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行业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能减排行业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能减排行业投资

节能减排行业投资范文1

关键字:节能减排;通信行业;前评估;后评价

2016年全国“两会”恰逢“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作为“十三五”的重要板块,节能减排行业关注度持续上升,新疆通信行业作为行业内的一个重要部门,如何推进本地区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有效实施,成为工作中的重中重。自2007年以来,各电信企业就先后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生产管理的内容,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各电信企业来说节能减排工作是以节能为主,不断降低能耗占收入的比例,而能耗的有效降低,则需要全方面的评估勘测。

1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节能,从微观说主要包括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两个方面。技术节能,主要包括技术改造,推广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的应用;IDC机房和基站降温技术等。管理节能包括杜绝浪费的管理、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对科技人员创新节能减排工作的激励政策等。1.1从技术节能方面看,主要在地域、场景、节能设备性能的不同因地制宜上存在不足。(1)在地域上,新疆的北疆地区风源较充沛,较适合风能利用,而南疆部分地区风源充沛、沙尘也多,而沙尘对风机寿命影响较大;相反,南疆的太阳能较充沛,较适合利用太阳能;有的地域太阳能、风能均较丰富还要解决风能、光能应用转换,实现风光互补。(2)在场景上,主要是针对IDC机房和基站的室温调控的应用。室温调控可采用精确送风、智能新风系统、智能换热系统三种技术。还可对若干机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利用新疆得天独厚的天气,尤其是北疆,秋冬季可以利用自然冷源,实现地板下通风。对数据应用初期的机房地板的拆除改造,同时失去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的功能。建议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多利用自然风源、冷源实现绿色IDC和绿色基站。(3)在节能设备性能上看,各种节能产品种类很多,但也有良莠不齐的问题、适应不能满足特殊地域、场景条件的问题。比如一般的风机可能对沙尘浸蚀的防范性能不足,有的电池组对温差变化设置范围较窄,各单位在选购时不应仅根据产品说明书来决定,还须考虑应用的实际条件,建议对相关设备在决定购置前进行必要的测试。(4)节能减排使用的技术是多方面的。除精确送风、智能新风、智能换热技术外,尚有逆变电源技术、空调添加剂技术、电源直流远供技术、根据任务对设备运行要求有无自动关闭、开启技术、变压器降容技术等。1.2管理节能方面,从国家层面看,主要是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从企业层面看,主要是需要提升对节能减排项目的管理,建立对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2建立节能减排投资(改造)项目前评估、后评价的依据

《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家鼓励节能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自2007年,新疆通信行业各企业陆续开展并不断扩大节能减排投资,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由于节能减排工程具有大量创新的特性,新技术、新设备均需接受企业使用实践的检验,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已经成为节能减排投资管理的一项内容。对节能减排投资项目进行“前评估、后评价”,目的就是降低投资浪费,杜绝无效投资。

3前评估后评价机制

根据《节约能源法》关于“国家鼓励节能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的规定,新疆通信学会成立节能减排评估专家组。评估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应企业的要求,对投资项目进行“前评估、后评价”。“前评估”是指对节能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节能项目适用场景评估、节能项目生命周期评估、节能实施效果及风险分析等。“后评价”是指节能投资项目完成后的效果和效益评价,包括设计技术水平综合评价、项目工程建设评价、项目投资管理评价、项目工程竣工验收评价、生产运行评价、管理水平评价等。新疆通信行业专家委员会设立“设备与环境”专业组。设备与环境专业组由相关专家组成。专业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成员若干。专家组可受邀承担各企业的前评估、后评价任务。对行业来说,实施前评估后评价根本目的在于保证投资效益。通信行业节能减排投资项目的一个特点是分散,一个点的投资不一定很多,所以并不是企业的每一个节能减排投资项目都要进行前评估后评价。每一个项目也不是都必须由学会建立的节能减排专家评价组评估,可由企业自己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估或邀请社会第三方评估。而后评价,则应由学会建立的节能减排专家评价组实施。关于前评估与企业决策之间的关系。投资评估在企业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以防止投资浪费,提高投资效益为目的,而前评估的结论可作为企业领导投资决策的基础之一。

4前评估、后评价机制的运行

(1)节能减排投资(改造)项目,企业可自行组织专家开展前评估,填写前评估报告书,供企业领导决策参考。其中较大工程可邀请通信学会专家组评估。(2)新疆通信行业专家组承担的前评估后评价项目,由企业向学会提出书面邀请,学会在履行服务会员的宗旨上及时组织不少于5名专家组成的评估、评价组,并按时完成评估、评价勘测任务。(3)专家评估、评价组对项目评估、评价后及时填写前评估报告书、后评价报告书。报告书中应包含项目的评估勘测具体数据及具体建议。(4)学会根据专家组作出的前评估、后评价意见,组织节能减排专家委员会议进行评审表决。

5总结

节能减排行业投资范文2

关键词:战略规划;行业研究;减变速机行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61-02

一、行业研究的定义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发展趋势,为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或行业投资者的投资战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通常企业都是在微观市场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容易被眼前的一些暂时发生的假象所迷惑,出现对未来的局势看不清甚至误判的情况。而行业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拨云见日,了解竞争格局和行业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帮助企业制定出符合内外部环境的战略发展大计,赢得未来的竞争先机。

