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1
一 问题概述与背景材料
吕青(化名),女,11岁,个头矮小,小学五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她读三年级时,我开始担任吕青班主任,发现她比较天真,有上进心,学习成绩中下等。四年级上学期,没发现她有多大变化。四年级下学期,我注意到她越来越沉默,学习成绩为下等。五年级下学期,注意到该生有从家中拿钱的现象,对周围人越来越充满敌意,也越来越厌学。据同学们反映,她经常做些令人恶心的事,谁也不愿与她同桌。
吕青的母亲,据说小学文化,有空就打麻将。我与她母亲接触不多,感觉这人非常爱与人攀比。吕青读四年级时,其母外出打工。吕青的父亲,高中毕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某单位工作,无事时在外踏摩的。吕青长期和父亲一起生活,她父亲对她管教相当严,对她的教育非打即骂。
二 分析与诊断
我认为,吕青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周围人(包括老师、家长、同学)对她关心不够。学习上,她比不上其他同学,加上父母对她期望值较高,使她感到压力大,抬不起头;由于她个头小,人又老实,所以倍受同伴欺负。这使她情感上更加孤独,因此,她对所在群体产生了对立情绪,对周围人充满敌意。也因此厌学,破罐破摔。
三 辅导策略与过程
(一)辅导策略
我认为,吕青的问题需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来解决,即综合采用“情感关怀、调控情绪、指导行为”的策略。“情感关怀”就是通过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共同努力,给予她更多关怀,满足其情感的需要,唤起她对周围人的信任,消除其敌对心理。“调整情绪”就是帮助她及时觉察,妥善处理,有效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使其心绪向正面转化,恢复其上进心。“指导行为”就是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吕青的行为进行及时指导。
(二)辅导目标
恢复其上进心,使她学会自觉控制并合理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鼓励她积极融入到集体中,并和周围人群比较和谐地交往,改掉随便拿钱的坏毛病。
(三)辅导过程
1 营造温馨环境,满足其情感需求
A 大造声势,让爱心在全班涌起。解决吕青的问题,如果仅只在她身上下功夫,我认为是很不够的,得利用集体的力量。于是,我在班上专门召开了“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的主题班会,教育同学们要互帮互学,互敬互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要主动向你身边的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关爱之手。活动开始后,很多同学积极行动起来。几个最喜欢欺负人的同学,我专门找他们个别谈话,他们表示一定改。同时,我也跟几个主要科任老师沟通,请他们多关注她。
B 以日记为载体,撬动情感坚冰。曾经多次找她谈话,她或阳奉阴违,或闭口不谈。我多次告诉她,心里想什么,如果不方便说,可以在日记上尽情倾诉,我绝对为她保密,绝不因她说了什么不合适的话而责怪她、批评她。一天,她终于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我恨所有老师(除了李老师和美术老师),我恨所有同学,我恨一切人。我爱钱,我为钱发疯,因为我贪吃,我用钱买零食,我送给某某吃,因为她也给东西我吃。李老师,不要对我抱希望了。”这虽然出乎我的预料,但我想,能回应,说明她心已动,愿意交流,不是一块坚冰。于是,我在她日记上写下:“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能告诉我为什么不恨我和美术老师吗?不愿说可以不说。如果有什么特殊要求,可以告诉我。我仍然对你充满希望。有时,我甚至希望你是我女儿。”她在日记中回应道:“我想和某某同学坐。”我满足了她的要求,安排她和那位男生坐。从此,日记把她和我之间的情感距离日益拉近,她有什么话也愿意跟我说,我也通过日记帮助她,教育她。
2 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她调控情绪。
A 帮助吕青体验不同情绪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通过几次日记交流,我认为有必要帮助她调控情绪。于是,我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她充分体验正面情绪带给自己的愉快,负面情绪带给自己和同学的不快,教育她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情绪正面发展。
B帮助吕青及时宣泄情绪。为帮助她及时宣泄情绪,我平时对她关注更多,注意观察她与人交往中的情绪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与她交流沟通,使她尽快消除不良情绪。并告诉她,遇到烦恼不要压在心里,可以找合适的人诉说,也可以写日记倾诉,还可以采取“大声呼喊”“散步”“击打软性物体”“看喜爱的电视或书籍”“听喜欢的音乐”,甚至“痛哭”等方式及时宣泄心中的不快。
C帮助吕青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我告诉她不要自己给自己找不快,快乐要靠自己寻找。当感到自己受了欺负时,不要因此耿耿于怀,那是自己呕自己,伤心又伤身,不划算。当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应逐步推迟自己动怒的时间,并想想自己动怒的得失。同时,也教育她要善于换位思考,不要只想自己,替人家也想想,心里会平衡些。
(三) 指导行为
1 在满足她的要求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当吕青提出想跟那位男生坐后,我找她谈话,我说那位同学的确是位好同学,如果我安排你和他坐,你仍不改,他讨厌你怎么办?她连忙说,一定改。然后,我不断地引导,她自己说出了今后应注意什么。我告诉她,只要她做到了这些,那位同学一定会和她相处得很好,其他同学也会喜欢她的。
2 及时鼓励或批评,以指导其行为。以后,当她取得丁点进步时,我也不错过,及时表扬她,鼓励她,并提出希望。当发现问题时,及时批评。并与她约定,只要她成绩在不断进步,学期结束后,我给她发奖。
四 效果与思考
(一)辅导效果
1 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辅导,吕青的上进心恢复了。以前,她长期不做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丢三落四。后来,她课堂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有了很大进步;家庭作业也能按要求完成。最为可喜的是,有一天她在家庭作业上写道:“老师,我争取期末考试至少考85分,您对我有信心吗?”
2 吕青融入了这个集体,并愿为班集体做事。以前,她做值日很不认真,同学们意见很大。现在,同学们再也没告她状了。有时别人有事不能做值日,她常主动帮助做。有一天,一位同学吐了,她也抢着帮助打扫呕吐物。
3 在情绪调控方面,吕青开始实施积极的自我调控,与同学相处更融洽了。现在课间,常看到她与同学一起高兴地做游戏,常听到她愉快的欢笑声。有时,她还特意找老师谈论身边的开心事,那笑脸特别灿烂。
4 再没有听说她拿钱了。她说她知道零食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友谊是建立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的。以前拿钱就是为了得到友谊。
(二) 启示
反思对吕青的跟踪与指导过程,我的感触是:
1 对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爱。爱是起点,爱也是终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有了爱,学生才能配合,真心实意地接受教育,教育才能达到最优化。
2 对某个学生的教育,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必须和各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及全体学生相结合。因为这是学生生活的环境,学生的进步,离不开她所依赖的环境。
3 在辅导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要视而不见。学生有了进步,老师的肯定很重要。可以说,有些学生开始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冲着老师的表扬来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切不可伤害。
4 在辅导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同一学生的教育,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总之,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心理辅导 中职德育 德育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8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所谓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德育作为中职教育阶段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环节,应该引起重视。对中职生开展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很多种,本文就心理辅导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一、心理辅导的定义
