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范文1

1.物与物交流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Web3)的物与物之间交流不同于Web1的人与物交流与Web2的人与人交流,其主要区别在于:Web1的物主要指计算机,人与计算机打交道,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终端提供服务,交流之主体是人与计算机;Web2的人与人交流更凸现了实时性和多媒体特征,人们之间的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语音和视频的形式即时信息互动,超越了人机交互界面,交流之主体是人与人(图1);而物联网之物与物交流是通过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互联网络将具有感知的物品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和生活体系”2,交流之主体则是更为广泛的包括人类在内之智慧物。

2.物联网使具有“智慧”之物成为可能

物(things)指客观世界中万物之总称,“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而物联网中的“物”是指能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的“物”,换句话说,能否实现此物与彼物的相联,关键在于“物”是否具有相连的条件,即物联网中的“物”是否具有环境感知、身份识别、信息接收和行为决策等智慧特征。只有具有这些特征的“物”构成的“智慧地球”,才可能实现物联网中物与物的“对话”。因此,物联网中的“物”并非是物质世界中所有的物,而是具有一定智慧之物3。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4。按照这一定义,以产品类“物”为例,要使其具有“智慧”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传感器的应用使产品有了“感觉器官”,RFID的应用使产品有了可识别的身份,再通过无处不在移动网络使产品有了判断和处理问题的大脑,原本无意识的物体变成了有智慧的物品。也可以说物联网中“物”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至少要让物联网络知晓你是谁(能识别)、在何处(能定位)和做什么(能感知和沟通)。

设计对象的更新:从常规智能产品到智慧型物品

从产品设计视角,为了区分常规的智能产品设计与面向物联网的产品设计,我们将后者的设计对象称之为“智慧型物品”。从本质上说“智慧型产品”的也属于“智能产品”一类,但其与一般意义的上智能产品有所不同。

1.“智能”有限的智能产品

常规的智能产品也可以具有感知、决策和执行等功能,如智能导航仪、智能洗衣机和智能冰箱等。这类产品是机械、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Norman认为“由于机器的智能并不存于机器中,而是存在于设计者的大脑中;因此,当意外事件发生时,由于设计者不在场,所以机器往往就不灵了”5。机器的“失灵”并不等于机器完全没有“智能”,而是设计者使机器所具有的“智能”不能应对“意外事件”。理由有二:第一,设计者设定的或设想的智能处理程序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设计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的可能性;第二,特殊情况下超出了智能产品的应对能力,从而出现错误。譬如,GPS导航仪由于无法反映道路拥堵、交通管制或维护等实时情况,从而导致错误的导航。

2.“智能”无限的智慧物品

与常规的智能产品相比,物联网中的“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工智能产品,而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终端,其智能与网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网络,其智能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以3G手机为例,如果没有了网络不仅不能上网,甚至电话都不能用了。另一方面,来自物联网的智能使产品更具有智慧,如物联网导航仪可以随时接收实时道路情况,选择最佳的行驶线路;物联网冰箱会及时提示用户购买将要用完食物,进入商家购买界面享受商家自动配送服务。从“戴物联网‘表’保老人平安”到“‘智慧旅游’开启智能时代”无不具有“智慧”的烙印。对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来说,与其称为智能产品,莫如定位于“智慧型物品”更为合适。正如前述,这种“智慧型物品”是物联网环境下的产物,完全依赖于物联网而存在。因而,“智慧型物品”的“智能”存在于物联网中之中。名为Nabaztag(后更名Karotz,图2)的无线智能兔子,法国Violet公司将其称为首款Facebook硬件。

Karotz是为社群网络整合打造的,具有“智能”的“智慧型物品”。当连接至互联网时,内置网络摄像头可在语音识别软件的指挥下拍摄照片,并将照片上传至Facebook,且还能阅读Twitter信息流和天气播报等内容。在此基础上Violet公司还推出了Android版和iOS版的一款应用程序,能在Android或iOS移动设备上向Karotz智能兔发送文字信息,从而让Karotz“讲话”。

从设计“智能产品”到设计“智慧型物品”,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将发生变化:智能产品具有智能不再是固化的和有限的,而是动态的和可扩展的。设计者虽然不能让产品本身的智能应对所有情况,但可以让产品接收来自网络的“智能”变得更加“智慧”。设计师不只是设计产品对象本身,而是要设计好产品与物联网对接的形式和获得智能的路径。