减变速机是在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用于降低速度,增大扭矩的传动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宇航、交通、建筑、冶金、建材、矿山等领域。减变速机行业属于通用机械行业中的一个子行业。

二、行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减变速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研究

1.经济因素。全球经济不断回暖,主要经济体均处于回升状态,但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和经济内生动力尚未稳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确定性依然很强,增速预计保持在2.4%~3.1%左右。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连续平稳增长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保障通用机械行业的稳定发展,通用机械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而中国通用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国际产业的转移,是推动减变速机的发展。

2.政策影响因素。政策方面的积极因素有随着国家政策鼓励建材下乡政策,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和保障性租房政策缓解市场因房地产调控造成的对建材需求增长的担忧,为建材行业带来利好,而建材行业的利好直接影响了上游机械行业与减变速机行业的发展。

3.社会发展因素。国家从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延续与消费相关的刺激政策,而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促进了消费增量,使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加,增速加大,这些都促进了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有关的行业的发展,减变速行业即是其一。

4.技术进步因素。随着产业结构的更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行业未来发展的支柱,装备制造业需要全面升级,推动节能减排装备、新能源装备进入高增长轨道。

(二)减变速行业发展微观研究

1.行业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始,中国开始引进成套设备,具体有武汉钢铁1 700mm轧机中的通用和轧钢机减速机的引进;英国23 000kW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负荷齿轮箱的引进;30万t/a合成氨中的高速齿轮装置的引进。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有了独立制造高速重载设备的能力,比较典型的是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和郑州机械研究所等四单位联合美国费城齿轮公司引进全套高速重载齿轮设计制造技术,通过弹性变形和热变形修形等高速重载齿轮的共性技术作了突破性的研究,成功完善了理论和产品的规范制造。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独立开发低速重载设备的历程,如最大功率已达4 000kW的水泥磨传动齿轮箱的开发和制造。现在已发展到硬齿面、模块化、高精度与机电一体化的减变速机。国内的减变速机正在向中高端转移,进行进口替代。从产品结构来看,减变速机四大系列产品中,无级减速机已经进入衰退期,摆线和涡轮蜗杆减速机处于成熟期,齿轮仍处在成长期中。

2.行业规模。2007年全球工业传动行业年销售额约为250亿欧元,年均增长幅度约为2.5%,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工业传动行业实现196亿欧元销售额。中国从2003年以来,减变速机产量持续稳定增长,除了2009年因金融危机略微下滑,预计2010年达到530万台,复合增长率21.75%,而齿轮是工业传动的发展趋势,固定资产累计快速增长,销售额持续高速发展。

从行业战略群体定位分析,产品价格和技术水平成为行业内企业群体定位的两个最显著特征,形成了SEW等外资企业群、中国高速传动等全国一流企业群、东力传动等全国性企业群、星光传动等区域性企业群。减变速行业的集中度不够,前十位企业占比仅40%,SEW占有率最高,也只有11%。减变速机价值链中,减变速机生产与零部件对毛利的分割差异不大,低于配套厂和整机生产厂,原材料对毛利的分割最大,达到40%。研发的投入占总价值的1%,研发价值分布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3.行业竞争状况。从波特竞争结构分析看,减变速机产业链的上游关键零部件的制约较大,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而下游对中低端产品议价能力强,需求的影响较大;中低端减速器进入门槛低,市场对产品的技术与品质要求不高,潜在进入者较多。国内甚至国际上特定的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配套主机厂利用自己现有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等资源,研发出自己行业内所用的减变速机,如振华港机、太重、大起等;整体而言,减变速机具有不可替代性,是难以替代的配套,而变频器节能、稳定的变速功能正在被市场广泛接受,伺服系统模件、紧凑的特点提高了机器的灵活性,两者都成为机械减速的潜在部分替代品。

4.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减变速行业的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着该行业的发展,其下游行业有陶瓷行业、玻璃行业、木工行业、食品饮料行业、新能源行业和节能减排行业等。国民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国际产业转移和通用机械行业发展是推动减变速机行业整体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是陶瓷、玻璃和木工行业的主要驱动因素,国民经济增长推动食品、饮料包装行业发展,国家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政策推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行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建筑陶瓷受房地产和基础投资影响大,出口价格和数量在2008年、2009年也同步上升,陶机市场基本上呈正比变化,行业集中度低,仍未进入成熟有序的竞争阶段;在玻璃行业,行业产能过剩,长期增长空间不大,平板玻璃作为建材行业的子行业,其产量与房地产投资开发力度基本上同方向变化;木工行业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传统制造业,2000―2009年随着商品房销量的上升,全国木地板产量稳步上升;食品饮料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动行业的增长,食品饮料包装机械行业集中度高,业内龙头企业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提高设备技术能力,扩大市场规模;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和扶持将带来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同时为相关上游产业创造快速成长机会,其中包括装备行业,风电、核电等电力重型机械行业的资金投入大,技术壁垒高;还有节能减排行业,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减排承诺,要求国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资源税改革,高能耗行业受很大影响,未来的固废及水务处理投入增长迅速。