心理辅导就是采用一些相对便捷、专业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心灵,感受真我,让学生获得成长、成功的力量。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这一时空中,你可以逐层褪下繁重的装束,可以放心地没有干扰地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可以全神贯注直抵心灵深处。
中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形形的事物既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这种认识又是不成熟的,很多学生又是独生子女,被家长宠着,一旦遇到挫折,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辅导在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职阶段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思想境界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使命,应该引起重视。同时教师还要通过有效思考,找到更多有助于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其中心理辅导在德育教育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学习理念
心理辅导注重从心理的角度使学生去认识事物,同时学生的一些思想情感、关键也只有通过心理辅导才能真正得到转变。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德育虽然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然而却并未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懈怠。教师如果仅仅从表面上告诉学生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势必难以扭转学生已经形成的理念,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德育知识
德育虽然是一门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情操的学科,却是以理论知识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想要通过德育教育达到影响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就需要教师首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心理辅导在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接受一些知识点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也可能会出现厌学心理等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因素,为了克服学习中出现的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纠正不利于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摆正学习心态,进而更好的接受德育知识。
(三)通过心理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心态,是中职阶段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的重要途径。中职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浮躁是中职生的一个特点,浮躁的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之道在一个“静”字。心中宁静方可行舟,方能有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接受众多的知识信息。那么教师该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呢?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心情浮躁时进行深呼吸,也可以采用冥想法、宣泄法、注意力转移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使学生克服浮躁的情绪,及时有效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心理辅导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德育教育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其中通过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发潜能,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然而我们缺乏的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中职生具有很大的潜能,有些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开发,使得学生在中职阶段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一旦学生的潜能不能被有效开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进步。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对学生的潜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学生的心态,如果学生具有乐观的精神与坚强的意识,那么就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一旦学生出现不相信自我的情况,就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有效的进行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意识的力量远远不如潜意识的力量大,利用潜意识的优势大力开发其潜在能力,突破瓶颈状态,放松自我,从而相信自我,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要使用心理调节术,如“催眠”“呼唤情感”“战胜自我”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引起重视,并通过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发挥潜能。
(五)心理辅导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3
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达到心理优化的过程;它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调整、心理会谈等方法,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了解自己与环境,增进身心健康,获得良好的适应。长期以来,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准标,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得无足轻重。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认识,许多潜在的生理、学习障碍靠自己去克服。多少年来,唯一得到家长、学校、社会认可的教育效益是高分出人才。因而,学生获得的是超负荷的期待、苛求、严厉和不宽容。
然而,据一项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明显上升。当代中学生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例高于其他人群。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高中生占,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偏执人格和人格两种。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休闲与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喝酒、赌博、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此说明,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显得单一,尤其面对学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社会化过程这一实事束手无策,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德育代替心理辅导,优化学生心理成为一句空话。心理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它应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提倡,使其发挥特有的育人功能。
