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1
关键词:考试焦虑情绪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放松训练
一、一般资料
赵某,男,16岁,初三复读生。家庭和睦,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性格开朗,自我期待较高。
心理测验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SAS):原始分:48分,标准分:60分。
分析:属中度焦虑
2、考试焦虑综合诊断量表分析:属中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自复读开始的1个多月以来,害怕考试考不好被同学耻笑,每次考试时便出现心慌、手脚冰凉的症状。
三、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
(1)生物因素: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较强的虚荣心与自尊心。
(2)认知因素:好胜心强;存在复读生就必须考出好成绩等认知错误。
四、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善学生对于考试的错误认知;能正确面对每一次考试成绩。
长期目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五.咨询方案
本案例主要应用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基本理论为ABC理论,指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的起因。所以只有改变了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才能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六、咨询过程
第1次咨询(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1、摄入性会谈收集资料
2、计划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辅助放松训练。
5、家庭作业:回顾复读这段时间考试心态和复读以前考试心态一样吗?
第2次咨询(咨询阶段):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1、反馈作业:学生承认自己复读前后的心态不一样。
2、咨询师介绍合理情绪疗法,采用表格的形式,通过言语技术来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
诱发事件A 不合理性信念B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
复读
复读后第一次数学考试考的不好
名次靠后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复读时的成绩就应该每次都名列前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数学一次没考好,数学就学不好了;
2、考试成绩不好,同学们会嘲笑的;
3、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复读会失败了。 紧张,焦虑,心慌,手脚冰凉。
3、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咨询师与学生进行辩论。 例如,以“复读时的成绩就应该名列前茅”为例。
(咨询片段):
学生:“既然是复读,考试成绩就应该是比别人好,名列前茅。” (不合理信念具有绝对化的特征)
老师:“你能不怕辛苦,选择复读,是很勇敢的做法。不过据你所知每年高考的复读生是不是都名列前茅,考上清华、北大了啊?”(采取夸张的方式辩论)
学生:(摇着头,笑着说)“当然不是”。
老师:“那既然如此,你的复读成绩为什么就一定应该名列前茅呢?”(辩论采取质疑式的方式)
学生:(想了一会)“可能我的这种想法是有些绝对了,是有点不太合理。
通过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以后,学生基本上能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使认知发生变化,从而对考试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4、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针对其他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
第3次咨询:(咨询阶段)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1、反馈咨询作业:
不合理性信念 合理性信念
认为数学那次没考好,数学就学不好了。
认为复读就一定得名列前茅
认为一次没考好,整个复读就会失败了。 认为只要努力,以后成绩会有提高的。
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定位。能正确地看待考试和考试成绩的起伏,向着中考努力。
2、放松训练: 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提高学生应付焦虑性情绪反应的能力。
(1)肌肉放松训练
放松方法:先使该部位紧张,保持紧张状态1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体验放松时的感觉,如发热、温暖、愉快等。
(2)深呼吸放松训练:
具体做法:双肩下垂,闭上双眼,慢慢地做深呼吸。通过鼻孔慢慢地将气吸入,使腹部鼓胀起来,再缓缓地用嘴和鼻同时将气呼出,并放松全身肌肉。循环反复,练习3~5次,达到精神和躯体的放松状态。
3、布置家庭作业:
向同学们和老师了解他们心目中的自己。
第4次咨询(巩固与结束阶段):
方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1、反馈作业:沟通后得知,在他们心目中是有很大潜力的学生。
2、进行心理测验,原始分37分,标准分46分,提示有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并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考试的复习与准备。
3、让学生回顾自己咨询过程,基本建立了对考试的正确认识。
七、咨询效果评估
1、学生自我评估:焦虑情绪基本消失。
2、咨询师评估:学生认识到了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提高了自我分析与调节能力。
3、心理测验评估:SAS:原始分37分,标准分46分。心理测验结果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2
关键词:团体辅导 人际交往障碍 强迫症状 自我认识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让参与成员互相交往,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共同探讨彼此关心的问题,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近几年,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团体辅导作为学生心理咨询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了新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更广的意义。团体辅导在高校中有它实施的优势和便利性,学校咨询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同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日常行为和人际的互动上,还能被运用于个案的处理中,求助者借助同辈的影响力,发挥自我潜能,促进自我完善。
一、个案基本情况
