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三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三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1
【关键词】高三学生 考试焦虑心理高考
高考对高中生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改变考生的人生,牵动着众多家庭,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带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带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家长、老师的殷切期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考试焦虑是指在学生意识里对考试潜在的一种威胁产生焦虑心理,是内心情感的一种体验。当这种焦虑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更集中精神,从而提高考试效率。但如果过度焦虑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妨碍他们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笔者多年高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本体因素分析与对策
从学生本体方面来看,焦虑心理主要是一种主观的、内存的表现因素。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心理负担明显加大,影响了学习效率。
例如,笔者11届班里杨通,平时升学目标明确,但几次模拟考试成绩一般,学业成绩不理想引起了心理失衡。为达到升学目标,他给自己制定了月计划,要求自己一个月内在班中进步10名,于是他在学习上加倍努力,但几次考试结果都停步不前,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失败感,自信心遭受巨大的打击,对未来感到迷惘,每到考试便出现焦急不安、烦躁等情绪,严重时还会出现精神崩溃。
又如,12届我班的李顺,学业成绩一般,但自己给自己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每天埋头在题海里,任务繁重与日益减少的复习时间让他感觉内心极度不安。他常常会自言自语地说:“如何合理安排复习内容与时间?”,“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加上以前学习成绩不如他的同桌小明这两次小考成绩都超过他,让他更加烦躁,焦虑情绪不断增加,最近想逃避考试。
针对上述两个案例,笔者认为目标过大、学习效率不高、复习时间紧迫、外部竞争是造成学生本考试焦虑心理的主要因素。应当让学生从生理、环境、心理、复习安排、情绪宣泄等多个方面进行调适。因此,笔者对小张、小李进行对策辅导,引导他们多加强体育运动,注意休息与娱乐,尽量减少夜来挑灯复习,经常用不同的复习形式,避免机械式的复习带来厌恶心理;努力克服周围环境的干扰,在同学当中形成良性竞争,理性对待同桌的进步;让他们俩客观地评价自己当前的能力与成绩,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定好可实现的目标。对于每次考试提出合理的期望值,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考出自己水平就要满足,心平气和地对待考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让复习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还鼓励他们多向老师倾诉,通过倾诉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调整自己的情绪,降低对学习的影响。一个月之后,他们基本能克服考试焦虑心理,心态变得从容,成绩比较稳定,排名上略有提升。
二、家庭因素分析与对策
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的产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家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长往往非常注重学生的分数,从而导致学生唯成绩是论,没能正确对待考试的检验作用,一旦成绩出现退步就会遭受批评甚至责骂,导致考试紧张心理;二是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得孩子产生恐惧与挫拆感,一旦失败就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害怕成绩的结果,从而有逃避考试的心理;三是学生反感家长唠叨,当学生的能力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在考试中产生厌烦、忧虑与失望心理,甚至不想见到父母。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孩子可以找到温暖与归属。因此,家长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愉悦的家庭生活环境,不宜一味给孩子施加压力,多关心孩子的成长,理解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点努力:第一,充分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注意营养补充;第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考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树立良好的考试动机,避免焦虑的产生;第三,注重对孩子毅力与自信心的培养,让他们遇到困难要勇于克服;第四,经常性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孩子调节情绪,使良好的情绪在考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五,要多与老师沟通,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三、学校与社会因素分析及对策
高三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2
宗春山的头衔很多,往往使讲座的主持人不知从哪一个开始介绍。他被评为2008年北京十大志愿者之一,他的官方称谓是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据宗春山的“粉丝”说,北京海淀区的校领导们已经把他奉为“大师”,就认“宗春山”这个品牌,换谁都不行,所以“宗老师老是忙得分身乏术”。宗春山确实有自己的“粉丝团”,只要有空,每次他的讲座都来旁听,还帮着照相、播放PPT。其实,这些人都是他辅导过的学生家长,随时都准备跟着他提升自己。法律、心理学、教育学,这三个热门专业紧密联系的部分就是宗春山的职业,他的同行很多,但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能把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吸引到身边围着他团团转,宗春山就有这样的能力和魅力。
在自己的“帕萨特”里接受采访,虽然是一边开车找路一边回答问题,但并不防碍宗春山的思路。“哪儿呀,好多孩子一见面就烦我这个人,根本不想建立进一步的联系。特别是那些处在叛逆期的男孩子,所以咨询中断,不再来了。”一直笑呵呵的宗春山眼睛里闪过一丝沉重,“对我们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来说,咨询中断就是心理咨询的失败。”他不讳言自己的失败,“我做过咨询的这样的孩子太多了。”
车停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所中学门口,宗春山谢绝了校领导请到会客室的寒暄,嘱咐已经提早到来的一位“粉丝志愿者”启动电脑内本次讲课的设置,然后小声嘟囔:“到了就不怕了,这就踏实了。”显然,他很有时间观念,绝不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耽误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参加的讲座。
“在公益方面我主要有三块内容:帮助学校建设完成某类课程体系,这是没有契约协议的,但通常学校会给一定报酬,很少;第二部分是给国际组织做一些项目评估,他们会出基本的路费;然后就是为弱势人群做法律、心理咨询,这部分完全不收任何费用。”宗春山像报账一样,一笔一笔,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样的采访很爽,因为他说大实话。“我喜欢我的专业,热爱我的事业,然后就是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去帮助别人。如果说这是公益,那么我做公益,主要是自娱自乐。我不信谁做公益跟服劳役似的,那怎么做呀!”
