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

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范文1

【关键词】学校;社会心理支持;留守儿童;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衍生物。”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应该只注重给物质上的支持或者是生活上的关心,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据调查,90%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创伤现象,主要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胆怯、失望、孤独、嫉妒、厌学等不良心理。

留守儿童不良心理主要原因是从小缺少父母直接关爱而造成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与心理疾病概念不同,不良心理发展进度不同,前者是性格特征养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后者是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过程,也有可能是前者的延续。

学校社会心理支持是通过心理支持系统协助心理创伤个人、家庭恢复自愈的过程,包括心理干预、心理援助、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援助:是通过心理援助者与被援助者的心灵交往,能让被援助者得到抗击、修复创伤心理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对被援助者的心理问题和人格产生作用的过程。同时也能成为心理援助者自身成长的过程。

心理干预:心理援助者找到合适的方法、策略、技巧能与心理受过创伤的青少年儿童进行心理碰撞,达到被援助者完全相信、接纳援助者的目的。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社会心理支持团体活动,进行团体内的人际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促使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团体。

其实只要坚持和务实,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灵发展起着关键引领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直接承担,也最合适承担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学校可以利用独有的教育资源(家庭之外,父母之外的集体温暖)给留守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可以早预防,抓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树立自信良好的人格。那么,如何开展学校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呢?笔者认为:

1. 学校应建立一支健康的社会心理支持师资队伍

学校在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工作中,首先要建全一支稳定、内心健康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最好能让班主任担任。而师资队伍一定要确保自己身心健康,因为教师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素养、心理、行为的构建。只有保持健康心理的教育者,才能更有效果的实施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对于学校建立的社会心理支持师资队伍,要进行系统化培训。培训他们掌握心理干预、心理援助、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他们要有奉献的精神;培训他们要有不怕麻烦的吃苦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2.学校应该长期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档案

某三年级作文课,黑板上题目我的爸爸或者妈妈。留守儿童李某呆呆的坐在位置上搭拉着脑袋,不动笔。语文老师询问才知道,此儿童父母很早就离开他去沿海打工。父母在他脑海里是模糊的。这节作文课,无形中对心理已经因为长期没有受到父母直接关爱的李某再次造成心理创伤,让他心理更会自卑。这就是我们学校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情绪。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心理发展受遗传影响,也受环境影响。留守儿童在家庭关爱,尤其是父母关爱少。长期无法和父母交流,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心理创伤。学校应该对这些类儿童归类记载,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导航”,关注他们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趋势。学校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工作的过程,以及开展效果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这样对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工作的实施者本身提高也有积累、促进作用。

3.学校应该把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支持工作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重心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应该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注重优化学校社会心理支持工作的环境,充分宣传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引领的作用,努力拓展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工作的多渠道。

4.学校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应长期扎实坚持,不惧怕麻烦

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范文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些研究。通过对杨集镇界南村2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很严重,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31.0%,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任性、冷漠、自卑、胆怯和自我封闭等。尤其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突出,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当狭窄,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情感很脆弱。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其一、厌学逃学。没有父母的管教,依靠爷爷奶奶教育是不行的,隔辈亲,他们惯孩子非常严重,基本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把孩子当作皇帝来伺候,把孩子养成是生性好动,贪玩,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的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厌恶。他们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是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其二、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其三、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普遍反映,生活上的艰难和不便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真正的困难来自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心里头有话没处诉说,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和委屈的时候,哪怕在父母面前哭一场也会轻松些。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其四、行为问题。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的道德养成出现了问题,成为道德有问题的“问题儿童”。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缺失。而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突出地表现在小偷小摸,欺骗撒谎,拉帮结派、赌博、打架斗殴,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更有一些孩子生活上只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其五、性格孤僻。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脆弱、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等个性特征。渴望亲情已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闭,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其六、逆反心理。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父母教育缺失。缺乏完整的父母亲情关爱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由于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隔代的老人,由于体力、素质、知识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