2010年5月,某班班级心理委员的周报上反应班级内有个女生小林(化名)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该班级心理委员因为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心理培训,有较强的心理敏感度,在发现该女生有些异常后,心理委员主动走进小林,从一开始对心理委员的排斥到慢慢卸下心理防线,再到愿意信赖,小林向心理委员倾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林于09年9月入学,家中排行老三,有2个姐姐,小的比她大9岁,一个弟弟,家庭条件较好。因父母一心想要男孩,一出生就被送养乡下,由两个姑姑轮流抚养照顾。7岁时,父母将她接回城里,这年,弟弟出生,回家后一度不适应,很少说话。母亲由于生育弟弟时造成身体疾病,脾气暴躁。两个姐姐年龄较大,在外求学,母亲疼爱弟弟,对其极为严厉,她一有不对就对她进行辱骂殴打。唯一能让母亲高兴的就是她的好成绩。学习期间,学习认真,但性格内向,从不主动与人搭话,自卑,一跟人说话就脸红心跳。高考时,发挥失常,遭到母亲的冷眼相对,从那时候起,一直停止不了谴责,出现反复整理被子,反复洗衣服等行为。进入大学后,独来独往,每天熄灯再回寝室,不主动与人交流,小心翼翼。从入住那天起就主动打扫寝室卫生,一人包揽,从不抱怨。抗拒心理咨询。
二、问题分析与咨询方案
(一)问题成因分析
小林是父母想要个男孩子的情况下逃生的,一出生就被送养,轮流在两个家庭生活,这导致了她在内心里不断告诉自己是个没人要、没人喜欢的孩子,没有很好的自我悦纳,并且不断否认自己,出现自卑、性格内向、拘谨等人格特征。7岁回到父母身边后,陌生的环境让她更加陷入自我封闭,母亲对其的严厉引发了她的自我苛责,从小缺少关爱,让她更加急于通过一些方式获得赏识,因此能一直有好成绩,但高考的失利让她再次自我否定,难以在要求完美的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所以出现了强迫行为。她不愿意来心理咨询室,恰恰说明她的自卑,她在潜意识里在排斥心理咨询,其实是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再次否认。她的行为动力来自与希望引起别人的喜欢和关注,由于内心缺少自我悦纳的能量,所以需要通过外力帮助她构建这种能量。
(二)咨询方案
考虑到个案本身对心理咨询的抗拒性,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再到小团体辅导的模式对她进行帮助,设计一系列帮助计划。
三、实施过程
(一)介入
在班级的团体辅导活动中,以寝室为单位进行一系列热身游戏,尽管该女生并不放的开,但是也让她意识到寝室团体,并且认可自己是团体内非常重要的一员。在班级团体活动的最后――“我们的家”的环节,寝室成员出人意料的拿出先前准备好的蛋糕为该女生庆祝生日,更让该女生意外的,是她们精心准备的礼物――该女生优点的大汇总,并且制作成精美的PPT,在班级投影出来。显然,这样的行为大大出乎了她的预料,我们从她的眼中看到了点点泪光,并且她第一次在班级同学面前说了感谢的话。这对一个平时极为封闭、感情极为内敛的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情感体验,应该说,这次的团体辅导是取得预期的效果的。
(二)深入
在团体辅导活动过后,该女生首先是在寝室内变的大方起来,能够主动与人问话,别人说笑时,也能偷偷抿嘴笑。在这个基础上,咨询师跟心理委员开始制订小团体辅导策略,即利用寝室团体制造对该女生的影响力,让她体验更多的情感和友谊的温暖,也让她更好的自我接纳。在小团体的活动中,班级心理委员连同寝室其他成员组织了一系列外出活动,还有精心准备的卧谈会,内容包括“情窦初开的小心情”、“父母的难处”、“感恩”、“自我优缺点”等等。这些卧谈会都在相对真诚和自我暴露的情况下开展,有利地促进了该女生认识自我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该女生在这个过程里会出现的移情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其他成员次带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咨询师平均两周对他们进行“心理督导”,教会她们相关的技巧和心理技术,保证了助人者的心理健康。
半年之后,该女生的情况大有好转,微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她的脸上,她开始主动与人交流,把交际范围从寝室扩展到隔壁寝室、再到班级。同时她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慢慢改变;不仅如此她开始尝试着与母亲交流,慢慢理解她。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证明着同辈的帮助正在积极影响着她。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操作都是她身边的同学在执行,效果非常好。但是,虽然她的自卑、人际交往障碍有了明显的改善,强迫症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这超出了心理委员能够应对的范围,所以这个时候,心理委员鼓励她参加到学校的强迫团体中。
(三)重塑
咨询师在开始在学校组建的强迫团体辅导共有8名,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行为和强迫意识。在团体辅导中,成员都能很好的进行自我分析,并且在帮助其他成员分析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思考;有时辅导中会出现不同成员对同个问题的不同意见,咨询师引导他们积极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再次进行自我体验。为了帮助案例中的女生,咨询师特别安排她担任团体辅导中的书记员,不仅做为参与者,同时更做为第三方客观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的问题。该团体总共进行了7次,在最后,成员中有5个基本上摆脱了强迫症状和强迫意识的困扰,有3个由于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学校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转介,介绍到更为专业的心理工作部门。案例中的女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改变,到辅导结束的时候,她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虽然经常还会有强迫意识,但能很好的进行控制。
四、咨询效果评估
案例总共持续了一年,小林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情绪比较稳定,乐于与人沟通和交往,和母亲关系明显缓解。对自我有了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强迫症状明显改善。
五、案例反馈
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校中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1.共同的情感体验让参与者很好的打破心理防线,不会因为自身存在问题而羞于表述和挖掘,使得咨询师能更大限度的获得可利用的信息。
2.相似的问题和体验,也帮助成员积极自我肯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自我悦纳的良好氛围。
3.团体公约和共同作业,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辅导的效果,也更好的促进个体成长,由于团体的竞争性,使得成员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提高预后效果。
4.团体的特有功能也体现在团体辅导中,在对自我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成员能够积极倾听他人,并能理性看待他人问题,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也被迁移到自我问题到,提高了自我成长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5.在高校中,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团体辅导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大学生自知力完整、智力健全、年龄相仿,有相似的求学背景和成长经历,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心理问题的相对单一性,这些都使得团体辅导可以在高校中运用,更加节省人力和时间,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团体辅导中,也要注意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成员自我暴露的安全性、团队公约的可执行,咨询师良好的专业素养,避免成员的次带心理问题的产生等等。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勇:《团体咨询治疗与团体训练》.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3
