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1
【关键词】高职本科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24-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复合型的职业人才。随着市场导向和国家政策引导,国内要求开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多省市进行了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然而,在高职本科教育中贫困生现象随之凸显,严重影响着高职本科教育的稳定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本科教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办好高职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定量研究来看,图雅、曾天德等人的研究显示,经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共11个维度上,贫困生某几个维度或全部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可能存在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从定性研究来看,已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绝对贫困造成心理的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生活上的忧虑和学习上的焦虑使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过于自尊和敏感,不愿袒露物质上的贫乏;自卑心理严重,自我封闭意识强,惧怕交往(尤其是与异往);心态冷漠,情绪波动大,内心比较脆弱,感情容易受伤害。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院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状况、道德状况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发现我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差异较大,贫困生存在心理矛盾、道德滑坡、思想消极甚至偏激等特点;同时,结合我院心理咨询个案与贫困生日常管理工作,总结出我院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 自卑与自尊并存的矛盾心态
自卑,又称“自我否定”。由于经济补给不足,现实生活窘迫,一方面是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致使贫困生及其家庭背负起沉重的经济包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其引以为傲的优秀成绩与非贫困生的多才多艺相形见绌,容易使他们重新以消极否定的基调重新定义自我。另外,社会主流价值中贫困大学生被认定为是弱势群体,大众的过分同情与怜悯,还有或多或少的嘲讽、蔑视或侮辱等不公正对待,使其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大学校园出现了“拼爹”、炫耀、攀比之风,贫困大学生无法满足此心理需求,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绪体验慢慢在内心深处滋长。因此,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自尊感体现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与认可。贫困大学生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内心非常敏感,不愿过多袒露物质上的贫乏,想通过自立自强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部分贫困生自我认识狭隘、个人价值观老旧,坚信自己是“千里马”,只是没有遇见“伯乐”,不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不能跟随时代进步而更新自我的认识。
二 焦虑和忧郁
焦虑指对当前或将来会出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环境、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潜在威胁,可能会有某种不良后果出现时的紧张、不安情绪。目前,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如大海波浪,一浪接一浪拍打在他们身上:经济压力(学费、生活费等)、学习压力(专业知识、职业
技能)、毕业压力、就业压力、人脉压力、前景压力等等。他们需要顾虑的事情太多,精神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的状态,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分散,做事达不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进一步引起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负面情绪。
三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贫困、社会偏见、过分同情与怜悯,部分贫困生易引起无助、多疑、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体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喜欢采取退缩、逃避、离群等行为方式来保护自我,同学间的聚会、学校的集体活动或节假日的结伴外出活动他们都不愿或无力参与,这使他们与身边同伴的关系慢慢疏远,同学关系也随之紧张。此外,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贫困生内向、羞涩,不善言语,与周围同学存在沟通障碍,对于同学之间的误会、摩擦和碰撞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同学关系疏离,矛盾激化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四 思想偏激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内向、敏感、焦虑、忧郁等特质,内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又极强,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让他们感觉受到极大“伤害”,情绪波动强烈;又加上成长环境的单一,使自身认识片面、陈旧,人生观、价值观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自我意识狭隘,心胸不够宽广,导致他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难免带有成见与偏见,有绝对化、片面化倾向,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事物中的消极面,极易产生消极厌世的观念。有时对待不满意的事情,言辞激烈,莽撞从事,不顾及后果。
五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针对我院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再结合我院办学特色与理念:培养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过硬、职业技能过强、有理想、有信念的有为青年,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最核心的活动是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前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激环境、自我意识、自信心、观察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团队协作、生涯规划八次团体心理辅导来提高贫困生的健商与情商。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良好,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是愉快的,活动过程逻辑性强,有目标;团体氛围友善、温暖、融洽、轻松、信任、接纳;辅导内容有价值,对个体实质性的帮助非常大,能够帮助他们或多或少地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能够加深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增进人际交往,学会一些生活技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展望未来。成员们表示:“团体心理辅导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真正感受到了人的多面性,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我在活动里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存活的方式,使我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我从团体活动中看到了信任、责任、团队协作,让我懂得了团结协作就是力量,增加了对他人的信任,对别人的责任感,学会了去加入团队,发挥自己的才能。”
已有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有效性和长期性,我院对参与成员进行了长期跟踪,对其行为举止进行长期观察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心谈心,发现参与者的行为举止有所改变,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与人交往相较之前增多;价值观也有所改变,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正确认识贫困,有意识地抵制校园里存在的不良现象。
