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范文1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式。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以发展性目标为核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化和讲授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普通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已经做得比较规范,工作思路也已经比较成熟。由于近些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需要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总体发展形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46万增加到2009年的285.6万,增长了6.2倍。据悉,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划招生675万人,其中高职计划招生326万人,占48.3%。在可预见的未来,高职招生的比例将继续加大,因此,高职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以往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给学生上课,就是设置心理咨询室,就是区分出“有问题”的学生……面对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有必要借鉴综合性高校的一些经验,制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规模的迅速扩大,就业竞争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冲击。因此,需要未雨绸缪,制订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学生心理问题。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成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在思想上要真正重视心理辅导工作,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常态化。要避免心理辅导机制成为应付各类检查与评估的“装饰品”。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可以考虑将心理辅导机构作为学生处或学工部的下属机构,成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及“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统领、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机构工作人员由有心理学或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负责制订、统领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建立校—系—班三级心理干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要有“全员参与”的意识,在整个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要逐渐向下延伸,在各系、各班分别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比如可以在各系依托团总支、学生会等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沟通,及时反馈本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通过培训、考咨询师证书等形式加强各系辅导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养,通过观摩等活动加强各系辅导员的实践技能。班级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基本群体,由于全班同学在一起上课、活动,因此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相对更为了解。因此,可以在各班设置“心理委员”一职,由原有的班干部兼任。由“心理委员”负责了解全班同学心理活动的变化,及时向系、学校反馈,以便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系—班三级干预机制,做到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应对,避免或减少心理危机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冲击。
(3)建立和校外的联络机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都是重要原因。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是多样、复杂的。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辅导机构的职责范围时,机构要将学生向医疗机构进行转介,通过药物来进行干预。学校同时要和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指导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反馈机制。在学生入校初期,可以对全校新生通过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建立全校新生的心理档案;设立新生心理预警系统,甄别心理素质较差或面临重大生活事件较多的学生,建立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追踪机制;建立日常事件预警系统,关注在校期间面临重大事件的学生,如对休学学生、家庭有变故的学生、挂科较多的学生、受处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及生活中有强烈的挫败感的学生。当学生面临这些重大生活事件时,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反馈,及时进行相应的辅导。
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相关的机制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跟踪、反馈机制,以确保工作的落实及工作的实效。要建立起学生向辅导机构主管部门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 转贴于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1)健全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建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四级课程体系。必修课程面对全校学生,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操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心理卫生学、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等学生密切关心的心理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选修课可以开设“人际关系辅导”、“情绪及情感辅导”、“女大学生心理辅导”等课程,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网络课程是许多综合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课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帮助,同时,在网络课程中可以设置信箱、留言板等互动平台,使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在网络中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此外,针对每学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的共同特点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以化解学生的困惑。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设立团体训练室、测量室、督导室、宣泄室、咨询室、资料室等,配备沙盘、测量电脑、音乐治疗器材、多媒体、图书资料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条件。
除了在班级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以“活动周”、“活动月”等专题进行。还可以以团体辅导、讲座、刊物宣传、心理电影展播等形式进行。还可以以网络及咨询电话为平台进行。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均为应用型专业,设置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非常少,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心理辅导体系时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撑,导致每个学校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相比综合性高校要少很多。但是仅靠有限的心理辅导老师是远不能胜任的,因此,需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激励机制、观念上强化全体教师在管理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科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有重点、有规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大一可以进行以入学适应及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以情绪及人际交往为核心,大三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求职技能与求职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此外,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进行一些专题辅导,如考试前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方面的专题辅导。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须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员参与”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每5000名学生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可是实际工作中,即使按要求配备也远不能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面对心理学师资的缺乏,为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的时效性,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老师共同的责任,各科任课老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程中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有老师都需要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观察、发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必要时将学生转介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管理岗位的老师也要以“为学生服务”的心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预防为主”
