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1
一、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再认识
在研究智力发展障碍儿童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那就是:智力发展障碍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因为脑神经系统发育出现障碍使得心理发育显著迟缓的儿童。既然他们是儿童,那就必然具有儿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低年龄儿童在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为“一切以我为中心”,并由此派生出来的自制力、自控力、耐挫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弱,社会化程度不高。这一规律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由于疾病的原因,心理发展受疾病的影响而受到限制,所以低龄儿童的各种心理表现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的显现。
目前,我国特殊学校中智力障碍儿童按照成因来划分有: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脆性X综合症、先天性颅脑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多重残疾、脑瘫(部分脑瘫儿童存在智力障碍)。这些儿童往往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包括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异常的情绪和行为、严重的触觉失调等。
由于每个疾病类型儿童的表现症状不一,脑神经受损伤或发育不全的程度不一,所以即使同一疾病的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疾病程度和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是,在观察中我们看到,不论何种疾病儿童,不论生理年龄达到什么岁数,只要心理发展在同一个时段内(譬如说发展到正常4岁的水平),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水平基本上差不多(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说明了这一点)。
二、我国智力发展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研究常常从表面现象去论证的多,而从挖掘这些儿童的心理本质特征的研究很少。正是这种“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导致了我国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国际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康复的水平差距也在逐渐的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的有效性较差,个别化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的基本方法,似乎成了口号和摆设。二是忽略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所提出的关于教育本土化的问题。三是行为主义的行为改变理论,扭曲了对人的基本尊重,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行为改变,循着刺激――强化――再刺激――再强化的这样一个过程,注重外在行为改变而忽略了“内化”在这些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四是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只强调教育的作用,而忽略了医学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对教育的指导作用等等。
三、对如何加强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几点思考
维果茨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重视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更强调文化和历史的社会因素和个人特点的关系。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的观点,打破了在西方人心目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的思想,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观,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这给予我们两个启示:其一,尽管从世界来看,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外在表现特征许多方面是相似的,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这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手段及方法也未必一样,即使在国内,不同地区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未必一样,因此,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定不能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其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也说明,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不仅要“洋为中用”,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教育的本土化。
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坚持个别化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显著特点就是由于疾病的原因,使得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出现脑神经发育出现停滞,因而这些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显著的低龄化倾向。美国学者霍曼等在其《活动中的幼儿》一书中指出:要促进一个在智力和语言发展上比他的同龄人迟缓两年的4岁幼儿的发展,最好方法是提供适合正常的2岁幼儿的丰富的具体经验和伴随的语言。如果只是设法把适合于正常的4岁幼儿的行为缩小范围以后作为这个幼儿的行为目标的话,可能只会使得他得到有限的学习经验,无法迁移到其他技能上去。[3]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对智力发展儿童的教育必须依照其心理发展水平来组织教学,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发展其语言。因此从事智力发展障碍儿童教育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其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又称之为心理年龄),并依据其发展水平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根据国际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水平界定可以看出,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低龄化倾向。我们知道,当处于低年龄的情况下,由于认知受到人们活动半径的制约,受到神经系统不完善而出现的语言发展不丰富,缺乏逻辑思维的局限,往往表现为社会化水平不高,处处以我为中心。这就要求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要依据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以脱中心化为目标来设计教育内容。依据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也就是依据其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育内容,组织有效教学,这是真正将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真正看成是一个儿童,而依据其发展组织教学,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儿童的行为发展过程中,“正支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由美国教育学者从管理学的名词借用过来,应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的。“正支持”是指通过改变教学者的方法,帮助教育对象建立正确行为的方法。“正支持”的最大优点在于不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强制改变教育对象的行为,而是通过使正确行为的教育引导和“内化”(让孩子真正明白一定的道理)来改变受教育者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长效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只要这些儿童听明白了教师所说的道理并模仿其他同伴的正确行为去做,其教育效果的迁移程度是很高的。
