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及评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案例及评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案例及评析范文1

教学过程:

案例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的构建及算理的表述

1.课件呈现: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提问: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怎样列式?

2.估算。你能运用估算知识估一估: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3.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1)学生独自尝试笔算。(2)用竖式怎样计算?学生小组讨论:要先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再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最后算什么?(3)小组代表交流。如:用竖式怎样计算?要求学生先自己表述算理,多指名几个同学转述、补述、复述,然后学生表述算理,教师配合出示表示运算顺序的箭头和算理中的得数。

145 × 12= 1740

4.沟通联系,归纳算法。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评析:在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基础上进行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抓住口算――估算――笔算三个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引导学生先通过估算来判断笔算结果的范围,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表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及算法。抓住口算、估算和笔算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经历算法多样化以及笔算算理的表述、追问竖式的构建方法的引导。

案例二: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构建及算理的表述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分析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评价,抓住有用资源引出问题。)

出示例题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重点让学生理解“各”字在问题中的意义)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交流“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算法。(1)怎样列式?(160×30=)(2)怎样计算?(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b.怎样确定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4)通过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构建竖式及表述算理,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表述算理)多指名几个同学转述、补述、复述,然后学生表述算理,教师配合出示表示运算顺序的箭头和算理中的得数。如:

160×30 = 4800

4.质疑问难。(1)3为什么和6对齐?(2)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3个十和6个十相乘得18个百,就是1800。)

评析:让学生在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交流和探索算理和算法;在探究交流和追问的过程中,碰撞思维,学会表达;在不同思维的表达(表述算理)与碰撞中,收获和发展;在收获和发展中,进一步学习与思考竖式的构建。

案例三: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竖式的构建及算理表述

1.106×30=?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3.学生交流: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算法。学生独立列式,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中间有“0”)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表述算理),多几个同学转述、补述、复述,然后教师配合出示学生表述运算顺序的箭头和算理中的得数。具体如下:

评析: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本案例让学生经历探索因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总评:案例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乘法笔算的探讨,使学生感受其必要性,并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估算出得数,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尝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探求笔算方法。在进行计算时,特别让学生交流“用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的认识,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案例的设计有以下几个亮点: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

2.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把口算融入笔算教学中,通过呈现两个案例的不同算法,意在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教学案例及评析范文2

一、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唱歌先要定调,写文章则讲究起句,课堂导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导入之所以重要,与其特殊的教学环境相关。学生从进入机房到适应课堂环境,再到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获取,需要一个缓冲过渡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心理预设的形成与准备,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及最终的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本文由收集整理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才会有紧随其后的落实教学任务、解决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层层推进。在现实中,有些教师抱怨机房的课难上,学生难教,其实,这和他们对计算机课的导入部分重视不够有重要关系。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地运用各种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版教材的前期调研所探索设计的几种不同类别的导入方法,并由此获得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二、新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引入案例评析

编写内容的选取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为准则,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尽量选择与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相关的素材。对于要设计的教学内容,笔者选择其中第五章,实施的教学对象为职高一年级的学生。针对本章内容我将课时安排如下。本章任务与一般课时:文字处理软件基本操作2课时、文档格式设置4课时、表格操作3课时、图文混排5课时、文档的设置与打印4课时。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及悟性不同可适当增加1~2课时。现就以上安排,选择部分课时设计了一些结合生活的课堂导入,以供大家参考。

案例1:就业导向,联系实际,激趣导入法

【设计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境始于亲”,如果导入能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入了境,再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课堂组织手段,那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而激趣导入法本身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变化形式,特别是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由于机房环境下多种媒体手段使用的便利,激趣导入更加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课例导入片段:图文的混排(第一课时)(课间播放word制作的各种漂亮的简历封面及背景音乐)

师: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图文混排的魅力之所在,并广播演示:个人简历封面欣赏幻灯片文件(有音乐)。

师:是否知道有哪些软件能制作这些封面,是否有同学制作过图文并茂的作品?

