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

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融合教育,强调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尽量使特殊儿童在最接近正常化的环境中,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学前教育阶段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开始,是特殊儿童社会融合的基础。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努力增加残疾适龄儿童的入园机会,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入园率。

河北省石家庄市于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提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增强实验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于2015年4月印发了《石家庄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幼特融合、普职融通、双擎驱动、协调发展、先行实验、全面推广”的原则,实施学前教育“幼特融合”和中等职业教育“普职融通”两大工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现状,主要从师生接纳度、无障碍环境与设施和学校支持等方面开展研究,分析当前石家庄市在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

一、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现状调研与分析

(一)政策支持方面

2015年4月印发的《石家庄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全面开展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石家庄地区确定了16所幼儿园作为融合协作试点幼儿园,以及20个幼特融合试点班,以此为试点,面向社会招收学校特殊儿童入学。

(二)幼儿园支持方面

幼儿园要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提供的支持应坚持无障碍、个别化的原则,从人员上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的支持;从内容上需要制定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教材教法;提供无障碍的环境设施与辅助器材;根据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需求,提供康复治疗或相关资讯;提供亲职教育或家长培训等。

通过对石家庄市融合协作试点幼儿园及幼特融合试点班的的了解与走访发现,其中大多还并没有能真正地接收特殊儿童入园学习。具体分为三类,一类幼儿园表示可以接收特殊儿童,但还没有特殊儿童入园。第二类幼儿园表示,有个别的特殊儿童在园学习,但这些学生障碍程度较轻,最初入园时也并非以特殊儿童的身份入园,所有的教学与生活服务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别。第三类幼儿园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允许特殊儿童入园开展集体活动。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谈不上针对性的课程、教材、配套服务、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支持,即使从最基础的无障碍设施与环境条件来看,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学场所与户外活动场所设施缺失。教学场所和户外活动场所的建筑无障碍现状参考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幼儿园均无专门的无障碍设施,如入口没有设置坡道或是无障碍的通道、走廊的地面不具有防滑的特性、户外没有铺设盲道等,教学场所与户外场所无障碍环境基本为零。其次,无障碍的教学设施与资源缺失。如没有个别化教育计划,只有个别增加心理辅导的课程;在师资上面,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在特殊和进入学校后无法提供教学支持等。

(三)普通幼儿家长与社会支持

要在幼儿园实现融合教育,除了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幼儿园各项条件保障,还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普通幼儿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否则,融合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对石家庄市普通幼儿园的家长进行《普通幼儿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记态度的调查问卷》的调查进行分析 。

调查问卷共20道题目,主要调查对特殊儿童的总体态度,例如他们对特殊儿童的类型与特征是否了解;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的看法,例如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作用的看法;对学前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的作用的看法等。问卷在面向石家庄市普通幼儿园的家长中展开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为77%。问卷结果显示:

在关于是否了解特殊儿童及类型的问题中,72%的家长基本了解什么是特殊儿童,89%的家长愿意接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一起玩耍。在关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问题上,19%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特殊儿童进入自己孩子所在班级或者幼儿园,35%的家长表示可以接受,但接受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为轻度,46%的家长保持中立态度。在接受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类型相关问题中,对于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自闭症这三种类型的特殊儿童接纳程度最低。89%的家长认为有特殊儿童在班级里生活,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照顾他们。65%的家长认为有特殊儿童的班级里的教学活动会影响普通儿童的教育质量。

普通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还是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与质疑的。虽然大部分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儿童进行接受与玩耍,但却对特殊儿童完全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的支持态度并不积极,这也是各类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最大的心理顾虑与外界阻力。在能够接受特殊儿童入园的家长中,对于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选择有较明显的倾向性的,对于智力障碍、自闭症和学习障碍的学生接纳程度最低,而对于肢体残疾、语言障碍、听视障碍的学生接纳水平较高,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与交往能力会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发展。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

(一)政府支持体系

教育需要依靠教师、家长和学校多方合作,还需要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支持。

1.加强政策和法律保障。支持系统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依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来规范支持系统和保障支持行为, 一方面对幼儿园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供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保证,另一方面明确幼儿园、家长、教师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既要各行其责,又要相互配合,保证特殊儿童应享有的权益。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幼儿园提出接纳特殊儿童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专门的师资,普通幼儿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园引进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更重要的是要让普通教师能增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3.保证融合教育的资源和经费投入。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需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因此应该给予融合幼儿园更充分的资源和经费投入,保证幼儿园在无障碍环境设施及师资培训、个别化教学与康复等方面有物质保证。