高职本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既有固有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功能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青.以团体心理咨询为核心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4):79~81
[2]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3]牟艳娟.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状况综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9):83~84
[4]蓝琼丽、唐峥华、秦小云等.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27~29
[5]刘吕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精神扶贫[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8~20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2
高校贫困生,是目前国家、社会、高校等共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对象。高职贫困生承载着家庭的压力,且高职学生的现实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造成学生不仅身负沉重的经济压力,还承受诸多精神压力,因而更容易受到困扰。出现心理失衡,包括自卑、焦虑、人际关系等方面,甚至敌对、轻生等心理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致力于贫困生研究,对他们进行有效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同步的良好发展与成长,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校稳定发展,是我们在新时期亟须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思路
2 调研过程与方法
本调研工作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本次问卷的发放包括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数据导入与分析等过程。主要是对贫困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本阶段采取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45份,其中有效问卷924份,有效率为97.8%,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有效样本进行分析。
3 贫困生结果与分析
3.1 贫困生调研结果
根据所回收的有效问卷,关于贫困生基本情况调查部分,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调研结果:
(一)学校贫困生分布情况
该校学生来源主要有本市、江西省内其他市及江西省外三部分,其中只有2.4%来自省外,大多来自本市。其中来自本市的53.30%学生来自非贫困县,37.20%学生来自贫困县,奠定了该校贫困生基数。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显示,该校贫困生比例高。
多元化贫困生来源。贫困生形成原因多样、生源地多样,90.5%学生来自于本地,其中37.2%来自于贫困县,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各种外因(如自然环境)导致贫困生来源复杂化多元化。
3.2 贫困生心理状况
由于该校高职贫困生中的大部分来自相对比较贫困、闭塞、落后的贫困县,他们有的自卑、焦虑,思想行为与群体格格不入,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自卑与自尊心理并存。自从1999 年开始,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学费金额在不断上涨,不少贫困家庭需要到处借钱来上大学。当贫困生进入高校发现贫富差距如此显著,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同时他们不愿公开真实的家庭困难情况,这恰恰说明,高自卑感的背后又同时存在强烈的自尊感。(2)家庭与社会双重压力产生的焦虑。从社会上看,本科就业难,专科更难;加之由于制度不完善,使得一些高职贫困生觉得前途渺茫。高职贫困生从一进校门即担负这家庭的希冀,但常因生活困窘、兼职等导致工学不能兼顾,从而焦虑不安。(3)人际关系不畅却渴望交流。贫困生比其他学生表现出内敛、敏感、自我封闭,孤独等方面,周围人不经意的话语和举动,在他们眼里可能会有其他的解读。(4) 适应障碍与心理建设。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为学习基础差,不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产生畏惧心理;又希望争取专转(升)本的机会,进入院校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诉求较强,71%学生认为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4 高职贫困生应对策略
4.1 从政策方面看,健全贫困生的相应资助制度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出台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包括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建立从高中到大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等。同时各个高校建立和完善包括“助、勤、奖、贷、减、补”以及新生的“绿色通道”等资助大学生的政策体系。
4.2 从心理层面看,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地位提高,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对课程、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并对学生心理水平进行评估与检测。
其次,完善心理辅导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之外,可以利用网络、广播、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他们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再者,通过新生普查,筛选重点关注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相关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健全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及时干预,防微杜渐。
4.3 从家庭和学生个体方面着手,提升心理素质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3
1 贫困生心理状态现状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影响着贫困生追求进步的意愿,成为成长道路上的一道拦路虎。张玉娟[1]等人对76位贫困新生进行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56.6%的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3.2%的贫困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施伟娟[2]等人采取横向研究,对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在校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46.2%的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21.3%的贫困生存在孤僻心理,32.5%的贫困生存在焦虑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学习、人际关系,甚至影响着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认知与评价。郑雅铭[3]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校生进行调查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强迫、焦虑、敏感、敌对、恐惧等维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余彬等人的调查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贫困生因长期生活在相对压抑的经济环境下,认知和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直接的行为表现或者是遇事退缩或者是不容侵犯,柔弱与棱角并存,极大的束缚了他们能力的发展与潜力的提升。因此,在贫困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寻找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源已迫在眉睫。
2 贫困生主观幸福感
