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案例剖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7-1
一、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案例】 我在教7B第一单元Dream home时设计了以下三层目标:基础目标:基数词和序数词的构成及用法;发展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描写理想之家,2.理解课文阅读材料;提高目标:1.能听懂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听力材料,2.理解稍高于课文的阅读材料。
【剖析】 上述目标具有一定的梯度性。我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但学困生要尽量实现“基础目标”,鼓励他们完成部分“发展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这样制定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整和培养。学生分层后,老师根据教材的语言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并把知识能力、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二、分层次的学生合作
【案例】 有节英语课我选了一位平时不太爱举手的女同学作为采访对象,当我问她:“What do you like?”她指着面包,却说不出bread这个单词。这时,她的同桌悄悄告诉了她,帮她解了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深受启发,我为什么不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呢?
【剖析】 我建立了帮扶小组,选出部分学生当小老师,每位小老师负责帮助1-2名学生,定期检查帮扶效果。半个学期下来,很多本来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成了小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让我深深体会到:学困生不断进步的同时,小老师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发动不同的力量来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
三、分层次的学生才能展示
【案例】 顾某某上课时常开小差,但较爱表现。在时装秀这一课时,我特意请他给大家表演时装,他显得有些激动,并且顺利地说出了:“This is my fashion show.” “I am wearing a purple shirt and a pair of jeans.”在大家的掌声中,我将一支圆珠笔送给他作为奖励,他非常感激地冲我笑了笑。
【剖析】 课堂提问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一个问题根据其难易程度分出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课堂操练也分层:鼓励优秀学生脱离课本,自由交谈,进行自编对话;对于中等学生,给他们足够的表演机会;对于学困生,则要侧重于鼓励他们敢于开口讲英语,让他们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英语课堂中,教师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潜力,自己的希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次的学习评价和激励
【案例】 在一堂课上,班上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女孩犹豫地举起了小手。可能是由于紧张,她站起来之后,拿着照片只轻轻地说了:“This is ...”就说不下去了,两只小手不停地搓,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在我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引导中和鼓励之中,小女孩终于战胜了害怕的心理,顺利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成员,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小女孩满怀喜悦地坐下来,以后的课堂,经常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
【剖析】 教学评价分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去重分数轻能力,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等因素。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可以给予不同的夸奖,鼓励。尤其不能吝啬对学困生的赞许,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哪怕他们表达中有错误,也不必马上批评纠错,这样才能引导让学生由“羞于开口”到“乐于开口”。通过教师的微笑等赞许的信息输入他们的大脑中枢,引起其兴奋,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存在,产生教师在重视我的思想,自信心就得以恢复。学习评价分层和激励实质就是教师对学生享受,尊重的一种表现。
五、分层次的有效作业
【案例】 我班荷、王某英语基础较差。譬如每天的默写,我就降低要求,一次3个、5个单词,他们一看到只有这么一点点,默写可起劲了,每天能学会3-5个,一学期下来就能掌握几百个。我班许某同学,我就每天安排他们记一些重要的句型,做到少而精。对优等生我就让他们适当做些课外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剖析】 作业不仅是用来检查、衡量一个学生上课听讲效果的,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尽可能地做到有梯度。分层作业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想做,我会做,我能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题,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课后作业练习达到辅导中、差生,兼顾优秀生,缩小差生面,全面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晔主编.初中英语写作分层突破.广西教育出版社,2013(05).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集体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案例1:在探究“中和反应后溶液成分”实验时,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问题提出】学生进行中和反应(用稀盐酸滴到含有几滴酚酞的NaOH溶液中),善于观察的学生发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各组所耗盐酸体积并不相同,问溶液里的成分(水、酚酞除外)有哪些?
【猜想假设】①酸碱恰好完全反应:NaCl;②可能酸过量:NaCl、HCl;③有可能碱过量:NaCl、NaOH.
此时,有些学生反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反应后溶液不可能显碱性,如果显碱性,溶液仍然会显红色,因此将猜想③排除.
【方案设计】①测溶液的酸碱性,②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③鉴定溶液中的阳离子.
【学生实验】教师提供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及其操作的相关知识,完成本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学生自主性增强了.
【交流展示】学生总结、汇报鉴定结果.通过讨论对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几滴酚酞,反应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进行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通过生生互动,让个性的灵性在碰撞与共享中绽放.