从整个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来看,行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较大,首先是下游行业总体发展看好,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是企业未来发展应关注的重点;其次是行业集中度不高,虽然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但存在行业升级转型及进口替代的重大机遇。

(三)减变速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1.代表着传动技术发展的高效传动重载的小型化齿轮和变频、伺服变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变频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挥了变频变速和机械变速各自的优势,增大了系统的变速比;在变频许可的时候,采用变频变速,有利于节能和效率,超过变频能力范围时,配合机械变速,从而实现变速比和控制的灵活性;在伺服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伺服电动机的伺服变速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机械传动中的变速机构,只有当伺服电机的转速范围满足不了系统要求时,才通过传动装置变速。

2.优秀企业近几年引入先进设备,完善供应链,持续扩大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行业集中度加大的发展趋势。SEW通过独资与合资形式,在2001―2007年之间,先后斥资3亿欧元建成了除天津之外的另外两个制造中心(江苏和天津)和5个组装中心(广州、西安、沈阳、武汉和苏州),从而完善了供应链,同时加大了产能;形成了年产高端减速机40万台、电机30万台和变频器两万台的生产能力,目前产值国内第一;中国高速传动2007年香港上市,全球融资,融资额的90%投资于产品研发、厂房和机器的持续建设;收购与绝对控股上游零配件厂江苏宏晟。现在厂房与机器资产相比上市时的情况,增加了375%;公司的销售每年以103%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惊人的56亿元。

3.模块化、集约式的设计与生产,提高产能与稳定产品品质的发展趋势。这种方式有如下好处:一是集中设计和制造的这些零部件构成特有的模块组合体系,这些零部件可以完成上千万种组合,在这些组合中,客户基本能为自己的传动要求找到一种理想的解决方式;二是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进行大规模制造,从而减少为满足客户差异化要求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三是由于可以大批量生产,零部件与产品的一致性得到了保证,产品品质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得到提升;四是通过这种方式,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方式得以实现。

4.行业合作形式逐渐成型,签订合资成立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和投资并购成为行业内的主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中国高速传动收购上游企业江苏宏盛重工业集团,并先后与GE WIND、ALSTOM、ZF CHINA以及下游船舶企业展开合作,不但完善了上下游的供应链,还顺利进入了新兴领域,拓展了自身市场;东力传动收购上游电机厂,并与郑州机械研究所、浙江运达等企业展开合作研发与制造,强化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建设,完善了供应链;江苏泰隆与意大利布雷维尼合资生产工程用行星齿轮减速机,与哈工大合作开发高精减速机的关键技术。

总之,根据对以上个案的减变速机行业的行业研究,我们从行业宏观环境、行业微观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一具体的行业进行了全面了解,为行业内的众多企业进行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外部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汉川,邱红.中小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节能减排行业投资范文3

关键词:滨海新区;节能减排;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3-0018-04

一、滨海新区节能减排项目资金来源

(一)财政拨款

由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的外部性强、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各地主要环境保护设施、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均为政府行为,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以滨海新区核心区域的开发区为例,2008年开发区用于减排的财政资金为450万元;再以区内减排的主要项目之一――开发区化工区污水处理厂项目为例,总投资2100万元,全部为财政拨款。

(二)政策性银行贷款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影响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但因其具有严重外部性,商业银行不愿参与的行业项目进行政策指导,设定瓶颈行业指标,分支行对相关项目优先考虑,利率上则以风险投向为基础,严格遵从评审机制。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对滨海新区节能减排环保相关项目贷款余额达6.04亿元,占其向滨海新区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的3.33%。

(三)商业银行贷款

截至2008年9月末,滨海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290.13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58亿元,增长33.98%。以国内绿色信贷的先行者――兴业银行为例,其在国内创新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 这一“绿色贷款”品种。截至2008年10月末,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对滨海新区节能减排环保相关项目贷款余额为4.35亿元,占其向滨海新区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16.23%。

(四)国际金融机构支持

目前,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先后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之一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合作,IFC为其提供部分本金风险分担。目前,兴业银行与IFC合作项下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已在新区“落地开花”,天津钢铁有限公司率先获得4390万元节能减排专项贷款,将支持其在5年限期内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实现“绿色”效果。 其中第一年为宽限期,企业只需归还利息,无需归还本金。

(五)BOT(建设――运营――转让)模式

BOT模式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投资运营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将民间资本引入城市节能减排项目领域,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目前,滨海新区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均采用BOT模式。以西区污水处理厂为例,总投资约为2600万元,政府将其委托给某专业公司,由其筹资金建造,建成后该公司拥有污水处理厂20年的运营权。运营期内,该公司通过收取1.09元/吨的污水处理费逐步回收成本,实现收益。

(六)企业自筹

除了全额财政拨款的政府行为,由企业投资建设的节能减排环保项目获得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筹资本金。以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为滨海新区两家客户提供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为例,两家客户的自筹资本金与商业银行贷款比例分别为1:1.1和 1:2.2。又如:中新生态城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约2.7亿,其中世界银行贷款2000万美金,国家水污染治理基金7600万,其余由项目投资开发公司自筹。