一、心理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辅导不是说理和替代,而是一种协助和服务。这一方面要有各种情景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实践体验、思索选择;另一方面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过去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埋怨往往集中在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这点上,但调查表明,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素质疏离于社会实际,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面前,显得茫然无所适从,且越来越窘于应付,产生适应能力的危机。因此,实施心理辅导,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是现在和未来教育均不能逾越的一个阶段。心理辅导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辅导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心理辅导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化。
心理辅导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心理辅导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的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辅导并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换位法,与被辅导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决定了它必将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心理辅导影响人格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需要,它成为个体积极摄取文化信息的动力源泉,必然推动人格发展接收心理辅导所提供的正确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使主体更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人格发展总是与心理辅导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开放。②心理辅导能维持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心理辅导根据个体的需求,沟通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影响学生内在的行为方式,求得最佳适应。自我意识障碍是导致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的认识过于固执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为无目的,自制力差,经常处于冲突焦虑之中。心理辅导则绿化了这片人格荒漠,使其消除这种心理障碍。③心理辅导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辅导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心理辅导使学生不断认识、检验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实际,或出现个别偏差时,心理辅导则会协助学生及时调整,从而使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辅导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调控手段,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还要看到,心理辅导的这种影响是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增大的。认知水平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则小,随着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便逐渐增大。
心理辅导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辅导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辅导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心理辅导主要创设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创设尝试情景,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制作,一次角色转换,都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它是潜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为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创造欲望。因此,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心理辅导的功能
心理辅导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需求,促进他们的人格社会化等方面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它以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活动形式,解脱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从而使个体能以较高的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以具备心理调适能力、把潜能发挥为动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展现健康的自我。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兴趣与能力、社会适应与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意识与意志品质等,它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受遗传、环境、文化等因素制约的。良好的教育往往为心理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固的基础,使人享用一生。但从传播的角度看,教育的结果是导致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发生合目标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依赖个体的心理品质。同样的文化信息,有的很容易接受内化,并外显教育者期望的行为;有的则拒之门外,难以同化,这正是个体心理品质差异使然。任何文化信息必须经过个体心理的过滤,才能赋予意义,变为内在的品质。人的心理品质的优劣,后天习得方式很重要。但是,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影响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心理辅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其一,认知优化。心理辅导优化学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消除其认知结构中的异常现象,促进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发展。
其二,情感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心理辅导调节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其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以及两极性波动。弱化情绪的易激性,强化情绪的可控性。中学生正处于岁的花季,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感世界纷繁多彩,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反应强度。心理辅导应以满足学生的正当情感需要为前提,使他们认识到情感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增强理智感以及对美的体验。