必须坚持“医教结合,以教为主”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存在着一种封闭的状况。这种封闭表现为对现代医学科学成果的了解不多,对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神经科学新成果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因此造成就特殊教育讲特殊教育,就特殊儿童讲特殊儿童的现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人类认识自我,更好地发展自我提供了具体形象的研究成果。例如,长期以来,人们对脑神经的认识是脑细胞受到损伤以后,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可逆的。可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影像资料告诉我们,脑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后,脑自身具有神经的修复和重建功能,受损伤的脑功能自身具有补偿的能力。这对我们重新认识脑发育受到损伤和发育不足的儿童的教育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医学科学还告诉我们,周围神经系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与中枢神经系统同样重要的作用。这些成果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特别是从事智力发展障碍儿童教育的工作者来讲,有巨大的价值,从中我们领悟到,通过有效的教育康复,可以促进智力发展障碍儿童脑功能的改善和康复。忽视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导致我们的教育工作找不到起点,处于一种无奈又无助的状态。因此,必须打破这种封闭,走医教结合,以教为主的教育康复的新路。教育康复,是现代特殊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总之,加强对我国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实现将这些儿童教育成为一个能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社会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颖梅.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概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邹晓燕,等.维果茨基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多动症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近余年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千百万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海音幼儿园小班的一名幼儿。选取的原因是这名幼儿有多动症的倾向,行为特征明显,使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2.2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同时结合文献法、观察法、访谈调查法等。运用文献法对影响幼儿行为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家长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幼儿家长的职业、学历、育儿理念等等,为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贯穿观察法,主要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并对此进行记录。
3个案观察实录
Y表面和普通幼儿没什么区别,但是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慢慢的接触中发现,他和普通幼儿的不同,主谓宾不分,不能根据问题进行正确有效的回答,经常复述老师的语言。初来幼儿园时哭闹情况特别严重,不听指令,经常独自一个人在教室里乱跑,随意的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有时还会无缘无故的去欺负其他幼儿。但是他喜欢音乐,只有在听音乐的时候他可以安静下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该幼儿不能自己吃饭,自理能力较差。
4个案教育干预
4.1家园合作
首先,教师就对象进行了家庭访问,了解了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向家长分析了一下孩子出现的一些和同年龄儿童相距甚远的不符合年龄特征的行为表现,让家长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积极沟通之下,家长带着幼儿到医院进行了多动症的检查,确定孩子患有多动症。让家长对儿童积极实施矫正措施,使其健康成长。
4.2师生影响
情绪异常如焦虑或沮丧常伴随着多动症在学龄期而出现。学龄前期儿童,由于发展不成熟,尚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老师就用温暖的肢体动作来感化他,让他适应新的外界环境。
4.3同伴影响
在班级中,与Y交往相处最多的不仅是老师,也有他的同伴们。孩子们虽然小,但是Y的一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幼儿,也会对其他幼儿造成一些伤害。在幼儿园中,虽然Y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班级的活动中来,也会影响其他幼儿的游戏。在问题发生后,笔者不是让其他幼儿去孤立Y,而是孤立其他幼儿去帮助Y,让孩子体验同伴的关怀和成功的乐趣。
5个案干预成效
5.1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Y在刚进入幼儿园的阶段情绪表现的十分激动,常常会用哭闹的行为来发泄,而且这种情绪往往会持续一整个上午。而在老师的干预下,我们可以发现Y入园时的情绪发泄时间和程度在慢慢的缩短和缓解。而且他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和游戏。
5.2规则意识逐渐形成
原来的Y基本不参与集体活动,只是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或者自顾自的玩耍。通过一些列的干预,他现在能知道学习活动的时候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搬椅子坐好,能持续4-5分钟。以前从来不参与集体的活动,现在也慢慢的融入进来了。
总体来说,在整个干预的过程中,Y的多动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不大。表现为他多数情况下还是自由散漫不能融入集体活动,与同伴之间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交流状态。期望看到Y更多的进步,我们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观察与干预。
6反思与分析
通过对个案Y的跟踪观察、分析、干预行为及效果的综合分析,我们要对学前儿童多动症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与反思:
6.1器质性因素
器质性因素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核心因素之一,器质性因素主要指的是孕妇在生产前、生产时和生产后因损伤而造成婴儿轻微脑损伤,如脑外伤、新生儿难产导致缺氧窒息、早产、颅内出血等。器质性因素是一种先天性的因素,诸如妊娠期孕妇受伤,从而引起胎儿窒息等状况,导致儿童患病。还有的母亲可能在生产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生产的时候血压升高,这是危险的,因为高血压会减少母体给胎儿的血流量,因而导致了婴儿的脑损伤,此时需要进行剖腹产,将胎儿可能受损的程度减到最低。在医学界有这样的说法,难产会对儿童的脑部造成损伤,在生产时脑部受过创伤的孩子,在以后会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冲动或暴力等倾向。
6.2遗传因素
父母患有多动症或某些精神类疾病对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父母的染色体异常,器官畸形和先天性生理缺陷,也可能是遗传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根据临床观察,单卵双生子的儿童出现多动症相比双卵双生子儿童出现多动症的比例更高。且多又⒍童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之间同样患有多动症的可能性高达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女性多动症患者中癔症比较多,而在男性多动症患者中,人格和暴力酗酒多一点。由此可见,多动症的发生多是家族性的。
6.3环境与教育因素
从儿童的成长环境看,特别是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会在某种程度上促成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或多动症症状的恶化。调查发现,如果父母经常干涉孩子的决定,虐待儿童,并伴有责骂甚至惩罚行为,这可能会导致孩子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或特殊的教育环境均会对儿童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甚至使儿童产生暴力倾向。诸如当父母承受了过大的社会压力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负面影响传递给儿童,在此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的多动症症状会愈发严重,甚至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的共存疾病。诸如焦虑症和忧郁症等。因此施加相应的治疗时,应该以身心兼治为基本原则,否则很难治愈多动症。
参考文献
[1] 吴媚.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非药物治疗[J].精神医学杂志,2011,18(16):110-112.