案例2: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知道:聚乙烯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如用焚烧方法处理废弃塑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化学兴趣小组对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碳的氧化物组成进行探究.
学会实验探究必须首先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反思运用等.解答探究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弄清这道探究题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整道题目的操作都是围绕目的来做的;其次,注意探究过程的逻辑顺序,学会合理推理;最后,要明确本题探究过程中要运用那些所学知识来解决.本题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案例3:对比实验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知识零碎而繁多,学生刚开始学化学时,对新知识不能立刻感知,所以在新授课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通过增设对比实验,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可以设置三组对比实验,均由学生完成:
第一组: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
第二组:看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点燃?
第三组: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放在空气中燃烧,一支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比较两支小蜡烛持续燃烧的时间.
通过这样设计三组对比实验,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立马浮出了水面,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但他们一开始对这个知识还不能灵活自如的运用,为巩固知识,把知识进行升华,可以再增加一组实验:
由教师演示:事先准备一个大烧杯,然后倒入100℃的热水,热水中放一块白磷,然后在烧杯上方放一块长的铜片,在铜片上一端放一块白磷,一端放一块红磷,然后观察实验现象.结果发现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水中的白磷也不燃,为什么呢?学生一个个小声的说,“怎么回事?”然后我又用一支装满氧气的大试管把热水下的白磷罩住,结果白磷居然也着火了,在水中燃烧起来,“太神奇了”,学生惊呼,看着学生充满好奇和不可思议的眼神,我说,“化学能让水火相容,化学是一门具有魔力的学科,你们要好好学啊.”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不光感受了新知,还对燃烧的条件彻底理解了.可见,借助对比实验,费时不多,效果明显,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新知识.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敬畏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教学情境
将探究式教学法有效、全面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情感体验,其包含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了,当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导入了新课程时,一定要先创设情境,此时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创设具有浓厚兴趣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求知积极性,并使其全部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为语文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情境,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倘若遇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还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够提升体验感的知性,激发学生的共鸣,学生能够重点剖析遇到的重点内容,加固记忆。
二、实施探究引导
(一)精心设计课本中需要探究的题目
对于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还应与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融合,设计出对学生学习更有效果的探究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教师的高质量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思维方式的引导
在语文课程上,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够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前面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抄写教学的笔记,然后背诵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发言,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交流,自己独立思考,教师只需要在旁边为学生的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三、《敬畏自然》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对课本进行深入研究,详细、掌握文章的思路,并找出整个文章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掌握此文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和阅读技巧,并了解到这些修辞手法等使用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等。
3.快速掌握课本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缘由是什么,了解到自然的神奇之处在哪里?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二)课堂教学重点的
1.提升学生对自然地了解,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并让学生了解到现今的地球状况,告诉学生要让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就得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2.掌握文章标题的含义。
3.教学设备——使用投影仪教学
4.教学手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辩论学习法、文章默读法
5.教学课时——大概2-3课时
(三)教学阶段
1.结合实际,创景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各种声情并茂的视频、动画等,然后让学生讲述看到视频后的想法与感受,并分析会出现视频上的状况的原因所在,并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视频上的情况出现。
视频1:为学生展示片片光秃秃的山坡,很多小鸟在树桩上面飞来飞去,无处栖身,分外悲伤,水上面全部飘着白色的垃圾,很多水上动植物因为污染严重而死亡。
视频2:汶川大地震时,人们遇难的状况。舟曲出现的泥石流,日本的海啸与核污染。
教师点评:因为人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得自然界失去了固有的平衡,小鸟无处停歇,动植物死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拯救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内容探究与引导
文章属于议论性散文,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同学们现在应该默读全文,然后查找生字,并归纳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教师在黑板上将所有文章简短板书。学生就能够得到:
(1).本文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就是文章的结尾语段。
(2).从文章中了解到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的从自然中进行索取,却不知道回馈自然,那么最后也将会得到自然给予的惩罚,本文中作者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3).合作学习、思考
分组讨论学习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今后应该怎么做,并回答问题:
第一,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你有什么看法?