设计策略的变革:从一体化解决方案到智慧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许多过去认为是天方夜谈的事情,如今已变成了现实。千里之外,人们可以看到家中的情景,智能家居让小偷们“失业”;凭借一部手机,就能远程轻松指挥智能家居,显示了智慧生活的神奇魅力1。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得益于革命性的“智慧解决方案”。

1.一体化解决方案产生的非“聪明”产品

“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提供的产品创新方案”2。这种创新方案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对多个产品解决方案的评价、筛选、组合和决策,其根本目标总是为了满足产品服务的对象——产品消费者(间接用户或直接用户)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会涉及到产品解决方案的选择问题。对于常规的产品设计来说,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主要立足产品对象本身,即利用产品本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实现设计目标。设计者基于独立的、有界的或者封闭的产品空间,提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立足于产品本身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由于受自身条件的约束,在由用户、产品和场景构成的产品系统中,用户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主体,产品总是为用户服务的客体,二者的主从属关系也总是恒定的。如家用智能洗衣机,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洗衣程序,但确不能保证一定能将衣物洗净;家用智能电冰箱,可以提供最佳的食品保存温度,但确不可能提醒用户食品是否超过了保质期。这是因为局限于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由于缺乏“智慧”是不“聪明”的产品。

2.智慧解决方案催生的“聪明”产品

智慧解决方案超越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局限,将立足于产品本身的解决思路扩展到开放的物联网空间,利用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为特征”1的智慧方法来实现常规产品无法企及的目标。实现智慧解决方案的基础是物-物之间的透彻识别和全面互联构成的有机网络,依托的是物联网海量、高速、实时的数据超常处理能力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智能决策和行动技术。纵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生活和智能家居等均是采用智慧解决方案的结果。

采用智慧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构建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的各类智慧的应用系统,还可以设计出“聪明”的各类物联网终端产品。正如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中所描绘的那样:“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海尔的世界上首台物联网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而且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实现了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与超市的食品、与人类之间自由沟通2。例如Wifi体重计(图3)就像我们的便携私人健身教练一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咨询健身相关资料。可帮助用户坚持完成节食和健身计划,还可以将数据共享到其他健身App中。凭借内置的Wi-Fi连接,可以自动记录用户所有的体重数据和阻抗测量值,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用户的iPhone、iPad和iPodtouch上。用户通过下载免费的iTunesApp,便可随时安全登录查看完整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脂肪和肌肉量等信息。与智慧型物品需要依赖于物联网技术一样,设计师要实现设计能够理解人意图的“聪明”产品也必将以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解决方案为设计策略,这种设计策略采用开放的创新设计思维,体现了直接方式与间接支持、产品终端与网络系统的交集与整合。

设计思维的转变:从服务设计到智慧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命题的提出,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物质条件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从为生存到为生活方式而设计的设计理念变革之使然。从本质上说,立足于非物质的服务设计是为了“将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的规划与流程本身,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3,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则为单纯的服务设计转换为智慧服务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1.从为“一次”到“服务”之设计思维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用户购买产品的“一次”,由于从“购买——使用——废弃”全过程完全由用户自主进行,产品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在有限的设计过程中完成的,用户的按受的服务也是在一个有界空间进行的。在服务设计之中,所谓的产品只不过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个节点或产品终端,设计不再囿于相对独立的产品和不可拓展的服务。可以认为,为“一次”的设计是有限的,而为“服务”的设计是无限的。从“有限的服务”到“无限的服务”促使了设计思维的转变与创新:首先,由于产品与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设计是“包括服务模式、商业化模式、产品平台和交互界面的的一体化设计”1,因而这种设计必定是多学科的团队行为,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不同背景开发人员同力完成。其二,实现“无限的服务”,需要一个合适的运作平台,该平台允许众多的第三方设计公司可以在平台上、断更新和扩充服务功能和内容,以满足用户的无限需求。苹果公司的AppStore和iTunes、GooglePlay以及诺基亚的OviStore等正是这种平台的具体体现。