二、现行配套政策及设施

(一)政府支持性政策

1.2007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首次提出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根据政策要求,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文,建立“绿色信贷”机制,《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做好节能减排金融服务工作;财政部、商务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电监会等相关部委也通过文件、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政策,为建设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2.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1月初,下发实施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三年实施计划(2008―2010年)》,将“建立节能减排和市场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中新生态城制度创新,深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列入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日程。同时,滨海新区规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实施环保的一票否决制,在源头上杜绝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项目进入。

3.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于2007年9月设立每年预算1亿元的“泰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开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作;分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点鼓励项目名录》,按名录中确定的额度和方式对区内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财政补贴。

另外,2008年,开发区管委会已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达成协议,将区内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商业银行可将企业信用报告中的企业环保信息,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参考依据,严控环保不达标和高能耗企业的授信总量。

(二)银行支持性政策

节能减排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对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如果能够做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信贷控制,也就阻断了这些企业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使其难以再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因此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被誉为是增强环境保护手段、减少银行贷款风险、引导企业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一举三得的措施。目前,滨海新区大部分商业银行注重履行银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并服务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严格的信贷准入管理和风险控制。针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制定贷款投放的风险限额,严格控制其信贷投放,并适度上收分支机构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信贷审批权限。加大对节能减排不达标客户的信贷退出力度。

2.提高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业务办理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部分金融机构为节能减排贷款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放款效率,及时解决在办理节能减排贷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节能减排融资渠道的同时,吸取世界先进经验。目前,兴业银行与IFC开展的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合作项目,已在滨海新区“落地开花”。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区具备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试点的政策优势,因此必将成为各商业银行将国际经验用于国内实践的创新基地,为推动全国节能减排事业向纵深化发展提供经验。

以上措施表明,滨海新区商业银行在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发放上,严格执行政策和规定,新区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信贷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三)能源环保交易市场加速形成,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设立

继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之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在滨海新区成立,其定位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通过排放权交易平台,鼓励有能力节能减排的地区或企业在满足自身需求外,将剩余指标在交易市场上出售;而节能减排空间有限的地区或企业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配额,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三、制约因素

(一)财政资金有限,投融资机制落后,环保产业资金吸引力弱

作为城市建设主要投资主体的城市政府,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普遍存在财政资金不足,市政债券等政府商业融资手段受限的问题,建设资金不能得以满足;目前,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机制没有形成,不能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闲置资金很难流入环保产业。

(二)节能减排市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融资效果

节能减排行业具有市场大、技术性强、风险点分散等特点,难以满足一般性的贷款融资条件,当前,节能减排市场主要面临的有三方面风险:一是节能企业对于节能技术的实际效果没有把握,很大程度上是在尝试创新;二是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的应收账款过大,融资缺乏第二还款来源;三是在节能减排结果的认定等方面存在风险。以上这些风险对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等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节能减排的困难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已提高了3700多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取消了部分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关税,使节能减排约束有所降低。滨海新区很多外向型企业受危机影响,处境困难,投资节能减排项目或购买环保设备的积极性降低。同时,地方政府在抉择重大项目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遵循节能减排要求时,更加困难。

(四)信息不对称及环保公益性制约银行对环保项目的贷款支持

1.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环保审查难度较大。目前金融机构在企业贷款审核中都对环保审核作出严格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所需的完整环保审核材料难度很大。金融机构掌握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获得的,其中不排除企业恶意隐瞒而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虽然人总行与国家环保总局达成了有关环境执法信息进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协议,但这项工作在各地的开展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目前滨海新区中只有开发区启动了这项内容。而且协议仅约定环境执法信息进入系统,尚缺乏对企业发展内外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完整信息,银行无法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对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不稳定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的企业情况难以及时知晓。

2.银行盈利性和环保公益性矛盾。相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言,节能和环保项目规模较小,投资收益不明显,资金筹集相对困难;同时,节能减排的实施、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时间周期长且前期投资的公益性强。许多商业银行受盈利性指标驱动,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不愿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启动和完善环保循环经济的意愿较低,导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五)合格BOT投资人有限

由于节能减排项目有投入资金大、回收期长、技术资质要求高等特点,合格的项目投资人相对有限。目前,市场上存在投资人良莠不齐,运作过程不规范,特许经营协议不够详尽完整等问题。一些缺乏运营、管理和建设经验的企业通过压低价格或非正当手段获取项目建设、运行权,扰乱了市场。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1.财政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环保项目的财政投入,增加环保项目的预算开支,一是构建支持节能减排的税收体系,通过提高高能耗产品的经济成本对企业能耗进行约束,同时,对生产环保设备及使用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与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贴息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入节能减排企业和项目,还可以通过创建、表彰节能减排示范企业,与节能贴息、节能贷款相结合。

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一是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帮助、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多角度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后备资源信息库,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节能减排条件企业通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尽快实现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二是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推进节能减排主体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要加强债券市场政策宣传和产品推广,鼓励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增强其直接融资能力。

3.规范发展BOT融资方式。政府在选择节能减排BOT项目投资人时,应避免只注重[前利益、把引资作为唯一目的,而使项目运作过程不规范,从而造成特许经营协议粗糙、法律漏洞多、运营期收费过高,以及超出政府职能的不合理承诺等。特许经营协议及运营期投资公司的收费水平,应在充分考虑政府和使用者的承受能力,及投资人的成本收益及回收期的基础上制定,实现三方共赢。