贫困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了他们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情感体验包括愉快、轻松等积极情感和抑郁、焦虑、紧张等消极情感。总体来讲,个体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体验到的幸福感就愈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对贫困生来讲,具有敏感多疑等个性的贫困生对人对事的认知较为偏激,体会不到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关心,积极情感较少,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另外长期的生存压力及依靠资助的生活模式让他们体会不到自我价值感,一旦遇到问题和困难,倾向于埋怨、依赖、逃避甚至厌恶,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下降。有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其自杀态度和生命意义感产生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越强烈的个体,掌控外界环境的信心越强,生命意义感越强,自杀态度也就越弱[4]。因此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救,让其在相对贫困的生活环境中建立积极的认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主观幸福指数。
3 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主观幸福感的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个体的幸福感得失是通过个体与其所处情境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从情境因素上下功夫,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将贫困生参加学校团体活动、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的情况纳入资助的重要条件,让贫困生在团体的情境中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学会承担责任,感受自我价值及积极情感。
3.1 团体心理辅导的介入
考虑到贫困生长期的生存模式不可能在现实中立马改变,在团体活动初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通过模拟一些现实情境让贫困生能够逐步接受改变。团体辅导是在安全、自由、理解、真诚、温暖的环境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采用了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无条件积极关注、行为训练等方法和技术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同时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关怀,从而改变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谭健烽等人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贫困生人格素质的完善提高其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5]。通过团体互动,贫困大学生可以学习到遇到困难时应该采取的求助方式,有利于建立问题解决式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困难生摆脱困难,而且是提高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团体人员的构成可以采取贫困生自愿报名的方式或者根据贫困生档案指定人员参加。因团体成员的同质性较高,成员间的贫困经历和感受的互相分享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彼此接纳,为成员发现和改变内在的行为奠定基础[6]。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贫困生积极情感的分享,转变贫困生对贫困存在的偏见,传播正能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仍存在于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偏见,也就是对自己存在心理问题的不接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心理咨询中心、资助中心、以及心理健康课程三方合作,心理咨询中心广泛宣传团体辅导的有效性,引导贫困生主动参与,资助管理中心则将贫困生信息提供给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实施辅导。在贫困生主动参与意愿不强的情况下,借助心理健康课程的力量通过课程设置要求上课学生组成不同类型的小组,对不同类型的小组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缓解贫困生的压力及排斥。
3.2 受助贫困生义工制的建立
义工即志愿者,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7]。
贫困生因经历贫困的磨砺而产生很多问题,与客观的经济状况不好、社会支持少等原因相比,生活满意度低,积极体验比消极体验少才是导致他们主观幸福感低下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志愿服务能显著增加志愿者的生活满意度,降低抑郁水平,应对方式也倾向于积极。姜春燕[8]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和利他行为的相关性极高,利他行为能极大的促进主观幸福感。志愿者服务能够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源于志愿者服务享有很高的社会评价,贫困生可以在服务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自己的付出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变对自身“无能”的错误认知,享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志愿者服务,可以与被服务者产生对比效应,从而降低对自身境遇的关注,减少因“不公平”的认知所导致的负面情绪的产生。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组织贫困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义工制度的宣传力度,营造义工发展的良性氛围。义工制的具体实施离不开学生对工作的认可,工作开展之初应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广播、宣传栏、社团、主题班会、团课等形式介绍志愿服务的意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途径方式等等,也可请参加志愿者服务的优秀工作者以讲座、汇报等形式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介绍志愿者服务对人对己的帮助,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其次,领导提高对受助学生义工制的重视,建立规范的义工制度。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应该成立专门的受助学生义工管理机构,统筹安排受助学生义工工作,及时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建立高效的受助学生保障体系。有研究表明学生义工活动对院系、班级的依赖性比较强,大多通过社团进行义工活动,自己联系或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义工活动的较少[9]。因此学校甚至各院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多渠道的义工参与途径。
再次,重视对受助学生技能的培训。很多受助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较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因此引导他们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就要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地培训,比如对于文科类贫困生可以培训他们的应用写作、办公操作等能力,对于工科的贫困生可以培训他们的专业技能,比如计算机维护、电子产品焊接等,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力量和自身的能力。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4
【关键词】团体辅导 高职贫困生 自信心培养 意义
一、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许多单位要求高学历的今天,他们的发展道路似乎没那么幸运。高职贫困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身的发展受到更多因素的限制,往往不够自信,承受着多方压力。
(一)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状
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有普通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我们这里指的高职贫困生,主要是从狭义意义上而言,也就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的困难使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着压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学习和生活,在经济条件不理想的背后,还潜伏着比现实经济问题更为严峻的“心理贫困”问题。
