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范文1
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且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首先必须展开环境保护工作。各个产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量的瓶颈,而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些瓶颈,产业环保将促进产业中不同资源的科学合理地配置,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还可以将环境资源价值分成无形的生态价值和有形的资源价值等两个部分。所谓的资源价值即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那部分环境资源价值,而生态价值又能体现出环境资源的功能性价值,它可以起到保护和改进环境的状态和结构并且还能维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活动,最终能实现自我维持和调整生态平衡,进而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价值。各产业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将会使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实现这些时期的价值推动了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的形成。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观点,这是一种有效地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的中心思想即是企业的价值在增值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能将其分成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多个价值活动,再将一系列的价值活动连接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其中,价值活动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的,不同的企业的价值活动有着各不相同的构成和划分,当然所形成的价值链也是不相同的。在我国产业环境保护中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出完整的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可分为存在价值、遗传价值和选择价值。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切实完成好,以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环境保护将会推动产业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使资源的投入量实现最优化,有效降低了资源的浪费,使各项配置升级且更加合理化。关于生产制造和流通等过程,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就应该采用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尽可能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使生产过程更加优化。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地降低资源的浪费,提倡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利用,使得废弃品的二次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相关技术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险,就能取得环境资源的无形价值。由上可知,虽然在保护环境在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流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它产生的价值增值也是巨大的,最终会渗透在整条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提高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有效措施
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产业环境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共同投入力量,在相互配合中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产业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采取“自愿协议”政府部门代表着人们群众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部门肩负着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在具体的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实现公众利益的方法,而不是自身最为熟悉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相关的环境经济手段,“自愿协议“更加符合产业对弹性环境政策的需求,能够使传统的环境保护方法更加完善,加强政府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帮助产业开展产业保护的工作。纵观我国目前的环保现状,可明显地看出环保部71虽然担负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却缺少充分的执法资源和执法权限,而“自愿协议”就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自愿协议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弥补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和命令控制规范在治理环境中的不足,协助其它的经济刺激手段,帮助政府和产业更加容易、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地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再委托司法部门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督促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这将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环保部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在李云具体的经济手段时也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最简单的如征收排污费,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支持,将使其失去约束力和强制力,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3、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加强高科技技术在产业环境保护中的运用,选用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瓶颈,并结合高科技技术来解决这些瓶颈,集中力量研究目前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化工产业,其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多次处理后再允许排放,并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政府部门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
环境保护的投资成本包括:经济性成本、社会性成本和财务性成本。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上,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建设三峡大坝水电站,这就促进了电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引导灌溉也是一个庞大的中枢机构,推动了环境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导致的一些洪涝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站在量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门环境投资的总体收入大于社会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由此可见,这个投资同样是有价值的。政府部门帮助产业进行环境保护,虽然在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长远看来,这将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产业快速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其收获到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三)基于环境保护下的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范文2
关键词:油田开发;环境污染;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32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Jiangsu Oilfield, Jiangsu major oil energy base, at the same time crea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but also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affected. Sources of pollution generated by oil field development, the typ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also crucial.