关键词:暖心灵 树信心 助成长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柯(化名)
性别:男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家庭情况:父亲年龄不大,在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母亲离家几年,杳无音信;爷奶年迈,无力辅导孩子,且常含抱怨。
二、主要问题
自卑、孤僻、对人充满敌意、自暴自弃。
三、成长经历
小柯的爸爸是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他的母亲眼看生活没有希望,生下了小柯,不久一走了之。爸爸继续外出胡混,于是,小柯就在爷奶的埋怨声中孤独地长大。我想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家庭,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形成了他的极其特殊的性格。
在学校里,他从来不与同学说话,不正眼看同学,也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作业乱画,和同学打架,顶撞老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成了老师头疼的“问题生”。
四、诊断分析
从该生的情况看,孤独与自卑渐渐成为他的朋友。我初步判断他是因缺失爱导致了性格内向与孤僻。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好感与关爱,可又常对别人的好意充满狐疑。
学业失败使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不能学习”的概念,经过反复强化、以及考试的多次验证,使他选择放弃学习,自暴自弃。
五、辅导对策
根据他的心理问题,我重点培养他的自信心,让他学会与他人交往,帮他树立学习的动力,逐渐养成健康的个性。
(1)倾注关爱,温暖心灵
因为特殊的家庭缘故,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多给他一些爱护,让他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情上有了一定的寄托,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了感情,不至于发生自暴自弃现象。一方面我注意观察,寻找机会亲近他,关心他,信任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我发现他最近情绪不好时,就主动找他谈心。另一方面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让他的邻居阿宝化名这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做他的同桌,帮助他,感染他。发动班级干部多关注他,多与他交流,辅导他的功课。
(2)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孩子更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有缺陷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忿恨。在社会上,他们也很在意他人的态度。小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
(3)联系家长,共同努力
经常性与其家人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人改变教育的方法,多加引导,耐心说服。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他已形成的心理弱点和不良倾向,不迁就容忍,但也不动辄训斥,态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评也注意做到不超过限度,从而使他不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4)讲究辅导的方式
平时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发现后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申斥和叱骂他们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降低了他的声誉,而且这些人的行为还意味着自已被抛弃,不受宠爱和在社会上处于半隔离状态。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如发现他喜欢下棋,就鼓励他参加校象棋比赛。取得成功后,又鼓励他参加镇级象棋比赛。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注和期待,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增强信心。
(5)我帮助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马上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反思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的生活、学习有目标,充满希望,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4
1、案主姓名:郑××
2、性别:女
3、年龄:14岁
4、班级:一(1)班5、辅导时间:20__年10月――至今
6、个案来源: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也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往,得知她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父母离异,其母改嫁,其父精神上有点不正常,爱说胡话,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其爷爷、奶奶种些农产品维持。通过几次辅导交流,我发现案主的根源于她的认识偏差,便决定对她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二、主要问题表现在四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得不到别人的赞赏、尊重
3、没有知心朋友来倾诉心中苦恼
4、在家庭中没有地位
具体表现:
1、孤立无助。以前同学看不起她,甚至有个别嘲笑她。
2、厌学。上课易走神,不愿意专心听讲,作业错误率高,以前老师经常对其训斥。
3、自卑心理和虚荣心较强。父母离异的事情不愿让老师、同学知道,也不甘心落居人后。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精神紊乱,爱说胡话,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其
爷爷、奶奶种些农产品维持,但爷爷、奶奶毕竟年岁已高,身体不佳。
2、学校背景:
所续小学是一所普通了乡村小学。所任班主任年岁较轻,刚中师毕业,管
理经验不足,所以对她关心不够,成绩滑坡后,没被重视。
3、该生本人情况:
进入中学来,沉默寡言,易来小差,晚自修有时偷偷哭泣,不愿与别人交往,作业完成效果不佳,考试成绩高低对其影响不大,有时午餐、晚餐不吃或吃些饼干,校服不愿买,跟同学有点格格不入。
四、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父爱畸形。因为母亲改嫁,父亲精神不够正常,缺乏沟通