4.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评价体系。在融合教育中,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特殊儿童评估、入学等方面有一套权威的评量体系,以此作为判断融合教育开展实效、幼儿园制定教育计划的标准,从而能够及时反馈融合教育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只有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起融合协作幼儿园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为他们具体的融合教育提供指导。

(二)幼儿园支持体系

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这些学生在融合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学习能力差、情绪行为问题、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需求提供合适的支持服务和相应的措施,使他们在学校中用更好的适应性。幼儿园应提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整合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教学支持系统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的调整与教师的素质。在编制、调整与选择课程时,课程应该具有弹性,体现学生能力多样化的需求,能够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普通教育中的部分内容最适当的调整与修改,以便特殊儿童获得知识与技能,在课程的选择中要考虑课程的统整性。在学生计划上面,教要掌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给学生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要提供学生相关的服务,让学生有适当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方法上面可以用互助式的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评价。

2.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引进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充实到幼儿园教师队伍,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进行适当康复训练,还应建立与之相配的支持、评量体系,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同时针对原有的普通幼儿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辅导资源,开展专业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同时定期对承担融合教育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3.幼儿园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家长开展融合教育的知识普及与宣传,要让普通儿童的家长更多的了解特殊儿童的特点,了解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家长的接纳程度。

(三)特殊儿童家长支持系统

引导家长如实向幼儿园说明孩子的真实情况,调整好心态,正视孩子的特殊之处,遇到困难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特别是要与所在班级教师充分地沟通与合作,家长参与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影响融合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家长应与教师建立共同的目标,相互信任,互相合作。家长要尽力配合教师要求,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最后,家长也要不断学习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方法,把教育及康复训练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四)社会支持体系

整个社会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宣传与引导,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帮扶特殊儿童的成长。要让整个社会和教育系统认识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开展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真正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关键与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军,牟映雪. 融合环境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10).

[2]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 基础教育. 2011 (04) .

[3] 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 (04) .

[4] 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7) .

[5] 李永,陈洁.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实施的困境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6).

基金项目:

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Q161069)。

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

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

培训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

[3]王静敏.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探究[J].世纪桥,2013,05:65-66.

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历教育应包括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但在中国内地高职教育的发展主体为专科层次,一般修业年限为3年,有少数5年制。2011年9月29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这是我国迄今对高职培养目标最为权威的表述。其中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目标为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简称“双高”。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相对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特点在于侧重实际应用,注重实务,强化职业技术与技能的训练。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始。虽然国家在高职招收师范专业的政策方面已有规定限招,部分已停招,但我国仍有不少办学条件达标并已取得不错成绩的高职院校,他们在培养当地市、县以及偏远乡镇地区的一线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方面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技术性应用人才,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教育技能和教育者的主动创造性,培养能够从事幼儿园保教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特点与现状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可被传授习得,理论在实践的运用检验中也不断被修正和完善。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实践,而且对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等方面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情况是理论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占据一定比例,但在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特点等情况之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也未能取得指导学生实践的良好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根据对我校五百多名实习学生的调查,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和重视

理论本身就是概括、抽象的,许多学生会觉得上理论课枯燥乏味,加之高职专科招收的学生多数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和主动性差,对理论课很难提起兴趣。高职院校的优势并不在学术理论,而在于技能,往往学校值得骄傲的成就便是专业技能方面的成果。加之技能课程本身对学生也存在吸引力,勤加练习以后参加比赛、技能展示、作品展览乃至工作面试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学生在技能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等的学习上较于理论课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长期以来,学生从心理上逐渐不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愿意去追求技能方面的优势。

2.对课程性质缺乏科学认识,过于理想化

在对我校已实习的514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学前教育学》课程意见调查中发现,学生非常希望能够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时量,许多学生希望能够将理论学习放到幼儿园见习、观摩等活动中去。“校、园”合作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与眉山市区近十多所幼儿园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学生大二开始每学期就有两周见习时间,然而期望理论课的学习完全放在幼儿园的见习和实习中,未免理想化。课程的性质应是其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反应所承担的特殊任务、解决的特殊问题,相应的就有其依托的特殊形式和采用的特殊方法。因此,对于理论课程的任务、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还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3.修业时间短造成理论学习粗浅且不系统