(二)人民银行政策支持

人民银行及其基层机构应积极支持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风险提示,加强对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二是继续做好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的相关和后续工作。督促和引导所辖商业银行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沟通协作,提高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探索建立辖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与银监会、金融机构、环保局等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

一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的金融工具降低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风险,可适当降低节能减排领域的金融准入条件,开发与节能减排项目相适应的信贷类产品,建立适用于节能减排企业的贷款审查、信用评级、资金定价机制和贷后管理等信贷管理制度,建立节能减排贷款“绿色通道”。

二是金融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联合贷款、转贷款、票据融资、综合授信等多种合作方式,为重点节能环保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三是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密切关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调整,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同时,把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作为是否为其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重要依据。

节能减排行业投资范文4

关键词:京津冀;大气污染;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39-02

1 引言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接连发出红色预警,廊坊地区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但在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合作方面,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集中表现为京津冀还缺乏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保障机制,缺乏区域内财政金融政策的相互配合,存在着治理大气污染的可用资源与承担任务不匹配现象,制约了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环境效益。京津冀目前还处于跨越碳排放强度高峰的初级阶段,距离跨越人均碳排放高峰和碳排放总量高峰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上升的艰巨任务,寄希望在短期内很快跨越人均碳排放高峰和碳排放总量高峰,取得“一蹴而就”的成效是不现实的。

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靠行政手段,也要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当前京津冀在治理大气污染中,虽然在淘汰落后产能和强制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等方面,利用行政手段能够取得一些成效,但从长期看,还需要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提供长效保障。

造成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不充分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财税金融制度还不能适应低碳绿色发展需要。一方面,我国还没有按照“税制绿化”和“财政绿化”要求,完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导致我国现行税收和财政在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改造提升方面,缺乏科学的制度安排,不利于发挥治理大气污染的财税制度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在信贷考核体系中,还没有把绿色信贷真正嵌入信贷制度内容中,还没有形成导向清晰、内容完整的绿色信贷体系,减弱了治理大气污染的金融制度功能[1]。

2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治理对策

协同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既要明确考核目标和任务分工,又要注重协同合作,必须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牢固树立区域环境效益至上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克服各种阻碍协同合作的制度障碍和行政体制障碍,必须针对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任务和三地客观存在的财政金融资源差距,密切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在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力和财政投资吸引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多渠道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行动中,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2.1 近期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完善跨区投资税收征管体制。对于总部经济所在地与分支机构所在地之间存在区域内的“飞地经济”现象,应按照地域管辖权优先征税,居民管辖权补征税款的要求,制定国内跨区域的统一、规范的企业所得税核算标准和分享办法,以抑制各地为争取分支机构项目落地而乱施税收优惠和任意让渡税款行为。同时,还应统一税收征管的执行标准,以解决京津冀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三地执行标准差异和由此造成的纳税人为减轻纳税义务而产生的跨区域报税问题。

(2)加大中央对环首都地区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重大国家战略,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多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涉及减少污染排放的能源节约和能源替代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消费节能和消费减排等综合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内容方面,加大中央京津冀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力度,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环首都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

(3)信贷管理体制创新。在京津冀协同治理污染的发展过程中,应通过金融管理特别是信贷管理体制创新,增加绿色信贷权重考核体系等举措,对承担治理大气污染任务重、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的相关区域,增加其鼓励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绿色信贷指标,提高其金融机构存贷比水平,使京津冀资金保障与京津冀承担的治理大气污染的产业结构改造任务相一致。通过增加和调剂京津冀区域的信贷指标,支持其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4)协调京津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关系。按照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求,借助区域合作协调平台,协调京津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产业的吐故纳新,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引进和布局新的l展项目,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节能减排。在布局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方面,不仅要杜绝各行政辖区采用非市场竞争手段,争夺和拦截外商直接投资现象,还要通过京津冀协商合作,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重点布局在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节能减排压力大的区域。

2.2 中长期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制度保障条件,提供长效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财税制度保障方面,一是需要按照绿化税制,完善税收体系要求,及时征收包括碳排放税在内的环境保护税,通过完善消费税制度,把“两高一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发挥其抑制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功能。二是实施汲水财政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导向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利用的财政投资、财政补贴支持力度,在鼓励和支持产业改造升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吸引商业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行动中,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三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的政府绿色采购,发挥政府节能减排的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提供节能减排产品和社会提供节能减排服务[1]。

(2)加执法整治。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以整治非法排污、超标排污、恶意排污为重点,铁腕执法,严查严管,开展环境专项执法整治,从重从快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让污染企业切实付出高昂代价。并采取督导检查与纪检监察联合督查等,做到查处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

(3)严格规划区内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项目的审批。加强对各个辖区的督导,对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空气质量进行认定和,强化督导和技术指导,做到责权统一,确保不留死角,确保市区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4)加大对市民的宣传引导。继续与市主要媒体密切协作,播发环保公益广告,向市民群发环保公益短信,在市环保局门户网站开辟空气污染防治科普专栏。同时,加大社区、学校等的雾霾知识普及宣传,消除大众的恐慌情绪。

