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课堂 预设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只有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全面问题。生成是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是推进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预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对课堂教学预设的每一个细节根据新的课堂生成时时调控,才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谈谈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目标预设,生成前提
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就是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的细化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和方向,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绝不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预设教学目标应该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教师要静下心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弄清课文知识特色和学习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学习内容,科学处置教材,将教材的内容内化为知识。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懂得了……”等句式表述,尽可能地做到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把握性。例如:教学《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一课时,我预设的目标是: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分好角色体会。但在体会精神时,学生大多数是背诵课文,这就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生成与预设发生了冲突。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二、学生预设,生成基石
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结果具有两重性:一是偏离目标的生成;二是面对学生积极意义的生成。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建好科学的大框架,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避免放任自流。如:金秋十月,校园里到处飘着桂花的香气,看着学生兴奋地欣赏、谈论着桂花,老师预设了研究桂花的相关问题情境。果然,同学们接受了这一探究主题,纷纷根据兴趣提出了许多探究问题:桂花有哪些品种?怎样种植桂花?桂花和风土人情有怎样的关系?由此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探究问题。预设为生成性学习搭建了舞台,实现了为生成而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三、教法预设,生成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上课时主要沿着自主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引入教学设计中,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以教代学。新课程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如此课堂就会变得更加充满智慧与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法进行预设,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方法:(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2)“质疑式”。“质疑式”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为了有效上好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限制教师与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课堂的教学操作不应当“照案宣科”,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无视这个存在。正因为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拘于预先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纳入直接经验、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要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提倡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抛弃原先精心设计教案的优良传统,而是在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学生涌动成长的生命历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天地将更广阔。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成功智力 中职 语文 教学设计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自2005、2006连续两年每年扩招100万,2007年招生人数突破800万,2009年更是实现招生人数突破860万,总体超过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可以说,中等职教已然撑起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职教育的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然而,现实情形却是不少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尚模糊,无论教学目标设计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摆脱不了普教的枷锁,“就课文讲课文”,教学内容与生活、专业脱节,没有职教特色,以至学生认为中职的语文课“还是老一套,学不学无所谓”、“考前突击、背背重点照样过关”。因此,在极力呼吁中职语文教改的当下,只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策略、学习结果的评价等进行系统设计时突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才能切实走出“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学得无趣”的困局。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大量科学实验与教育实践基础之上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给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依据。他认为“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整合而成,存在于每个个体,不同的只是比例和平衡状况。包括中职生在内,人人皆有成功的潜能,人人都能获得成功。而且“对学校适应不良,成绩中等或偏差,经常是教师眼里的一大麻烦”的学生往往创造和实践性智力偏长。
这一结论在我国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中得到印证。笔者利用“STAT”测试得到的结果也反映了:在“一考分高下”中被淘汰的中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学生或许分析性智力发展不够,但其实践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并不低于升入普通高中的同龄人。斯腾伯格还通过实验证明“成功智力”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培养。基于以上认识,用“成功智力”理论指导语文教学设计不仅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不过,当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对“成功智力指导学科教学”和“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研究还不充分。
以笔者手头搜集到的相关专著、论文来看,“成功智力”的研究从译介正走向应用。比较有代表性的:1999年国内第一本《成功智力》译著由吴国宏等人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对“成功智力”进行本土化研究,编辑出版了《成功智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一书;刘永康在《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中单列一章介绍了《成功智力与语文教学》。可惜,“成功智力”这一来自实践指导实践的智力理论虽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有助于今天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但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
虽然语文教学设计不再是学界的陌生话题,以改革教材、教法、评价方式等来破解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讨论亦不在少数,但作为教学设计这一系统研究还显得零散,且比普教相对滞后。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成功,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和事业中所需要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活、终身学习、个性发展夯实基础,应该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落实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笔者以为,不妨引进“成功智力”和“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成果,通过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来发展学生的“成功智力”。具体思路如下:
