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范文1
近年来,我们以建设节能环保社区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环保工作与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战略衔接起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精化组织,细化实施,扎实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教育和民众环保自治创建活动,推动在家庭和社区中树立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一、突出宣传,加强领导,着力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在创建节能环保社区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强领导是关键,为此:一是抓宣传,强认识。围绕“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我们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小区广播、宣传橱窗、手抄小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宣传上级各部门有关节能降耗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加大节能减排的法规政策和重大措施,重点对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节能降耗工作做得较为突出的驻社区单位、家庭典型经验进行了宣传。我们先后向居民发放节能减排社区调查问卷3800余份、社区环境状况调查问卷2500张、发放环保宣传资料1700余份、发放《全民节能减排手册》1100册、社区阅览室的环保书。 此外,向社区家庭发出了《“节能减排,从我家做起”倡议书》,号召广大居民做节能环保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志愿者。特别是今年6月份,我们以“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节能环保家庭行动”,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大力宣传和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起广泛关注。二是抓组织,强领导。为加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社区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节能减排”工作小组,支居两委成员集体参与,同时充分整合辖区资源,调动驻社区单位的力量组建起“__绿色联盟”,形成了社区环保责任人、环保监督员、环保志愿者组成的节能环保工作体系。我们很好地做到了责任上肩,任务到人,统一安排部署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示范带动、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协调解决创建节能环保社区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积极普及节能环保知识。为树立节能环保的科学理念,倡导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我们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地积极普及节能环保知识。一是倡导实施“家庭低碳计划”。组织居民代表集思广益,广发征求意见,制订出《家庭低碳计划》,结合实际列出了包括使用节能灯具、以车代步、减少荤食等15条节能环保、健康饮食、绿化环境的方法方式,引导广大辖区群众特别家庭妇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开展邻里节能环保相互提醒活动,相约文明,互相监督,及时改变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做法和行为,保障“家庭低碳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评选表彰“节能环保家庭”。我们以“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为主题,通过发挥妇女、家庭和社区的作用,推广普及节能环保知识与技能、倡导节能环保文化。其中推广使用家庭节能小窍门、金点子和科技成果、举行节能减排家庭动知识竞赛,传授交流家电省电节能等方便实用的生活节能小窍门,开展“节能环保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将使节能减排理念更深入人心。此外,还组织居民代表参与投票,对节能家庭给与适当的奖励。 三是建立健全“家庭低碳档案”。社区组建了节能环保宣讲团,组织“巾帼文明队”,编写节能环保歌曲,进家入户宣传绿色环保知识,推广低碳生活“小窍门,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指导家庭记录低碳生活档案,核算家庭减少的碳排放量等具体内容,跟踪“家庭节能八件事”的实施情况,引导广大家庭成员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
三、突出典型,深入开展,不断完善节能环保机制。我们把建设节能环保社区作为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努力探索组织化发动、项目化运作、实事化推动的长效机制,不断调动家庭和社区的参与热情,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一是社区率先行动。我们把节能减排的理念贯穿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中,降低社区管理工作成本,节约能源资源,当好节能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实践者、志愿者。我们从细节入手,于细微处彰显节能环保,多用再生纸,减少环境污染,多用手帕抹布,减少卫生纸面纸的浪费;以回形针、订书钉代替胶水、修正液等含苯溶剂产品,以使用电子邮件代替纸类公文,资料袋、文件袋多次重复使用。社区干部作风转变了,潜移默化影响着广大居民。二是单位典型带动。社区通过设置“节约资源光荣榜”和“浪费资源曝光栏”,及时总结和推广节能环保的好做法,对各种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重塑办公生活消费新模式。我们深入调查摸底,根据驻社区单位近年来能源消耗等情况,对以往能耗高的单位进行重点监测、着重管理,制定产品能耗限额,建立能耗指标,协助省交通厅、省公路管理局等单位
普遍进行了节能环保改造,拆除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燃煤窝炉,使用上清洁能源。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范文2
[摘要]本文通过中国医科大学的节能环保低碳宣传周活动,旨在说明高校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阵地,强调提升“节能减排”意识,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医科大学;节能减排;环保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205-02
目前,我国政府对节约节能环保低碳工作非常重视。2011年9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时任国务院总理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一是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二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五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要求。提升“节能减排”意识,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高校是育人的场所,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阵地。笔者以中国医科大学开展节约节能环保低碳宣传周活动为例,旨在说明高校是节能减排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
