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压力、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地了解.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4.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践研究改变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以及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实验器材】 木条、钩码、气球一个(质量好容积大)、一张报纸、矿泉水一瓶、夹子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演示 (1)用重物压住气球,并适当增加重物.(2)用笔尖轻戳气球,球破裂.

讲述:气球两次不同的“经历”却导致了它不同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学习了“压强”的知识后,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 学生猜测并观察.起初,球不破,但随着重 物的增加,前排的同学开始堵耳朵、侧身,可始终没有看到自己担心的现象出现.球始终没破,使学生的意外变成了惊奇.看到球被轻轻地戳破,学生的惊奇又变成了困惑.

一、认识压力

演示1 如图1所示,把长木条的两端垫上等高的物体,中间放一钩码,木条向下弯曲.

问 钩码对木条的力叫什么力?画出这个力.

学生用塑料直尺代替木条,用透明胶带将钩码固定在直尺中间,跟随老师进行同样的实验. 实验观察后作图.

演示2 固定好钩码,慢慢抬起木条的一端,指导学生观察木条的形变情况.

问 木条弯曲的程度与刚才还一样吗?这说明压力与重力一样吗?

实验结论 (1)木条弯曲程度变小了;(2)弯曲方向不再是竖直向下了;(3)说明压力与重力不一样.

演示3 将木条竖直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还弯曲吗?砝码对它还有压力吗?这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再弯曲,不再受压力了;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要相互挤压”.

演示4 取下砝码将木条水平放置,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弯曲,木条不受砝码的压力,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还有“两物体要彼此接触”.

问 (1)钩码的重力发生变化了吗?(2)木条受到的压力呢?(3)施力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受到的压力始终相等吗?

实验结论 (1)没变;(2)有变化;(3)不是始终相等.

问 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对压力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先讨论、总结一下,然后大家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1)压力的产生条件;(2)压力的大小;(3)压力的方向;(4)压力的作用点.

学生交流并归纳 (1)两物体只有在接触并互相挤压时才会产生压力;(2)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水平面受到的压力才等于物重,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重;(3)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4)压力总是作用在接触面上.

讲述 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幻灯片展示)

练习 (幻灯片展示) 分别画出图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支持面的压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二、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 同样的压力产生的效果是否也一样呢?

小实验 如图4.

问 两手指感觉一样吗?

讲述 生活中有不少压力效果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情况,如:

播放幻灯片

(1)庞大的雪地直升飞机竟然能“踏雪无痕”,这是怎么回事儿?

(2)身体孱弱的蝉竟然能刺破坚韧的树皮,是因为它的力气大吗?

学生观看并思考.

问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交流、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讲述 下面请大家利用面前的实验器材:一瓶矿泉水,一只气球、一个夹子.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什么去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发生了变化?

(3)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压力的大小?

(4)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受力面积?

(5)设计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内充分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

(1)控制变量法;

(2)通过观察气球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改变瓶内水的质量;

(4)把矿泉水瓶子压在气球上,正放一次,然后再倒放一次;

(5)设计实验表格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表格中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并板书.

学生分析论证 小组内交流得出结论:(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引导学生自评.

重点放在方法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评估 (1)在实验时,不论改变压力还是受力面积,都要与“半瓶水时底朝下”相对比,因此,将该操作放在第二步更好,这样做与前后都能对比,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实验的条理性.

(2)气球充气太足会使现象不易区分.

(3)用大气球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压强的物理意义

过渡 通过刚才的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否用压力的大小来描述呢?

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人们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要求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做好以下板书:

板书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和单位.

(三)压强的定义、公和式单位

讲述 拿出一张报纸放在桌面上,说明一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说明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

学生体会1帕的大小,并估计身边的压力产生的压强的大小.

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种怎样定义概念的方法?举例说明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哪些概念使用了这种定义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快速汇集意见,形成答案:比值定义法;例如:密度、速度、电功率等.

(四)受力面积

过渡 压强的定义中提到了受力面积,怎样理解受力面积呢?

演示 (1)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逐渐推向桌外;(2)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和用手托起课本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什么是受力面积.

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两现象的异同,领会受力面积概念.

练习 (1)指出从甲到乙,地面受力面积的变化.

(2)从甲图到乙图,地面受力面积变了吗?A、B间的受力面积变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个别学生回答,其它同学纠正或点评.

三、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

讲述 在生产和生活中,出于需要人们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了压强;观察下面的图片(幻灯片展示),说说压强变大还是变小了,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的?