灾区的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
汶川大地震后,宗春山和他的团队发挥心理辅导的优势,已经在灾区几进几出,对灾区孩子的现状非常了解。“我觉得孩子们从幼稚向成熟迈了很大的一步,他们更看重友情,也更现实了。其实,大部分孩子因为他们的年龄和阅历,对灾难还没有真实的反应,这是从心理上讲。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得到一个新玩具,或者在空场上的一次游戏,他们就能快乐地笑起来。成人世界当然做不到。”宗春山的脸上带着微笑,在灾难过去一年以后,听他讲述灾区孩子的笑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但是对于那些失去亲人和朋友的孩子,灾难的创伤不是短时就能显现的,一年后才是真正的心理危机爆发期。”宗春山目前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正在做一项灾后儿童心理与暴力现象的研究课题。这属于灾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但是真的实施下去困难重重,“国外有这项课题,但是咱们国家不认这个,找到当地妇联和学校都不愿意配合。可这项研究对预防灾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出现,对灾区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说到此,宗春山皱着眉头,好像在为下一步如何有效开展工作而着急。
像阿甘一样的孩子谁来保护
“平日咨询给我印象深刻的孩子太多了。”宗春山想了想,决定选这个孩子来讲。
“这是一个像阿甘一样的孩子,比较傻,比较执著。他父母带他来到北京,因为在山西老家的学校呆不下去了,他们以为北京的教育条件会更好。但是北京所有公立学校都不收这个孩子,好不容易才进了一所民办学校,因为孩子打架学校又要开除他。他可不是煤老板的富二代,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眼看又要没学上了,他妈妈急得不得了,给我打电话。我说,义务教育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哪个学校也无权开除,民办学校也一样。结果开除的事也不提了。孩子上午还告诉我考试得了80多分。很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他没有朋友,这些话没人分享,只能和我说。”宗春山说到这里,声色黯然。“对于这些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孩子,学校动不动就开除,也不想想,肯定是先有人欺负他,他才会打人。”
每天与学校、孩子打交道,宗春山发现太多教育制度的弊端,“60后”的他好像回到了愤青时代。
“像阿甘一样的孩子谁来保护?教育体制不是把他们吸收到保护圈,反而是处处刁难。”
“我们的心理教育连正常孩子都不能顾及到。”
“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学都设立心理辅导室,有专门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辅导,真正的形同虚设!为什么?因为心理教育要服务于教学大纲,而不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服务于教学大纲就是以分数看待一切,结果就是把本来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孩子逼进了一条死胡同。”
“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但幸福感,比我们小时候差多了。”
幸福没有统一标准
手握一大把学校资源,是京城最牛的名校校长的座上客,在靠关系办事的社会,自然有很多比三迁的孟母还操心受累的家长转弯抹角打听到宗春山的电话,请他帮忙解决孩子上重点学校的难题。宗春山对此一概推辞,推辞后再没有人来麻烦他,因为他的理由又简单又直接:“你们看看我自己的孩子在哪个学校呢?!”