自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感较低,使得高职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角色。他们往往无可奈何选择高职教育,潜意识里压抑、自卑,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自身会产生挫败感,自责感和无能感,并且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很难在挫折面前进行心理调适,矛盾交织在一起,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排解,达到心理平衡,这也加深了他们的心理问题。高职贫困生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总体自信水平上低于非贫困生,这种自信心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高职贫困生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高于高职非贫困生组,且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其他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说明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经对比分析,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
(二)影响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因素
1. 客观原因
高职贫困生自信心受到多面环境的影响,贫困学生多数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家庭环境对其影响深远,家庭的不富裕使得他们的自信心不足;高职学生心理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数字化时代下,电子产品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同学之间会互相比较,也使得贫困学生的自信心遭到打击;市场经济产生追逐金钱的浪潮,使得拥有财富似乎成了成功的标志,高职贫困生囊中无物,势必对他们心理造成压力;虽说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贫困学习完成学业的政策制度,但是由于资格审查的困难,不可避免有些人滥竽充数挤掉了本属于真正贫困生的名额,而且由于一部分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没做好,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资金支持,觉得挂上 “贫困”的帽子有碍面子;毕业就业时,高职贫困学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就更少了,加上语言交流表达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 主观原因
首先,高职贫困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多数贫困学生来自农村,在农村他们往往得到正面评价,家里人也相对支持,但是随着到达城市,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意识到自己并非那样优秀,加之就业竞争激烈,他们产生失落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其次,高职贫困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在高中接受的是“重才”的教育,对人际交流,说话做事,挫折教育等做得不足,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导致他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没能很好调试过来。对高职院校的消极态度,对自我要求不严,对职业目标追求的不明确,使得不能很好地肯定自己。最后,高职贫困生不够脚踏实地的现象。他们由于经济上的不足,多数有发愤图强的愿望,但是由于没有制订规划,挫折承受能力又不强,导致在行为上不能很好坚持,这种缺乏规划的努力没有真正改变他们的现状,也导致他们觉得命运不公。
二、团体辅导对高职贫困生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
针对高职贫困生在自信心表现方面的特点和原因,探讨团体辅导对高职贫困生所起的作用,对促进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指引学生方向上有重要意义。
(一)团体辅导能培养高职贫困生的积极情绪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对贫困生情绪的调节,自我认同度的提升有良好的辅助效果。团体辅导一般包括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学习辅导、情绪调节、自我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它通过专业老师对其成
员进行引导,在帮助贫困生增强个人心理素质的同时,增强了成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高职贫困生群体一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他们能体会到其他贫困生的处境,在团体辅导中,他们相互之间分享有益的经验,感受着彼此的温暖,进而更有利于消除心理障碍。成员之间通过互动合作,在活动中达到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等目的。贫困学生的积极情绪得到了培养,他们就能更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变得更自信从容。
(二)团体辅导能提高高职贫困生的自我认同感
以团体辅导这种方法干预高职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去发现身上的闪光点,使得平时没有注意到,或是对自己认识不够的地方进行肯定,会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同时对挫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在互动交流中要求学生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让高职贫困生认识到挫折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提高挫折承受力也具有现实的意义。贫困生由于自身和客观的一些条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正常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因为一些挫折就一味地否定自己,磨灭了自信,产生挫折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团体辅导中,把面对贫困的学生集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也使得有了相互依靠和支持的伙伴,在交流中,可以让成员说出自己应对挫折的方法,然后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多样的方式,例如榜样学习,反面教育,行为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辅导,有针对性地关注贫困生普遍存在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提高辅导效果。
(三)团体辅导丰富了培养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方法
团体辅导提倡“助人自助”,把解决问题的工作交给学生,实现在观察和互动中的自我成长,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扰。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方式的丰富和创新,在这里,高职贫困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接受思想,并且用这种体验去解决生活中的事情。相比传统方法内容空洞,忽视学生真正心理特点的问题,团体辅导在培养高职贫困生自信心方面,善于利用丰富的形式进行引导,更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理解的环境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把握团体辅导对高职贫困生自信心培养的原则
探索团体辅导培养贫困学生自信心的意义,寻找出路,是对高职贫困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的要求,这对稳定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团体辅导是,要把握如下一些原则:
(一)坚持多样性原则
团体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应当采取运用聆听、接纳、参与、疏导来进行,可通过情绪宣泄法、正强化法、惩罚法、松弛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治法等解决高职贫困生在学习适应不良,情绪调控不够成熟、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运用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应对不同的心理状况,行为特点开展活动。
(二)坚持动态性原则
现在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大多是个性鲜明的90后,加上社会发展迅速,影响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因素也复杂起来。团体辅导除了分析经常性影响因素外,也应考虑时代的变化,分析形势,把握问题。对现在的贫困学生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辅导方法,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关于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成果。
(三)坚持分层性原则
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不区别对待,分析特殊情况,可能会导致在进行工作时“白做工”。把贫困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自信心缺失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分出层次来,才更利于辅导。
【参考文献】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心理援助 资助工作