。爷爷奶奶年岁已大虽能给她关爱,但毕竟很难代替伟大神圣的母爱、父爱。而且爷爷奶奶更多地是溺爱,尽量满足她的要求,自以为父母不喜欢她,郁郁寡欢,产生了违反心理。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成绩差,父母离异,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受到表扬的机会很少。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由于成绩、家庭等原因,自认为自己是没人管、没人疼爱的孩子,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认为一切不如别人,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都视为掌上明珠,家长对其生活无微不至地照顾,零化钱随心所欲的花。因她家庭经济特殊性,心想再努力也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教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她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厌世、脆弱等心理偏差。
五、辅导过程及方法
根据她的情况,经过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道德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上进心的教育,培养她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她的意志力。
其次,对影响她的主要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她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全部同学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同学的理解、关心与帮助。
第一次面谈会,我让她回去做三件事。第一,元旦快来了,买一些贺卡送给你想送的老师和同学;第二,看一看以后同学、老师对你的看法有没有改变;第三,想一想,你怎样做才能使大家更乐意接受你,这个问题可以和老师、朋友、家长讨论。
第二次面谈会。她告诉我同学开始愿意与她交往,老师也开始留意她、关心她。(我之前与任课老师沟通过了)她知道了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也会给你一个微笑的道理,她和同学能融洽相处,似乎感觉到了朋友的关爱与集体的温暖。对其进行人生观、树立人生目标的教育,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必需要自己造出一凡价值来,一味地消极厌世,逃避只能使自己陷入意志消沉,而走上不归之路。
与她父母沟通。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对其家庭情况表示理解与同情,但列多地是希望他们能与学校一起商量对策办法履行好和父母亲应尽的责任,并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得到配合。
与班上同学进行沟通。有意识地找到班级中有关素质较好的班团干部,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能带她主动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与她谈心,帮助她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或及时联系老师,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她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各任科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关心她、辅导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努力提高其学习成绩,对其多鼓励表现、少批评、打击,增强其信心,让其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新点、集体的温暖。
六、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案主自觉性提高了,作业能按时并且有质量地完成,上课能坚持听讲,课后也能看到她与同学们在一起嬉戏的笑声,学习进步明显,很少看到她愁容满面,郁郁寡欢的眼神。
爷爷奶奶也反映,她在家里比以前也懂事多了,再也不抱怨爸妈、有时也能帮他们做点家务活,特别对父亲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回家后发发脾气、耍性子几乎没有,作业也能及时完成。
她自己也觉得,上课再也不无聊了,她觉得和同学在一起学习,和大家一起娱乐还是很有兴趣,她相仿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反思与思考
1、从结果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还需继续下去,直至她完全脱离自卑感为止。
2、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方面影响非常大,应而提高家长与老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5
论文关键词: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训练策略
一、如何选择与确定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可以从团体辅导、对学生的培养与沟通、针对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与措施及其他方面进行考量。
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以学生群体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精神,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人格欠缺的学生而言,通过团体辅导与团体成员进行互动,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认识与沟通: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背景、经历的学生,在团体或个别辅导中应用多种方式了解和观察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生动的活动帮助学生端正认识、陶冶情感。心理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个过程是一个双边的合作、沟通、了解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创造情感激励的氛围,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干预的方法与措施:在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校管理方面的干预、学科教师教学方面的干预、班主任的干预;从干预的内容上讲,有认知干预、行为矫正、情感干预等。
其他方面: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但同时也涉及同事、上级、家长等多方面,因此与同事、上级、家长的互动和协作也是考量心理辅导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因素。
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笔者在确定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途径与方法上选择了关键行为事件的访谈方法、问卷调查法、数据整理与检验和文献资料查阅法等来确定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关键行为事件的访谈: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索技术,笔者对多名优秀的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讲述自己在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关键情境,从而收集被访谈者在关键性事件中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通过对比分析访谈结果,提取导致能力差异的关键行为特征,作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产生高绩效的能力要素。