其三,意志优化。意志是人在意志行动中有意地、积极地、理智地和顽强地变革某一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以及为实现预定的目的时所表现的那种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辅导常协助学生克服内部障碍,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使学生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从以狭隘的动机为主向比较远大、现实的动机发展。失望、痛苦、沮丧、冷漠,不是消弱意志,而是砥砺意志。一个人在困难面前低头是意志薄弱,但在困难面前冲动同样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人只有在实现预定的目的过程中,遇挫不惊,并能深思熟虑地加以克服困难,才会显著地表现出意志的作用。总之,学生的意志是在现实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它不仅对学业成败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自我修养方面也具重要意义。因此,心理辅导以真善美的文化氛围,给学生以感染和示范,帮助他们志存高远,使意志品质的发展趋向自觉、果断、自制、坚韧。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心理辅导活动的主体性、探索性使学生较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影响他们对渗透在辅导内容中的道德规范产生兴趣,促使其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心理辅导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功能有四个。一是提高功能。通过心理辅导,学生可以弥补欠缺的道德知识,同时,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识呈现上升、独立、自觉的特征。二是激励功能。心理辅导外显的价值信息渗透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过程中,同化原有的道德认识,以达到新的水平。学生凭借这种激励作用,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检测。由于激励的介入,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则受到内在力量的驱动,效果更佳。三是调控功能。面对各种道德情境,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学生必定表现出各种道德行为习惯,有的则表现为不良行为习惯,并带有年龄、性别差异明显等特点。心理辅导对此的具体措施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其荣辱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作为疏导改良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强化其道德意志水平;坚持行为训练,使学生德、智、体、心理优化协同发展。
顺利实现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学生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望、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个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辅导具有两方面的功能。第一,促进个体行为和社会达成一致。比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角色紧张,就是适应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异常现象。心理辅导则要理顺他们对承担社会角色所产生的不协调情绪,抵消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反应,使挫折感变为成功感。成功的辅导由期望、机会、评价三要素构成。期望是辅导者对学生积极的要求,期望值不要过高或过低,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机会是心理辅导通过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为他们发现发展自己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以便成功地步入社会;评价是辅导者对学生实施的鼓励性评价,目的在于淡化其自卑,强化其自信,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一个激励性环境。心理辅导的成功机制在于客观的审视自我的情感活动,推动认知向行为、他律向自律转化。因之,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理按摩,是一次心理美容,它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寻回失落的信息。第二,人格化功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我的人格特质,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心理辅导通过培养人格健全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三、心理辅导的机制
心理辅导实际上是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能动地自我调适的统一。它之所以能发挥多种功能,是因为自身具有独特的机制。
趋同机制
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主要由四个子系统组成。一是生理系统。它包括遗传素质和生长成熟。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是心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特点会影响社会对一个人的态度,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生长成熟是一种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成熟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心理发展的顺序。二是环境系统。它包括宏观、微观和心理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它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总条件、总背景。微观环境又称个人环境,它是个体所处的具体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它影响和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内容。心理环境是一个人内心所感知的环境,外来信息必须经过它的过滤,才能发生作用。三是心理系统。它包括已有的心理因素和有待发展的新的心理内容,它由各种心理要素构成。四是活动系统。主要指个体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个体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了稳固的个性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以上各系统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心理辅导所表现的尊重、理解,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环境刺激的承受力,使之抵御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生理素质、环境和已有的心理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终极动力。心理辅导信息渗透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起到调节、规范、趋同的作用,矛盾各方始终呈现均衡、流畅和协同,有利于发挥整体效应。
再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动态系统来看,它使得个体心理发展总是处于多向相互冲突中,给个体心理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性。比如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心理发展,反之,如果缺乏相应的环境刺激,就会导致心理适应不良。心理辅导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训练活动,由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使个体有效地达到正向趋同的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辅导具有能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子系统间逐渐趋向于辅导内容的趋同机制。