高等教育的助困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和高校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机制。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助学体系。除了经济困难外,这些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贫困生本身不健康的心理意识为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甚至是负面影响。所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给予他们经济上资助、心理上的救助,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的困难,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曾被人称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一般是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苦难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炼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但我们也看到很大一部分贫困生背负着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不仅严重影响贫困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
1.过度自卑,自我封闭。
由于经济原因,高职贫困生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不愿自己受到其他人的关注,更不愿自己成为别人谈论的对象与舆论的中心,内心极为敏感,表现出既自卑又过度自尊的矛盾心理,将他人的善意帮助看做施舍而耻于接受,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担心别人看不起,不敢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家境的困难,自我防范意识强,拒绝与他人交往,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加剧了他们内向、封闭、孤僻心理的形成,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2.压力过大,抑郁不安。
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去应有的激情和活力。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贫困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综合素质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贫困生面对现实的多重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悲观,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情绪,个别贫困生甚至产生退学、自杀、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3.不懂感恩,做事偏激。
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父母供养自己上大学天经地义,把其所受的不公归咎为家庭的不幸、社会的不公平,因此时常怨恨社会,怨恨父母,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不满,做事偏激。部分贫困生总是希望多得点困难补助,没有树立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或参与勤工助学的意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学校减免学费是应该的,国家助学贷款可以不还。不懂感恩、不劳而获的心态严重影响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结合心理问题,完善资助工作
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经济环境,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生活和精神上的双层压力,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对于贫困生除了必要的经济资助外,更需要给予其精神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帮扶。因此,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关注和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1.丰富心理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认识到贫困不可耻,劳动最光荣,贫困问题如果处理得当就是一种磨炼、一笔精神财富。努力在全校形成同学间平等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以集体活动为载体,在贫困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各种主体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消费观。通过组织不定期的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报纸、网络等途径在贫困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技能,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保健技能和方法。针对在某一个方面心理素质欠缺的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如开展自信心心理辅导、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等,让他们得到专门的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困难。
2.建立贫困生的心理档案,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新生入校时,各高校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各类档案,包括学业档案、家庭档案、心理档案等。但由于不同的档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限制了其功效的发挥。特别是心理档案,要建立系统、翔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让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他们往往夸大了贫困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心理矛盾与困惑。因此要引导他们改变对贫困的消极认识,正确看待贫困,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贫困,而不是耻于贫困。其次,引导他们重新构建对心理压力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压力,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在压力面前保持勇气和信心,排解心理压力的不利影响。
3.加大勤工俭学力度,培养自尊自立意识。
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培养自尊、自立的意识。补、助、减都属于无偿性的资助,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及行为上的惰性。高校和资助人要尽量为贫困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助学岗位,把贫困生能够胜任的工作交给他们来做,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社交范围、克服自卑心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使贫困生享受到获得劳动报酬的满足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珍惜劳动所得,促进成才。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工作实践,这样既可以使贫困生获得一定的收入,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积累社会资本,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贫困大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又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助学工作中,努力探索对贫困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理论与实践,解决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勇气、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完善的机制,使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相结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使他们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邹国振.学校支持体系之构建——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J].教育评论,2005(1):32-36.
[2]李国建.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3(5):148-149.
