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实务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实务原理

会计实务原理范文1

新的会计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大模块,即体现两种运作形式的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会计与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会计和体现一种运作结果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会计。

一、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会计模式

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投资活动在被投资的人力资源的载体上形成了一项作为新增体力或智力产权的追加人力资源,按照投资收益原则,企业拥有这部分追加人力资源的产权,属于人力资源的产权投资。在这种人力资源投资的典型情形下,企业进行人力投资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成本,而人力资源会计要在产权投资过程完成后确认相应的人力资产,并以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成本计量。

在新的会计模式下,只确认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事项,从传统会计的费用处理流程中仅剥离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支出信息予以确认。当属于被确认的支出发生时,借记“人力资源投资”科目,贷记与该项投资支出所相关的物力资产相应科目;在投资过程完成并计算出开发成本后,确认相应的产权资产时,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源投资”科目;人力资产的形成过程是一项新的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开发,而不是企业从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中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投入价值,只能按照开发成本的补偿渠道进行摊销。因此,在实际计提人力资产入账成本的摊销时,应按照在该项人力资产形成后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期限与效力期限两者孰短的原则来确定;而对于摊销渠道来说,应区别从企业净损益中收回人力资本投资的摊销方式,按该项人力资源所服务的项目及部门的不同来确定;分期计提摊销时,依据当期计算的应实际计提的摊销数额作借记“生产成本”及“管理费用”科目和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科目的处理。同时,作为人力资产入账的相应人力资源提前消失后,要结转该项人力资产的原值、累计计提的摊销及确定所产生的损益。具体进行账务处理时,在借记“人力资源损益――投资损益”科目,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科目的同时,还应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科目,贷记“人力资源损益――投资损益”科目;尚未摊完的人力资产原值可表现在账面的处理上,即借贷的差额反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损失的处理。

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会计模式

当企业与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时,交易活动使作为被投入主体的企业拥有了一项以人力形式存在的人力资产的同时,也使作为投资者的人力资源载体在该企业的全部资本构成中确立了一项人力资本。在该种人力资源投资的一般情形下,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所形成的交易价格,在人力资源的投资过程中就形成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则人力资源会计要在获得人力资产产权的同时还要确认相应投资人投入的人力资本,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价值计量。

在新的会计模式下,在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完成后要确认相应的人力资产时,则以交易价格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以公允价值贷记“人力资本”科目,同时,对于两种计价标准所产生的差额则贷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借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以人力形式提供的资产保障可以比照计提折旧的方法在产权交易合同的有效期内分期从成本或费用中计提风险摊销,以便逐期地转销人力资产所承担的对人力资本权益保障的实际风险。由于企业确认人力资产的手续就是企业主体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之间进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而获得一项新人力资源的过程,则其入账的价值就不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所以,在实际进行摊销的计提时,其摊销期应按照该项产权交易合同的有效期来确定,而摊销的渠道则应区别于开发成本的补偿方式。在进行摊销的账务处理时,应依据当期应实际计提的摊销数额借记“本年利润”科目和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的账务处理。同时,当投入的人力资源在企业提前消失时,要冲销作为使用者的企业的人力资产和作为所有者的个人的人力资本,同时冲销所累计计提的摊销,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借记“人力资本”科目,而借贷双方的对比差额则需要转账处理,作借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贷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应予以冲销的人力资产摊销,应视为人力资源替代的收益,作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源损益――替代损益”科目的账务处理。投入的人力资源在企业效用期满后,对已入账的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进行转销时,要冲销该项人力资产的原值和相应的人力资本入账值,同时冲销实际累计计提的摊销,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借记“人力资本”科目的处理,而借贷双方对比所产生的差额则借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贷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已计提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摊销是人力资本风险保障的基金,该项基金的转销将形成人力资本投资人的实际资本,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本投资人实收资本――投入价值摊销转入”科目的处理。

三、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按照人力资源活动主体的产权运作行为结果的不同表现,把人力资源权益划分为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所有者权益和作为人力资源持有者的劳动者权益;其中,所有者权益是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者能从作为使用者的组织的净资产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可进一步分解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获得参与收益的分配权;对劳动者权益来说,它则是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源持有者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补偿权。