Key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江苏油田位于油田的主要工区在江苏北部,主力油田则在扬州地区。江苏省地处长江和淮河下游,全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宝贵。江苏经济、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居于全国前列。随着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油田的年产量在稳步增加。江苏油田的滚动开发不但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逐步成为江苏重要 的石油能源基地。该地区温和湿润,植被主要以稻、麦、棉等农作物为主。境内同时是花木之乡,农田林网控制率在90%以上,植被覆盖率高,河网密布。随着江苏油田的石油资源的滚动勘探和开发,对扬州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准确的认识油田开发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实现“增产减污,节能减排”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对油田开发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油田开发产生的污染物类型
油田开发主要包括早期的油田开发建设、后期的油田开采、配套建设运营的油气处理、输送工程等几部分,根据运行时段分为油田建设期、运营期(服役期)、退役期不同时段产生的污染物类型不尽相同[1]。
1.1 油田建设期
油田勘探开发初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钻探过程产生的钻井废液。地表开挖和建设道路是产生的扬尘、钻井时柴油机等设备排放的燃烧废气、钻井和试油时泄漏的伴生气以及生产废液挥发的恶臭物质;机械设备的噪声和车辆噪声影响;钻井过程产生的岩屑、废弃泥浆、井场产生的落地油,这些污染基本属于临时污染源,产生的环境影响周期较短,在钻井开发工程结束后,临时污染源全部撤离施工场所,对环境的影响也会随之消失。 [ 赵云,男,汉族,1973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工程师,现工作于扬州市江都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扬州市江都区舜天路180号,邮编225200,邮箱:]
1.2油田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
油田运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井下作业废水、原油脱出水、生活废水;油田运行期间各井场加热炉、生产装置区的加热炉、放空火炬等排放的燃烧废气、油气输送、油品装卸过程以及装置区的各类油气储罐、生产装置运行等可产生无组织排放废气;装置区的各类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噪声和火炬放空时的空气动力性噪声以及落地原油、含油污泥、油砂、生活垃圾、装置区设备更换的废旧分子筛、脱硫剂等各类固废。运营期的各类污染物均属于连续性污染源,其显著特点在于排污过程持续且长久,产生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污染物排放量大,对环境的影响长期存在,同时由于涉及排污环节多、工艺复杂,对污染物治理有一定的难度,连续性污染源是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排污类型。
油田开发建设产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污染物类型 时段 污染来源 主要污染物
废水 建设期 钻井废水、生活废水 pH、COD、SS、NH3-N、TOC、石油类、挥发酚
运营期 井下作业废水、原油脱出水、生活废水
废气 建设期 地表开挖和道路建设;设备排放的燃烧废气、泄露的伴生气以及生产废液的挥发 烟(粉)尘、SO2、NOX、CO、硫醇、H2S、烃类物质
运营期 加热设备、放空火炬产生的燃烧废气;油井开采、油气输送、油品装卸过程以及各类油气储罐、生产装置运行等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废气
噪声 建设期 钻井过程中的各种设备 机械噪声
运营期 装置区内各类设备、火炬放空、运输车辆 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交通噪声
固废 建设期 钻井过程 岩屑、废气泥浆、井场产生的落地原油
运营期 生产设备、污水处理设施
落地原油、含油污泥、油砂、金属废料
2 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江苏油田开发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井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以生态影响为主。
2.1废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油田开发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局部大气环境的影响,如钻井过程中柴油机烟气排放,采油过程中火炬放空等产生的燃烧废气;另一种是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站场燃烧烟气的排放除造成局部影响外,由于是连续排放,还会造成区域的大气污染。此外,烃类的无组织泄漏也会对区域的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开发的早期,随着钻井工作量的增多,区域SO2水平将有所提高,但随着钻井工程的结束,水平将逐步降低。烃类的挥发与原油产量成一定的正相关,随着开发建设的进行,区域内的总烃水平将有所提高,但后期随着原油产量的下降,烃的挥发量也将减少,加之项目为平原地区,稀释扩散能力强,区域的总烃水平将逐步好转。
2.2 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江苏油田开发产生的含油污水主要包括井下作业废水、原油脱出水、生活废水等,废水排放量大,废水中石油类、CODCr等污染因子浓度高,如不能妥善处理或达标排放,会因渗透污染土壤、地下水等,或形成漫流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水质污染,尤其江苏油田的开发项目位于河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又是南水北调的东线源头,钻井废液等含油污水极易在汛期污染地表水。目前江苏油田在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和真武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对生活区生活污水、装置区、井下作业产生的含油废水进行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现状见表2
监测点 监测项目 废水排放去向
pH 挥发酚(mg/ml) COD(mg/ml) 石油类(mg/ml)
污水处理厂 邵伯污水处理厂 进口 5.75-5.87 0.037-0.043 387-400 424-817 用于回注
出口 5.54-5.59 0.016-0.020 221-233 3.71-7.20
真武污水处理厂 进口 5.92-6.22 0.029-0.056 178-180 147-153
出口 6.04-6.52 0.021-0.022 153-169 0.78-1.08
(GB8978-1996)二级标准限值 6~9 0.5 150 10 /
根据监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江苏油田产生的含油污水中各项污染物成分复杂、浓度高,尤其特征污染物石油类进口浓度高达817 mg/ml,导致处理较为困难,虽然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浓度有所降低,但部分污染因子仍有超标情况存在,不能全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新污染源二级标准。