点拨学生利用公式加以说明.

(1)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想想议议”,理解教材图14.1-4、14.1-5、14.1-6.

(2)幻灯片展示减小压强实例;让学生解释现明.

(3)幻灯片展示一些增大压强的实例.

学生小组内交流,利用公式加以分析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归纳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并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改变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受力面积并减小压力

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增大压力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 (幻灯片展示)

观察图9,根据所学的压强知识,结合学生青春期身体成长发育的特点,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合理着装?

学生利用压强的知识进行分析,从物理的角度认识青少年时期穿高跟鞋的危害;从而感悟题目中渗透着的健康教育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认识正确的行为习惯对成长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与同学交流从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总结.

【板书设计】压 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三、改变压强的方法

【教学反思】

1.案例的“亮点”是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小物品”开展实验,其好处是:(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可以随处挖掘条件开展实验,培养了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的习惯;(2)让学生从身边的用品中寻找材料准备实验,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减少了教师准备和整理器材的工作量;(3)能为教具不足的学校提供实际的帮助.

2.小练习融进了健康教育,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依据科学进行说理,增强了对问题的说服力.

3.初中物理实验应重视“生活化”.刘谦的魔术之所以神奇,恰恰是他对身边的物品顺手拈来就能使用!一瓶矿泉水,一只钢笔,一片纸巾,一枚硬币就能让人瞠目结舌;只要教师用心,物理实验同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4.定性实验可改进的余地往往比定量实验的要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课堂检测

1.如图10所示,A、B、C三图中是同一物体在三种不同情况下静止时的情形,其中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小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与重力无关的是图______.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11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______,判断压力作用的效果.在比较(a)(b)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______不变,比较______的不同,可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在比较图______与图______实验中,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法.

3.如图12所示,用50 N的水平推力将20 N重的物体A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A与墙的接触面积为0.01 m2,则物体对墙的压强为______.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2

一、师幼互动要“引导教”

案例一: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子豪小朋友来到科学区域中活动,他发现了今天柜子中投放的新材料是几个镜子,他就拿出镜子照了照,接着又摆弄了几下,觉得没有什么好玩的,就放下了手中的镜子准备离开科学区域,我轻轻对他耳语:“子豪,我们到阳光下玩镜子怎么样?”他就高兴地把镜子拿到阳光下照来照去,突然,他发现了镜子能反射太阳光,还能把光斑投射到墙壁或天花板上:“看,太阳的影子照到墙上啦,还会动呢!”兴奋的声音吸引了不少的同伴一起玩起了镜子。过了一会儿,幼儿们的兴奋劲过了,有的幼儿准备放下镜子,我思索片刻,用脸盆装了一盆水端到阳台上,并故作神秘地说:“我们把镜子放到水盆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子豪小朋友最先把镜子放在水盆里:“哇!天花板上有光斑在动。”“快看,我的这个光斑变成了彩虹啦,真神奇。”“我也来试试!”幼儿们的探索欲望再次被激发了,我打来一盆盆的水让他们动手尝试,“哈,我也发现彩虹了!我成功了!”“奇怪,为什么我的镜子照不出彩虹呢?”他们边探索边讨论,“是啊,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镜子照不出彩虹呢?”顺着幼儿们的问题,我把“球”又抛给了他们,于是他们纷纷寻找原因,“是镜子的问题吗?换个镜子试试。”“把水盆移动一下试试。”“我知道啦,”枋枋小朋友大声说道:“刚才是邹勇把太阳的光线挡住了,所以天花板上的彩虹就不会出现了。”我说:“那大家别把太阳光遮住,再试试看吧。”

反思: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的是幼儿的“无知”和“不足”,因此更强调教师的“教”,区域活动则更强调通过个人的体验和经历来学习,它给了幼儿一个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机会。幼儿不仅能真正做到“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还能在一个相对悠闲的、而不是追求当前学习结果的探究过程中得到满足,从而尽享学习的乐趣。因而,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活动,选择恰当的机会与幼儿共同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从而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师幼互动要“慢半拍”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职业中学;德育教育

前言

职业中学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将素质教育进行全面推广,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起到了对学生的引领与指导作用。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心理正在逐步趋于成熟,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引领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职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之外,也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品质。这是新课改革对于职业中学德育的要求,也是当代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要求。有效地开展职业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德育管理工作不再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与现实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职业中学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发展依据,将德育教育的作用价值完全体现出来。职业中学德育教育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保障。德育教育的最终效果就是使思想素质品质有效地提升,使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二、农村职业中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缺乏实践