生:鼓励回答,photoshop、word、flash

等等。

师:展示两张不同的简历(普通的和美化过的),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

问:哪份更吸引人?学生肯定回答喜欢美化过的那份简历,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图文混排的魅力所在(使一张平板单调的简历富于趣味,美观大方)。

师:教师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样稿。让同学们估计制作样稿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师:提出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竞赛,谁能够又快又准地制作完成课堂任务。

【教学反思】在课前,教师结合本课时的教学设计,精心制作了个人简历封面欣赏幻灯片文件,并添加了背景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消除对枯燥学习的抵触心理。

内容的选取方面联系书本任务,结合实际生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适应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设计上强调知识技能的体验和生成,提出以竞赛的方式,使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将图文混排的知识点与制作实例相结合。通过约五分钟左右的导入过程,使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问题解决上。

案例2: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一致的事件,运用“共情技术”导入

【设计目的】新课程的实施应重视心理辅导方法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共情技术是心理辅导的精粹。按照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看法,共情就是体会并且认同他人内心世界的态度和能力。运用共情技术时,将学生生活体验一致的事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设计问题引领,走近学生心理;当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融洽。于是,问题讨论层层推进,最终学生在自己去探索中牢固地掌握了制作个性化简历的方法,收到了师生间“助人自助”的功效。

课例导入片段:图文的混排(第二课时)

师:问题(1)现在同学们穿了一件新衣服最怕什么?(撞衫)

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要做适当引导。

师:问题(2)移动公司动感地带的宣传口号是什么?(我的地盘我做主)

生:统一大声回答。

师:迎合现在的学生追求个性彰显、与众不同的喜好,标榜“我就喜欢”,崇尚“我有我风格”“我的地盘我作主”,喜欢个性化、独一无二的产品。简历的“批发”,效果自然不如个性化“零售”策略。个性化简历首先需量体裁衣,针对不同企业、职位撰写简历,投其所好。(重要内容可加黑突出关键词)

师:上次课我们使用了word2007内置的模版来制作了简历的封面,但是每个同学做的都一样。

问:有没有人知道一份完整的简历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回答:封面,自荐信,简历内容,荣誉等等……

师:提出任务要求是让学生不使用word的封面模版,自绘图形做一份完整的个性化简历,包括封面,自荐书以及简历内容。

师:采取激励机制,告知学生做得最好的前5名有奖励。

【教学反思】由于在前一节课已经让学生利用word中的模板做过一张简历的封面,如何让学生对本次任务保持学习的兴趣成为了该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运用共情技术。第一,要以共情为核心,既要充分尊重学生,还要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第二,这里提出共情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教师面对的是班级集体而非个人。所以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意义,为大多数学生所熟识和接受,并帮助学生寻求与课堂所学的联结点。上述所提问题表明,教师运用共情技术已悄悄地走近了学生的心里,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深化了对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认识,体会和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大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案例3: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

【设计目的】丰富逼真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虚拟的实验场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多媒体导入方式适用于各个学科,是最为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之一。新版教材中有使用word2007图文混排的功能制作电子贺卡的教学任务,我选择了几个flash电子贺卡及2张word电子贺卡作为课堂导入环节的一部分,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全方位地感受,对接下来开展教学营造了轻松而融洽的课堂气氛。

课例导入片段:图文的混排(第三课时)

师:在上课前我先出一个常识性的题目考考大家,母亲节是什么时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整日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操劳,我们应该学会感激学会回报母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在word中制作既漂亮又经济实惠的电子贺卡。

师:首先,让学生欣赏几张flash制作的电子贺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欣赏2张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

这一张是送给母亲的(有感情地朗读贺卡中的文字)。贺卡图文并茂,有效地表明了作者的心愿,这将是妈妈在节日里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另外是一张圣诞节贺卡,如果我能收到像这样的贺卡,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欣赏了2张贺卡,同学们现在一定很想知道如何制作是不是?老师以送给妈妈的贺卡为例来给你们示范一下。这节课我们要连闯4关。