在“成功智力”理论观照下,借鉴教学设计的经典模型——“迪克—凯瑞”模型以及斯腾伯格“为成功智力而教”(TIA)的实践,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参照,分别进行阅读欣赏教学设计、表达交流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研究,研究中注意突出职教语文课程的特点,在动态平衡中契合实际发展学生的分析、实践、创造能力,尤其面向生活、工作的具体情境加强实践、创造性智力的培养,为面向职业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服务,为追求学生未来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奠基,从而努力实践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改革诉求。
希望藉此给广大一线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参考,并能够抛砖引玉,有更多语文教育研究者来共同关注中职领域的教学,为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出谋划策。
一、将“成功智力”引进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成功。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和事业中所需要的能力,应该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传统智力理论将智力仅仅局限于学业智力,过于狭隘。因此,笔者以为,将“成功智力”引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尤其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将“成功智力”引进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STAT”结果分析
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试(Sternberg Triarchic Abilities Test,以下简称STAT)是一个多维度的团体智力测验,它以“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主要采取选择题和短文题两种形式,分别测量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针对STAT,斯腾伯格等人进行了实证检验,抽取不同国家被试、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它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较好的预测效度。
国内学者蒋京川在其博士论文《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第七章专门对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试做实证研究,她翻译修订了《三元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又称《STAT中国修订本》),制作了《STAT中国修订本的测验指导手册》,并对325名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正式施测,收集他们的STAT测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试(Sternberg Triarchic Abilities Test,以下简称STAT)是一个多维度的团体智力测验,它以“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主要采取选择题和短文题两种形式,分别测量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针对STAT,斯腾伯格等人进行了实证检验,抽取不同国家被试、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它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较好的预测效度。
国内学者蒋京川在其博士论文《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第七章专门对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试做实证研究,她翻译修订了《三元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又称《STAT中国修订本》),制作了《STAT中国修订本的测验指导手册》,并对325名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正式施测,收集他们的STAT测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节所有对照表及相关数据均来自该研究,不再逐一标注。
为验证将“成功智力”引进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修订了《STAT中职版》(详见附录《STAT中职版》),于2009年11月20日对60名中职二年级学生进行测量。
一、修订量表
《STAT中国修订本》包括36个选择题和3个短文题,完成时间控制在100分钟以内。正式测量时,限于时间只选取了STAT选择题部分。这样做完全有理论依据,并不影响测量结果。因为,根据斯腾伯格的指导,“STAT”可以单独测量选择题甚至只测量其中的一个部分,他本人在研究中就不止一次地灵活使用过。蒋博士的最新研究中也特别介绍了斯腾伯格等人为了避免被试的疲劳、厌倦效应,节约测验的时间和成本,采用“有意的不完全重叠设计,随机安排被试完成部分测验”。故笔者在《STAT中职版》设计了13个选择题和两个短文题,完成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
二、正式施测
蒋文中的测验被试由三个学校五个班级325名高中生组成,测试后回收有效量表302份,量表回收率为92.9%。被试学生的分布情况如下:男生126人,占41.7%,女生176人,占58.3%;文科学生111人,占36.8%,理科学生191,占63.2%。
限于条件,笔者进行的测量只在本校——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作为抽样测验,在2000余名高二学生中按照四个专业大类(机电、计算机、服装、商贸)各随机抽取15个被测对象应该也算合理。因此,一共参加测验60人,回收有效量表59份,量表回收率98.3%。被试学生分布情况分别为:男生28人,占47.5%,女生31人,占52.5%;由于实际不存在文理分科,按照专业类别的倾向,机电、计算机类同理科,服装、商贸类同文科,则被试文科学生30人,占50.8%,理科学生29人,占49.1%。
三、数据比对
测验的信度效度问题关涉测验的质量,蒋京川博士借助SPSS11.5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笔者的测量只为与之比照,借以验证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相关论点,因而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测量数据时没有涉及统计学上过于专业的因素分析、回归分析,只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统计结果。
1.使用SPSS软件计算全体样本的Alpha系数、Split-half系数,作为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和分半信度指标。
以上表2.1是对照数据,表2.2是笔者分析得出。同蒋博士的分析,该信度指标不甚理想,在0.1的水平上,一些分量表的a系数没有达到.60的最低标准。不过斯腾伯格本人承认这个量表的统计信度“不是一致性地理想”,主要缘于测验涵盖的内容领域宽泛而分测验项目较少,长度不够充分。进而观察两份“STAT”的信度指标,在0.1的水平上各系数大体相当,表明此测验的确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
2.对于效度的考察主要从维量分析入手,考量三个分量表彼此之间以及其各自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考察随机抽取检测项目与分量表之间的关系。
如对照矩阵(表2.3)显示的相关系数那样,在笔者统计出的矩阵(表2.4)中,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三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
项目与各自所属分量表间的关系,笔者从三个分量表中各随机抽取了1个题目(表2.6中题3、题6、题9,分别对应表2.5中的题3、题14与题21),以检验它们和所有分量表的相关。从测量分析的数据(表2.6)显示的结果看,在0.01水平上,随机抽取的项目与自身所属分量表之间显著相关,而与其他分量表相关不显著或存在负相关。对照表2.5的相应参数,结果基本一致。就维量分析而言,修订后的《STAT中职版》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对59份样本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分别计算出被试学生的分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智力的平均分为:7.73、6.05、7.4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数据比照的客观合理,在这里笔者用SPSS软件统计的数据为《STAT中职版》中13个选择题的成绩。而蒋文中被试三项的平均分依次为:8.82、6.51、6.71。斯腾伯格2001年的研究报告中用STAT测得美国和西班牙的高中生分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智力的平均分分别为7.90、8.09、8.75和4.70、5.61、5.15。
虽然平均数的统计效力不是很高,但就四组平均分看来,我国中职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尤其将普职两组得分放在一起比对,除了分析性智力比普高学生的得分略低外,中职学生实践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的得分与他们普高的同龄人不相上下甚至还略胜一筹。
4.短文写作测试的参考价值。限于时间关系,蒋博士正式测量时放弃了短文题,因而在《STAT中国修订本》中没有提供短文题。根据其新作《彩虹测验:美国大学招考新动向》提供的信息以及斯腾伯格本人的论著,笔者设计了两道短文题(详见附录《STAT中职版》),并按照《三元智力量表的评分指导》赋予分值(5分合格)。
