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C#程序设计;阶梯式教学;专业基础能力;跨课程大案例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课题名称:面向高职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试验性分析——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例。该课题是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改革研究探索对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阶梯式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三种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的系统整合性研究,将结合国内在该三种教学方法上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案例,研究探索一套三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能够逐级提高。
1.2 专业主干课定位
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撑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要修的课程。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阶梯式人才培养理论中将人才能力分为3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专业主干课程处于阶梯式教学体系中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在高职软件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就《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2.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思路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些欠缺,逻辑思维一般,但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参与意识,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课堂中引入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和争论中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1]
2.2 跨课程大案例的定义
大案例教学法基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并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所谓大案例,就是在整个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来展开[2]。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跨课程大案例是指在阶梯式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的课程中使用同一个案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这个完整的案例,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攻克一个个小案例,在第三个阶段教学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这个跨课程的大案例。
2.3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原则应遵循:
(1)依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跨课程大案例中要能够涵盖所涉及课程的教学内容。
(3)跨课程大案例要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跨课程大案例要保证教学人员足够熟悉,甚至亲身参与开发。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关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最终选用《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作为跨课程大案例。
《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是学院OA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生在每年年底也会使用该系统对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该系统,使用这个系统作为大案例进行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的相关功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实现Web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
3.教学改革的实施
3.1 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1)课程的准备阶段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解析《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大案例的功能需求,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小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较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小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制定出更符合阶梯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授课计划。
(2)课程的教学阶段
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个人评测、部门内部评测、部门外部民主评测,评测统计共5个模块,将课程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功能模块中,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知识准备,案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案例呈现:根据
教学内容来安排案例,在讲授课程知识之前呈现案例,了解需求分析,熟悉案例功能,教师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该案例的开发中。具体形式:①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呈现案例。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案例呈现出的结果,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逐步引出该案例需要的理论知识。以“用户管理”模块为例,提出如何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的问题,引出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
案例知识准备: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得出该案例需要的知识内容,教师利用演示教学方法来讲解理论知识,同时演示案例中某个功能的实现,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跟做,若在演示过程中出现错误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实现: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该模块中其他功能的实现。将案例中的功能进行整合,完成当前案例的设计与实现。不但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更要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比如团队合作,编码规范等能力。
(3)课程的考核阶段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在阶梯式教学模式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课程,考核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的考核,一个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能力考核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这部分考核纳入到过程性考核中,而基础知识的考核是考核知识点的掌握,这部分考核纳入到终结性考核中。
过程性考核包含素质考核和能力考核。素质考核有点类似于企业的职业素质考核,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素质考核成绩。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章节都会有小案例的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能力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就是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核也是延续了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
3.2 微观教学展示
现以“数据库编程”这部分内容为例说明课程中用大案例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数据库编程(2学时)
知识目标:掌握的组成结构、掌握数据库编程中的相关技术。
能力目标:学生会编写基于数据库的Windows应用程序。
素质目标:通过数据库编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编码。
所用案例:《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中的用户管理模块。
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3.3 教学实践成果
《C#程序设计》课程通过采用跨课程大案例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实践成果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语言基础。在后续的课程(比如《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和《XML Web Service开发》)中都需要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本课程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案例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将单机版系统改为Web版的《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熟悉该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后续课程中就无需进行需求分析了。
第三方面,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本课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的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再通过真实案例的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4.研究思考
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跨课程大案例贯穿始终,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不连贯性,大案例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逐层理解和应用。同时,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专业主干课程在阶梯式人才培养中处于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熟悉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
软件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中采用跨课程大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目前来看这次尝试能够更好的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72-74.
[2]姚志良.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5-76.
[3]何淼.高职软件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三种属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41-144.
[4]何淼.软件人才需求调查与高职人才三种属性内涵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1,5.