根据《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94)中的标准要求,回注污水征污染物石油类排放浓度必须≤10mg/l,目前江苏油田处理后的污水中石油类含量基本能满足回注要求,含油污水目前均进行回注处置,有效解决了含油污水的出路问题,但是如果出现事故排放或不能及时全部回注,外排的污水极有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3油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油田在建设施工时期由于机械、运输车辆碾压、人员践踏、材料占地、土体翻出、埋放地表等活动占用的土地面积将超过工程本身。这些占地虽属暂时性影响,但在影响期内,农作物、树木和天然植被遭砍伐、被铲除,农田被掩覆,野生动物受惊吓和驱赶,原有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运营期影响较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占用土地、改变土地的利用性质、扰动土层、破坏植被。而钻井、地面站场建设、埋设输油管线、新建各钻井的进场道路等,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建设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3.1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油田开发所在的区域以农业种植为主,又是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率较高。类型主要为耕地、农村居住点和城镇等。由于临时占地和各项永久占地会对土地现有利用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2.3.2对土壤环境影响
工程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土壤质地性状的影响;工程建设期钻井、管道敷设和地面工程建设的开挖、填埋行为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挖掘、碾压、践踏、堆积物品等均会使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生产力下降。
钻井过程中的占地会改变土壤结构,而且钻井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还会对临时占地范围内的土壤质地和性质造成影响;管道敷设、道路和地面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占地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各种地面建设活动中对土壤的扰动会影响土壤的结构、质地和物理性质,因此,应分段进行施工,并严格执行分层堆放、分层覆土,尽量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工程产生的落地油应及时清理回收[2]。
2.3.3对植被的影响
油田开发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占地对农作物的影响。工程的临时占地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为当季影响,施工结束后,第二年即可复种。根据其他油田的类比调查,复垦地2-3年可恢复到原产量。由于管线永久占地仍可继续供农作物生长,影响不是很多。突发性事故导致油、水泄漏,将会使受影响的植物枯萎或死亡,但突发性事故的发生概率小,一般限制于小范围内,可通过对原油的及时清理而减轻影响,不会对整个区域植被产生明显影响。
2.3.4对生态景观的影响
油田属农业生态区,区域内景观单元异质性程度高,工程的开展可使区域内景观异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引起局部生态景观的变化。工程新修建部分道路、敷设一定长度的管线,会对地表产生分割效应。管线一般长度短,一般管线上面都将复种,其对地表产生的分割效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管线道路的分割不足以造成生态系统的本质变化。
2.4油田开发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运输、贮存过程中均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油气田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由于钻井密封不严、操作、管理不当,发生泥浆在井下漏失或废弃的油气井套管腐蚀破坏,其渗漏的污染物可直接污染地下水;在钻井和井下作业过程中,泥浆池的防渗效果差,落地原油和钻井废水渗漏,均可对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在石油生产过程中,油田注水开发和压裂酸化作业施工时,因压力过高而引起注水井套管破裂,或因注水井的固井质量差,井壁出现裂缝时,回注水套为上返进入地下水层,将会产生污染地下水事故;在石油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由于发生输油管线或油罐漏油事故,也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污染[3]。
3 油田开发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油田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长期存在、不容忽视的,保护环境就是要对油田开发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对油气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且采用有效、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加强石油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3.1油田开发单位必须依法进行环境管理,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对策,树立资源开发环保优先的理念,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等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
3.2贯彻执行环评制度,对油田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制定合理、科学的污染防治对策及生态恢复措施,项目开发建设中坚持污染物治理设施与主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采用可行的污染治理工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3.3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环境管理问责制度,定岗定责,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深化环境保护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深入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在施工过程中药减少扰动范围,严格控制砍伐数量,将环境保护落实到油田开发建设的具体工作之中。
3.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强化石油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工作,确保石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
3.5施工期结束要及时对施工迹地进行恢复,服役期满要及时拆除各种构筑物、管线,对站场、营地灯硬化后的地面进行恢复及必要的绿化,对防洪堤坝进行拆除、平整,将分割破碎的生态环境重新连通,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恢复。
3.6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各项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同时加大对油田伴生气的利用,减少天然气的放空量。污水达标处理后作为油井回注,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4]。
4小结
在石油资源开发建设中,实施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既要对石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也要加强石油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选用先进的开发、生产工艺,采取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影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春润. 新疆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境问题[J]. 新疆环境保护, 1997, 19(4): 3-6.