短文1主要测量了分析-创新的言语表达能力,短文2则主要测量了实践-分析的言语表达能力。据左图显示,被试实践能力要优于其分析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过评分时多少会受到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具体某一能力上附着的分值并没有很好的区分度,因而,短文写作得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数值与之前对三项能力平均分的分析相互印验。
四、结论
通过以上SPSS软件分析的数据与前人已有的研究对比,笔者认为,《STAT中职版》的测量结果是客观有效的,其反映出来的中职学生智力水平状况亦较为可信。
这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启示我们:中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学生虽然被中考“绊了一脚”,但他们的“成功智力”水平与进入普通高中的同龄人不仅差别不大甚至某些地方还有优势。正如斯腾伯格宣称的那样,“学业上的成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全部,也不能决定未来生活的成功与否”。真正在现实的生存中获得成功需要每个个体充分发展自身的“成功智力”,使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处于协调互动、平衡组合的最佳状态。
至此,在一方面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一方面要突出职教特色的中职语文教学阶段,我们提出将“成功智力”引进教学设计,用“成功智力”理论观照设计,进而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成功智力”有了一个较为可信的实证基础。
参考文献:
[1][美]R.J.斯腾伯格等著.张庆林等译.成功智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美]W.迪克著.庞维国译.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皮连生等.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邓泽民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3
一、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要注意的原则
(一)完整性
微课程虽然同普通的语文教学相比,有一定的科技性、灵活性,但它和普通的课程教学一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它的内容要包括: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设计流程,让整个课程显得更流畅、更合理、更科学。但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更多的是借助网络科技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在评价与判定方面相比传统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
(二)规范性
虽然微课程比普通的课程要灵活多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时间长短上却有严格的要求,不能为了讲清一个知识点或者加上外延的知识,讲上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微课程的优点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只用短小的微课程视频,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设计微课程时,选的背景图片和整体结构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都要满足看和听这两个主要的功能,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都会有所影响和干扰。当然,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微课程的语言设计标准也很重要,因为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和连贯的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不但要流畅、规范的普通话,而且还要简短、精确,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我们知道,优质的微课程,不但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作用,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也大有助益。
(三)系统性
微课程虽然有短小、针对性强等特点,但老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还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仔细的推敲,让整个课程除了完整性还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无需像普通课程那样明确地划分出不同个体,微课程只要逻辑相依,把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连接成有机的整体结构,使学生便于掌握和理解就好。这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更多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接纳很有帮助。
二、初中语文微课程应用的作用
初中语文不仅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使学生很好地受到崇高品质的感染和熏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对提高语文综合成绩是非常关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其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微课程就成了教学的新宠。确实,微课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改善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对初中语文高质量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传授,并且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疑点前还要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铺垫,这无形中占去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遗憾的是,有时候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节约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完善,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服装设计;大学语文;模块化;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
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与语言、文学关系更为密切。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专业课程,还是今后从事专业工作,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素质,使之与他们的专业素养相辅相成。
一、服装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出发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立足于各专业的特点,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主要有男马甲、女马甲,男西装、女西装等方向。与其他实用技术专业相比,该专业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设计类专业对应的工作过程富含精神、文化等元素,需要视野开阔底蕴深厚,这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既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又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与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提升文化修养,在语文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之间找到衔接点,使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文化素养的熏陶相结合,从而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奠定语文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基础。
二、明确服装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服装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阅读、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理解优秀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文化品位。
第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服装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比其他专业更要突出美育功能,以教材中作品为载体或导体,引导学生阅读欣赏,领悟文学与人文魅力,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第三,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独立完成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写作任务,能运用口语表达的技巧妥善与人沟通。从应用写作语口才表达两方面提高学生口语和文字的应用水平。
三、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
从教学实际出发,教材内容整合为 “应用写作模块”、“实用口才模块”、“精读文学模块”三个主题模块,构建起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每个模块承担着或交替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每个模块的教学都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要求、有成效。
