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1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3 张志雄.儿童心理卫生的有关因素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9.

    4 尤三力,吴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区少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63.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2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48-03

Observation of effect of improved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DAI Juan SHI Qiao ZHANG Dan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of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Methods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were screened by Cornell Medical Index (CMI)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20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ervention of gener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S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nd SD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given to patients to test and test res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SDS score and SAS score of teenagers after professional interven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oth decreased compared objectively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P

[Key words]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Teenagers;Mental sub-health

青少年期属人们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尽管部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已趋向于成熟标准,然而其心理发育水平也明显较慢,在身心未能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以至于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自我调节功能较低的情况,除了会使其心理层面产生矛盾外,还可能会有行为偏差情况、心理偏差情况等出现[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抑郁、焦虑、适应问题、社交问题、叛逆行为等,如未能及时处理,其心理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存在精神障碍现象[2]。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筛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进行不同模式的干预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筛查;最后确定此次调查有40人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况。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干预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2~22岁,平均(15.0±1.5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1~23岁,平均(15.5±1.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标准: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般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干预,干预

组采用改良型内观认知疗法,改良型内观疗法利用传统疗法结合体验式行为治疗:(1)在专用单独房间内进行(约5平方,房间内仅提供一桌一垫及笔和笔记本),在隔绝外界干扰因素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内观疗法,频率为每天两次,上午约4h,而下午约3h左右,持续进行5d。(2)内观疗法涉及对象:患者兄弟姐妹、患者父母等。(3)鼓励患者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回忆:问题一,别人曾给予我怎样的恩惠?问题二,针对别人给予的恩惠,我曾做出什么回报?问题三,我曾为别人增添何种麻烦?针对上述问题,以年代为线索,指导患者站在别人角度对上述情况进行评价,再进行自我分析。(4)展开系统性回顾、系统性内观等,通过情绪体验,对别人提供的帮助、给予的关照详细回顾,确保内观对象能够重温、产生被爱体验,以此方式唤醒其责任意识、自信心等。同时,通过回顾自身曾经创造的麻烦事件,还可使其羞愧感重建,除了能够形成非病理状态的罪恶感外,还会建立起关爱意识、同理心意识以及共同意识等,并且形成报答意识、后悔意识以及内疚意识等。内观疗法实践中,医师要定期与患者交谈,时长为5min左右,间隔期则以1h为标准,并在交谈中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再加以疏导。(5)最后一天让患者带上眼罩,使其全天所有活动和生活处于黑暗当中,让其体验盲人的生活,从而让其学会珍惜现有的条件,同时在下午的集体体验式治疗将前几日的静态治疗转向动态的治疗,进一步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连接,起到升华的作用。需要解决问题要有具有专业经验的治疗师与患者进行晤谈,同时需具有集体治疗能力的治疗师来知道、引领参与者进行体验。

1.3 观察指标

两组实验对象干预前以及干预1、4、8周后,选择SAS表以及SDS表对患者分别进行检测,并于干预8周对两组青少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3.0软件对两组对象临床指标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分数、SDS分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干预1周后SAS、SDS评分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与干预前比较(P>0.05);两组干预4周、8周后的SAS、SDS评分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

2.2 两组干预后的满意度比较

通过干预后,干预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的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70.0%(P

3 讨论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策略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逆反心理表现突出,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能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原因,进行有效地疏导,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 主观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其次,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再次,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青少年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要求和批评,把家长的督促和教诲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

2. 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学校不良因素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四是教学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 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并给予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3. 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增多。学校应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还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4. 进行自我教育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4

关键词:父母因素;青少年;超重肥胖;心理状况

青少年超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调查显示,在全球的学龄前儿童中,约有1/10的学龄前儿童体重超出正常范围。青少年肥胖会增加其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青少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发病机制也十分复杂。在这些因素中,父母是导致青少年体重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父母因素对青少年体重和心理状况的影响,能够使父母意识到超重肥胖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从而改进青少年的饮食方式,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导致青少年超重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青少年出现肥胖现象与家族史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父母体重超标,那么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几率会达到70%至80%;如果双亲中有一方出现体重超标的现象,则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概率为40%左右;如果双亲体重均为正常水平,则其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概率只有10%至14%。在双生子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同卵双生的双生子在长大后体重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即使分开养育,其身体状况也会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由此可见,遗传因素有很大影响。城市中全家出现肥胖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这种肥胖现象属于一种先天疾病,较难得到改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好榜样,加强身体锻炼,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使肥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2.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贯穿在其成长的各个阶段,且这种现象不容易得到控制,易导致青少年出现自卑的心理。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能力尚不完善,易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在集体生活中,难免会受到同学之间的排斥,这就给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势必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心理较为脆弱,精神也比较敏感,容易因其他同学的不良评价而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性格内向,不愿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出现犯罪的倾向,对其成长十分不利。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除遗传因素外,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会对青少年的体重产生影响。调查显示,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出现超重的几率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对超重现象没有科学的认识,对青少年的饮食安排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导致青少年出现饮食失衡的现象。很多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认为,青少年应该尽量多吃,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身体生长,却不知道饮食只要适量即可,过多地摄入食物只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过低会导致其观念陈旧,不愿学习科学的饮食知识,在饮食搭配上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安排,导致青少年营养摄入不均衡。很多父母坚持的土方法并不适合当今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长期食用不仅无法起到补充营养的目的,还会使青少年出现体重增加、抵抗力下降的状况。