【教学反思】书本实例的直接讲述会使学生对内容缺乏新鲜感,因此,从flash动画入手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把枯燥的知识与技能拉近生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课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刚进入机房就非常兴奋,甚至吵闹不停。此时播放动画,当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动画的时候机房里也马上安静下来了,由此自然引入新课,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导入的效果非常好。运用多媒体创设出的课堂情境,充分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接受新知做好准备。

三、思考与感悟

教学案例及评析范文3

关键词 音乐 游戏 中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1中班幼儿的特点

中班幼儿在整个幼儿期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

(1)中班幼儿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选择有动感、节奏明朗的音乐,选择色彩明艳、能吸引幼儿目光的教具以及生动有趣的活动情节,采用故事或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并要多采用正面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中班幼儿的观察是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的。中班幼儿由于见识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讲解活动内容时,要做详细的说明,在活动过程中也要做好示范引导工作,让幼儿学会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语言,在模仿中学会,但又不能过犹不及,完全主导,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3)想象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表现。中班幼儿的想象,常常是在游戏、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但如果给他们定下主题,让他们想象创作,就有困难了。到中班后期,一般的幼儿能大胆想象,独立创作了。因此,在设计游戏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不要什么都由老师定好,可以留出很多空间,让幼儿发挥想象。例如,在让幼儿根据音乐表现不同动物的姿态时,不要限制一种动物,而要让幼儿运用丰富的联想,设计自己的动作,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和趣味性,更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4)中班幼儿记忆是能学会忘。如要他们学一首儿歌,他们反复朗诵几遍就记下了,但如果长时间不复习,会忘得一干二净。当然,这与幼儿学儿歌时对儿歌的理解程度有关,如果不理解,只是机械地背诵,那么背的快,但短时间里就会忘记了,如果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那么他们记的时间就会长一些,但也必须重新巩固,否则也会忘记。因此如果幼儿听的懂教师活动的内容和游戏规则,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学习能力增强,记忆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2 班幼儿音乐教学游戏案例

2.1案例描述

中班幼儿正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活动开始,教师先请幼儿欣赏手偶表演,在第二遍表演时注意表现猴子痛苦的表情及猴妈妈着急的表情。接着,用两个拳头和头扮三只猴子演唱一遍,并邀请两个幼儿合作表演。表演结束后,让全体幼儿表演,接着进行分组表演,幼儿每三人一组,自由分配角色表演,同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三只猴子跌下了床,现在(唱)“你们看床上静悄悄,猴子们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床上床下都找不到,……” 他们去哪儿了呢?”(幼儿猜测)同时出示医院图片。“现在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幼儿讨论)我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在高的地方跳啊?(不能)看来,在床上、沙发上乱蹦乱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以后,你们不要在床上、沙发上跳来跳去。回家以后,你们可以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做三只小猴子的游戏,好吗?”教他们边唱边做。

2.2案例评析

《三只猴子》是一首简单、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它表现了小猴在床上蹦蹦跳跳以及摔了跟斗的情形,这种情形与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容易引起共鸣。《三只猴子》活动目标定为学唱歌曲,初步体会歌曲诙谐、幽默的风格;在倾听和做动作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唱歌曲;让幼儿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不能在高的地方乱跳,一旦这样,十分危险。和传统的歌唱教学相比较,这样的教法不带任何灌输性质,重视的是幼儿音乐情趣的培养,并且在活动中幼儿也有自由协商、充分想象的空间。同时通过小猴的这种行为,让幼儿真切地领悟到后果,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他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2.3游戏建议

以往的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用非常传统的方法教幼儿,大多数是以跟唱为主,却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加激励性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用简单而又体现角色的行为肢体动作表现歌曲让整个活动首尾呼应。选择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游戏中学习歌曲的过程,一定能让幼儿感到歌唱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发展为目的,挖掘领域的特征,切透教材,精心准备每个环节,正如纲要中所提到: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那样才能够使活动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主编.学前游戏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3] 乐游戏的几点体会[J].山东教育,1999(18).