(5)大气检查结果将与地方政府考核挂钩。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邹首民介绍,专项检查以京津冀为重点并兼顾周边地区,环保部将组织10个督查组对重点地区进行督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飞行等方式锁定污染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邹首民说, 各类大气排污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及执行情况、群众投诉案件和热点环境问题的办理情况是此次专项检查的重点,检查结果将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的依据。

(6)积极发展环保产业。鼓励引导相关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布局,在实现公司盈利的同时,实现污染一体化治理。到2017年底,北京市要调整退出高污染企业1200家,天津市钢铁、水泥产能控制在2000万t和500万t,河北省钢铁产能压缩淘汰6000万t以上。产业结构优化、高污染企业搬迁等工作,既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也是倒逼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整的路径。而当下环境,往往能找到可以变通的方法,理由就是环境违法成本低,处罚轻,而环境违法后换取的经济效益极高。环境立法必须先行,一系列可为的促进环境守法的手段和机制也应该尽快完善。其中,应促成相关信息对全社会公开,交由全社会共同监督,这就有可能促使这些问题受到重视,法律法规贯彻和执法干预都将更为顺利。环境执法如此,京津冀一体化在环保领域的一体化,同样可以遵循这样的路径,加以促进[2]。

3 结语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反复的环境治理过程,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大气污染来源分类,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双管齐下、科学治理的重要基础。赵颜颜列举了几种大气污染源的分类,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实际情况,分析出其主要污染源,针对污染源的不同提出了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建议和对策[3]。当前,河北在水资源、大气环境、能源供给和总体生态体系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应着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建设京津绿色生态屏障[4]。

致谢:本文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了霸州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延杰.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J].经济与管理,2015,29(1):13~18.

[2]张 皎.加快京津冀治污一体化的建议[J].经济界,2015(3):22.

[3]赵颜颜.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源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5(11):139.

[4]彭建强,张 波.河北省建设京津绿色生态屏障面临问题与对策[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39~42.

Analysis on Preven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Zhang Yajuan, Du Wenli, Han Zhanpo

(Ba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Bazhou, Hebei 065700, China)

节能减排行业投资范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通知》及市政府《关于扎实做好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通知》精神,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全市“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18%,二氧化硫排放削减21.46%的约束性工作目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各级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目标,突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狠抓政策和措施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年底,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8.15%,实现了“十一五”总体目标(下降22%)进度的82.5%;化学需氧量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了16.53%,实现了“十一五”总体目标(下降18%)进度的91.83%;二氧化硫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了18.73%,实现了“十一五”总体目标(下降21.46%)进度的87.3%,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完成“十一五”工作目标依然存在能源消费总量增幅过高、污染减排治理措施滞后、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新河化工基地将要承载的化工类大项目转移,将为今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增加一定困难。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全力以赴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一)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效益、高科技、低能耗、无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抓好水泥建材、橡胶、铸造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拉长家电电子、汽车配件、食品、服装纺织五个产业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导鼓励外商投资节能型、环保型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工程,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二)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给我市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并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核查工作。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单位,实行建设项目限批,暂停对该区域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不予批准新增用地,依法停止给予落后产能生产的供电供水。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范围的,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立即清理取消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融资、税收、补贴、电价等优惠政策,贯彻实施市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有关规定,切实落实超耗能加价政策。

(三)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审核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制度。根据《市建设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要求,在项目审批前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对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量2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严格按审核制度进行评估和审核,从源头上控制能耗的增加。根据《市“十一五”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核算,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满足区域总量控制目标要求,排放化学需氧量大于3吨/年,排放二氧化硫大于15吨/年的建设项目,实行总量控制备案制度。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强项目审核管理,今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从严控制新建能耗高于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项目和污染物排放量大且难以治理达标的项目,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已出具总量平衡承诺的镇(街道、园区)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对没有进行合理用能审核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的违规在建项目,要责令停止建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要责令停止生产,并停止供电供水。

(四)切实做好重点工程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发挥各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以奖代补”扶持和鼓励节能技改和污染减排工程建设。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宣传力度,督促有条件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节能技术和污染防治改造。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量的项目倾斜,争取早下达资金,早形成节能减排能力。加强节能减排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已支持项目的跟踪监管力度,为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创造条件,确保项目早出节能减排效益。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对节能量在1000吨标准煤到2000吨标准煤的节能项目,按国家规定给予每吨标准煤200元的资金扶持。对已进行试点完成的循环经济项目给予奖励。继续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器等节能惠民工程,大力推动工业污染企业燃煤设施脱硫建设,促进生活方式低碳化,确保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效益。

(五)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逐一分解年能耗10000吨标准煤以上的5家市重点用能企业年节能责任目标,同时根据全市节能目标确定年能耗5000至10000吨标准煤的5家市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目标并严格考核。重点抓好兴平热电有限公司、啤酒第三有限公司等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统计、定额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落实节能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月调度和季分析制度,组织实施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加大对重点用能企业淘汰设备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设备要坚决给予淘汰,不按规定淘汰的,节能主管部门将按节能法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强化企业作为污染减排的主体责任,对重点工业企业主污染物排放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对石墨、电镀、畜禽养殖及蔬菜加工行业实行治理整顿,解决行业突出环境污染问题。重点抓好兴平热电有限公司脱硫设施改造和崇杰环保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水平提升,不断提高我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