二、学校教育缺位。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

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三、社会教育缺位。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学校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组,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补珍贵。学校要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和障碍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心理测试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记载,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人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范文3

几年来,该班在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高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优秀书法教师陈慧勇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同学们勤奋好学、刻苦临池,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历届全国“小百花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等比赛中,该班连续4年获得集体奖,其中3人获特等金杯奖,60多人获金奖,100多人获银奖,200多人获铜奖。程豪同学的作品被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选送日本参展。2006年在广东省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现场千人即席挥毫)中黄鹏博同学获得一等奖并获奖金1000元,卢明枫同学荣获三等奖获奖金500元,叶子扬同学获优秀奖,共有13人获铜奖。他们为茂名市取得了荣誉,受到茂名市委书记周镇宏同志的接见。2007年初,该班在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书法级别评定大赛”中,杨鸿斌、黄鹏博同学的作品荣获三等奖,共19人获优秀奖,“翰墨”书法班被授予“教学成果奖”铜牌。

努力提高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教学水平,树立高度责任感,是书法班得以发展的基础。同时,该班在教学中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取小班化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集中学习书法的时间局限在周六、日(寒暑假除外)。按以往习惯,许多学校几十人一个班每周上课一天,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加重负担,学习上疲劳作战(不用说少年儿童,成年人要一整天练习书法其艰苦也不言而喻),学习效果不明显,反而造成学生对学书法失去兴趣(据调查有80%的学生因此原因放弃书法学习)。因此,根据小学生直观性、模仿性强,主要靠手把手辅导,小班才能辅导到家的特点,书法班将学习时间定为每周半天、每班15人以内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使课堂纪律容易管理,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且能使每个学生既得到老师的系统授课,更可以得到老师的单独指导。在授课过程中他们将课堂分成三个阶段:1.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点,指出不足,手把手进行指导、示范;2.按教案内容有计划授课,包括技法、结构讲解、章法运用等;3.指导下一步的练习要求,布置作业,作业不能太多,应以练习15~20分钟为宜。课程时间合理掌握,一般第一节时间稍长,第三节时间稍短。

二、科学使用教材,指导学生择帖

在教材选用上,书法班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尽量在中国书法经典中选出工整规范,且个性不明显的碑帖作为入门,尽量能多选内容,避免千人一面。选定碑帖后,收集与碑帖有关的各种资料,包括结构分解、章法、集字帖等,运用放大等手段,将其编成一套合理教材,供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鉴于学生个性不同、审美能力不高,他们让学生在老师已选好的碑帖中选出其喜欢的字帖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笔性进行调节。

三、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学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掌握笔法的基本常识和理解如何读帖的基础上。笔法包括:如何利用提、按、顿、挫、绞、转等技法表现出线条的中侧锋、藏露锋,以及方圆用笔等;读帖包括:虚实、左低右高、上紧下松,运用分析、对比法等内容。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需两三年的反复学习过程,亦即手与眼的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临创结合、培养学习兴趣。4.多方面采用形象、夸张手法,力求生动地指导学生欣赏碑帖,提高鉴赏能力。

四、结合课外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书法班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除了在课堂上不定期搞竞赛、展览,还经常带领学生外出观摩展览开拓视野,并且每年多次参加书法大赛、义务写春联等有益活动。

每年书法班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级书法比赛,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学习水平,但又不急功近利。为妥善处理好这种对立关系,把握好度,书法班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做了以下尝试。“先树立信心和上进心,再锻炼平常心”。首先,让同学们参加获奖面较广的比赛,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继而指导他们参加《青少年书法》杂志、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等权威部门主办的水平高、淘汰率高的大型比赛,让他们得到锻炼。对落选的学生及时开导或在比赛前对其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并教育他们要保持平常心。以书法教育为契机,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书法班自2004年起,连续3年都组织学生参加高州市委宣传部、高州市文化局、高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翰墨少年书法班义务挥春”活动,受到广大市民一致好评,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反响极大,有着深远意义。其一,为承传中国文化,推动书法教育作出贡献,为当地书法文化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二,既促使学生更加刻苦学习,争取以最好的成绩在现场展示才华,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毅力。其三,在现场得到群众赞扬,学生觉得自己可以服务社会,增强了成就感;家长们看到子女能学以致用,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感到由衷的高兴。其四,书法班扩大了知名度,报读的学生接踵而来。