教学案例及评析范文4

关键词:“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不仅涉及理论知识,也涉及相关工具软件的学习。该类课程通常以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具有理论知识难理解、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在教学上缺少针对性,理论与应用之间衔接不够,对学生具体实践方面教学效果较差,不利于学生具体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该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教学模式以及任务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并以此为驱动,形成“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案例教学模式和任务教学模式这两者都强调在教学中需要在做中学,其本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教学。将课程知识隐含到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围绕任务活动,在案例的基础上,在具体的问题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构建出来的明确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本质上,它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将具体的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框架同具体的教学情境有机结合的结果和体现。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思想源于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案例,依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断强化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问题求解能力、表达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把相关教学内容隐含在精心设计的每个学习任务中,以完成这些具体的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

“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将学生专业知识建构和能力水平提高为教学目标,结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两者的优点并进行深入整合。其将课程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形式,隐含在多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中,并在这些任务驱动下,使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式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最后,实现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具体的,首先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新知识及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案例设计并进行呈现、布置任务、互动、完成任务、个人或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进行评价(包括自评、组内及组间互评、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反思与改进、任务拓展创新、知识建构及能力提升。详细的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及多元评价机制如图1所示。

学生活动方面,课前进行激活原有知识、新知识的准备、确定学习目标、了解并探索新课程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接受老师的任务、明确并思考任务、然后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最后完成任务、成果汇报及评价、反思与改进、任务拓展创新。此外,围绕课程相关知识自主分工完成主题报告任务,包括自学知识并确定主题、确定工具软件、设计案例并完成任务、在课堂进行展示并与大家共享、最后完成评价。

教师活动方面,确定教学内容、课前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围绕新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并进行详细的任务布置。在课程上,设计并呈现任务、细化并解读任务、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及帮助、交流与互动、解答学生遇到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完成的案例和任务进行提问、点评和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学生是教学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组织者和资源提供者。而知识的传递是多向的,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互动。

根据以上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根据多元评价机制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并扮演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最终达到培养方案的教学目标,即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的建构以及表达及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及沟通能力)、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作能力)、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三位一体”的多元评价机制

学习效果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判断的过程,用于描述学生在成就与不足方面的整体轮廓。全面收集关于学生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其用于课堂决策中。

(一)诊断性评价。因为诊断性原因而采用的一种评价形式。例如,需要达到一个特定教学目标所学的预备知识或技能,或者确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等。诊断性评价在性质上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二)形成性评价。它是一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暂时性信息的评价方法,在教学和学习没有中断的情况下收集学生信息。在教学过程还未结束之前,教师就需要反馈,知道哪些是有效的方法,正如学生需要知道的进步一样。形成性评价允许做些变化,从而保证正在进行的改进。由于形成性评价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采用的,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评估方法。

(三)总结性评价。用于在教学结束时告诉学生的绩效数据,这种评价成为总结性u价,可以告诉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用于成绩评定。

具体的,在本课程中,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机制,在目的、方法和时间的详细对比如表1所示。

结合课程性质和实际教学情况,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主要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前期和中期,并通过反馈不断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并对下一阶段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提供支持和参考。最后,通过总结性评价对学生个人及整体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

教学案例及评析范文5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水平教学计划 案例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都要去尝试、探索,其中,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涉及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的学校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直列式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实际上它已经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子目标。要落实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改变教学计划制定的观念与格式,导入新课程的“目标统领”观念,合理地体现五大学习领域目标、各水平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

一、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

要合理安排、制订好水平教学计划,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要求在五大学习领域内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学习领域在各自的领域目标下又有相应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下又提出了学习内容或活动建议,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在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得到科学的体现。