2.从为“接受服务”到为“智慧服务”之设计思维转变

物联网的引入使服务系统的感知服务成为可能。接受服务的对象进入服务提供环境之后,由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构成智慧系统就能够自动识别接受服务的对象,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应用于北京故宫、成都都江堰、南京中山陵和杭州虎跑寺等景点的自动导游系统借助集智能多媒体导游和GPS全球定位系统,随时感知游客所处的景点位置,自动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服务模式虽然只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服务雏形,但其“智慧”特色已见端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服务系统的设计不只是对用户需求、产品终端、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整合,其服务对象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服务对象将由消费者扩展为物联网中的“物节点”,如汽车自动驾驶、不停车自动缴费、宠物位置定位、远程信息采集和安全防护监控等。服务的形式将由接受服务扩展为基于感知识别的更智能的个性化“智慧服务”,如根据感知到的病人状况,提供医疗咨询和诊治建议、根据感知到的家庭养花的物理信息(品种、湿度、温度和养分等)提供自动养护等。物联网的引入对服务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设计创新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使真正智能化的智慧服务成为现实。

武汉侨亚百老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无线通信等信息化技术,提出“信息化养老”服务模式,希望将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延伸至老人家中。E-脉手表的服务内容涵盖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该方案以网络和电话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社会上已成熟的专业化老年服务机构力量,结合信息化终端E-脉手表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搭建了一个居家养老的信息化服务平台2。

结语

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范文2

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产业创新是对中兴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优势的全面诠释。整体解决方案涵盖管理、安全、园区、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物流、环保等众多领域,全方位助力城市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创建更加智慧的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目前,中兴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四大创新之处也已落地于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中。

技术创新

在TD―LTE的建设项目中,北京市TD―LTE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开创了无线政务专网先河,也是中国第一张TD―LTE无线商用网络。中兴通讯目前已建成200多个基站,覆盖四环以内区域,可满足北京市各级政府及相关委办局在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需求,同时还将承载北京市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市政市容、能源环境、公共安全等民生、应急、城市管理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并推动TD―LTE技术在专网上的应用推广,从而带动整个TD―LTE产业的发展。

应用创新

南京市公安局“3・20”道路图像监控系统数据汇聚项目,政府要求在市局集中建设一套适应海量数据处理的高性能道路图像监控数据云存储平台,该平台将从现有的六个数据分中心获取和汇聚道路监控数据,以便提供集中式的道路监控数据管理功能,为开展各种车辆监控数据应用提供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计算服务能力。

服务创新

在智慧园区的建设方面,中兴通讯为苏州太仓市科教新城园区提供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云主机、云桌面、云存储、融合通讯、协同办公、商旅等云服务。该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园区的IT和CT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服务薄弱、管理应用缺乏、内外交流障碍等问题,实现整个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助力园区扩大品牌影响,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并实现向上海、江苏乃至全国相关产业互补性建设辐射。

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范文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把建构在信息技术上的“智慧城市”从虚拟概念变成触手可及,智慧城市的移动互联网化是深耕智慧城市的趋势,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公司抢滩的蓝海。中搜网络依托自身成熟的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大数据,探索智慧城市移动服务载体,了在“互联网+”大潮之下,智慧城市发展五大趋势。

城市生活向移动端转移

订餐、打车、学习、医疗……各种形式的城市生活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移动互联网为中国信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公众正在以越来越便捷的形式获取各种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将“人”与“公共服务”全面连接,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

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将带动和促进交通、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城市生活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实现信息普惠全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城市政务透明一体化

智慧城市移动化,将要求政府基于移动互联网提供公共服务,以人为单元,建立起居民需要的服务涵盖多个甚至所有业务的完整单。

在地方政务一体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分析等技术,将城市服务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移动端,电子政务一体化与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服务,通过建立移动互联网通道,实现政务迅速受理和反馈,甚至在线审批。市民可以通过“行政服务大厅”手机滑动就可以享受行政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进行信息查询、在线预约、在线办理。

城市服务将无处不在

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服务项目是城市宜居的核心标准,这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更考验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将来会相互配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务给市民生活带去更多便利。

医疗O2O、养老O2O、教育O2O、互联网金融、绿色交通等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领域,已然搭建起城市公共服务的基本模块。例如基于中搜云平台整合的教育资源开发的移动端学习应用,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随时学习等个性化学习平台。