会计实务原理范文2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会计;会计实务

作者简介:杨蓉晖(1967-),女,河南财经学院人事处,经济师。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6―0068―03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创造将不仅依靠物质资料的投入和消耗,还要依靠知识。作为知识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源,其不仅是推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一个企业能否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良好的管理及团队合作精神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未来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会计由此应运而生。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自1964年密西根大学郝曼森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后,40多年间,经大批学者坚持不懈的研究,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实践中尚未广泛开展。本文从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对人力资源会计实务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人力资源会计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与方法。人力资源会计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人力资源可否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比如房屋、设备等:无形资产主要具备以下特征:不具有实物形态;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而拥有的资产: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若将人力资源与上述定义相对照,可以看到:首先,人力资源是可以被企业实际控制,且不具有实物形态。在此,人力资源是指内存于劳动者体内的能力――脑力与体力,而非劳动者个人,因此它不具有实物形态。当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该劳动者的脑力与体力就要为企业效力,企业就获得了对该劳动力资源的控制权。其次,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且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而知识由人来掌握。一个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人的能力是否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能力就是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源可以带来未来收益。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投资的受益期通常超过一个会计期间,即它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第三,人力资源可以用货币计量。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各种费用,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福利等都以货币形式反映,那么。用货币客观的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可行的。第四,根据人力资源的特性,它可以广泛的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用于行政管理。正因如此,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价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正如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增减值变化一样,人力资源的价值也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减值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很大。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难以确定,因此,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从上述对人力资源特点和资产定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力资源可以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它更接近于资产中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源投资可以资本化。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既然人力资源可以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其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即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是指用货币对取得、维护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投资进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包括4个部分:一是取得人力资源支出,即获得某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招聘、选拔、录用、定岗等费用:二是维护人力资源支出,即将员工留在本单位工作所发生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活动等费用:三是开发人力资源支出。即为提高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所发生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等费用:四是人力资源转让损益,即人力资源流失所导致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扣除补偿和已摊销价值后的损益。

人力资产的计价是将上述支出但并非所有支出资本化,而是将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支出资本化,它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以及数额较大的一次性维护支出。目前,就人力资产的计价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按照人力资产获得、维护、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全部实际耗费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即成本法;另一种认为,应按照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入账,即价值法。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应采用成本法。这是因为: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取得、维护、开发费用,是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形成的。能够最大程度的反映现时人力资源的价值,不会造成人力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第二。人力资源的取得、维护、开发费用易于获取,数据客观、真实,不易篡改,可操作性强。而价值法是按照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入账,这个实际价值很难估算,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健康、心情等。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发挥出的能力是不完全一样的。这造成了价值的不确定性,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成本法在会计实务中根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又包括3种方法:一是历史成本法,即以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维持等实际支出作为记账的依据;二是重置成本法,即以目前市场价格,重新获得一个具有相同技能的员工所需要的成本作为记账的基础:三是机会成本法,即以企业职工离职时使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企业人力资源计价的依据。这3种方法各有特点:历史成本法易于操作、所得数据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重置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更具决策上的相关性,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但估价难度大,主观性强,适用范围不广;机会成本最能反映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但使用面窄,不适用于大批一般员工。

根据前文所述,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应该采用历史成本法。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则可结合其他方法加以处理。如无偿转入人力资源时。为避免人力资源的实际支出成本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差别过大,可以采用价值法;对掌握企业关键技术的重要员工,则可采用机会成本法测算其价值。另外,在进行财务评价、企业经营决策时,可以运用价值法进行

相关数据的分析。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以提高决策的可行性。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记录

人力资源会计的记录。即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它主要涉及人力投资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汇集分配、人力资产的摊销以及人力资产损失的确认等方面。

(一)人力资源会计账户的设置

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人力资源会计应设置以下几个基本账户:

一是“人力资源投资”账户。该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取得、开发、维持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以及摊销情况。借方登记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贷方登记每期摊销额。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摊销的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根据投资分类的不同,下设“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维持成本”三个明细账户。

二是“人力资产”账户。该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有资本化的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化情况。借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减少额。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现有人力资产的原始成本。由于人力资源的能力和劳动的层次不同,为反映人力资产的质量,该账户可以按照职工类别下设明细账户。

三是“人力费用”账户。该账户属期间费用类账户,用来核算人力资源取得、维护与开发中不能资本化的部分以及人力资产每期的摊销额。借方登记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中应费用化的部分以及人力投资的每期摊销额,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数额。期末无余额。

四是“人力资产摊销”帐户。该账户属抵减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的逐期摊销额,借方登记因退休、离职等原因退出企业职工的累计摊销额,贷方登记按一定的摊销率计算的人力资产摊销额,余额在贷方,表示现有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额。该账户应按对应的人力资产明细账户设立相应的明细账户。此外,对人力资源的摊销应采用加速摊销法。在人力资源的服务期内摊销,摊销期一般按照合同期来进行。