宗春山的儿子10岁,在朝阳区一所普通小学就读,那所学校不仅名不见经传,而且听上去简直就像在城乡接合处,惟一的好处就是离家近。“有时间可以多睡会儿,多玩儿会儿。我对孩子没什么要求,我不会把我的幸福寄托于孩子的功成名就,他再怎么干,能比他爸更强吗?”宗春山说起来很自信,“如果他将来就觉得捡垃圾幸福,我也不能勉强。幸福没有统一标准,在每个人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学心理学的,要是连这都想不通,那也太没有职业素养了。”
心理辅导的成功率只有10%
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恰巧这件事又能成为谋生的手段,这样的人生最快乐、最幸福。宗春山大学毕业后在企业的团委工作,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继续学习了心理学专业,慢慢转到现在这行,他是忙并幸福着的人。当他把种种实践转化成自己拥有的知识,人生的厚度就不一样了。
“做我们这行,心理辅导的成功率只有10%。即使是这10%,也不能归功于自己,因为要依赖于对方的心理成长,而且有可能是发生在多年以后。我的作用只是在某个点撬动他一下。”
“社会现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投入其中去做,这是社会责任感决定的;而做得越深入,发现问题越多,自己的责任越大。”
高三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3
时代呼唤心理健康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心理教育刚刚起步。作为一所基层学校,只要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定的实际措施――如聘用专职的心理教师,开展一定的心理教育活动,就能在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这几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校园安全事件,推动学校心理教育逐步普及和深入,促使心理教育的评价标准也从“有和无”转化为“好和优”。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学校心理教育仍然停留在“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的模式,便很难解决现在社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体。人的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心理素质是连接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教育不能脱离开其他各门学科的教育而单独存在,完整的系统的心理教育也只有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中。学校不妨建立班主任与心理咨询教师沟通机制,定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一些目光忧郁、行为孤僻的孩子,灵活机动地选择谈话地点,让孩子认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要切实为孩子保密,多听听孩子的倾诉,帮助其站起来。实际上,班主任也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让孩子充满阳光。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都在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我国有3.67 亿未成年人,其中2亿多是中小学生。据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7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就有3000 多万各种程度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者,而且人数在不断增加。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主持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查表明:小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 左右,高中生约占20%。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下面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015年3月29日晚10点,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新建路一加油站内突然闯进一个受伤的少年,“他上半身全是血,大喊救命,说有人要杀他。”加油站工作人员看着眼前这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心想应是和“社会青年”打架了。但小伙子却说:“有同学要杀我,赶紧救救我。”受伤学生小曹是广安市中学高三学生。行凶者是他的同班同学小甘。小甘想自杀,但却因为害怕孤单刺伤好朋友想“一起上路”。其实,只要家长、教师多注意,就能提前发现孩子的心理“症结”;避免这样极端的事例。
除了上面的“厌世杀人”外,还有考试焦虑症。山东德州一中学生杨丽华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长期的压力导致她严重失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也忘了,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这一生完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临近考试,大多数学生都患考试焦虑症,程度因人而异。显然,杨丽华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如担心考试时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这时,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缓解紧张情绪。
河北省特级教师马孟祥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给学生讲故事,启示学生:世界上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法则,那就是你愈是不看重它,得来愈是比较容易。那么,要让学生知道的是,真要取得好的成绩,就不能一直心系结果,而应当视之为平常事,并且享受走向这个结果的过程。
此外,社交恐怖症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问题。“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刘鹏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教师说,每当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教师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及时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锻炼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这一阶段发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湖南省长沙市已经连续10年没有发生影响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和涉师涉生重大恶性案件。原因是:该市中小学全部配备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有学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心理教育成了陪伴学生健康成长的“好伙伴”。