1.应用模块。应用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组合。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将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常用的应用文与口才表达设计成四个项目:日常生活工作事务、求职应聘、产品营销策划、科研。围绕这四个项目设计工作情境,课堂通过任务演练方式,教授学生掌握常用各类应用文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和将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所有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求职”这一模块,笔者先讲授求职信、求职简历的写作方法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写一份求职信,再由教师讲授自我介绍(自荐)、面试口才,最后由师生策划组织一次现场模拟招聘,让求职信、简历写得和制作得优秀的的学生做求职者,安排其他学生作为招聘方,事先设计好面试环节、面试场景、面试问题等;教师拟好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再请部分学生充当评委,为面试学生打分。这样既进行了“求职信、求职简历”文种的写作,也训练了学生面试口才表达技巧,一举两得。
2.欣赏模块。欣赏模块以经典或具有现实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文学和汉语言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此模块还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文化视野和鉴赏能力的基础。
四、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服装设计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也较丰富,针对此特点,具体教学实践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中,建构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在校园、生活、工作中涉及到的写作与技能,转化为具体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阅读写作案例,分组讨论、咨询、教师指导、合作完成任务演练、讲台演示、教师总结评价等互动教学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与落实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提升了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才表达能力。
2.情境教学法。为更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诗歌《钗头凤》时,教师配上古乐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欣赏词的意境美,领会词的感情美,接受艺术熏染。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与词意境相符的图片,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意象,展开想象,细细品味,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词的意境美。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尝试为词配画,练习配乐朗诵,进行改写,制作古诗词欣赏影片。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都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具有明确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高竞艳.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12).
[2]魏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J].大学语文研究,2007(30).
[3] 雷玉梅.知识铺路奠基能力插翅丰羽――试论艺术类专科生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3,(1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5
论文关键词:《诗经·关睢》赏读课教学过程设计
《关睢》是《诗经·周南》里的第一首诗,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它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十个字,但却形象的展现出了一位男子对“窈窕淑女”由倾心爱慕,转而相思难眠,一直到渴望永结同心的过程。河边的青青沙洲,沙洲上交相和鸣的睢鸠,左右采荇的款款女子,痴情凝望的青年男子,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的画面。男主人公执着的向往,痴心的追求,成了画面中最动人的一幕。诗歌开头起兴的句子中,以关关和鸣的睢鸠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语文教学论文,不能不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是,如此充满着意韵,形象感十足的画面,唯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才能真正凸现出来。另外,虽然这首诗的句式不像绝句那样的整齐划一,同时由于古今读音不同,押韵也不是有规律可偱,所以,诗歌尽管运用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表现形式,但是初读时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然而,就这首诗的特点而言,情感和叙事是交相并行的,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使他夜不能寐;只能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倍受煎熬的他于是想象着能“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事情的发展伴随着内心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说在这首诗里情感就是思路,情感就是内容,情感就是形象的体现。所以说,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之上,学生只要是把握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就能把握好重音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就能从中感悟到文章的层次,形象思维就会充分活动起来,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
根据这首诗的这些具体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要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相关要求。考虑到要让学生能积极参到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有交流也有收获,我确定,以“读”为主导语文教学论文,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并将“读”的过程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展开。
一、导入新课,了解《诗经》。
1.导语:今天我们要追溯诗歌的源头,去学习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上的一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2.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阅读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课文注释,要求读完后能不看书回答。)
二、学生自读:
目标:正音、正字。(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雎鸠荇菜 窈窕 寤寐 好逑 芼)
三、播放录音范读:
目标:解题并感知节奏。
1.解题:( “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2.感知节奏:(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免费论文。)
四、多向交流译读:
目标:疏通文意,初知大意。
1.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的内容做标记。
2.学生质疑,教师提示重点词语,并串讲。
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五、以“情感”为基点,指导品读、析读、诵读:
目标;把握主人公情感思路,感知文意,把握语气语调,感知主人公形象。
1.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试一试,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2.不同的情感发生的地点是否一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否是现实的一幕?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河边----------好(爱慕)
家中----------思(痛苦)
梦中----------友、乐(高兴)
3.依据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诗歌内容可分几层?能否根据诗歌层次完整地概括诗歌大意?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爱慕与追求、苦闷与烦恼、欢聚与成亲的喜悦。
4.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男主人公的认识。
学生讨论归纳:(情真意切、大胆执着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
5.通过以上分析,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据此你认为诗歌的语气语调是否一成不变?如果有变化,应该在什么地方发生变化?节奏、重音、语调应该是怎样的?