五是“人力资源转让损益”账户。该账户属抵减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员工调动、流失、离退休、死亡等原因而发生的损益。借方登记损失,贷方登记收益,期末将其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该账户无余额。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账务处理

第一,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时,对属于资本性支出的成本,借记“人力资源投资”以及相应的明细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对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成本,则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借记“人力费用”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科目。

第二,人力资源在有关部门正式开始工作时,借记“人力资产”及相应的明细科目,贷记“人力资源投资”及相应的明细科目。

第三,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时,借记“人力费用”科目。贷记“人力资产摊销”科目。当某类人力资产全部摊销完毕,则借记“人力资产摊销”科目,贷记“人力资产”科目。

第四,当由于人力资源转让而给企业造成损失时,借记“人力资源转让损益”、“人力资源摊销”等科目,贷记“人力资产”科目;当由于人力资源转让而给企业造成收益时,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人力资源转让损益”。

第五,年终,企业应对其人力资源进行财产清查。如清查结果大于原账面价值,则将差额部分做如下分录: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反之,则作相反的分录。

第六,期末,将“人力费用”、“人力资源转让损益”进行结转。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人力费用”、“人力资源转让损益”(收益)科目;或借记“人力资源转让损益”(损失)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

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是将一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各种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信息集合归类。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以利于管理者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和今后策略的制定。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可以在传统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权益和费用等项目,在财务报告中给予充分的揭示和披露。

第一,在人力资源会计报告中,资产负债表是全面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有关人力资产的数据应在此单独列示。在传统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下增设“人力资源投资”和“人力资产”项目,并在“人力资产”项目下设抵减项目“人力资产摊销”,余额表示人力资产的净值;在损益表上增设“人力费用”、“人力资源转让损益”等项目,用以反映取得、维护与开发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不能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源转让损益:在现金流量表上可以增设“人力资源投资导致的现金流量”,单独反映人力资源投资和收到补偿款时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和流入。

第二,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很多项目不能用货币单位来衡量,而反映这些项目对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财务状况十分必要。基于此,应在人力资源会计报告的附注中。运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人力资源进行分析,揭示其现状。在动态方面,主要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等数据。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人力资源的投资情况;在静态方面。主要揭示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职称等构成情况,使信息使用者进一步了解人力资源的全貌。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会计在实际中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是在传统会计核算中加人人力资源因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J].会计研究,1997,(12).

[2]孙丰林.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一点设想[J].会计研究,2001,(06).

[3]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专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会计实务原理范文3

一、建立会计核算软件对原始经济业务处理的必要性

(-)可以为会计人员节省大量的人工甄别经济业务的时间

任何一个会计人员都希望能够从那种机械、重复的核算工作中摆脱出来,更好地从事于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工作。实际的状况是:对于没有软件进行核算的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基本上被做凭证、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所牵制;对于已经采用会计核算软件的单位,对原始信息的处理仍然耗费会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很难挤出时间从事其他会计工作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这主要由于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对原始信息处理的时间占整个业务核算所需时间的比重很大。

(二)便利于对需要核算处理的会计业务进行控制识别,减少会计错弊

俗话说“病从口人”,会计软件如果没有具备对原始业务信息的识别能力,而是那种来者不拒地接受各种信息,其结果可能就是“垃圾进,垃圾出”(Rubbish in,Rubbish out),尤其是对于那些通过输入不合法的记帐凭证进行舞弊的情形,如果不采取正确和必要的控制手段,利用机同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因此,会计软件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原始业务信息识别能力,才能保证后续会计信息处理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效果。

(三)为会计检查和审计监督提供保障

目前如果要对会计核算软件的核算结果进行审计和检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利用手工审计检查方式,基本上通过帐表核对、帐证核对、帐帐核对和账实核对方式来审查其合法性和正确性;第二种是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方式,一般是把输入会计软件的记帐凭证信息拷贝下来,然后转换到审计备用的软件中进行处理,比较用审计软件和会计软件核算结果,如小型公司审计法等均如此,但记帐凭证本身是否有,仍然需要审计人员去验证。如果建立会计软件的原始业务处理功能后,显然审计人员可以省去这一麻烦,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获取原始业务合法和真实的证据。

二、会计软件允许接受原始业务信息的形式和来源

从存在形式上看,原始业务信息千差万别,如:文字信息、数值信息、图片信息、图表信息等等。作为一个具有对原始业务信息具有识别和处理功能的会计核算软件,应该同时具备接受各种不同形式的原始信息的功能。从来源渠道看,原始业务信息有的可以按照规定格式直接由系统操作员输入到系统中,有的可以通过扫描进入系统,再由系统进行文本转换和初步处理,还有的可能是软件系统自身产生的原始信息。无论何种形式和何种来源的原始业务信息,最终都必须能够以货币进行计量,这才能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这些信息在会计软件系统内最终都可以被系统或直接、或经过自动转换后进行识别处理。