1高校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也是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但人们普遍把节能减排工作认为是企业的任务而忽视了高校这个群体。目前,众多高校在供水、供电、供暖等方面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的现象,能源浪费十分严重,节能减排对高校来说十分必要。同时,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引领社会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因此,开展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11节能减排是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前提条件
节能减排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高校作为育人的地方,是改变人们意识观念的地方,让节能减排进头脑、进课堂十分必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提升节能减排的理念,在建设节约型国家进程中,首先要建设节约型校园。
12树立高校节能减排理念
高校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很繁重,让高校人人树立节能减排的理念至关重要,学校的宣传工作尤其举足轻重。高校通过课程教育、学术讨论、科学研究、校园网,宣传画廊、报告会、征文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员工宣传我国的节能减排方针政策,重要意义,开展节约周等主题活动,使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
13通过高校带动社会公众意识
高校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他们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公众以高校为榜样,一方面学习高校的文明,另一方面监督高校的行为。因此,通过高校师生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去影响带动公众意识转变非常重要,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节能的范畴;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范畴。总之,要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节能减排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能源、低消耗的着力点。
3中国医科大学践行节能减排的举措
31加强组织领导
2013年6月15日至21日为辽宁省节约节能环保低碳宣传周,其中6月17日为校园宣传日。中国医科大学根据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教科工委相关文件精神,开展了以“美丽中国梦,低碳中国行”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
活动前期,学校召开了节能减排动员会,成立了“节能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校长赵群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季惠斌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保证活动的质量,提升全校师生员工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
32节能减排周措施
中国医科大学大力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学习、生活和办公方式,进一步推进创新型、节约型校园建设,全面提高学校能源使用效率,强化师生员工的资源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1)6月17日为全国低碳日,中国医科大学按照“举行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的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部分办公室、会议室停开空调一天,停开办公场所(门厅、走廊、楼道、卫生间)照明一天;减少办公设备待机耗能和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等。
(2)新老校园及各附属医院悬挂、张贴了“美丽中国梦,低碳中国行”、“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全民节能行动,‘手’护美好家园”等宣传标语。
(3)学校充分发挥了网络和多媒体平台的优势,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QQ群、微信等途径在全体同学中进行节能减排的宣传与讨论。学校团委、研究生党总支通过主题团会、自然资源(水、煤、电等)、环境污染调查、主题签名、“变废为宝”手工艺品制作、尽量步行,使用环保购物袋,少用一次性餐具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好家园”活动中来。
(4)学校后勤部门加强能源管理。采取节水、节电措施,加强成本核算。由于高校在校学生学习时间长,教师科研时间长,学校供水供电时间长的特点,又由于老校园水网、电网一些基础设施老化,经常有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后勤应加强管理,经常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了浪费。
(5)新校园的环保理念。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基地。在节能减排,创建节约型校园中,更应增加科技投入,引进节能减排技术。中国医科大学于2010年年底启动了沈北校园建设工作,2013年9月即将全面竣工。学校在新校园建设中全面贯彻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其中,仅中央锅炉排烟系统采用的节水型设备,中央回水循环利用率100%,可达到每年减少支出水量75万吨,资金减少支出200余万元。新校园安装的智能控制装置,有效改善教室、宿舍、食堂的照明系统;学生宿舍盥洗废水搜集系统,把盥洗废水收集到一起后冲洗厕所;低碳环保的示范教室采用负离子节能灯,能够有效缓解疲劳,预防近视,清新空气,提高学习效率。目前,中国医科大学已经在考察论证利用太阳能加热洗浴用水项目,积极应用新能源技术。
4结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过度问题日益显现,节能减排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国家如此,学校也是一样。构建现代化的大学校园,节能减排不可忽视。建设新型节约型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本次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举办,让高校师生员工切身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使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学的功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在节能减排工作中,高校同样是中坚力量,是重要阵地,是引领社会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面动员和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1).