在农村职业中学教育工作当中,德育教育长久以来得不到重视。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众多职业中学开始将德育教育真正纳入到教学当中去。虽然德育教育形式化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仍然有其他问题存在。当前的农村职业中学德育教育大多着重于理论教学,德育教育如果只从理论出发,而不结合实际应用,那么德育教育无异于一种形式化的教学,因为缺乏实践的德育教育理论是无法发挥其教育作用的。即便学生掌握了德育理论的内容,却只能落实在书面上、口头上,无法落实到实践当中,这与德育教育的实质相违背。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利用德育教育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当前农村职业中学在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正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脱离实际

当前农村职业中学的德育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不尽合理,除了轻视实践应用之外,还缺乏与实际的结合。根据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德育教育工作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农村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还缺乏对学生自身情况的参考,每个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不能统一而论,而多数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另外,许多职业中学的德育教学内容已经沿用多年,已经落后于当前的发展实际。德育教育不能贴近生活,德育教学内容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当前的农村职业中学德育教育对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德育教育,是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德育教育教学思路需要有所转变。

三、德育教育教学思路的转变

(一)转变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的根本是提升学生的素质品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新时期德育教育理念,以培养身心健康和品德良好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目标。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这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良好基础,学生能够自主接受德育教育。职业中学德育教育首要的就是结合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因此在德育教育教学当中,建立相应的生活情境。以甘肃省宕昌县职业技术中学为例,在课堂教学当中,模拟相关的社会活动。职业中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职业人才,就业是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德育教育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最具代表性的求职招聘为例,在课堂当中模拟招聘场景。教师作为面试者,通过招聘会的模拟,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可以给予有效的建议。而教师可以将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传达给学生,不仅让学生提前了解了求职招聘的过程以及技巧,还对相关政策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由于长期以来,职业中学的教学办法都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德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改进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以浙江省永嘉县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为例,该职业中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进行德育教学当中,教师并不是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办法,而是应用多种教学办法,例如案例教学等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期开展课堂辩论赛,由学生自己寻找案例,在辩论当中,对德育教育内容会有更深层次的教学。教师在德育教学工作当中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德育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再由教师来决定。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教师给予参考意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正是由于先进的德育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思路,永嘉县职业中学才能够成为全国的优秀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因此,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使德育教育达到实际的效果。

四、结论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农村职业中学德育教育对于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个人修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农村职业中学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教育职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当前农村职业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予以反思,转变教学思路,从正确的角度展开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真正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寇得胜.农村职业中学德育工作新方法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3,18:115.

[2]宋宜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健康的信息。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全面成长发育的年龄,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作者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德育教育提出一些教学尝试。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网络时代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探索新时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实践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之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第一节的内容。上一节课学习了《接入因特网》,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和网络选修模块前面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上网实践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配合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能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熟悉登录FTP网站的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协助工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了解WWW,FTP服务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务的相关技术。

(五)教学过程设计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5

关键词:茶道思想;高校德育教育;功能;对策

高校德育教育的尴尬现状已在不少相关文献中得到反映,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其不仅归因于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使然,也根源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那么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是怎样的呢。根据笔者的考察,其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为此,针对目前在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知行结合下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因为,“知”为“行”提供了路径指向,而“行”又不断强化学生对“知”的体会。正因如此,让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之中,则成为了能较好践行知行合一教学原则的方式。

1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分析

从学理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

1.1茶道思想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仍然着力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和商品经济环境下,课堂教育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的环境下,显得无能无力。这就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课程地位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而且在历来的教改中也难有起色。事实上,相比较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许使学生的内心获得一种安静的状态更有意义,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反思和感悟。可见,茶道思想在这里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1.2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对知行结合形成了清醒的认识。但在教学中却感知到,建立起一种适度的实践路径则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在当前以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为主线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去“行”的无非就是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这种践行需要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来实现,问题就在于社会大环境并不一定会给予大学生这种机会,而且我们也不能为此来制造某种社会场景。但茶道思想更加关注人的内心和行为修养,进而就能在大学生心性养成中获得实践的方向。

1.3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之所以笔者十分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根源于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养成中,忍耐力、专注度、进取意识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众所周知,现阶段不少大学生不安于现状而平凡跳槽,这本身就是一种浮躁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茶道思想就为大学生的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2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那么茶道思想如何与高校德育教育对接呢。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导向中来寻找到其中的切入点。