2015年底,长沙市实验中学举行一场名叫“认识自己”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许多学生高兴地发现,原来别人眼中的自己是那么地不一样。学生刘帅说:“我觉得自己大大咧咧,但很多同学说我有内涵、有深度、有梦想,听到这些,我感觉很意外、很开心。”他的同桌姜语涵也重新认识自己:“我觉得自己不温柔,但很多同学说我很温柔。”该校心理教师毛巍嶷说:“现在一些学生不认可自己。这个团体辅导活动就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内心的正能量。”
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小学的教学楼大厅里,专门设置了学生心理信箱,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放到信箱,心理教师看到之后,把回信放到大厅,学生自己去取。这样匿名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因为有些学生面对教师会害羞,不好意思说出内心的想法。有了信箱之后,学生就可以写信将心里话告诉教师。
除了心理信箱,学校还设有心理咨询室。滨城区秦皇台中心学校的赵教师说:“学校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几位教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心理教师在学校上课,也兼顾着心理辅导,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就可以找到教师倾诉。”滨城区第二小学的李燕教师也说:“为了避免‘咨询’两个字,我们开设了阳光心理室,很多班会、少先队课都用来做心理辅导了。虽然没有固定次数,但是基本上是两周一次心理课。”
来自一线的观点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惠君: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人们遇到的矛盾会愈来愈多,这就导致许多人心理上容易失衡。如果从小没有学会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那么,又怎么能指望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10年前刚做心理教师的时候,学生们总是躲闪,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混为一谈。而随着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学生们真正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该在什么时候主动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心理健康教研员符明:全省中小学生130余万。按照相关比例,应该配备持证专职心理教师2000名左右,可目前全省持证上岗的心理健康教师不足200人,有些市县甚至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没有。海口和各市县学校情况比较好,其他学校确实还很不足。其中原因说明,有的学校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是因为学校编制问题,也有的是由于心理课程没有明确的任务和指标,学校无法将心理健康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
高三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4
一、案例背景
临近放暑假的某日,一位妈妈神色慌张地进入心理辅导中心,急不可耐地说:“教师,女儿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想要报警,可以吗?”我为她倒了杯水,请她坐下来慢慢说。在她的述说中,我了解到――
女儿萌萌,17岁,高二物理班的女生,暑假后要升高三了。中等身材,皮肤雪白,长相清秀可爱,性格较腼腆。萌萌小时候是个可爱的乖乖女,到了青春期后,开始有些叛逆,情绪起伏,情感方面也有不少分心,导致中考在外省市考得不理想。父母亲为了女儿能享受到上海高考近三年考生数跌入谷底的“高考福利”,放弃了在外省市舒适的工作、房子、人脉关系等,在母亲45岁、父亲50出头的年龄以“人才引进”的方式,2013年获批到上海工作,重新打拼人生。
萌萌是高一寒假后来到上海的,之前在合肥的一所市重点中学就读,因为考试科目不同,转学上海后,学习上她一下子感觉轻松许多,每天晚上八点多就可以完成作业。但由于两地教材内容的不衔接,她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
在学习上,她觉得上海的教师过于迁就学生,只要学生一叫今天作业很多,教师原本要布置的家庭作业,就不布置了。教师上课节奏慢,慢到她可以睡一觉,所以对父母抱怨:在上海的学校里读书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青春。
在生活上,她觉得上海太大,人口太多,交通拥挤,无论去哪里,路上至少花费一两个小时,觉得上海的生活远不如原先的城市便捷。
在人际交往上,她与其他学生不多言语,仅与同桌(也是转学过来的女生)比较投缘。在整个班级中显得有点落寞、孤独,内心非常排斥上海,觉得现在这一切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处处觉得上海不如合肥好。
正因为此,高二上学期班级中有一位男生与她挺谈得来,看问题角度与她接近,慢慢地萌萌觉得总算在上海的新环境中有知音了,班级中基本上只跟这个男生一起说话,聊天,同进同出。母亲问起,她总说“你们不要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交往”。母亲也算开明,觉得通过与这个男生的交往能够让孩子逐渐接纳新学校、新生活,她也不反对,只要女儿开心,只要考试成绩还可以。所以有几次双休日男孩约萌萌去打羽毛球,母亲也没有阻止,觉得一起锻炼锻炼身体也挺好,甚至他们俩打球结束,母亲还开车去接他们,并把男生送回家。期间还邀请男生到家里为女儿庆祝生日。于是一段时间内,萌萌因为心情好了,不再是脸色苍白、弱不禁风的样子,考试成绩也稳步提高。后来其实两人在恋爱了,母亲因为工作忙碌并不知情。
但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母亲和萌萌一下子被打懵了,根本无法接受!导火线是萌萌觉得马上就要高三了,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恋爱交往上,与男生提出了分手要求。
单纯的女儿因为与男生无话不说,把之前在合肥与男生交往的情况也如实告诉了这个男孩。男孩接受不了分手要求,居然盗取了萌萌的QQ号,把萌萌与合肥男生的聊天记录全部截取下来,打印出来,又把萌萌与他交往的聊天记录也全部复制一份,更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平时萌萌与他打电话,他都录音了,其中有不少很亲昵的语音。现在男孩以此为要挟,威胁萌萌要么继续与他交往下去,要么把这些聊天记录(文本、录音)公布在班级QQ群里,或者互联网上,让全班学生都知道萌萌是个怎样的女孩。
母亲根本没想到男生会这么有心机,手段卑劣,气愤得不得了。萌萌更是吓得期末考试后几天不敢来学校上课。马上要升入高三,临放假前要进行高三的各项学习内容布置,萌萌却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这次的异往打击对她来说是她无法应对的。因为已不可能再分班了,高三是加一科目高考,学校只开设了一个物理班,高二选修课已经加学了一整年的物理。
讲完这些之后,母亲急不可耐地问我:“我想要通过报警来阻止男生将女儿的隐私暴露,可以吗?或者找这个男生谈一下,看看男生有哪些条件,我们是否可以满足?”