其次要认识到多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的某个目标时,可能也同时实现了某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达到运动技能的某个目标时,同时又实现了某个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目标群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制订计划时予以全面考虑。

最后要考虑好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好教学内容。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助于教师实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中非常宽泛,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达到水平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们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要充分考虑本校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特长、学生爱好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全年学习内容。

水平教学计划是以达到学习目标为前提的,这给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创造性地组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应该把握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出好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教学计划应该是把整体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集合,也叫子目标群,子目标群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目标的性质确定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一组以运动参与为主的子目标群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都可以通过运动参与的某种形式来实现;一些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子目标群,集中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目标群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另外,在目标群形成之后,还应考虑子目标群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并考虑子目标群在领域目标群中的位置。

二、优秀案例推荐

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格式,并经过近50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改革而形成的,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直列式的格式比较直观,内容项目、时间阶段表达清晰。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平、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反映出“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先进观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从最近看到的几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来看,基本上有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照型、教学内容罗列型等几种,对新课标的要求已开始有所考虑,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计划做得很详细,但不能很清晰地反映出目标群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的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没有摆脱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思维;还有的把子目标群割裂开来,计划冗长而繁琐。

这里推荐一个优秀体育与健康水平计划案例,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水平教学计划。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03-05年水平(三)教学计划

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领域目标群和子目标群之间的关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个教材内容涉及几个领域目标的实际,很好地反映它们有主有次、既分又合的关系。整个计划脉络清晰,从领域目标到子目标群再到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期学年总学时,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方便计划、书写,又便于实际工作中查看对照。在时间上是以季节为主进行划分,根据季节长短安排不同的时段,一学期分成二块,一学年分四块,比较科学合理,避免了其他格式按新课程要求编写的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书写繁琐、冗长、罗列、割裂、又不便查看的不足,是我所看到的较为合理、简洁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学期教学计划。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每个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江苏地区的季节气候有自己的特点,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季节气候差异很大、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要考虑好如何运用好适合本地区季节气候学生的教材、教学内容去顺利实现水平目标,并要选择好适宜的目标群。在设计和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长短、气候因素,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好校本课程。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问题,反映了编写者将季节时段和内容有机安排的思想萌芽。

同时编写者将领域目标组合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种,便于格式的简洁化,实际上,这两种组合不应该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应根据内容、客观条件适当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也可以重新按需要整合成与上述不同的二种或三种领域目标集合群。这里有个问题可以探讨,五个领域目标一共可以产生20钟目标群组合,比较合理、常用的目标群组合有7―10种,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领域目标群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有利于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实现就是好的,不必拘泥。

由于水平三(小学高年级)的水平目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编写者根据领域目标要求将水平目标群进行组合,再安排各组合对应季节的学习内容。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教学内容的书写过于简单,看上去比较单调机械,实际上,完全可以再略微详细一点,表现出编写者在内容安排上的周密考虑和创新意识,运用好我们教师所拥有的自主空间和余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体现出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各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适当调整所推荐实例计划中的子目标群的组合,适当细化教学内容,体现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推荐的水平教学计划实例对小学、初中、高中,即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并是一种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常规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格式。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主编.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学案例及评析范文6

一、紧扣教学目标要义,设置具有典特性教学案例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学活动同样如此.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准确掌握数学知识内涵要义,设置具有概括性、典型性的数学教学案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掌握知识要点内涵以及学习目标要求.教学实践证明,设置典型教学案例,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要点内涵,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素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列章节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设置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列章节数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理解活动,由特殊到一般,由点及面,实现对数列知识要点内涵要义的深刻理解、准确掌握.