(六)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和控制排污。加强热电、化工、橡胶、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建筑节能,严格执行省、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确保全市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100%,抓好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备案、审核及登记工作。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进程,力争城市新建工程太阳能和新能源等普及率达到45%以上。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确保完成15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和审查工作,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高效照明产品使用率达到95%和90%以上。加强对政府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严格执行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的规定,年政府机构能耗指标要在去年的基础上下降5%。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解决城区部分生产和生活污水不能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尽快解决镇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交通节能监管和黄绿标审核制度,积极采取交通运输节油措施,加速高耗能、老旧车辆的折旧和淘汰,实现营运车辆单位周转量能耗下降。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逐步建立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完善交通运输节油标准,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载客汽车燃料消耗限额》和《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载货汽车燃料消耗限额》等交通运输能耗限额标准。

(七)深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认真落实《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表彰成效显著的试点典型。积极落实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认真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推进工作,推动企业大力开展以矿产尾矿、工业固体废物、废旧轮胎、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建设,加快开发农业循环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秆燃料、秸秆生物肥、秸秆饲料产业,重点抓好农业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能新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法规政策开展强制或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

(八)开展节能减排执法监察行动。重点查处违规建设高能耗项目、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行为,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能耗统计和计量统计制度,能效和再生品标识制度,违反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状况公告制度及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岗位设置和能源管理负责人聘任制度,以及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工艺和设备等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根据各地和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开展调度、检查和督导工作。开展重点用能单位和建筑领域执行节能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专项监察,开展建设项目用能评估审查节能专项监察工作。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强化环境管理减排措施,把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作为污染减排工作的中心任务抓好、抓实。加大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下大气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予以限产、限排,对逾期不达标的,责令停产整治,推进有问题的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三、加强协调,完善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机制

(一)加强目标责任体系建设。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年部门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进一步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考核奖惩“三大体系”,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各级各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充分调动分管同志和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着力解决节能减排中的突出问题,完善目标责任体系,把节能减排目标落在实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切实履行各自职责,积极开展分工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节能减排行业投资范文6

关键词: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准入机制

一、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准入机制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综述

交通运输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交通运输企业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其节能工作的有效实施是推进我国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证。

我国学者曾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节能减排做了大量的研究,曾凡银在《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研究》一文,详细论述了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3个表现形式,以及在市场的准入机制、交易机制和退出机制等3个方面着手分析每个表现形式的机理;张旭在《完善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的市场制度的对策研究》一文,对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制度的含义、现状、对策等内容进行了界定、分析与探索,重点讨论对企业节能减排产生直接影响的能源市场制度、排污权交易市场制度、节能减排技术要素市场制度3个方面的内容。他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监督管,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所需的宏观条件;周军、王浩然在《论市场制度类型与经济增长绩效的关系》中把市场制度分为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和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等类型,并论证了市场制度类型与经济增长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这一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是集中于节能减排的市场制度和市场制度宏观层面的研究,具体到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准入机制方面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二、市场准入机制的含义及内容

市场准入机制,是国家和政府准许公民和法人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条件和程序规则的各种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它包含两层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是指主体和交易对象被政府准许进入市场的程度和范围;从法律角度说,是“市场准入制度”的简称,它是指国家规制市场主体和交易对象进入市场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在节能减排方面其应包括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企业的市场准入以及生产行业的市场准入等。

(一)产品的准入

在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人们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形成了“绿色需求-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这种以绿色为主的消费链条。西方国家曾掀起了绿色消费的热潮,并且波及了全世界。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任何产品进入市场必须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并通过相关的认证,同时,获得对应的标识。在节能减排方面,按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以分为3类:针对产品本身的污染、能效或节能标准,即产品的生产、制造、使用不能造成高污染、高能耗,如最早流行于欧洲的生态标签、电子产品的能效标志(欧洲A+能效标志)等。针对产品生产过程和方法,即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应该符合相应节能减排标准,否则,就不能进入市场。针对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生命周期管理,必须对产品生产、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生态环境管理。

欧美国家在节能方面有经验可以借鉴。政府补贴的产品进入市场机制,即以补贴使政府投入直达消费者。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的最终购买者以补贴或减税,使之较使用传统产品更划算。对汽车和住房信贷,要针对是否节能减排制定对购买者的优惠政策,并且政府资助重大的基础性节能减排技术。例如:瑞典从2007年4月实行“绿色车奖金计划”,政府给购买绿色新车的人1400美元的现金奖励。计划实行到2009年12月底,将绿色汽车销量每年增加10%。法国政府计划到2008年将CO2每公里排放量从近两年的154克降低到140克,对购买可替代能源的车辆进行现金补贴。从2005年起,法国的任何机构购买1000台以上双轮电瓶车,每台补助400欧元;2006年起,小型卡车每台补助3200欧元;使用煤液化燃料的公共汽车每辆补助7500欧元。