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但大多数专科学校实行的是“2+1”模式,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实习。两年内修完所有课程,时间的短暂势必造成学业任务繁重。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修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公共必修课程之外,还要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五大领域教法课、幼儿保健与卫生等专业理论课程,钢琴、美术、舞蹈、音乐等技能课程。修业时间短,学生所修理论课程被高度压缩,造成理论学习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开设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课,但无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又很难理解和学习其他理论课程,因此弥补的办法是在相应知识里面增加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救学生知识上的欠缺,可是学生所学知识上只能到处浅尝辄止,难成体系。

4.缺乏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科学认知

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我校许多已毕业学生和实习学生认为所学理论知识与脱离了实际,工作中不适用。反思在近几年的理论课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设备、实训室的完善,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视频教学、案例分析、举例说明、课堂讨论、课堂模拟教学等,课时结构上也不断增加实践课比例。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只是理论与实践在比例和形式上的结合,更需要二者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除此之外,学生在对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认识上更需要持科学的态度。许多学生将教育见习、实习作为理论的验证,只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在校所学理论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理论无用或理论与实际脱离的观点,而没有意识到实践可以检验、修正和推动理论的发展。

四、转变高职专科学前教育理论课教育的几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点策略中去思考如何转变理论课程教育,以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1.走进学生内心,因材施教

教育必须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本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和不自觉,使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尤显重要。教师应多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多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并且课堂中上不能只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应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当作重点,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布置作业与任务、设计学生评价都需考虑学生的水平和特点。

2.凸显理论课程知识的专业性

由于高职教育学生修业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妄图使学生掌握所有“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些学科知识含量高而技术含量低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中要敢于大胆削减,知识的取舍尽量向专业性方面靠近。课程内容上少一些理解、死记硬背记忆的东西,多增加训练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知识。教学安排上避免均衡用力,处处浅尝辄止,应抓住专业特点,重难点突出。

3.厘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建构知识

理论来源于大量的个别实践,概括体会出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归纳形成理论原型,在实际的运用中,理论接受检验与批判才能得到发展,新的实践活动又推动着实践的再发现。这既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清楚说明了实践与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一味增加实践量或删减理论课时比例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厘清实践与理论的二元关系,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真正融为一体。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幼儿教师职业领域、问题和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凸显理论课程的指导作用

教育理论知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不仅只体现在对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指导,还可以表现为对技能学习和教法训练的指导。从该角度看,学前专业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形成密切联系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教学,还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迁移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但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不仅只是教师之间听课、交流、备课等联系,更需要学生探索其内在联系,对不同课程所教内容进行知识的认知建构和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1]李丙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解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02).

[2]刘德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1998(03).

[3]刘德恩.追问职业技术教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4]时利.当前我国幼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中等幼儿师范改革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4

一、关于专业理论课的说明及其课程地位

在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上,文化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艺术类课程缺一不可。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比例,其中专业理论课应占相当比例,并且建立一整套专业理论主干课程体系,既有传统的 “三学六法”所谓三学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而“六法”是指幼儿语言、数学、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法,还要有幼儿园管理、游戏理论等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及其研究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专业理论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师工作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学前教育科研能力;掌握幼儿园运作管理的知识。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二、专业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前卫生学和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不合理,导致其他学科的教学出现问题。目前我院的学前卫生学开设在第四学期,而在第三学期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学前幼儿的生理特点还没有学习。很多教学法课程的开设与学前卫生学同在第四学期,很多需要的知识的学习可能滞后。

2.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重合内容过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习心理学,第二个学期学习学前心理学,这两门课基本把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心理学知识涵盖了,学生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也够用了,而到了第四个学期,又开设了学前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从各个心理品质来讲解心理学,学前发展心理学从心理发展阶段讲学前心理学不过是把同样的内容换个体系再讲一遍。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学生对学习学前发展心理学积极性不高,因为重复的内容太多。而在学前语言教学与学前儿童文学两门课程中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阶段都用了很多课时,同样的内容学前心理学里有重点章节,课程内容重合太多是一种教学的浪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之间在教学上是脱节的