如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通过对该节课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认识到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中项以及等比数列{an}的性质等内容,因此,在新知教学活动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重难点,设置了"已知数列1,101 5,102 5,…,10n-1 5,…,求证:(1)此数列是等比数列;(2)这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其后第5项的十分之一,(3)这个数列中任两项之积仍为数列中的项"典型数学案例,学生通过对该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能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通项公式的应用进行准确有效的掌握,有助于对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解决.

二、注重解题策略探析,培养探究实践解题能力

问题:设{an}是等比数列,公比q=2,Sn为{an}的前n项和.记

Tn=17Sn-S2n

an+1n∈N

*设Tn0为数列{Tn}的最大项,则n0的值是多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通项及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解:

Tn=17a1[1-(2)n] 1-2-a1[1-(2)2n] 1-

2

a1(2)n

-1 1-2

=(2)2n-17(2)n+16

(2)n

=1 1-2

•[(2)n+16 (2)n-17].

因为(2)n+16 (2)n≥8,

当且仅当(2)n=4,即n=4时取等号,

所以当n0=4时Tn有最大值.

点评:本题的实质是求Tn取得最大值时的n值,求解时为便于运算可以对(2)n进行换元,分子、分母都有变量的情况下通常可以采用分离变量的方法求解.

在上述数列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采用合作探析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践等活动形式,对该问题条件内容以及内涵关系的分析和思考活动,学生对问题条件的内涵要义及条件关系能够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找寻出该问题案例的解题策略.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将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变化为探究实践,合作互助的过程,搭建探究实践的有效载体,提供学生合作探析的有效时机,让高中生在合作探析和教师指导等双项作用下,获得探究实践能力在内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重视综合问题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解题能力

问题综合性,是数学问题案例的重要特点,也是数学知识丰富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有效展示.学生在发散性问题案例分析、思考、解答过程中,思维能力能够更加灵活和全面,思考问题更加严密和严谨.在数列章节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将有综合性问题案例作为有效抓手,使学生既对数列章节知识体系与其他章节内在联系整体掌握.同时,又对数列章节各知识点内容内涵要义"局部"整体掌握,从而锻炼和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解题能力.

问题:已知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n}中,a1+a2+a3+a4=20,a1,a2,a4成等比数列,求集合A={x|x=an,n∈N*且100

解:设{an}公差为d,则a2=a1+d,a4=a1+3d

因为a1、a2、a4成等比数列,所以(a1+d)2=a1(a1+3d)d=a1.

又因为a1+(a1+d)+(a1+2d)+(a1+3d)=4a1+6d=20.

解得:a1=d=2,所以x=an=2+2(n-1)=2n

所以A={x|x=2n,n∈N*且100

因为100

所以集合A中元素个数100-50-1=49(个)

由求和公式得:S=(102+198) 2×49=7350.

点评:本题是有关等差、等比数列概念、求和公式及集合等基本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数学问题案例,学生在综合性问题解答中能够实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强化问题评析活动,培养自我反思评价能力

问题: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2, S12>0,S13<0. (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Ⅱ)指出S1,S2,…,S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解: (Ⅰ)依题意,有S12

=12a1+12×(12-1) 2•d>0.

S13=13a1+13×(13-1) 2

d

,即

2a1+11d>0

a1+6d

(1) (2)

由a3=12,得a1=12-2d

(3)

将(3)式分别代入(1),(2)式,得24+7d>0

3+d

,所以-24 7

(Ⅱ)由d<0可知 a1>a2>a3>…>a12>a13

因此,若在1≤n≤12中存在自然数n,使得an>0,an+1<0,

则Sn就是S1,S2,…,S12中的最大值

由于S12=6(a6+a7)>0,S13=13a7<0,即 a6+a7>0, a7<0,

由此得a6>-a7>0 因为a6>0, a7<0,故在S1,S2,…,S12中S6的值最大.

教师要求学生对该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评析活动,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认为该问题有效运用了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评析过程,引导学生总结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1)

an+1 an=…

>1

=1

(an>0) 如an=9n(n+1) 10n;

(2)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如an=n n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