[2]李秋元, 郑敏, 王永生.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J]. 中国矿业, 2002, 11(2): 47 -51.
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范文3
关键词:小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保护措施
一、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对水电开发项目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一般需从水温、局地气候、水库水质、水文情势、水库泥沙淤积、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水库脱水段及减水段影响、库区消落带等因素进行分析。由于威宁县水电工程通常为引水径流式电站,且成库后一般回水面积小,基本不会出现库区消落带,水电项目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其它几个方面。
1.1水电开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威宁县水电工程一般建立在山高坡陡,水深流急的高山峡谷地区,这些地区人迹罕至,其扰动对周边人居环境影响较小。工程通常为引水径流式电站,施工区域分为大坝施工区,隧洞施工区及厂房施工区;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和运行,对区域原有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形成冲击,破坏区域原有的生境和谐。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开挖扰动及弃渣随意堆放。
1.2水库建成蓄水导致的生境变迁产生的影响分析
河流水电开发,撕裂了河流廊道的连续性,改变了径流特征,影响廊道中物质、能量的输移,并危及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随着水库枢纽的建设和水库的蓄水,将使部分植被淹没,枢纽工程施工区域的部分农业用地被占,移民后靠安置过程中还将占用部分荒山,对地表现有自然植被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淹没与占用的过程中,水库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生态环境地影响和破坏。
1.2.1对河水水温影响分析
威宁县水电开发主要是利用 威宁县河流比降大、落差大的特点开发水电资源的,其河流流量普遍不大, 威宁县若建设水库型电站将存在水温分层的现象。
1.2.2水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根据 威宁县河流实测水温资料,河流水温在5℃~17℃之间。径流式电站取水口通常位于滞温层,水温常年保持在5.1℃~9.8℃,水库低温水通过引水隧洞引至下游河道过程中,水温变化很小;在夏季电站尾水与河道水温相差近8℃,将对电站尾水以下数10km河道内的鱼类造成影响。
1.2.3库区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分析
水库蓄水导致原来的陆地、丘陵等的破碎化和岛屿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水库蓄水会淹没部分陆地而导致景观的破碎化,野生动物被迫做适应性迁移,植被发生适生演替。同时河流的连续性被打断,水体湖泊化,动水生境被静水所取代,加之水深、水温等生态因子的变化,破坏了原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殖生境,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
1.2.4水库蓄水对局地气候影响分析
水库工程建成蓄水后,由于下垫面的变化及水体蓄积,将可以导致对库周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等气候因子的影响。受到地形地貌及大气气候的影响,水库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其影响范围仅为水库周边,高度仅限于接近地表层的空间。
1.3坝下减、脱水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引水式电站筑坝引水发电,坝下形成一段径流减小甚至干涸的河段。坝下流量减少,造成部分河段在枯水季节长时间脱水,水生动植物失去了原来的适生环境,在环境胁迫下发生演化,向湿生系统演替。同时,梯级开发和径流式引水发电,改变了水流形态和水环境,如鱼类,由于河道水量的减小甚至断流,失去了其产卵场、索饵场及越冬场,改变了鱼类的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将影响到鱼类的繁殖活动;部分鱼类具有洄游习性,河道水流减少造成局部河道断流,阻隔了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将对鱼类正常生长繁殖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由于 威宁县河干流及其支流等流经地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常年性山泉溪流较发育,使河道中仅存在约10km的河道在枯水季节完全脱水,大量的溪流汇入减缓了减、脱水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引水式电站的存在,使之由水流湍急的江河变成了水流涓涓的溪流,甚至形成河床干涸的无水河段,改变了区域的景观结构组成,不仅对景观美学具一定破坏作用,而且对于区域内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陆生动植物保护措施