学校心理健康与医疗机构关注心理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更加关注预防系统,而不是当发生了问题再进行治疗。虽然预防机制占用了一部分资源,但还是逐渐被一些学校心理学家所认同并执行。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眼于学生最为常见的人际关系、情绪与情感、就业等方面的辅导,着眼于预防学生上述问题的出现。
3.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核心
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健康教育中心以2005年9月到2009年1月888人次的咨询记录为研究材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障碍性咨询只占咨询人次的13.74%,发展性咨询占主体,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个性与人格、生涯规划三个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和综合类高校大学生年龄相近,因此高职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应该以发展性目标为主。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核心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入学适应、提高交往与就业技能、职业指导等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上,而不是要盯紧“有问题”的学生。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范文2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课中学生心理阻抗的表征
心理阻抗是心理辅导的伴生现象,是学生一种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学生对心理阻抗的识别主要依靠辅导教师的观察。
有的阻抗十分明显,我们称为显性阻抗。这类阻抗老师易识别,如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出抗议、起哄、不配合或沉默、不满、拒绝、敌对、心不在焉、不积极参与等现象都是心理阻抗。
另一类阻抗带有一定的隐藏性。这种隐藏性的心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上常常被心理老师忽视。其表现形式有: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流于浅层表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打岔转移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对无关的内容过分关注,交流一些毫无价值的内容等等。只有对课堂上学生隐性心理阻抗正确识别,心理辅导课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在心里辅导课中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1. 源于学生因素的阻抗。
(1)源于学生个体的自身观念、性格。性格阻抗是一种深层次的阻抗,主要是由于孩子不良的成长环境导致,如独生子女的溺爱,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父母离异等形成的狭隘、孤僻、懦弱等不良性格,导致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阻抗。还有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阻抗。他们个性恣意,但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否定权威或标新立异以求得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满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会在课堂上的起哄、对抗,扰乱课堂秩序等。处理这一类阻抗心理教师要把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放在首位,宜民主勿急躁,宜私下忌公开,多鼓励少指责。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巧妙的化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或媒介进行疏导。
(2)对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态度。心理健康辅导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学生对其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是聊天课、活动课、放松课。对这种原因导致的阻抗,我们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思想认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进行宣传,通过现场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感受到心理健康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接纳、重视这一门在普通中小学校才兴起不久的学科。
(3)某些辅导活动内容触及孩子痛苦”创伤性“情结,孩子为了掩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阻抗。如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心理健康课时,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几个同学深深地叹气,在交流中沉默不语。对于10-18岁的孩子来讲,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父母不合的问题。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的多,父母的婚姻给孩子带来过痛苦,提及父母就触痛了他们的伤处,从而产生阻抗,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建立起温暖、信任、真诚、安全的氛围,使这类学生对教师同学的信任度增强,降低对话题内容的焦虑,从心里产生安全感。
2. 源于教师因素的阻抗。
(1)对教师产生的抵触、排斥、反感情绪。事出必有因,教师是否以权自居,让学生感到不可接近;教师是否让学生感受到了对他们反感或排斥(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采用苛责或鄙视对待);教师是否拒绝学生想了解关注的问题,还故意讽刺和挖苦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关闭心灵之门;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尊重、真诚、共情的基本原则入手,理解学生、接纳学生、逐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2)辅导的方法缺乏,辅导技巧运用不当。心理健康教师要得到学生的接纳认可,需要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由于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教师多为兼职,在课堂的运作过程中缺乏团体辅导技巧和经验,可能设计呆板,心理辅导技术运用不合理,致使学生产生阻抗。因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活动性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部分教师不能掌控好课堂秩序,整堂课混乱成一片。纪律规范非常重要,这是保证课堂有序、高效进行的关键之一。规则由师生事先约定,采用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不打断别人发言、不批评、保密等。教师要将心理辅导技巧与课堂教学技巧进行融合,维持一种严格与宽容并存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的策略,提升课堂智慧,让心理健康课堂在阻抗中绽放光芒。
3. 源于教学内容的阻抗。
(1)辅导的主题内容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不符合而产生阻抗。据2010年的一份《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看法、态度和要求的调查》的调研文书中统计学生对心理课内容的选择,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由老师选定的占84%。可看出目前多数辅导主题学生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阻抗说明辅导内容不是学生需要的,因此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的确立要从学生需求出发。钟志农教授说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鲜活的素材,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择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相符的辅导内容。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范文3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能力提升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加强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地就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就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探讨