[2]李乔飞,苗庆霞高校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之我见[J].继续教育研究,2009(2):82-83
[3]姚岚浅析节能减排的意义与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4]刘发明,谷坤,王雪芹基于节能减排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J].节能技术,2010,5(3):229-231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范文3
1、采用防晒膜、窗帘等阻止强烈阳光,冬季多利用阳光。
2、画山描山,不如植树养山;歌水颂水,不如节约用水。
3、珍惜能源,创造美好环境。
4、节能减排,减掉的是我们的不健康;低碳生活,降低的是我们的差素质。
5、仅在公司允许的时间段内使用空调;
6、在夏季空调的温度设定值在26°C以上,冬季建议尽可能不使用暖气(广东地区);
7、节约能源生活化,节能推动更落实。
8、节约能源,源源不绝。
9、减少了垃圾,就减少了生命的危机;增加了绿色,就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10、节约资源, 人人有责
11、能源有限,节约无限,节能减排,有你有我。
12、低碳环保天天做,节能减排日日行。
13、节约能源共创美丽新世界。
14、节约能源一起来,好山好水好将来。
15、能源来自大自然,节能保护大自然。
16、享受低碳生活,享受健康人生。
17、环保不分民族,生态没有国界。
18、节约能源做得好,用水用电没烦恼。
19、科学计划,合理采购,标准验收,规范加工
20、动手做节能,环保又省钱。
21、不是很热的时候,使用省电的风扇;
22、人生在世须减排,莫使节能成空话。
23、节约大家做,能源大家享。
24、全员节约,共同行动
25、节能N次方,地球更健康。
26、节能做的好,朝朝无烦恼。
27、省一点能源,多一点资源。
28、节约能源要做好,冷气效率要提高。
29、节能减排齐出力,五星南海共得益。
30、节约能源一起来,共创美好的未来。
31、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
32、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空调节能)
33、节能尽一份力,环保多一点心。
34、开源节流效益增,节能降耗有保证,
35、欲享资源用不竭,各种能源随手节。
36、低碳创造美好世界,低碳建立和谐家园。
37、节约能源做得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38、空调启动时候,注意门窗关闭,珍惜冷气的使用,外出办事前请及时关闭空调;
39、节能行动,个个参加;低碳生活,人人受益。
40、全体人民一齐来,节约能源做环保。
41、购买电器请认准,节能才是硬指标
42、推动节约能源,落实优质环境。
43、节约能源保护资源,源源不绝。
44、节能解危机,地球有转机。
45、使用能源效率高的空调;
46、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
47、若要冷气耗电少,温度适当设定好
48、节能多用心,大家都开心。
49、节能减排,靠大家;低碳生活,一同享。
50、有能源就是有资源,有资源就是有本钱。
51、节约能源就从居家做起。
52、节约能源有良方,充分利用自然光。
53、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行为
54、节约的就是利润,浪费的就是财富
55、节约能源度危机,共创经济新契机。
56、珍惜现有能源,保有未来资源。
57、节能大作战,等你来挑战。
58、节约能源有诀窍,建筑节能很重要。
59、全球变暖让人慌,齐来“低碳”把心安。
60、节能多尽力,未来多美丽。
61、进料出料要记清,数帐管理要分明
62、节约能源不是口号,是一种行动力。
63、成本把控就是做好“一进一出”
64、万般能源众家省,源远流长照世人。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范文4
生产更节水、更节能的陶瓷产品。卫浴企业要把节水作为一个主攻方向,生产更具节水特性的卫浴产品,这既是产品的发展方向、市场的需求方向,更是企业研发创新的方向。如一些知名卫浴企业研发的3升、4升甚至更节水的坐便器产品等。瓷砖企业要把节能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把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措施逐一落实,让低碳产品的研发创新顺应时代的节拍,让产品具备超常的节能特性。
使用能效更高的能源、设备。对于资源、能源依赖型的陶瓷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热潮,要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如科达机电潜心数年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燃煤气化系统”,比传统燃料节省成本30%左右;国内陶瓷压机龙头企业恒力泰推出节能宽体型压砖机,是国内环保节能的呼声日益高涨背景下积极适应市场环境而研发的代表性节能新品。许多卫浴企业使用的宽断面百米长窑炉等,在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单耗等方面,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创新更节能、低碳的工艺技术。创新工艺技术不仅包括产品节能生产工艺,更包括生产过程的低碳环保和节能技术。新中源集团采用节能新技术后,每年可以节约 9 000 吨标准煤,大约占全年总能耗的30%。在生产工艺的改进方面,新中源集团研发的无机合成板材不需要烧制,直接利用废渣等材料制作,不仅可以降低能耗,也可以充分废物利用,起到节能环保的双重效果。唐山惠达陶瓷集团研发出多项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如高压注浆、热风炉、窑炉余热综合利用、锅炉冷凝水回收再利用等。不仅是具有代表性的知名陶瓷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相继开始开发新型减排节能环保产品。
推行严细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在以节支、节流、节能为主的节能减排中,陶瓷企业还需要特别关注严细管理这项正本清源的工作,中国环境标志认证、节能产品认证,以及低碳产品认证等,都需要严细管理做后盾,这也是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能耗指标的降低与达标,都与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生产低碳产品,推进节能减排,都离不开管理这项最基本、最基础的因素。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不管是节能还是减排,若要达到预期的目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出效益,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或是低碳产品,同样适用。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范文5