在教师之间没有协商与交流,都是各顾各的,很少有集体的合作交流。讲授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很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学科重复教学,例如皮亚杰的理论在心理学中讲、学前心理学里有,在学前发展心理学中还会讲到。还有就是在相互关联的课程中,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很难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知识体系,做不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前教育的专业课老师涵盖艺术、教育、心理等各个专业,对于每一门专业课来说都是很成熟的教师,但是各个专业出身的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的课程地位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导致教学上的脱节。

2.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理论讲授较多,系统性、理论性强,实践性、应用性差

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不好,就会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出现问题。例如在幼儿舞蹈教学法中,很多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对幼儿舞蹈的精细动作不会设计与教授,这说明学生在学前卫生学的学习中没有掌握幼儿精细动作的特点。又如学前数学教学法中,幼儿数学教学中必须把握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表象知识的运用等,它的理论知识准备就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对幼儿思维特点的介绍,如果学生在前期课程学习中没有理解和掌握,学习新的知识就会有困难。

3.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脱节

学生每天身处校园,接触幼儿太少,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没见过。理论知识掌握很多,但是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脱离,如同纸上谈兵。学生毕业进入幼儿园工作以后反映,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到了幼儿园以后幼儿园的老师学历可能没他们高,学的理论知识也没他们多,但说起幼儿教育方法、策略却头头是道,而我们的学却说不出什么。以至于学生觉得自己学的很多知识没有用处,其实是没有将学的知识和幼儿教育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

三、解决的措施

(一)合理开设课程

依据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开设课程,所以建议将学前卫生学由现在的第四学期开设提前至第一或第二学期,这门课程的开设在“三学六法”当中应该是开得最早的一门课,早于学前心理学或者与其同步,必须是学前教育学和其他六法课程之前。学前卫生学是一门涵盖幼儿生理发育和幼儿园卫生管理的课程。通过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规律有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学习到幼儿园、早教机构对幼儿生活及环境创设中卫生的要求,还涉及部分幼儿心理发育问题。

这一课程改革在其他院校已得到实施。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在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之前。天津师范大学两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幼儿解剖生理与卫生学在第一学期开设;首都师范大学四年制本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第一学期开设,幼儿卫生与保健在第二学期开设,学前教育学在第三学期开设;宁波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前卫生学开设在第二学期,学前心理学开设在第三学期。

(二)整合部分课程

1.不再开设学前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发展心理学三门课程可以整合成一门课程,只开设学前心理学一门课程,加大课时量,由原来的52课时增加到72课时,在这门课里涵盖上述三门课的内容。或者只开设心理学讲授基础心理学内容,学前心理学讲授学前儿童心理品质和发展,拓宽讲解的角度,涵盖学前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2.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和学前儿童文学整合 成一门课程,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介绍学前儿童文学。因为在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很难不涉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特点,而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也不可能不介绍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把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程,加大课时量,学生可以把这两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师之间通过教研室活动多沟通交流,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衔接

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之间就要进行合作,互相沟通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想,教师之间形成合力。面对专业理论课互相之间无法沟通的现象,让不同专业的教师相互交流,使各课程内容有所侧重,避免课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通过组织教研室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有同一教研室的活动,又要有不同教研室之间的教研活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活动可以帮助老师对整个课程设置有所了解,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沟通,而同一教研室活动可以相互沟通配合,促进教学向专精深方向发展。

(四)掌握基础理论,让学生学懂、会用

1.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不要繁多,但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学懂了、记住了,以后才会很好的应用。

2.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开展校内实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课内模拟训练

大部分的专业理论课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和模拟一些幼儿活动和教学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这种实训方法可以和教学同步进行,不像在幼儿园开展实训时有很多的条件限制,可以配合教学的进行。

2.加强幼儿园教学实践

(1)为了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保持联系,新生从入学教育阶段就要开始接触幼儿园,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开放日观摩、毕业长期实习等活动熟悉幼儿园,了解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学时间可以如下安排:第一,新生入学就要安排参观幼儿园和各种幼儿教育机构。让学生了解幼儿园软硬件、日常教学管理和幼儿日常行为表现等,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当幼儿园有开放日活动时让学生去观摩,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和活动。第三,每学期安排不同的教育[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见习,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去组织。第四,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集中实习。第五,假期时,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幼儿园顶岗实习,进行短期的实习锻炼。