[2] 宗尽炎.对儿童多动症综合性干预措施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1,16(7):57-58.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自闭症 儿童 治疗 自主绘画
一、 案例及问题的提出:
某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绘画课。绘画内容是苹果的表现,要求儿童独立完成。
人员构成:一位教师,四位自闭症儿童(年龄分别为3岁半、3岁3个月、4岁、5岁),四位孩子妈妈。教室构成:四张课桌,9把椅子,三个柜子。
过程发现:课程30分钟,教师采用15分钟进行感统、语言、手部动作练习,2分钟的材料准备, 10分钟绘画练习,3分钟作品评价。一个儿童开始不能自主握笔,在妈妈的帮助下握笔,其他三个儿童可以自主握笔。四个儿童不在妈妈帮助下无一人能画成苹果形圆圈,两个儿童画的是没有规律的线条, 5岁的儿童画的是几个三角形,只有一个儿童画成扁长的椭圆形,中间画了几条竖线,问她画的是什么,她说是“皮球”。四位妈妈见孩子难以画圆,都不由自主地手把手帮孩子一起作画。在上色时,一个孩子拿红色,两个孩子拿绿色,另外一位儿童拿黄色蜡笔进行涂色,被妈妈阻止并引导孩子换成了红色。孩子持续作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精力不集中现象,在老师或家长的提示下纠正。
这类案例我们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自闭症康复中心、学校或治疗机构,在对自闭症儿童绘画教学训练中,常常存在以下现象:
(一)教师或家长手把手式帮助孩子绘画;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孩子感知或语言训练时间安排较长,留给孩子绘画和对创作体验、作品评价与解释的时间太少;
(三)课程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内容或技巧要求稍高,孩子不能自主完成;
(四)教师或家长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和引导孩子;
(五)美术活动室布置不太合理。
这些现象造成的问题是,儿童长时间不能脱离家长或老师的帮助进行自主绘画;孩子不能完全进入自我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状态,无法充分享受艺术体验;家长或教师以成人的概念误导孩子,孩子无法通过艺术表现过程真实的表达自己,作品具有太多的成人气息;孩子注意力分散,不能持续作画等。
针对这些现象,对于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深刻的反思,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主绘画?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在自主绘画过程中充分体验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做带来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专注于艺术表现过程,达到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 采取的对策及实施方案
1、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充分认识儿童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首先,绘画是一种有效的艺术疗法。事实上,儿童绘画的研究在精神治疗、心理学、绘画治疗以及教育领域中发展已久,诸多研究者关于如何运用儿童绘画进行治疗和教育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绘画活动是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传达儿童的意识与潜意识,并可作为治疗性改变的因素①。诸多医学家、精神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者等认为,绘画治疗适用于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绘画不仅有助于儿童提高注意力,放松心灵,而且有助于儿童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和创造力;也有助于教育者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帮助儿童发展缺乏的能力,挖掘潜能,以达到心理上的完善。其次,绘画也是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内心世界一种非语言形式的表达。“当儿童不能通过语言表达时,绘画是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当大人和孩子在一起时,让儿童画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和自然的交往方式。②”
因此,在目前用医学方法不能治愈自闭症的情形下,教育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自主绘画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2、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情感需求,学会与儿童沟通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欣赏和鼓励儿童,让孩子关注到自己的强项、价值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以及让儿童对教育者产生信任,这对开展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十分有益。自闭症儿童情感方面存在许多障碍,比如情感需求轻微,对父母和老师没有明显的依恋,却会对一些无生命的物体异常迷恋,情感表达方式障碍,比如烦恼时会尖叫或自伤,高兴时会拍打人等。那么教师应该首先让孩子接纳你,走进孩子的世界,对孩子的情感有所了解、产生共鸣,孩子就会配合各种训练。具体做法:日常多关心、爱护孩子,用身体拥抱患儿,抚摸患儿,使患儿感受到爱;利用图片帮助儿童认识各种表情,如哭、笑、哀、伤等,让孩子观察与理解他人的感情;教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并且教儿童如何帮助与安慰别人,学会交往;在儿童尖叫或发脾气时,仔细分析原因,给孩子予帮助,消除烦恼;在孩子高兴时,教给孩子表达的方式,并分享孩子的快乐;与孩子一起游戏,让孩子感受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调动动作及语言表达的积极性等。
3、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发展规律,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真正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儿童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儿童绘画的表现内容并非儿童看到的真实世界,而是他们知道的或记忆中的形象符合的记录。当儿童利用铅笔、蜡笔、黏土等艺术媒介进行创作时,他们就正在进行一种表露性、体验性和游戏性的活动,而且这样的过程是充满创意和象征的,这些图画的内容都是他的故事或他故事的一部分③。比如儿童涂鸦期的绘画是一种无序乱涂,具体画的什么内容要根据儿童自己解释和命名我们才能得知。所以儿童在绘画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要求儿童,非得画的像苹果而不能画成“皮球”或者画苹果非得使用“红”色不能使用黄色(成人固定概念苹果是红色或绿色,或许案例中的儿童对黄色苹果印象更为深刻)。由此,教师和家长只有建立在掌握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意义上认识儿童绘画,并通过绘画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