a)加强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杜绝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
b)施工活动必须局限于工程征、租地范围,尽可能减小扰动区域;严格控制炸药量,实行微爆破,减轻对施工区野生动物的影响;
c)工程占用的珍贵植物进行移栽保护。
2.2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2.2.1加强渔政管理,做好鱼类繁殖保护工作
应切实做好工程所在河流的渔政管理工作,保护种源,保护经济鱼类生殖群体,特别是齐口裂腹鱼和泉水鱼、黄颡鱼等,为增殖站的建立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否则,增殖站建立后种源难寻。
2.2.2建设鱼类增殖站,开展人工养殖和放流
为了降低渔业资源损失,可在坝址以下,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方便的支流建设鱼类增殖站,捕捞河流中原种鱼类进行驯养、繁殖,培育苗种,开展养殖和放流,达到资源保护增殖的目的,并可根据电站运行期间每年对河流中鱼类数量进行的调查,通过与电站建设前河流中原有鱼类数量的比较,确定增殖放流投放数量。
2.2.3设置常年禁捕区
调节型水库建成运行后,在水库低水位运行的时候,水库库尾呈流水状,将吸引众多喜流水的鱼类到此。可以在库尾处划定常年禁鱼区,设立标志区界,禁止在该区域捕捞作业,让喜流水生活的鱼类获得自然的产卵繁殖场所,有效保护库区经济鱼类及放流种类。
2.2.4下泄生态流量
在河流流量小于引水流量时应该按照多年平均流量的10.0%计算,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确保鱼穴的补充水充足;在河道水量较少时下泄的生态流量还可尽量保证齐口裂腹鱼等鱼类在习惯的时间从鱼穴中游出和在习惯的时间洄游至鱼穴,维持脱水段及减水段水生生物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另外要根据当地生产、生活及景观需水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确定适当的径流量。
2.3水土保持措施
加强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规划中,要结合生态水利的理念,合理选定工程建设方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地貌的破坏。通过不断优化工程设计,把对区域景观及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水平,合理调配土石方,尽量做到填挖平衡,减少弃渣量。为防止弃渣流失,在沟口处设置挡渣墙进行拦挡防护,并根据集雨面积布设排水沟。弃渣场顶面进行绿化。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分析了 威宁县河流域梯级电站等项目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影响,提出,威宁县小水电开发项目环评中应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兰芬.河流水电开发的环境效益及主要环境问题研究[J].水利学报,2002(8):121-128.
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范文4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建构式生态课堂” 辩论赛
一
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说:“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地得以体现。一直以来我都在试图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能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提高说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连贯性,又能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参与、合作,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因为学习英语有别于其他学科,它不光是要学习英语知识,更多的是要学习技能。就像学习游泳一样,看教练游得再好也不如亲自操练学得快。课堂上的辩论赛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泳池,教师给游泳池里注水,鼓励、指导学生下到水里去游,让学生学会“游泳”,从而真正享受“游泳”——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快乐。在教完了高二英语模块五M5之后,我豁然开朗了——英语辩论赛(English Debate)不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吗?