2.1个体情感导向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知晓,笔者对于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现行的教育目标不同,笔者认为德育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诉求,这是基于大学生所处时代环境的一种考量。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就业危机感,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也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这二者所形成的叠加效应作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必将为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茶道思想在与德育教育对接时,应以大学生的个体情感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茶道思想的比较优势。

2.2职业意识导向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高校德育教育应能助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素质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主要指向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但传统德育教育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素材,而且形而上学的教学方式也无益于学生职业心态的养成。将茶道思想引入到德育教育之中,茶道思想外在的茶道活动便能为大学生建立起知行结合的认知路径,进而就能较好的塑造他们的职业意识。可见,以职业意识培养为导向,也构成了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2.3行为约束导向

高校德育教育之于大学生群体,应追求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持久的行为约束效应。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只有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行为约束能力,才能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茶道思想和茶道思想所依附的茶道活动,能够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茶道思想能够担负这样的功能。

3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解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当前还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3.1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个体情感间的共鸣

在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中,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德育教学作为公共课来对待,而忽视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这种习惯也在教改中自然延伸到了对茶道思想的引入,即仍然以一种说教的姿态出场,而未能与学生的情感需求之间形成共鸣。这种情形真实存在,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中也可以感知到,他们似乎并不会主动的将茶道思想与自身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是将茶道思想当作文化素材来对待。因此,这一难点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2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职业意识间的契合

这里的职业意识应从具体的行业、岗位中来进行认识,但这对于高校德育教师而言则是一个难题。本校学生主要以体制外就业为主,而且大多进入到了企业这种组织去就业。不难看出,企业组织生态和高校组织生态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而且各自的游戏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德育教师往往以高校这种体制内单位的职业意识,来直接对接企业环境下的职业意识,进而这就使得茶道思想难以精确契合企业的职业意识要求。

3.3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

只有形成了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才能使茶道思想连同茶道活动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植根性将最终转换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但如何实现茶道思想教育能够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仍是一个难点问题。

4对策

根据上文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

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意在与从整体上纠正当前忽视学生内心感受,以及忽略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局面。只要这样,才能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具体就德育教育的目标设计,其应紧密联系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以及通过分析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来进行价值取向界定。笔者建议,德育教育目标应分为常规目标和现实目标两类,常规目标以传统德育教育目标为导向,而现实目标则植根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范畴。

4.2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

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便能够与德育教育的现实目标相契合,也才能为引入茶道思想提供入口。但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只是一般要求,而真正去实现这一要求则存在着手段上的困境。毕竟,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被教师直接观察出来,而且德育教学受到时空维度的限制,也无法有足够的机会来进行观察。那么这时就需要寻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协助了。笔者建议,这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来获取样本数据。从而,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第一手资料。

4.3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

在引入茶道思想时,需要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需要促使学生在参与到茶道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来感悟到茶道思想,并能自觉的利用茶道思想来调试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这就需要一定的场地资源。在开展茶道教学时,可以与专业所在院系进行合作,通过利用专业实训场地来作为茶道教学场所。另外,还需要挖掘高校人文教学资源,使得真正懂茶道的师资来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从中来提炼出茶道思想来。

4.4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

要将茶道思想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茶道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那么,这就需要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校园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学生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和交流。这里教师所要发挥的作用在于,帮助组织与茶道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担任现场指导。

5展望

当前大学生正面对着的是发展的时代、开放的环境和改革的现实,而大学生较之小学生、中学生对校外世界怀着更强烈的了解和参与愿望。这使高校德育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也要求投入更多的精力。虽然我们向来也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上下协力。齐抓共管,但在原有体制下,“党委抓德育”、“行政抓智育”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工作职责划分。使高校德育在实际运作中主要成为党委线下政工干部的“专利”,德育工作有时被当作了学生思想间题的“救火’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难以将正神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稳定的价值追求,自觉调适个人与他与社会的养系。为此,今后需要创新高校德育体制,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显得,也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的现实选择。

6小结

当前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对此,本文认为:茶道思想为育德教育提供了养分、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着: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3-45.