事情的前因后果听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错综复杂。转学事件给萌萌,包括给她的家庭带来一系列的变化:(1)对新环境适应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存在比较严重的排斥心理;(2)在父母高期望值下引发了较严重的学业压力、焦虑,使其生活压抑,对整个家庭为了她而搬迁来上海的得失(是否有必要,是否值得等)存在质疑;(3)存在不合理认知,片面认为上海处处不如合肥,怀念以前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萌萌采取“鸵鸟政策”的心理防御机制,自以为是,自我封闭。一方面,她觉得上海的女学生比较幼稚可笑,与她们之间缺乏共同话题;另一方面,又将全部的情感寄托放在这个男生身上,陷入情感危机。母亲来求助的主要目的想解决网络欺凌问题。
二、认识网络欺凌及其危害性
(一)网络欺凌的含义
所谓网络欺凌,是指个人或群体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电子媒介,以电子邮件、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所进行的谩骂、嘲讽、侮辱、威胁、骚扰等人身攻击,从而造成受害者精神和心理创伤。
本案例中,男生准备对萌萌实施的网络欺凌方式主要是:向受害者发送带有嘲笑性的或是威胁性的短信;发送恶意邮件;利用QQ空间等传播媒介擅自他人敏感的或是私密的信息,包括他人的个人资料、照片或音频、视频等;将他人的信息资料上传到网上,多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隐私等资料。
(二)网络欺凌的危害性
网络欺凌不像传统欺凌那样公然明显,它是一种冷暴力(cold violence),一种精神虐待,伤害的是青少年的心灵,而心灵的伤害是非常不容易消除的。受害者中普遍存在的“沉默文化”更使得问题变得严峻。网络的无国界性导致欺凌行为影响范围更广,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导致网络欺凌现象更为严重,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监控网络欺凌行为变得困难,被欺者对欺凌事实的隐瞒导致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干预更为困难。
轻微的网络欺凌会造成青少年压力重、紧张、自尊心受挫、失败感,严重的欺凌行为则会导致学生退学、接受心理治疗,甚至自杀。
网络欺凌受害者会产生心理社会适应不良,发生在同班的网络欺凌导致学生拒学、不再信任同学。发生在校外的话,也会影响其在校表现,比如学业成绩下滑,害怕和避免参加社交活动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变换学校,搬离原来的社区以及原有关系网的破裂。
三、心理教师支招
鉴于母亲来访时,男生尚未在QQ群里,我给母亲的建议是:暂时先不要报警,也不一定非要找男生聊,可以冷处理。因为放假在即,或许是男孩一时头脑发热,情绪激怒而利用言语发泄一下。一旦女孩及家长采取过激举动,反而可能让男生觉得既然你这么害怕,担心网络后的破坏性影响,我非要实施不可,从而导致事态朝着不可接受的方向发生。
对于萌萌的心理辅导,我采取了认知疗法:我请萌萌用“幸好”从以下几个角度去造句――
“时间上,这件事情幸好发生在高二结束,还有一个暑假及高三一年可以调整自我。幸好发生在17岁而不是27岁正当恋爱之时,对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不必无限放大。”
“空间上,幸好放暑假,两人各自在家里,不像平时上学在班级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难堪。当面威胁无法发生,即使短信骚扰,可以不予理睬;或者干脆换一个手机号码,彻底清静。”
造句后,萌萌长吁了一口气,感觉好像卸下了一块大石头。暑假中,萌萌被母亲带回合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又参加了高三学科的补习,还安排了一次去西宁青海湖的旅行,慢慢修复了由这件事情造成的烦恼心绪。
对于母亲的辅导,侧重在促使其无条件地接纳女儿,给予宽容和更多的关爱,化危为机,将这一事件作为母女沟通的突破点,无论发生什么,女儿都可以告诉母亲并且与母亲一起商讨解决办法。同时,引导母亲和女儿注意防范网络欺凌,进一步增强上网、手机聊天等新媒体使用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关于网络欺凌的思考和应对
果然如我所料,后来男生并没有把这些资料到QQ空间及互联网。尽管这是一起网络欺凌未遂案例,但对女生萌萌的心理还是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之后的一年高三生活,她一直郁郁寡欢,没有任何好朋友,不信任所有的同学,更加排斥上海及上海学生。拍高三毕业照的前一晚,她哭了一个通宵,跟母亲说:“我想拍照的人,拍不到(指合肥学生),我不想拍照的人偏偏要我跟他们一起拍。”导致第二天眼睛肿得像葡萄一样,因此没有去参加高三毕业照的拍摄。当其他学生都在留恋母校,感恩师生情谊,将三年高中生活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之时,她独自在家流泪。填报高考志愿时,所有上海的大学,她一概不填。原本她想报考的合肥大学,今年又恰恰不在上海招生,于是她把郁闷、气愤一股脑儿撒在父母身上。填报志愿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萌萌天天痛哭流涕,情绪低落,二模、三模成绩一降再降,对自己毫无信心。最后高考成绩揭晓,370多分,二本,母亲说或许只能到江西农业大学去读书了。高考结束,萌萌就回了合肥,学校举行的高三毕业典礼,她也没有参加。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随着社交网站、移动互联等的盛行,网络欺凌在青少年中的危害越来越大。网络欺凌已经开始演变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欺凌的形成原因很多,有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也和个体自身的人格、当时的情境有关联。青少年时期,贪玩和好奇的心理以及做事时不考虑后果,使得很多人在成为施害者的同时也成为了受害者。加之青少年此时是非观念尚不牢固,情绪又极易受外界刺激所影响,他们或许有时并无恶意,但却在无意中造成了对他人心灵的伤害。青少年的攻击性人格以及爱愚弄的性格也使得欺凌行为得以发生。
(二)网络欺凌的应对举措
1.青少年――增强自助与互助意识
当发生网络欺凌时,青少年自助意识和行为显得十分重要。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隐私保护意识,不轻易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隐私及各种个人信息。认真对待网络骚扰和欺凌,一旦遇到严重情形,立即报警。妥善保护好聊天记录、QQ留言及短信记录,以便日后可以作为被欺凌的证据。一旦发生被骚扰和欺凌,立即更换账号,不予回应,不参与跟帖等,并马上告诉父母或主动向学校举报。同伴间的支持和帮助也有助于遏制网络欺凌,受害者可主动向同伴倾诉,目击者应提供指引和协助,主动向学校举报,增强全体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责任意识。
2.学校――研究、培训和教育
首先,要摸清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情况,掌握学生们到底在网上干什么。为此,我们学校设计了“上南中学学生网络欺凌调查问卷”,申报了区级课题“高中生网络欺凌预防和干预机制的实践研究”并开展实践研究。其次,要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教育,提倡“文明上网”,开发针对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青少年应对网络欺凌指导手册》,制定反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校纪校规。对校园内发生的网络欺凌现象采取“零容忍”态度。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抵制网络欺凌相关知识的培训讲座,帮助家长和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意识。师生共同学习应对网络欺凌的解决方法,当学生遭遇网络欺凌时,及时给予当事学生安慰和支持。加强道德思想建设,打造以“尊重、宽容”为荣,以“辱骂、欺凌”为耻的校园网络道德风尚。