M5的 Unit2正好提供了这方面的素材,Reading部分就是一场辩论赛的发言稿,是关于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一个经济学家关于选择保护环境还是选择发展经济的辩论。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和有效地辩论,我让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并找出双方的话题及阐述的观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环境保护主义者林水清,另一组代表经济学家钱力伟。让学生找出他们话题的点,并把他们简要地写在黑板上,限时5分钟,哪方写的点多哪方就在这轮获胜。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观点。如下: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 develop the economy
Points they present: Points they present:
1. Industrial waste 1.factories that control pollution
2. water pollution 2.less production means fewer jobs
3. fishing 3.use recycled materials
4. increasing population 4.make effective laws
5. cut back production 5.pay higher taxe
6. recycling …
…
然后双方就对方的观点进行批驳,以参与者的多少和发言的热烈程度评判输赢。他们可能发现他们既赞成同一个辩手的某些观点,又赞同另一个辩手的某些观点,这是正常的。事实上大多数人对难以应付的议题处于中间派的立场。在看、听一场辩论赛的同时,要让学生记住:每个辩手发言的目的是要听众相信他的观点。如果辩手善于雄辩,学生就会发现正、反双方的观点他们都赞同。提醒学生在完全看懂、听清,并明白各方所有论点之前,不要忙于下结论。
这次辩论之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不足之处有:有些学生课文阅读不充分,不能紧扣话题阐述;有些学生口语表达时词不达意,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时夹杂汉语;逻辑思辨不清,常常成为反对方的“帮凶”;本打算用来捍卫自己一方的一些论据反而成了对方批驳自己的有力证据;个别学生羞于开口,参与意识不强。
好的方面有: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争先恐后,气氛热烈;能够学以致用;学生能够把Reading部分学到的一些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自觉应用到辩论中。学生的口语才能得以展现,个性得以张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反复的辩论和争议,学生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二
辩论是一种好的语言练习方式,它能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真实的语境中。如果学生能够学会自由表达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话,就说明他们的英语水平正在提高,通过这次辩论赛我也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训练目的要明确,不要过于追求形式。
要使辩论赛的语言训练取得应有的效果,首先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不能为了辩论而辩论,贪图一时的热闹,只注重辩论的形式而无视辩论的内容和效果。
(二)语言输入要充分。
语言习得论认为,语言输出的前提,首先是输入。只有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输入信息后,课堂教学交际化才会成为可能。要使辩论更加有效,学生就要对辩论的话题熟悉。
(三)调控措施要扎实。
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严格的调控才能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要重视语言活动过程的调控,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准确的指令,避免漫无边际的畅所欲言,不要让英语辩论失控变成英汉夹杂的或者是汉语的辩论。
(四)训练层面要兼顾。
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范文5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问题意识 创新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问题就是疑点,没有疑点的产生,就谈不上创新。让问题走进课堂,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被灌输。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易于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顺序进行,但是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师生应该是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和进步的原则,给予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例如:在教学“亲近师长――换个眼光看老师”时,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尽量客观地写出,他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如何上,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活动,教师得以与学生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也可以放下包袱,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和建议也敢于向老师提出。敢于想象和思考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想象的“环境”基础。只有让学生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消除学生的惧问心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影子,也要及时捕捉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大加批评,而要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例如:在教学“日新又新我常新”时,就用两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你自己”这些充满睿智的箴言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认识自己最重要,也最困难。在学习时提出问题:这一段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沉思片刻后,有个学生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你自己”这两句名言都是谁写的?其余的同学一听有的偷笑,有的撇嘴……为了照顾这名学生,我用赞赏的语气说:“尽管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不是很理想,但与过去相比,他能动脑筋,敢于发言,就是他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现,仅从这一点来说,他就有了很大进步,值得表扬,值得学习,大家鼓掌!”在掌声中,学生有一种虽错犹荣的感觉。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更加自信了,也消除了其他学生的顾虑心理,大大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
三、重视发现问题的过程,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力。教师只有“会教”才能教会,学生只有“会学”才能学好。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人口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如十二五规划――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建党90周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等,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教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事实与事实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讲解与课本、课外的资料对照中发现问题,这样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
四、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以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存疑”,把问题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表现出疑虑与探究,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如为保护环境,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于是就把学生带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感受环境问题的危害。学生当时就如何进一步把禁止焚烧秸秆的政策落实到位展开讨论,有的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直接走向田头,向农民宣讲不要露天焚烧秸秆、落叶,进一步宣传禁焚秸秆对保护环境、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就是这种初看无序、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启迪了思维。究其原因,这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化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教学中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实效,切忌一种方法、一个模式用到底。