问卷调查: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中获取了行为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对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一系列与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指标相关的问题构成。
数据整理与检验:就是把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作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研究的基础,并对问卷进行结构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整理,并对其中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笔者初步确定了考察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的18项基本指标:
能开发与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能研究适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式;
具备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
具备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能与学生共情;
掌握学生心理咨询基本技术的理论与知识;
能诊断学生学业、人际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倾听学生心里话,了解学生的想法;
具有认识了解学生的能力;
建立与发展良好的咨询关系的技术;
从学生生涯发展出发考虑问题;
具备正确对待和评价学生认知与行为的能力;
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把工作当事业来看,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善于交流、沟通;
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情感特点;
能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常用的方法;
善于同家长合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文献资料的查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发现:目前,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界定。贾晓波认为,为了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与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关系的能力,对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的能力,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沟通协调能力五种。王科成认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四种: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雷五明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会谈能力、影响与干预能力、结束能力四种。王燮辞认为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研能力四项基本功。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五项专业基本功的内容与训练标准
什么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呢?它是指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顺利实现一定的目
标所必须具有的个性特征、基本素质和能力倾向。一方面,它是由多种单项的能力和素质组成的和谐整体,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将影响教师能力、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根据各自所起的作用及适用范围的不同进行综合考查。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水平与发挥效果。根据调研(访谈、问卷、数据整理)以及文献资料法搜索出的总结,从有利于深化教师专业基本功与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认识出发,笔者把心理辅导活动分成了团体与个体辅导两个方面,将专业基本功划分为五类:能听会说的咨访基本功、能观会处的诊断基本功、能引会导的干预基本功、能写会话的设计基本功、能教会引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咨访关系的技能
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和坦率的合作关系的一种技能。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是咨询的第一步,是决定咨询成败的关键因素,辅导教师具备咨访关系技能必须对来访学生做到:尊重、真诚和共情。对来访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尊重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无私地关爱学生,完全接纳、真诚地对待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能站在来访学生的立场去感受、理解学生已表达和尚未表达、感知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情;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反馈给学生。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在建立咨询访关系时要能听会说(能听:善于倾听;会说:准确表达、交流)。
2.心理诊断的技能
心理诊断是一个系列过程,从广义上讲是对正常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人格特点及个人发展水平的评估;从狭义上讲是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进行的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包括确定目的、收集资料、观察现象、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六个环节。心理辅导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准确诊断,要善于观察,并找出来访学生错误的认知结构,将来访学生的个人问题延伸出去寻找根源。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对来访学生做到能观会处(能观:善于观察;会处:处理、评估),强调以“整合”和“系统”的观念进行诊断,将心理诊断看作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3.心理问题干预的技能