[3]龙晓东,廖湘蓉,邓志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6
说起周国清,洞口县教育系统的领导和老师们无不竖起拇指称赞:儒雅,有亲和力,是个好校长!的确,周国清高高的个头,戴一副金属框架眼镜,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谈吐间魅力四溢,展现出来的学者风范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于是博得了一个“儒雅校长”的美称。但是,真正让周国清广为人知的还是他的“大爱”办学理念。何为“大爱”?即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爱教育。“人活着就是为了爱和责任,作为校长就应该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承担起这份爱和责任。”周国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关爱贫困生,为谁辛苦为谁忙
去年8月10日,《邵阳日报》上一则题为《洞口县一中百余贫困学子登“金榜”》的消息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原来,在当年的高考中,该校有120名得到资助的贫困生上了本科线,登上了校园内的“金榜”。朋友和领导向周国清表示祝贺,周国清却只是淡淡一笑:“这都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殊不知,为了让这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周国清付出了多少劳动,耗费了多少心血。
2009年9月的一天中午,周国清到学生食堂查看,看到一位高三学生只打了一元钱的饭和一份小菜,他心痛不已:这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还要承担那么繁重的学习任务,却这么节俭,家里肯定有经济困难。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每一个贫困生每顿都能吃上营养餐。他进一步调查,发现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困难学生较多。这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生选择了洞口县一中,就是信任我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在这里学习好、生活好,过得幸福快乐,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在校务会上,周国清的话朴实得令人感动。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周国清倡议筹建了“师生爱心基金”,每个学期开学,他都率先捐出1000元。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纷纷解囊,每学期都能筹到数目不菲的一笔资金。这些资金都在开学的一周内发放到家庭困难的学生手中,帮助他们购买学习用品,送上学校的第一缕温暖关怀。
全校5000余名学生中有500多名贫困生,师生们有限的捐助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周国清深深明白这一点。“思路决定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积极和社会各界及校友联系,筹措资金,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他3次下深圳,和邵阳深圳商会联系,争取到了每年1.2万元的贫困生助学金;他4次到上海,和邵阳上海商会洽谈,争取到了每年2.5万元的助学金;他借到望城出差的机会,和望城农业银行一职工联系,为高一两名贫困生争取到了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周国清的执著、坦诚、爱心感动了各界人士,得到了一笔又一笔的资助款。到目前为止,洞口县一中已经拥有“张明为奖学金”、“白莉奖学金、助学金”、“希望之星助学金”等奖学助学项目20余个。仅2010~2011年度,该校就发放各项奖(助)学金113.3万元,532名贫困学生受益。
父亲残疾、母亲改嫁的肖硕雄同学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南大学,他高中三年的学费大多来自学校的奖(助)学金。为了他能顺利就读大学,周国清还写推荐信,为他到洞口县学生资助中心争取到了每年6000元的无息贷款。肖硕雄在作文中写道:“周校长,你的爱是我这一生前进的动力。我知道,你并不需要我的报答,但我会好好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去回报这个社会!”到目前为止,至少有2000多贫困学子因在洞口县一中得到扶助而考上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扶困更扶心,心理辅导洒阳光
“贫困生的生活需要扶助,但他们的心里更需要温暖。我们要扶困,更需要扶心!”这是周国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上讲的话。周国清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不摆校长的架子,而是弯下腰去和学生交流,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心里。2010年2月的一天,周国清收到了一份学生的告别信。该生说自己家庭贫困,学校为自己免去了学杂费,但自己成绩不是很好,感觉压力很大,害怕考不上大学,既对不住学校,又遭同学笑话,因此决定南下打工。周国清接到这封信后,马上找到该生,和她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终于解开了该生的心结,让她重返校园。周国清事后还多次和这个学生进行谈话,并嘱咐她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多鼓励和帮助她,给她开“小灶”。这位学生最终成为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免费师范生。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很多教师不理解,甚至另眼相看。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地位不高,报酬低,因而心里很委屈,个别老师还有了动摇的倾向,特别是文化课老师更不愿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来。周国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他决定以身作则。2010年学年度一开始,周国清亲自带头,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担负起262班和272班的心理辅导工作,并安排政教处刘建云老师直接抓全校的心理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分别找朱池云、向桂香、肖和平老师谈话,通过做工作使他们从教学第一线中抽出来,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