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SJB880024)。
作者简介:
初中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2
答:一节体育课两个教材内容搭配有没有过时的问题确实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小学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搭配在当下实际教学中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节体育课只有一个项目的某项技术动作作为唯一教材内容,第二种是以两个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搭配,第三种是一个项目的技术动作搭配一般身体素质或这个项目的专项身体素质内容。出现一线教师对一节体育课教材内容搭配之疑问,应该源于传统体育课教学是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原则与当下一个教材一课到底盛行之间的现实矛盾。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本次体育课程改革对以往教学内容过多,造成实际教学中因受教学时间限制而蜻蜓点水的现状提出质疑和改革,树立以培养学生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为理念,减少学习内容数量而增加单个内容学习时间为目标,于是大量出现了上述第一种体育课的形式;二是当下中小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在各类评比、展示、研讨时,往往采用一个教材内容到底或者有教材内容搭配,但基本是上述第三种搭配形式;三是2005年以后各种版本的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学校体育学”和“教材教法”两门课程中,阐述体育课内容时,大多数基本没有涉及教材搭配,而只有在示例教案时能看出课的教材内容搭配,但引用的教案中教材搭配均属于上述第一、三种;四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版发行的相关体育教学理论书籍中的观点,如2003年季浏、汪晓赞主编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课的教学案例的内容搭配都是上述第一种。
虽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下对于一节体育课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要求,老师们有疑惑甚至概念模糊,很多认为不用搭配了。但“一节体育课以选择两项内容为宜”(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仍然是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流。因为无论是传统的体育课还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体育课,一节课的教材内容需要搭配是有其合理性的。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全面性的要求,现实的学校体育要实现这个要求,体育课是最主要的阵地,因此也就决定了中小学体育课采用单一的教材内容不利于实现课程性质提出的全面性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广泛性的运动兴趣。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全面生长发育期,身体各方面的运动素质需要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同时还有年龄段跨度较大问题,各年龄段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均有区别,体育课采用单一教材内容就不利于全面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再次,不同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运动项目娱乐性强,有的就弱甚至没有,从而造成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差异,在教学中普遍表现为喜欢娱乐性强的而不喜欢弱的,因此采用单一教材内容往往会影响娱乐性弱的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
因此,我认为中小学的一节体育课教材内容两个搭配还是主流,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和具体项目特点灵活应用。我的理解是年龄越低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课时越多,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减少,增加一个教材内容一节课的课时,以便为深入学习掌握技术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可以适当增加单个教材内容课时,反之要尽可能少安排。
问:单元是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的内容穿插教学,请问哪个比较好?(浙江 胡勇)
答:随着体育课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单元,且学界对单元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如金钦昌教授认为:“单元教学工作计划也可称为单项教学工作计划。它是把每个年级某项主要教材,按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确定的课次顺序,安排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与学手段的计划”(1994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毛振明教授在2005年出版的《体育教学论》中,对单元教学计划是这样界定的:“单元体育教学计划也称单项体育教学计划”,在进一步解释时:“把某个教学内容按照某种教学模式体例安排课次的教学文件”;季浏、汪晓赞教授2003年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说:“单元教学计划很显然应该是一种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潘绍伟、于可红教授2005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认为:“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集合,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次或一组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个部分,逐次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顾渊彦教授在《体育教学》2006年第5期发文说:“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它是以课为基础的基本教学单位”。