6.同时表达喜悦,“友”、“乐”二字的轻重深浅是否相同?
归纳概括: 第一章:------------平正、舒缓(起句)
第二章:------------稍显急迫(求之不得、相思难眠)
第三章:------------高兴:友(轻读)
乐(重读)
7.指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诵读。
8.指名学生个别诵读,师生评议,在找出优缺点的基础上反复读,直到读出诗的情味。
六、设计问题探究阅读:
目标:学习了解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语文教学论文,体会它的表达效果。体会这首?运用的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
2.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部分诗句的重复是否多余?有何作用?(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以此来渲染气氛,深化情感,同时还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七.课堂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引领学生背读:
目标:巩固课堂内容,背诵这首诗。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①背出起兴的诗句。②背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板书设计:见物起兴:睢鸠--------淑女
爱慕之心:流之-------求之
相思之苦: 不得---------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美好愿望:采之---------友之
芼之--------乐之
八、多媒体展示:拓展性阅读:
目标:开拓视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1.〈〈诗经?卫风?木瓜〉〉,并和《关睢》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2.为这两首诗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提示: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教师的组织下,整个教学过程有序有致,有引导启发、有探究质疑、有重点训练、有方法指导,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目标明确且有针对性。可以说是一堂既重视了过程指导,又达到了预期效果的成功的尝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200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当前高职教育“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两个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按照“两个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
从导向上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服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要符合高职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从结构上设计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系统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技巧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从功能上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一个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平台。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侧重点不同。例如旅游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类专业着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和聆听归纳能力的培养。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社交口才》、《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等。文秘专业类应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字迹一定要漂亮。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书法训练》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文学鉴赏》、《商务礼仪》等。
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编制课程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基本框架。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实合一、手脑并用等特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相适应,突出职教特色、专业特色和语文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应贯彻于整个课堂教与学互动过程,包括课文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练习巩固、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重点研究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相对应,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互动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挑选一些比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也进行综合实训,形成了能力。延伸式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属性与学习需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从语文出发,激发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项目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特定的项目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时,可设定这样的项目: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通过实际的项目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
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高职语文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个人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例如《大学语文》应该从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平时测验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演讲与口才》应该从考勤、课堂实训、课外社团活动、课后作业、期末测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实训20%,课外社团活动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表现2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40%。下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春江花月夜”一堂课为例,说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法。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把握好本诗的实质精神,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欣赏水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能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国贸专业的有关问题;(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东西的态度。
2.内容定位。本课是《大学语文》第四章面对自然的第二篇课文,前面已学习了人类栖居的家园,本堂课承上启下,为后面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
4.教学过程。课前项目任务问题导入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综合实训(项目作业)多元评价。(1)课前项目任务:请学生搜索整理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江水”、“落花”为意象的诗句,寻找本堂课的切入点。(2)问题导入:播放三则有关中秋佳节、人们购买月饼来走亲访友的广告,提问三则广告能引起人们购买欲望的落脚点在哪来导入新课。(3)基础知识:通过看、听、读、品、说几个环节来分析主题、介绍作者、把握层次,然后讨论归纳本诗的艺术特点。(4)实际应用:中秋将至,请学生结合本诗所体现出来的情境作广告文案。(5)综合实训:课后项目作业,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6)多元评价:课前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20%(学生相互打分),课堂随机测试占20%(教师当堂打分),课后项目作业占60%(教师批阅作业后打分)。
课外课外活动的系统设计包括以培养兴趣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统设计两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课外语文活动系统 其主要形式有:知识墙报、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语文小组等。各类活动由语文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利用墙报介绍趣味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语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例如组织文学社团、读书会、诗会、演讲会、辩论会、书画社等。这些社团活动能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设计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课外实训大纲、课外实训指导、学习指南、学习手册、项目习题、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高职语文课程应构建多功能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制定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编写高职语文系列校本教材。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教材的诸要素,充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例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社交关系》等都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编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学习指南、项目习题,供学生使用,并编写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使用。可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应用平台,教师把课程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专门的聊天室、“bbs”、“e-m ail”、“blog(博客)”等和学生沟通,为学生在课上、课下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及时答疑解难。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省高职语文学会这一平台,开发功能强大的高职语文网络课程学习系统,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不断充实教学录像、教学视频、测试题库、教学课件等资料,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笔者从构建高职语文课程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外活动、课程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当然,高职语文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还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曾庆柏.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