领跑者的一举一动,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吸引到各路眼球,这其中,媒体总能成为信息敏锐的捕捉者和快捷的传播者。
6月17日,一年一度的北京科博会如期召开。海淀区“十二五”时期的绿色发展目标及规划思路正式亮相,并迅速占据了北京各个媒体的重要位置。
“‘十二五’时期,海淀区根据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愿景,将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创建成为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基地,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中做出表率,示范全国。”谈及海淀区今后五年的低碳发展战略时,海淀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澎信心满满。
今后五年,海淀将“引领全球、示范全国”,依据何来?打开海淀区“十一五”期间的绿色发展成绩单或许可以找出答案。
2010年,海淀区万元GDP能耗为0.293吨标准煤,在于2008年提前两年完成北京市下达的20.82%的节能任务指标的基础之上,五年累计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30%以上。能源产出效率由2005年2.36万元每吨标准煤上升为2010年的3.41万元每吨标准煤,提高了44.7%,能源产出效率已经明显高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海淀区“十一五”期间GDP的年均增速为15.81%,能耗总量年均增速为6.5%,万元GDP能耗仅为北京市的一半左右,实现了以较小的能耗增速支撑较大GDP增长的发展目标,能源节约在市内、国内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并在2010年荣获了“节能中国贡献奖”。
节能指标提前完成的同时,海淀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服务功能及碳汇能力全面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得到积极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十一五”末期,海淀全区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末削减30%,提前三年完成了北京市下达的任务要求。
作为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区,中关村软件园、环保园、用友软件园等循环型生态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园区企业积极践行清洁生产,高效使用能源资源,不断抢占低碳经济技术发展高地。海淀区从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新能源利用等多方面打造节约型小区,并向全区积极逐步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绿色校园建设,成为了地方联手央企(部属单位)共同致力绿色发展的典范,在北京市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绿色风景。以海淀为特色的“低碳园区、绿色校园、节约型小区”开始立足北京、示范全国。
如此亮丽的节能减排成绩,给了绿色海淀憧憬美好未来的巨大勇气和自信。
海淀模式
事实上,海淀敢于在绿色发展方面放出示范全国的豪言,不仅仅在于其拥有近乎完美的发展数据,更是对自身发展模式充分自信的一种体现。
既然被称之为模式,就离不开支撑模式形成的各个支点,而作为一个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绿色发展模式,海淀区的成绩取得则主要得益于七大体系建设,即战略支撑体系、评价考核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绿色环境体系、示范工程体系。
七大体系互为支撑,又相互促进。作为七大体系的基础,在战略支撑体系方面,近年来海淀区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难点问题会商制度、联合检查工作机制等,先后出台了《海淀区“十一五”时期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等十余项相关政策,制定实施《海淀区促进节能减排支持办法》,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扶持力度。
检验政策的成功与否,离不开科学的评价考核。王澎告诉记者,海淀区通过建立统一全面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快捷灵活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能耗监测体系,印发《海淀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采取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办法,在全市率先建成了“能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用能单位电力消耗实时在线监测,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发展。
科技创新和示范工程体系,是海淀区科研与应用相结台的重要平台,也是海淀区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政府作为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之间的重要介体,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实现科研成果由点及面的深入推进,引导扶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发展壮大。
而打造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大体系,则被王澎称之为是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海淀模式”的重要保障。
“实现绿色发展,仅靠政府的推动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参与,要让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王澎认为,七大体系支撑起海淀模式的根源就在于,在绿色发展中体现了政府带动、科技驱动、全民行动,让政府行动变成了全民的一种自发行为。
绿色创造财富
对于海淀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有人戏称为“财大气粗”的必然结果。的确,自2007年在全市率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建设以来,海淀区通过创新支持方式,按照节能量和碳减排量对全区取得突出节能效果的单位给予奖励,几年下来,对区内200余个项目支持资金超过3亿元。