3.父母――关爱、接纳和防范
家长要掌控孩子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经常留意孩子的电脑、手机上网时间、聊天对象以及孩子的情绪、行为或身体方面的异常情况。与孩子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相互信赖的家庭氛围,一旦孩子遭受欺凌时,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和关心,而不是批评和谩骂。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当孩子被欺凌时,可以拦截和截屏收集证据,联系网络运营商过滤后续信息等。同时教育孩子恪守网络道德和礼仪,防止孩子成为网络欺凌的肇事者。
4.社会――树立规范和责任意识
借鉴国外的经验,可利用法律和规范来约束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从制度上杜绝网络欺凌现象的发生。比如美国在2003年由克林顿签署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英国、日本等国家均已出台特别针对网络欺凌的相关法规,美国有议员还建议将欺凌行为列为犯罪。我们首先应当对网络欺凌的各种行为、性质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当出现侵权事件时,可立即追究其法律责任。
另外,要加强网络提供商、服务商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2002年日本开始实施《提供商责任限制法》,当网络出现对他人名誉造成侵害的网页、BBS、跟帖等,受害者有权要求网络服务商公开信息者的信息、相关IP地址等时,信息主管部门有权要求网络提供商迅速删除不良信息,这样可免于承担经济责任和第三方指控等。
高三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5
以我们高二(3)班为例,全班65位同学,在高二下学期之前已先后有五位同学接受了学校处分,他们大都是因为赌博、打架、沉溺网络、武侠玄幻书籍而不能自拔,还有一部分同学入学时成绩优异却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因此,关注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度过这一关键时期,这将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艰难而又具有探讨性的课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出高中阶段的这一“沼泽地带”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各方面特征:
1、环境特征。
高一新生对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并且还沉浸于中考胜利的喜悦之中,因而也显得比较听话,不怎么违反纪律,学习上也能雄心勃勃,勤奋努力。到了高三,学习的压力和升学的压力徒然上升,有了内动力,学生开始为高考而全力以赴,各方面则显得比较平稳。高二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了高一的新鲜感和雄心勃勃,也没有高考紧张感,心理就比较清闲,是一个极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因此高二也就成了一个多事之秋。
2、思维特征。
通过一年的学习,高二学生逻辑思维的辨证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发展,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试图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显得比较活跃,但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比较单纯、幼稚,对事物的、判断还有所欠缺,面对困难常是一种茫然而又不得其解的神情。可是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灵活,辨证性思维正飞速提高,如果能有效引导将会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心理特征
高二的学生正值十七、八岁,进入智力成熟期,也是心理品质成熟的最关键时期。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自认为成熟了,个性上要求独立,不愿意老师父母管得过多、过死。有一位男生在一份心理辅导讲座的调查表中回答“与教师、父母的关系问题”中写道“爱唱反调,不愿认输,尤其是在父母面前,不愿让父母知道自己承受的压力,故意装作自己是对的,所以经常起冲突。看见老师的某些行为,就产生一种厌烦心理,看见他(她)就不高兴。有时候故意和老师作对,觉得好玩,同时也感到矛盾。”
这时期的高中生情绪波动大,常出现极强的不合作态度。往往因为一些小矛盾出现口角之争,容易滋发打架事件,或者因为难以忍受老师的批评而顶撞、记恨,或因为同学的歧视而闹情绪,离家或离校出走。相反的也有的同学变得沉默寡言,愈加沉闷,自我封闭,容易陷入幻想之中不能自拔。有一个男生在问卷调查中就写道“心中常有一股叛逆的冲动,总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感到孤独,心中压着事,不知道怎样与人交流。”有一个女生这样说:“幻想是虚无的世界,它会带给人想要的,从而使人在这其中沉迷,沦陷进去就难以自拔”。
在学习上体现出来的就是成绩不理想,就会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出现了畏难情绪,总希望老师把嚼烂了的知识喂给他们,这个时候满堂灌反而让他们感到满足,这种不学会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品质会让们们在更深层次的学习中落伍,以致被淘汰,因此,这一时期的正面引导和鼓励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4、生理特征
十七、八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迎来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一方面他们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容易滋发一种虚荣心,不仅渴望别人特别是朋友接纳自己,而且特别希望别人重视自己,迫切想了解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是一旦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做出不同寻常的举动。比如班里有一个女生,因为内心极度失落萌发了离校出走一段时间,在走之前不仅和她的朋友、同学说这件事,而且写了一封给班长,在她走之后让他在班会上宣读这一封“温情”的告别信,其实她的目的很单一,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以获得被关注的温暖。