当良好的咨访关系建立和心理问题诊断已经明朗,情感反应得以澄清,学生的不同选择及其行为结果也已考虑在内时,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现行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作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功,我们主要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调整与行为矫正两个方面进行。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做到能引会导(能引:引领、辅导;会导:疏导、干预),帮助学生自立自强,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青春期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诊断过程中能够产生行为转变,使其健康成长。
4.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技能
心理辅导活动是以活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形式,不同于学科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得到启示,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辅导活动设计一般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辩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指导和心理知识讲座等。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则应做好:制订团体辅导计划、确立辅导目标、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进行评价等。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做到能写会话(能写:精于设计;会话:表达设计意图)。
5.心理辅导课的授课技能
心理辅导课的授课技能是心理辅导教师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的问题为目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采用的语言、共情、组织、调控等技能。
因此在心理辅导课授课时教师要能教会引(能教:教会学生从理念上感悟、情绪上调节、技能上掌握;会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心理辅导教师五项专业基本功训练的路径与策略
专项训练:当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少,专职的更不多,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要让教师成长为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是基础。
开展专项训练的途径很多,可以寻求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参加心理健康专业培训班、听心理健康讲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学习建立咨访关系、诊断、会谈等基本技能,培训教师要对教师研习情况进行分析、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对教师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的水平和研究能力进行评估。
实践体验:实践体验就是要“学以致用”,这是心理辅导教师基本功形成的关键。无论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根本不可能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实践体验通常通过对来访学生的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等活动来完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深入理解所学理论,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合作交流:心理辅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如与家长、学生、社会人士、专家进行合作等。合作交流是心理辅导教师五项基本功形成的桥梁,全面的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与增强,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案例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反思是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心理辅导教师在辅导活动中的反思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五项基本功形成的动力。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6
本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求助人为闫旭(化名),年龄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女,汉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做杂工,麻将成瘾,对孩子关心极少。
通过她母亲了解到,闫旭在初中阶段一直成绩较好并顺利升入高中。但是由于从初中开始闫旭就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读,过早的严谨管理压抑了她的自由个性,升入相对管理宽松的县高中后从心理上感到自由了。由于初中学习基础很好,步入高一后就逐渐放松学习,不到一学期就开始了早恋,并渐渐地跟随男友偷偷外出上网、游玩等。老师也反映闫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远远落下。几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一上课就会头痛,并主动要求退学。
主诉人闫旭心理陈述表明:以前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不能带给她成功感,而父母只忙他们自己的,很少关心她。但是恋爱的对象很爱她也很照顾她的感受。在谈话中她反复强调男朋友需要她,在他心目中她很重要,使得她感觉自己是有需要的。整个诉说过程中,求助者神情自然,说话条理清楚,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自卑情绪,而且似乎在以自己的叙述来说明自身的想法,有一种要说服别人的感觉,但是形式过于腼腆。闫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悲观、厌学和早恋。
通过心理访谈活动和长时间的隔离开导,并以多个早恋、弃学的案例来说服引导,求助人的早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厌学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不断诉求要求弃学。访谈共3次。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实施的成功点