整合机制
心理辅导给学生以自信,使其懂得弱者困于环境、智者利用环境的道理。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是通向自我实现的桥梁,在自信情景中,个体可以抑制悲观情绪,超越自我。而德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道德常模。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主要由学生自己习得。心理辅导则有助于把德育的规范过程和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体验的情感整合起来。
心理辅导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处境和痛苦,并给予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对一些原来素质低、适应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心理辅导使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体验到“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的情景,并有可能改变他们被德育遗忘了的自卑心态。
另外,心理辅导由于经常采取宣泄、缓解等方法,一方面弥补了德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做人准则得到良好整合。这种整合融合着个体对人生的领悟,并促其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个体心理品质中巩固下来,变会在现实生活中显示出一种定势力量,就会对人生的成功产生一种推动作用。
训练机制。
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的方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因而,学生易形成逆反心理。这是因为学生的需要未得到重视与满足,造成心理失衡,而通过抗拒外部期待,求得心理平衡。从培养的角度看,训练机制应建在活动之上,并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掌握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未成熟,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社会性等特点。二是明确因果。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有:考试焦虑、学业负担、师生关系不良、父母期望过高、家庭关系紧张、异慕、早恋倾向等,所以,首先要理清问题,而后干预影响。三是方法适当。情绪自控训练、交往技能训练、角色适应训练、思维训练等,无论是活动训练还是操作训练,都应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及时消除负效应。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宿舍 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1-01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或生活境遇相似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朋辈心理辅导因其的独特优势对高校学生健康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 宿舍成员朝夕相处,理想抱负、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喜怒哀乐都在其中得到表现和交流;宿舍也因为朝夕相处也是容易出现矛盾,人际关系紧张的场所。宿舍朋辈心理辅导对调节宿舍矛盾,缓和宿舍气氛,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宿舍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一、建立宿舍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意义
1.从学校宏观层面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现实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心理疾患的发生呈上升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2)完善心理咨询网络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基本构建“学校—院系—学生(学生组织)”三级网络高校心理健康体系。一方面,学校(一级)和院系(二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基本完善,绝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和场地、经费、设备、工作制度等软硬件建设,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工作;另一方面,以学生(学生组织)为主体的三级工作网络工作薄弱等不足之处。
3)建立和谐校园的推动作用
高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培养更多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能及时调节同学的情绪,主动化解心理困惑,积极协调同学关系,主动帮助有心理需要的同学,为大家做一般的心理辅导。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在紧急干预的同时,及时报告学校,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提高和促进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风建设,维护高校稳定和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作用。
2.从学生微观的层面主要有二方面的作用:
1)延伸咨询功能
2)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成长模式
二、开展宿舍朋辈心理辅导
1.宿舍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
选拔:
本着自愿精神,在校园里招募有助人意愿的同学。首先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进行心理测试。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倾向于选择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分值较高而世故性较低,其它因子分适中的同学。其次结合测试结果进行面试。选择具有以下心理品质的同学:真诚、乐于助人,机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品质。最后综合考虑性别、专业、年级、班级、寝室等因素,确定人员。
培训:
合格的宿舍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工作开展的关键。培训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一方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心理素质训练,即包括朋辈辅导员自身的自我分析、人际关系的自我觉察、情绪管理和调控能力和技术、敏感性和观察力的培养、语言表达技巧等。培训方式主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
二是心理辅导知识的基础培训,即包括心理辅导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心理辅导技术以耐心而积极的倾听技术,自我表露技术为主等。
2.宿舍朋辈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1)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评估
对于朋辈咨询员为广大学生提供的咨询服务效果,本研究通过让来访学生在咨询结束后填写《咨询感受表》的方式来进行评估。在“实际得到协助程度”上,接受朋辈咨询服务的学生80%表示“减少了自己的担心、焦虑或不安”,“了解到自己的观念不一致或知行不一致的矛盾和冲突”;60%的同学表示自己“通过咨询增加了解决困难的信心”;45%的同学表示自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技巧或方法”。在“对于咨询员刚才工作的评价”上,80%以上的同学表示“在谈话中,觉得自己被尊重、被关心”、“咨询员是完全可以信任的”、“咨询员对我的困扰可以了解”。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朋辈心理咨询对于需要求助的大学生的有效帮助可以得到初步的体现。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成长的效果。