智慧城市

城市物流转实为虚

商品与服务数字化是实现电商的前提。城市空港、内陆港、保税区等实体商品集散地将利用云平台实现数字化仓储、物流、分销等一系列环节,在物流配送之外添加信息和支付,补足电商体系的铁三角。

中搜云商城正是实现商品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在该方案已与上海、宁波、烟台等多个城市的保税区、自贸区合作,将商品汇集在虚拟货物中心,呈现在全国各地手机用户的移动应用上。商品被检索、下单、支付,配送信息跟进等在线购物环节都将以信息流转;仓储、渠道突破地域局限,实现全国范围内货物调配和全用户分销。云商城极大丰富了城市商品品类,加速了商品流动性。

城市产业升级转型

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范文4

“做一个只比别人领先半步的企业。”黄孝斌如是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孝斌

从央企辞职创业,做大“物联网”

回顾自己的创业往事,黄孝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做一个‘从0到1’的企业,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孝斌进入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工作。1999年,该公司创办北京佰能电气。彼时,但任佰能电气市场总监的黄孝斌只有26岁。这成为他创业的“第一次尝试”。

“我们原来在央企,主要是从事工业控制领域。公司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意识到工业控制逐渐成为夕阳产业,于是把工控理念向外扩展,希望将工控的技术和理念运用到社会管理其他领域。” 黄孝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在分析整个社会管理层面IT的时候就发现,企业非常关注实时数据。

“实时数据采集和有效传播恰恰是工业控制能力非常核心的一个环节,只有实时的数据才能对工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基于这一点,我们要选IT底层,所以就研发了无线传感和物联网的技术,将工业领域的控制技术和控制思想运用到城市管理领域,从而使城市管理由数字化变为智能化、智慧化。” 黄孝斌说。

带着这样的判断,2007年,黄孝斌辞职后创立了时代凌宇。他带领着几十个年轻人,主打物联网产品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其实,公司成立之初,与其他公司一样面临同样的困难:没有知名度,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市场,在经营过程中,同样也遭遇政府职能转变、原有市场萎缩、竞争更加激烈、新业务不能及时推出等情况。

“当时吸引风投、拿钱也很困难。所以我们尽量从有现金流的项目做起,从小事做起,实现滚动发展。”黄孝斌告诉记者,公司最早开发了一些楼宇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行业解决方案,以工控方面的技术优势屡屡打败那些纯软件商,并迎合数字城市、平安城市的建设,在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大显身手。

与此同时,黄孝斌还通过一个模拟沙盘,立体地展示整体解决方案和实际场景应用的例子。他的目的在于:当物联网的概念刚刚兴起,别人都只是在PPT上展示概念的时候,让所有来过公司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物联网,我在时代凌宇见过”。

很长一段时间里,时代凌宇作为行业先行者被城市管理者邀请去做发展规划、培训讲座,他们参与了北京市物联网的顶层设计,承建了多项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如北京市电梯安全监测平台、北京市城市生命线物联网监测平台、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工程项目、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

“比别人领先半步”中的商机

“公司这几年处于快速发展期。” 黄孝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8年多来,公司吸引了包括央企员工、外企职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知名高校硕士、博士等众多优秀人才加盟,逐渐从一个30人的小团队扩展到将近300人的团队。2015年,时代凌宇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2012年后,智慧城市开始井喷式地发展。黄孝斌和公司由于取得了先机,率先为众多实现智慧过程的城市提供建设和营运服务。“无论是以前还是未来的发展,公司的核心定位都在于,如何让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需求,如何更好地运用好的技术降低成本。这是我们要做的事。”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解决方案是核心,它会把产品和技术跟人的需求结合起来,不单单只是产品或是技术。但解决方案并不容易,一方面它必须对需求非常清晰,因此就必须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机制了解得非常透彻。另一方面,它要求对技术非常熟悉,有能力将客户抽象、模糊的需求落实到技术层面上来。” 黄孝斌表示。

据介绍,时代凌宇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从最初提供系统集成服务获取盈利的商业模式转变至现在的“产品―平台―服务”创新型物联网商业模式。通过从产品到平台再到服务的商业模式,实现从物联网架构底层到上层应用的全覆盖,为智慧城市管理、安监、质监、环保、水务、交通等多领域提供服务。现在,黄孝斌正在思索从研发产品到研发平台,从供应商到服务商的转型。