4、鼓励与诱导孩子自主绘画,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
自主绘画就是让孩子不在成人的帮助和影响下自己绘画。由于自闭症儿童在感知、动作、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孩子绘画过程中会体验出一种焦虑和悲伤,甚至气馁而放弃绘画,这时候教师或家长要学会理解和处理这个阶段的情感冲突,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克服困难。比如,有些儿童由于机体发育障碍,不能自主握笔,家长或教师可以手把手教儿童握笔画画,同时辅助以手指伸缩与抓物训练,通过一段时期锻炼,鼓励儿童学会自主握笔,决不能长期手把手不放。再如一些孩子由于心理障碍不愿绘画,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作品欣赏、模仿诱导、游戏、或外物刺激等各种方式,勾起儿童绘画的欲望。另外要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作品,鼓励并给予表扬,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
5、采取小步子、多重复的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智力、机能发展迟缓,学习和接受能力比一般儿童要慢。比如有的儿童已到学龄或青春期而绘画能力还停留在涂鸦阶段;再如有的儿童手部动作能力障碍,不能够进行精细动作,甚至不经过训练难以握笔。所以有些知识和动作需要反复学习和锻炼才能完成。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绘画课程可以采取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由小目标到总目标逐步完成。具体措施:限制艺术媒材的种类;尽量避免高难度技巧;提供反复练习同一媒材或艺术经验的机会;将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实行;学生技巧日趋成熟后,提供成功机会,以获得有效的艺术经验④。
6、多给儿童艺术体验与释放机会,帮助儿童发挥最大潜能
儿童的绘画过程,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灵体验与情感释放过程,它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儿童在绘画时不知不觉就会把内心世界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愿望和价值观等投射到绘画作品中,也会不知不觉将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很快地释放出来。儿童绘画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体验对儿童情感的表达、情绪困扰的调适以及对儿童促进自我认识、人际互动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绘画与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以达到发挥儿童的最大潜能。
7、美术活动室的布置
美术活动室布置的要温馨和安全感,要有利刺激儿童绘画的欲望,有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具体做法如:美术活动室选用宽敞明亮、通风条件好的房间,窗户不宜太大,可使用百叶窗,让孩子有一定安全感。活动室可分两个区域,一个是活动区,一个是作品展示区。活动区空间较大的、显眼的位置摆放绘画媒材、玩具架与活动桌,配以材料舒适的椅子;作品展示区摆放儿童美术作品。
三、建议与反思
自主绘画对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自信,提高感知、手眼协调、精细动作能力,以及人格的健全等许多方面都大有益处,教师与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自主创作与自主体验的机会。同时教师与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儿童绘画只是教育训练的一个部分,针对自闭症儿童有多种多样的教育训练方式,不同的教育训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而且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要结合修订过的PEP能力量表定期测量教育训练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目标,改进训练方法。
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对自闭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但对自闭症的教育与治疗并非是一个短期过程,教师与家长要以耐心、爱心和恒心为动力,坚持不懈,天才儿童会在我们的教育训练中诞生的!
参考文献
[1]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127
[2]葛明贵《心理学经典测验》: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83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4
重庆市壁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评估它像一根绳提领着孩子的发展,规划着教育的历程,更是教师在个别化教育中,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抉择、教学成果鉴定的风标。
关键词:评估 个别化 风标
【分类号】:H319
正 文: 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也是特殊教育的本质。实施个别化教育,如何在IEP中细化教育标准实现残疾障碍孩子的蜕变,我认为要从评估开始。
一、 科学评估使个别化教育成为有本之木
个别化教育(IEP)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分科教育,真切关注每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单元主题教育。个别化教育目前只在特殊教育学校,或者只是智障儿童的教育中成型。在两年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个别化教育要落到实处,与孩子一生的发展融合,科学的评估是个别化教育课堂绽放出奇光异彩电源,是教师实施IEP的奠基石。