本次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了访谈的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本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的原则,因为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人,尽管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尊严,因此我给足孩子面子,让她觉得我是尊重她的,这样我才有机会和条件与其对等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视对闫旭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同时交换青春期的成长感受。笔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闫旭谈心,肯定她的一些想法的同时引导她认识到有些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个岁数还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健康的爱恋是成年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相互爱慕,而现阶段我们还是未成年人,身心有待发展成熟,对感情无法把握,还会影响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这样的“爱情”势必是惨淡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多数发生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并不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孩子才会用异往来代替情感温暖,虽然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乘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通过访谈法的合理应用,本次案例的求助人闫旭轻松地解决了早恋的问题。
2.案例实施的不足之处
从本次案例解决的结果可以看出,针对闫旭厌学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足之处在于:(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主要是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进行心理纠正。因为闫旭表示:学习不能带来成功感,反而让人感觉烦躁。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实施鼓励教育,但是本次心理辅导没有实施。(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反复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心理辅导目的,并在辅导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同时,对每次的访谈与心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本次辅导没有实现这些内容的设计。
三、指导建议
针对案例中提到的现象,本人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如下:
1.制订心理辅导计划
针对每个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制订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计划,保证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有周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计划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讲,计划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第一,近期目标。尽快建立情感通道,让心理求助人能够与辅导教师倾诉心声,让求助人有观察的机会和途径,然后才能与其亲属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远期计划。要以培养求助人健康心理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制订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其重新定位人生观。
2.心理测试评估
心理学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心理测试内容。本次案例中厌学的情绪为求助人闫旭带来了明显的焦躁、抑郁和生活不满意的心理反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这种心理反应必然会有所改善,而通过心理学的测试能够更为明确地看到这种心理变化。如可采用HAMD(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 anxiety)为主的调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别代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生活满意程度,能够针对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作出很好的测试。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计划下一步的心理辅导内容。一般来讲,第一次测试评估,要初步整理求助者的问题,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爆发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心理的隐患等问题。第二次测试评估,这次评估之前已经对求助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鼓励求助者正确面对问题,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次测试评估,要鼓励求助者能够勇敢地讲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然后辅导教师能够从求助者的渴望心理分析其心理表现,实现最后一步的情感填补和心理辅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测试评估的结果都应该让求助者知晓,让他们有知情权,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3.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厌学、焦虑、自私等问题都有长期影响的背景。在进行纠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单纯靠某一种方法是很难转变的,例如本次研究单纯依靠“访谈法”就不可能让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针对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心理辅导方法:第一,模拟疗法。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要联系班级教师给学生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有较强心理表现的人来与厌学症者交朋友,通过模仿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而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范例,获得内心的自我鼓励,跨过厌学的困扰。第二,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对于纠正心理问题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厌学的求助者,他们往往不愿意运动,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表现之中。运动疗法要坚持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或者是朋友与其一同运动,或者选择一些体育运动中心,通过体力运动来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满足感,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体育运动的成功能够带给求助者自信心。体育干预强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四、资源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