以上教授们对单元的概念界定,最大的区别在于单元的内容是唯一性的还是多样化的,由此也引出了不同单元类型的认识趋势。金钦昌和毛振明两位教授认为单元的内容是单一性的某项教材或教学内容,这在以上两位教授的概念中非常明确地表述了,这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单元计划最为权威和传统的观点。而季浏、潘绍伟和顾渊彦等教授的观点表明单元的内容是一个以上,是内容的集合,是课的上位概念(因为通常课的内容是两个搭配的,所以单元内容至少有两个或以上)。顾渊彦教授还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对单元的分类提出了新的观点,把单元分为课题单元和教材单元,教材单元又可分为单一教材单元和复合教材单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元的种类,如于可红教授提出的问题解决单元、专项技能单元、专项技能结合体能单元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述单元概念和单元类型的多样化现状是这位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单元的概念界定呈现多样化的现状,同时也决定了单元类型的多样化,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单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也就是具体到某个学期时,不同单元的教学顺序以及内容如何组合是摆在一线教师操作层面的问题。以往单元的教学顺序是有学期教学计划决定的,因为某个教材内容需要多少课时教学大纲事先有规定,学期计划就是根据大纲规定按一定原则进行内容的排列。但课程改革以来重视单元研究的同时弱化了学期教学计划的强调,以至于许多老师不清楚学期教学计划为何物。同时由于新出现的单元类型基本上是多个内容为主的,这又给老师们造成了单元计划做好就可以按单元课时顺序上课的印象,因为单元的课时内容符合实际教学内容搭配的要求。
因此,单元是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的内容穿插教学,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单元做出不同处理,考虑教材内容技术难易程度、娱乐性和兼顾学习兴趣性等因素综合安排。比如耐久跑单元,这种以侧重发展身体相关素质而技术又相对简单的运动项目为教材内容的单元,适合与其它单元穿插并相对分散排列;再如,以篮球某项技术动作为教材内容编制的单元,实际教学中需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当单元中安排某项战术教学时,需要连续教完,而作为技术复习尤其是后阶段的复习课时,可以适当分散,与其他单元内容特别是兴趣性比较差的搭配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样课题单元、复合教材单元等新型的单元类型,也可以同篮球单元那样处理。
问: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是不是不需要了?(浙江 李荆)
答:这个问题其实与以上第二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单元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内容穿插教学,需要通过一个中间媒介实现,这个媒介在课程改革之前就是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单元计划类型的丰富,单元计划在整个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系列中承担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也就随之改变,相应的这个媒介也发生着变化。
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其中的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教材内容课时数,按照季节、技术难易等原则分配到各次课中,而单元教学计划只是按照学期教学计划事先排定的课次顺序,详细地确定每次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实施主要环节的相应内容,并不具备决定课次教学顺序以及与什么教材内容搭配的功能。在这样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下,中小学日常体育教学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很规范、很系统的。
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计划种类发生了改变,课程标准中学期教学计划不再出现在单列的计划中,只有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各计划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季浏、汪晓赞,2003年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说:“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一方面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另一方面则是课时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在2005年以后出版的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学校体育学》中基本也是如此。如周登嵩,《学校体育学》(简编本)认为:“单元教学计划可以看成是构成水平教学计划的分子,有许多分子组成了完整的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潘绍伟,《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认为:“单元教学计划组成了完整的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单元教学计划概念以及各类计划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单元的种类得到了极大丰富,单元教学意识不断强化。所以从课程标准按水平段划分的理念来看,学期教学计划的退出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主要表现就是单个教材内容上课日益严重,教学的随意性大大增加,可以整个学期都上学生喜爱的一个项目,结果就是由于项目的特点加上教师理念的问题使得学生身体素质不进反退,最明显的就是高中选项课。如乒乓球选项教学班,学生一年甚至两年学下来,球技学的并不咋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时各项素质呈下降的现状,尤其是耐力。
由此可见,在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系统中,有必要加强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但需要根据单元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做法。首先在制定时间顺序上要改变,变单元教学计划之前为单元教学计划之后。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后,单元教学计划的概念发生了改变,单元计划不仅要承担原来传统意义上的任务,还要在此之前先完成根据目标集合选择内容集合,也就是在单元教学计划之前内容集合细化是不足的,水平教学计划只是根据课程标准将内容分配到学期而已,而且还只是内容和课时的范围,这就无法排定课次顺序;其次是要改变学期教学计划这个名称,称之为学期课次教学进度计划,根据水平教学计划制定好所有教学内容的单元教学计划后,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合理地将一个学期的多个单元计划进行排列组合,使之符合实际教学形态,有利于教师日常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从而保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制定学期课次教学进度计划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类型确定课时的拆分组合原则,单一教材内容单元的课时以拆分后与其他单元课时搭配为主,多教材内容单元的课时以不拆分与其他单元课时穿插搭配为主。
兼顾内容本身娱乐性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统一原则,在拆分穿插时需要考虑内容本身娱乐性倾向,侧重身体素质发展又比较枯燥的,以拆分搭配和穿插为主,反之以连续穿插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