三、会计核算软件的原始业务信息处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从上讲,凡是具备对原始业务处理功能的会计核算软件处理会计信息时,不是首先输入记帐凭证信息,而是首先输入原始凭证信息,然后由软件系统根据这些能够被识别的信息自动生成记帐凭证。一个在质量和性能上真正达到自动化程度的会计软件。在对会计原始业务信息处理方面,应该至少考虑实现对原始信息识别、处理和修改三个功能。

(-)会计核算软件对原始业务的识别功能

这是最为主要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设计程序识别会计原始业务的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并自动从会计科目表系统中根据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要素及其具体项目的调用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含明细科目),并为生成正确的记账凭证做好准备。

1.对原始业务的文字信息识别功能

虽然会计核算主要借助于数值尤其是货币价值数值,但是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加以补充说明,会计对很多原始业务的发生描述时就运用文字和数值结合起来进行的。如果一个会计软件不能对录入的文字信息进行辨认,那么可能无法形成一些定性的说明和结论。即使可以产生也会错误百出,甚至令人误解。一般来说,为了保证软件的鉴别能力,就有必要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开设文字识别子系统,主要用于事先录入专用的会计科目、会计理论名词、常用的业务术语(如:报销、差旅费、结转、结帐、冲销等等)。其中涉及会计科目的词组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主要是在第一次使用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时把录入的会计科目名词自动生成到本辅助系统中。对于会计名词和常用的业务术语可以通过开设录入窗口由设计人员和用户随时追加输入并生成。值得注意的是,开设文字识别辅助系统并不是形成一个简单的文字录入词库,如果是这样的话,直接利用操作系统的汉字库岂不是更加方便快捷?开设文字识别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会计软件系统对各种词汇进行记忆并接受后,自动生成一个可以用来检验、辨认、和认可录入中文信息的比较标准,在以后用户录入业务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个标准对录入信息的正确性进行对比和校验,防止录入错误。从目前来看,多数会计软件尚没有这一功能系统。建立文字信息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在软件的辅助系统中增设这么一个功能,伴随每次进行会计数据录入、结帐前的自动转帐、会计对帐功能时,自动启动本功能系统,并载入到这些功能中,由软件执行。

2.对原始业务数值信息识别功能

从商品会计软件来看,部分软件在这一功能方面有所增强,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实际上,对于数值的识别和判断,主要取决于各种数值和数值之间的关系来识别和控制。在原始业务的数值信息之中,一般可以体现出有关信息之间数学关系、逻辑关系和勾稽关系。所谓的信息之间数学关系主要是指某一数据可以根据该业务中其他数据计算得出,如:数量乘以单价等于金额、分项数值相加等于总和等等。所谓的信息之间逻辑关系是各种原始信息之间存在的互为因果、互相并列、相互依存等等在逻辑上的合理性、合法性关系,如:没有计算折旧额无法直接生成计提折旧分录、职工个人的工资额度一般超过一定标准就成为不可能的现象、输入的月份为13月必然是错误的等等。所谓的信息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各种原始业务信息之间的相互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这种情形是指一些不同方面的数据都是依照同一个原始依据而得来的,这些数据虽然分布区域不同,但是他们的结果应该一致。”利用各种数值关系对原始业务信息进行识别和控制,是目前会计电算化最可行的办法,这种识别功能一般没有必要独立设置到辅助系统中,它可以在设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的输入控制功能中得以实现,如:平衡校验、额度核验、逻辑校验、合计校验等等控制方式就是本功能的具体应用。对数值信息的识别功能是整个原始业务识别功能的最主要部分。这是由于数值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

3.对原始业务信息所反映总体关系的识别功能

前已述及,多数情况下,软件尚不能根据原始业务自动做出会计分录,不能自动编制和生成记帐凭证,多数业条码要会计人员把编制好的记帐凭证录入机。如果一个会计软件具备前述的两项功能后,再加上具备完善的本功能系统,那么这个软件就可以直接接受原始业务,透过对这些业务的识别后自动生成记帐凭证,而用不着会计人员一张一张记帐凭证往计算机里录入。原始业务信息反映的总体关系大致包括:业务的合理性、业务的合法性、业务的真实性以及记帐凭证之中借贷方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的会计软件在运用会计软件核算时,计算机一般根本不会对原始业务的这些关系进行识别,只会正确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处理。如:需要计算机处理计提折旧的业务,若固定资产原值为100000元,折旧率为8%,计算机能够准确地得出该项固定资产得折旧额为8000元。但这个业务中的固定资产原值100000元是否是可以作为计提折旧的价值依据呢,有没有多订或者少计原值的现象,另外折旧的8%是否按照率先确定的会计政策计算出来的,有没有任意调整折旧率的现象,对于这些,从目前的会计软件来看都是不能解决的。