二、通过入学系统的评估,关注了学生横向的发展,更关注了学生纵向的发展,彰显个别化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1.成立了专业的评估团队,全方位对孩子进行个别化奠基评价。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他的障碍类型和程度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学的主体,个别化教育中了解学生,不是原来的片面的谈谈话,做个观察填个表。如今我们是联合医院的专业鉴定人员、学校专职的心理教师、医护人员、教务处教师、班级教师,以及家长等成立了6到9人的专业评估团队,每个人进行了详细的分工,逐一对个别化班级中的孩子进行教育评估。这样孩子个别化计划奠定了专业人员支持和基础。
2.评估多维度、科学详细,结合每个孩子的身心体质的特点,确定了孩子的优先发展区。
专家团队的成立后,集中所有人员在15天左右对孩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和测量。通过专业的《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Vincland适应能力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等对孩子进行测量。走访其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家中的长期监护人,掌握孩子出生史、病历史、家庭成长、学习情况。从孩子的感知觉、认知能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适应以及情绪控制对孩子进行了现场评估测评。分析孩子所有特长,拟定最近发展区,制定优先发展的项目。
3.通过评估拟定丰富的生态性的、功能性的教育内容,彰显个别化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支持性。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生的主要载体,其中“精华与自然”两个部分钟摆现象让我感受很深,作为教师,我希望把最好的传给孩子,也疲于奔命的把好东西揉捏在一起塞给孩子,然而事与愿违。面对孩子们存在的显著差异,我们的课程必须是要适合孩子的。在这里一些自然性的、生态性的、支持性的课程使孩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我们预设了各种支持系统,各种简单的、具体的、可以操作,开设功能性的补偿教育训练,针对不同的轻重程度分设了可教育、可训练、可养护等活动策略。
二、通过阶段性的评估,让教师实时优化教学策略,为IEP主题单元教学有效、高效保驾护航。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学的关键区别在于智障教育是通过个别化单元主题整合教育把这些智力受损的特殊儿童教育培养成一个能够适应生活的社会人。在教学中阶段性过程的评估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催化激励作用,传给教育课堂不竭的马力。
1.在课堂的实施中,评估关注教学课堂的障碍干预、生活补偿,在无障碍教学中实现卓越课堂的内涵。
在课堂障碍是特教孩子的一个痼疾,面对孩子们不同的障碍:自闭、多动、攻击等等,我们教师在工作中潜心研究认真开发,研究学生行为,提高学习兴趣,在各种障碍的干预中我们斗智斗勇,与他们的痼疾斗体力,耗精力。比如怎样突破自闭症儿童的沟通交往,我在教学干预中,就交给孩子最有效的、最实用的沟通交往词句。如“帮帮我”“给我”两个词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向人寻求帮助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2.合理评估,树立教师的花苞心态,理性看待学生能力,突破教学的挫败,真正显现课堂中学生能力提升。
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一生一课表”“一生一方案”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念,那就是“一课一足迹,一生一发展”。特殊儿童的发展不是想象中成直线性上升发展,他们的成长是成坡度折线的螺旋发展。发展的缓慢在教学中往往使许多教师避免不了挫折和挫败。“怎么教也教不会”在我看来,不是他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我们评估对不对,在评估中不能把对待普通学生一样标准,更不能只关注目标整体划一的达成。通过个别化的评估,细化每个学生的活动目标,为孩子拟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通过与他原有的能力为基线,在每一堂课中细化具体目标的达成,形成行为线。这个要求并不多,只要一天有一个改善,相信铁树也有花开的一天。
3.整合评估,课堂全面协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个别化教育活动中主题单元的教学,整合了学科的单一刻板,学科间亲密的合作。单元主题在遵循学生的评估下,整合所有的教学目标内容,一个主题提携了所有的教学科目。通过设计单元活动的策划,把我们手中的教材进行借鉴整合,同时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学生的课堂教材。比如:认识新校园主题活动,我们所有的教学老师,语文教学通过认读文字,识记儿歌;数学教师通过观察新校舍,认识新同学掌握前后、远近、大小、多少、等数概念;美术通过相应的画画,音乐通过歌谣等认识校园歌唱校园美化校园等。这种整合评估模式,将教材在一脉相承的目标下将课堂从横向上链接起来,给学生更宽广的发展。
三、细致全面的期末综合评估,让孩子看到沉甸甸的硕果,家长幸福满满,赋予了课堂更广阔和富足的内涵。
1.评估直面家长,教育课堂互动沟通。
单元主题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家校联系,我实施的家校综合评估。这其间一个保障性的支持力量是家长的支持。家长从态度上和精力上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力保障。单元主题教学中,我利用班上家长对教育的支持,每一个月的月末周五,进行家校的教育互动评估,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同时细致的掌握下一个月单元主题的内容和一些必要的教育方法。
2.测评玲珑剔透,内容动手动口。
综合评估要见证实施单元主题的课堂成果。在一年总结性测评中,组织班级教师提前一周进行了学科教育的测评、测试。对传统的期末考试,进行了改革,我们的考场可以在教室,可以在操场,还可以是餐厅,是寝室。学生测评的内容、答题方式很多,有书面的、口述的、表演的、操作的。测评题的类型,从根本上进行了改变。这是一次质的改变。回想原来在传统期末测评中那些智障孩子消极的态度,困难的题型,与焦虑不安的教师,让期末的测评暴死于一堂呆板的考试课堂。一学期结束了,学生希望看到成长,体验学习的荣誉与快乐,但是一张简单的卷子使学生试考的冲动,与无从下手的困境,瞬间让他们从天堂到地狱。如果,测评不只是在卷子上的简单对错,我们的测评更客观和实在,我们的孩子他们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行为障碍 伊宁市
1.前言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来说,全球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中,文化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工作时,成年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随之也出现了众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正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高中学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又将是怎样的状况呢?