“要比别人领先半步,对行业、对未来发展要有一个认识。”黄孝斌说,这是他的信念,“做任何事情,走错一步就会变成‘先烈’,而领先不够就无法前行。”

“智慧城市”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不断推进,“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顶层规划。

在黄孝斌看来,智慧城市是一个发展趋势,整个社会能提供的能源、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资源去不断满足人不断提高的需求,必定会产生矛盾。因此,只有提高现有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才能令这些需求不断满足。

“但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发展又是参差不齐的。一线城市,如北上广已经达到非常先进的程度。而二三线城市才刚刚起步。”黄孝斌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许多人都看准了这个市场,因此你会看到许多公司说,我是做智慧城市的。”

与此同时,黄孝斌判断,如同电商一样,“智慧城市”一定会细分到交通、环境、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每家公司都会在不同的细分领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5到10年内,我们的规模一定会超过百亿。”黄孝斌底气十足地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成为行业真正的领军者。”

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范文5

微信团队一直甚为“高冷”,露面不多也极少接受媒体采访,近日,包括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助理总经理曾鸣、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总监叶娃等微信团队核心成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独家采访。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最早只是一个通讯工具,现在提出要“连接一切”,这个想法始于何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计划?

微信团队:其实,“连接一切”并不是微信,也不是腾讯某个产品的想法,而是近两年来腾讯整体的战略构想。早在2013年11月,Pony(马化腾)就提到了“连接一切”这一概念,随后,还提出了腾讯要回归互联网本质、做“连接器”的观点。

“连接一切”具体到微信业务上,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物和连接物与物。连接人与人是微信最基本的通讯功能,而在后两个维度上,微信的公众平台开放了丰富的接口,通过“微信硬件”、“微信连WiFi”、“微信摇一摇”等业务将微信与各种设备连接,实现了人通过微信与具体周边事物的连接。此外,微信还提供了微信企业号等服务,将微信延伸至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组织的具体运作之中,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创造了更多价值。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8月,微信团队首先提出了智慧生活的概念,并在8月28日的微信公开课北京站上正式公布了“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微信智慧生活”的准备、酝酿和推出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微信团队:用微信连接一切之后,打造微信智慧生活成了水到渠成的方向,这也是最终微信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所谓“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即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帮助传统行业将原有商业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通过移动电商入口、用户识别、数据分析、支付结算、客户关系维护等能力形成整套的闭环式移动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已经在医疗、餐饮、酒店、交通、邮政、票务、景区等十余个领域提出了完善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这些行业智慧解决方案已经给很多企业带来巨大的移动互联变革。以医疗为例,通过微信提供的智慧能力,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里面挂号,或者到大堂扫二维码就可以挂号,微信会通知病患什么时候到达哪一个科室看病,看病之后能收到医生开的药单,点击可以微信支付,再去领药。如果有检查的话,验血报告和其他的报告也可以通过微信推送到手机里面。这种体验不仅节省了人的时间,更让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动变得更加高效。

未来,微信还会坚持“连接一切”这个已渗入微信血脉的理念,然后沿着用微信打造智慧生活这一路径不断提升服务和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腾讯手握最强大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微信,但是商业化变现却非常迟疑和谨慎,相比之下,百度和阿里在移动端的变现微信团队一直甚为“高冷”,露面不多也极少接受媒体采访,近日,包括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助理总经理曾鸣、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总监叶娃等微信团队核心成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独家采访。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最早只是一个通讯工具,现在提出要“连接一切”,这个想法始于何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计划?

微信团队:其实,“连接一切”并不是微信,也不是腾讯某个产品的想法,而是近两年来腾讯整体的战略构想。早在2013年11月,Pony(马化腾)就提到了“连接一切”这一概念,随后,还提出了腾讯要回归互联网本质、做“连接器”的观点。