(2)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最好是:第一,选择区级示范幼儿园(公办园、民办园各一所);第二,选择民族特色幼儿园,我们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区内少数民族幼儿园数量不少,选择一所蒙古族幼儿园、一所回族幼儿园;第三,选择普通幼儿园,最好是公办民办各一所。选择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幼儿园教学、管理特点。

(3)最好能对大、中、小三个年龄班,普通班、蒙台梭利教学班进行轮流见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可以了解不同班级、年级幼儿教师工作特点。

学生到幼儿园去参观、见习、实习,可以对幼儿园和幼儿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到幼儿园可以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知道幼儿园工作的性质;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特点;学习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学会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到幼儿园参与、组织各种活动,了解幼儿教师的职责,提高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掌握幼儿园常规教育内容,初步学会各种活动的设计、编排、组织。通过实践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5

关键词: 多元智能 学前教育 英语教学

引言

随着江苏省教育结构的调整,五年制高师突出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是音乐、钢琴、舞蹈、绘画、手工、讲故事等技能课。英语作为一门文化课,学生投放的精力和关注相对较少,如何结合学前的多元特点上好英语课成了本文探索的课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教师首先自己要懂得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的智能发展规律,并渗透应用在教学中,包括英语课堂,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由于语言是任何学科的媒介或表达方式,因此不能孤立地学语言,需要综合其他智能,博采众长,在相互渗透中学习。

二、学前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方向

五年制高师的英语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英语,另一类是非专业英语,即除了英语专业班外的艺术系、社会服务系、文理系、学前教育系都是一样的课本、要求和上课方式。从学校教学目标说,就是在规定的学期或学年上完规定的课文,分数达到及格率和优秀率即可。从教师角度讲,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老套,不能及时学习新课堂模式和理念,不愿改革,不愿向同行学习,不愿用多媒体教学,着重教授语言,所以部分课堂上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布置的练习单调,缺乏让学生参与的互动练习;很少创造轻松的环境;对学生参与少的情况熟视无睹,不做改变,而且教学内容与以后的工作联系不大。从学生的角度讲,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人就会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甚至直接放弃不学,只有少数内在动力足的人,不管老师怎么上课,用什么方式和态度上课,都能坚持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息。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苏省取消了语文、数学及英语专业的五年制招生,全招学前专业。学前的特点是技能第一,文化第二,所以学习英语要突出技能的主导性,即要把技能融入英语学习中,才能适应学前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而多样化的技能正是多元智能的体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取得岗位资格,学前课程总的趋势是生活化和游戏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应与幼教发展趋势相吻合,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因此,借助网络媒介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学前英语教学课堂是今后学前英语教学的方向,这种教学理念会为幼师学生将来从教掌握好理念方向。

三、基于多元智能的学前英语教学

(一)教师方面

1.注重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理念和需要决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语言为生活所需,不是独立的科学,所以讲授语言点、肢解语言的方法是有意的“学得”,这只能在语言应用中起到监察作用,而不能成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显得生硬而累人。克拉申的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要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才能促进第二语言的发展和运用语言的生产机制,所以学英语不能孤立地讲解,背诵记忆,反复练习,要把语言放在多元环境中自然地习得。首先,教要批判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教材,突出口语交际,听力模仿,单词音节和重音,句子意群和节奏,通过英语儿童诗歌律动(陆莺,2014),歌曲弹唱,视频跟唱,手机在线模仿,原版英文电影,示范对话,情景模拟,英文对白,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语音感知识别能力和句子整体理解能力,增强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安排好课时,学前一周四节课,至少要保证两节课是听力口语和语音模仿课,其他两节课上也要有口语互动,同时老师用英语授课本身提供了听力环境。上课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口语任务或书面任务可以放到课后完成。