对会计软件建立对原始业务信息所反映总体关系的识别功能是难度大大的,如果在上突破这道障碍,应该说实现记帐凭证自动化生成的功能就将成为现实。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和会计软件系统的日益完善,实现这一功能是完全可能的。从目前看,会计软件若要具备这一功能可以考虑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l)在会计软件的辅助系统中建立本功能干系统,该子系统随着会计业务处理干系统的使用而被自动启动,同时立即被整个系统直接接受形成识别标准。(2)在该子系统中,首先由软件设计技术人员在完成设计后输入现行的国家、部门财经法规,然后允许用户根据需要输入本企业的财经制度和会计政策,也允许用户随时更新、修改、补充有关规定,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可以用来识别业务信息的法规系统,作为识别标准和生成一些原始数据的依据。(3)把会计软件系统向职能型、专家型转变,使得软件能够根据某些逻辑关系自动推导并生成软件事先没有给定的标准,从而可以按照有关依据和标准即时开展识别,并对一些新发生业务根据逻辑推导结果进行识别。

(二)会计核算软件对原始业务的处理功能根据对原始信息的识别结果,由软件系统自动把有关数据信息转换成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分录,生成记帐凭证,并对凭证自动编号,同时由系统建立和检验原始数据信息和记帐凭证勾稽关系,包括:双方金额的一致性、双方列明单据数量的一致性、双方反映业务的一致性关系,这些关系主要供今后会计检查和数据核对时使用。最后将生成的记帐凭证如交给系统操作人员和有关业务处理进行确认,并将确认无误的记帐凭证存金。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业务处理人员和系统操作人员只应该具有审阅和确认系统生成记帐凭证的权限,而不施对系统没作直接输入记帐凭证。

(三)会计核算软件对错误结果的修正功课

会计实务原理范文4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独立性 缺失问题 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Accounting Firms)是指依法独立承担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是由有一定会计专业水平、经考核取得证书的会计师(如中国的注册会计师、美国的执业会计师、英国的特许会计师、日本的公认会计师等)组成的、受当事人委托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的组织。中国对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

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之本、生命之源,特别是从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们只有严以律己,提高对审计工作独立性的认识与自身要求,审计行业的诚信与价值才能为社会所广泛认可[1]。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现在实施的审计制度与法规并不健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体系也不够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个人认为,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独立性缺失问题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结构不完备

大多数的被审计对象均为大型的上市公司,这种公司几乎都存在着“一股独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不明显等特征。在审计工作进行中,企业的管理经营者身兼“被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两种不同身份,这种对审计服务的“攻受一体”行为大大削弱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由于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并不够完善,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几乎都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所应该有的管理、监督、控制作用。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审计师的最终聘请由股东大会来投票决定,但绝大部分企业的经营者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审计决策权都包揽于自己身上,迫使股东大会的作用近乎于零。

所以,在当前的上市公司管理架构下,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实际上直接决定着对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师聘请,这些经营管理者“摇身一变”成了进行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们的“衣食父母”。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审计交易合同的洽谈与执行中,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和审计费用的标准等内容均有他们一手操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们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独立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一旦自身的审计工作不能满足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要求”,就会面临着被解聘的风险。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不当追求

在国家有关法规和会计职业团体规范约束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经济社会审计的中介机构,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本质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把“利润收益”视为第一目标,一味地追求组织自身的经济利益,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必然会放弃从业所必备的审计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难以保持其审计工作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这也一定会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败。

当前,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同行业竞争压力大是造成会计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进行“脱钩改制”后,国内市场大约有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里面注册登记从业的有60000多名注册会计师,这使得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行业的竞争压力剧增。然而,面对着这样的竞争压力,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选择以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去在市场争夺一席之地,反而选择了降低价格以及质量的竞争策略,支付一定额度回扣等方式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代价,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需求”的满足,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同样以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为该公司做审计工作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放弃了自己的审计原则,最终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吊销其主要负责人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对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处以警告,暂停其从事证券业务资格6个月,对该事务所在“民源”财务审计报告上签字的注册会计师,暂停其从事证券业务资格3年。对海南大正会计师事务所罚款30万元,暂停其从事证券相关资产评估业务资格6个月,对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暂停其从事证券业务资格3年。

