“上级支持”和“同事支持”的预算人员,很少会感到“工作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主性”以及“受到不公平待遇”。他们能够从上级和同事那里得到关于他们工作的建议、指导和帮助。由于有上级的大力支持,并被给予充分的信任,因此工作中的不安全感就会减少。然而,对于A型行为,上级支持越多,他们受到的压力越大,这是由A型性格的特点决定的。A型行为较容易冲动、富有竞争性的,总是使自己处于忙碌状态,并总是急于解决问题。因此,当上级支持提供给他们时,他们会觉得有更多的责任,压力也随之变大。对于正式支持,公司的“情感支持”能使预算人员放松,让他们的压力得到释放。至于其它参与者,只有非正式支持对大多数压力源有影响,包括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和个人(人际)压力源。假如职员能够从组织得到足够支持,很少会发生缺乏自主性、缺乏反馈、工作与家庭冲突、工作负荷轻和较差的工作安全感的情况等。不过,正式支持似乎对其它参与者没有影响,这与预算人员组的情况有显著差异。

(3)产民预算员及参考者的压力水平。不同职业的人所感受的压力水平是不同的。研究表明预算人员的压力水平通常比预算队伍中的其它参与者要大。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引起的。预算人员是决定工程报价的关键人员,而其它参与者是为促进预算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持。为提供准确的评估,预算人员需要完成所有的细节工作,因此也承受更大的压力。

对两组成员来说,由于他们的任务性质和工作条件的不同,压力的来源是不尽相同的(Gmelch,1982)。预算人员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不公平的待遇”、“缺乏反馈”和“缺乏自主性”。其它压力源中,只有“工作与家庭冲突”使预算人员产生压力。但是,对于其它参与者来说,在预算过程中没有压力源与压力有关。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样的压力源条件下,预算人员更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存在,而非预算人员则不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4、建议

本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预算人员比其它参与者承受更多的压力。换句话说,当有压力源时,预算人员比其它参与者更加敏感,更容易遭遇压力。二是组织支持能够减少压力源。组织支持越多,压力源越少。三是组织支持,尤其是“非正式支持”能够有效减少压力。

根据上述结论,组织压力管理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水平,即初级、二级和三级水平,在压力过程中,表示不同的阶段。

(1)组织应当努力控制压力源以防止转化为压力。本研究发现,对于两个组来说,组织支持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支持都能够减少压力源。情感支持,例如娱乐活动、职业或情感咨询计划和生活方式培训,对预算人员的工作不安全感和反馈缺乏有影响,但是对其它参与者没有影响,因此,更多的感情支持应当提供给预算人员。至于非正式支持,包括同事支持和上级支持都能够有效减少两组的压力源。同事支持要求组织创造一种员工相互帮助的友好氛围。上级支持是指预算人员和他们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应尝试与下属交流,例如,对于下属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及当下属工作出色时给予赏识。然而,对于A型人,组织支持越多,压力源就会越扩展。此时,组织应当给予他们完成工作的足够自由,因为他们通常会让自己承担尽量大的责任,即他们能够控制自己来做好工作。

(2)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在压力管理而不是减少压力源上。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组织对预算人员可以产生最大的影响,故它应当更加重视预算人员的压力管理。当预算人员不可避免的产生压力时,组织就面临减少他们压力感的问题。组织的非正式支持是减少压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阶段组织采取的主要步骤是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和为上级支持提供各种渠道。对于其它参与者,只有职业发展与压力有关,这表明当为他们提供的职业发展时,他们的压力就会少,换句话说,当职业支持很少时,他们可能会有压力。为其它参与者提供全面的预算技能培训、个人发展培训、进修津贴和职业咨询计划能够使他们觉得压力小。

(3)组织应当把重点放到压力管理上而不是为了减少压力源。当压力转化为对个体的伤害时,组织应当为他们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在这一压力水平的管理上可以采取介入方式,如员工帮助计划和工作场所咨询。通过提高个体的精神健康,使组织和员工都受益。

从根本上来说,建立从减少压力源到压力管理的整个系统对于建筑企业至关重要,员工和组织两者都将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许小东,孟晓斌。工作压力应对与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2]Quick,J.C.,andQuick,J.D.(1984)。OrganizationalStressandPreventiveManagement,McGraw-Hill,NewYork.