2.研究实施过程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了伊宁市四所中学为调查学校,在这四所中学中分层随机抽取了171名高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此次研究在民族划分中将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归为少数民族类,年级的划分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2.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是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本表由8个量表组成,共80个项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它们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G、H表示。其含义是:A学习障碍,由1―10题组成,其中前6题主要反映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综合征的症状,后4题反映儿童厌学症的症状。B情绪障碍,由11―20题组成,其中11―14题反映高中学生的焦虑状态,15―17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恐惧状态,18―2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抑郁情绪。C性格缺陷,由21―30题组成,基本上涵盖了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高中学生的性格缺陷或障碍。D社会适应障碍,由31―40题组成,其中31―37主要反映高中学生的人际适应障碍,38―40题涉及挫折、应激等内容。E品德缺陷,由41―50题组成,排序由轻之重,所选项目是教师或家长公认的品德缺陷或障碍。F不良习惯,由51―60题组成,其中51―57题反映高中学生的不良抽动习惯,58―60题反映学生的吮吸、嚼咬习惯。G行为障碍,由61―70题组成,其中61―64题反映高中学生的强迫行为,66―7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多动行为。H特种障碍,由71―80题组成,其中第71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排泄障碍,72、73题反映高中学生的言语障碍,74―78题反映高中学生的睡眠障碍,79、8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进食障碍。它采用三级累加计分模式,即:选“没有”计0分,选“偶尔”计1分,选“经常”计2分。将各量表项目的分数分别累加,即可得到各量表的合计分数。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以上。一般可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2.3实施方法
调查进行的方式是给抽取为样本的学生发放问卷,学生带回由父亲或母亲填写。在发放问卷时向被调查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及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与注意事项,打消被试疑虑,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获得被调查者认真如实的填写,次日收回问卷。问卷收回后,及时复查,对不合格问卷予以剔除。数据录入完毕后,随机抽取20%进行数据复核,最终形成数据库。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问卷162份,回收率为94.74%,有效问卷 158份,有效率为97.53%。统计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3.研究结果
此表表明:在此次研究158名学生中,只在特种障碍维度上不存在问题。其他七项维度都分别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在学习障碍维度上有6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3.8%;在情绪障碍维度上有3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1.9%;在性格缺陷维度上有14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8.9%;在社会适应障碍维度上有1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0.6%;在品德缺陷维度上有2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1.3%;在不良习惯维度上有1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0.6%;在行为障碍维度上有5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3.2%。
3.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在高中阶段,男生与女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八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见表3-2)
3.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将调查所获数据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可知(见表3-3):总体上,伊宁市高中学生在品德缺陷、不良习惯上存在年级差异,其他各项均无年级差异。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相比较在品德缺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习惯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二年级学生的在品德和不良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多于三年级学生。
3.4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民族差异
在高中时期,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五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但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和特种障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学生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少数民族学生严重(见表3-4)。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差异
在高中时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六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但在社会适应障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学习障碍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独生子女的学习障碍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行为障碍上要少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5)。
4.结论、讨论及对策分析
4.1结论、讨论
4.1.1从总体上说,伊宁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有:
① 当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处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高中学生也深受影响。
② 各种现代传媒影响,众所周知这些现代传媒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出许多社会问题,而对于心理上还处于发展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适度对待和综合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还不够,因而在高中学生接受这些现代传媒时若未能及时的加以引导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高于正面影响。
③ 家庭经济收入及家长对子女教育关注程度,在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是为生活奔波的农民工或小商小贩,不可否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经济投入、教育时间投入和学习环境的营造。当然我们也无法忽视另一个事实就是由于遗传、疾病等因素造成学生的个体差异。
4.1.2高中二年级学生在品德、不良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多于高中三年级学生。由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适应高中的生活,而到了高三,学生的目标明确,并且经过三年的教育,学生已经在品德和习惯培养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4.1.3汉族学生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于少数民族学生。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受语言的限制,文学出版刊物相对较少,使其与外界交流及沟通相对受阻。再则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家庭的子女相对的多于汉族家庭,而且在此次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里,多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之上有哥哥或姐姐,更有甚者家中兄妹众多其上哥哥姐姐皆有且有些年龄较长于被试对象,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了较多的照顾与迁就,这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依赖性。
4.1.4独生子女的学习障碍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行为障碍上要好于非独生子女。据相关调查在当下每个家庭对于学生的成绩期望值与关注度都很高,这种现象独生子女家庭更甚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殊不知不切实际的成绩期望会带给学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4.2对策分析
4.2.1正确及时的引导
高中时期是教育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各方面都在逐步形成阶段。尤其是在伊宁市这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因此要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批评了事,更不能讽刺挖苦。需要教师在点滴小事上关爱每一位学生、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对症下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心理问题对自身学习、生活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4.2.2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要求学校和家庭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把教育思想从单纯的关注学习成绩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教师和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有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鼓励与尝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使他们拥有希望并相信有努力就会有成功。
4.2.3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和家长要能够认识到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与思维。要注意倾听学生说话。多给孩子说的机会,多与学生做思想上的交流,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才能知道学生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理的学生。
4.2.4奖罚得当,宽容与约束并重
中国古话说,物极必反。同样,教育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与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标准,要让学生明白是宽容而不是放纵,是约束而不是寡爱,使学生在宽容中成长,在约束中进步。还有就是教师和家长一定做到积极配合,标准一致,奖罚得当。
4.2.5合理对待学生的同辈交往
无论家长和教师是多么的体贴与善解人意,都无法替代学生同辈之间的交往。这种同辈间的相处是建立在一定的爱好与兴趣之上,合理的对待这种交往将能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同辈交往,不但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而且有利于民族感情的增进。
5.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笔者在选取调查对象时选择了三所民汉合校和一所兵团高中,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调查范围还是相对较
小。除此外,本研究无法避免的不足:一是问卷是由学生带回家由学生家长填写的,虽然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已经向学生申明此次调查仅做研究用,但是仍不能排除部分家长善意的隐瞒孩子的部分真实情况。二是本研究采用的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同部分高中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开发出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虽然它对筛选、诊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这是一份针对全国性的普遍问卷。伊宁市是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有一定的地区差异,这些地区差异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些许的误差。
参 考 文 献
[1]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
[2]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J].中高中心理教育,2009(9).
