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1

校园生活中,我们常看出中学生存在这样的一些心态:考试失利之后表现出来的心理波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脆弱性;追求友谊但不能被家长、老师理解和认可后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压抑感;追求理想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自制力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不成熟等。在校园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中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行为:有的孩子经常说谎,有的孩子非常孤僻,有的孩子喜怒无常,有的孩子嫉妒心很重等等,这些行为都说明,孩子们的心理是不够健康的。

那么这些不良的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矫正呢?

一、中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生理的因素。如身体残障、身材矮小、口吃等都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学生产生自闭、抑郁等心理现象。

(二)家庭的因素。暴力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甚至大病家庭等都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障碍心理、偏激行为等心理行为的根源。

(三)学校的因素。在学校理,由于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如体罚和变相体罚、处理犯错误的学生有失公允、应该表扬未得到表扬等原因,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等行为,从人格、心理出现逆反表现。

(四)社会的因素。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不可避免的侵袭和浸染着学生,使学生中产生盲目攀比、追求享乐、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等与基本公德相悖的思想意识,最终导致学生心理及行为向着不良方向发展。

(五)心理的因素。有的学生因为生理的特点,先天生成胆小、懦弱、粗野等气质,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中,任何一方面的欠缺或不妥,都会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通过各种有益途径不断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使其正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中学生不良心理的矫正

(一)让中学生深入分析,找到产生不良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对症下药。

1、中学生不良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一般而言,它是生理、心理特殊发展与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不良书刊、杂志、影视等的传播,家庭成员的赌博、酗酒等等,在中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心理模仿性增强的情况下,极易染上某些不良行为。为此,应当对其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所处的具体环境做出客观、具体的分析,找出产生不良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切不可采取空洞、简单的说教、乱批、乱指责一通。在矫正不良心理及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帮助他们确立自尊自强的信念,自觉抵制外来的不良影响,不断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这是矫正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的内在条件。

2、让学生认识到不良心理及行为对社会和自身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

一些中学生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毅力,愚昧无知,道德法制观念日趋淡薄,是非颠倒,荣辱混淆,以致无心学习,有的干脆逃学、辍学,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 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妨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破坏社会风气,干扰社会安定秩序,有的甚至发展到违法犯罪,危害极大。例如,有的中学生认为身边有异性朋友是一种气派,毫不忌讳地在朋友面前炫耀这种关系,导致一些好胜心强的青少年也“不甘落后”去结交异性朋友,并由此导致一系列不良行为甚至堕落。因此,只有认识到不良心理的危害,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才是防止并矫正不良行为的开端。

(二)学校教育要注重正面导向,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当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享乐思潮冲击着学生稚嫩的心灵,学校的宣传教育要注重舆论导向,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培养其完整、科学的世界观,并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2、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情绪。

生活中,少年儿童如果遇到父母失和、亲人病故、家长斥责、学校处分、考试落榜、同学关系紧张以及身体创伤等事件时都有可能导致紧张等不良心理产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去体验去感染去教育学生,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消极情绪的方法,如理智、升华、转移、自控、宣泄等方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帮助那些情绪化倾向比较重的学生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的美好,逐步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

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作用。

在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正确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作用,对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要掌握科学、先进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理念和方法,要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热爱学生,充分了解、信任、尊重自己的学生,并在爱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正确的教育方式,做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导师。

(三)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肩负起社会的重任。

要教育好子女,父母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自己子女的心理特点,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才能肩负起社会重任,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1、根据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注意保证孩子身体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引导他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

2、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创造意识和愿望。

3、关系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善于因势利导,给予恰当的情感关怀,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指导孩子筛选社会信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5、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法师教育。

(四)全社会要协调行动,减少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帮助教育青少年,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是关系国家前途、改革开发大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因此,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全社会的责任。

1、文化、教育部门要多为青少年提供有益的精神食量。

2、公、检、司、法及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要利用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2

1教学前。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

关注学生心理就是关心学生的成长。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排除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使学生的心态由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1.1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备课时,着重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完整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珍爱生命的同时,逐步养成健康、健全、向上的心理品质。

1.2实施“课前五分钟心理对话”。鼓励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快乐抒发出来,把心理的痛苦倾泻出来,教师与其他同学一起与他分享和分担。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变化了,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学生之问也增进了理解和沟通。整个班级学生心理状态良好。

2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空间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加工,为学生创造一些富有感染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学习,产生“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2.1发挥动之以情的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我注重情感的升华,用真挚的爱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心态,同他们交流思想,建立感情。同时,我以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和蔼可亲的微笑、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师生彼此心心相印。

2.2精心编排教学。做到“教学心理化。”在教学时我特别善于利用学生乐于参与、表现的心理,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增强对心理健康重要意义的认识。