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降低,同时还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心智发育都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技能学习与社会就业环境时,心理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虽然当前中职院校已经针对性地创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依旧难以切实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遏制。而团体辅导方式的出现,则为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1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适当的给对方,让会员交流,相互启发、引导、支持和鼓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最终形成小组的共识和目标,在成长的互动经验,让成员学习和改变自己思想、态度和行为。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它具有预防、治疗、发展和教育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团体咨询,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专项活动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心理学和教育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建立与会员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更好地就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与教育,就应当明确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在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对中职院校存在着理解误区,认为该类型院校相比其他普通教育院校水平较低,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1]。这样的误解将对中职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极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中职院校作为输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教育本身就决定了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但是中职学生大都年龄较小,在未成年的情况下就面临着社会就业压力,极易出现生存的无力感,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发生率更高,只有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源头进行思考,才能切实体现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探讨
3.1积极优化辅导团体: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与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所以中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实现辅导团体的优化。这对于团体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和谐稳定的团体交流环境构建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相关教师可将团体成员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小组竞争模式,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2]。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团体行为的规范,这里所指的行为规范内容包含了避免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团体活动时积极参与到活动与话题当中,彻底进行自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体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3.2科学合理地制定团体活动内容:高职院校在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团体合作内容的科学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切实地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辅助。内容选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首先,相关教师不仅应当站在中职学生基本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内容选择,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分阶段式的内容选择,正确把控各个阶段的团体内容侧重点。例如,入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大都呈现为紧张、敏感状态,教师在进行团体内容选择时,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负担的解放,更加快速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其次,还可要求团体成员在该团体内根据个人形象进行个性化名片设置,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地促进团体氛围的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团体建立的具体时间与阶段,来展开相对应程度的辅导工作,保证团体辅导价值的切实体现。
3.3根据团体运行阶段进行针对式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建立的全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团体运行的不同阶段,教师可在以下阶段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保证团体辅导的切实有效性[3]。首先,在该团体的成立初期阶段,教师首先应当进行优化的心理环境创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团体活动积极性,为之后进一步的团体辅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当中,创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次,在团体的发展阶段,其已初步建立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从最初阶段的引导者转变为旁听者,督促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大胆的进行自我压力阐述,并在学生交流后积极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处理。最后,在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则应当积极就团体辅导经验进行总结。
结束语:
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指导方式,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其能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形成,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加强团体辅导方式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相关教师积极对当前造成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措施与方案,切实保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岩.浅议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06:13.
[2]廖桂兰.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34+89.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范文4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场所,心理辅导是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及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试行意见。
一.建设目标与职能定位
20*年9月5日前,中心城区中小学、新城区中学、完全小学要按照建设的要求基本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由校长负责组织、规划、研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
1.及时了解和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并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
2.开展学生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指一对一会谈,团体辅导包括班级心理健康课程、小组心理辅导。
3.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
4.将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医疗诊治部门。
二.建设要求
1.对外挂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名称,并挂牌。
2.固定场所:至少有一个房间独立用于心理辅导活动。地点应选择校园人流较少的安静处,要尽量避免受广播、电话和喧闹声的干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设功能区,如教师办公室、心理测量室、宣泄室、放松训练室、心理阅览室等。
3.专业设施:
(1)会谈设施:轻松、安全的环境布置;简洁、舒适的谈话用座椅;
(2)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相关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学习心理测试软件;
(3)有存放学生心理档案与辅导记录的文件柜,有纸笔、茶水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录音录像设备、电话、电脑、团体活动器材、放松训练器材、阅读资料等。
4.服务人员:初高中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人以及兼职教师若干名;小学须配备兼职教师至少3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由具备心理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可由经过专门培训后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5.运行机制建设:
(1)辅导老师值班表(包括服务时间和服务人员)并对外;
(2)《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上墙公示;
(3)要有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档案、个别辅导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案、团体辅导活动(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记载、大型主题教育或宣传活动记载、转介记录等。
三.实施步骤
1.8月28日前,各区教育局要将本试行意见传达到相关中小学。
2.9月5日前,在市教科院指导下,各相关学校完成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3.9月10日前,各区教育局向市教育局基教处提交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4.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四.组织指导