[3]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 殷炳江.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5] 徐晓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 .考试周刊,2008(31).
[6] 罗桃兰.深圳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
[7] 邓积珍.中高中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王耘,叶忠根,林崇德.高中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9] 高平.影响中高中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0]卫萍,陈雪梅.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11]张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2]王晓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1999(5).
[13]艾德平,蔡诗凤,罗安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3.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6
“他们来自遥远的天际,一不小心跌落在了尘世。”
人们把最优美的比喻给了自闭症孩子,称他们为“星星般的孩子”,然而这善意解读的背后普遍存在的是对于自闭症的误读。孤僻、兴趣狭窄,自闭症通常被大多数人理解为性格上的害羞与内向,殊不知这种被浪漫化疾病其实属于一种复杂的脑部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并伴随一生。
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自闭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在1%左右,每一例自闭症儿童的确诊,带给家庭的是极为困难的情感调整以及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其实,自闭症并不能被治愈,只能通过干预手段让孩子的状态越来越稳定。”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说道。2015年4月底,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开设了以干预自闭症儿童为主的特教班,在一所普通幼儿园当中开设特殊儿童教育,这在省内还是首例。
开设至今短短半年,宁园长带领4位老师在实践中钻研,大量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实际上,对于特殊教育,宁征算是一直有个情结:曾经去到英国考察学前教育她注意到了英国幼儿园对特殊孩子实行融合教育,对此深受触动。
教育者的良心
很多年之前,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特殊孩子。
14年前,幼儿园接纳了第一个特殊孩子,“他的表达能力很滞后,习惯性地用肢体来表达欲求,比如他想和你玩,就会来拽你,但是对下手轻重没有概念。”对于20多年前的那个孩子,宁征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时电脑远远没有普及,周围没人能说得清这个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宁征让他留下了,“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001年,幼儿园正式接触了第一位自闭症孩子,宁征发现他很刻板,喜欢用玩具敲击桌子然后听发出的声音。在跟孩子家长聊完之后,宁征本以为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缺失造成的家教问题,“没想到,跟孩子父母谈完之后,我让孩子跟我说‘园长再见’,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孩子瞪着眼,攥着拳,愣是说不出口。”宁征回忆道。逐渐普及的网络告诉了她这属于自闭症,“那时候,‘自闭症’这个词在社会上还很不常见。”
说起为什么开设特教班,宁征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2012年我去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自闭症论坛,那天,现场去了三四百人,但满会场就我一个普通幼儿园的园长。”
这让她很感慨,很多特殊教育机构的举办者都是特殊孩子的家长,他们被普通幼儿园拒绝过,有条件的,只能自己开办特殊教育机构。“我们从来没有拒绝过一个孩子。”宁征说。在她看来,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心。
特殊孩子需要接受特别的训练,包括肢体协调性训练、肌肉发展训练、发音咬字训练等,因此,2015年4月底,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在保利百合园西园区开设了特教班,利用现有的蒙台梭利感统训练教具,为特殊孩子创设出了自己的小天地。
了解每一个孩子
如果单纯地把特殊孩子理解为智力低下,那太过武断,特殊孩子也有童年,更需要被理解和公平对待。
“自闭症的孩子关注事情的重点跟普通孩子不一样。”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保利百合园特教部主任曲烨说道。她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上课时,老师在讲“亭子”的主题,用图片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不同的亭子,当老师问患有自闭症的悦悦(化名)最喜欢哪一个亭子时,他回答,“我喜欢第13张。”并没有标明亭子顺序的老师暗暗吃了一惊,倒回去找到第13张,问悦悦,“是这张吗?”悦悦答,“是。”老师换了一张又问,“是这张吗?”悦悦说,“不是。”
“很多特殊孩子对特定的事物能力很强,像这个孩子,默数能力很强。”曲烨说。找到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从他们的长处和兴趣点出发,干预活动进行起来更有成效。
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造成了他们讨厌陌生的环境,“有时候,你换一条路线他们都会哭半天。”曲烨说。所以,即使是进教室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行为,对自闭症孩子来说,都困难重重。“你不能硬把他抱进教室,这样对他来说是个伤害。”曲烨说。于是,在明明(化名)因为害怕陌生环境,哭闹着不愿进教室时,曲烨和老师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明明特别喜欢吃水果,所以我们让别的小朋友先出去,然后在冲着教室门的桌子上放了一碟水果。明明看到水果立马进去吃,吃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再进来,他就不害怕了。”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实行开放教育,尊重孩子的个体成长。“要为特殊孩子找到兴趣点。”这是宁征一直强调的。国内小有名气的自闭症画家毕昌煜在2008年的一次自闭症孩子画展上被更多人了解,从此改变了人生。幼儿园的每个教室里都有十几个区域,绘画区、搭建区、表演区、迷宫区……孩子在里面有选择性地活动,“如果能为孩子找到兴趣和长处,也许他们以后生存就不用太过发愁了。”宁征说。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自闭症干预方式。其倡导“回归主流”的基本理念,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