[3]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2010(12):11-12.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教育以德育为先,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做人.21世纪是一个在经济、科技与人才各方面竞争激烈的世纪,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从目前我国乡镇高中生的情况来看,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行为十分常见,这些现象说明强化学校德育建设已经非常迫切.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承担其这份责任,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修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乡镇高中教育任务日趋的紧迫,进行德育教育是奠定我国国民基本素养的战略对策.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承担起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要从数学课程文化的角度对新课程进行研究,有效促进其与德育教育的整合,而在实现两者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有机整合原则.数学学科的根本任务应该与德育大纲相结合,使德育的内容能够完全融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知识作为教学主线,教师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找到其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合理选择材料,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更好的促进高中德育的实施.德育与数学学科的结合,要合理、自然,要充分体现我国德育教育的要求.2.方向原则.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作为依据,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向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1].3.循序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特点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进行“统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总结生活中吸烟者与肺癌者的统计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情感原则.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饱含真情,穿插介绍有关数学史、数学符号、数学思想、方法等的产生和发展等,这些往往可使学生思维兴奋,兴趣倍增.真情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和桥梁,教师有情感的投入,讲述娓娓动听,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激情洋溢,产生共鸣、认同,以至内化.

二、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有效对策

1.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高中数学教学在无形之中受到了高考的影响,“重知识、轻教育”的现象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屡见不鲜.虽然专业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非常重要,但教师在强调数学专业知识时,也要将德育活动良好的融入其中,发挥出德育的良好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拥有优秀的品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真诚的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正的情感.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得数学课变得更加枯燥.教师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就要开感教育,将德育恰到好处的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数学知识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所包含的情感力量能够有助于数学教学.经过实践得知,学生对于此种类型的数学课甚是喜欢,并且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加愿意接受,在这种情形下,师生的感情容易建立起来,进而有利于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2].(1)于无声处———激励的艺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看似枯燥,但是创设新颖的教学情景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具体,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围绕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的某个环节创设一些独具内涵、十分新颖的教学情景,不但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挥其自身学习能动性,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此外,数学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师需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例如,在某节数学课上,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教师从眼神当中明显就能看出他不在状态,于是教师叫他回答一道刚讲过的数学问题,可他却没有回答上来,此时教师要调整情绪,慢慢引导该学生的解题思路,将该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另外,教师可对其微笑着说“即使是骏马,也会有偶失前蹄的时候,谦虚才能使人进步.”这样的说教方式不仅对该学生的实力做出了肯定,还提醒了该学生应该如何在课堂中学习,这也在无形之中教育了整个班级的学生.(2)学会合作———交流的艺术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在数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确保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问题探究任务,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是个人经验总结以及知识交流的过程,能够有效的查缺补漏,并弥补原有知识点的不足.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已经学过的知识总结方法,自主完成等差数列知识的探究任务.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虽然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与标准答案不符,但是这个过程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找寻知识点,让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能力,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发挥个人智慧,让学生利用交流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以上也是提高学生德育效果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传授无需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只需要在教学的同时慢慢渗透,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敏锐性,教师需要不断精炼语言,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融入德育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2.高中数学教师的爱心.数学是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并能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正确的角度进行思考.由于不是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都扎实,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能力,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个人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教师应鼓励学生完成难度较高的探究任务,并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在每次考试以后,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及时做好总结,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假如某些学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一对一的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避免错误再次发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考试的方式,不断测试学生的个人能力,假如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也不应大发脾气,应鼓励学生完成错误的纠正任务.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而不是批评.为进一步体现教师的宽容处理态度,在关爱学生的同时,不偏向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才是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才能让教育事业变得更有意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和鼓励的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改正的机会,才是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表现[5].以上几点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在数学教育阶段,需要不断提高个人情感教育能力,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断落实正确的情感德育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充满兴趣.一位素质较高、品行兼优、道德标准严谨的教师将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3.巧设情境,先行组织,寓教于乐.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马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一个富有趣味而结尾,也会收到不同寻常的结果.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积极性与兴趣,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①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②你认为下图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①在平面上是圆;②是平面图形,但像走廊,像电视机的背面,像装粮食的斗……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只研究平面几何行不行?学生:不行!教师:对!我们必须走进空间,迎接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吗?学生:有!这样的情境,在讲课之前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使气氛变得非常活跃,达到了引入新课的目的.如果在教学中设计既有前呼,又由后应的例子,教学效果会更好.总之,本文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对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原则进行了分析;第二方面对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作者:陈秋梅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中新中学

参考文献:

[1]徐涛涛.谈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9).

[2]高翔.用好微课,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7(11).

[3]石军霞.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J].学周刊,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