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意识已悄悄经萌发,加上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学生早恋的现象愈来愈严重,他们会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边的异性,产生茫然的焦躁情绪。但老师父母的淳淳教导,旁敲侧击又让他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学生早恋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如果不加理会,不加干涉,他们就会胆大妄为,作出无法挽救的错误之事。
班里有一个平时腼腆的男生在自己的月考总结中写到,“最可怕的是自己的青春性心理对自己造成的愈来愈强烈的冲击,有时真想对某个女同学说我喜欢你!”有一个平时也很内向的男生在回答心理辅导时调查问卷中回答“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就直言不读地写“很少问问题,但爱问女老师问题”。问与同学的关系问题时,写道“特别爱欣赏美女”,这些答案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是永远得不到的,有时候他们的“异想天开”会让我们瞠目结舌。
5、行为牲征
高二是最容易玩得疯玩得远的时候。因为既没有了新鲜感,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有的学生会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学习兴趣浓厚,在成功中获得自信,而有的学生则出现倦怠、厌学、焦虑,在学习中屡遭挫折,产生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的心理。因此高二学生会出人意料的出现成绩迅速跃升或大幅下滑的现象。
而这一阶段的所谓“差生”不再像高一那样畏惧纪律处罚,容易出现自由散漫,违纪现象增多,既影响了学习,也给班级管理增大了难度。在我的班级中小的就出现上课睡觉,不思上进,迟到旷课,和老师顶嘴;大的出现了赌博、打架、谈恋爱,离校外出会网友,整日玩手机上QQ聊天,沉溺于网络世界打游戏,甚至是夜不归宿等现象。这些也绝不是个别现象,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也不能视为毒蛇猛兽,严加管制。
因此,针对高二学生出现的各方面的特征,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他们加以有效地引导和教育,能让他们顺利地走出高中时期这一片“沼泽”之地。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去引导和教育呢?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的:
一、从教师的教育上着手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精神的家园。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结合学习和生活实践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地抑制歪风邪气的产生。
新生入学时,我制定了一套班规,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班级口训,让他们把“读书、明理、做人、成才”作为学习的终身目标,让学生知道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周一的班会课上还组织了例如对“我爸爸是李刚”“药家鑫事件“等时事热点的讨论。平时我还注意到学生会受自私习惯心理的影响让他们陷入各种各样的困境的生活细节,也常收集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兴趣爱好。例如:穿拖鞋、讲粗口话,留长发等。让学生把班会课当作一面镜子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不忘时刻洗脑工作,看似不起眼,且显得婆婆妈妈的细节,却能在不经意中打破他们的习惯心理,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任其所为,置之不理,真的可能让他们变得吊儿郎当,油腔滑调。平时的班会课或者和学生交流中,还可通过一些温情小故事,培养他们学会用真心、爱心、善心对待身边的事物。
其次,加强励志教育,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高二的学生除了周测、月考、期中考试,还要参加五门会考,考试的压力非常大,加上课程的难度日渐加大,生活一下子变得异常的单调乏味。而家长大多只能告诫他们“听话,抓紧,一定要考上大学”这类话,无形之中给他们施加了更大压力。加上文理分科后,高二就成了学生成绩分化的分水岭,形成了极大的差别。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了成绩有明显的退步,学会常会在考试小结中写出“历史的最低分”的话。这样,这个阶段的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极容易出现心理动荡茫然或是不知所措的困境。一旦遇到困境或是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极有可能到处惹事生非,成为问题学生。
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励志格言、故事,甚至是故事影片引导他们在健康的心理条件下刻苦学习。“天才在于勤奋”在校内一定抓好学生勤奋上好课、勤奋做好作业、勤奋钻研学习,面对困难的信心,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与学生广泛接触,通过语言中流露出来的消极思想进行正确引导。我发现,一个肯定、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次心灵的交流,总能发挥他无与伦比的特殊功效。为此我曾开设了“生活告诉了我们什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从生活中了发现美、感悟美、学会美,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期待。
二、从学校教育上引起关注
我曾在高二的一次心理辅导讲座前的心理调查问卷中对本班的学生做过统计,有6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最为严重,70%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十分关心分数,有敏感倾向的学生占20%。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女生,男女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分别为70%和40%。
由于近年来国内各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小学生问题日益引起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学校可以组织政教处、教务处和心理辅导室、心理诊室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展开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组织校运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社团等校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以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从家庭教育上加以重视