三、会计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存在排斥倾向

我国当前的会计市场上,出现了很罕见的对“独立、客观、公正”的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排斥现象。从被审计对象上市公司的需求来看:作为被审计的对象,上市公司需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来进行被审计过程;我国公司想要上市则需要实行国家推行的“标准控制”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则更是需要得到政府的确定与认可,而不是由市场经济的供需来决定[2]。上述这些事情,让上市或准备上市的公司很多审计需求,并不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实际供需要求,而是让政府和相应的金融管制机构满意即可。只要上市公司本身能够达到、满足了政府管制机构的某些需求,相关企业则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得上市的资格或者提高上市公司所发行的新股价格等等。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自身对于审计工作的需求,并不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源自本身发展需要的市场需求,而是用以“取悦”相关的政府监管机构的一个方式、过程、手段。所以,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能够为企业提供“独立、客观、公正”的高质量审计服务,并不是选择审计服务的上市企业选择会计事务所的真正标准与要求。恰恰相反,一些从业素质较高、审计工作独立性强的会师事务所,往往因为如实报告上市公司客户的一些虚假的市场经营行为,使得谋求上市的企业或已经上市的客户企业,没有得到相关政府管制机构的认同与接受,间接的伤害了相关企业的部分利益,最后反而被排斥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市场之外。

四、审计法律制度不完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审计工作从业者的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们,他们到底敢不敢“配合”审计市场,降低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水平,更多的取决于审计市场所对应的制度管理因素,尤其是审计工作后所必须承担的法律风险。若国家所指定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的注册会计师惩罚强度大,那么大多数的从业者们也就不敢轻易的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玩忽职守,更不敢为了眼前的短期收益,承担风险帮助相关企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进而破坏自己的业界名誉、葬送自己的从业未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从业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保持住自己的“独立、客观、公正”的从业立场。

目前而言,国内现在所实行的,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法律责任的法律制度规范并不是很健全。很多时候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规定与考察都不能做到详尽仔细的考核,这也使得大多数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困境。另一方面而言,国家对于审计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违法违规的注册会计师的惩处力度也不够严厉。例如过去发生的琼民源、郑百文、红光实业、银广夏、麦科特等十大上市公司审计管理舞弊案中,只有参与审计“银广夏”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天勤”所受到的处罚最为严重,其他的参与审计舞弊的会计事务所都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正是因为如此,审计行业工作的整体风险水平很低,所以才会出现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经济利益诱导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放弃审核工作的独立性,选择与被审计的企业“合谋”。

总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对于相应的投资者与会计师事务所不会存在必要的影响联系。它的主要内容强调会计事务所的从业人员要在经济和思想上保持一种脱离世俗的状态,每一位会计师都要求拥有自己主观的态度和相应的职业道德,从而促使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连军.独立性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灵魂[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5)

会计实务原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社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02-02

一、内蒙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背景

1.建设目标

内蒙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应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为首府服务业提供职业培训和咨询服务,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办好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院校对流,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升学院社会辐射能力。因此,内蒙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建设目标是面向首府服务业,依托学院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成融职业培训、咨询服务与地区发展研究于一体,辐射能力强的社会服务中心。

2.建设基础和优势

据统计,内蒙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师资中“双师型”教师占65%以上,多媒体教室总量和生均拥有量较2010年有较大提高;同时,内蒙古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已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社会服务平台初具规模。

二、内蒙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容

1.职业培训

发挥专业50年来的传统优势、保持与行业企业并存互动的“鱼水关系”,面向行业和企业员工、社会转岗再就业人员,继续承担岗位培训和非学历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将科研力量和培训力量有机整合,以培训推动科研,以科研引导培训,开发新的培训项目,扩大社会培训规模,全面提升培训质量。

加大专业与社会机构和各类企业的沟通力度,开放校内实训基地,以一流的师资和设备为依托,积极组织资深“双师型”教师,开展高技能培训项目和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工作。把会计专业建成社会服务培训机构,为主导产业培训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具体为:①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项目。②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会计基本技能培训。③开展企业、行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

2.教师培训

面向内蒙古职业院校财经类教师开展专业素质培训,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财经类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内蒙古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力度,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贯彻“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途径”的培训理念;培训过程包括集中培训、企业调研、课程开发、企业大赛、实施试点、环境改造、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评价等阶段。

(1)教育理论培训。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培训重点集中于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包括国内外新的财经学科理论和先进技术,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国际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教学方法。根据培训内容,受训教师提交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论文,并制定课程开发项目计划。