2.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水平过低,也会使青少年在学习中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人辅导,更无法将学习中的问题与父母交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另外,文化程度偏低的家长无法协助教师完成对青少年的管理,使青少年在课后处于自由学习的状态。青少年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无法长期集中精力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青少年在学习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在课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出现变化,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出现消极的情绪。

三、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青少年出现超重现象往往与父母的收入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父母在为青少年选购食品时,往往会更加看重食品的价格,忽略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很多家长在选购食品时,并不注重青少年营养摄入上的均衡,而是过多地看重脂肪的摄取。这就导致青少年对蔬菜和谷类的摄入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过量的脂肪堆积在身体中,使青少年的体重上升,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过度的脂肪摄入不但对青少年的健康没有任何帮助,相反还会增加其患病的几率,为青少年带来极大的身体负担。

2.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收入水平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青少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与家长没有做到适当的引导,很可能使青少年处在长期自卑的状态,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等现象。对于收入较高的家庭,青少年会有一定的优越感,很多父母也会传达给青少年一种心理暗示。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在日后的生活中,青少年往往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容易被困难打败,产生消极情绪。

四、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父母的饮食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饮食习惯,这是导致青少年超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生活能力不足,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不吃早餐,这会给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青少年认为不吃早餐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些家长由于减肥而不吃晚餐或者只吃水果,而很多青少年也会仿照着父母的方式来减肥,对身体造成伤害。在生活中,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在潜意识中认为父母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容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肥胖现象的发生。

2.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饮食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注意饮食上的合理安排,经常控制饮食或食用垃圾食品。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淡化对饮食的概念,忽视了饮食的重要性,并将错误的观念传达给他人。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对生活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如果青少年忽视饮食的重要性,不能体会饮食对生活的意义,就会使饮食文化失去了传承的价值,丢失我国的宝贵财富。

五、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加重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影响其身心健康。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得不到身体上的锻炼,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严重影响食欲,出现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的现象。还有一些家长存在过度溺爱的现象,没有合理地控制青少年的饮食,甚至经常让其食用垃圾食品和碳酸饮料。这样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没有帮助,过度地食用垃圾食品还会使青少年的体重增长过快,超过正常的标准。

2.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父母是青少年的生活导师,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在管教的过程中家长过于严厉,就会使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对于青少年的错误,很多家长没有积极地疏导,而是采取一味责备的方式,这无疑会给青少年的精神上带来消极的影响,使其失去自信。还有很多家长在对青少年教育中过度溺爱,对于青少年的要求有求必应。这就使青少年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无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更不能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十分不利。

六、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持有错误的健康理念。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青少年身体肥胖则表示其身体健康,在生活中也会尽量让青少年保持肥胖的体型。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不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从现代的科学解读来看,肥胖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处于健康状态,相反还会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几率。还有一些家长坚持速食的原则,认为快速饮食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却不知快速饮食会造成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难以被身体吸收,影响身体健康。如果父母长期坚持错误的健康理念,会导致青少年出现超重肥胖等现象。

2.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健康理念会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理念,使青少年养成错误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青少年的很多习惯都与父母相似,所坚持的理念也是父母所传达的理念。青少年一般不会发现父母的错误,误将错误的理念当做正确的观点。坚持父母的错误理念不仅会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会使其心理状态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青少年对父母的情感是一种尊敬且依赖的情感,即使发现父母观点中的偏差,也不会产生质疑,这就使父母无法认识到自身健康理念上的错误,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引导。

青少年超重肥胖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在影响青少年体重的众多因素中,父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饮食习惯、教育方式以及健康理念都会对青少年体重产生影响,使其出现体重超标的现象。因此,父母必须改善教育的方式,加强对青少年饮食上的控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戎 芬.出生体重与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的队列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0-02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我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唉!我们这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升入初中后变得不爱学习了,也不听话了。”“我们家孩子成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什么话都不愿和我们讲。”“我们家孩子不知何时迷上打游戏,连作业都不写,甚至彻夜不归,我们管都管不住。”“现在的孩子怎么管?我们教育他,他竟敢回嘴,我们真拿他没办法。”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难道真的是学生变坏了吗?我们真的就无计可施吗?以上学生的种种表现,究其原因,都是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我们应探明其成因,因势利导,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生活、学习的环境不同,因此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客观原因。①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环境相当复杂,而青少年的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不强,加上受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腐败现象、封建迷信等引得躁动不安,似乎与学校的教育相差甚远,从而产生逆反心理。②家庭原因。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青春期的变化,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伤害他们的自尊,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的情绪;有些家长观念上存在误区,还认为棍棒下出人才,对孩子实行打骂式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2)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发展有紧密联系。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出现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可在认识过程中,青少年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性较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已见。他们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劝说,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此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正确看待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人会认为它是消极的,甚至认为是一种变态心理,这些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应。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施教者也难免有误区,青少年的有些反抗不无道理,因此,对于逆反心理,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其强烈的逆反性和对抗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青少年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而且也会伤害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五、逆反心理的克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和矫正的,我认为应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进行。