“其实,这笔资金创造的价值远不止对海淀区节能减排的支持。”在王澎看来,这笔资金在海淀放大的经济价值早已远远超越了节能减排工作本身。
北京昊业怡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景珑对海淀区节能减排资金的放大价值深有体会。作为一家在海淀区土生土长的创新型企业,虽然从规模上看还属于中小企业,但其有机资源再生中心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已经在业内遥遥领先,他告诉记者,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海淀逐步做大,一方面有赖于海淀区浓厚的科技氛围,集聚着大量的科研人才,成就了公司对于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则是政府从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技术应用、示范推广等各个环节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政府对应用公司技术的用能单位给予一定奖励,其实是让吴业怡生和用能企业在其中同时受益,因为用能企业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大部分都源自在海淀发展的节能环保企业,这些企业服务于海淀的节能减排,形成的是政府、用能单位、节能企业和老百姓的多赢格局,“总之一句话,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于景珑说。
在海淀区,诸如昊业怡生这样的节能环保技术领先企业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家,2010年节能环保企业实现总收入782.9亿元,是2005年的2.04倍;上缴税费26.67亿元,是2005年的3.37倍。无论发展态势。还是发展数据,海淀的节能环保产业都在用事
实引领着全国发展。
王澎谈到,对于拥有众多节能环保企业和技术的海淀区而言,政府奖励节能减排的资金,实际上也是对区域节能环保企业的扶持,因为海淀区集聚着全国领先的大批节能环保技术和服务企业,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用能企业就会大量地应用节能环保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服务,这正好给了这些企业就近拓展市场和技术应用的机会,而奖励节能减排的资金越多,则说明用能单位对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越大,如此一来的结果是,在实现区域节能降耗的同时,相关的节能环保企业亦随之壮大。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节能环保技术在海淀区的推广应用,辅之以政府支持节能环保应用项目的奖励,目前,海淀区的诸多节能环保企业及其技术,诸如有机垃圾资源再生系统、远程联网监控系统、建筑节能管理中心等,均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海淀区持续占领国内节能环保技术的前沿高地奠定了基础。
而随着海淀创新人才的不断聚集,技术创新优势更加明显,海淀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也进一步突显。据王澎介绍,目前,海淀区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热能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零排放等领域均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部分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节能减排资金奖励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海淀节能环保企业的创富能力,成就了集聚产业规模、形成创新人才高地、树立核心企业、拥有领先技术的“一石多鸟”复合性目标。
谋划绿色崛起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提前实现,绿色产业引领全国发展,让海淀区开始冀望于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担负起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任。围绕资源利用的前端、中端、末端三个环节,海淀确定其今后五年的具体思路为“二四八”战略:落实“两”调整,推进“四”节约,打造“八”循环,实现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减排指标,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两”调整是按照城市功能绿色布局的要求,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普及优质能源和再生水利用,优化调整资源能源供应结构。
“四”节约是开展产业、生活、建筑、交通四大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动能源、水资源、物质材料的节约与综合利用。
“八”循环是开展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电子废弃物、园林废弃物、建筑垃圾、污泥、污水、二氧化碳减量循环利用,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尽管是北京乃至全国节能减排的领先者,实现上述目标,海淀其实也不轻松。
首当其冲的挑战便是来自于国家增设新的节能减排指标以及海淀能耗特点转变带来的考验。王澎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增订,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氨氮及氮氧化合物总量控制,资源产出效率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列人指标体系,并启动开征环境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碳排放交易等新工作。同时,海淀区的能耗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生活领域,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已大幅削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潜力有限。而且,近年来,海淀区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总量仍持续增长,第二产业能耗总量及占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从国家指标调整和区内自身能耗特点两方面都对海淀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者,海淀人口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也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据了解,2005年以来,海淀区常住人口以每年12万左右的数量高速增长,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320万左右,而海淀区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为262.1-290.6万人。