“连接一切”具体到微信业务上,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物和连接物与物。连接人与人是微信最基本的通讯功能,而在后两个维度上,微信的公众平台开放了丰富的接口,通过“微信硬件”、“微信连WiFi”、“微信摇一摇”等业务将微信与各种设备连接,实现了人通过微信与具体周边事物的连接。此外,微信还提供了微信企业号等服务,将微信延伸至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组织的具体运作之中,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创造了更多价值。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8月,微信团队首先提出了智慧生活的概念,并在8月28日的微信公开课北京站上正式公布了“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微信智慧生活”的准备、酝酿和推出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微信团队:用微信连接一切之后,打造微信智慧生活成了水到渠成的方向,这也是最终微信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所谓“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即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帮助传统行业将原有商业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通过移动电商入口、用户识别、数据分析、支付结算、客户关系维护等能力形成整套的闭环式移动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已经在医疗、餐饮、酒店、交通、邮政、票务、景区等十余个领域提出了完善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这些行业智慧解决方案已经给很多企业带来巨大的移动互联变革。以医疗为例,通过微信提供的智慧能力,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里面挂号,或者到大堂扫二维码就可以挂号,微信会通知病患什么时候到达哪一个科室看病,看病之后能收到医生开的药单,点击可以微信支付,再去领药。如果有检查的话,验血报告和其他的报告也可以通过微信推送到手机里面。这种体验不仅节省了人的时间,更让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动变得更加高效。

未来,微信还会坚持“连接一切”这个已渗入微信血脉的理念,然后沿着用微信打造智慧生活这一路径不断提升服务和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腾讯手握最强大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微信,但是商业化变现却非常迟疑和谨慎,相比之下,百度和阿里在移动端的变现会更激进一些,腾讯不担心起大早、赶晚集吗?

微信团队:微信赚钱这个事情不在未来,现在已经发生了,微信游戏已经带来了非常大的现金流收入。而且其他地方也有收入,但是我们希望把现在的收入更多地回馈给合作伙伴和开发者,让大家一起把这个生态做起来。这里的商业模式已经存在,随时可以变现的。但我们希望先把这个森林做大,做到树丰叶茂,因为后面会有更好的商业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朋友圈广告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微信团队表示用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绝不会让位于商业变现,这个度如何掌握?如何才能两全?

微信团队:微信团队一直认为,一个没有好的用户体验的产品,从来都不具备谈商业变现的实力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微信这里提到的用户体验绝不让位于商业变现,是指在没有完善的用户体验以及成熟模式的情况下以追求商业的形式伤害用户的体验。但是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体。相反,只有极致的用户体验才会有实现商业变现的可能。不仅微信坚持这样的理念,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会坚持这样的行业准则。

《中国经济周刊》:移动支付除了为微信生态圈中的企业提供基本的交易服务,还有哪些更大的计划吗?

微信团队:移动支付作为微信生态圈中的一环,将永远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交易服务上,未来将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扩展自己的业务。

《中国经济周刊》:很多用户会抱怨朋友圈便成为“生意圈”,而且一些打着代购、旗号售卖假货的商家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对于微商、微店等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营销的“非正规军”,微信的态度是什么?

微信团队:微信对待第三方开发者一直持支持、开放的态度。在微信上开设有“微信小店”这样的官方功能,但是“微信小店”其实只是很基础的商品货架,用户想要实现更多的功能,则需要第三方开发者来实现这样的价值了,而让第三方参与到微信生态建设中也一直都是微信所鼓励的。微信是要做“森林”,而不是做“宫殿”,我们希望让所有在微信生态下的生物或者动植物能够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微信欢迎有理想、有创意、有责任的第三方通过微信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对于企图利用微信开放生态危害用户体验以及平台安全的恶意行为,微信也将给予坚决打击。

智慧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范文6

4月13日,以“构建新生态 物联大未来”为主题的2017中国通信行业物联网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大会围绕物联网相关政策、平台规划与建设、网络安全、NB-IoT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垂直领域的创新应用,齐聚来自政府主管部门、20多个省市运营商以及中科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万物互联网产业联盟、华为、中兴、高通、浪潮、东软、梆梆安全、锐捷网络、Oracle、百度云、小米、海尔、上海移为通信、江苏南方通信、大唐、宜科、HCR、方正证券等机构与单位的的700多位业界代表,共探通信物联网发展之道。