2.英语课与学前特征结合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英语教学不是孤立的,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相互影响的。学前课程趋向生活化和游戏化,英语教学应与学前教育专业相融合,探寻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绘画、表演、唱歌、编导、制作等多种专业技能,采用情景模仿、话剧表演等灵活形式,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任务教学驱动教学过程和具体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故事示范讲解法、案例法、模拟法等,因材施教,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综合技能的英语作业,如儿童英语歌曲、英语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英语儿童短剧表演、英语游戏设计比赛等一系列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上好幼儿的英语课,如何寓教于乐、声情并茂地用舞蹈、音乐、绘画、钢琴、手工等技能多元地备课上课,给幼儿呈现丰富多彩的课堂,让他们在多元情景中汲取英语表达方式,感受语言魅力。英语专业教师不具备学前所有技能,但是可以布置含有综合技能的英语作业,如配图讲英语小故事,配图学单词,用玩具模型在游戏中学单词,PPT辅助图片和声音学英语儿歌,钢琴弹唱英语儿歌等,因为学生有这些方面的技能,完全可以做到。

3.教授先进的英语教学法

英语教学法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五步教学法、3P教学法、交际法、情境教学法、全身反应法、任务型教学法、smile法和翻转课堂等历程。其中交际法基于合作学习的理念,任务型教学法基于探究型学习,翻转课堂基于自主性学习,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新内容、新知识,课堂上开展讨论难点、交流心得、成果展示等生成性学习活动。目前在中国掀起学习和比赛的,大规模翻转课堂还要一段时间,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课型和知识点都需要微课先学。幼儿园适合使用的英语教学法有游戏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和最新的smile法。

总之,学前英语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外语习得和学得理论,学习教学方式发展的动态,在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及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结合学前专业特点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另外,还要不断端正学习态度,能够适应教育不断变革的需要,学习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深究教育理论,用教学实践默化学生的教育理念,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准确的听力,利用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融学前技能于英语课堂中。

(二)学生方面

1.课堂模拟授课

课堂模拟授课能转换学生的角色,从教师的角度体验课堂,关注的重点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理念。在模拟上课准备阶段,把学生分组,六人一组,给定课题,如水果和交通工具,上课时间为10―20分钟,对象为3―5岁幼儿,两周时间准备,编写教案,小组成员合作、互助。在教案中写清教学目标、授课对象、教学方法和活动手段,教学重难点,教师用语;然后老师修改教案,给予指导,学生根据指导修改教案,合格后根据教案制作教具,准备教材,录音,视频,制作课件,查找资料等,然后在小组内试讲,全英文授课,结合PPT,跟上节奏,教具与口语要一致。组内人员提建议,修改,完善,最后在班里公开试上,教师点评,反馈意见,再修改。

学生可以借鉴《剑桥国际儿童英语》的教学方法。苏慧详细分析了此教材的教学方法,它提供了多元的教学活动供同学们参考,这些多元活动反过来有利于促进儿童多元智力的整体发展。教材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在幼儿英语教育界著名的SMILE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由五个部分组成:“(1)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的学习语言是通过图片卡、短剧、卡通故事、歌曲、歌谣、韵律诗和行动故事来表现的。(2)多感官刺激儿童是通过看、听和实践来吸收外界信息的。(3)促进智力发展的活动(4)通过音乐、运动、韵律和节奏促进儿童的长期记忆。(5)激发儿童兴趣的短剧、故事和游戏。”学生在模拟课堂中学习借鉴使用这些方法,会对以后的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教学方法引领作用。

2.幼儿园见习和顶岗实习

见习和实习是幼师教育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见习和实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实践中需要什么。见习前要做好准备,向老师或上网查阅见习的要求、内容、形式等表层准备,还要认真学习幼儿特征,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幼儿教学方法,幼儿教学目标等深层次准备;见习中观察幼儿园的墙面布置、区域布置特征,课程表中课程安排特征,并做见习、实习笔记,留作反思和参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三个步骤认知、理解,增强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教学基础。同时能够检验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方面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为顺利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

(三)学校方面

1.编班

目前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来自初中,除了免费班文化成绩高一点外,其他普通班的学生文化一般不够普通高中的分数,他们选择高师就是为了多学技能,避开文化学习的弱点,但是在普通班中,会有几个成绩突出者或者是学习态度端正并努力奋斗者,他们的英语成绩很好,文化学习和技能学习齐头并进,这些学生想通过专转本继续学习,未来能多一分选择,而其他学生文化学习不扎实,以过关为目标,五年后即就业,鉴于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的基础和就业方向的不同,专转本的学生可以单独编班,学的内容和用的材料针对考试和拿成绩,不上专转本的学生使用专门的学前英语教材,简易有趣味,增加教学法内容和案例教学,增强实践性和幼儿英语教学的引导性。