王澎表示,随着常住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能耗、水耗、碳排放总量及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刚性需求必然显著增加,将对海淀区日益严峻的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滞后的污水,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以及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尤其随着北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增大、开发强度加大、经济活动扩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此外,当前人均生活能耗呈上升趋势,正逐渐形成海淀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新领域,目前海淀对此也尚无节能减排的经验可循。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范文6
关键词:政府补助;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050—04
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以来,以降低碳排放为焦点的改革措施不断涌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负外部性之一,而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目的的节能减排活动具有公益性,因此对政府高度依赖。政府设置强制性减排目标,推动了碳排放交易的开展。在制定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的同时,政府运用预算内资金、补助等形式对环境治理进行补助。但政府环保补助是否能够帮助实现环境质量的改进,理论和现实往往不一致,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政府环保补助与环境质量改进的相关性,并结合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治理投资渠道的数据进行考量。
一、政府补助与环境质量改进相关性的综述
低碳经济背景下,基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国情,我国政府如何有效发挥社会职能,推动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曹爱红等结合低碳发展中的政企关系,建立了政府部门激励与不激励、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措施)与不实施、政府部门惩罚与不惩罚的两方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结果表明,政府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促进企业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投入,对排污超标企业进行处罚有助于推动企业提高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应借助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及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节能减排的能力与效率,进而提高政府信用与社会福利水平。政府补助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由于政府财政资源有限性与政府职能多样性的矛盾,加大政府补助的效能,以期满足尽可能多的利益诉求是决策层与学者关注的焦点。田立和张倩以“干中学”理论和庇古理论为基础,从减排投入的外部性着手,以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为目标,论证政府补贴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必要性。董竹和张云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他们从国家层面展开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环境治理投资的整体效应,但忽视了不同省市与不同投资渠道的异质性。本文将充分考量数据权威性以及投资渠道与省市的异质性,重点检验政府补助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性。
二、政府环保补助与环境质量改进关系的实证检验
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3—2010年31个省(市、区)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增加值、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相关数据作为样本,研究政府环保补助与环境质量改进的相关性。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即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工业废气数量,用其相反数代表环境质量。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SUBSIDY)、银行贷款(LOAN)和企业自筹资金(FIRMSELF)。鉴于统计口径的差异,针对2006年之前的数据样本,用国家预算内资金与环保专项资金之和代表政府环保补助,用国内贷款表示银行贷款,将其他资金中扣除国内贷款的部分作为企业自筹;针对2006年之后的数据样本,用排污费补助和政府其他补助之和代表政府环保补助,在企业自筹中扣除银行贷款代表来源于企业利润留存或其他企业自主的污染治理投资。
