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疏导 三级预防

人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与矫正,这就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与预防的模式

1.初级预防保健。初级预防保健,主要是通过发展积极健康的行为来促进心理发展,消除疾病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造和利用环境资源。二是刺激个人内部动机,发展合理行为。

(1)学校环境的辅导。对于学校环境的干预是大学生初级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环境因素看,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大学生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表现出各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学校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学生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进入现实社会时能够或至少不要感觉到有大的悬殊和不适应的感觉。

(2)生活方面的辅导。加强学生生活技能的辅导,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中除了接触知识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生活、参与劳动、磨练生活品质,使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锻炼。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技能基础比较差,日后在面对就业、组织家庭方面都会感到有障碍。因此,加强生活方面的辅导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具有实际意义。

(3)人际交往能力的辅导。通过在学校中增加与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率。增进社交技能除了要让学生有机会交往之外,还要借助适当的训练帮助他们学会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感受人生和友谊的力量。

(4)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学校通过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科渗透等渠道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积极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次级预防保健。这是一种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避免使问题扩大和加重的一个防御系统。近年来,许多学校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咨询中心来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保健工作。担负次级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上是以学校教师、各种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为主,这就要求学校的次级预防干预必须做到规范化。

第一,正确使用心理测评技术。正确使用心理测评技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准确合理的界定,是进行有效次级预防保健的关键。心理测评技术主要包括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心理测验,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二,建立心理保健档案。为了使这种次级预防干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化行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大规模行为管理的一种最基本方法就是建立心理保健档案。它除了服务于初级保健,还可以应用于次级保健工作中,发现和分辨出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苗头,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矫治。

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各方面均未发展成熟,因此,我们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完善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可选择五个方面作为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1)基本情况。(2)智力状况及教育建议。(3)个性特征及培养对策。(4)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5)学习心理状况分析与培养建议等。

第三,进行初步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治疗干预。次级保健干预的另外一项任务就是为那些显示有一些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和治疗干预。现在存在于很多学校中的咨询中心实际上就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其它包括热线电话、危机干预中心等也是类似的次级干预手段。

3.三级专业治疗。这是针对那些已经具有了某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治疗、康复的活动过程。目前,通过这种手段进行干预的机构除了一些比较正规的大医院门诊之外,还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心理门诊,这里不再赘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与预防

1.学习疲劳的预防。学习疲劳的产生直接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大脑皮层的能量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大脑的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兴奋性降低并且出现保护性抑制。长期疲劳,会使学生产生视力下降、大脑供血不足、头晕、或失眠等生理反应,而且还会产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心理反应。学习疲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预防学习疲劳的主要措施:(1)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做到文理交叉,音、体、美穿插文理之间,使学生能够动静结合,劳逸相间。(2)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3)确保学生的休息、睡眠。教师上课还应与学生加强沟通。(4)加强营养。学校应及时矫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吃早餐、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5)开展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并能促进神经系统和整个身心的发育。

2.厌学情绪的预防。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学习成绩差,严重者则表现为有意的逃课。

预防学生厌学情绪的主要措施:(1)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娱乐、休息,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2)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变化和新鲜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采取多样化的表扬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感到压抑。(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4)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形成乐学、好学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3.过度考试焦虑的预防。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降低,干扰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影响学习成绩,并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预防过度考试焦虑的主要措施:(1)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这是减轻和预防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2)教师的期望水平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一致,切莫给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3)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复习考试,淡化考前的紧张气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进行自信训练。包括学会觉察个人的消极的自我意识和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文2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心理问题多发多态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1]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一、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看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紧迫性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大学生面临许多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压力源,影响心理健康,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其成长与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思考怎样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问题

教育的本性是人文的,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必要保障。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和谐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大学生注入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思维,而容易忽视或缺乏人文与情感的融和。这是导致师生时空距离、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加强高等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为先进优良的物质文化功能的最终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

(二)大学生厌学问题

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在高校中较为突出,这既不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也不利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要分析大学生厌学现象,探究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策略,实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网瘾问题

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张,网瘾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导致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如网恋、游戏狂、旷课、成绩下滑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关注、研究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和对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四)贫困生问题