1.学校教育。(1)正确认识,科学疏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逆反心理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非常正常,是每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要过程。因此,即便是不能接受青少年的观点,我们也要冷静地面对,用理解、豁达、包容的心来对待。对于青少年的这种盲拒或盲从,教师首先应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关键的是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2)投入真情,融洽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做到与学生心相印、情相容。师生感情越深,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越小。(3)改进方法,正确对待。教师要改进对青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坚决克服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青少年的做法;学校和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对他们提出实事求是的目标要求,避免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青少年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有策略性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4)注重学习,与时俱进。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避免由于知识不足、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造成与青少年的对抗心理。同时,要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2.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积极地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逆反期,与他们一同寻找释放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也不要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要让他们学会“碰钉子”;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做到;要注意配合学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

总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非不可解的疑难问题,经过合理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矫正,会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施教者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用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他们。转变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使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个良好的心态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心态的培养,靠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靠外界的良好条件,更靠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沈贵鹏,扈文华,等.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6

凌晨,男孩独自行走街头

2011年8月30日1:00左右,合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213巡控车,正在合肥市胜利路与明光路交口附近巡逻,一个小男孩引起了特警的注意。他1.6米左右,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却拖着一个行李箱独自走在空旷的街头。

“你今年多大了?”

“我16岁了,属鼠的。”

属鼠的,才15周岁,今年还没有成年,这么小,出来干什么呢?这个叫阿冰的少年的回答让特警开始怀疑他离家出走。“我16岁了,我是来合肥闯荡的。”看到特警有点怀疑,男孩终于说自己是跟芜湖的师傅和爸爸生气,来合肥准备独立生活。男孩说,自己已经身无分文。

“我走的时候带着300元钱,去掉车票还剩两百多元,我买了个手机,现在已经没钱了。”男孩告诉特警。

特警打开男孩的行李箱发现,里面只有一些换洗的夏天衣服和一双鞋子,各种衣服扭作一团。在男孩的行李箱中,特警还发现一把玩具枪,上面还安装了一把刺刀。“这是我用来打鸟的。”男孩说,刺刀是自己安装的。随后,特警还在行李箱里找到了毛绒玩具。

他答应回到家人身边

看到男孩这种状态,特警觉得一定要送他回家。

“我爸爸不喜欢我,不想要我了。”特警提出送他回家后,男孩思想上有抵触。“你是他儿子,他怎么可能不想你呢?说不定他现在已经报警了。”一名特警队员告诉男孩,他这个年纪出来很可能会上当受骗。“就算你要闯荡,也要等你翅膀硬了,学到了本领再出来。”经过一番交流后,男孩终于被特警说动,抬起了头说,“我愿意回家。”

经过一番努力,特警终于拨通了男孩父亲的电话。

“号码是芜湖的,没错。”手机显示,号码确实是芜湖的。电话通了,特警队员将情况跟孩子的父亲大概介绍了一番,孩子的父亲开始有点不敢相信,随后他表示,一大早会坐第一班车到合肥来接儿子。

“受气”了就离家出走

男孩的父亲张先生10:00左右赶到合肥,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辖区派出所。

张先生来到派出所后,没有大发雷霆,静静地看了看儿子。“我要跟爸爸回家。”男孩说,同样很平静。

“在他2岁的时候,他妈妈就因病去世了。”张先生说,儿子一直认为这跟自己有关系。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再成家,独自将孩子养育长大。可是,儿子并不懂事,“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也不愿意上学了。”眼看快开学了,张先生想让儿子学一门手艺,以后也好养活自己。在开学前,他将儿子送去学厨师。“才学了十天,可能师傅说他什么了,儿子这才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我回去一定会好好照顾儿子。”张先生说,以前工作忙,对儿子疏于教育,以后会花更多时间与儿子相处。

当日下午,张先生陪着儿子坐上班车,从合肥启程回家。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

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要在关爱上下功夫。

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逆反期”是怎么回事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家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

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其实他们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逆反期”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

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如何帮孩子顺利渡过“逆反期”

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子女的这段“逆反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多进行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2.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得到子女谅解。

3.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4.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后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一味说教而不顾子女的感受;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简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5.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让孩子变得“听话”的良策是尊重子女,反之也会使子女尊重自己。

6.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想干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套,相信他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家长只需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即可。

7.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家长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

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逆反期。

1.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

2.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

3.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指手划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4.尊重他人,树立平等意识,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隐私。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子女的日记,选择正确的关心和尊重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