2.选择合适的教材

高师英语教材应与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英语教育的特点紧密结合。目前比^专业的学前英语用书有《幼儿英语教学法》、《学前英语综合教程》、《幼儿教师使用英语口语.初级》、《幼儿教师使用英语口语.中级》、《幼儿园教师英语教育技能阶梯训练》、《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第二版、《中外幼儿歌曲荟萃》、《学前英语游戏设计》等。另外,学前专业学生也应该了解幼儿园所用的英语教材,比较正规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有《剑桥少儿英语》、《小早起鸟儿童思维英语课程》、《外研社幼儿园英语》(苏慧,2011)、辅导机构使用的英语教材多为自编自创的,也有通用的,如《吉的堡英语》、《英华兰魔法英语》、《新概念英语》等。

3.制定学前英语教学目标

高师学前学生五年毕业后是幼儿园的教师,他们与高中生不一样,所以教学目标也不能是一样的,前者应侧重听说、语音语调、教师课堂用语等语言知识,以及教学法、上课等语言应用能力,学生需要学习语言习得的规律、理论和方法,研究幼儿心理,学好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要能把学前技能如舞蹈、绘画、讲故事、弹唱等融入英语课堂中,做到融会贯通,多元智能辅助英语学习。

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检验环节,评价机制要从一节课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大方面设置。评价者表面上看到的是老师的教态仪容,安排的教学环节,活动任务,课件制作水平,学生回应情况,课堂是否热烈、热闹,这些都是课的表层结构;课的深层结构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所以作为评价者的教务处应设置全面的评价项目,对授课者做出全面的评价、点评。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他们教学的对象是语言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对英语的词汇和语法要求并不高,而对于简单口语和语音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授以外,更要培养他们的语音语调和口语对话能力,突出视听说。一方面要让他们以后在工作中能为小朋友做出正确的示范,影响孩子未来的英语学习态度和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能生动地使用这门语言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受多元智能英语课堂的魅力,从而培养孩子知情意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评价高师英语课堂要以学前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从多元角度进行。

结语

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在活动,其实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师学前英语课堂也在动态发展中,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改革,与时俱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陆莺.英语儿童诗歌律动在学前师资培养中的作用[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6

案例一

上午户外活动快结束时,孩子们惊喜地发现,院子里出现了一只毛茸茸的、可爱的、浑身雪白的小狗,这一重大发现使孩子们喜出望外,他们纷纷上前围在小狗身边,有的蹲下身子摸摸小狗,有的关心地询问:“小狗,你的家在哪儿?你迷路了吗?”还有的想抱起小狗,让它暖和暖和……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时,老师的声音传过来,“你们围在那儿干什么?到时间了,该回去了,快过来排队……”在老师的一再督促下,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小狗……而回到活动室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是“小动物怎样过冬”,因为按照周计划,本周的主题是“冬天里的小动物”。

案例二

教师:“请你像我快坐好。”幼儿:“我就像你快坐好。”

教师:“小手儿放哪儿?”幼儿:“放腿上。”

教师:“嘴巴?”幼儿:“闭闭紧。”

教师:“眼睛看哪儿?”幼儿:“看老师。”

以上这些事例在我国现实的幼儿园普遍存在着,结合这些案例,仔细思考幼儿园班级中的师幼关系,幼儿园班级师幼关系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一、幼儿园班级师幼互动现状分析

(一)计划控制下的师幼互动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的师往中,教师与幼儿应该是平等交往行为的主体,在师幼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反馈方面具有同样的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教师计划、组织着幼儿的一日生活,他们不但是互动行为的发起者,而且还是互动过程的控制者,幼儿往往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大部分幼儿园都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直至日计划,在日计划中,一般幼儿园都有详细的活动安排,每个时间段干什么都是固定的,可以说,幼儿是生活在计划之中的。“计划性”主导了幼儿的生活,教师被脑海中的计划所牵引,把孩子的一日生活纳入教师的控制之下(如案例一),常常忽略、制止来自儿童亲身经验的、感兴趣的活动,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做一个乖孩子,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成为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时间与范围内的活动中。这种交往是缺少实质性意义的“刚性计划控制下”的交往,丧失了人类日常互动所特有的灵活性和动态生成性,幼儿体验不到真正互动所带给人的那种平等、尊重、积极、美好的内心感受,导致幼儿主体性的缺失,阻碍了幼儿良好的发展。