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与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压力大、在困难面前持消极的态度、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人际关系不适应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教育他们正视现实,培养自我抗挫折的能力,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劳动观念,自尊、自立、自强,讲求诚信,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取得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五)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基于上述情况,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深化认识,切实树立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各部门团体。因此,需要各部门在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和谐心理”的理念,强化公益意识,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强部门合作,在校园提倡“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理念,消除师生对心理问题的片面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协调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做到四个结合,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咨询中心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包括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通过监测、评估和预警,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帮助大学生达到心理和谐。 [2]

我们要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治

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一直备受关注。可是,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作为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有必要加以认识和了解。因为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样,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学生工作的难点。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不健全,心情郁闷或者心情极度郁闷,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症、躁狂症以及精神分裂症。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想方设法和学生沟通,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给予疏导。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就个人而言,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造成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有的人面对挫折会产生精神障碍,有的人则不会。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容易产生精神障碍,当宿舍的同学议论他的某些恶习或者某些糟粕时候,他总是觉得别人含沙射影的在说他,久而久之,他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就会不融洽,经常失眠,心理出现了问题。生理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和神经递质或者激素分泌两个方面。如果在家族中有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后代将有很大的机会得心理疾病,如果某些神经递质或者激素分泌失衡,也会导致心理疾病。

就家庭而言,主要是父母给的压力,还有就是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些都会让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总是感到叔叔伯伯们看不起她家人,发誓要出人头地,可是当带着考上大学的骄傲来到大学时,却发现自己并不突出,而是在很多的大学生中被淹没,这时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的前途,郁郁不可终日,而后整夜失眠,把自己封闭起来。

就学校而言,一部分在高中有优越感的学生,面对众多优秀的大学生,会突然失去自信,产生心理落差。而大学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也使得一部分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挫折感,大学生个人情感的压力和困惑,也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导致精神出现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压力也使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出身不同家庭背景和怀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学生,发生摩擦和冲突,一些缺乏群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的学生,为找不到知己而苦恼。

就社会而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很多社会竞争的压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们有学习就业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大多都是怀揣着梦想来上大学,在竞争日趋激烈下,他们的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网络时代下信息的良莠不齐,一些甄别力较弱的大学生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左右,使理想和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从而出现迷茫徘徊,时间一久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措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针对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研究者们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上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客观上的防治措施: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找到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这里的“药”,最好不是精神类的药,这些药有极大的副作用,会使食药者对药物有极大的依赖性,首先应该从实际上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二是采取“换个环境”的方法。让问题学生脱离产生问题的环境,比如有的男同学因为和同宿舍的学生爱上了同一个女孩,当室友的微信信息铃响时,他总是会不自觉的想:他们在聊什么啊?然后就整夜失眠,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整个人都消瘦了。这时,班主任就应该进行咨询,建议他可以换个环境,换个宿舍试试,结果等他换了宿舍,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不治而愈。三是设立“郁闷墙”。在学校设个郁闷墙,如果同学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想不通,可以在郁闷墙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然后就会有心理协会的同学主动打电话与该同学联系,进行电话疏导。四是创办橱窗和手抄报。也就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懂得心理知识,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橱窗一般都在学生经常路过的地方,增加橱窗的有效利用,可以普及心理知识。

主观上的防治措施:一是培养学生有一项爱好。应该提倡大学生培养自己有一项除学习之外的爱好,当心情郁闷时候,可以拿这项爱好当作调节剂,调节情绪,控制负面情绪的进一步侵袭。二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注意性格的自我完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占整个大学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一些负面情绪得到缓解,相反紧张的人际关系会让人心理压抑,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让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成因 心理问题学生的对待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25-01

做大学生辅导员这一工作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在这四年中,我发现“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已经成为近几年大学里出现的新名词,什么是心理疾病,又有哪些学生被划分为心理问题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新名词的出现,本篇论文我们来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何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也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这三者之间是互相关联也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对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如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急躁。

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很强烈,持续时间比较长,且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患心理障碍的人可能出现惊恐、焦虑、抑郁、强迫症等症状。病人常感到痛苦万分, 迫切要求帮助。

精神疾病则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病人常见幻觉、妄想,并且常常不承认自己的病态,拒绝求医。