2.3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通过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发现问题,思考质疑、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3教学后。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3.1在受课结尾处,专门开辟“专栏”让学生阐述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何收获,引导学生思考,升华情感、反馈心理变化。适时给学生正确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对学生出现心理偏差,在分析中给予引导,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也正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和疏导,消除了学生的消极心理,达到了纠正学生不良心理的目的。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3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尔尼.古尔曼曾说过: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自信心、意志力、乐观等心理品质比其智力因素更为重要。但当前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总存在有不少误区和盲点,导致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脆弱、任性、惰性、冷漠、自卑、忌妒、虚荣、狭隘、孤僻等。这不仅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家出走、自寻短路、逃学、旷课……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加强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变化的加剧,导致心理上非常不稳定,极易受外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家长注意加强正面指导,就会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第一进行心理测试,把握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测试,以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第二加强正面教育。教师、家长要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强化起其心理品质修养,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锻炼来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控制。教师、家长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要敢于自我调控、正视自己的心理缺陷和特点,自觉调节和控制不良心理因素;教师、家长的说服教育要耐心细致、全面周到,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全面对待自己;教师、家长要积极寻找闪光点,多给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应大胆尝试,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第四学校、班级应开设“心理诊所”或“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进行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加强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

二、开展多项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1、开展谈话活动

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情况,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平等谈话活动,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警示教育。

2、开展自我展示活动

学生将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自我展示、分析对比,这有利于学生强化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促进。

3开展主题班会

如针对青少年学生平时表现出来优劣心理行为、心理品质的讨论辨析活动,伟人、名人受挫成材故事的演讲活动等,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学习先辈、学习英烈,养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

4开展读书活动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朋友在谈话。”这自有他的道理。培根也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学校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多读古今名人传记如《雷锋的故事》、《我的一生》及革命家的传记等,多读历史书籍……同时,也应加强读书后的内化教育活动,如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分征文竞赛、举办讲故事活动等,让学生明白“自古英雄磨难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5、开展合作性活动

通过开展合作性、团队性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品质、交往意识和行为等。如开展野炊、野游、野外生存训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同、交往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如开展象拔河、接力跑等简单的体育竞赛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拼搏和团结精神。如开展课堂剧、集体朗诵、节目表演等文艺活动,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陶冶学生心灵。

6、开展助残、学航天英雄活动

通过开展扶弱助残或者献爱心等活动,教育学生养成关心他人、顾及社会、同情弱者的品质;通过讲述、收集航天英雄群体的故事,学习航天英雄们的无畏品质、伟大奉献和挑战精神。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培养 方法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早期发展阶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兴趣和技能都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

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更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心两方面都健康发展。健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加重要。

1.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和能力用于进一步学习中。因此,为了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展示和显露自己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感悟、动手、合作探究等,教师从中启发、点拨和矫正。营造这样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滋养,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2.注重在团队、班会课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班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群体,班队活动是学生群体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班队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活动的主人,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气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矫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二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组织教师利用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3.注重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课外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各种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结合学生的特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都能在课外活动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中使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利用学生爱好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的学生学会宽容, 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不致于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心情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孩子的许多心理素质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必须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

父母应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和孩子谈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艺术。一次成功的谈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与孩子应该建立一种朋友关心,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谈,能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权利。通过谈心不但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惑为孩子健康心理发展作出指导,还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爱戴,这样孩子就会自觉自愿的与父母配合,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寓学于乐

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子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反而会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

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父母应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改正,使不好的行为在萌芽中就被消除。

三、在社会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学校、家庭所不能给与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他们居住的社区环境和现代网络、媒体的影响。改善社会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和社区的沟通,现代网络和媒体的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变社会的负面影响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只有当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参考文献:

[1] 何立婴.《心理健康的标准》[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1期

[2]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编著的《学生心理健康新概念》[J].河北教育; 2003年6期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5

一、学习类问题

初中生课程增多,学习压力随之加大,不少学生无法适应突然而来的变化,造成学习成绩下降,随之出现萎靡不振、缺乏自信、思维迟缓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青春期矛盾情绪

青春期的矛盾情绪大概有以下几类。

1.青春期闭锁心理。闭锁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主要表现是外表的锁闭与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共存且互相冲撞,没有发泄的出口,从而产生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

2.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具体表现为情绪时而强烈狂暴,时而温和细腻。

3.早恋问题。初中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但它引发的心理问题却十分令人关注。

三、人际关系问题

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合理与否,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养成。

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初中时代,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目标,公正的代表。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理解,学生往往会病态放大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3.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就流露出孤独感。

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及时加以疏导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初中生心理健康维护,势在必行。以下是对初中生心理问题提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师生的互动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人做过一次随机调查,请学生说出他们理想中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其中89%的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83%的学生要求教师“知识渊博”。由此看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2.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特点,洞悉学生的心理。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要认真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及时给予合理的疏导。

3.加强书信联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形式。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特别适合用书信或者周记的方式进行师生对话。而对于教师来说,与学生书信往来,既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又能更全面、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学生进入初中后,学校就应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由学校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学专家主讲。这种讲座不仅能够让学生正视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还能把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教给学生。

2.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青春心理问题专线。与讲座不同,个别心理辅导注重的是个人的深层心理调整。有时,心理辅导老师是照射进问题学生荒凉精神世界的唯一一缕阳光。此外,为了完全解除咨询学生的思想顾虑,可以开展电话咨询。通过个别心理指导,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初中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宣传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