1.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市教科院教科所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2.各区教育局及市直属中小学要有分管领导牵头,中小教科或专门德育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各区教科室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3.专业指导内容包括:
(1)地点的选择
(2)辅导室的布置
(3)《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的制定
(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5)辅导记录的形式、内容、呈现方式等
(6)提供参考样本
(7)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督导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范文5
一. 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XX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XX]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XX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学校都已经成立了心理辅导室并着手开展宣传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挡案、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多种方式、多条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范文6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在普及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共同的和比较迫切的心理发展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影响到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人格的完善及潜能的发挥,最终将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及其效果。
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得比较晚,起步较低,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业务部门的引领下,在各校教师的努力下,该项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
一、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尝试
我们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尝试与探讨主要从开设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入手,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 开设课程
在市属中学率先开设专业教师担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福建省教育厅在2009年的有关文件中提到按1000∶1的比例在中学配置心理健康教师。在福州市政府、福州市教育局的指导下,2010年,福州市教育局人事处出台有关规定,要求福州市各市属中学必须配置一名心理健康教师,并且要求已配置心理健康教师的各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福州市教育局人事处还规定了心理健康教师的课程量,从政策层面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至今,福州市市属中学全部开设了由专业教师担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9月,福州市新增十九位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超过前三年新增教师数的总和,专业教师队伍迅速扩大。2007年,福州教育学院成立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研究室,负责全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福州市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培训工作进入常规化和系统化的轨道。2007年12月至今,在两年多时间里,该研究室开展了六十多场全市性的、服务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研训一体化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有力地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包括二十多节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现场观摩研讨活动。通过系列培训,教师从 “不知道怎么上”到“开始琢磨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3. 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教研过程中,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进行了一些探索。
(1)确立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必须确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第一,要侧重于发展性目标,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第二,目标要具体、可行。第三,目标要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从活动中学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学生磋商可能达到的目标。共同探讨得出的目标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认同,这样才更容易达成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2)优化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不同,它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不是治疗和重建,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心理健康教材为参考,从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共性问题,做到让大部分学生在辅导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心理健康教师在顾及“普遍性”“全面性”的同时兼顾学生个体需要和兴趣的差异,即“个别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可替代的、无法重复的个体,他们拥有的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差异性和独特性正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是使他们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充分地展示出来。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考虑辅导的系统性、全面性的同时,教育内容和辅导方式都要尽量丰富、灵活,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有的学校在开课前,事先调查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哪些内容感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采取了按兴趣分班的做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选修班:对人际交往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人际交往训练班”,对学习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学习潜能开发班”,对提高自身修养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增强人格魅力班”,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心理学爱好者班”。心理选修班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决定是否上其他心理选修班。这样就做到了既有针对性,同时又兼顾全面性和系统性,每个选修班在完成主题内容的同时,还有机地渗透了一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烦恼、情绪调节等。选修班机制避免了“一刀切”做法带来的后果——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而不感兴趣的学生无所事事,消极对待。选修班机制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辅导效果明显。
(3)优化课堂辅导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合作、民主式的协助过程。教师只能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最好的帮助并不是给学生多少具体帮助,而是使学生自主自立,自己学会处理问题,在今后漫长的生活道路中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助人自助”“教是为了不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在课堂中,教师不是主角,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性活动和心理拓展训练为主导,通过组织和设计课堂情境、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体验,去思索与选择,从而实现“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
二、思考
1.领导的重视、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大大加快了心理健康课程乃至整个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2. 要让心理教师在辅导中有方向、有目标、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支持系统,包括效果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3.加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保证。
4.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以课题带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目标、辅导内容及过程,提高辅导效果,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