本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区)政府环保补助对环境质量改进的平均效应及个体影响进行分析,鉴于环境治理投资效益显现的滞后性,选取政府环保补助的一阶滞后项作为自变量,为避免自回归并在一定程度上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模型中添加了因变量的滞后项AR(1),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政府环保补助与环境质量改进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政府补助在有效推动环境质量改进上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政府投入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政府评估机构与排污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制约了政府环保补助效能的发挥。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促进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政府会相应出台一定的节能减排激励措施。而部分企业却通过虚构排污事项,人为夸大节能减排成本,导致政府在选择补助对象时,出现“劣币逐良币”现象,即减排需求最迫切的企业反而未能及时获取政府补助。在补助发放之后,由于资金使用的信息披露机制及监管机制的缺位,获取政府补助的企业可能将补助金额用于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导致政府补助未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第二,有的寻租行为降低了政府补助的功效。由于政府资金的稀缺性,政府在选择补助对象过程中存在寻租倾向,权力租金加重了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致使政府补助未能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初衷。
第三,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虽然已经实施的政府补助未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但若政府不施行补助政策,环境质量的恶化可能更加迅速。此外,AR(1)估计系数显著,反映了环境质量自我实现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环境治理投资效益的滞后性特征。
表2描述了我国31个省(市、区)政府环保补助功效的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两类:第一,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市、区)政府环保补助对环境质量的改进效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归因于上述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力较雄厚,地方政府重视节能减排,对节能减排的补助力度较大。并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注重环保因素。第二,贵州、宁夏、青海、广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市、区)政府环保补助对环境质量的改进效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取决于上述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这些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扩大工业规模并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的生产与生活需要是这些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这些地区政府环保补助的改进效应较弱。
三、政府环保补助与其他环保投资绩效的比较
为进一步考察政府环保补助对环境质量改进的影响,本文将政府环保补助与其他投资的绩效进行比较。目前,我国环境治理投资主要有三个来源,即政府补助、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对政府补助改进效应的检验表明,政府环保补助对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的功效不大。而银行贷款及企业自筹资金能否推动环境质量改进?政府补助与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资金治理效率差异的根源在哪?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结果表明,银行贷款与环境质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贡献度的绝对值与政府补助接近;企业自筹资金与环境质量呈现相对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AR(1)与环境质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印证了环境质量一定程度的自我实现特征。可以从操作流程、资金成本以及监督惩罚机制三个层面理解政府补助环境治理效率为何低于银行贷款与企业自筹资金。第一,在操作流程层面,与企业自筹资金相比,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在选择补助对象的过程中,均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寻租行为,政府部门更容易出现寻租行为。第二,在资金成本层面,企业自筹资金的机会成本和银行贷款的利息提高了补助对象更新技术与设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政府补助的零成本容易引发补助对象的惰性及依赖性,不利于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第三,在监督惩罚机制层面,会计准则及企业的盈利性冲动形成了自筹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银行相对完善的信贷准则以及客户信息数据库,基本能够实现对补助对象道德风险的监督,通过信贷配给等具体措施对未能按照协议节能减排的补助企业进行处罚。比较而言,政府补助行为具有明显的“一次性”特征,对补助资金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瞀与惩罚。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政府环保补助与环境质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实证检验表明,政府补助在有效推动环境质量的改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不同省份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活动重视程度的不同,其政府补助的环境治理效率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省政府补助对环境质量的改进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效率,而贵州、宁夏、青海、广西、陕西、内蒙古等省政府补助对环境质量的改进效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