以上数据显示,朋辈心理辅导员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一定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一是团体创造的温暖、真诚、尊重的心理气氛,使大家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释放真实的自我,重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二是团体创造的平等、和谐、尊重的人际环境,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从而使成员对遇到或产生的心理困惑敢于在团体中表达,寻求同辈人的帮助,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成长。三是通过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使团体成员对于自己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有了合理的理论解释,掌握了一些自我调节、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因而,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可以以健康的观念、行为应对问题,调整心态,不断成长。因此,经过朋辈心理辅导员训练的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所提高,对未来充满了自信,而且适应能力和幸福感都得到了增强。这在自评问卷的数据中得到了说明,学生的自我悦纳、人际沟通、信任感、情绪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等都有显著性变化。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和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均未完善。因此,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及解决。如朋辈辅导员素质培训的有效性、朋辈辅导工作不同层面的效果分析等,由于研究实际工作的局限,以上几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仍需要后续工作展开进一步的实证统计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鸣.心理教育四级网络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团体 心理辅导 高校
一、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参加者问题的相似性或参加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它是相对于一对一的个别咨询而言的,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去观察、学习和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出良好适应性的助人过程。由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效果和独特之处,在国内外都被誉为应用广泛的发展最快、最经济和最有效的咨询形式之一。如今,团体心理辅导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领域,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二、现实意义
1.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团体心理辅导将人格特点各异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观察和分析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机会,让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个体成员通过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从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
2.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要促成团体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往往把受训团体设计成一个微型社会,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力的成员提供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氛围;鼓励团体成员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 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 通过团体活动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参与者学会倾听、赞美与欣赏,增强沟通技巧。相对于个别心理辅导而言,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供社会交往模拟环境,辅导教师借助分享、回馈、角色扮演、等方法,让每个成员学会表达自我、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1.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辅导。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辅导可以安排3―5天甚至更长时间,将新生们有效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开展各种项目游戏活动、在合作中完成任务。新生们参与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从他人对自身的正面评价中发掘自身的优点并调整自己的期望;通过与组员的合作,发现并擅于运用周围环境的资源,缓解压力、冲突等情绪;通过深刻的小组情境体验,组员对新的环境产生兴趣并恢复适应环境的信心。
2.大学班集体建设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对班集体建设的优势体现在:通过破冰暖身让师生尽快互相认识、互相接纳,提高新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性,降低新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水平;通过建立一定的团体规范, 让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通过开展“信任之旅”、“中的一条船”等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为辅导员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其中既有外在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因素。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从而建立新的自我认识模式。
4.突发性事件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领导者作为团体的发动者、气氛的营造者、规则的执行者、行为的观察者、活动的协调者以及情绪的激励者,应该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注重与学生情感活动的互动,随时确保活动的规则和目标的实现,能够引导和调动团体成员的活动和积极性,能够处理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辅导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学生合理处理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指导他们正确应对危机,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形式符合高校学生“集体化”、心理困惑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特点,能够高效地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
四、结语
在国外,团体心理辅导早已从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形式推广到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区服务、医疗救助等领域,其独特的作用和潜能得到了国外学者的普遍认可。在国内,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优势与适用性越来越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