总之,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体现,也是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只要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就一定能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玲.初中政治问题意识与有效教学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
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范文6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第一,环境保护法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毁灭与生存。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内。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第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而且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为此,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环保教育的工作。
1.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可采用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环境教育的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可行的。
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研究一些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也可以研究一些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调查和研究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生物对环境的监测作用、植物对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作用、生物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等。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对3个不同的地点:学校操场(裸地),生活广场(草坪),公园里(灌木丛),让学生分别进行空气湿度测量,学生测量得出灌木丛的空气相对湿度较大,而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本次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能力,而且使其真正体会到植物的存在确实会影响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能够改变周边的小气候,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对“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学习,自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应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专题调查中领悟环保理念
我每学期安排学生结合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2―3个,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或调查。如“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调查一个生态系统”、“土壤里常见动物种类”。在调查“土壤里常见动物种类”时重点调查了蚯蚓这种小生物,我只简单地把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介绍了一下,然后请学生从体色、形态、运动方式、消化方式、呼吸方式、对环境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设计表格,分别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学生知道了“蚯蚓的体表为何总是黏糊糊的?”“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出地面?”推断蚯蚓的呼吸方式是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的。而有些匆匆爬出地面的蚯蚓由于不能及时回到土壤中,再加上太阳光的照射,往往就死亡了。这时我不失时机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大家纷纷表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将蚯蚓送到土壤中,关爱这些小生命,其实就是关爱我们自己,这种理念牢牢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在探究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时,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得知,蚯蚓吃进带有微生物的土壤和有机物后,随着食物在消化道的消化,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这样在蚯蚓排出的粪便中分解腐烂的动植物尸体的微生物的数量比蚯蚓所栖息的土壤中要多10倍以上,土壤肥力也就增加了。通过调查,学生自然会从心底里爱护蚯蚓,爱护环境中的小动物。
3.“以小见大”生活中处处体现出环保意识
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不时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自觉地从全局利益出发,爱护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爱护环境中的各种动物。在讲授两栖动物青蛙时,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当你在集贸市场看到青蛙被关进了网袋即将被送上餐桌时,你有何想法?”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现在他们吃青蛙,将来他们吃的将是农药。”我和同学们一下子被他的话吸引住了。他解释说,庄稼被害虫吃,害虫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构成了食物链,青蛙被大量捕杀,破坏了食物链,最后导致害虫大量繁殖。而为了保护庄稼不被侵害,农民只能靠喷洒农药来防治害虫。那么将来吃庄稼的同时,不是在吃农药吗?我被学生这样的回答震撼了――学生对保护动物的认识,对食物链的理解,对生态平衡知识的掌握竟是如此深刻。我以国家卫生镇的复评为契机,上课时有一个规定:每个学生要准备一只环保袋,发现座位旁的纸屑、垃圾应马上捡入环保袋内。我通过日常点滴琐事不断地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不乱扔纸屑、乱到垃圾,不乱刻乱画,久而久之,不良的“课桌文学”也渐渐销声匿迹了。在上室外课“观察校园植物种类”时,我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不攀折树木,不践踏花草,保护和关心我们生活的校园环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用或少用造成环境污染的生活用品。学生在一件件小事中受到环境教育的熏陶,日积月累,逐渐具备了较强的环境参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充分运用“讨论式”教学,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发扬民主,在情境设置上下工夫,让全员参与讨论。学生在交流、探究中学习,细细体会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授“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时,我设计了环环入扣的思考与讨论: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它为科学家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实验了一年多,“生物圈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达成了共识:目前人类还无法搬离地球,也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惟一家园。
又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着粮食,但是大部分秸秆放在田里用火烧掉了,从而在那几天里天空灰蒙蒙的,到处是呛人的烟味,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我问学生:对此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可以用秸秆制沼气产生新能源,可以将秸秆切断深耕还田,可以设立专门的收购机构回收,可以造纸……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并渐渐深入内心。
当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与社会各界积极努力,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社会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