(二)企业的准入

市场准入标准不仅限于在市场主体进入初期进行应用,而是应该贯穿在企业整个参与过程中。实现监管的动态化和全程化,满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传统经济走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趋势,发达国家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走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这种循环生产新模式的反馈流程。如日本是一个技术先进、经济发达,而资源、能源又十分贫乏的国家,他们对资源、能源的合理使用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节能法》,将节能管理体制和“三位一体”(即“限制性政策+鼓励政策+信息服务)的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固定下来,依法对指定工厂实施管理措施。

由此,要严格、认真地做好新进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那些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中小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生产行业的准入

商务部在日前的《关于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将采取严格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和加强行业自律等措施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指导意见》强调,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技术、环保等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规范竞争秩序。这种市场准入机制总体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支持鼓励进入机制,鼓励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有前途、有市场需求产品的发展;限制约束进入机制,限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和企业,例如“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企业“关停并转”政策、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等。具体来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节能降耗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由于其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其本身的社会效益往往也比较大,政府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工商、税收、融资、担保、上市等方面给予恰当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激励这些行业的市场进入,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增加这些行业的产品市场供给。对于“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行业,政府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商、税收、金融等切实可行的限制政策约束直至禁止它们的市场进入。如2008年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把排污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

三、企业应对市场准入机制态度的转变及影响因素

随着企业自身条件及政府监管与市场状况等外界条件的变化,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一)市场准入机制的严格程度

当政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时,企业违反环境规制将不能获得生产经营权,甚至处处碰壁,并且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这时候企业规避或逃避环境规制责任的可能性降低,这时,环境规制将成为影响企业决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会促使企业认真地考虑与制定本企业的节能减排战略,而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地应对市场准入机制门槛。

(二)企业规模变迁

当企业的规模逐渐壮大时,政府对其排污行为的监管相对容易,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公众形象与声誉,企业违反环境规制所导致的机会成本会更高,这时企业更加关注环境风险防范及节能减排可能产生的获利机会,并希望从中找到新的商机,这一因素会导致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态度从消极走向积极。

(三)市场的需求约束

即消费者对产品与生产过程环境性能的认可情况。当消费者对产品与生产过程的环境性能非常关注时,就会对自身环境性能较好的产品或是生产过程环境性能较好的产品具有更高的偏好。这种市场需求的激励会促进企业进行更深入的环境治理或环境管理创新,使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态度从消极走向积极。

(四)实施节能减排的成本收益分析

这是影响企业是否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因素。企业是否会采取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依赖于企业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是否节约成本,增加收益。只有企业实施节能减排能够带来切实收益时,才会有动力采取积极的措施,否则,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削弱。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较多,如包括政府对绿色产品市场的监管情况,当企业引用先进的节能减排制度和技术时,比如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和清洁生产制度时候,如果政府监管部门不能有效地抵制或惩罚其他未采用先进技术企业的搭便车行为,不能解决对示范企业的冲击,这些领头企业就难以获得预期的市场份额与收益,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削弱。

四、政府在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准入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各国对企业的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的。市场准入是规制经济理论中政府对市场进入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规制的核心内容。就实施节能减排来说主要是从源头抓起,对资源、环境规制进行,目的是为了克服当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的外部效应而进行的。政府是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及市场准入秩序的维护者。在这个规制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对产品,对企业,对生产行业进入市场设计、保障、监督实施管制规制。而准入规制的主要手段就是对进入者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投资规模、技术管理水平、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运用排污收费、排污收税、补贴和排污权的交易等手段通过收费来限制造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迫使生产者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合格者由政府颁发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从政府管制的角度看,管制过程是管制机构、管制对象和消费者之间的三方博弈,在这三方博弈中,管制对象和消费者之间没有联合的可能,而管制机构既可以站在管制对象一边,帮助管制对象从消费者那里获取利润;也可以站在消费者一方,限制管制对象攫取过高的利润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从这一角度看,管制机构最具有调节作用,在公用事业发展和维护公众利益之间取得平衡。那么,政府及其管制机构如何在公用事业改革中准确定位就成了公用事业改革成败的关键。

由于市场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大市场、小政府,在具体的微观管理上,政府部门也不应负太多的责任。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说,一定要正确意识和分清“为”和“不为”。政府监管,重在监督,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事务。政府管制本身不是建立市场秩序的灵丹妙药,政府管制应该是“市场失灵”、市场无能为力的时候发挥作用。

五、研究结论

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制度,应是一个综合体系,是“准入、竞争、监督”三位一体层层支持、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从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看,弱化审批,强化市场监管,逐步向“登记制”过渡是大势所趋。为此,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逐步从以审批管理为重点转向以对经营资质的审验和市场秩序的监管为重点,对企业进入市场后的经营资格、经营行为、价格行为、竞争行为进行监管、规范,并制定专门的经营资质审验监督管理(处罚)办法。在制定具体规定时,应掌握区别对待原则,要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制定适度的市场准入门槛,并可以动态的调整,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为相关部门在实施节能减排行为管理时候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旭.完善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制度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樊慧玲.政府社会性规制的成本与收益[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5).

3、刘丹,侯茜.中国市场准入制度的现状及完善[J].商业研究,2005(12).

4、曾凡银.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研究[J].理论前沿,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