第二,作者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差距时,从哪些角度出发展开了分析。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板书: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畏惧自然,要适当的从自然中索取,同时也要回报自然,才能够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四)能力拓展
《敬畏自然》一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正方,一组反方,就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来分成正反两方面辩论。
参考文献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生命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初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目的是为了引领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对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确定生活化
在具体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这一节课对学生起到怎么样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哪些指导意义,让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七彩的情绪》这一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生活处世之道,让学生懂得通过对情绪信号的分析,抓住人的心理变化动态,为更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参考依据。目标生活化的确定,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不是说教课,为了使它走出空洞、枯燥、沉闷的怪圈,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有“灵性”和充满活力。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对整堂课进行总体构思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程序,让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学生认识水平在教学中达到共鸣。如:在七年级《维护友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辩善恶是非,学会正确维护友谊,教师可以设计“说说我心中的好朋友”的教学环节,交流中不同学生好朋友的标准亦不同,使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生活实际产生冲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有原则去维护友谊,这样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案例生活化
引用案例,是让学生在对案例情境的感悟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案例的引用时,要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选择案例,为本堂课教学内容服务;案例引用要有感染性,针对性,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案例能使学生感动,挖掘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使案例蕴含的道理能够渗透学生思维,提升其思想价值。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中央电视台中的公益广告——《让座》这一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到,礼貌待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从日常小事中做起,从而实现了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要达到“有声有色”的目标,每节课都应该是新的,不仅要求内容要有创新,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阐述,而应该在生活中提炼一些文明的经典语言,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和亲和力,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在《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流行的网络语言“亲”,从而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真正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体现了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信息传递方式,生活化的语言,增强其艺术性,让学生在生活语言艺术中受到教育。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布置不同于其它学科,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和巩固,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思想感悟再次拓展和延伸,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可以布置日常生活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做作业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孝敬父母》一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洗洗脚,观察父母的心理表现,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生活化的作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8-02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日益突显,通过多媒体的影音动画等优势可提供一个宽松、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教学情境,理解抽象的政治概念和原理。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感官刺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助学生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仅增强教学效果,还提升了学习效率,促进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体会。
1 处理好初中思想品德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一种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的说教、说服、说理等教育手段仍占有很大比重,这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引入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要选准整合点,抓住整合切入时机,让抽象的概念和枯燥乏味的原理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下变得灵动和活泼,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悟、体验知识,掌握内涵,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成熟和健康成长。
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在讲解有关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规定时,就比较适用于传统教学的讲授,这样的直面的讲授更体现法律的严谨和公正,也有助于免除其他干扰,不遗漏法律任何细节。当然在此基础上,初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财产所有权层级逻辑关系思维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财产所有权等相关法律条文。针对本课的教学案例,就可以充分发挥Flash动画软件的优势,把有关财产所有权的案例图片做成一个个小情节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分析案例的来龙去脉和案例所隐含的细节,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合理处理好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相辅相成,才是更好地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综合素养。
2 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a德教学的整合效果不仅是与教师的教学相关联的,还需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首先,信息技术整合的资源可以通过初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处理,最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形式出现。这种课件形式可以是单机版的,也可以是网络版的,不论哪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都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面对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整合平台而得心应手地辅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否则,思想品德教师操作能力弱,只能望“机”兴叹、望“图”兴叹,感到无所适从。
其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乃至家里更自由的大整合观下的自学环境下,都需要学生能够搜索、下载、分类、整理、筛选、处理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也正是现代新一代学生的必备基本信息素养。否则,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使再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也是独角戏,会留遗憾。
最后,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整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共同提升整合资源的辅助效果。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做好配合,这样才能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且毫无刻意表现之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3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思想品德教学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的终身心理、道德的教育,仅限于教学课堂上的信息资源呈现和辅助,不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深化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联的知识案例,丰富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提供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或平台,让师生、生生在开放、绿色的网络学习教育空间里畅所欲言,让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师生交流变成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有效拓展思想品德的学习空间,大大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教师可以留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如QQ群里交流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财产所有权的相关知识,拓展一下思索角度和案例分析思路,带着对相应法律条文的疑问在百度里查询获得解答。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不断辩论和观点同化,逐步形成一致的案例分析结论,这也达到了课后信息技术整合空间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实,这种形式的网络学习研讨教育空间,已经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课后网络学习教研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种课后的网络学习活动,这对于提展学生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有知识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力,增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 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弥补学生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很多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模拟作用,可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活动当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