经过短暂的前期准备,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特教班尝试起了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每天都有机会到普通班上参与普通班孩子们的活动,剩下的时间按特殊孩子的课程设置搞个别训练。“搞融合教育,我们比医院和特殊儿童培训机构有优势,因为我们有能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的条件。”宁征说。
目前,特教班一共招收了8名特殊孩子,其中不单有自闭症孩子,也有多动症、发育迟缓……“目前来说,我们不想做大,招收的上限就是10个孩子。”宁征说。一个班不能融合太多特殊孩子,不然整个班都可能受到影响。特教班根据每个孩子的程度来决定分配数量。“现在一个班大概会有2-3个特殊孩子。”曲烨说。
融合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魔力在于同伴的带动。自闭症孩子浩浩(化名)有严重的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缺失导致他精神不佳,情绪问题明显,并且不愿意听老师的安排。“但他在普通班里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曲烨说,“浩浩不愿看书,但是好朋友去看书,他会跟着去;他不愿穿鞋,但好朋友跟他说,‘浩浩,快把鞋穿上。’他尽管还是赖洋洋的,但还是会去穿。”融合时间长了,他们愿意跟在小伙伴的身后,这比老师的话要更有效。
而更重要的,则在于主流环境所带来的未被边缘化的自尊和自信。汉汉(化名)在刚融入到普通班时,按照惯例要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介绍自己,当老师问大家谁愿意跟汉汉做好朋友的时候,所有小朋友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在幼儿园,8个孩子都有机会参加园里组织的活动。”曲烨说。六一儿童节时,4个特殊孩子跟大家一起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合唱比赛。“老师看汉汉能力强一点,立马把他安排到了第一排。”当老师把汉汉在幼儿园的表现录成视频给汉汉父亲看时,这位坚强的中年男人红了眼眶:自尊和自信不但带给了孩子,也带给了家长。
“我们现在是刚打开门”
“对待特殊孩子,光有爱远远不够。”曲烨说。“更需要专业的知识。”每进来一个新的孩子,宁征和曲烨就要带领老师们开会,根据孩子的程度制定干预方案,分阶段给每个孩子定目标。在融合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变化。
而这半年多以来,变化更大的,是老师。
“旁观者清。”这句话用来形容教学再适合不过了,往往通过旁人的观察,能够发现更多问题。而一旦发现了问题,老师们之间会立马坦诚指出。而对教育细节的记录也是老师改进教育方法的好方式。曲烨举了一个例子,“自闭症孩子对抽象东西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开交流会的时候,发现阳阳(化名)在动物主题的课上对乌龟特别感兴趣,拉着老师说,‘老师,看,乌在动。’”在干预记录里,曲烨看到了这个细节,她认为,这时候就可以教给孩子“伸”和“缩”的概念。“我们会根据记录总结,下一次教育应该怎样推进,这对老师的帮助特别大。”
除了园内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省内、国内举办的自闭症研究论坛,只要有条件,幼儿园都会派老师参加。每次在论坛上学到有价值的理论,老师们都会带回来分享。“其实落实专家的理论也是个痛苦的过程。”曲烨说。“专家的理论很宏观,我们需要先理解,再摸索出具体的干预活动来体现。”而专家的话应不应该全信?在实践中,老师们也发现,应该结合孩子的具体特点。“专家们都说融合教育应该在同龄孩子当中进行。”曲烨说。然而在具体开展活动时,幼儿园的王老师却发现这样效果并不好。“小班的学生是以先自我为中心,再慢慢往外拓展他的社交,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你要求他去关注特殊儿童,但他还没有这样的技能。如果在中班或者大班,大带小,才能够带得起来。”她说。
“我们现在是刚打开门。”曲烨说。虽然大范围的试错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是最扎实有效的方法。
家园合作
曲烨带领另外三位老师全身心扑在特殊孩子干预教育上,第一次见到她时,倦意在她脸上很明显。“每一个老师都很累。”她说。面对一个个注意力不集中,表达能力弱,甚至吃饭睡觉都成问题的孩子,她有些着急,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呵护下有明显的进步,但她自己也明白急不得,“这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
而现在,更令曲烨着急的,是家长的反应和态度。
“如果家长不动起来,干预肯定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曲烨为家长的不作为感到惋惜。“家长把孩子送来,晚上再接走,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自己出去吃饭了,这样的家长能不为他着急吗?”
对于家长的不作为,除了家长缺乏专业知识之外,曲烨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后果的估计程度不够,“他们不知道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多数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小,“大大就好了。”也有家长寄希望于特训班,认为把孩子送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教育两三个月就能教育好了。”家长对孩子的状况认识不够深,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承认,这造成了很多家长抱有侥幸心理,不作为。
然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0-6岁是干预的黄金时期,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配合,“你要和时间赛跑。”宁征说。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方面。然而将来长大后,他们终究需要面对社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外界交流,这是一个长远的课题。