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68-03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面对这样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如若不加以有效的手段,其中一些人或许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及观察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谈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理解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称之为儿童)。他们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理解,我们应从四个要点来把握:父母或一方外出、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对于父母外出的时间,我们可能界定为半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很少,甚至没有与孩子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交流,只是在生活费或其它费用上有一定的给予,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沟通。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的任性,天真烂漫,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在社会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第二类留守儿童,他们的悲苦通常会引起全社会的同情。但是,第一类留守儿童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谓授人以鱼更以渔,正能量的传递需要这些。

二、要了解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管和相应情感上的呵护和满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G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三、应正确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由于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3)学习的压力大。“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

心理辅导,也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受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对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习心理辅导的简称,是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效。

学习辅导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质、自身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和知识的本质及作用等进行辅导,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动机的辅导,主要是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解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辅导。

(2)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和记忆的策略(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策略)、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和策略。

(3)学习习惯的辅导,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辅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困难的辅导,即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的辅导,包括阅读障碍的辅导等。

(5)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以便在学习中扬长补短,并且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6)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指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可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

(7)学习计划和监控的辅导,包括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分清学习任务的主次、科学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培养监控计划执行的能力等。

(8)考试心理辅导,包括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及应试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做好考前的心理自我调节,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轻松地面对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9)学习能力的辅导,即学习智慧的辅导。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

(10)学习情绪的辅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一般来说,如果教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此外,学习风格辅导、学习成败归因辅导、协助个人充实学习内涵的辅导、有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辅导等都属于学习辅导的范围。

2、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情绪情感辅导、社交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等,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1)情绪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现出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大部分是由情绪情感所左右的,尤其是儿童。所以说儿童是情绪情感的俘虏。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不是要设法消除、压抑他们的不良情绪情感,而是通过辅导让其会正确表达,合理的宣泄,有效的控制。做到适时表露、合乎节度。所以,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主要是使儿童的情绪尽量做到变化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并以积极的情绪情感为主。

(2)社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他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社会交往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多,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规范、和角色行为就越丰富、越容易掌握;甚至在自我认识方面就越深刻和容易定位。所以我们对儿童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并自觉的遵守。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角色行为的影响。

(3)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和满足工作、学习要求之后,由其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休息”。休息是为更好的工作、学习而作充分的准备。休息也是松弛身心、满足爱好、调节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是休闲内容,方式的选择。

(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引导如何正确的消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是必须的。总的说来,由于社会不良消费方式及观念的影响,导致儿童盲从、攀比、浪费等不良消费心理的产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自我意识辅导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知的对象,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愉快地接纳自己和积极完善自己。

对于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2)心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自我认识和评价。(3)品德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思想政治品质、生活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4)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范文5

中国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有15.1%的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调查显示,被迫自己照料自己或者没有父母关怀的孩子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烦乱和焦虑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说:“我们可能没有办法直接帮助这些孩子,但通过媒体和社会的影响,通过调动各种资源,我们可以带动间接变化。这些孩子既需要物质捐助,也需要精神滋养。”

在中国的最贫困地区,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不久前,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刚刚发生了一起5岁到13岁的四兄妹自杀事件,在中国各地引发了广泛同情和愤慨。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服农药自杀令舆论震撼,6月12日,警方披露了自杀者中最大的孩子张启刚留下的遗书。遗书大概内容是:“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张启刚的同学称,张启刚平时虽然话很少,但同学如果惹急了他,他发起怒来挺厉害。平时他都有钱给妹妹们买零食吃,但妹妹们好像还是比较怕他。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张启刚很有可能是这起自杀事件的始作俑者。这个14岁的男孩为何把死亡当成“梦想”,把自己连同三个妹妹都推向生命末路,目前还是个谜。但从张启刚的怪异想法,以及他在生活中暴露出孤僻、固执的性格看,这个孩子或许早已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张启刚的例子并非个案,近些年来,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屡有发生,2014年,安徽省望江县就发生了9岁留守儿童上吊自杀的悲剧;2013年,江苏盱眙县两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相约服药自杀;2012年,浙江省玉环县6岁留守女童看电影触景生跳海自杀;2011年,西安蓝田县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2010年陕西扶风县5名留守儿童相约自杀的悲剧更是震惊国人。