由此可见,初始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长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和进行心理治疗也可能变成精神失常。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几点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也是影响孩子性格及心理形成的首要环境。一个家庭是否完整、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调查,有很多在大学期间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虽然都是由于某件事情的刺激引发,但或多或少都是家庭环境给予了他某些心理阴影,使其在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心态及处理事情的态度比那些生活在健全或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更为偏激、极端,也因此更易引发心理疾病。

(二)环境因素

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心理疾病大多数发生在女生身上,她们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依赖感较强,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无论是从心态到身体状态,还是从饮食、天气、语言沟通等方面都无法快速地适应。有些开朗的同学在一个学期后会逐渐适应所处的环境,而很多性格孤僻、内向的同学则终日压抑,以消极的心态去适应环境,最终因某些事的刺激而突然爆发心理疾病。

(三)恋爱因素

由恋爱问题引发的心理疾病已经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婚恋观以及恋爱心理都很不成熟。如何正确处理与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同恋人保持健康、稳定的恋爱模式,以及如何在暗恋失败或失恋后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这都是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积极解决的问题。如何指导及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大学期间的恋爱关系已经成为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对待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

我们首先要正视心理疾病是一种病,不能逃避,不能讳疾忌医,要重视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并从根源找到病因,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严重的要到医院接受心理医生的开导或正规的医学治疗。对待心理问题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心理问题学生健康档案。认真了解每个心理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曾有过的心理问题,这都有利于在该生下次发作的时候找到诱发病情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2.长期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的反复性,必须长期关注。要随时通过该生寝室同学或班级干部了解其近期情况。

3.对心理问题学生多些人文关怀,要从情感出发,多些关心,多些理解。心理问题学生大多数内心敏感、孤僻却又异常渴望旁人的关注和关爱。如果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给予他一些关怀,一些照顾,让他对你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在他再次遇到挫折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找你倾诉。这样,既降低了发病的可能性,又可以使老师迅速了解事情的原因。

4.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电话联系。家长如果能够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多打电话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的生活环境,会大大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

如今,大学生心理疾病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已经越来越多,这不仅是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降低以及抗打击能力的减弱,更是由于从小的一些家庭环境及社会原因造成的。当前的大学教育及大学老师们要足够重视这一现象并着力去解决,如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大学生心理医生。大学老师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及专业知识,如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师,学习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总之,如何对待大学生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这一课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教育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文6

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面临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很大: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感挫折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等等。面对不同的压力,一些比较脆弱的同学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的甚至悲观厌世、精神抑郁。

1.心理耐挫力差。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对挫折和失败缺乏心理准备。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自我意识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使自己处于焦虑、悲伤、痛苦、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大多数同学不懂得采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保健的方法来化解不良情绪,消除痛苦,维持心理平衡。致使不良心理进一步恶化,导致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2.人际关系适应性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想着要和别人交往,同时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比如同学关系、老乡关系、恋爱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及朋友关系等等。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大学生普遍的困惑。

3.情感困惑。由于中学阶段家庭与学校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进入大学后谈恋爱不再成为禁忌,大学生开始追求他们的爱情,突然的感情释放,使一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在恋爱失败后,情感脆弱的大学生心理容易变异,有的甚至走向极端,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无可换回的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形成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小农经济,形成了国人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性格。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心理疏导。而价值观念的改变以及竞争机制的引进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个市场经济社会里,大学生们的信仰也发生了危机,他们很难判断事物的对与错、真与假、美与丑,自身价值取向及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也或多或少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在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人们产生了不安和焦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令大学生们面对激烈的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2.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形成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另外,大多数高校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因素,学生在出现心理症状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课,却只流于形式。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1.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贯穿在各级各类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素质教育的教材中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有关爱情、交往、性、上网等问题,并且要把问题讲透,起到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用来普及、增强和健全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与此同时,高校要建立一支合格、稳定、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保证心理教育的顺利开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参加趣味体育赛事等。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品质意识等得到提高和发展。与此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促使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应对能力,促使他们更加自如地适应社会,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从而达到自我调节的心理过程。

3.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和重要因素。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父母和亲朋好友不能一味溺爱,而要主动地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孩子平等沟通,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

大学生不仅是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上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多么不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将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只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那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可以完全预防的。

参考文献:

[1]李亮.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对策[J].文汇资料,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