(2)企业岗位实践培训。通过企业调研和顶岗锻炼的方式,提高受训教师对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的认识;企业调研以企业考察、专家访谈和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完成后形成调研报告;顶岗锻炼将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实际岗位中进行实习的方式开展,完成后形成相应的报告。

(3)课程开发训练。以教师个人为单位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会计课程和统计开发的实际操作;每个专业选择本专业5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小组选择其中2个学习领域,每个教师选定1个学习领域,进行课程开发的学习和训练。

3.咨询服务

会计专业发挥与同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龙头企业及各大企业集团的紧密合作优势,继续组织教师和研究队伍,面向服务业提供咨询服务,多角度、多方位服务行业企业,为内蒙古商界提供行业规划和管理咨询,三年完成咨询服务成果不少于15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地方财政支持的承接相关会计专业咨询服务课题不少于6项。②承接其他各类咨询服务课题不少于6项。③举办3~6次大型学术活动。

4.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为了更系统地研究内蒙古地区商业发展历程,把握和传承其历史文脉,为现代商业发展服务,为首府流通创新服务,专业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完善内蒙古经济发展文化研究成果。

以本地区老字号为主,深入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的深度上有所突破。将对老字号的总体发展情况、特殊时期的繁荣及成因、经营定位、管理方式、资本构成、区域差异等加以探索并得出结论;对现代老字号的创新和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5.辐射带动

(1)国内对流。区内院校开展对口合作交流,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与师资共享、实训室建设与实训室共享、信息交流、合作就业和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院自身办学综合实力。

每年不定期召开研讨活动,共同研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联合申报省市有关教育改革项目,共同举办有关专题报告会。

高职院校互派教师相互兼职与兼课,共同组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关培养活动,联合申报与开展技术服务项目和课题,实现师资资源共享。

积极发挥双方专业优势、实践教学基地优势,在实践教学基岗位任职现状的评价以及人员的可持续发展,都以客观的评价体系为参照,从而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针对目前采取的评价方式,笔者运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在本院收集定性资料,资料显示:92.8%的人员认为不应该与现役干部采取相同的评价方式;85.6%的人员认为应该量化考评指标与权重,细化到岗位分工职责;87.2%的人员赞同建立有针对性的奖励及淘汰机制。

由此看来,文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文职人员制度的健全发展,有待改革目前延用现役干部评价体系的现状,构建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构建文职人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招聘标准

为了形成文职人员综合素质的强有力保障,从招聘阶段开始就应依循科学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文职人员队伍的质量把好关。为了加强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工作管理,提高招聘考试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依据《条例》、《军队文职人员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总后勤部政治部制定了《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工作实施办法》(2012征求意见稿),切实可行地对文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初步的考核。

2.岗位职责定位

经过层层考核,文职人员进入军事院校从事新的工作,面临崭新的岗位职责定位。首先应该按照组织规定的职责、任务,全面了解、获取与文职人员工作相关的详细信息。包括自身岗位的性质、计划、设计、岗位实践与应用。在进行实际工作之前,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特殊性,即“为军服务、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履行职责”等要求。走上岗位,还需要培训与岗位职责挂钩的职责训练,了解岗位的具体专业需求。

3.针对性量化评价指标与权重

有效考核人员的工作绩效,不仅能够掌握人员对组织的贡献与不足,还能从整体上为人员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在文职人员的管理实践中,针对性量化评价指标与权重,有效完善考核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为某医院根据建立的考评体系模型,编制了《文职人员年度量化考核表》,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发展潜力4个因子共22个条目,对文职人员的岗位工作进行了有效考核(见附表)。

在该考评体系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法,确定各量化指标的权重。经实际检验修订,最终获得较为科学、客观、公正的考评量化指标权重。

作为军事院校主管部门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绩效考评结果,应认识到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奖励,更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一种引导,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良性实施的绩效考评,可以让每一位文职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定位,释放自己的潜力,为个人职业规划与军事院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间搭建桥梁。

4.长效性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将考评结果与奖惩、续聘、工资和晋职挂钩,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激励文职人员爱岗敬业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文职人员具有高员工承诺、高身份感、不断开发、相互支持、动态性等平衡性心理契约的主要特征。军事院校为了获得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性与可持续发展,在健全激励机制时就应从文职人员的需求出发,通过系统的激励机制满足文职人员的心理契约,以达到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同时,在健全淘汰机制上要处理好解聘人员关系的转移问题。淘汰机制是推动军事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终止合同时,军事院校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条例》相关规定处理,以实现良好的人才应用循环。