[3]Munz,Kohler,Greenberg(2001)。EffectivenessofaComprehensiveWorksiteStressManagementProgram:CombiningOrganizationalandIndividualInter

ven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StressManagement,8,1,49-62.

[4]CooperC.L.andCartwright,S.(1997)。AninterventionStrategyforWorkplaceStress,JournalofPsychology,49,11-28.

人员管理论文范文6

1.1岗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岗位人员随便下载安装个人需要的软件程序,往往会在安装软件的过程中直接将一些安装程序中附带的插件也装在了操作系统中,如果是恶性插件,必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岗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有很多,一是相关技术部门没有长期的进行图书馆信息安全意识的思想灌输;二是岗位人员本身对信息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1.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高

制度的制定给予管理提供依据,无制度便无章可循,相关工作就会混乱无章。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内容不够完善,很多细节问题不够全面,甚至只是“白纸黑字”而已,形同虚设,而且执行起来也不够彻底,执行力不高。这大多数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性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普通存在这样的现象。

2人员安全管理策略

要解决人员安全管理不当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要比较全面地完善人员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具体策略如下:

2.1技术人员岗位分工协作

对于技术人员充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将技术人员划分为三个岗位:硬件安全人员、软件安全人员和网络数据人员。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这三类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协作,日常工作中完成各自岗位上的职责。具体划分可以参考附表。

2.2岗位人员安全管理

2.2.1岗位人员的聘用审核

大多数图书馆都会每年进行一次岗位人员的招聘,因此,每年岗位人员的聘用必须经过严格的政审并且考核其业务能力,尤其是安全保密方面的能力。对于信息安全意识强的,工作业务能力高的,要择优录取。严格的聘用审核可以将一些毫无信息安全意识的聘用人员扼杀在图书馆外。

2.2.2岗位人员工作机使用限制

保障图书馆数字信息的全面安全与岗位人员是否正确使用工作机有很大的关系,不法黑客就是利用非技术人员乱下载乱安装插件的陋习造成的系统漏洞进行系统的攻击。根据各馆的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对工作机的使用作必要的使用说明,例如可以这样限制:①不得随意下载安装存在安全隐患的插件或其他与图书馆工作无关的软件,例如:证券软件、视频软件等。②不得随意浏览不安全不健康的网页;③如有需要安装工作需要的软件,须联系技术人员为其下载安全;④遇到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不要自行卸载或重装,须联系技术人员解决问题;⑤其他的一些使用原则。

2.2.3岗位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信息安全意识对于信息至上的图书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岗位人员都安全意识高,完全可以避免很多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培训可以根据图书馆制定信息安全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定时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例如:X馆在每个学期末的全馆学期工作总结会议上,信息技术部主任都会对全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迫切高度强调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2.2.4岗位人员功能账号统一管理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编目、流通、期刊、系统管理、检索、采访等几个子功能系统,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子系统功能账号。为了保证数字信息的安全,岗位人员功能账号的使用必须统一由相关部门(信息技术部)分配管理,提出有效的管理分配原则,例如:一个岗位人员只能拥有该岗位的功能账号,不得拥有其他岗位的功能账号;对于某些岗位人员有业务工作需求,需要其他岗位的功能账号,可以设置多个公共功能账号提供使用,需求者必须向信息技术部门提出申请;新进的岗位人员需向信息技术部相关工作人员申请账号;岗位人员需要修改账号或密码,必须向技术部相关工作人员提出需求给予修改。

2.3读者用户安全管理

图书馆的信息是为读者用户服务的,信息访问量最大的群体就是读者用户,读者用户是否安全访问也直接影响着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安全。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确实可行的读者用户安全访问管理制度,确保读者用户访问图书馆信息的安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读者的信息安全意识:①每年新生入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的形式对新生读者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通过用户安全培训,提高用户安全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安全制度。②通过网络宣传、现场海报宣传,小册子派发宣传、讲座演讲宣传等形式对读者长期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让读者掌握简单有效的病毒攻击防护技巧。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