首先,家长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成绩及其变化。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殷切期望,家长也因此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家长们大多忙于工作或生计,和孩子们见面时间少,往往一见面就是考大学之类的话,这种愿望是良好的,但往往会给孩子施加压力,火上浇油。每一次考试结束后,我都会利用班会做好质量分析,让学生做好考试总结。任何好或者不好的成绩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心中有数,并让他们把自己的定位和想法和父母交流,和父母达成共识。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定位,做到始终关注与鼓励,但不这等于一味地督促和唠叨。这些,在和父母们交流时都会互相地探讨,鼓励他们仔细发掘孩子的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督促家长们加强对孩子进行人际关系的辅导。
高中生自立意识虽然逐渐增强,但不够成熟,还没有学会忍让,易冲动,在交往中常会发生一些矛盾。而社会的复杂性与交流的多渠道方式,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偶尔迷失方向,比如结交不好的网友、笔友,接受过于偏激的信息、言论,对社会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在一份心理辅导讲座调查中有一位男生在问及“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他就直言不讳地回答“有一腿,特别是我的女朋友”,“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回答是“经济来源,是我的衣食父母”。面对孩子,家长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了解他人,体谅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及由此所引起的不良情绪。与孩子交流时可以把自己与人交往的经验技巧告诉孩子,教导他们要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学会倾听,要用真诚的心关心人、帮助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等。
再次,家长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高三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6
笔者按照success的字母组合顺序,对每个字母进行解读,把每个字母看成是以这个字母开头的一个单词(共用到七个单词),并结合高三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对每个单词进行解释说明,在解释单词的过程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
第一个“s”被笔者演绎为“surroundings”。要想有好的学习及考试成绩,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议每个学生都从自身做起,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那将是利己利人的举措。
其中的“u”被解释为“unity”。团结就是力量。“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团结胜利,分裂失败)。告诉学生一个团结的集体是无坚不摧的。只要全班学生团结一心,为了高考的胜利而努力拼搏,那么每位学生都将成为受益者。同时也告诫那些破坏班级团结的学生,不要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做害群之马。
第一个“c”代表“confidance”。有了自信,不一定成功,但没有自信定会失败。自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要鼓励学生通过每天的努力找到自信、积累自信并坚持自信。自信地去迎接每一个挑战,迎战高考。
第二个“c”表示“cooperation”。笔者认为,高考的成功,不是每个学生个人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生之间要合作,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学生与教师要合作,互相适应,互相提高;学生与家长也要合作,要步调一致,消除分歧;教师与家长更要合作,要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少数高三学生家长反映,越是临近高考,孩子的脾气越是大,不愿意和他们沟通,这是平时沟通与合作不充分的明显体现。所以,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Success中的“e”被理解为“efforts”。学习要靠勤奋、努力、刻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相信每一个学生对这两句话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要鼓励学生每天都努力学习,不偏科,不放松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在高考复习阶段,面对每节课、每次测验,都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并不是每一分努力都会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的回报,但是,“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如果不努力,最终将一无所获。
对于最后的两个“s”,可以有很多个词去解释。但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skills”和“so■ciety”。在高考复习阶段,对于每一门课程,学生都应该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做好每一套试题,这就需要熟练完备的解题技巧。就英语学科而言,不同的题型,答题技巧都不尽相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并讲解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并要求学生用技巧答题,而且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程度,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只有“巧做题”,才能在高考中面对任何试题都游刃有余。做一套完整的试卷,就更需要技巧了,要“巧安排、巧答卷、巧得分”。
而对于“society”,笔者是这样解读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都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只有在社会中,一个人才是有意义的。要在高考前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我要怎样进入社会?”要做一名高中毕业生、三四年后的大学生还是更久之后的硕士生?“我要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工人?知识分子?企业高管?政府要员?还是……“我要实现怎样的自我价值或是社会价值?” 实现梦想?成家立业?献身工作?或是报效祖国?继而告诫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
分别解读完七个单词后,鼓励学生牢记这七个单词,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一直坚持到最后,那么在高考中必会迎来他们渴望已久的“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