参考文献

1 白建坤、提素芳.军队医院非现役文职人员考评体系构建及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2(1):47

2 冯望、沃西文、白莉.对非现役文职人员实行360度绩效考核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2(1):85

会计实务原理范文6

笔者认为,演绎法、归纳法、实证法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演绎法

对于研究理论问题来说,演绎法是较常用的方法。无论研究和建立何种理论,演绎法的应用都是从基本前提开始,演绎推导出在这种前提之下的关于主要问题的逻辑结论。人们在研究理论问题时,常常是依据反映事物的各种判断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探索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沿着这些判断之间的联系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和分析,可以从一些已知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演绎推理是推理中的一种,它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到个别的结论。在演绎推理的前提中也必然蕴涵着结论。将演绎法运用于会计理论研究,从研究思路来看,就是从会计理论研究的最一般前提入手,得出一系列的具体结论,并进一步指导会计实务。也就是说,运用演绎法,是从会计的目标或假设出发,推导出那些能为会计实务所应用的有助于会计方法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运用演绎法的典型思路目前有两种:

(一)以会计的基本假设为出发点的思路

这种思路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和推理。在假设的规范内演绎推理,得出一些符合假设的会计基本准则,随之又可推知,要保证会计基本准则的实质得以指导和支配会计实务,必须指定具体会计规范和约束会计实务的各种会计准则。按照这种思路研究会计理论和重大会计问题,与如何认识会计直接相关。特别是在对会计目标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充分的时候,会计被认为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工具,没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在研究时,就只能从会计的外部环境和假设出发,逐步演绎推理出会计的基本准则和会计原则,并依此来指导会计实务。

(二)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的思路

这种思路首先明确会计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演绎推理出为达到会计目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质量要求,在明确了质量特征之后推理分析出体现这些质量特征的会计要素。同时,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并加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这种思路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委员会。

从这两种较典型的研究思路可以看出,运用演绎法推理研究会计理论是从会计一般推理到会计实务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运用演绎法可以得出首尾一致、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而且经演绎法推理得出的理论,不但是对会计实务进行一般性说明和描述,而且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导会计实务。但是运用演绎法必须保证用以推理的任何假设和前提都是正确的,否则,运用错误的假设和前提进行推理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同时,还需运用正确的推理方法,否则即使前提正确也难以保证结论是正确的。

二、归纳法

归纳法也是会计理论研究中较为普遍的运用方法,它是借助归纳推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就此而言,它是由一般性程度较小的知识过渡到一般性程度较大的知识、由特殊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的方法。

运用归纳法研究会计理论,是从观察、调查和计量开始,依据对会计实务的调查和分析,对收集的资料加以记录、分类、计量和计算,在能揭示现时会计实务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推导出一般原理和会计原则。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时,如果研究者能尽力不受现实的原则和实务所影响,常常也可以得出新的观念和原则。

把归纳法应用于会计领域,一般的思路都是从会计实务开始,根据客观现实的具体情况,归纳出现实会计实务中的一般方法、会计惯例等一般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原则,最后由准则和原则推导出会计基本规范和会计假设等等。归纳推理到此并表明研究的结束,应将推理结论返回会计实务,辨其真伪,通过若干次的循环,则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采用归纳法进行推理,不一定为预想的模式所束缚,研究者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去分析和观察研究的对象;相对于演绎法而言,归纳法所依据的前提和假设不受其他前提和假设的影响,其真实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现实的充分、有效的观察、调查和计量。由于归纳法的前提不一定蕴涵着结论,而演绎法中则涵有,所以采用归纳法所得出的结论常会超出其前提的范围。

三、实证法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法源于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中的实证主义。这一流派的哲学家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的推理而应以“实证的”、“确实的”事实为依据,认为人们不可能也不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只是主观经验的描述,不反映任何规律。

将实证法应用于会计领域,并应用此法来研究会计理论最早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

实证法的研究思路是:

(一)建立假设。即根据现实情况及有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原则等,设想和设立有关影响本领域某一事物或事项的假设。

(二)根据假设,收集资料。欲证明这一假设成立与否,实证法下要求完全依据资料证明,因而需要尽可能地采取科学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

(三)调查及分析研究资料,证明假设的现实性和真伪性。将收集和汇总的资料,加以分析、计算、记录、处理等项工作,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明确假设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从实证法的研究思路看,它是从根据具体实际产生假设开始,经过实践的调查、认识得出某种证明这一思路的持续运用而形成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与马克思的认识论进程大致相同。就这点来看,实证方法,特别是那些收集和处理实证的技术方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