把脉当下 问计未来

相关领导在致辞中指出,物联网已然成为运营商和产业各界争相布局的高地,各种典型的物联网应用更是拉动了物联网的需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要从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集聚、标准体系完善以及安全保障四方面全力推进,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演讲中提出,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才能实现知识产权、技术能力、发展主动权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随着快速发展的物联网逐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运营商把握物联网发展机遇,频频发力深挖物联网价值。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河南、河北、广西、辽宁等20多个省市区的运营商代表齐聚大会,共谋发展之策。中国电信物联网分公司总经理赵建军指出,物联网产业规模发展需要跨越行业、技术和需求壁垒,电信从建设NB-IoT精品网络、打造应用使能平台和共建产业联盟出发,助力产业发展升级。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郭晓岩表示,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对通信能力需求各异,中国移动蜂窝物联网整体方案聚焦终端模组、网络及物联网平台,构建5G联合创新中心,携手产业伙伴共筑万物互联新时代。中国联通网研院王淑玲分享了中国联通在蜂窝移动物联网领域的演进和业务探索,积极推进试商用部署,打造示范样板,同时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在智慧园区等领域的探索。

万物互联产业联盟物联网技术及解决方案规划总工程师马恒表示, 国内物联网政策、产业、技术环境日趋成熟,通过“一体两平三横四纵”的整体布局,从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体系,积极参与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加强垂直领域商用等多方面助力联盟实现资本、服务和平台相结合。

关于物联网平台建设,华为IoT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张露峰表示,华为IoT平台通过跨行业部署实现应用和终端的解耦,端到端故障诊断,同时面向开发者、合作伙伴和联盟组织构建IoT生态,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向智能社会大步迈进。美国高通公司高级研发总监侯纪磊则从拓展蜂窝物联网角度分享了高通的5G之路,融合全新技g,开拓全新垂直领域,积极贡献5G标准、技术及研发,联合运营商试验部署等一系列的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统一、稳健的5G平台,实现随时随地万物互联。浪潮集团副总裁肖雪表示,信息连接带来的认知提升使大数据成为生产资源,浪潮构建面向实体的时空大数据,重构业务的高价值流程,提供数据计算的应用服务,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生态。

秉承“超越技术”的理念,东软通企场智认知与行为测控中心、东软通企蓝睿智库资深专家刘瑜分享了东软通过在终端侧行为测控、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以及医疗、车联网等垂直行业分析应用,赋予行业物联网认知的能力,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王卫东就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动态作了分享,并表示此技术未来将朝着地面与天基网络融合、大容量、广覆盖的方向发展,形成覆盖全球的物联网网络,成为新一轮科技、经济蓬勃发展的发力点。

跨界融合 协同创新

5G、NB-IoT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进步促使物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物联网将进一步深化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同创新,规模化商用将全面提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换代、链接未来智慧生活的新力量。

在通信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论坛上,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战略管理研究部贾敬宇主任提出运营商除了传统管道连接,还有使能平台和解决方案两大发展方向;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文峰、海尔云厨市场副总裁方卫民、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物联网与互联网+研发事业部负责人江志峰、小米米家智能平台技术总监张彦路、Oracle亚太大数据总监钟振华等分别从物联网与智能制造、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等不同领域的融合,说明物联网正不断深化各行业应用,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物联网应用进入新一轮发展浪潮。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军则分析了物联网商用规模加速背景下的投资机会。

在融合创新方面,锐捷网络运营商系统部产品与营销总监余晓隆表示,构建安全、稳定、高扩展性的接入平台是未来扩展物联网业务的关键,锐捷在智能停车及市政等多方面自主研发,打造全场景移动物联解决方案,帮助各行业创造更多价值。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智慧城市则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与新型智慧城市论坛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物联网研究室主任张旭、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总监蔡冠祥从物联网标识和国物标识跨行业、跨平台的创新应用,说明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标识体系对各行业重大意义。HCR慧辰TMT互联网研究部总经理刘赞、百度云计算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袁闻骞则表明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的更智能的物联网能更好地服务个人、助力企业创新、行业升级。

在智慧城市建设落地方面,中兴通讯政府行业CTO张军表示,构建城市物联网的关键,在于打通多个行业,开放合作构建统一的平台,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化。上海大唐移动总工程师王叶青表示,大唐基于“宽窄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构建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公共安全领域,梆梆安全研究院院长卢佐华给大家带来了微边界多重动态安全防御体系,使安全泛化在每个微边界点上,打造智能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