(二)规则控制下的师幼互动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非常重视幼儿的纪律、秩序、习惯,有着一系列的硬性规定,师幼互动交往行为中大多数是教师要求与维护班级规则的(如案例二)。繁琐的规则控制住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在很多幼儿园,幼儿能不能多玩一会自己想玩的玩具,能不能和要好的朋友聊一会儿天,能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喝水等等,都得经过老师的许可。这些规则是教师制定的,并通过反复说教的形式让幼儿必须遵守,教师一般不会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幼儿园中为什么会有规则,以及怎样在幼儿的参与下制定规则;相反,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为幼儿制定规则并要求孩子遵守它,并在反复要求和强制的干预下,要求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对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作出武断评价。这种严苛的教育行为控制了幼儿的思维和行动范围,师幼之间美好的情感被僵化为一种权利与服从的意志体现。

当然,由于幼儿生理与心理的不成熟,服从成人的权威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幼儿只是一味地盲目服从成人的意志、按照成人的要求去行事,不要说难以获得他们作为人的尊严,甚至连基本的作为人类行为特征的自主性、计划性、创造性也不可能得到发展。[1]

总之,在实然的幼儿园班级师幼关系中,教师往往在师往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把幼儿看作年幼无知的人,主持掌控着幼儿班级活动的方方面面,幼儿缺乏主体性,被迫接受教师的权威、控制或操纵,所以师幼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是计划控制下的、规则控制下的交往。

二、创设良好的幼儿园师幼互动对策

(一)“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

人既是生活的主体,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主体,人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2]因此,在幼儿园师幼关系中,教师并非师幼关系中的唯一主体,幼儿同样具有主体性。

在班级生活中,教师和幼儿这种双主体的交往关系可称作互主体性或是主体间性,具体表现为我―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是以尊重与信任为前提的,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感受,幼儿时时体验到被尊重的内在尊严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信任与爱,在教师面前畅所欲言,这种对话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3]在‘敞开’和‘接纳’中,教师与幼儿彼此激发、相互感染,获得主体间的互相理解和视域融合,幼儿与教师都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主体意义上的发展。

(二)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主张,幼儿园的课程须预先拟定,但临时可以变更。[4]所以,在现实的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教师不应该以严密的计划表武断地控制儿童的活动。相反,教师应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教师应制定弹性的时间表。提供幼儿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尝试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他的认知方式,体验到自我主宰、自我控制的精神力量,积极建构他们关于世界的意义。

2. 教师要力求计划性与动态生成性的统一。首先,计划内容包括要为幼儿提供富有刺激的环境,具体包括分析幼儿需求、选择合适材料、充分利用活动空间保证幼儿充分探索等等。瑞吉欧教育的特色之一是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他们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5]另外,幼儿与情境互动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活动以及幼儿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并学会灵活应对。

(三)在自主体验中领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养成规则意识

体验是指人从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中获得的经验。它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其中“图景”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整体性存在,它同时包含着个体人的生活阅历、当下生活场景和未来人生希冀,其显著特征是整体性、现场性和超越性。[6]由于体验不是以单纯知识灌输为主的逻辑思维,而是融合认知、情感等因素为的思维活动,因此它更能打动幼儿,培养植根于幼儿心灵深处的规则意识。

体验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展开。幼儿在实践中的需要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极佳契机,比如说玩滑梯时,教师先让幼儿体验不排队的混乱,然后再体验排队为玩滑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排队的意义”,并产生内在需求。另外,可以让幼儿在交往中自己去尝试,依据伙伴的的反馈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幼儿想玩别人的玩具,他可能先去抢,遭到伙伴的谴责后,幼儿就可能改变策略,用商量、请求的手段来获得玩具。

总之,在实践和交往中,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并产生需要得到满足的愉、成功感,从而对良好行为的内化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最终使得良好的行为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晶波.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7-30.

[2]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80.

[3]金生.理解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6.

[4] 王莉娅 麦少美.中外学前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