这些还只是少数见诸媒体的案例,现实中,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恐怕难以估计。学者邵福泉、苏虹曾以安徽某农村地区的2230名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为对象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0%,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有5%发生自杀行为。按此推算,全国6000万留守儿童中有数十万人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而对于留守儿童,政府和社会之前更多强调的是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在心理层面的解决办法并不多。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得不到关注,引发了各种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的不足

在我国城乡二元制经济背景下,农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年为了谋得更高的薪水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落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外出务工人员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则不能顺利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家长们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乡,孩子们常年与家长分居两地,享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温暖,导致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2、学校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校中老师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们的成绩、分数、排名,而对学生们家庭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几乎不去关注,所以老师关注的普遍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成绩一般甚至是较差的学生几乎不理睬,加之留守儿童比较内向胆怯的性格特征使的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也不会主动和老师们说,所以他们就成了老师们自动忽视的一个群体。

(2)学校缺乏心理咨询机制:学校重视成绩、升学率已不是个别现象,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能配齐各科教师和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已经算是比较乐观的条件了,更不要说表面上和学生成绩不太挂钩的心理咨询老师和设施了。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学生们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心理辅导。学校的领导也表示学校确实需要相应的教师,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是比较奢侈的事情。

3、家庭原因:亲情、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居两地,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照料,这严重阻碍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与父母接触时间偏少也会导致孩子在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对他人的不信任、对社会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胆怯不自信等。

4、自身原因

研究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小学时期就开始了“留守生活”,他们从小就体验了自己照顾自己,有的甚至还担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相比于同龄孩子享受父母百般呵护爱戴,他们与父母见一面都成为了奢望。他们相比于一般孩子更加敏感早熟,而且此阶段没有独立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极易受到外界影响,面临多种心理危机。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从体系建设着手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权。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回家,和孩子联系很少的情况,我们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规定每年至少和子女团聚一周以上的时间,并以各种方式和子女加强日常联系,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外出父母应当关心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未成年子女,严重忽视应等同于虐待罪受到惩罚。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为了减少因父母缺失给儿童造成的有形和无形的伤害,应在法律法规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索监督和保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

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明确政府在留守儿童救助方面的主体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社区保护网络,明确强制报告制度,完善临时监护程序,为困境留守儿童提供临时照料,确保他们得到有效监护和及时救助。

2、加强学校管理,增设心理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提高认识,认识到现今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严重性,严格抓好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及研究工作,将政府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其次,对学校应以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以班为单位,建立起留守儿童档案机制,方便管理。学校除此之外还应该组建“帮扶”小组。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促使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各方面得到保障,“帮扶”小组成员除了学校教师之外还可以包括品行兼优的同学、学长学姐、村里的干部、工作者之类,增加孩子们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

3、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大,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据新华网报道: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因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

一、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必然要求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普遍。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学生,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而且往往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可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多关注他们心理动向。

(二)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首要的目标,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塑造内心精神世界为核心,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竞争,使学生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在复杂的环境中,由于学生的社会知觉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因而很难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四) 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使学生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这就要教育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还要教育学生能够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他人有责任心,对自己有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忍受能力。

三、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如“成长中的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初步认知,形成一个尚不完整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健全人格所包含的必备素质,为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而“学习用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法律基本常识,对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遵纪守法的言行至关重要。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学生希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课堂教学要多采用启发式,发展学生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

(三)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